本書為國傢齣版基金資助項目《中國科舉製度通史》的第一捲,主要內容涉及隋唐五代時期的“常科”、“常科鄉貢”、“常科省試”、“省試製度的完善與防弊措施”、“製舉的確立與發展”、“武舉的確立與發展”、“科舉製度的影響與作用”等多方麵,詳述隋唐五代時期科舉製度的發生、發展、完善及其影響。
金瀅坤,現為首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博導, 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理事,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童濛文化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等。主要從事於隋唐五代史、科舉史、童濛文化、敦煌學研究,著有《英藏敦煌社會曆史文獻釋錄》第四、五捲(第二作者)。
緒論/1
第一章 常舉的確立與發展/27
第一節 科舉製度的起源/27
一、 社會變革需要新的選舉製度/28
二、 考試是選舉的時代趨勢/38
第二節 秀纔科的確立與發展/42
一、 秀纔科的淵源與設置/43
二、 秀纔科的存廢/51
三、 秀纔科考試內容/63
四、 秀纔科齣身與仕宦/63
第三節 進士科的確立與發展/65
一、 進士科的淵源與設置/65
二、 進士科考試內容/79
三、 進士科齣身與仕宦/107
第四節 明經係諸科的確立與發展/112
一、 明經係諸科的淵源與設置/113
二、 明經係諸科的考試內容/136
三、 明經係諸科齣身與仕宦/161
第五節 明法書算等專科的確立與發展/170
一、 明法書算三科的淵源與設置/170
二、 明法書算三科考試內容/183
三、 明法書算三科齣身與仕宦/188
第二章 常舉鄉貢/194
第一節 鄉貢資格/194
一、 應試資格與取解/195
二、 解額與冒籍/205
三、 鄉飲酒禮與舉資/231
第二節 館學考試/248
一、 國子監課試/248
二、 兩館課試/254
三、 廣文館課試/262
第三節 州縣府試/264
一、 州縣府試考官/267
二、 府試內容/274
第四節 行捲與省捲/287
一、 行捲與省捲的産生/287
二、 行捲文體/295
三、 行捲過程/300
四、 行捲效果/322
第三章 常舉省試/328
第一節 省試機構設置與沿革/328
一、 考功員外郎考試/329
二、 禮部貢院的設置/333
三、 知貢舉的使職化/338
四、 知貢舉主司的選任/347
五、 考試官的設置/353
第二節 省試的程序/355
一、 解狀審核/355
二、 朝謁活動/359
三、 發榜與錄取人數/362
第三節 謝恩與宴集/371
一、 謝恩與過堂/372
二、 宴集活動/375
第四章 省試製度的完善與防弊措施/402
第一節 考試製度的完善與發展/402
一、 鎖院製度的確立與發展/402
二、 彆頭試的確立與發展/413
三、 科舉考試的監察與懲處/417
第二節 中書門下的復核與復試/426
一、 中書門下的復核製度/427
二、 中書門下的復試製度/430
第五章 製舉的確立與發展/433
第一節 製舉的産生/434
一、 唐代製舉的産生/435
二、 製舉與“四科”的關係/437
第二節 製舉分科/441
一、 製舉分科/442
二、 科目設置/460
第三節 製科分類/465
一、 德行類/469
二、 文學類/492
三、 纔能類/513
第四節 考試程序/566
一、 製舉詔/567
二、 舉人資格/580
三、 舉人薦送/589
四、 皇帝親試/596
五、 考官與考策官/601
第五節 考試內容/603
一、 製舉試策與文體演變/605
二、 製舉試策與社會/620
第六章 吏部科目選的設置與變革/634
第一節 吏部科目選的設置與變革/635
一、 平判入等科、拔萃科和宏詞科的設置/635
二、 三禮、三傳等諸科的設置/646
三、 科目選的變革/648
第二節 科目選考試內容與考官/651
一、 科目選考試內容/652
二、 科目選考官的選任/660
第三節 科目選與銓選的關係/664
一、 科目選登科與齣身的關係/664
二、 科目選與釋褐/672
三、 科目選與遷轉/686
四、 科目選在吏部銓選中的地位/697
第七章 武舉的確立與發展/701
第一節 武舉的確立/701
一、 武舉的設置/702
二、 武舉與武廟/704
三、 應考人數與停廢/708
第二節 武舉分科與課試/709
一、 武舉分科/710
二、 武舉課試/711
三、 武舉入仕/718
第八章 科舉製度的影響與作用/731
第一節 科舉對選官的影響/732
一、 科舉對銓選變遷的影響/733
二、 及第舉人入幕與銓選的關係/754
三、 科舉對清望官的影響/766
第二節 科舉對婚姻觀念的影響/784
一、 科舉對婚姻觀念變遷的影響/784
二、 科舉影響下的選婿觀念/787
三、 科舉影響婚姻觀念變遷的原因/791
第三節 科舉對社會階層變遷的影響/794
一、 科舉對社會階層變遷的影響/795
二、 科舉與士族中央化/811
參考文獻/824
傳世典籍/824
齣土文獻/836
參考論著/837
參考論文/844
附錄/859
附錄一:唐五代知貢舉綜錶/859
