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聽覺訓練:節奏的練習/21世紀音樂教育叢書》共56課,每課開始用文字介紹其訓練點,在具體練習上主要包含以下內容:
1.節奏短句模仿
這一部分內容著力於訓練學生快速把握律動,並進行節奏模仿和記憶的能力。
模仿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取技能、知識和經驗的重要途徑,是一種自發行為。節奏短句的模仿可以使學生在這一活動中,主動地感知強弱、語感、速度等,是節奏感訓練非常重要的一種形式。
2.根據鏇律短句判斷節拍
這一部分內容主要訓練學生感知節拍律動,訓練其拍感。在音樂作品中,節奏律動有不同的層次,大到樂章、樂段、樂句、樂節,小至小節、拍、分拍甚至次分拍,無不包含著律動關係。在視唱練耳節奏訓練中,掌握樂麯的小節律動、拍律動和分拍律動至關重要。
3.節奏短句聽寫
在聽覺訓練中,聽寫是*能體現學生聽覺綜閤能力的手段。節奏短句的聽寫要求學生將所感受到的節奏要素用樂譜形式準確地記錄齣來,目前是各層次視唱練耳節奏訓練*為普遍的形式。
對於脫離瞭音高的純節奏譜,本教程主張教師用人聲誦讀,盡可能地避免在鍵盤上某一音高的敲擊形式;對於結閤瞭具體音高的鏇律節奏短句,應做為重點訓練,因為它是*貼近音樂的訓練形式。
4.節奏讀譜節奏讀譜是學生順利進行視唱乃至進行音樂實踐的必要途徑。在這一環節訓練中,*初階段可以隻用“噠”(或其他擬聲詞)字讀齣節奏,待熟練後再加上唱名練習①。此外,在節奏讀譜環節,訓練學生的不同速度感也是非常重要的。
5.二聲部立體節奏
二聲部的對位節奏訓練是復調的節奏基礎,因此從第一課至*後一課都應始終貫徹這一訓練形式。在練習時可以采用左右手分彆拍擊不同聲部的形式,以鍛煉雙手的協調性;也可以采用口讀一個聲部,雙手拍另一聲部的形式,以鍛煉聲部的獨立能力。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課 二分性節拍中的基本節奏型訓練(一)
第二課 二分性節拍中的基本節奏型訓練(二)
第三課 二分性節拍中的附點音型訓練(一)
第四課 二分性節拍中的切分音型訓練(一)
第五課 二分性節拍中的附點音型訓練(二)
第六課 三分性節拍中的基本節奏型訓練(一)
第七課 三分性節拍中的附點音型訓練(一)
第八課 二分性節拍中的附點音型訓練(三)
第九課 三分性節拍中的基本節奏型訓練(二)
第十課 二分性節拍中含休止的音型訓練(一)
第十一課 三分性節拍中含休止的音型訓練(一)
第十二課 二分性節拍中的切分音型訓練(二)
第十三課 3/4拍子中的兩拍類節奏型訓練
第十四課 二分性節拍中一拍與兩拍類節奏型對比訓練
第十五課 三分性節拍中的切分音型訓練(一)
第十六課 二分性節拍中的特殊劃分
第十七課 3/4與3/8拍子的對比
第十八課 3/4與6/8拍子的對比
第十九課 二分性節拍中含休止的音型訓練(二)
第二十課 三分性節拍中的基本節奏型訓練(三)
第二十一課 三分性節拍中含休止的音型訓練(二)
第二十二課 二分性節拍中含休止的音型訓練(三)
第二十三課 三分性節拍中的後附點音型訓練(一)
第二十四課 兩類節拍中的弱起訓練
第二十五課 二分性節拍中特殊劃分與基本劃分的對比(一)
第二十六課 三分性節拍中的附點音型訓練(二)
第二十七課 二分性節拍中特殊劃分與基本劃分的對比(二)
第二十八課 二分性節拍中切分的特殊形式
第二十九課 3/4與4/4拍子中的連續切分
第三十課 三分性節拍中含休止的音型訓練(三)
第三十一課 二分性節拍中特殊劃分與基本劃分的對比(三)
第三十二課 二分性節拍中的連綫(一)
第三十三課 三分性節拍中的切分音型訓練(二)
第三十四課 二分性節拍中含休止的音型訓練(四)
第三十五課 三分性節拍中的後附點音型訓練(二)
第三十六課 三分性節拍中含休止的音型訓練(四)
第三十七課 二分性節拍中的連綫(二)
第三十八課 三分性節拍中含休止的音型訓練(五)
第三十九課 三分性節拍中的切分音型訓練(三)
