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中国的研究已有三十多年,《外语学科发展状况综述系列: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主编精心策划,就系统功能语言学基本理论、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特别约请系统功能语音学领域的诸位领军人物,写成书,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外语学科发展状况综述系列: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共17章:1-3章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概念和发展状况进行全面探讨;4-6章讨论语言研究基本层次相关问题——语义、句法、语音及音系;7-10章探讨对语言层次扩展的问题;11-12章探讨前述理论在文本分析中的表现;13-16章探索了语言学理论在其他学科中的适用性(翻译研究、外语教学研究、汉语研究等);17章则对国内三十余年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趋势分析。
《外语学科发展状况综述系列: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内容全面、宏观,几乎涵盖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方方面面,并对未来发展做了展望,论述深刻、见解独到,是了解系统功能语言学基本思想和发展状况的必读之作,可作为研究生的专业教材和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内页插图
目录
我读《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代序)
前言
第一章 绪论:解读“系统功能语言学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重要概念
第三章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阶段
第四章 语调的功能——系统音系学的语调理论
第五章 功能句法研究说略
第六章 语篇语义学
第七章 语域和语类研究综述
第八章 评价理论研究在中国
第九章 加的夫语法说略
第十章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多模态话语研究的新发展
第十一章 功能语篇分析
第十二章 功能文体学
第十三章 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
第十四章 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第十五章 功能语言学与汉语研究
第十六章 语言对比与语言类型学研究
第十七章 中国的研究情况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语言被看做一个符号系统。每个符号系统都是意义系统,语言是其中之一。其他的符号系统包括绘画、雕刻、音乐、交通信号等。语言学就是研究意义系统的科学。
第二,把语言看做符号系统是把语言作为一个资源、一套可选项,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大系统网络,所有的符号系统共同组成文化。
第三,语言作为一个符号系统不完全是静态的、抽象的,也是动态的,是一种行动方式。语言作为意义潜势体现文化,即体现行为潜势。
第四,功能的思想。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从功能的角度来看语言的。首先,人们用语言做事,通过听、说、读、写完成交际任务;另一方面,最主要的是,语言是根据它的功能建构的。功能是语言的基本特征,是语言组织的基础,是语言的基本原则。
第五,层次的思想。语言是一个多层次的代码系统,包括语义层、词汇语法层和音系字系层。层次之间是体现和被体现的关系,即下一个层次由上一个体现,上一个层次体现下一个层次。
第六,语境的思想。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一切语言活动和交际行为都发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语篇和语境密切相关,语篇受语境的制约,两者具有相互预测性。语境有两种: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文化语境是整个语言系统的语境;情景语境是语篇的语境。
第七,变异的思想。系统语言学重视研究语言的运用,而在不同的语境中,语言会表现为不同的语言变体,所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的变异性,研究语言变异的模式和规律,如语域理论、方言理论和体裁理论等。
第八,盖然的思想。系统功能语言学不是从逻辑的角度看待语言现象,把它们分为肯定的和否定的,而是把它们视为一个连续体,从盖然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它们。
……
前言/序言
2009年7月,第36届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大会(The 36th International Systemic Functional Congress,ISFC36)在北京清华大学召开,参加此次会议的有包括M.A.K.Halliday,Ruqaiya Hasan,Robin Fawcett,Christian Matthiessen,Eija Ventola等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界领头人物在内的代表共三百多位。他们来自世界五大洲的22个国家和地区,共宣读论文二百五十多篇。这是聚集中国功能语言学研究者的一次大会,也是世界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界的盛会。大会期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常小玲社长向黄国文教授提出组织我国学者撰写《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一书的想法,因此就有了现在这本集子。
本集所辑的文章都是围绕着“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这个主题进行学术探讨的。组成这个主题的三个关键词分别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这些关键词除了第一个是专门术语外,其他两个都不需作任何解释。
……
《外语学科发展状况综述系列: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导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价值与时代意义 在语言学研究的广阔领域中,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SFL)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成为了解释语言如何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如何在特定语境下发挥功能的研究范式。它不仅关注语言的形式结构,更侧重于探索语言在实际应用中所承担的意义建构、社会互动以及信息传递的功能。在当前外语学科蓬勃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背景下,深入理解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精髓、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对于提升外语教学质量、深化语言能力培养、促进跨文化交际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本书《外语学科发展状况综述系列: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正是聚焦于这一重要语言学理论,旨在为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语言研究者、研究生以及对系统功能语言学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系统性的研究视野。本书并非对系统功能语言学进行简单的介绍,而是将其置于外语学科发展的大框架下,考察其在当前语境下的适应性、创新性和发展潜力。 第一部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精要回顾与发展 本部分将首先回顾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学理论的起源和核心要义。我们将追溯迈克尔·韩礼德(Michael Halliday)及其追随者们构建这一理论的历程,重点阐释其最核心的概念——“语境”(context)和“功能”(function)。语言被视为一种社会意义资源,其意义的建构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使用者意图紧密相连。 语言作为意义系统: 深入解析系统功能语言学如何将语言理解为一个由相互关联的“系统”(systems)构成的网络,这些系统代表了语言使用者在特定语境下可以做出的选择,从而建构特定的意义。我们将重点介绍“范畴”(metafunctions)——概念功能(ideational)、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和语篇功能(textual),以及它们如何共同作用于语篇的生成和理解。 