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教育史(罗马卷)

古典教育史(罗马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亨利-伊雷内·马鲁 著,王晓侠,龚觅,孟玉秋 译
图书标签:
  • 古典教育
  • 罗马教育
  • 教育史
  • 西方教育史
  • 古代史
  • 罗马史
  • 教育思想
  • 历史教育
  • 古典文明
  • 教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6012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2234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字数:1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西方世界的“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至今在高等教育领域余响不绝,而其渊薮和历史则可以追溯到公元五世纪之前的希腊城邦甚至荷马时代。《古典教育史》(包括希腊卷、罗马卷)很好地回溯和展示了希腊罗马时代的教育状况,包括其理念和实践的发展过程和历史影响。本卷为罗马卷,所述历史上起罗马传统,下至修院制度。作者马鲁是法国著名的古典学家和历史学家,本书写作上兼有历史学者的深度和广度,又充满人文学者的现实关怀——我们相信不管是对古代史还是教育史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本书中得到极大的乐趣和启发。

内容简介

亨利-伊雷内·马鲁所著《古典教育史》出版于1948年,为20世纪法国古典学zui杰出的成果之一。本书从社会史、思想史、政治史和艺术史诸角度出发,全面地梳理了从荷马至中世纪早期为止古代西方社会的教育理念和文教政制,其史料宏富,持论公允,又处处可见现代人文主义者的睿见卓识,完美地呈现出历史与思想、古典和现代、伦理与审美之间原发性的张力。本卷为罗马卷,全面介绍了罗马有文史记载以来的教育状况、对希腊文化的传承及对后世的影响。

作者简介

作者 亨利-伊雷内·马鲁(1904—1977),法国历史学家、古典学家。早年就读于巴黎高师,二战后长期担任索邦大学教授。在古希腊罗马思想史、早期基督教史、哲学史和音乐学方面有卓越的贡献。著有《新教会史》《圣奥古斯丁与奥古斯丁主义》《历史神学》《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基督教的思考》等。

译者 王晓侠,山东菏泽人,北京大学和普罗旺斯大学法国文学及比较文学双博士学位,外交学院法语系教授,研究方向为法国当代文学,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并出版译著2部,著有《法国新小说写作: 主客观之间 —— 及其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一书(法语)。
龚觅,四川成都人,北京大学法语语言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法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法国现代文学及文学思想史,在《国外文学》和《外国文学》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并出版译著4部,专著《佩雷克研究》曾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现独立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孟玉秋,山东济宁人,北京大学法语语言文学学士、硕士,美国华盛顿大学法国研究博士,现任浙江外国语学院法语系主任,研究方向为18、19世纪法国文学以及法国社会与文化。曾出版译著4部,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英语论文数篇。

目录

第三部分 罗马和古典教育

第一章 罗马的古代教育 / 3

第二章 罗马对希腊教育的接受 / 27

第三章 语言问题:希腊语和拉丁语 / 55

第四章 罗马学校:初等教育 / 82

第五章 罗马学校:中等教育 / 101

第六章 罗马学校:高等教育 / 122

第七章 罗马的教育使命 / 138

第八章 罗马国家及教育 / 154

第九章 基督教与古典教育 / 187

第十章 中世纪基督教学校的出现 / 217


结语:古代学校的终结 / 237

译后记 / 258

精彩书摘

和希腊化时代的古典教育相比,罗马教育究竟体现出多少细微的差别,又增添了怎样的润色,这都无关于它真正的历史意义,因为这种意义仅仅在于它在时空两个维度上对前者的传播。

罗马的伟大

现代的历史学家并不总能公正地评价罗马的丰功伟绩。作为浪漫主义的后裔(对浪漫主义者来讲,至高的或曰唯一的价值就是独创性,即绝对的创造),他们在罗马文明中看到的只是希腊文明的一种衰退的变种,而后者才是唯一具有独创性的文明。
不必再去纠缠这种观点的褊狭之处了。要知道,苛刻的纯粹主义者同样也不欣赏希腊化时代的文明,只因它犯下了两桩罪过:一方面,它与公元前6世纪、5世纪和4世纪的古典时代的希腊文明不可同日而语,另一方面又太忠实于它们,不敢越雷池一步(因为从本质上讲,人们指责希腊化时代文明的地方,还是它亦步亦趋的古典主义,它未能清扫上一个时代的遗产并开创新的道路)。
为了替如此诛心的指责开脱,罗马的辩护士们不免去极力寻找拉丁文明的独创性,然而这种努力注定是徒劳无功的,因为这个幽灵只存在于他们的想象之中,或者说它不过是一些无关紧要的表面差异罢了。必须承认真理在别处:罗马要扮演的历史角色不是创造一个新的文明,而是使征服了自己的希腊化时代的文明从此深深地植根于地中海世界。

