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文化遗民”研究

民初“文化遗民”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惠缙 著
图书标签:
  • 民初史
  • 文化史
  • 知识分子
  • 社会思潮
  • 文化遗民
  • 近代中国
  • 历史研究
  • 学术著作
  • 社会文化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088979
版次:1
商品编码:1083165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民初遗民是中国遗民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历代遗民,民初遗民除具备通常的不仕两朝、强烈的怀念前朝等遗民形态、意识外,更多地表现为对传统文化中的道统、学术的依附力、自觉性和延续性,他们集道统担当、学统承续与文化整理等职责为一体,故民初遗民呈现明显的“文化遗民”特征。
《民初“文化遗民”研究》由上、下两编构成,上编总体探讨民初“文化遗民”的基本情况及其学术成就,下编选择最具“文化遗民”代表性的王国维、刘声木、章棂等作为个案研究。
民初“文化遗民”是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者之一翼,他们在精神气质、理性、价值观等文化心理层面,坚守三大观念、君主制度、皇帝等具有“克里斯玛特质”的传统性内容。历代遗民面临着“亡国”问题,而民初遗民更多的是面临“亡天下”的问题,但民初“文化遗民”并没有在“亡天下”的背景中失去文化自觉和文化重振的信心,他们冷静地坚守着遗民精神和文化价值,看护着民族精神家园,这就是研究民初“文化遗民”的价值之所在。

作者简介

罗惠缙,1968年8月生,湖南省隆回县人。先后就读于邵阳师专、贵州师范大学、武汉大学,2007年获博士学位。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主要从事明、清、近代文学及文化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科研课题1项,完成省级科研课题3项。在《光明日报》、《武汉大学学报》、《孔子研究》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精彩书评

对民初的遗民群体作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不仅关注其产生、存在的社会背景,揭示其地域分布及群体关系,亦不仅探讨其政治表现、政治情结及所反映的传统观念,而且尤为着力探讨遗民群体在清末民初中西文化交融、碰撞大背景之下的文化活动和学术建树,并努力挖掘其学术精神和价值观念,充分展现出民初遗民群体之所以被称为“文化遗民”的缘由和特色。
——黄爱平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抓住“文化遗民”的文化特征,集中论述了他们在史学、文学等学术领域的突出贡献和文化特征。运用大量的史实分析了这些遗民的文化观、学术追求及其与中学、西学的关系,并从近代文化演变的大背景中,考察了他们的文化传承作用。
——李喜所 南开大学教授

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之际的“遗民”问题,向来是学术研究的“富矿”,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锁定“文化遗民”作为直接论题,既是对前贤认识成果的继承,同时又是学术性很强的拓展。
——啊晓明 湖北大学教授

