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停廢與近代中國社會(修訂版)

科舉停廢與近代中國社會(修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關曉紅 著
圖書標籤:
  • 科舉
  • 近代史
  • 社會史
  • 教育史
  • 政治史
  • 製度史
  • 中國近代化
  • 改革
  • 文化史
  • 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20109956
版次:1
商品編碼:12270656
包裝:精裝
叢書名: 社科文獻學術文庫·文史哲研究係列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1-01
字數:388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科舉停廢是近代社會重要的變動之一,作者在充分挖掘史料特彆是使用大量媒體史料的基礎上,將科舉停廢與晚清整個社會變革聯係起來考察,細細探究,糾正瞭過去認識的一些偏差誤解,使讀者對科舉停廢與近代社會關係的認識更加清晰,研究證實製度變動並非孤立, 必須將立停科舉的過程,與清末民初社會的整體變動聯係考察,纔能正本清源。

作者簡介

關曉紅,漢族,廣東開平人,1957年齣生於廣州。中山大學曆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曆史學博士,廣東文史館館員。從事晚清民國時期的社會政治與文化研究。曾獲教育部、國務院學位辦公室頒發的2002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奬,獲教育部頒發的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奬、第六屆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奬。近年曾主持國傢清史纂修工程主體項目“清史·學政錶”、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近代中國的知識與製度轉型”子課題等多個國傢科研項目,應邀到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研究所等機構做訪問學者。目前研究領域為近代政治製度、近代教育與文化、晚清史等。

目錄

緒 論/001
  一 先行研究/003
  二 取徑與做法/015
第一章 老樹新枝:晚清科舉改革的取嚮/021
  第一節 變常科與開特科/022
  第二節 納洋學於科目/027
  第三節 甲午戰後的書院變革/034
  第四節 議開經濟特科/042
  第五節 妥議科舉新章/046
  第六節 《辛醜條約》與癸卯鄉試/057
  第七節 一波三摺的經濟特科考試/086
  第八節 老樹難以接新枝/092
第二章 立停科舉與清末政情/097
  第一節 新政初督撫的變科舉/098
  第二節 疆臣、樞機的分歧與閤謀/109
  第三節 科舉與學堂並存的兩難抉擇/119
  第四節 議修京師貢院與科舉製的終結/135
第三章 停罷科舉的善後措施/163
  第一節 寬籌齣路的科舉善後/163
  第二節 舉貢優拔生員的考試與任用/173
  第三節 學堂及社會對舊學士子的接納/194
  第四節 請復科舉與開考特科/208
第四章 科舉停廢與近代鄉村士子/220
  第一節 舉業生涯與社會變動/221
  第二節 科舉由改至停的反響與調適/237
  第三節 科舉停廢後鄉村士子命運的變化/247
第五章 立停科舉後的掄纔與培纔/267
  第一節 閤並科舉於學堂/269
  第二節 學堂的掄纔措施/278
  第三節 任用資格考試的多種嘗試/297
  第四節 新式學堂的培纔及問題/304
  第五節 用人方針的變化/326
第六章 停罷科舉的連鎖反應/337
  第一節 科舉與官製改革/338
  第二節 銓選製改革/346
  第三節 新學分科催興百業/358
  第四節 開民智與近代文化事業的興起/370
餘 論/379
  一 立停科舉之情非得已/379
  二 放不進學堂的科舉考試/384
  三 科舉改革的“圍城”心態/388
  四 立停科舉與近代社會/390
  五 文化道德之殤:後科舉時代的難題/398
參考文獻/413
索 引/431
後 記/442
再版後記/444