附錄二:唐五代進士登科人名錄/879
附錄三:唐五代宰相人名與齣身簡錶/898
附錄四:唐代製舉考試科目與登科人名錶/921
拿到這本《中國科舉製度通史·隋唐五代捲》,最先吸引我的,是它那略顯沉穩的封皮設計,以及“科舉製度通史”幾個字所蘊含的曆史厚重感。我對古代的選官製度一直抱有濃厚興趣,特彆是科舉,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瞭中國曆史的走嚮,也塑造瞭無數人的命運。翻開書,我立刻被作者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紮實的史料功底所吸引。書中的論述,無論是在探討隋朝開創科舉的先聲,唐朝製度的完善與高峰,還是五代十國的短暫分裂與製度變異,都顯得娓娓道來,但每一句話都建立在詳實的史料考證之上,讓人信服。 書中對於隋朝開創科舉的論述,讓我對這一曆史性的創舉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作者不僅僅是簡單羅列隋朝設立瞭“明經”、“進士”等科目,而是深入剖析瞭這些科目設置背後所蘊含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動因。例如,隋文帝為何要打破門閥士族對官位的壟斷,引入一種更廣泛、更開放的人纔選拔機製?這背後,是對國傢統一、權力集中,以及對公平選官的初步追求。這種分析,讓曆史的脈絡清晰可見,也讓我對隋朝的政治改革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唐朝作為科舉製度發展至鼎盛的時期,本書的篇幅也相當可觀。作者細緻地梳理瞭唐朝科舉考試內容的演變,從最初的“恩科”、“放榜”,到後來的“常科”、“製科”,以及考試的具體流程和形式。我尤其對書中對“狀元”這一概念的起源和發展進行瞭深入的探討。在唐代,狀元不僅僅是考試的最高名次,它更象徵著傢族的榮耀,個人的仕途坦蕩,甚至成為瞭一種重要的文化符號。作者通過分析唐朝著名狀元的生平事跡,以及他們高中之後的社會地位變化,生動地展現瞭科舉製度對個人命運的強大影響力。 五代十國的時代,盡管短暫而混亂,本書並未因此敷衍,反而深入挖掘瞭這一時期科舉製度的特殊性。在政權更迭頻繁、戰亂不斷的背景下,科舉製度在某些地區得以延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創新。作者分析瞭不同政權對科舉的態度,以及在動蕩環境中,科舉製度如何作為一種相對穩定的選官機製,在一定程度上維係瞭地方的文官體係。這種在逆境中求生存、求發展的生命力,也正是科舉製度在中國曆史上能夠傳承韆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一個深刻感受是,科舉製度並非一成不變的僵化體係,而是隨著曆史的演進不斷調整、適應、發展的活態存在。本書通過翔實的史料和精闢的分析,清晰地勾勒齣瞭隋唐五代這一關鍵時期,科舉製度如何從萌芽走嚮成熟,又如何在分裂的環境中保持其製度的韌性。作者對考試科目、內容、程序以及對考生命運的影響等方麵的深入剖析,讓我對這一製度有瞭立體、全麵的認識。 對於想深入瞭解中國古代曆史,特彆是關於政治製度和文化演變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參考書。它提供瞭一個清晰的脈絡,讓我們能夠循序漸進地理解科舉製度的形成、發展和演變。本書在對隋唐五代這一關鍵時期的考察,為我們理解整個科舉製度的百年曆程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書中對科舉製度與儒傢思想之間關係的探討也十分到位。儒傢思想作為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形態,其核心價值觀在科舉考試中得到瞭充分的體現。無論是對“仁義禮智信”的考察,還是對“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理解,都深刻影響著考生的思想和行為。 作者在學術性的基礎上,也穿插瞭一些生動的故事和細節,讓枯燥的史料變得鮮活起來。例如,書中對一些唐朝著名考官的刻畫,以及他們批閱試捲時的考量,都讓我對當時的考試氛圍有瞭更直觀的感受。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內容翔實、論述深入、條理清晰的學術著作。它不僅為我們揭示瞭隋唐五代科舉製度的方方麵麵,更讓我們得以窺見中國古代政治、社會、文化交織演變的宏大圖景。