目录

导论
遗民·文化遗民·民初“文化遗民
一、遗民
二、文化遗民
三、民初“文化遗民

上编
第一章 民初“文化遗民”概说
第一节 社会场景
一、政治背景
二、文化背景
三、身份确立——“边际人”的文化解析
第二节 遗民构成
一、遗民谱录
二、地域分布
三、群体关系
第二章 遗民的政治情结
第一节 “孤露遗臣”之情怀
一、复辟情结
二、留辫、易服与归隐
三、变名
四、筑室
五、殉节
六、崇陵情结
第二节 “余与民国乃敌国也
一、拒用民国年号
二、诅咒民国、民国肇造者及临难变节者
三、拒绝与民国合作
第三节 民初遗民与传统观念
一、夷夏观念
二、五伦观念
三、孔教运动与孔教观
第三章 遗民与中西文化
第一节 传统学术的殿军
一、经学领域
二、史学领域
三、诸子学领域
四、文学领域
第二节 民初“文化遗民”与西学的粘连
一、变易与不易
二、器变与道变
三、注重学会、舆论和学校教育
四、政治改良
第三节 民初遗民文化价值观的集中表达
一、杂志简介
二、章程及争议
三、从杂志看民初遗民的文化倾向
第四节 “文化遗民”群体与中国现代学术建立
第四章 遗民与文学
第一节 “晨风庐”遗民文学活动
一、周庆云与遗民文学
……
下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龚鼎孳(1616-1673)字孝升,号芝麓,江西临川(今抚州)人,明崇祯甲戌进士,官给事中。先降李自成,后又降清,官至礼部尚书。与吴梅村、钱谦益为“江左三大家”,也是有名的三位“二臣”。横波夫人即顾横波(1619-1664),本名顾媚,字眉生,号横波,人称“横波夫人”,上元(今南京)人,“秦淮八艳”之一。《板桥杂记》说她“庄妍靓雅,风度超群。鬓发如云,桃花满面。弓弯纤小,腰支轻亚”。①她通晓文史,善于辞令。后嫁与龚鼎孳,曾偕鼎孳泛舟于河,劝其尽节,鼎孳亦有感慨,欲行投水,接着,他用手试探水温,说:“寒甚,奈何?”遂不死。
五是对离乱社会的女子,尤其是身份低贱的宫女、妓女大加赞颂。
明朝养士三百年,大敌当前,众多的素称“两肩担道义”的士大夫们却纷纷俯首称臣、投节屈身,沦为“贰臣”。身心备受凌辱的一些宫女、妓女最后却坚守着忠义、志节,引发了人们对明代学风和士风的多重质疑和反省,陈寅恪先生的皇皇巨著《柳如是别传》就是欲从断丛残笺中“窥见其孤怀遗恨,有可以令人感泣不能自己者焉,夫三户亡秦之志,九章哀郢之辞,即发自当日之士大夫,尤应珍惜引申,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何况出于婉娈倚门之少女,绸缪鼓瑟之小妇,而又为当时迂腐者所深诋,后世轻薄者所厚诬之人哉!”②虽然《柳如是别传》撰写的意旨是“晨风庐”遗民无法比拟的,但是《柳如是别传》中的“孤怀遗恨”、对这些“小妇”精神境界的称颂,“晨风庐”遗民与陈寅恪先生却是相通的。
……