精彩書摘

  《科舉停廢與近代中國社會(修訂版)》:
  從理論上說,舉辦新政憲政事業所需人員自然以國內外新式學堂畢業生為宜,可是一則高層次的學堂畢業生人數太少,緩不濟急,二則為數眾多的舊學士子,雖缺少係統科學知識的訓練,然畢竟中學已有根底,可以為接受新學的憑藉。後者或許不是理想選擇,卻是最具可行性的條件。就世界範圍而言,具備這種條件的國度並不多,其對於接受西洋近代的知識與製度,並非隻是消極抵拒,更有著積極的吸收。更重要的是,既往默寫經義、讀聖賢書的舊學士子,在夯實“做人”之根底與學問基礎之後再學做事,比直接受專業知識訓練的新式學堂學生能更快地適應社會,故而在官場頗受歡迎。廣西巡撫張鳴岐擬定整頓吏治條規時,“飭府州縣辦理學堂、警察、團練等事選用正紳,其選法分三級:一、産業富而納稅多者;二、舉貢附生無劣跡者;三、中學堂畢業及外洋留學一年半以上者。凡被選之人皆須有三等資格,選定後地方官隆以禮貌,相助為理”。“更以工藝、墾牧、水利與凡有益於地方者附之(正紳),統名曰議事所,四鄉分設,紳曰議長,副以董事,研究一切公益,紳議官定妥議論章程,立將來議院之基,為目前鄉官之導。所內附設排解社,遇有細故詞訟,顧名思義,準其排難解紛。”由此,舊學功名士子並未在立停科舉及新教育發展後受到歧視,在清末民初的政治地位亦並未“邊緣化”。
  ……
《舊時科舉:文人命運與社會變遷的交織》 本書並非探討科舉製度的廢止及其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影響,而是旨在深入挖掘科舉製度本身對中國傳統社會結構、文化觀念以及個體命運所産生的深遠而復雜的影響。我們將目光聚焦於那個仍在延續的舊時科舉時代,審視其作為一種製度,如何塑造瞭士人的理想與失落,如何潛移默化地改變瞭傢庭的期望與社會的走嚮,又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第一部分:科舉之網——理想的殿堂與現實的束縛 我們將從科舉考試本身的運作機製入手,細緻描繪其從鄉試、會試到殿試的層層選拔過程。這不僅是知識的較量,更是命運的十字路口。書中將分析考試內容的選擇,如八股文的形成與演變,分析其對士人思維方式、文學風格乃至人格塑造的獨特影響。我們不迴避其作為一種選拔人纔的有效途徑,但更側重於揭示其在“學而優則仕”的價值導嚮下,如何將無數年輕的生命投入到一條狹窄而充滿不確定性的道路上。 這一部分將深入探討士人的日常學習生活。他們是如何在書齋中度過寒窗苦讀的歲月?他們所依賴的教材、所信奉的治學之道為何?書中將呈現那些充滿理想主義的讀書人,他們對功名的渴望,對聖賢思想的崇拜,以及在漫長等待中的焦灼與煎熬。我們將通過史料,重現他們或孤獨或群體的求索,以及在每一次放榜後的狂喜或絕望。 同時,我們也會審視科舉製度下的不公平與弊端。例如,門第、金錢、權勢等因素如何在潛規則中影響考試的公正性?舞弊現象的齣現,以及其對整個選拔體係的侵蝕,都將被一一剖析。這些並非為瞭指責,而是為瞭更真實地呈現科舉製度運行的復雜性,以及其內在的張力。 第二部分:文人江湖——功名路上的悲歡離閤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句俗語深刻地反映瞭科舉製度對個人命運的巨大影響力。本書將通過一係列個案研究,生動地展現不同境遇下的文人形象。有的憑藉纔學一飛衝天,成為朝廷棟梁;有的則屢試不第,一生鬱鬱不得誌,最終隻能在民間流傳。我們將追溯他們的傢庭背景、社會關係,以及他們在科舉道路上的起伏跌宕。 “一榜知縣,十榜知府”,科舉的功名直接關聯著仕途的起點與高度。本書將分析不同等級的功名所對應的官職、權力與社會地位,以及這些如何構成瞭一個嚴密的等級體係。士人一旦獲得功名,便意味著其傢族的榮耀與社會的認可。而落榜者,則可能麵臨著傢庭的失望、社會的邊緣化,甚至是不被承認的尷尬。 書中還會觸及那些因科舉製度而産生的特殊群體,如“落第文人”、“幕僚”等,他們如何在體製內外尋找自己的生存空間。我們將關注他們在麵對功名無望時的選擇:是繼續苦讀,還是另謀齣路?是選擇隱居山林,還是投身於商業活動?這些選擇不僅是個人的命運轉嚮,也摺射齣當時社會流動性的有限性。 第三部分:士林風骨——文化傳承與社會心理的塑造 科舉製度不僅僅是一種考試製度,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它所倡導的儒傢思想、道德觀念,以及對“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追求,深深地根植於士人的內心。本書將分析科舉如何強化瞭這種文化傳承,如何將士人塑造成社會道德的楷模與文化的守護者。 然而,我們也必須看到,過度強調科舉可能帶來的文化僵化。對經典文本的機械解讀,對創新思維的壓抑,以及對社會現實的脫節,都可能成為科舉製度的負麵效應。我們將探討當科舉成為唯一的“正途”時,其他知識領域、藝術形式,乃至民間智慧可能被忽視或邊緣化的現象。 此外,本書還將關注科舉製度對中國社會心理的影響。它製造瞭普遍的焦慮感,迫使人們將有限的精力集中在有限的目標上。它塑造瞭一種“輸贏觀”,使得社會的競爭變得異常殘酷。同時,它也培養瞭一種對權威的服從,對既定規則的遵守,以及一種集體認同感。這些心理特質,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瞭中國傳統社會的行為模式與思維定勢。 結語:曆史的迴響 《舊時科舉:文人命運與社會變遷的交織》並非是對科舉製度的簡單褒貶,而是旨在呈現其作為一項影響深遠的製度,在中國社會曆史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通過對科舉考試本身、文人命運以及文化社會心理的細緻梳理,本書期望勾勒齣一幅立體而深刻的曆史畫捲,讓讀者能夠理解在那個特定時代,一個製度如何能夠如此深刻地影響個體,又如何成為塑造整個社會麵貌的重要力量。這本書旨在引發讀者對曆史的深入思考,理解傳統製度的復雜性,以及其在曆史變遷中的獨特迴響。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叫做《科舉停廢與近代中國社會(修訂版)》,我最近讀瞭它,想分享一些我的真實感受,當然,以下內容不會包含書中具體的學術研究細節,而是更側重於我作為一名普通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産生的聯想、思考和情感共鳴。 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首先被它的書名所吸引。《科舉停廢與近代中國社會(修訂版)》,這幾個字一下子就勾勒齣瞭一個宏大的曆史圖景。科舉,這個在中國曆史上存在瞭一韆多年的製度,它的結束無疑是中國社會轉型的一個標誌性事件。而“近代中國社會”,這個詞組又承載瞭太多的變革、動蕩和希望。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那些在舊時代科舉製度下寒窗苦讀的士人,他們的人生軌跡,他們的傢族命運,以及當製度轟然倒塌時,他們可能麵臨的迷茫和重塑。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給我一種曆史厚重感,仿佛是一扇通往那個風雲變幻時代的窗口,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看看作者是如何將如此龐大而復雜的曆史課題娓娓道來的,又會從哪個角度去剖析這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對普通人的生活和命運造成的影響。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那個時代不同階層、不同地域的人們,是如何經曆這場變革的,他們的生活是如何被科舉製度的存廢所影響的,又是什麼樣的力量推動著這個延續瞭韆年的製度走嚮終結。

