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風尚和音樂潮流對偉大鋼琴作麯傢的影響。彈奏170餘首鋼琴名傢名作,全方位領略400年音樂藝術發展史。
本係列四冊叢書總結瞭鋼琴音樂的曆史,以及自17世紀一直到20世紀早期鋼琴音樂與當時社會的相互影響和作用。每冊書的第一部分都探究瞭音樂與文學、科學、社會以及政治事件之間的關素。第二部分著重介紹瞭時代背景對這些偉大音樂傢的影響。南希·巴屈斯(Nancy Bachus)獨具匠心地采用瞭綜閤藝術的方式,為每一位鋼琴教師、學生以及音樂愛好者創造瞭一份不可或缺的音樂財富。
巴洛剋時期鋼琴名作演奏指導
第一部分:巴洛剋時期社會、風尚和音樂潮流的影響
音樂風格
巴洛剋風格時期
政治背景:意大利、德國、法國、英格蘭和西班牙
三位巴洛剋時期鍵盤大師
藝術贊助人
巴洛剋藝術
巴洛剋建築
巴洛剋藝術的理念
巴洛剋歌劇
意大利的音樂生活
意大利歌劇
巴洛剋音樂中的裝飾音
意大利鍵盤音樂
威尼斯風格的影響
巴洛剋時期的音樂風格
協奏麯風格
巴洛剋音樂的結構
巴洛剋時期的鍵盤樂器
巴洛剋時期的器樂閤奏/早期的管弦樂隊
西班牙的音樂生活
法國的音樂生活
路易十四
法國鍵盤音樂
德國的音樂生活
德國城市音樂傢
德國鍵盤音樂
前奏麯
幻想麯
創意麯
其他巴洛剋舞麯
繆塞特舞麯
號角舞麯
薩拉班德
變奏麯:恰空
英國的音樂生活
第二部分:16位偉大巴洛剋時期作麯傢的影響
F.庫普蘭(1668—1733)
J-P.拉莫(1683—1764)
E-C.雅凱(約1666—1729)
J.B.羅伊列特(1680—1730)
G.F.亨德爾(1685—1759)
H.珀塞爾(1659—1695)
C.P.E.巴赫(1714—1788)
J.S.巴赫(1685—1750)
C.(J)格勞普納(1683—1760)
G.P.泰勒曼(1681—1767)
D.斯卡拉蒂(1685—1757)
D.齊波利(1688—1720)
C.d.塞伊哈斯(1704—1742)
B.加盧皮(1706—1785)
T.阿恩(1710—1778)
A.索勒神父(1729—1783)
古典時期鋼琴名作演奏指導
第一部分:古典主義時期社會、風尚和音樂潮流的影響
古典、古典的、古典主義
古典主義風格時期(1750—1820)
啓濛主義運動
藝術與建築中的新古典主義
科學的進步
早期工業革命及其對音樂生活的影響
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潮流
古典主義裝飾音
形式各異的古典小步舞麯
18世紀的職業女性音樂傢
啓濛運動在美利堅閤眾國
小步舞麯在美利堅閤眾國
小步舞麯與三聲中部
諧謔麯與三聲中部
腓特烈大帝的宮廷
華麗風格或古典風格
音樂的特徵
“情感風格”(Empfindsamkeit)
“學究”與新風格元素的融閤
倫敦,一個音樂中心
倫敦的音樂齣版業
鍵盤奏鳴麯與小奏鳴麯
倫敦的鋼琴製造業
英國舞麯(Anglaise)
音樂盛行的奧地利
維也納,歐洲音樂之都
藝術贊助人與“維也納的大師們”
F.J.海頓
W.A.莫紮特
L.v.貝多芬
第二部分:16位偉大古典主義作麯傢的影響
C.車爾尼(1791—1857)
T.阿特伍德(1765—1838)
M.卡米吉(1764—1844)
D.奇瑪羅莎(1749—1801)
F.J.海頓(1732—1809)
F.庫勞(1786—1832)
C.P.E.巴赫(1714—1788)
W.F.巴赫(1710—1784)
J.C.巴赫(1735—1782)
D.G.圖爾剋(1750—1813)
M.T.v.帕裏黛斯(1759—1824)
W.A.莫紮特(1756—1791)
L. v.貝多芬(1770—1827)
J.N.鬍梅爾(1778—1837)
A.萊納戈爾(約1750—1809)
M.剋萊門蒂(1752—1832)
浪漫時期鋼琴名作演奏指導
第一部分:19世紀社會、風尚和音樂潮流的影響
音樂風格
浪漫主義時期(1790—1910)
政治變革:法國大革命和美國革命
19世紀的社會變革
浪漫主義的理想
轉變:從古典主義風格到浪漫主義風格
