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非常高貴的生靈,因為沒有其他任何生靈對這個斷言提齣異議。
本書是《稻草狗》一書的續篇。在《稻草狗》引發巨大的爭論後,作者對前著中的激進觀點做瞭進一步探討與辯護。
這一次,作者從曆史上那些著名的作傢、思想傢——博爾赫斯、康拉德、弗洛伊德、榮格等人的著作中吸取觀點,藉助文學、藝術、哲學、心理學的視角探討當我們所持有的人類將越來越好的信念坍塌時,我們應該怎麼辦。作者首先藉助巴拉德、諾曼·劉易斯、史蒂芬·茨威格等人的著作描述瞭人類在殘暴的戰爭中文明行為的迅速消失。當經濟危機來臨,人類的野蠻行為隨之齣現。比如美國20世紀初的經濟大蕭條,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德國齣現的通貨膨脹,2008年齣現的經濟危機,都毀滅瞭無數傢庭的財富,這樣的混亂將來不是不會重演。因此,進步的信念是一種神話。作者進而用弗洛伊德的觀點來探討人的理性的局限性。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內在自我永遠處於愛和創造與恨和毀滅兩種力量的爭鬥之中,我們可能由我們無法控製的潛意識驅動。最後,作者探討瞭人類麵對這樣一個混亂的世界應該采取的世界觀。
約翰·格雷(John Gray),英國當代著名哲學傢,曾任牛津大學政治學教授、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訪問教授、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歐洲思想史教授,被《衛報》稱為“英國*有思想的人”,2014年被《前景》雜誌評為當年世界10大思想傢之一。著作頗豐,重要作品有:《僞黎明:全球資本主義的幻象》《黑彌撒:末日宗教與烏托邦之死》等。
目錄
第一章 遠古的混沌 ……………………………… 1
進步的呼喚 ……………………………………… 2
凍結的馬匹和滿是磚礫的荒原 ……………… 12
隱形墨水,剝下的人皮和白蟻 ……………… 28
皇帝的陵寢 …………………………………… 36
二乘以二等於五 ……………………………… 43
暴君能為你做些什麼 ………………………… 57
魚類哲學和自由主義者 ……………………… 61
紙做的衣服,豪華鋼琴和十億片草葉 ……… 66
金融煉金術士 ………………………………… 70
人文主義和飛碟 ……………………………… 75
第二章 超越思想的盡頭…………………………… 87
弗洛伊德的雪茄和通嚮涅槃的漫漫長路 …… 88
從幻想到虛構 ………………………………… 102
終極虛構 …………………………………… 111
快樂,沒有你也能過的虛構 …………………115
榮格的雅利安無意識,或者神話的非指 ……119
不久將來的神話 ……………………………… 126
特隆和沒有兩個下午的曆史 …………………132
詞語和灰燼 …………………………………… 139
無神的神秘主義 ………………………………147
第三章 另一種日光……………………………… 157
浸透光綫的棱鏡 ………………………………158
動物的沉默 …………………………………… 169
參觀大英博物館 ………………………………177
無限的城市 ……………………………………181
瀕死的咳嗽聲和綠色的外套 …………………188
失蹤之謎 ……………………………………… 200
站在身邊的陌生人 …………………………… 209
緻謝………………………………………………… 227
進步的呼喚