評分翻開《中國科舉製度通史·隋唐五代捲》,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大氣,書名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信息。我一直對科舉製度在中國的興衰變遷充滿好奇,尤其是它在隋唐五代這一關鍵曆史時期的演化,更是我關注的重點。 書中關於隋朝科舉製度的開篇,讓我對這一製度的起源有瞭更深入的瞭解。作者並非簡單地陳述製度的建立,而是深入分析瞭當時政治環境、社會需求以及製度設計的初衷。我明白瞭科舉的齣現,是打破門閥壟斷、加強中央集權的重要一步。作者對“明經”、“進士”等科目的闡釋,讓我得以窺見當時選官的基本標準和價值取嚮。 唐朝部分,更是本書的精華所在。作者對唐代科舉製度的描繪細緻入微,從考試的科目、內容,到選拔的標準、流程,都進行瞭詳盡的梳理。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公平性”的討論感到興趣,瞭解到唐代科舉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瞭社會階層的流動,盡管這種流動並非完全暢通。文中穿插的唐代詩歌,許多都與科舉、求仕相關,這讓我真切地感受到瞭科舉製度是如何深刻地影響瞭當時的文學創作和社會思潮。 在描述五代十國這一混亂的時期,本書並沒有迴避科舉製度的式微,反而深入分析瞭其在不同政權中的生存與演變。我瞭解到,即使在戰亂頻繁的年代,科舉依然是部分政權維係統治、選拔人纔的工具。這種製度的韌性,讓我對中國古代製度的適應性和生命力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本書在史料的運用上極其嚴謹,作者引用瞭大量的原始文獻,並對這些文獻進行瞭細緻的考證和辨析,使得書中的論點都有堅實的依據。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模糊不清的曆史事件時,能夠展現齣多角度的分析,引導讀者獨立思考。 同時,本書的語言也頗具可讀性。作者善於運用生動的語言和形象的比喻,將復雜的製度分析變得清晰易懂。即使是非曆史專業的讀者,也能在閱讀中獲得極大的樂趣和啓發。 總而言之,《中國科舉製度通史·隋唐五代捲》是一部內容豐富、論證嚴謹、敘述生動的學術著作。它不僅為我展現瞭隋唐五代科舉製度的演變曆程,更讓我得以深入瞭解中國古代政治、社會、文化的變遷。 這本書無疑是一部關於中國古代曆史的精品之作,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科舉製度的讀者來說,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一種素雅的米黃色,上麵印著“中國科舉製度通史·隋唐五代捲”幾個字,字體古樸,透著一股子曆史的沉澱感。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曆史,特彆是官員選拔製度充滿好奇的讀者,我一直對科舉製度的演變過程非常感興趣。拿到這本書,我便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 開篇對於隋朝創立科舉的論述,作者從製度的起源、曆史背景以及對當時社會結構的影響等方麵進行瞭詳盡的分析。我瞭解到,隋朝的科舉製度,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復雜的政治鬥爭和對人纔需求的雙重驅動下逐步形成的。作者通過對隋文帝時期各項政策的梳理,揭示瞭科舉製度如何打破瞭原有的門閥士族的壟斷,為後來的中央集權提供瞭製度基礎。這一點非常重要,它讓我理解瞭為何科舉製度能夠在中國曆史上延續韆年。 接著,書中對唐朝科舉製度的細緻描繪,更是讓我大開眼界。唐朝是科舉製度的黃金時代,作者不僅詳細介紹瞭當時考試的科目設置,如明經、進士等,還深入分析瞭這些科目考核的內容和側重點。我特彆注意到書中關於“公平性”的探討,雖然當時的科舉製度離現代的公平概念還有距離,但相較於之前的察舉製和九品中正製,它無疑嚮前邁進瞭一大步。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唐朝狀元的故事,例如郭子儀的兒子郭暖高中狀元的傳說,這些細節讓曆史人物更加鮮活,也讓我感受到瞭科舉帶來的巨大社會影響力。 在談到五代十國的時期,本書並沒有迴避這一相對混亂的曆史階段,而是深入分析瞭在政權更迭頻繁的情況下,科舉製度是如何在一些國傢得以維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發展。作者通過比較不同政權對科舉的態度,揭示瞭科舉製度在當時的政治格局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一些小朝廷為瞭籠絡人心、穩定統治,會利用科舉來選拔和任用人纔。這種在動蕩環境中展現齣的製度生命力,讓我對科舉製度的韌性有瞭更深的認識。 本書在史料的運用上非常嚴謹,作者引用瞭大量的史書、筆記、奏疏等一手材料,並對這些材料進行瞭細緻的辨析。這使得書中提齣的觀點,都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一些爭議性曆史事件的解讀,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給齣定論,而是呈現瞭不同的觀點,並進行分析比較,引導讀者獨立思考。 另外,這本書在語言風格上也力求通俗易懂,雖然是學術著作,但並沒有過於晦澀的專業術語。作者善於運用類比和形象化的語言,將復雜的製度分析變得生動有趣。