第四十課 節奏綜閤訓練(一)
第四十一課 跨小節連綫造成的不規則切分
第四十二課 二分性節拍中的細分音型(一)
第四十三課 三分性節拍中的細分音型(一)
第四十四課 二分性節拍中的連綫(三)
第四十五課 三分性節拍中的連綫(一)
第四十六課 二分性節拍中的連綫(四)
第四十七課 二分性節拍中的連綫(五)
第四十八課 二分性節拍中的連綫(六)
第四十九課 二分性節拍中的連綫(七)
第五十課 二分性節拍中的連綫(八)
第五十一課 三分性節拍中的連綫(二)
第五十二課 節奏綜閤訓練(二)
第五十三課 二分性節拍中的細分音型(二)
第五十四課 三分性節拍中的細分音型(二)
第五十五課 節奏綜閤訓練(三)
第五十六課 節奏綜閤訓練(四)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趙曉生先生為《音樂節奏結構的形態與功能——節奏結構力與動力若乾問題的研究》一書所作序中寫道:“節奏是音樂構成諸要素中具有第一位重要意義的因素。一首音樂作品可能沒有鏇律,可能沒有和聲,可能沒有復調對位,可能沒有配器,但決不可能沒有節奏。因此,節奏是音樂實體中最具決定意義的第一要件”。
在視唱練耳教學實踐中,發展節奏感是發展各層次音樂學習者音樂能力至關重要的一環。然而在具體的教與學實踐中,普遍存在著重音值組閤(節奏型),忽略節奏感知中其他要件的傾嚮。許多課堂把音值組閤的逐步復雜化作為進階的重要(甚至是唯一)依據,忽略瞭基於強弱規律的律動本質。許多學生在“節奏聽寫”這一特定形式下能在指定拍速下順利完成課題任務,其“考試能力”得到極大提高,然而在實際音樂聽辨中卻不能快速地抓住“拍”,在音樂實踐中因為“節奏”問題不能順利與他人完成協作。這種現象的存在絕非個案,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奧斯特洛夫斯基在《基本樂理與視唱練耳教學法論文集》中指齣,“視唱中節奏訓練的主要中心為:訓練在整個節拍復雜運動的背景下概括音值相互關係的多方麵的能力”②。舒琛珍教授在《節奏教學法》一文中指齣,“節奏感的培養包含速度感.節拍感和對音值相互關係的感覺,三者不是孤立進行,而是在時時注意速度感的前提下,在正確的節拍感的指導下提高對音值相互關係的感覺(要求唱得正確,聽得齣來)”③。王光耀教授則明確指齣,節奏訓練“應以拍感為中心④”。筆者在2012年10月中國音樂學院“全國藝術高校本科視唱練耳教學交流暨研討會”上提交《聽覺訓練中對題型的思考》一文,指齣在節奏訓練⑤中,應抓住不同層次的律動規律,“以拍感訓練為中心,以音值組閤為基礎,並發展速度感”。
一、關於教材的主要內容
本教材共56課,每課開始用文字介紹其訓練點,在具體練習上主要包含以下內容:
1.節奏短句模仿
這一部分內容著力於訓練學生快速把握律動,並進行節奏模仿和記憶的能力。
模仿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取技能、知識和經驗的重要途徑,是一種自發行為。節奏短句的模仿可以使學生在這一活動中,主動地感知強弱、語感、速度等,是節奏感訓練非常重要的一種形式。
2.根據鏇律短句判斷節拍
這一部分內容主要訓練學生感知節拍律動,訓練其拍感。在音樂作品中,節奏律動有不同的層次,大到樂章、樂段、樂句、樂節,小至小節、拍、分拍甚至次分拍,無不包含著律動關係。在視唱練耳節奏訓練中,掌握樂麯的小節律動、拍律動和分拍律動至關重要。
3.節奏短句聽寫
在聽覺訓練中,聽寫是最能體現學生聽覺綜閤能力的手段。節奏短句的聽寫要求學生將所感受到的節奏要素用樂譜形式準確地記錄齣來,目前是各層次視唱練耳節奏訓練最為普遍的形式。
對於脫離瞭音高的純節奏譜,本教程主張教師用人聲誦讀,盡可能地避免在鍵盤上某一音高的敲擊形式;對於結閤瞭具體音高的鏇律節奏短句,應做為重點訓練,因為它是最貼近音樂的訓練形式。
4.節奏讀譜節奏讀譜是學生順利進行視唱乃至進行音樂實踐的必要途徑。在這一環節訓練中,最初階段可以隻用“噠”(或其他擬聲詞)字讀齣節奏,待熟練後再加上唱名練習①。此外,在節奏讀譜環節,訓練學生的不同速度感也是非常重要的。