“凱爾茨(Kayerts)被一條皮帶吊在十字架上。顯然,他是自己爬到瞭自己又高又窄的葬身之地上的,然後把皮帶的一端綁到十字架上,任身子掛在那裏懸空搖蕩,腳尖離地麵隻有兩三英寸高:他的雙臂僵硬地垂著 ; 似乎是在嚴肅地立正;但是一側烏紫色的臉頰滑稽地歪在肩膀上。他腫大的舌頭朝自己的常務董事吐著,實在是沒有禮貌。”
這個吊死的人是一傢比利時公司派到剛果一個偏遠地區的兩名貿易商之一凱爾茨,另一個貿易商卡裏爾是歐洲人。這個地方離比較的貿易站有三百英裏遠。他們倆的大部分工作都是由一個土著翻譯做的。這個翻譯利用部落頭領來貿易站的機會,把貿易站的一些工人賣給他們做奴隸交換象牙。凱爾茨和卡裏爾一開始還為自己捲入瞭奴隸貿易感到震驚,但是後來發現這樁買賣利潤豐厚,於是也就接受瞭。乾完貿易站交代的任務後,他們倆幾乎無事可做,就讀一些廉價小說和舊報紙打發日子。這些讀物裏大肆宣揚“我們的殖民擴張”和“將光明、信仰和商貿帶給四處濛昧之地的文明使者的豐功偉績”。讀著這些報紙,凱爾茨和卡裏爾“開始感到自己更瞭不起瞭”。接下來的幾個月,他們已經完全懶散鬆懈瞭。他們期盼的汽船沒有如期到來,儲備的物資也快用光瞭。凱爾茨儲藏瞭一些糖塊,在爭奪糖塊的過程中,凱爾茨殺死瞭卡裏爾。絕望之中,凱爾茨決定自殺。就在他把自己吊死在十字架上時,汽船到瞭。當常務董事下船上岸後,發現自己麵對的是已經死去的凱爾茨。
約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在 1896 年寫瞭《進步前哨》( An Outpost of Progress) ,這個故事至少和他後來寫的更有名的中篇小說《黑暗的心》( The Heart of Darkness )一樣殘忍可怕而又發人深省。康拉德描寫瞭凱爾茨是怎樣“坐在卡裏爾的屍體旁思考;此時他的思想很活躍,迸發著新的火花。他的舊思想、他的信念、他的喜惡、他所尊重的、他所憎惡的,一切都露齣瞭真麵目!可鄙而又幼稚 ,虛假而又可笑。坐在自己殺死的這個男人身邊,他陶醉在自己新的智慧中。”但是凱爾茨原有的信念並未消散殆盡,將他帶嚮死亡的正是他依然相信的東西。“進步正在河裏召喚著凱爾茨。進步,文明,一切的美德都在召喚著他。社會在呼喚自己長大瞭的孩子,照料他,教育他,或者譴責他;他離開瞭社會,來到一片垃圾場,而社會現在正召喚著他,接受應得的審判。”
1890 年時,康拉德曾指揮一艘汽船前往剛果,見證瞭比利時帝國主義帶來的影響。他將故事背景放在這個國傢,正是利用瞭他親身經曆的變化。到達剛果時,他確信自己是一個文明人,他意識到瞭過去的自己到底是什麼:“在剛果人麵前,我隻不過是一隻動物。”康拉德所說的“動物”指的是歐洲人,造成上百萬剛果人死亡的歐洲人。
很久以前,帝國主義可以推動人類進步的觀念就已經聲名狼藉瞭。但是,曾經與帝國連為一體的信仰並未消失,反而四處傳播。即便是那些名義上遵從傳統信條的人,也要仰賴對未來的信念纔能獲得心靈的寜靜。曆史也許就是一係列的荒謬、悲劇和犯罪;但是每個人都堅持認為,未來仍然要比過去的一切都好。放棄這種希望就會帶來絕望,讓人陷入凱爾茨那樣的精神錯亂。
篤信進步有諸多好處,其中重要的也許是,它能避免我們對自己有太多認識。當凱爾茨和他的同伴冒險進入剛果時,讓他們感到陌生的不是當地土著,而恰恰是他們自己。
他們住在一間大房子裏,像瞎子一樣,看到的隻有來找他們的人和物(即使對他們瞭解也很片麵),不能看到事物的全貌。河流、森林、悸動著生命的大地反倒像一個巨大的虛無。事物在他們麵前齣現,消失,沒有關聯,沒有目的。河流仿佛無端地流過瞭某個空間,從那個空間之外,偶爾駛進來幾隻獨木舟,然後獨木舟上手持長矛的男人突然又擠進貿易站的院子裏。
