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印书馆120年大事记(1897-2017)

商务印书馆120年大事记(1897-201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商务印书馆 编
图书标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史
  • 中国出版
  • 文化史
  • 百年历史
  • 历史事件
  • 文化遗产
  • 近代史
  • 图书出版
  • 行业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3120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1605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商务印书馆研究的学者,出版界人士,普通读者

本书讲述中国现代出版开端——商务印书馆120年的发展历程,甄选历年大事和历史文献,文字简明精炼,并配有大量历史图片,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和史料价值。


内容简介

商务印书馆于1897年在上海成立,自建馆90周年开始有逢十年纪念日出版大事记的传统,先后出版《商务印书馆大事记》《商务印书馆百年大事记》《商务印书馆110年大事记》。为庆祝商务印书馆创立120年,本书在2007年出版的《商务印书馆110年大事记》基础上补编2007—2016年间的重要活动、重点图书等,讲述了商务印书馆自1897年成立至今,120年来创业、发展、复兴、维持、新生、再创辉煌……的发展历程。



一部穿越百年的文化印记:商务印书馆的时代回响 商务印书馆,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上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名字,它的120年,不仅是一部印刷出版的奋斗史,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社会变迁、思想演进与文化传承的宏大画卷。本书,并非简单罗列事件,而是力图通过一系列关键节点、重要人物、里程碑式出版物,以及其背后所承载的时代精神,勾勒出商务印书馆如何从蹒跚起步,到成为国家级出版重镇,再到迈向新世纪,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同频共振。 百年风云,时代之声: 1897年,就在风雨飘摇的清末,一家名为“商务印书馆”的新式印刷机构在上海悄然诞生。彼时,积贫积弱的中国正渴望着变革与启蒙。商务印书馆的创立,恰似一声时代的呐喊,它以“印书为事业,科学为能力,服务为宗旨”的理念,开启了中国现代出版的新纪元。从最初的简陋坊间,到后来购置先进印刷设备,从手工排版到铅字排版,再到如今的数字化、智能化,商务印书馆的每一次技术革新,都映射着中国社会工业化、现代化的步伐。 在商务印书馆的百年历程中,涌现了无数令人扼腕或振奋的历史瞬间。在五四运动的浪潮中,商务印书馆积极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出版了大量介绍西方科学、哲学、文学的译著,有力地推动了思想解放的进程。鲁迅、胡适、陈独秀等一大批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们的思想火花,很多是通过商务印书馆的版面得以广为传播。那时的商务印书馆,不仅仅是一家书店,更是一个思想的孵化器,一个文化的集散地。 抗日战争时期,商务印书馆经历了日寇的占领与破坏,但其出版人依旧坚守文化阵地,或辗转迁徙,或秘密出版,为民族的精神血脉注入力量。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一本本爱国主义的书籍、一篇篇鼓舞人心的文章,从商务印书馆的印刷机中诞生,成为抗击侵略、凝聚民心的重要武器。 新中国成立后,商务印书馆肩负起国家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重任。它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与中小学教材的编写与出版,为普及基础教育贡献了力量。同时,它也承担起国家重要的学术著作、史料文献的整理与出版任务,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商务印书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它紧跟时代步伐,大胆改革创新,在出版理念、发行渠道、经营模式上不断探索。一大批面向市场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图书相继问世,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商务印书馆也积极拓展国际化视野,与世界各国出版机构开展合作,将中国的优秀出版物推向世界,也引介了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 名家荟萃,思想的传承: 商务印书馆的辉煌,离不开一代代杰出出版人的辛勤耕耘,更离不开无数文化巨匠的鼎力支持。从早期严复、梁启超等思想家,到民国时期的鲁迅、周作人、冰心等文学大家,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郭沫若、茅盾、巴金等文化名人,他们中的许多人,都与商务印书馆有着深厚的渊源。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籍,很多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经典,影响了几代人。例如,它出版的《辞源》、《康熙字典》等工具书,至今仍是学者研究的重要参考;它翻译引进的西方哲学、科学著作,为中国知识界打开了新的视野;它推出的文学作品,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版图。 这些著作不仅仅是纸上的文字,它们承载着知识的力量,思想的光辉,以及时代的记忆。它们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担当与追求,也反映了社会变革的曲折与复杂。通过这些书籍,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脉搏,理解一个民族的奋斗历程。 文化担当,时代印记: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商务印书馆始终坚守着其作为一家文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它不仅仅追求经济效益,更注重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每一次重大的历史关头,在每一次社会变革的浪潮中,商务印书馆都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呼唤,并以出版的形式作出回应。 它出版了大量反映中国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的经典著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它也积极关注当下社会问题,出版了大量具有思想深度和现实意义的图书,引导社会思考,推动进步。 纵观商务印书馆12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它所经历的辉煌与挫折,看到的不仅是一家出版机构的兴衰,更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的缩影。它在时代的洪流中,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文化使命,以书为媒,传播知识,启迪民智,记录历史,传承文明。 面向未来,书写新篇: 进入21世纪,面对日新月异的媒体变革和出版业的挑战,商务印书馆并未停下前行的脚步。它积极拥抱新技术,探索新的出版模式,努力在数字出版、全媒体出版等领域寻求突破。它继续秉承“百年老店”的深厚底蕴,同时又展现出年轻的活力与创新的勇气。 这本书,就是对商务印书馆120年辉煌历程的一次梳理与回顾。它不是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试图通过对那些关键性的事件、重要的人物、具有影响力的作品的深入挖掘,来展现商务印书馆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史上所扮演的独特角色,以及它所留下的不可磨灭的时代印记。它是一部关于出版的史诗,是一曲关于文化传承的赞歌,更是一面映照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的镜子。翻开这本书,我们仿佛能够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先辈的足迹,体悟到文化的力量,并对未来充满希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吸引人了,封面那种略带历史感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字体,拿在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仿佛能触摸到时光的纹理。我特别喜欢那种老派的、严谨的排版风格,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庄重的仪式。内页纸张的质地也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透着一股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厚重感。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套精心挑选的早期商印标志演变图,那种从铅字时代到数字化时代的跨越感,让人对这家百年老店的坚韧与传承肃然起敬。而且,细节控一定会爱上这本书的装帧工艺,书脊处的锁线装订处理得非常漂亮,即便是平摊阅读,也不会有任何费力的感觉,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查阅的历史性读物来说,简直是太贴心了。这种对“物”本身的尊重和极致追求,让我对书里记录的历史内容充满了更高的期待,它本身就成了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

