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视野·语言发生学:理论与方法文集 [Genetic Linguistics:Essays Theory and Method]

西方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视野·语言发生学:理论与方法文集 [Genetic Linguistics:Essays Theory and Metho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Joseph H.Greenberg,William Croft,江荻 著
图书标签:
  • 语言学
  • 应用语言学
  • 语言发生学
  • 历史语言学
  • 理论语言学
  • 方法论
  • 西方语言学
  • 语言演变
  • 比较语言学
  • 语言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06273039
版次:1
商品编码:10175557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Genetic Linguistics:Essays Theory and Method
开本:24开
出版时间:2009-03-01
页数:442
正文语种:英语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语言发生学:理论与方法文集》汇集了格林伯格讨论语言发生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及世界语言发生学分类的重要论文,由威廉·克罗夫特(W.Croft)选编。 全书分为“语言分类,语系和语组”、“语言分类,语音对应和重构”、“印度洋-太平洋诸岛大语系,美洲印第安大语系,欧亚大语系”、“语言发生学与人类历史”这四个部分,每部分都包括若干篇论文。

内容简介

  《语言发生学:理论与方法文集》汇集了格林伯格讨论语言发生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及世界语言发生学分类的重要论文,由威廉·克罗夫特(W.Croft)选编。全书分为四个部分,每部分包括若干篇论文。第一部分是语言分类;第二部分是关于语言分类、语音对应、原始语重构的观点论述;第三部分是对印度洋一太平洋诸岛语言分类、美洲印第安语言分类、欧亚语系分类的广泛论述;第四部分是从历史、考古、人类迁徙等角度撰写的一些书评和短文。
  《语言发生学:理论与方法文集》可以作为历史语言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其他专业专家的参考,也可供研究生学习了解格林伯格语言发生学分类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作者简介

  约瑟夫·哈罗德·格林伯格(Joseph HaroldGreenberg),(1915-2001)是美国著名语言学和人类学家。他通晓多种语言,一生著述丰富。作为语言学家,他获得了广泛的赞誉,是第一个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的语言学家,还曾担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等职。他是迄今为止人类语言发生学领域最多产的学者,也是世界语言类型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目录

西方语言学视野》总序
《语言发生学:理论与方法文集》导读
原书目录
前言
作者介绍
第一部分:语言分类,语系和语组
1.历史语言学与无文字语言(1953)
2.语言的发生学关系(1957)
3.语言系属分类的问题(1957)
4.中美洲和南美洲语言的分类(1960)
4.1 附录:中美洲与南美洲语言的暂拟分类
5.语言分类的方法论(1963)

第二部分:语言分类,语音对应和重构
6.语言发生学分类的原则(1987)
6.1附录:语言年代学应用于多语言的一般方法(1987)
7.语言学与生物学的归并与分化(1999)
8.语言发生学的证明概念(2000)
9.闪含语词源词典述评:重构的语料(1996)
10.原始语言变体:历史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的关联(1989)
11.印欧学者的语言分类实践与美洲印第安语学者的语言分类理论(1990)

第三部分:印度洋-太平洋诸岛大语系,美洲印第安大语系,欧亚大语系
12.印度洋-太平洋诸岛大语系假说(1971)
12.1附录:Timothy Useher:格林伯格和乌尔玛关于大洋洲非南岛语系、非澳洲语系分类的比较
13.美洲印第安语言的分类:答Campbell(1989)
14.论捍卫美洲印第安大语系(1996)
15.阿尔泰语系存在吗?(1997)
16.欧亚大语系与诺斯特拉大语系的趋同现象(1998)

第四部分:语言发生学与人类历史
17.语言的类型与历史:评尼科尔斯《空间和时问上的语言多样性》(1993)
18.有混合语言吗?(1999)
19.语言与考古学:评伦夫鲁《考古学与语言:印欧语起源之谜》和鲁伦《世界语言指南(第一卷):分类》(1988)
20.大陆桥与新世界起源:语言学证据(1996)与格林伯格语言发生学理论和方法相关的著作目录
A.格林伯格语言发生学论著
B.有关格林伯格语言发生学论著的述评和讨论
作者索引
主题索引

