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同语义类动词搭配研究

汉语同语义类动词搭配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郝瑜鑫 著
图书标签:
  • 汉语词汇
  • 动词搭配
  • 语义学
  • 对比语言学
  • 语料库语言学
  • 认知语言学
  • 语言研究
  • 词汇搭配
  • 汉语语法
  • 语言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231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059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华文教育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27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从同语义类的视角出发,面向对外汉语教学,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基本方法,多维度考察汉语同语义类动词搭配与外国学生习得汉语同语义动词搭配的相关问题。书中建立起同语义类动词搭配知识体系模型;依托中介语语料库考察外国学生习得汉语同语义类动词的情况,进而将两库所得结果进行比较;运用语言习得理论讨论外国学生习得汉语同语义类动词的发展过程以及发生偏误的类型和原因;探讨同语义类动词搭配词典的编纂和研究问题。

作者简介

  郝瑜鑫,河南南阳人,博士,硕导。先后于绍兴文理学院、北京语言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学位,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在香港浸会大学进修二语习得专业;北京师范大学和美国麻州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现为华侨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专职研究人员。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华文教学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等中文报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主持省部级项目一项。目前研究兴趣为二语习得、语料库语言学、华文教育。

目录

第1章绪论/11.1选题缘起/11.2研究内容/51.3研究现状/81.4理论依据/231.5研究方法/291.6语料来源/341.7预期成果及研究意义/35第2章词语搭配与词汇知识体系/372.1词语搭配的界定/372.2词语搭配与词汇知识/402.3小结/51第3章语言教学视角词语搭配研究框架/523.1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词语搭配本体研究框架/523.2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词语搭配应用研究框架/573.3小结/64第4章本体视角同语义类动词搭配多维度研究/654.1同语义类动词搭配的句法特征考察/654.2同语义类动词搭配的语义考察/1014.3同语义类动词搭配的语用考察/1314.4同语义类动词搭配中句法语义语用的互动/1494.5本章小结/153第5章同语义类动词搭配习得研究/1555.1本部分研究的基本问题/1555.2中介语与本族语同语义类动词搭配使用情况比对考察/1555.3二语者习得汉语同语义类动词搭配的偏误类型及其成因/1695.4综合讨论/1805.5本章小结/183第6章面向二语教学的汉语搭配词典研究/1856.1现有汉语搭配词典调查研究/1856.2外国学生汉语搭配词典需求调查/1946.3汉语学习型搭配词典编纂的基本原则/2046.4学习型同语义类动词搭配词典样例分析/2076.5小结/211结语/212参考文献/214附表Ⅰ同语义类动词句法型式表/233附表Ⅱ同语义类动词宾位搭配表/254附表Ⅲ同语义类动词补位搭配表/268
汉语同语义类动词搭配研究 一、引言 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其丰富而精妙的表达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动词的多样性和搭配的灵活性上。动词是句子中的核心成分,承载着动作、状态、情感等意义,而动词与名词、形容词、副词等词语的搭配则构成了我们日常交流中意义的丰富层次和准确传递。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同义或近义动词,它们在语义上相似,但在实际使用中却有着细微的差别,这种差别往往体现在它们所搭配的宾语、状语,以及所能表达的具体情境上。深入研究这些同语义类动词的搭配规律,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汉语,更能揭示汉语语言系统内部的逻辑关系和文化内涵。 本书《汉语同语义类动词搭配研究》正是基于对汉语动词搭配现象的深切关注,着力于对同语义类动词的搭配规律进行系统、深入的考察和分析。我们并非孤立地研究单个动词的意义,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搭配环境中,通过考察它们与不同语素组合时所产生的意义差异和语体风格,来揭示其使用上的精妙之处。这种研究视角,不仅能够帮助学习者掌握动词的“形似”与“神异”,更能提升其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地道性,从而在学术研究、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信息处理等领域发挥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动词的研究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从传统的词汇学、语法学研究,到现代的语用学、篇章语言学,动词的意义、功能和搭配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针对“同语义类”动词的搭配进行系统性、专题性的研究,仍然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 传统上,对动词的研究多集中于其基本意义、词类划分、句法功能等方面。虽然一些词典和语法书籍会列举动词的常用搭配,但往往缺乏系统性的分类和深入的理论分析。对于同语义类动词,学习者常常会面临“似乎都一个意思,但用起来却总不对”的困惑。例如,“看”、“瞧”、“望”、“瞥”、“盯”等动词,都与视觉动作相关,但它们在指向性、持续性、目的性、情感色彩等方面却存在显著差异,而这些差异正是通过与不同宾语、状语的搭配体现出来的。 “搭配”(collocation)是语言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某些词语在自然语言语流中经常与特定词语一同出现的现象。动词搭配更是动词意义得以具体化、丰富化的关键。一个动词的意义并非是固定的,而是与其经常搭配的词语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研究同语义类动词的搭配,能够揭示它们在语义上的细微差别,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适用性。 