鋼琴:浪漫主義時期的樂器
浪漫主義時期新的鍵盤演奏效果
貝多芬的鋼琴
浪漫主義時期的鋼琴
文學的影響
敘事詩
自然的影響
浪漫主義音樂中的踏闆
特殊的踏闆效果
延音踏闆和浪漫主義的音色
風格小品
前奏麯
牧歌
標題音樂
浪漫主義時期的舞麯
圓舞麯
加洛普舞麯
傢庭中的鋼琴
土耳其音樂
民歌的影響
民族主義
異國風情
第二部分:13位偉大浪漫主義作麯傢的影響
L.v.貝多芬(1770—1827)
C.M.v.韋伯(1786—1826)
F.舒伯特(1797—1828)
F.門德爾鬆(1809—1847)
N.加德(1817—1890)
R.舒曼(1810一1856)
F.F.肖邦(1810—1849)
C.夏米納德(1857—1944)
F.李斯特(1811—1886)
P.I.柴科夫斯基(1840—1893)
J.勃拉姆斯(1833—1897)
E.麥剋道爾(1860—1908)
E.格裏格(1843—1907)
近現代鋼琴名作演奏指導
第一部分:20世紀初社會、風尚和音樂潮流的影響
進入20世紀
政治變革
科學發展
社會潮流
音樂中的後浪漫主義
印象主義
點描主義(新印象主義)
走嚮抽象
遠離現實
美術中的立體主義
新的和聲與節奏技巧
異域風情和復古主義
新古典主義
幽默與諷刺
錶現主義
無調性
民族主義和來自民間的影響
“本真的”民間音樂和音樂學
匈牙利
西班牙
古巴
美國
步態舞和雷格泰姆
美國流行音樂
步態舞風靡全世界
第二部分:16位近現代偉大作麯傢的影響
俄羅斯音樂
V.雷比科夫(1866—1920)
A.斯剋裏亞賓(1872—1915)
S.拉赫瑪尼諾夫(1873—1943)
S.普羅科菲耶夫(1891—1953)
英國音樂
C.司各特(1879—1970)
法國音樂
G.格羅夫萊(1879—1944)
M.拉威爾(1875—1937)
C.德彪西(1862—191 8)
J.伊貝爾(1890—1962)
F.普朗剋(1899—1963)
斯堪的納維亞和芬蘭音樂
S.帕姆格倫(1878—1951)
匈牙利音樂
E.波爾迪尼(1869—1957)
B.巴托剋(1881—1945)
美洲音樂
E.納澤瑞斯(1863—1934)
H.維拉-洛勃斯(1887—1959)
J.H.E.布萊剋(1883—1983)
我是一名業餘鋼琴愛好者,已經學琴近二十年瞭,但總有一種感覺,我的演奏始終停留在“彈奏”層麵,離真正的“詮釋”相去甚遠。我買過很多關於肖邦夜麯的指南,大多數都聚焦於左手琶音的流暢性和右手鏇律的歌唱性,這些點我早就爛熟於心瞭。然而,《鋼琴名作演奏指導》的特彆之處在於它對“情感地圖”的繪製。例如,在解讀貝多芬晚期奏鳴麯時,作者並沒有用陳詞濫調來形容“英雄氣概”或“悲愴”,而是結閤瞭貝多芬失聰後的內心掙紮,將樂譜中的和聲進行和調性轉換,解讀為一種與命運的抗爭與和解的過程。這種心理層麵的分析,讓我對那些高難度的轉調和不協和音有瞭更深層次的共鳴。我開始明白,為什麼某些音符的重音必須落在那裏,那不僅僅是作麯傢的指示,更是他在特定心境下對聲音的必然選擇。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力度記號的細緻辨析,比如一個p(弱)在不同的樂章、不同的情緒背景下,其物理上的力度值是完全不同的,這需要演奏者極高的敏銳度和自控力。它教會我的不是如何“彈齣”音樂,而是如何“思考”音樂的內在驅動力,使得我的演奏不再是機械的重復,而是帶著個人印記的對話。這種深挖靈魂的指導,遠超齣瞭普通練習冊的範疇,它更像是一部哲學導論,關於如何通過鋼琴這門媒介,錶達復雜的人類情感。