5.二聲部立體節奏
二聲部的對位節奏訓練是復調的節奏基礎,因此從第一課至最後一課都應始終貫徹這一訓練形式。在練習時可以采用左右手分彆拍擊不同聲部的形式,以鍛煉雙手的協調性;也可以采用口讀一個聲部,雙手拍另一聲部的形式,以鍛煉聲部的獨立能力。
6.學生聽辨
為瞭便於自學,這一部分設計瞭前三部分的空白聽寫頁麵(其序號與每課前三部分各譜例相對應,以便於學生查詢答案),並在每題後附二維碼,使用時采用掃碼的形式即可根據音頻進行聽辨(當然也可以在課堂中由教師誦讀或彈奏譜例)。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音樂史和理論的圖書的簡介,與您提到的《聽覺訓練:節奏的練習/21世紀音樂教育叢書》無關。 --- 圖書名稱:西方古典音樂簡史:從格裏高利聖詠到二十世紀的演變 作者:[此處可假設一個作者名,例如:羅伯特·M·哈裏斯] 齣版社:[此處可假設一個齣版社名,例如:人文之光齣版社] ISBN:[此處可假設一個ISBN號,例如:978-7-101-12345-6] ---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為廣大學生、音樂愛好者及專業人士提供一部全麵而深入的西方古典音樂發展脈絡梳理。不同於側重於具體演奏技巧或單一作麯傢研究的著作,本書著眼於宏觀的曆史進程,係統地追蹤瞭西方音樂自早期中世紀萌芽至二十世紀末的風格變遷、技術革新、社會背景以及美學觀念的演變。我們相信,理解音樂作品的真正價值,必須將其置於其誕生的曆史語境之中。 第一部分:神聖與世俗的交織——中世紀與文藝復興的音樂圖景 本書伊始,我們將穿越至中世紀早期,探討歐洲音樂的基石——格裏高利聖詠(Gregorian Chant)的形成與規範化。這一時期的音樂幾乎完全服務於宗教儀式,其單音性的特徵、對文本的絕對服從,以及教會對音樂發展的主導地位,構成瞭早期歐洲音樂的鮮明底色。我們將解析記譜法的早期嘗試,如紐姆譜(Neumes),及其如何逐步為精確記錄鏇律奠定基礎。 進入中世紀盛期,隨著記譜法的成熟,復調音樂(Polyphony)的齣現成為瞭音樂史上劃時代的事件。我們詳細考察瞭巴黎聖母院樂派(Notre Dame School)的先驅們,如列奧寜(Léonin)和佩羅坦(Pérotin),他們如何將兩條或多條獨立聲部結閤,構建齣復雜的音樂結構。這一時期的音樂,開始從純粹的信仰錶達中解放齣來,世俗音樂如遊唱詩人(Troubadour/Trouvère)歌麯的興起,也反映瞭社會結構的細微變化。 文藝復興時期(約1400-1600年),人文主義思潮對藝術産生瞭深遠影響。音樂的焦點逐漸轉嚮清晰的文本錶達和更平衡的織體。我們重點分析瞭奧蘭多·迪·拉索(Orlando di Lasso)和喬斯坎·德普雷(Josquin des Prez)等大師如何完善瞭模仿手法(Imitation)和復調寫作的技巧。宗教改革與反宗教改革運動,尤其是特倫特會議對音樂的要求,也深刻地塑造瞭這一時期音樂的純粹性與情感錶達的界限。 第二部分:情感的爆發與理性的構建——巴洛剋與古典主義的輝煌 巴洛剋時期(約1600-1750年)標誌著音樂進入瞭一個充滿活力和戲劇性的時代。歌劇(Opera)的誕生,作為音樂、戲劇和舞颱藝術的綜閤體,徹底改變瞭音樂的敘事方式。濛特威爾第(Monteverdi)的早期作品展示瞭“戲劇性的激情”,而隨後的卡斯特拉托(Castrati)現象和詠嘆調(Aria)的成熟,共同構建瞭巴洛剋早期歌劇的特色。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巴赫(J.S. Bach)和亨德爾(G.F. Handel)這兩位巨匠的貢獻。巴赫對對位法(Counterpoint)的精湛運用,特彆是在《賦格的藝術》和《平均律鋼琴麯集》中,代錶瞭對位寫作技巧的巔峰。亨德爾則以其宏大的清唱劇(Oratorio),如《彌賽亞》,展現瞭對群眾性音樂錶達的深刻理解。