作为文明传播者的罗马

从政治的角度讲,罗马的使命曾经是“使四海归一”, 把征服者和被征服者聚集在同一个共同体之中。在众多的见证中,我们来听听爱奥尼亚贵族的代言人埃里乌斯·亚里斯提德斯对安敦尼·庇护(Antonin le Pieux)皇帝说过的一段赞颂罗马盛世和平的激情洋溢的话吧:当整个世界已化为一个巨大的合唱团,跟随着罗马国家的指挥棒,不敢发出一丝杂音时, “就像是岩洞中一个挨一个紧贴在石头上的蝙蝠,所有的人都悬挂在罗马的上空,害怕自己摔落下来”。
然而评价一个共同体,其依据应该是铸就这个团体的价值理念。罗马帝国的理想并不局限于纯粹的政治价值,公正、秩序与和平对它而言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它们只是让人民得以安全、富足和闲适地生活的手段。说到底,人应该活得幸福,而这种幸福,在希腊化时代的思想家看来,代表着人类最高的价值和生存的理由。我们在此触及到了罗马精神的精髓,那就是把世界组织起来,让希腊化时代的文明,即追求幸福的文明在其中纵情绽放。
再来听听埃里乌斯·亚里斯提德斯的话:

全世界都像沉醉在节日的气氛中。它卸下了陈旧的铁甲,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的美丽和欢乐中。所有的城市都放弃了它们彼此曾有的敌意,一种新的竞争驱使着它们竞相变成最美丽、最具魅力的城市。到处都是健身场、喷泉、柱、神殿,作坊,还有学校。

不能在黑格尔式的以变化为核心的历史范畴下看待罗马的事业。就像一切古典文明一样,罗马总是在“永恒的现在”的启示下,在静止的视野中思考自身。它认为自己是永久的,因为是它让被教化了的人类达到了正常的成熟阶段,这一秩序是如此稳定,以致任何替代或动摇它的理由都不复存在。
历史学家又一次证明,独创性并非一个文明能够引以为荣的唯一头衔。文明在历史上的伟大性以及它在人类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不仅仅以其内在价值来衡量,还要看它的外延力量,看它是否能在时间和空间中扎下根来。复活节岛的文明当然也拥有宝贵的价值,但是它的范围如果不局限于在南太平洋中央一个118平方公里的小岛上,其价值恐怕会更加丰富,其命运也不致如此脆弱。如果米诺斯文明没有扩散到克里特岛以外,那也就不会有迈锡尼之秋的丰硕果实,也不会有希腊的中世纪和荷马……同样,如果希腊文明只是几个爱琴海城市敝帚自珍的财产,不容外人分享,它也许早已消失,更不可能像真实历史上那样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
希腊文明之所以成就了自己的命运,应该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罗马。是它延续了亚历山大大帝的事业,将希腊文明扩展到从撒哈拉沙漠到苏格兰峡湾,从幼发拉底河到大西洋的广大地区。希腊-罗马文明扎根如此之深,不仅经受住了日耳曼和斯拉夫人的侵袭,也在在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面前保全了自己。这样的深耕为后来的历次文明复兴埋下了种子,这才是罗马真正的荣耀和它不朽的业绩。

Rutilius Namatianus,《归来诗》(Poème sur son Retour),I,63。
Aristide,《演说录》,前揭,XXVI,K,29。
Aristide,《演说录》,前揭,XXVI,K,68。
Aristide,《演说录》,前揭,XXVI,K,97。

第七章补充注释:

对罗马帝国取得的成果的贬低,参见:S. PÉTREMENT,《关于柏拉图、诺斯替派、摩尼教徒的二元论的研究》(Essai sur le Dualisme chez Platon,les Gnostiques et les Manichéens,Paris,1947),页158:“……罗马的强大最终征服了各个民族,并将他们置于不可动摇的桎梏和风雨不动的行政治理之下,世界没有出路,没有希望……罗马帝国就像一个笼罩在世界上空的巨大灯罩,而且事实上它最终也熄灭了一切……罗马帝国就像一场席卷世界的疾病,需要一千多年才能病愈。”我提到这位作者并不是因为他的名气,从纯粹的历史角度来讲他的名气并不大,然而他却是当时一种广泛的精神状态的典型代表,这种态度在C.JULLIEN的反罗马势力影响广泛的法国尤盛(A. GRENIER在他1944年巴黎出版的《卡米耶·朱利安,半世纪以来法国的历史科学与进步》(Camille Jullian,un demi-siècle de science historique et de progrès français, Paris, 1944)一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其起源)。 另一方面,我在这里介绍的观点被C. N. COCHRANE援引奥古斯都时代的古典拉丁思想进行了确切的捍卫,参见: C. N. COCHRANE,《基督教与古典文化》(Christianity and classical culture,londres,1944),页1-176。
埃里乌斯·亚里斯提德斯(Ælius Aristide)的《演讲录》XXVI(Keil)中的颂词,参见:A. BOULANGER,《2世纪亚细亚省的埃里乌斯·亚里斯提德斯和诡辩术》(Ælius Aristide et la Sophistique dans la province d’asie au II siècle de notre ère,Paris,1923),页347-362;I-2。其他支持亚里斯提德斯的证明,同上,页262。
《罗马之光:中古前西方教育思想的嬗变与传承》 本书旨在探寻罗马文明在中古前时期,其教育思想如何孕育、发展并深刻影响了后世西方知识体系的形成。我们并非简单罗列史料,而是试图拨开历史的迷雾,还原一个充满活力与辩论的罗马教育图景,追溯其精神内核如何从希腊的智慧土壤中汲取养分,又如何以自身独特的实践与理论,为欧洲文明的漫漫长夜点燃不灭的灯火。 第一章:希腊余韵与罗马的启蒙萌芽 在罗马的早期,尚未形成独立成体系的教育制度。儿童的启蒙更多地依赖于家庭的言传身教,以及神职人员和特定家庭教师的传授。然而,随着罗马对外扩张,尤其是与希腊世界的接触日益频繁,希腊的哲学、文学、修辞学等知识如同一股清泉,开始滋润这片土地。本书将首先追溯这种早期希腊文化影响的传入途径与方式。我们将考察罗马贵族子弟接受希腊教师指导的普遍现象,分析这种“希腊化”教育如何塑造了罗马精英阶层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模式。 我们也将深入探讨,在尚未形成正式教育机构的时代,罗马社会内部有哪些非正式的学习场所与形式?例如,家族内部的口述传统、祭祀仪式中的神话传承、以及早期的法律与政治辩论,都在潜移默化中构建着罗马人的认知框架。这一时期,虽然缺乏系统性的教育理论,但隐约可见的对知识的尊重、对德行的追求,以及对实用技能的重视,已为日后罗马教育体系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我们将重点关注如卡托(Cato the Elder)等早期罗马思想家,是如何在保留罗马传统的同时,审慎地吸收希腊智慧,并倡导一种务实的、服务于国家与社会需求的教育理念。 第二章:共和国时期的教育实践与理想 进入共和国时期,随着罗马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和国家职能的扩张,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书将细致描绘这一时期罗马教育制度的雏形。我们将分析,家庭教育如何逐渐演变为更为公开的学校教育。早期的学校,通常由独立的教师在私塾中授课,学生按照年龄和能力分级。我们将详细考察这些早期学校的课程设置,包括读写(拉丁文和少量希腊文)、算术、以及基本的公民知识。 更重要的是,共和国时期是罗马修辞学勃兴的时代。修辞学作为一种培养雄辩才能、影响公众舆论的实用技能,在政治、法律、军事等领域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将深入探讨修辞学在罗马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分析其理论发展,如西塞罗(Cicero)等大师的贡献,以及修辞学教育如何培养了罗马公民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公共参与精神。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共和国时期对“罗马美德”(Virtus Romana)的强调,以及教育在塑造这种美德中的作用。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培养诚实、勇敢、节制、公正等公民品质。我们将考察,如何在教育过程中融入道德伦理的教导,通过历史故事、英雄传颂等方式,将罗马的传统价值观根植于年轻一代的心中。这一时期,虽然仍以贵族教育为主,但教育的社会功能和实践性已得到显著提升,为罗马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帝国初期:教育的制度化与精英化 随着罗马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型,政治权力的集中带来了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制度化与专业化。本书将聚焦于帝国初期,描述教育是如何从分散的私塾走向更为系统化的学校网络。我们将考察,罗马皇帝是如何介入并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例如,对教师的资助、对学校的设立与管理等。 这一时期,精英教育尤为突出。作为帝国统治阶层,贵族和官员的子女接受的教育更加系统和深入。我们将重点分析高级教育机构,如培养未来政治家和官员的“文法学校”(Litterary Schools)和“修辞学校”(Rhetorical Schools)的运作模式。我们将详细阐述这些学校的课程内容,包括广泛的文学、历史、哲学、法律以及更高级的修辞学训练。 本书还将深入探讨,帝国初期的知识传播与学术研究情况。我们将考察,在这一时期,哪些领域的知识得到了重点发展?例如,历史学的编纂、法律学的研究、以及不同哲学流派(如斯多葛主义、伊壁鸠鲁主义)在罗马的传播与影响。