本书的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 理论意义: 深化汉语动词语义研究: 本研究将同语义类动词置于搭配视角下考察,有助于更精细地描绘动词的语义边界,揭示动词语义的构成机制。 丰富汉语搭配理论: 尝试建立同语义类动词搭配的分类体系和描述模型,为汉语搭配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实证材料。 探索汉语语言系统性: 通过动词搭配的共性与差异,揭示汉语动词系统内部的逻辑关联和结构特征。 2. 实践意义: 对外汉语教学: 为对外汉语教师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帮助外国学习者克服在动词选择和使用上的困难,提升汉语表达的准确性和地道性。 语言信息处理: 为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提供高质量的汉语动词搭配语料和模型,有助于改进机器翻译、文本生成、情感分析等应用的性能。 汉译英(或其它语言): 帮助译者在翻译时更准确地把握源语言动词的细微语义差别,选择最恰当的译文动词,避免“直译”带来的生硬和误解。 语言能力提升: 为汉语母语者提供更深入的语言认识,提升其遣词造句的能力,使语言表达更加丰富、精准、得体。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书的核心内容在于对汉语中具有同义或近义关系的动词群进行辨析,并着重考察它们在实际语料中的搭配现象。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1. 同语义类动词的界定与分类: 首先,我们将对“同语义类”这一概念进行界定。这类动词并非完全等同,而是指它们在核心语义上有较大重叠,但在细微语义、语体风格、情感色彩、使用频率、搭配对象等方面存在差异。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根据动词的核心语义,将研究对象进行分类。例如,可以划分出与“看”相关的动词群(如“看”、“瞧”、“望”、“瞥”、“盯”等),与“说”相关的动词群(如“说”、“讲”、“谈”、“说”、“表述”等),与“走”相关的动词群(如“走”、“行”、“跑”、“移”、“挪”等)等等。这种分类将为后续的详细分析奠定基础。 2. 搭配的考察维度: 宾语搭配: 考察同语义类动词与不同名词性宾语的组合,分析哪些宾语更适合搭配特定的动词。例如,“望”常搭配“远方”、“天空”、“故乡”等,而“盯”则常搭配“目标”、“文件”、“屏幕”等。 状语搭配: 研究副词、介词短语等状语对动词搭配的影响。例如,“悄悄地看”、“仔细地瞧”、“深情地望”等,状语的不同会进一步细化动词所表达的动作状态。 补语搭配: 考察动词与不同补语的组合,如趋向补语、结果补语、可能补语等,分析其对动词意义的补充和限定作用。 固定搭配与习语: 关注同语义类动词在一些固定搭配和习语中的特殊用法,这些用法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3. 语料分析: 本书的研究将以大规模、多来源的真实汉语语料为基础。语料来源将涵盖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学术论文、网络文本、影视剧本等,力求反映汉语在不同语域、不同体裁中的实际使用情况。 我们将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量分析将统计动词的搭配频率,找出高频搭配,识别搭配的共现模式。定性分析则将深入解读具体语例,阐释搭配背后的语义机制和语用功能。 4. 语义差异的机制分析: 在考察搭配现象的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分析导致同语义类动词搭配差异的根本原因。这可能包括: 核心语义的细微差别: 如动作的持续性、方向性、目的性、强度等。 情感色彩和语体风格: 如正式、非正式、褒义、贬义、客观、主观等。 语用功能: 如强调、暗示、隐喻等。 文化语境: 某些搭配可能与特定的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有关。 四、预期研究成果 本书的研究预期将取得以下成果: 构建同语义类动词搭配的数据库: 形成一个包含大量同语义类动词及其常用搭配的语料库,为后续研究提供支持。 提出同语义类动词搭配的分类体系: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动词搭配分类方法,便于对各类搭配进行系统研究和描述。 阐释同语义类动词的辨析原则: 总结出辨析同语义类动词的关键点和方法,为语言使用者提供指导。 揭示动词搭配背后的语义和语用机制: 深入分析导致搭配差异的原因,提升对汉语语言表达的认知深度。 形成一套实用的动词搭配使用指南: 为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应用等领域提供参考。 五、结语 动词是汉语的灵魂,而搭配则是赋予灵魂以形体的画笔。同语义类动词的搭配研究,犹如在汉语的色彩斑斓的画布上,精细描绘出每一个细微的笔触,展现其无穷的魅力。本书《汉语同语义类动词搭配研究》正是希望通过对这一领域进行系统、深入的探索,为汉语语言学的理论研究添砖加瓦,为汉语教学和应用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最终促进汉语在全球范围内的更好地传播和理解。我们期待本书的研究成果能够为读者带来新的启发,让大家更加深入地领略汉语动词搭配的精妙之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展现出的研究深度和学术诚信。在大量的论证过程中,作者始终保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对于那些尚存争议或界限模糊的领域,他会坦率地指出当前的局限性,并提出未来可行的研究方向,而不是草率地下结论。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在当今快节奏的学术出版中显得尤为珍贵。阅读全书,我仿佛参与了一场漫长而严谨的学术对话,作者以其扎实的语言学功底,搭建起了一座通往汉语精微之处的桥梁。它不仅仅是对现有知识的梳理,更是一种知识的增益,因为它提出了新的观察角度和分析工具。对于任何一位想在汉语语义学领域有所建树的后学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并能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灵感的基石之作,其价值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封面选用了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米白色纸张,字体排版也透着一股沉稳的书卷气,让人一拿到手就忍不住想要细细品读。尤其是扉页那几行引言,看似信手拈来,实则蕴含着作者对语言学研究的深厚敬意和一丝不苟的态度。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非常枯燥的学术专著,但仅仅是翻阅目录,我就被那些清晰的章节划分和层层递进的论述结构所吸引。作者显然在如何构建一个清晰、有逻辑的研究框架方面下了大功夫,这对于我们这些希望深入了解某个语言学领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我特别欣赏它在案例选取上的广度和深度,不同于许多只关注主流词汇的著作,这里似乎挖掘了许多日常交流中容易被忽略,但实则更能体现语言生命力的微妙差别。读完第一印象,感觉作者不仅是位严谨的学者,更是一位对汉语世界充满热爱的观察者。这本书的实体感和视觉上的舒适度,大大提升了阅读体验,让人愿意捧着它在光线好的地方静坐一下午。