例如,在描述科舉考試的緊張氛圍時,作者會用一些比喻,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 讀完這本書,我對中國古代科舉製度的認識,從過去模糊的概念,變得具體而清晰。我不再僅僅認為科舉是考試,而是將其視為一種貫穿中國曆史的社會文化現象,它深刻地影響瞭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結構。 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關於科舉製度的史學專著,更是一部關於中國古代社會演變的精彩敘事。它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的政治智慧,社會生態,以及無數讀書人的命運沉浮。 對於任何對中國古代曆史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都是一份寶貴的精神食糧,它會帶你走進一個更加真實、更加立體的中國古代世界。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是那種淡淡的米黃色,配上古樸的書名,透著一股沉靜的學術氣息。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科舉製度很感興趣,尤其是它在隋唐五代這個重要的曆史轉摺時期的發展,這本《中國科舉製度通史·隋唐五代捲》正好滿足瞭我的好奇心。 翻開書,我就被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所吸引。書中對隋朝開創科舉的論述,不僅僅是簡單的介紹,而是深入分析瞭當時的曆史背景、政治需求以及製度的設計初衷。我瞭解到,隋朝的科舉製度,並非憑空産生,而是對之前製度的革新與超越,它為後來的朝代奠定瞭基礎。作者對“明經”、“進士”等科目的詳細解讀,讓我對當時的考試內容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唐朝部分,更是本書的重點。我驚嘆於作者對唐代科舉製度的全麵梳理。從考試的科目、程序,到考官的職責,再到考生的命運,無不涉及。文中穿插的不少唐詩,本身就帶有濃厚的科舉色彩,讓我真切地感受到科舉製度是如何滲透到當時的社會文化生活中。尤其是關於“狀元”的描寫,更是勾勒齣瞭科舉對個人命運的巨大影響力。 五代十國時期,在作者的筆下,盡管短暫而混亂,科舉製度卻依然展現齣瞭頑強的生命力。作者通過對不同政權下科舉製度的比較分析,揭示瞭其在動蕩時期的作用。我瞭解到,即使在分裂的時代,科舉依然是重要的選官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瞭維係社會秩序的作用。這種製度的韌性,讓我對中國古代製度的適應性有瞭更深的認識。 本書的史料運用非常紮實,作者引用的文獻種類繁多,並且都經過瞭嚴謹的考證。這使得書中提齣的觀點,都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曆史細節時的細緻,他能夠從細微之處入手,揭示齣製度背後的深刻含義。 語言方麵,本書雖然是學術著作,但並不顯得枯燥。作者的筆觸流暢,善於用生動的語言和形象的比喻,將復雜的曆史製度解釋得清晰易懂。讀起來,仿佛是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學者娓娓道來。 總的來說,《中國科舉製度通史·隋唐五代捲》是一本內容詳實、論證嚴謹、敘述生動的學術專著。它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中國古代科舉製度的大門,讓我對這段曆史有瞭更全麵、更深刻的認識。 對於任何對中國古代曆史,尤其是官員選拔製度感興趣的讀者,這本書都是一本值得珍藏的讀物。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製度演變,特彆是那些對社會結構産生深遠影響的製度,有著濃厚的興趣。科舉製度,作為中國古代最獨特、最核心的選官製度之一,自然是我重點關注的對象。《中國科舉製度通史·隋唐五代捲》這本書,從書名就透露著一股曆史的厚重感,讓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 書中關於隋朝創建科舉的章節,作者的論述非常深入。他不僅介紹瞭製度的設立,更將其置於隋朝政治改革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我瞭解到,隋朝科舉的齣現,是中央集權加強和對打破世傢大族壟斷需求的必然結果。作者對當時政治格局的細緻分析,讓我明白瞭科舉製度的齣現,並非偶然,而是曆史發展的必然。 唐朝部分,更是本書的精華所在。我對作者對唐代科舉考試科目、內容、流程的詳盡描繪印象深刻,尤其是關於“進士科”的介紹,讓我體會到當時讀書人競爭的激烈程度。文中穿插的不少唐詩,都與科舉、求仕相關,這讓我更加直觀地感受到,科舉製度是如何深刻地影響瞭當時的社會文化,並成為連接政治與文學的重要紐帶。 在論述五代十國這一相對混亂的曆史時期,作者並沒有迴避科舉製度的式微,而是深入分析瞭其在不同政權中的生存與演變。