我们将分析,这些知识的生产与传播,如何通过教育体系渗透到社会各阶层,尽管其形式与程度有所不同。 我们还将审视,帝国初期教育的“精英化”倾向。虽然理论上教育向更广泛的社会阶层开放,但事实上,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仍然集中在少数精英手中。我们将分析这种现象背后的社会经济原因,以及它对罗马社会结构和知识传承的长期影响。这一时期,教育的目的是为帝国培养忠诚、有能力的统治者和管理者,其功能性与实用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调。 第四章:晚期帝国:教育的挑战与转型 进入晚期帝国,罗马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动荡与变革。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危机,以及外部蛮族入侵的压力,对原有的教育体系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本书将深入分析,在这一复杂多变的时期,罗马教育面临哪些新的困境与压力。 我们将探讨,基督教的兴起对罗马传统教育模式的冲击与影响。基督教教会逐渐成为重要的知识传播者和教育者,其独特的信仰体系和道德观念,开始与传统的古典教育发生碰撞与融合。我们将分析,基督教如何渗透到教育的各个层面,从儿童的宗教启蒙到神学教育的发展,以及它如何挑战并最终改变了部分西方知识的重心。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情况下,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否变得更加不均?是否出现了教育的“衰退”现象?我们将考察,一些地区的学校可能因为战乱、经济凋敝而关闭,或者教学质量下降。然而,并非所有地区的教育都呈现衰败态势。本书将也会关注,在某些核心区域,例如像康斯坦丁堡这样的新都城,教育体系是否依然在努力维持和发展,并为基督教文明的早期发展奠定基础。 此外,我们将审视,晚期帝国时期,教育的功能是否有所转变?当帝国面临生存危机时,教育的侧重点是否从培养精英转变为维护社会秩序、传播官方意识形态?我们将考察,法律教育、军事教育等实用性教育是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加强。 最后,本书将探讨,晚期帝国时期的教育,是如何为中古时期的欧洲教育奠定基础的。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古典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育理念,通过教会、学者以及流传下来的文献,得以部分保存和传承,为日后欧洲文化的复兴埋下了伏笔。我们将分析,在这种转型过程中,哪些古典教育的元素得以延续,又有哪些被改造或遗弃。 结语:回响于历史长河 《罗马之光:中古前西方教育思想的嬗变与传承》并非仅仅是一部史学著作,它更是对西方知识体系源头的一次深入追溯。通过对罗马教育在中古前时期的历史考察,我们得以理解,那些支撑西方文明的理性、人文、批判精神,是如何在古老的罗马土壤中孕育、滋养,并经历无数次的挑战与转型,最终穿越漫长的历史隧道,抵达我们的当下。本书希望通过严谨的考证和深刻的分析,呈现一个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罗马教育图景,让读者能够从中洞察西方思想演变的脉络,理解知识传承的韧性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罢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宏大叙事与微观考察之间的完美平衡。它并非仅仅罗列了塞涅卡或马尔库斯·奥勒留的教育格言,而是深入挖掘了罗马家庭内部的“家庭教师”制度,以及这种私人教育模式如何影响了罗马人的道德观和公民意识。那种侧重于“品格塑造”而非纯粹知识灌输的教育理念,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极强的反思价值。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并未将罗马教育视为希腊教育的简单翻版,而是敏锐捕捉到了两者在实践层面的冲突与融合,比如罗马人对“实用性”的执着追求,这在军事和法律教育的篇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我甚至能想象出古罗马学童在诵读拉丁史诗时的那种庄严感,这本书成功地复原了那种氛围,让抽象的史料鲜活起来。它的语言风格虽然学术,却不失文学的张力,读起来是一种智力上的享受。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古典教育史”这类主题抱着一丝警惕,生怕读到的是陈旧的、缺乏新意的概述。然而,这部《罗马卷》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作者的突破点在于,她将教育史与罗马的帝国治理结构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揭示了教育如何成为一种政治工具,一种维护帝国疆域和文化统一的隐形力量。例如,书中对行省教育的考察,说明了罗马化进程中,教育所扮演的角色远非简单的文化输出,而是一种复杂的权力协商过程。书中对于不同阶层女性接受教育情况的描述也令人耳目一新,虽然篇幅不多,但其切入点非常新颖,打破了传统上只关注男性精英教育的窠臼。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思考,这种对“公民身份”的塑造,在后世的欧洲教育体系中留下了多少难以磨灭的印记。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结构简直是一部精巧的建筑。它没有采用简单的时间线索,而是围绕几个核心概念——如“尊严”(Dignitas)、“德行”(Virtus)和“演说能力”(Eloquentia)——来组织材料,这种主题式的划分,使得不同时期的教育实践得以跨越时间的限制进行横向比较。我对其中关于法律教育与修辞学交织的部分尤为着迷,它清晰地展示了罗马法官和政治家们是如何通过对古典文本的精妙阐释,来巩固和延续罗马的权力结构的。作者对不同时期罗马教育目的的细微差异的捕捉非常到位,比如从早期注重军事训练到后期转向宫廷贵族的私人顾问培养,这种微妙的社会需求驱动下的教育转向,被剖析得鞭辟入里。这本书要求读者有一定的古典学背景,但即便如此,它所提供的理解框架也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罗马社会运作机制的认知。