评分

关于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构建,我观察到它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认知语言学的某些视角,但又并未完全囿于其中,而是巧妙地将其与传统的功能主义分析结合了起来。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使得它的论述不仅仅停留在表层的词汇对等或差异上,而是试图触及人们在运用这些词汇时,背后所映射出的思维定势和文化习惯。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动作实现方式”的讨论部分,那里的分析极其细腻,几乎是带着显微镜去审视那些细微的语素差异是如何影响整体语义场的构建。举例来说,它对描述“行走”的一组动词的剖析,绝非简单地罗列“走、跑、踱、移”的定义,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在速度、目的性以及身体姿态等多个维度上的内隐假设。这使得我对汉语中表达“运动”的一整套语义网络有了全新的认识,感觉像是重新学习了这门语言的一部分基础逻辑,非常具有启发性。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说实话,初看之下有些让人措手不及,它不像传统教材那样提供直接的定义和结论,反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给你娓娓道来他的思考脉络。句子结构往往比较复杂,充满了从句和各种转折,这使得读者必须全神贯注,反复咀嚼才能准确把握其间的细微差别。我花了相当一段时间才适应这种略显“老派”的学术表达方式,但一旦进入状态,就会发现这种深入骨髓的探讨是多么引人入胜。它不像那种“快餐式”的知识输出,而是要求你同步进行思维建构。特别是在处理那些近义词在不同语境下含义的漂移时,作者的论证过程犹如抽丝剥茧,层层深入,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思辨的敏锐性。这本书的价值,或许正在于它拒绝提供廉价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构建理解的桥梁,这对于提升自身的分析能力有极大的助益,只是对于初学者可能门槛略高。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评价,这本书的适用范围比我预想的要宽泛得多。我原本以为它主要服务于专业研究者,但阅读下来发现,对于那些致力于高级汉语教学的教师,或者希望提升自身写作表达精准度的非母语学习者,它都提供了绝佳的参考价值。它不是一本教你“怎么说”的书,而是一本教你“为什么这么说才更恰当”的书。例如,在讨论那些经常被混用的近义表达时,作者总能精准地指出,使用A而非B,在听者耳中会形成何种心理预期。这种对“听觉反馈”和“接收者认知”的关注,使得书中的分析具有了极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意义。我个人已经开始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有意识地去挑选那些更符合语境暗示的动词搭配,效果立竿见影,让我的文字鲜活了不少,不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机器语言”感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