我瞭解到,即使在政權更迭頻繁的亂世,科舉製度依然展現齣強大的生命力,並在一些地區得到延續和發展。作者通過對比不同政權下科舉製度的實施情況,揭示瞭其在動蕩環境中作為一種穩定因素的作用。 本書在史料的運用上極為嚴謹,作者引用瞭大量一手史料,並對這些史料進行瞭細緻的考證和辨析,這使得書中提齣的觀點,都具有極高的學術可信度。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曆史細節時的精準,他對每一個論斷都力求做到嚴絲閤縫。 此外,本書的語言也頗具可讀性。作者的筆觸流暢,能夠將復雜的製度分析用清晰、生動的語言進行闡釋,讓非專業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他善於用形象的比喻和貼切的例證,將曆史事件和製度演變變得生動有趣。 總而言之,《中國科舉製度通史·隋唐五代捲》是一部內容詳實、論證嚴謹、敘述生動的學術巨著。它為我展現瞭隋唐五代時期科舉製度的發展脈絡,更讓我得以深入瞭解中國古代政治、社會、文化的深刻變遷。 這本書絕對是研究中國古代史,特彆是官員選拔製度的讀者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
評分拿到《中國科舉製度通史·隋唐五代捲》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其沉穩大氣的封麵設計,古樸的書名字體,仿佛瞬間將人拉迴瞭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製度,尤其是科舉,有著濃厚的興趣,這本專著無疑是我深入瞭解這段曆史的理想選擇。 書中對隋朝科舉製度的開創性論述,令我印象深刻。作者並非簡單羅列製度的齣現,而是深入探究瞭其曆史淵源和政治動因。我瞭解到,科舉製度的萌芽,與隋朝中央集權的加強以及對打破門閥壟斷的需求緊密相連。作者通過對隋朝政治改革的細緻分析,勾勒齣科舉製度如何一步步從概念走嚮實踐,並最終成為影響中國曆史的重要製度。 唐朝作為科舉製度發展至高峰的時期,本書的篇幅相應增加,內容也更為詳實。我被書中對唐代科舉考試科目、內容、流程的細緻描繪所吸引。特彆是關於“進士科”的論述,讓我對當時考生所麵臨的嚴峻挑戰有瞭直觀的認識。書中穿插瞭許多與科舉相關的唐詩,這些詩歌不僅展現瞭當時的文學風貌,也摺射齣科舉製度對士人心態和人生選擇的巨大影響。 對於五代十國這個短暫而混亂的時期,作者並沒有迴避,而是深入挖掘瞭科舉製度在這種特殊曆史條件下的演變。我瞭解到,即使在政權更迭頻繁的亂世,科舉製度在一些國傢依然得以延續,甚至在某些方麵有所創新。這種製度的頑強生命力,讓我對中國古代製度的適應性有瞭更深的理解。 本書在史料運用上極為嚴謹,作者引用瞭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如史書、奏疏、碑文等,並對這些史料進行瞭深入的辨析和解讀。這使得書中提齣的觀點,都具有堅實的依據,經得起推敲。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曆史細節時的嚴謹態度,他對每一個論斷都力求做到準確無誤。 除瞭學術上的嚴謹,本書的語言也頗為流暢,作者善於用清晰、生動的語言解釋復雜的製度和曆史事件。他能夠將枯燥的史料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仿佛置身於那個遙遠的時代,感受曆史的脈搏。 總的來說,《中國科舉製度通史·隋唐五代捲》是一部集學術性、思想性、可讀性於一體的優秀著作。它不僅為我們梳理瞭隋唐五代科舉製度的發展脈絡,更讓我們得以窺見中國古代政治、社會、文化的深刻變遷。 對於任何對中國古代曆史,特彆是官員選拔製度感興趣的讀者而言,這本書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參考書,它能幫助你構建一個更全麵、更深刻的曆史認知。
評分《中國科舉製度通史·隋唐五代捲》這本書,初拿到手,便被它那沉甸甸的質感和封麵設計所吸引。那種古樸而又不失莊重的風格,仿佛在訴說著韆年曆史的滄桑。作為一名曆史愛好者,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製度,特彆是科舉,充滿瞭好奇與敬意。這本書正是滿足瞭我深入瞭解這段曆史的需求。 書中關於隋朝建立科舉製度的章節,我讀得尤為認真。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隋朝創立科舉”這一簡單的事實陳述上,而是深入挖掘瞭製度創設的深層動因。我瞭解到,隋文帝之所以要打破固有的九品中正製,推行科舉,不僅僅是為瞭選拔人纔,更是為瞭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豪強的勢力。作者通過對隋朝政治格局的分析,讓我明白瞭科舉製度的齣現,是曆史發展的必然,也是一次重大的政治變革。 唐朝部分,更是本書的重頭戲。唐朝是科舉製度的輝煌時期,作者對唐代科舉的考試內容、形式、流程,以及對社會各階層的影響,都做瞭極其詳盡的論述。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進士科”的描寫,瞭解到當時進士科的考試難度之大,競爭之激烈,以及一旦高中,其帶來的榮耀和光彩。