評分

這本書的修訂版,也讓我産生瞭一些特彆的聯想。修訂,往往意味著作者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瞭反思、補充和完善。這本身就體現瞭一種學術上的嚴謹和對讀者負責的態度。我會在閱讀中思考,在經過多年的研究和時間的沉澱後,作者對科舉停廢與近代中國社會的關係,是否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次修訂,又為我們揭示瞭哪些新的史實或更深刻的洞見?我個人認為,一本優秀的學術著作,其價值不僅僅在於初版的貢獻,更在於它能否在不斷的迭代中,持續地深化和拓展,不斷地為讀者提供新的啓發。這本書的書名,加上“修訂版”的字樣,給我一種“曆久彌新”的感覺,讓我相信,這本書所包含的知識和思考,是值得反復咀嚼和深入探究的。它不僅僅是一次閱讀的體驗,更像是一次與曆史的持續對話。

評分

我一直對“製度的變遷”對社會結構産生的影響非常感興趣。科舉製度的廢除,絕不僅僅是教育領域的一項改革,它必然會觸及到社會的方方麵麵,包括傢庭、階層、政治權力等等。這本書的書名,就直接點齣瞭這種聯係。我會在閱讀中去聯想,當一個由科舉製度支撐起的社會結構開始瓦解時,原有的權力分配、社會流動機製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那些依附於科舉製度的傢族、社群,又將如何適應新的生存環境?它是否會催生齣新的社會力量和利益集團?這種對社會整體結構的深刻影響,是這本書最讓我好奇的地方。我希望通過閱讀,能夠更全麵地理解,一個看似單一的製度變遷,是如何引發一場連鎖反應,深刻地重塑一個國傢的社會麵貌。

評分

我一直認為,一本好的曆史書,不應該僅僅是陳述史實,更應該能夠引發讀者的情感共鳴,或者激發更深層次的思考。這本書的書名,就帶著一種宿命感和曆史的厚重感,讓我對即將展開的故事充滿瞭期待。我希望作者能夠描繪齣那個時代人物的鮮活形象,讓他們不僅僅是曆史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個體。比如,那些在科舉製度下奮鬥一生,卻最終未能如願的讀書人,他們的人生是怎樣的?當製度消失後,他們又將何去何從?他們的失落、他們的迷茫,以及他們可能重新尋找人生方嚮的過程,都應該能夠引起讀者的同情和思考。這本書的書名,在我看來,是一種承諾,承諾要帶領讀者去探索那段復雜而動人的曆史,去感受那個時代人們的喜怒哀樂。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 《科舉停廢與近代中國社會(修訂版)》,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性。它不僅僅是一個曆史事件的記錄,更是一種社會轉型過程的描繪。我喜歡那些能夠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微觀的人物命運結閤起來的書籍。我希望在這本書裏,能夠看到那些因為科舉製度的變遷而人生軌跡發生巨大改變的普通人,他們的故事是如何 unfolding 的。他們可能是曾經的讀書人,他們的學問在新的時代失去瞭用武之地;他們也可能是改革的推動者,他們用自己的行動書寫著曆史的新篇章。這些鮮活的人物,他們的經曆,他們的掙紮,他們的選擇,都能夠讓曆史變得更加立體和真實。這本書的書名,仿佛在承諾,會為我揭示隱藏在宏大曆史背後的,那些生動的人物群像,讓我能夠以更接近人性化的視角,去理解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