评分

这部厚重的著作,从浩瀚的史料中梳理出罗马帝国教育思想的脉络,尤其是对早期共和时期到晚期帝国的演变,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深度与广度。作者的笔触冷静而精准,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历史学家,在沙砾中淘金,细致入微地描绘出那些塑造了西方文明基石的教育实践与理论。书中对“文法师”和“修辞大师”的职能划分,以及他们如何将希腊传统融入罗马语境,提供了独到的见解。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昆体良的论述,作者不仅分析了他的《论演说家教育》,更将其置于当时社会阶层流动的背景下考察,揭示了教育在罗马精英阶层自我维持中的核心作用。对于那些渴望了解古典世界如何培养其统治者和知识分子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库,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干瘪,反而充满了对历史细节的深情回望。那种严谨的考据风格,让你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文献筛选上所下的苦功,每一次引用都掷地有声,支撑起了宏大的论述结构。

评分

这部作品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对原始文本的审慎解读和批判性继承。作者在分析关键教育文献时,展现出一种罕见的清醒——她既肯定了古典教育的深刻遗产,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其内在的阶级性和局限性。例如,在探讨“七艺”体系最终定型时,作者对卡西奥多罗斯在晚期整合这些知识体系的努力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古典教育向中世纪过渡的关键桥梁。这种既入世又出世的史学态度,让全书充满了成熟的思辨性。它不是一本容易消化的书,需要反复咀嚼,但每一次重读,都会在原有的理解上增添新的层次。对于希望在知识的深度上有所突破的研究者或深度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分析框架和详实的资料支撑,是不可替代的。

评分

很好,多谢

评分

非常不错哦。…………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值得推荐一读。

评分

很好的 学术作品,有空多读书

评分

内容不错,外观扣一星,以为比较大的开幅,有点不尽人意

评分

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做活动时买的,挺划算

评分

非常不错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