文中引用的不少唐詩,都與科舉息息相關,這讓我深刻體會到,科舉製度是如何與文學藝術緊密結閤,共同塑造瞭唐朝璀璨的文化。 關於五代十國的篇章,雖然這一時期曆史相對破碎,但作者並沒有敷衍。相反,他深入分析瞭在政權林立、戰亂頻仍的年代,科舉製度是如何在不同政權中延續和演變的。我瞭解到,即使在亂世,科舉依然是一種重要的選官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維係瞭地方的文官係統,也為一些寒門子弟提供瞭上升的通道。作者對這些細節的挖掘,展現瞭科舉製度強大的生命力和適應性。 本書的另一個亮點在於其嚴謹的學術態度。作者在論述中,引用的史料豐富且來源多樣,無論是正史、野史,還是碑文、墓誌,都被他巧妙地運用,並進行瞭細緻的考證和辨析。這使得書中提齣的觀點,都經得起推敲,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除瞭學術性,本書的語言也相對流暢易懂,雖然涉及大量史料和製度分析,但作者善於用通俗的語言進行解釋,讓非專業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他善於用生動的例子和形象的描繪,將枯燥的曆史事件變得鮮活起來。 總而言之,《中國科舉製度通史·隋唐五代捲》是一部內容翔實、論證嚴謹、敘述生動的學術著作。它不僅為我們展現瞭隋唐五代時期科舉製度的發展脈絡,更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政治、社會、文化的變遷。 對於任何想深入瞭解中國古代曆史,特彆是官員選拔製度的讀者,這本書都絕對是不可錯過的選擇。它能讓你對科舉製度有一個全麵、深刻的認識。
評分我一直對古代的政治製度,尤其是那些塑造瞭中國曆史進程的製度,抱有極大的興趣。科舉製度,作為其中最獨特、最具影響力的製度之一,自然是我關注的焦點。《中國科舉製度通史·隋唐五代捲》這本書,封麵 design 簡約而古樸,書名本身就透著一股厚重的曆史感。拿到書,我第一時間就想深入其中,探尋那個時代的秘密。 書中關於隋朝建立科舉的論述,讓我對這一曆史性的創舉有瞭全新的認識。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科舉視為一種考試製度,而是將其置於隋朝政治改革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我瞭解到,科舉的誕生,是中央集權加強的必然産物,它打破瞭魏晉以來門閥士族對官位的壟斷,為更廣泛的社會階層提供瞭上升的通道。這一點對於理解中國古代社會流動性的變化至關重要。 唐朝是科舉製度發展的重要階段,本書對唐代科舉的描寫非常詳盡。從考試科目的設置,到考試的流程,再到對考生命運的影響,作者都做瞭深入的剖析。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進士科”的細緻描寫,瞭解到唐代進士科的考試難度之高,以及高中者所獲得的社會地位。文中穿插的不少唐代詩歌,也多與科舉、求仕相關,這讓我真切地感受到,科舉製度是如何滲透到當時社會的方方麵麵,並深刻影響瞭文學藝術的發展。 五代十國時期,雖然政治動蕩,但本書的論述並沒有因此顯得單薄。作者通過梳理各個政權對科舉製度的態度和實踐,展現瞭科舉製度在這種環境下依然保持的生命力。我瞭解到,即使在分裂的年代,科舉依然是選拔和任用官員的重要途徑,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瞭維係社會秩序的作用。這種製度的韌性,讓我對中國古代製度的適應性有瞭更深的理解。 這本書在史料的運用上非常嚴謹,作者引用瞭大量原始文獻,並對這些文獻進行瞭細緻的考證和辨析。這使得書中提齣的論點,都顯得言之有據,令人信服。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曆史爭議時的客觀態度,他能夠全麵呈現不同的觀點,並進行深入的分析。 除此之外,本書的語言風格也比較流暢,作者善於將復雜的曆史製度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解釋,讓非專業讀者也能輕鬆閱讀。他用生動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繪,將枯燥的史料變得鮮活起來,讓讀者仿佛能夠親身經曆那個時代。 總而言之,《中國科舉製度通史·隋唐五代捲》是一本內容豐富、論述深刻、語言流暢的學術著作。它為我揭示瞭隋唐五代時期科舉製度的演變過程,以及其對中國曆史産生的深遠影響。 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中國古代政治製度和曆史文化的讀者而言,這本書都是一份不容錯過的寶貴資料。它不僅提供知識,更能引發思考。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透著一股古樸厚重,那“中國科舉製度通史”幾個字,本身就承載著韆年的曆史重量。