概念功能: 探讨语言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和表述世界,包括事实现象、过程、参与者、情态等。 人际功能: 分析语言如何在人际互动中发挥作用,如表达态度、建立和维持关系、影响他人等,重点关注语式(mood)和情态(modality)的研究。 语篇功能: 考察语言如何组织成连贯、衔接的语篇,以实现有效的沟通,包括信息结构(theme and rheme)、衔接手段(conjunction and reference)等。 语境分析: 强调语境在语言意义建构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将区分“外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内语境”(context of culture),并分析“场”(field)、“情”(tenor)和“景”(mode)这三个维度如何影响语言的选择。 语言的多样性与变异: 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如何解释语言在不同社群、不同语境下的多样性,以及语言的变异(variation)如何与社会因素相关联。 在梳理理论基石的同时,本部分还将关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自身的演进。从韩礼德早期的阐述,到后来的学者们对其理论的深化、拓展和修正,我们将呈现其动态发展的过程,为后续的研究现状分析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外语学科中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系统功能语言学以其高度的解释力和实践性,在外语学科的各个领域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本部分将深入剖析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当前外语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并梳理相关的研究现状。 语言教学与语料库研究: 外语词汇教学: 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多功能性分析,解释词汇的意义网络,帮助学习者理解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从而实现更精准、更灵活的词汇使用。 语法教学: 突破传统语法教学的句法孤立性,从语篇和人际功能的角度,解释语法结构在实际语篇中的作用,帮助学习者理解语法规则背后的功能意义。例如,分析被动语态在科学语篇中的概念功能,或分析不同疑问句在对话中的人际功能。 语篇分析与写作教学: 结合语篇功能的研究,指导学习者如何构建清晰、连贯、有说服力的语篇,包括主题和信息结构的组织,以及不同连接语的使用。 语料库在SFL研究中的应用: 详细阐述如何利用大规模语料库,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对外语使用进行实证研究。例如,通过语料库分析特定语体(如学术语体、商务语体)的语言特征,为外语教学提供实证依据。 跨文化交际研究: 文化语境对语言使用的影响: 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分析,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如何通过语言建构意义,以及可能产生的跨文化沟通障碍。例如,分析不同文化中“面子”概念的语言体现。 翻译研究: 从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的视角,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帮助译者理解原文的深层语境和功能,从而做出更恰当的翻译选择。 语体学研究: 语体识别与分类: 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多功能性分析,系统地研究不同语体(如学术语体、新闻语体、文学语体)的语言特征,揭示不同语境下语言选择的规律。 语体对比研究: 对比不同语言的同一语体,或同一语言的不同语体,探究语言的共性和特性。 二语习得研究: 学习者语言特征分析: 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分析工具,考察二语学习者在不同习得阶段的语言特点,识别习得过程中的典型错误,并分析其功能上的原因。 二语习得过程的解释: 尝试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解释二语学习者如何逐渐掌握目标语言的意义建构系统。 本部分还将引用近年来国内外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展示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外语学科研究中的具体案例和最新进展,呈现其在不同研究方向上的活跃度和影响力。 第三部分:系统功能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展望未来,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外语学科的发展中仍充满机遇,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本部分将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分析需要克服的难点。 理论的深化与整合: 与其他语言学理论的对话与融合: 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如何与认知语言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其他理论流派进行对话,取长补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自身理论体系。 对新兴语言现象的研究: 关注数字媒体、社交网络等新兴语境下的语言使用,探索系统功能语言学如何有效解释这些新的语言现象和传播模式。例如,研究表情符号(emoji)的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 技术驱动的研究方法: 人工智能与自然语言处理: 探索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相结合,实现更高效、更大规模的语料分析,推动对语言规律的深入挖掘。例如,开发基于SFL的智能语法检查工具。 计算语料库分析的进一步发展: 关注计算语言学工具在外语学科SFL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基于SFL理论开发更智能化的语言分析工具。 跨学科的应用拓展: 教育技术与在线学习: 探索系统功能语言学如何为在线外语学习平台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持,提升在线教学的有效性。 语言政策与规划: 思考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制定语言政策、评估语言教育效果等方面的潜在应用。 面临的挑战: 理论的复杂性与入门门槛: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体系相对复杂,如何降低其入门门槛,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更广泛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实证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虽然已有大量实证研究,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在跨文化、跨语言的对比研究方面。 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 如何更好地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教学实践和语言政策。 结论: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外语学科中的持续贡献 本书通过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精要的梳理,对其在外语学科中的应用现状的深入分析,以及对其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旨在全面展现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一种理解和解释语言的强大理论工具,在外语学科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它不仅为我们理解语言的本质提供了深刻的洞见,更为我们改进外语教学、提升语言研究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 我们相信,随着外语学科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系统功能语言学必将继续展现其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为培养具有高水平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贡献力量。本书的出版,期待能引发更广泛的关注和更深入的讨论,共同推动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外语学科研究领域的持续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