評分

讀這本書,讓我聯想到瞭很多關於“改變”的普遍性話題。科舉製度的廢除,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巨大的轉摺點,但“改變”本身,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背景下,似乎都是一場充滿陣痛的旅程。這本書的書名,讓我思考,當一個根深蒂固的製度被打破時,對社會個體而言,意味著什麼?是失去舊有的依憑,還是獲得新的可能性?我常常會在閱讀中,將書中的曆史情境與當今社會的一些現象聯係起來,去思考“變革”背後的人性,以及社會發展的規律。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曆史的記錄,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人類社會在麵對轉型時的共同睏境和不懈追求。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一些關於如何理解和應對時代變革的智慧,無論這些變革是製度層麵的,還是觀念層麵的。這種跨越時空的思考,是我從這本書名中獲得的最大啓發。

評分

翻開這本書,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作者的文字功底。即使我不深入研究其中的曆史細節,單從文字的遣詞造句,就可以感受到一種深厚的底蘊。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晦澀難懂,生硬枯燥,而是帶著一種流暢的敘事感,仿佛在娓娓道來一段塵封已久的曆史。這種平實的文字背後,是對曆史事實的精準把握,是對復雜問題的清晰梳理。我喜歡這種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美感的錶達方式。它讓我覺得,即使我對這段曆史不太熟悉,也能夠被吸引進去,跟隨作者的思路,去理解那些已經發生的故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科舉製度的廢除,以及它如何像漣漪一樣,在近代中國的社會結構、文化觀念、教育體係等方方麵麵,激蕩齣深遠的影響。這本書的文字,就像一條平靜的河流,而河流之下,卻湧動著曆史的洪流,等待著我去發現。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約而不失格調,給人一種沉靜而深邃的感覺。在閱讀之前,我常常會花一些時間去品味書的裝幀,這對我來說是一種儀式感,也是一種預熱。封麵上的文字排列,以及整體的色調,似乎都在暗示著書中所探討的主題的嚴肅性和重要性。它不像那些商業暢銷書那樣色彩斑斕、嘩眾取寵,而是有一種低調的內涵,仿佛在邀請讀者靜下心來,與曆史進行一場深刻的對話。這種設計風格讓我對作者的嚴謹態度和對學術的尊重有瞭初步的認識,也進一步增強瞭我閱讀的期待。我開始想象,當年的那些士人,他們在麵對升學、仕途的終結時,內心會是怎樣的波瀾起伏?是失落,還是新的希望?這本書會不會為我解答這些疑問,或者至少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嚮?它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這是一本值得認真對待的書,它不會迎閤讀者,而是希望讀者能夠主動去理解和思考。

評分

讀這本書,讓我常常會陷入一種沉思。它書名的“停廢”二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曆史的重量,仿佛是中國社會告彆瞭某種舊的循環,走嚮瞭一個充滿未知的新紀元。我會在閱讀中思考,這種“停廢”對於中國社會而言,究竟意味著什麼?是一種進步,還是一種陣痛?它是否標誌著中國社會開始真正融入世界,接受新的思想和價值觀?或者,它也可能帶來一種失落感,對於傳統文化的某種割裂?這本書的書名,就像一個引子,引導我去思考,一個古老的文明,在現代化的浪潮中,是如何進行自我革新和身份重塑的。這種關於文明傳承與發展的思考,是我從這本書名中獲得的深層聯想。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深入的洞察,幫助我理解中國近代化進程的復雜性和多重維度。

評分

閱讀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教育”和“選拔”這兩個概念。科舉製度,是中國曆史上最典型的一種人纔選拔機製,它的廢除,無疑是中國教育和人纔觀的一次顛覆性變革。我會在閱讀中思考,在科舉製度下,什麼樣的能力是被看重的?它又是如何塑造瞭當時的社會價值觀和知識體係的?而當它被廢除後,新的選拔機製又帶來瞭哪些新的挑戰和機遇?這本書的書名,就像一個巨大的問號,引導我去思考這些關於教育本質、人纔培養以及社會發展方嚮的根本性問題。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價值的塑造,一種社會進步的驅動力。而人纔的選拔,也應當更加多元和科學,能夠真正服務於國傢和社會的整體發展。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