我一直對古代的官員選拔製度很感興趣,尤其是科舉,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瞭中國的社會結構和文化走嚮。拿到這本《隋唐五代捲》的時候,我心裏就充滿瞭期待,想知道在那個風雲變幻、文化融閤的時代,科舉製度是如何孕育、發展並最終成為影響深遠的選官體係的。 翻開書頁,我首先被作者嚴謹的學術態度所摺服。每一個論斷都經過瞭大量史料的考證,無論是關於隋朝開創科舉的初步嘗試,還是唐朝製度的完善與高峰,亦或是五代十國的短暫分裂與製度的變異,作者都引經據典,娓娓道來。其中,關於隋朝設立“明經”、“進士”等科目的論述,讓我對這一曆史性的創舉有瞭更深入的認識。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科目,作者還深入分析瞭這些科目設置背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動因。例如,隋文帝為何要打破門閥士族壟斷的九品中正製,引入更廣泛的選拔機製?這背後是對權力集中、國傢統一的渴望,也是對人纔選拔公平性的初步追求。 唐朝作為科舉製度的鼎盛時期,本書的篇幅也相當可觀。從最初的“恩科”、“放榜”,到後來的“常科”、“製科”,作者細緻地梳理瞭科舉考試的內容、形式以及流程的演變。我尤其對書中對“狀元”這一概念的起源和發展進行瞭深入的探討。狀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考試第一名,在唐代,狀元往往意味著傢族榮耀、個人仕途的輝煌,甚至成為瞭一種文化符號。作者通過分析唐朝著名狀元的生平事跡,以及他們高中之後的社會地位變化,讓我們看到瞭科舉製度對個人命運的強大影響力。同時,書中對唐朝科舉與文學、藝術的聯係也做瞭精彩的闡述,比如當時很多詩人通過科舉入仕,他們的詩歌也因此帶有更強的時代烙印,形成瞭獨特的唐詩風格。 五代十國的時期,雖然短暫而混亂,但本書並沒有因此敷衍瞭事,反而深入挖掘瞭這一時期科舉製度的特殊性。在政權更迭頻繁、戰亂不斷的情況下,科舉製度在一些地區依然得以延續,甚至在某些方麵有所創新。作者分析瞭不同政權對科舉的態度,以及在這種動蕩環境中,科舉製度如何作為一種相對穩定的選官機製,在一定程度上維係瞭地方的文官體係。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提到瞭在一些小朝廷,科舉甚至成為瞭一種政治工具,用來籠絡人心、鞏固統治。這種在逆境中求生存、求發展的生命力,也正是科舉製度在中國曆史上能夠傳承韆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閱讀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科舉製度絕非一成不變的僵化體係,而是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調整、適應、發展的活態存在。本書通過詳實的史料和精闢的分析,展現瞭隋唐五代這一關鍵時期,科舉製度如何從萌芽走嚮成熟,又如何在分裂中保持其製度的韌性。作者對考試科目、考試內容、考試程序以及對考生命運的影響等方麵的深入剖析,讓我對這一製度有瞭立體、全麵的認識。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鄉舉”、“徵闢”等製度與科舉之間關係的論述,這揭示瞭科舉製度並非憑空齣現,而是繼承和發展瞭中國古代傳統的選官思想。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另一個重要啓發是,對當時社會階層流動性的理解。科舉製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瞭世傢大族的壟斷,為庶族寒門提供瞭上升的通道。雖然這個通道並非完全暢通,但它無疑為當時的社會注入瞭新的活力。作者通過列舉一些通過科舉改變命運的普通士人的故事,讓我們看到瞭科舉製度的“公平性”在理論和實踐中的體現。這對於我們理解中國古代的社會結構,以及不同階層之間的互動關係,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書中對科舉製度與儒傢思想之間關係的探討也十分到位。儒傢思想作為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形態,其核心價值觀在科舉考試中得到瞭充分的體現。無論是對“仁義禮智信”的考察,還是對“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理解,都深刻影響著考生的思想和行為。作者分析瞭儒傢經典如何在科舉考試中被反復解讀和應用,以及這種解讀如何形塑瞭士大夫的政治倫理和道德觀念。這讓我們看到,科舉製度不僅僅是一種選官工具,更是一種思想的傳播和文化的塑造。 在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聯想到當時的社會生活場景。想象著寒窗苦讀的學子,在考場上揮灑汗水,以及金榜題名的喜悅,還有落第後的失意。本書在學術性的基礎上,也穿插瞭一些生動的故事和細節,讓枯燥的史料變得鮮活起來。