前言/序言


民初“文化遗民”研究:一份深入历史肌理的探索 民国初年,中华大地风云激荡,旧秩序崩塌,新思潮涌动。在这一剧烈变迁的时代洪流中,一群特殊的人群——“文化遗民”,他们的命运与思想,宛如历史长河中的一段独特旋律,值得我们细致地倾听和研究。本书并非对“文化遗民”群体进行简单的罗列或标签化,而是试图深入探究其复杂的成因、多样的表现,以及他们在中国近代转型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 “文化遗民”这一概念,本身就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烙印。它指向那些在清朝灭亡后,依然坚守或怀念旧有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并因此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感到疏离、失落,甚至抵触的人们。然而,这个群体并非铁板一块,其内部的构成、思想的深浅、态度的强弱,都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他们可能是那些曾经身居高位、深受恩典的士大夫,也可能是恪守传统礼教的乡绅,抑或是那些在文化传承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文人墨客、艺术家。他们对“遗民”身份的认知,以及这种认知所引发的行动,构成了本书研究的核心。 本书的研究,首先要追溯“文化遗民”产生的历史土壤。清王朝的覆灭,不仅仅是政权的更迭,更是绵延数千年的帝制文明的终结。对于那些在旧制度下安身立命、安身立命的士人群体而言,这种改变无疑是颠覆性的。他们的价值判断、社会地位、精神寄托,都与那个已经不复存在的王朝紧密相连。本书将审视,这些“文化遗民”是如何在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社会结构等层面的剧变中,感受到自身文化身份的危机,以及这种危机如何转化为一种“遗民”情结。这其中,对“忠君”观念的坚持,对“礼义廉耻”的恪守,对“道统”的维护,都可能成为他们抵御时代洪流的内在力量。 其次,本书将深入剖析“文化遗民”的思想世界。他们的思想并非简单的怀旧,而是包含了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再审视、再辩护,乃至对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定位的思考。一些“文化遗民”或许会选择退隐山林,以书画自娱,寄情山水,将个人情感与艺术创作相结合,以此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过去的留恋。另一些则可能尝试将传统文化与时代潮流相结合,试图在新的语境下找到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尽管这种尝试常常伴随着内心的挣扎和矛盾。还有一些,则可能出于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在保持自身文化立场的同时,也对新生的共和国寄予一定的期望,但这种期望往往是复杂而微妙的。本书将通过对这些“文化遗民”的文字、言论、行为进行细致的梳理,力图展现他们思想的复杂性、层次感以及个体差异。 第三,本书将考察“文化遗民”在民国初年社会中所扮演的多元角色。他们并非仅仅是历史的旁观者或失落者,其存在本身就对当时的社会文化产生了影响。他们是旧有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其艺术创作、学术研究、教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他们的坚守,也成为了一种对时代洪流的无声质问,促使人们反思新旧文化的得失,激发对民族文化根源的追寻。同时,他们的存在也折射出民国初年社会文化转型中的张力与矛盾,即新旧文化的冲突、价值观念的碰撞。这种冲突与碰撞,既是时代的阵痛,也是孕育新生的契机。 具体而言,本书将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身份的构建与焦虑 “文化遗民”身份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与清末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的西方冲击、民族危机以及自身的文化反思紧密相关。当帝制轰然倒塌,那些与帝制紧密联系的身份认同,如“臣民”、“士大夫”等,突然间变得苍白无力。本书将梳理“文化遗民”如何在这种身份的断裂中,重新构建自身的文化认同,以及由此产生的身份焦虑。这种焦虑,可能表现为对“国粹”的过度敏感,对西方文化的排斥,对自身在现代社会中地位的迷茫。 二、思想的流变与困境 “文化遗民”的思想,是理解其行为的关键。本书将细致考察不同群体“文化遗民”的思想主张。例如,一些人可能倾向于儒家思想的复兴,认为传统儒家伦理道德是救国救民的根本。另一些人则可能更加关注文学、艺术等非政治性的文化领域,试图通过其创作来表达内心世界。还有一些,则可能在佛道等宗教信仰中寻求精神慰藉。本书将着重分析这些思想是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受到冲击,又如何力图寻找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指出他们在思想上可能面临的理论困境和实践瓶颈。 三、行为的实践与反响 “文化遗民”的实践行为,是其思想的外化。这包括但不限于: 退隐与自适: 一部分“文化遗民”选择远离政治舞台,回归田园,以诗画、书法、金石等艺术形式表达对故国的眷恋和对现实的疏离。本书将分析这类行为背后的文化心理,以及其艺术创作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文化教育的坚守: 少数“文化遗民”仍然致力于教育事业,在新的教育体系中,试图保留和传承一部分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育理念。本书将考察他们在教育实践中所做的努力,以及面临的挑战。 学术研究的延续: 一些学者在史学、文学、哲学等领域,继续进行传统学术的研究,试图在现代学术框架下,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本书将探讨他们在学术上的贡献,以及其研究的局限性。 政治态度的微妙: 尽管大部分“文化遗民”在政治上趋于保守或消极,但仍有部分人对国家发展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关注,其态度往往是复杂且微妙的,既有对新政权的警惕,也有对民族前途的忧虑。 本书还将探讨这些行为在当时的社会中引发的反响,它们是受到了尊重、理解,还是被忽视、批评?这种反响又如何进一步影响了“文化遗民”群体的命运? 四、个体案例的深度呈现 本书并非仅停留在宏观层面的分析,而是将通过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民”个体,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这些个体可能是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也可能是鲜为人知的乡绅士人。通过对他们生平经历、思想言论、作品文献的细致解读,力图勾勒出“文化遗民”群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展现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独特轨迹。这些个案研究将成为本书的亮点,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文化遗民”的真实面貌。 五、历史意义的再审视 最后,本书旨在对民初“文化遗民”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中的历史意义进行再审视。他们的存在,提醒着我们,历史的转型并非一刀两断,旧有的文化基因在新的土壤中可能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延续。他们的坚守与失落,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值得我们深思。研究“文化遗民”,不仅是为了了解一个特定的历史群体,更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近代的文化变迁,理解我们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关系。 本书的写作,力求严谨的学术态度,丰富的史料支撑,以及清晰的逻辑分析。我们希望通过这项研究,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鲜活、充满张力的民初“文化遗民”群像,并引发对中国近代文化转型更深层次的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提供知识的同时,也成功地激发了读者强烈的反思欲望。它不仅仅是在陈述“是什么”和“为什么”,更是在不断地追问“如果……会怎样”的可能性。我发现自己常常在读完一章后,会合上书本,陷入长久的沉思,思考作者所揭示的那些历史张力与现实困境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互文关系。这种引导式的思考,比直接给出现成的结论更有价值,因为它培养了我们批判性思维的肌肉。书中那些对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的刻画,充满了人性的复杂与无奈,让人在为历史人物的抉择扼腕叹息的同时,也得以审视自身在面对类似困境时的立场。它像一面古老的镜子,虽然映照的是遥远的过去,但其折射出的光芒,足以照亮当下许多模糊不清的角落,促使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自我认知与定位。