精彩书摘

  My purpose in this chapter is to discuss genetic classification; but I hope that the discussion will also help to explain and justify a deviation from what has become virtually a compulsory practice among American Indianists: the use of sound correspondence tables and asterisked reconstructed forms.
  In proceeding in this manner, this volume will resemble my first published classificational work, namely, that on African languages (Greenberg 1963). In that study I did not use a single asterisk or a single table representing a reconstructed sound system; and although I made occasional reference to particularly striking sound correspondences, these figured in no essential way as part of my method. There were, however, extensive lists of proposed etymologies, both lexical and grammatical, and shared grammatical irregularities. Yet it is reasonable to assert that this classification has won general acceptance and has become the basis for a considerable body of comparative work on African languages.These aspects of my methodology earned me a fair share of criticisms, of course, even from those who accepted and built on my results in their own investigations. The following are representative quotations. The first are the views of William Welmers (1973: 5, 6, 15, respectively): Greenberg has not, to be sure, demonstrated the existence of regular sound correspondences among all of the languages in any of the four language families he posits for Africa, although it has already been implied that such correspondences are the only real proof of genetic relationship. In fact, evidence that falls short of clear demonstration of regular phonetic correspondences may nevertheless be overwhelming But the nature of the similar forms with similar meanings which Greenberg cites, and the number of them, is such that the fact of genetic relationship can be considered established For all practical purposes the validity of the four families can be considered established.