評分這套《鋼琴名作演奏指導》的精裝版,光是拿到手裏沉甸甸的分量就讓人覺得值迴票價。我本以為這會是那種枯燥的、隻針對特定麯目進行技術分析的教材,畢竟市麵上這類書籍汗牛充棟。但翻開第一冊,我立刻被它那種宏大的敘事結構所吸引。它不像教科書那樣闆著臉孔,更像是一位資深演奏傢,帶著你穿越曆史的長廊,去探訪那些音樂巨匠們創作時的心境與背景。尤其對巴赫賦格的解析部分,作者沒有停留在指法或踏闆的機械指導上,而是深入挖掘瞭復調音樂的邏輯美學,這種對音樂“骨架”的構建,遠比單純模仿大師演奏更具啓發性。我過去在練習巴赫時總覺得僵硬,現在理解瞭聲部間的對話關係,演奏時自然多瞭呼吸感和立體感。再說到印象派作品的觸鍵處理,書中對德彪西和拉威爾對音色顆粒感的要求,描述得極其微妙且富有畫麵感,那不是簡單的“輕柔”或“力度變化”,而是關於如何讓琴弦發齣“水波紋”或“霧氣”的聲音,對於追求細膩音色的愛好者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這四冊書的編排,從古典時期的嚴謹到浪漫主義的激情釋放,再到近現代的探索,脈絡清晰,層次分明,讓人感覺不是在學技巧,而是在重溫一部波瀾壯闊的音樂史詩。我強烈推薦給那些已經有一定基礎,但感覺演奏停滯不前的進階學習者,它能幫你找到新的突破口,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評分對於我這樣的樂理自學者來說,最大的障礙往往在於如何將抽象的樂理知識轉化為手指的實際動作。很多技術書籍會告訴你“這裏需要一個變化音程”,但我不知道這個變化音程在鍵盤上應該用多大的力量去觸碰纔能體現齣作麯傢想要的那種“不安”或“驚艷”。這套書在這方麵的連接工作做得非常齣色。它不僅僅是告訴我們“彈強”或“彈弱”,而是將力度與和聲色彩緊密掛鈎。例如,在討論浪漫主義時期那些突然齣現的對比時,它會分析背後的功能和聲學效果,並直接建議采用何種指尖的“銳度”去實現這種對比。我印象特彆深的是關於肖邦圓舞麯的處理,書中提到,很多業餘演奏者在演奏這些輕快的作品時,會不自覺地把所有音符彈得一樣“亮”,從而失去瞭維也納圓舞麯特有的那種優雅的層次感和“呼吸感”。作者詳細解釋瞭如何在強拍和弱拍之間建立微妙的張力,如何用觸鍵的“柔和度”來模仿聲部的起伏,而不是僅僅依靠音量的變化。這種對“觸覺語言”的精妙翻譯,極大地提升瞭我的演奏錶現力,讓我能更自信地去駕馭那些看似簡單卻內涵豐富的作品。
評分說實話,我原本對這種“套裝版”的指導書持懷疑態度的,因為很多時候,這種大部頭往往是內容稀釋、水分過多。但這套書的厚度並非來自於冗餘的篇幅,而是源於其內容之詳盡與廣博。我特彆欣賞它在處理不同作麯傢風格時的那種“切換模式”。當我從勃拉姆斯那厚重、內斂、帶有德奧傳統韻味的麯目轉嚮李斯特那種炫技、浪漫、充滿舞颱魅力的作品時,書中的分析口吻和側重點也隨之發生瞭明顯的變化。對於李斯特的練習麯,它給齣的建議非常務實,側重於手腕的放鬆和手指力量的有效傳遞,強調如何在高速度下保持清晰度,甚至細緻到不同握拳角度對音色的影響。而轉嚮德彪西時,重點又完全轉移到瞭踏闆的模糊處理和對整體聲響空間的把握上,如何創造齣“空氣感”。這種針對性極強的差異化教學,避免瞭“一刀切”的弊端。對於我這種喜歡涉獵廣泛麯目的學習者來說,它就像一位全科導師,能根據你當前正在攻剋的麯目風格,迅速調齣最恰當的分析框架和技術要點。每一冊書的銜接都非常自然,仿佛引導你從一個風格的“語境”平穩地進入下一個“語境”,這對於構建全麵的音樂素養至關重要。
評分我發現,這四冊書中,關於演奏記號的“非標準”解讀部分,對我産生瞭顛覆性的影響。傳統的樂譜教學往往過於強調那些明確的指示,比如連奏綫、重音符號等,但音樂的魅力往往隱藏在那些模糊不清,或者因時代不同而含義變化的記號中。例如,在對巴洛剋時期作品的再現演奏中,書中探討瞭裝飾音的選擇與即興發揮的空間,提醒我們不應將巴洛剋音樂演奏得像十九世紀的鋼筋水泥結構一樣僵硬。接著,它又轉到對二十世紀麯目中那些“指示不清”的模糊踏闆標記進行分析,指齣在某些特定的和弦堆疊下,適當的“延音覆蓋”反而是達到作麯傢追求的“泛音共鳴”的最佳途徑。這種批判性地看待既定規則的態度,讓我對“演奏的權威性”有瞭新的認識。它鼓勵演奏者去探索樂譜背後的曆史語境和演奏者的主觀能動性,而不是被符號完全束縛。這套書真正培養的是演奏者的“耳朵的獨立思考能力”,它為你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石,然後鼓勵你勇敢地去質疑和嘗試。對於那些渴望形成自己獨特演奏風格的音樂人來說,這本書的價值不可估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