评分

这本书的知识密度令人敬畏,但最难能可贵的是其所展现出的那种对历史的深切同理心。作者在剖析那些复杂的人物群像和他们所处的矛盾境地时,始终保持着一种近乎悲悯的姿态,没有轻易地进行道德审判或价值预设。这种“理解优先于判断”的立场,为我们理解那些在时代巨变中艰难抉择的先行者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我感受到了作者那种试图穿透历史迷雾,去体察人心最深处挣扎的努力与真诚。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冷冰冰地罗列事实,而是充满了一种鲜活的、流动的生命力,让人觉得那些历史人物仿佛就活在纸页之间,他们的困惑、他们的挣扎,都具有跨越时空的感染力。读完此书,我不仅获得了知识,更获得了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历史观,这对于拓宽个人精神世界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和纸张质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初翻开时,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仿佛手中捧着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段被时间淘洗过的珍贵记忆。封面设计上,色彩的运用和字体排版的考究,都透露出作者或出版方对于学术严谨性的追求。内页的字体清晰易读,排版疏朗有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一些重要引文的标注和脚注的处理方式,显得既专业又不失美观。每次拿起它,都能感受到制作过程中的匠心独运,这对于我们这些偏爱实体书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享受。纸张的触感细腻光滑,让人忍不住想要反复摩挲,这种物理层面的愉悦,在如今充斥着冰冷电子屏幕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成功地将学术的深度与阅读的愉悦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光是摆在书架上,它本身就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彰显着阅读者对知识和美学的双重尊重。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视野之广阔,实在令人叹服。它似乎并未将焦点局限于某一个狭隘的领域,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读者穿梭于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思想图景之中。从宏观的历史脉络梳理,到微观的个案分析,作者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全局观。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复杂概念时的那种游刃有余的笔法,并没有因为主题的深奥而故作晦涩,反而能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将那些抽象的哲学或文化现象描摹得栩栩如生。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回味那些精妙的论证结构,它们像环环相扣的齿轮,驱动着整个论述稳步向前。这种结构上的严密性,远超我原先的预期,让人不禁感叹,一位学者要达到如此驾驭材料的程度,背后需要付出多少心血与时间去打磨和沉淀。它真正做到了在保持学术高冷的同时,又不失对普通读者的亲和力,这种平衡的拿捏,确实高明。

评分

从叙事节奏和语言风格来看,这本书的表达方式极具个人特色,绝非那种千篇一律的学院腔调。它时而如清晨的薄雾,带着一丝清冷和疏离感,娓娓道来;时而又像夏日午后的雷阵雨,突然爆发的强劲论述让人精神一振,不得不全神贯注地跟随作者的思路。这种富有张弛的叙述节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避免了冗长论述可能带来的疲倦感。作者似乎非常注重词语的选择,很多地方的用词精准而考究,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个时代的氛围或一种人物的心态。这使得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与作者在历史长廊中的深度对话,而不是单向的信息灌输。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些过渡句的设计,它们自然而然地将前后两个看似不相关的观点或历史事件连接起来,展现出一种深层的内在逻辑关联,让人豁然开朗,拍案叫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