前言/序言



语言的起源:一场跨越时空的探索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基石,是思想交流的桥梁,更是我们认知世界、理解彼此的根本。然而,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工具,其起源却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谜团。究竟是什么,让原始的声响演变成今日纷繁复杂的语言系统?又是如何,人类才能跨越时空,将情感、知识、历史代代相传? 《语言的起源:理论与方法文集》是一部深入探索语言发生学奥秘的学术著作。它汇集了一批语言学界顶尖学者,从多个维度、运用不同理论视角,对语言的起源及其发展演化过程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系统梳理与深刻剖析。本书并非仅仅罗列零散的猜想,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严谨的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用于研究语言发生学的各种方法与技术。 追溯人类心智的演化:语言与认知的协同进化 人类语言的产生,必然与人类自身心智的演化紧密相连。本书的诸多篇章,都将目光投向了这一核心议题。作者们从认知科学、神经科学、演化生物学等跨学科角度出发,探讨了构成语言基础的认知能力,如模式识别、意象形成、符号化思维、以及抽象推理等,是如何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逐渐成熟,并最终与早期语言萌芽相互促进、协同进化的。 例如,其中一篇研究深入分析了早期人类脑部结构的演变,特别是与语言功能相关的布罗卡区(Broca's area)和韦尼克区(Wernicke's area)的发展,以及这些解剖学上的变化如何为复杂声音的生成、理解和意义的传递提供了生理基础。另一篇则将目光聚焦于人类独特的社会性,探讨了群体合作、社会学习、以及情感交流的需求,如何在早期社会结构中催生出对更有效沟通工具的需求,从而驱动了语言的产生与发展。 一些学者还从灵长类动物的通讯行为入手,对比分析了人类语言与动物信号系统的本质区别,揭示了人类语言在语法、递归性、任意性以及词汇创新等方面的独特性,并由此推断出驱动这些飞跃式进步的潜在选择压力。本书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推演,更有学者结合考古学、古人类学等领域的最新发现,试图描绘出早期人类可能的生活场景,以及在这种环境下,早期沟通工具(可能并非现代意义上的语言)是如何发挥作用,并逐步演化出更复杂形式的。 语言的“原始汤”:从声音到意义的跨越 语言的起源,必然涉及一个从无声或简单声响到有意义符号的漫长过程。本书的另一重要议题,便是对这一“原始汤”的探索。作者们试图解答,最初的词汇是如何产生的?意义是如何与特定的声音序列关联起来的?语法结构又是如何从零散的词语中逐渐形成的? 书中,有一部分内容专注于“指称”(reference)和“指代”(denotation)的起源。学者们讨论了最早的词汇可能源自模仿自然界的声音(拟声词)、模仿动作(象声词),或者是与特定物体、事件、行为产生的直接联结。他们也深入探讨了“任意性”(arbitrariness)原则在语言中的作用,即词语的声音形式与它所代表的意义之间,通常不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这种任意性恰恰是语言能够产生丰富多样的表达的关键。 更令人着迷的是,本书对早期语法结构的演化给出了深刻的见解。一些研究者认为,简单的“主题-述语”或“名词-动词”的组合,可能是最原始的句子结构。随着认知能力的提升和社会需求的增加,句子变得越来越复杂,出现了时态、体态、语态、情态等标记,以及各种从句和连接词。本书详尽地梳理了这一过程可能存在的不同模型,并尝试用演化博弈论、信息论等现代科学工具来解释语法结构的形成和演化。 部分学者还关注了“语用”(pragmatics)在语言起源中的作用。他们认为,在早期沟通中,除了字面意义,语境、意图、以及听话者的理解能力同样至关重要。对“语用”的早期考量,可能促使了更灵活、更具适应性的语言表达方式的产生。 跨语言的证据与比较:绘制语言家族的古老地图 人类语言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书充分利用了比较语言学的方法,通过对现存语言及其历史变体的对比分析,来重建已消失的语言,并追溯语言的谱系。 本书中的一些章节,将重点放在了“语言族”(language families)的构建和“原始语言”(proto-languages)的重构上。学者们展示了如何通过识别词汇、语法、语音上的相似性,来确定不同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例如印欧语系、汉藏语系等。他们详细介绍了“词汇系统”(lexicon)的比较方法,如寻找“同源词”(cognates),并分析其语音和意义上的演变规律,从而推断出古代共享词汇的原始形式。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语音演化”(phonetic evolution)和“语法演化”(grammatical evolution)的模式。学者们通过对比不同语言中音素的对应关系,可以推断出原始语音的特征;通过分析不同语言中语法结构的变化,可以揭示出语法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路径。 更进一步,本书还关注了“语言接触”(language contact)和“语言融合”(language contact phenomena)在语言演化中的作用,例如借词、语音同化、语法简化等,这些现象为我们理解语言如何相互影响、如何产生新的语言变体提供了宝贵的线索。一些研究甚至将目光投向了“语言灭绝”(language extinction)的现象,认为对濒危语言的研究,同样可以为我们理解语言的脆弱性以及语言演化过程中的“瓶颈”提供独特的视角。 方法论的革新:现代工具助力语言发生学 理解语言的起源,离不开强有力的研究方法。本书的另一核心贡献,在于对当前语言发生学研究中使用的各种方法论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介绍。 在理论层面,本书详细阐述了生成语法(generative grammar)、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功能语言学(functional linguistics)、演化语言学(evolutionary linguistics)等主流理论流派,在解释语言起源问题上的不同立场和贡献。 在研究工具上,本书着重介绍了大数据分析(big data analysis)、计算语言学(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等现代科技在语言发生学研究中的应用。例如,利用大规模语料库(corpus)对语言模式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计算模型模拟语言演化过程,或者使用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来尝试重构早期语言的结构。 同时,本书也强调了传统但依然重要的方法,如田野调查(fieldwork)、民族语言学(ethnolinguistics)、以及对历史文献的细致解读。这些方法帮助我们收集一手资料,理解语言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实际运用,并追溯语言的历史轨迹。 本书中的案例研究,充分展示了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学者们如何结合考古发现,用计算模型来模拟早期人类的交流需求;如何通过分析现代语言中的“残迹”(linguistic relics),来推测其早期形态;如何利用基因学和考古学的数据,来推断语言传播的地理区域和时间。 面向未来:未解之谜与研究前景 尽管人类在语言发生学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本书也坦诚地指出了当前研究仍然面临的诸多挑战与未解之谜。例如,我们如何才能更准确地“听见”原始语言的声音?如何才能更精确地描绘出语法结构形成的具体步骤?如何才能更好地弥合理论模型与实际证据之间的鸿沟? 本书的最后一篇,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作者们呼吁进一步加强跨学科合作,将更多来自脑科学、遗传学、行为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整合进来。他们也强调了开发更先进的计算工具和模拟技术的重要性,以应对日益增长的数据和复杂的研究问题。 《语言的起源:理论与方法文集》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理解语言发生学的视角,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们对人类自身起源和文明演化的深层思考。通过对语言这一最独特的“人类标记”的探索,我们得以窥见人类心智的壮丽图景,以及那段从混沌走向秩序,从无声走向歌唱的伟大历程。这本书将是所有对语言、人类学、认知科学和历史演化感兴趣的读者的重要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排版,恰到好处地暗示了其内容的厚重与专业。初翻开来,我就被那种严谨的学术氛围所吸引,它不像许多入门读物那样试图用过于通俗的语言来“稀释”复杂的概念,而是直接将读者带入了语言学研究的前沿地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构建理论框架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宏大视野,仿佛带领我们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漫步,从古老的印欧语系追溯到现代认知科学的最新发现,每一步都扎实有力,逻辑链条清晰可见。尤其是那些关于语言结构演变的历史性论述,读起来简直像是在解开一个尘封已久的密码,让人手不释卷,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一个转折点在哪里。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罗列知识点,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语言现象的全新视角,那种将历史的纵深感与现实的横切面结合起来的分析方法,让人耳目一新。