从内容组织结构来看,这本书的编撰者显然下了极大的功夫在做信息的可读性优化。它并非仅仅是资料的汇编,而是在关键的历史节点设置了清晰的“主题聚焦”板块。比如,在提到抗战时期商务印书馆的内迁与坚守时,那部分的处理方式就显得极其高明,它将物质上的艰难与精神上的坚韧并置,用精确的数字(如迁移了多少设备、保存了多少底片)来佐证那份难以磨灭的文化血脉。读到那里,心情会自然而然地沉静下来,感受到那种“山河破碎,文脉不断”的沉重感和崇高感。这种结构上的精心设计,使得即使是不熟悉出版史的普通读者,也能很流畅地跟上历史的脉络,不会因为信息量过大而感到头晕脑胀,是一种非常高级的知识梳理方式。

评分

对我个人而言,阅读这本书更像是一场与“时间”的对话。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能够反思我们当下习以为常的阅读方式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特别是关于“工具书”和“教育出版”的部分,那些早期的字典、教科书的编纂过程,细致入微地展现了标准化知识体系构建的艰辛。这让我对“知识的普及”这件事产生了更深的敬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记录了一个企业的历史,更是在为我们理解近现代中国知识传播体系的变迁提供了一个无可替代的切片样本。它不仅仅是关于“印书”的故事,更是关于“思想如何被塑造和传递”的史诗,读完之后,对每一次翻开任何一本书的举动,都会多一份珍惜与感恩。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出版界动态的业余爱好者,我总觉得要真正理解一家出版社的精神内核,就必须追溯它的源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巧妙,它并非简单的时间线性罗列,而是像一个技艺高超的策展人,将每一个关键的“事件”都放置在当时宏大的时代背景下去审视。我尤其欣赏它在描述那些重大选题出版前后的社会反响和内部决策过程时的那种克制而有力的笔触。比如,它如何描述“五四”时期新文化思潮下,商务印书馆在引进和翻译西方思想著作时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与责任感,那种文字背后蕴含的知识分子的担当,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种时代的风云变幻。它没有过多渲染戏剧冲突,而是用扎实、冷静的笔法勾勒出“与时代同行”的出版家群像,让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清晰地看到了知识是如何通过印刷品,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一个民族的命运。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人物侧影”的处理,远超我原本对这类机构年鉴的刻板印象。它没有堆砌一堆官方的人物介绍,而是通过几次关键性的访谈记录(即便只是文字转述),甚至是早期员工的口述片段,构建了一个个立体鲜活的形象。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老一辈编辑、校对、排版师傅们在昏黄的灯光下,为了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而反复推敲的场景。那种对“准确”和“严谨”近乎偏执的追求,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渗透在日常工作细节里的。例如,某一章节提到某位校对员如何因为一个错别字而彻夜未眠的细节,让我瞬间理解了“匠人精神”在那个特定历史阶段的重量。这本书成功地将冰冷的“大事记”赋予了温度和人情味,让读者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仿佛参与了一场漫长而艰辛的知识接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