例如,書中對一些唐朝著名考官的刻畫,以及他們批閱試捲時的考量,都讓我對當時的考試氛圍有瞭更直觀的感受。這種細節的呈現,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瞭溫度和人情味。 對於想深入瞭解中國古代曆史,特彆是關於政治製度和文化演變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參考書。它提供瞭一個清晰的脈絡,讓我們能夠循序漸進地理解科舉製度的形成、發展和演變。本書在對隋唐五代這一關鍵時期的考察,為我們理解整個科舉製度的百年曆程打下瞭堅實的基礎。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紮實的史料功底,讓這本書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閱讀價值。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內容翔實、論述深入、條理清晰的學術著作。它不僅為我們揭示瞭隋唐五代科舉製度的方方麵麵,更讓我們得以窺見中國古代政治、社會、文化交織演變的宏大圖景。從製度的起源、科目的設置,到考試的流程、考生的命運,再到與儒傢思想的關聯、對社會階層流動的影響,本書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分析。這是一次深入中國古代曆史肌理的精彩旅程,讀來受益匪淺。
評分《中國科舉製度通史·隋唐五代捲》這本書,其封麵設計就透露著一股厚重的曆史感。書名本身就點明瞭主題,讓我對即將展開的閱讀之旅充滿瞭期待。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官僚體係及其選拔機製非常著迷,而科舉製度無疑是其中最獨特、最具有代錶性的一環。 書中關於隋朝建立科舉製度的章節,作者的分析尤為透徹。他不僅介紹瞭製度的設立,更深入探討瞭其背後的政治邏輯和曆史必然性。我瞭解到,隋朝科舉的齣現,是對魏晉以來門閥政治的重大挑戰,它為打破世傢大族的壟斷、加強中央集權奠定瞭製度基礎。作者對當時社會結構和權力運作的解讀,讓我對科舉製度的初衷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唐朝作為科舉製度發展的高峰時期,本書的篇幅也最為可觀。我對作者對唐代科舉考試內容的詳細描述印象深刻,尤其是關於“進士科”的介紹,讓我明白瞭為何這一科能夠成為無數讀書人夢寐以求的終點。文中穿插的唐代詩歌,許多都與科舉、功名緊密相連,這讓我更加直觀地感受到瞭科舉製度對當時社會文化的影響,以及它如何成為連接政治與文學的重要橋梁。 在論述五代十國的時期,作者並沒有因其短暫和混亂而敷衍,而是深入挖掘瞭科舉製度在這一時期的特殊性。我瞭解到,即使在政權更迭頻繁的亂世,科舉製度依然展現齣強大的生命力,並在一些地區得到延續和發展。作者通過對比不同政權下科舉製度的實施情況,揭示瞭其在動蕩環境中作為一種穩定因素的作用。 本書在史料的運用上非常嚴謹,作者引用瞭大量一手史料,並對這些史料進行瞭細緻的考證和辨析,這使得書中提齣的觀點,都具有極高的學術可信度。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曆史細節時的精準,他對每一個論斷都力求做到嚴絲閤縫。 此外,本書的語言也頗具可讀性。作者的筆觸流暢,能夠將復雜的製度分析用清晰、生動的語言進行闡釋,讓非專業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他善於用形象的比喻和貼切的例證,將曆史事件和製度演變變得生動有趣。 總而言之,《中國科舉製度通史·隋唐五代捲》是一部內容詳實、論證嚴謹、敘述生動的學術巨著。它為我展現瞭隋唐五代時期科舉製度的發展脈絡,更讓我得以深入瞭解中國古代政治、社會、文化的深刻變遷。 這本書絕對是研究中國古代史,特彆是官員選拔製度的讀者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
評分╭━━━━━━━━━━━━━╮ ┃╱╱╱╱╱╱╱╱┏┓╱╱╱┃ ┃╱╱╱┏┓╱╱┏╯┃╱╱╱┃ ┃╱╱┏┛┗┓╱┗┓┃╱╱╱┃ ┃╱╱┗┓┏┛╱╱┃┃╱╱╱┃ ┃╱╱╱┗┛╱╱╱┃┃╱╱╱┃ ┃╱╱╱╱╱╱╱╱┗┛╱╱╱┃ ╰━━━━━━━━━━━━━╯
評分不錯,這書要慢慢看
評分不錯,這書要慢慢看
評分不錯,這書要慢慢看
評分不錯不錯
評分╭━━━━━━━━━━━━━╮ ┃╱╱╱╱╱╱╱╱┏┓╱╱╱┃ ┃╱╱╱┏┓╱╱┏╯┃╱╱╱┃ ┃╱╱┏┛┗┓╱┗┓┃╱╱╱┃ ┃╱╱┗┓┏┛╱╱┃┃╱╱╱┃ ┃╱╱╱┗┛╱╱╱┃┃╱╱╱┃ ┃╱╱╱╱╱╱╱╱┗┛╱╱╱┃ ╰━━━━━━━━━━━━━╯
評分不錯不錯
評分不錯,這書要慢慢看
評分╭━━━━━━━━━━━━━╮ ┃╱╱╱╱╱╱╱╱┏┓╱╱╱┃ ┃╱╱╱┏┓╱╱┏╯┃╱╱╱┃ ┃╱╱┏┛┗┓╱┗┓┃╱╱╱┃ ┃╱╱┗┓┏┛╱╱┃┃╱╱╱┃ ┃╱╱╱┗┛╱╱╱┃┃╱╱╱┃ ┃╱╱╱╱╱╱╱╱┗┛╱╱╱┃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