评分

这本书的深远影响在于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不仅仅是对既有理论的总结和回顾,更重要的是,它在方法论层面上对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作者在探讨传统方法论的瓶颈时,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当前语言学研究中那些尚未被充分解答的“痛点”。读到后期,我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作者的意图并不仅仅是让我了解“是什么”,而是激发我思考“该如何做”——如何将这些深厚的历史积累,有效地运用到解决当代语言学面临的挑战中去。这种前瞻性和建设性,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学术专著,更像是一份充满远见卓识的“行动纲领”,激励着后来者去实践和创新。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简直是一场智力上的酣畅淋漓。它那种不动声色的内敛,却蕴含着巨大的思想能量,每一个句子都像是精心打磨过的晶体,密度极高,需要读者投入相当的专注力去细细品味。我记得有一次,我对着其中一个关于句法功能迁移的论述看了足足半个小时,不是因为读不懂,而是因为作者的论证方式太精妙了——他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不相关的历史案例层层递进,最终水到渠成地导向那个高屋建瓴的解释。这种“不言而喻”的叙述艺术,极大地满足了我作为一个资深阅读者的求知欲。它挑战了我的既有认知,迫使我不断地修正和深化自己对语言本质的理解,读完一个章节,感觉自己的思维被彻底梳理和重塑了一遍。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带给我一种极为沉静和专注的感受。它仿佛是为那些习惯于深度思考的读者量身定做的——没有花哨的图表分散注意力,没有迎合大众口味的轻松幽默,只有纯粹的思想碰撞和概念的精雕细琢。每一个理论模型的建立,每一步论证的展开,都体现了作者对细节的偏执和对逻辑的坚守。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最适合在一个人独处、环境安静的时候阅读,因为它要求你全身心投入到作者构建的思维迷宫中去探索。那种在复杂概念中穿梭,最终找到出口豁然开朗的成就感,是其他许多轻松读物无法比拟的。它真的像是一场对心智的“耐力训练”。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梳理和比较不同学派观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百科全书式的广博。它绝非一家之言,而是像一个公正的仲裁者,将几代语言学家们争论不休的焦点问题一一摆上台面,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我尤其欣赏作者对那些“灰色地带”的处理方式,他没有简单地褒奖一方而贬低另一方,而是深刻挖掘了不同理论的内在合理性和局限性。这种平衡的视角,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学术价值,使得它不仅是学习语言学理论的优秀教材,更是一部深入理解学术思想发展史的精妙著作。对于那些渴望全面了解该领域全貌的学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不可多得的“工具箱”,里面的参考索引和术语解释都做得极其详尽,体现了编纂者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对读者负责的态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