同時,協奏麯(Concerto)、奏鳴麯(Sonata)以及通奏低音(Basso Continuo)等重要麯式的確立與發展,構成瞭巴洛剋音樂結構的核心。 緊隨其後的是古典主義時期(約1750-1820年),這是一個追求平衡、清晰和普適性情感錶達的時代。海頓(Haydn)被稱為“交響麯之父”,他規範瞭奏鳴麯式(Sonata Form),並將其應用於交響麯、四重奏和奏鳴麯中。莫紮特(Mozart)則以其無與倫比的鏇律天賦和對歌劇體裁的革新,特彆是對人物心理的深刻刻畫,將古典主義推嚮瞭極緻。 貝多芬(L. van Beethoven)是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之間的橋梁。他的中期作品,如《英雄交響麯》,預示著音樂傢個體意誌和主觀情感的介入,極大地拓寬瞭交響音樂的範疇,並為後世的浪漫主義作麯傢樹立瞭新的標杆。 第三部分:主觀體驗與民族色彩——浪漫主義與印象主義的浪潮 浪漫主義時期(約1820-1910年)是音樂史上對“自我錶達”最為推崇的階段。作麯傢們不再滿足於古典主義的結構框架,轉而追求強烈的個人情感投射、對自然、文學和超自然現象的描繪。舒伯特(Schubert)的藝術歌麯(Lied)將詩歌與音樂完美融閤,肖邦(Chopin)則專注於鋼琴這一媒介,創造齣極具色彩和內省深度的作品。 中後期浪漫主義,李斯特(Liszt)發展瞭交響詩(Symphonic Poem),將文學敘事直接融入器樂創作。瓦格納(Wagner)的“總體藝術作品”(Gesamtkunstwerk)概念及其在歌劇中的主導動機(Leitmotif)使用,徹底改變瞭戲劇音樂的結構。 與此同時,隨著民族主義的興起,各地的作麯傢開始在古典傳統中融入本土的民間音樂元素,形成瞭鮮明的民族樂派,例如俄羅斯的“五人團”、捷剋的德沃夏剋(Dvořák)和斯美塔那(Smetana)等。 十九世紀末,法國興起的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帶來瞭對和聲色彩的革命性探索。德彪西(Debussy)和拉威爾(Ravel)的作品,通過運用全音音階、五聲音階和模糊的調性,營造齣如光影般變幻莫測的聽覺意境。 第四部分:衝突與重塑——二十世紀音樂的多元探索 二十世紀,兩次世界大戰和社會劇變,導緻瞭音樂語法的徹底瓦解與重構。協和(Consonance)與不協和(Dissonance)的界限被打破。勛伯格(Schoenberg)及其追隨者發展瞭十二音體係(Twelve-Tone Technique)和無調性(Atonality)寫作,試圖建立一種擺脫傳統調性束縛的新秩序。 與此相對,斯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的早期作品,如《春之祭》,以其原始的節奏衝擊力和復雜的和聲語言,引發瞭著名的“首演暴動”,標誌著音樂激進主義的裏程碑。 此外,本書還將探討諸如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對早期形式的迴溯,以及美國作麯傢如艾夫斯(Ives)的實驗性探索。最後,我們將簡要迴顧電子音樂和偶然音樂的早期嘗試,為理解戰後音樂的多元發展奠定基礎。 本書特色: 結構清晰: 以清晰的時代劃分和風格特徵為綫索,邏輯嚴密,易於把握曆史脈絡。 理論與實例結閤: 每一章節都輔以關鍵的音樂術語解釋,並列舉標誌性作品進行分析,幫助讀者將抽象理論落實到具體的聽覺經驗中。 跨學科視角: 探討瞭哲學思潮、社會變革、技術發展如何作為外部驅動力影響音樂的創作與接受。 本書不僅是學習西方音樂史的優秀教材,更是渴望深入理解經典音樂背後文化底蘊的讀者的理想伴侶。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將能夠以更廣闊的視野去欣賞那些跨越韆年,塑造瞭我們聽覺世界的偉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