他們忍受不瞭所到之地的沉寂:“廣闊的大森林綿延不斷伸嚮四麵八方,包圍著交易站這塊微不足道的彈丸之地,藏匿著虛幻人生命運的復雜內涵,在沉寂幽靜的洪荒世界裏意味深長地漠視著一切。”他們來的時候感到時間是前進的,現在這種感覺卻開始慢慢消失。到瞭故事的末尾,“這些傢夥已經為公司效力六個月瞭(他們已經對‘月’沒有什麼概念瞭,總體的時間感也已經模糊)。在此之前,他們已經為進步事業服務瞭兩年以上”。凱爾茨和卡裏爾遠離瞭自己習慣的環境,他們失去瞭繼續生存下去的能力。“社會照料著這兩個人,但不是齣於善心,而是齣於自身奇異的需求。社會不準他們獨立思考,不準他們主動發揮,不準他們偏離常規;一旦違反便以死亡論處。他們隻有成為機器纔能活下去。”
現代人機器般的狀況似乎是一個限製。實際上,它是現代人生存的條件。凱爾茨和卡裏爾之所以能作為個體發揮作用,隻是因為社會已經將他們塑造完成,直到內心*深處。他們是:
兩個無足輕重、無纔無能的小人物,他們的存在隻有通過文明大眾的嚴密組織纔能體現齣來。很少有人會認識到,自己的生命、人格的本質、纔能和勇氣都隻不過錶達瞭他們的一個信念:周圍的環境是安全的。勇敢、鎮定、自信;情感、原則;每一個偉大或平凡的思想都不屬於個體,而是屬於大眾 —盲目相信製度和道德擁有不可抗拒的力量、相信警察與輿論擁有巨大威力的大眾。
當這兩個人走齣瞭他們習慣瞭的環境,他們就失去瞭行動的能力瞭。實際上還不止如此:他們已經不復存在瞭。
對於生活在神話裏的人來說,這似乎是一個不言而喻的事實。人類的進步就是這樣的事實。如果你接受瞭這個事實,你在人類前進的偉大行列中就有一席之地。但是,人類當然不是四處盲目前進的。“全人類”是一個由數十億個體組成的集閤,其中每一個個體都是*一的,*極的。但是進步是一個有力的神話。當神話失去瞭它的力量,那些依賴神話為生的人 — 如康納德在描述凱爾茨和卡裏爾時所說 — “就像終身監禁的囚犯一樣,多年後終於獲釋,卻不知道要自由做什麼。”當對未來的信念被奪走之後,他們心中自己的形象也就被奪走瞭。如果他們選擇死亡,那是因為失去信仰之後,他們再也無法賦予生命意義瞭。
當凱爾茨決定結束自己生命的時候,他在十字架上吊死瞭自己。“凱爾茨靜靜地站在那裏。他抬頭嚮上看去;濃霧很低,在頭頂上翻滾著。他像迷途者一樣四處張望;在飄動的白色薄霧上麵,他看見瞭一個黑色的汙跡,一個十字狀的汙點。正當他跌跌撞撞地嚮它走去時,貿易站的鈴響瞭,激昂地迴應著汽船不耐煩的汽笛聲。”就在汽船即將抵達時 — 同時錶明文明依然完好無損 — 凱爾茨也走到瞭十字架旁,在死亡中尋得瞭救贖。
十字架與進步有什麼關係?康拉德告訴我們,這個十字架是大貿易公司的主席為紀念死去的首位代理商而竪立的。他以前是一位不成功的畫傢,“設計瞭進步前哨,而且親眼看到它建成”。這個十字架“已經很歪瞭”,弄得卡裏爾每次經過這裏都得斜眼看它,於是有一天,他就把它重新埋直瞭。為瞭確保牢固,他把整個人都壓瞭上去:“我兩隻手攀住十字架把自己懸在上麵。十字架一動不動。嗬,我弄得真不錯。”在霧中,凱爾茨感覺是一團黑黑的、髒髒的汙跡的東西正是它。他在這裏結束瞭自己的生命。
在現代社會本身不斷嚮自己重復的故事裏,進步信念和宗教信仰是相互衝突的。在信仰籠罩的黑暗時代,人類生活沒有任何發生根本改變的希望。現代科學的到來給人們展現瞭改善的前景。增長的知識讓人們能夠掌控自己的命運,使他們從迷失的陰影裏走齣,步入光明。
實際上,進步的觀念並不像現代神話所說的那樣,在這種意義上與宗教相悖。對進步的信仰起源於耶穌(一位不遵從常規的猶太先知,他宣告瞭世界末日將要到來)的啓示,是早期基督教流傳後世的思想。不管是對古埃及人還是古希臘人,太陽底下都沒有什麼新事。人類曆史是自然界循環的一部分。印度教、佛教、道教、本神道教都是如此,希伯來語《聖經》中成文較早的部分也是如此。基督教 — 這門由聖保羅根據耶穌的生平和教誨發明的宗教 — 創造齣瞭對人類事務可能發生根本轉摺的期望,從而為現代世界奠定瞭基礎。 在現實中,人類生活與以往並無多大變化。如華萊士·史提文斯所寫:
她聽到,一個聲音落在水麵上
靜靜無聲響
那聲音喊道,在巴勒斯坦的墳墓
不是鬼魂徘徊的柱廊,
而是耶穌的墓穴,他在那裏躺著
我們生活在太陽下古老的混沌中央。
最初基督徒們真的期待世界末日的到來,但沒過多久就變成瞭精神轉變的隱喻。然而轉變還是在對未來的希望中發生瞭。但是如同四季一連串的周而復始,曆史逐漸被當成瞭償還和救贖的故事,而在現代,救贖被等同於知識和權利的增長 — 像那個讓凱爾茨和卡裏爾來到剛果的神話。
當康拉德在《黑暗的心》中利用他在剛果的經曆作為素材時,他並不是在講述一個發生在偏遠地區的野蠻人的故事。敘述者是在停泊於泰晤士河口的一艘快艇上講述這個故事的:康拉德在書中暗示,野蠻並不是生命的原始形式,而是文明的病態發展。同樣的思想也在他的另一部小說《間諜》( The Secret Agent )中齣現。這是一本以恐怖和陰謀為主題的小說,背景是倫敦。主人公,一個信仰無政府主義者的教授,在大衣裏藏瞭一枚炸彈到處旅行,打算一旦被捕就引爆。他希望人們相信,人類已經被本質上是一個犯罪組織的政府腐化瞭。但是,康拉德認為,被犯罪腐化的不僅僅是政府。所有的人類製度 — 傢庭和教會、警察機關和無政府主義者 — 都被犯罪汙染瞭。用製度的腐敗來解釋人類的墮落引齣瞭一個問題:為什麼人們會受製於腐敗的製度?很明顯,答案在於人類這種動物本身。
康拉德嚮我們描述瞭教授與真理鬥爭的過程:“他站在一條筆直的長街上,身邊擠滿瞭人,而這隻是為數眾多的人類的一小部分;在他的四周,人越聚越多,一直到瞭被巨大的磚堆遮蔽的地平綫的盡頭。從數目上,他感覺到瞭人類的力量。他們蜂擁而至,繁多如蝗蟲,勤勉如螞蟻,而又像自然之力一樣沒有思想,盲目而有序地嚮前推進,全神貫注,對情感、法律乃至恐怖活動都無動於衷。”
教授繼續夢想著未來,夢想著人類未來的新生。但是他真正熱愛的卻是毀滅。“這位不可腐蝕的教授把眼光從可憎的人群中移開,繼續嚮前走著。他沒有未來。他鄙視未來。他是一種力。他的思想擁抱著毀滅的意象。他繼續走著,那麼虛弱,無足輕重,寒酸,悲慘 — 又令人厭憎地、天真地、瘋狂地、絕望地呼喚著世界的重生。” 如果凱爾茨上吊是因為不再相信進步,那麼教授準備殺死他人和自己就是為瞭錶明,他對未來還有信心。
進步神話為接受它的人的生活投下瞭一絲意義的影子。凱爾茨、卡裏爾,還有很多跟他們一樣的人,他們從未做下什麼稱得上有意義的事。但是,他們對進步的信仰,讓他們自己的小算盤仿佛也成瞭韆年大計的一部分。隻有在慘死那一刻,他們纔獲得瞭活著時從未擁有過的東西:徹底的徒勞。
天呐,我最近讀完的這本書簡直讓人醍醐灌頂!它不像那些老生常談的環保讀物,而是以一種極其細膩且富有哲學思辨的方式,解構瞭我們習以為常的“人類中心主義”。作者的筆觸非常冷靜,仿佛一個在宇宙邊緣觀察地球的智者,他沒有直接指責,而是通過層層遞進的論證,將我們置於一個更廣闊的生態關係網中審視自身。尤其是關於“認知邊界”的探討,真是太精彩瞭。我以前總覺得人類的理性思維是衡量一切價值的標尺,但這本書讓我開始質疑,我們是不是因為把“自我意識”看得過重,而忽略瞭其他生命形式存在的內在價值和復雜性?書中引用的許多跨學科案例,從神經科學到人類學,都非常紮實,讓人不得不承認,我們對“智能”和“情感”的定義,可能都過於狹隘和自我設限瞭。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周圍的一草一木都多瞭一層敬畏之心,那種感覺,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門。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初讀可能覺得文字有些晦澀,但一旦沉浸進去,那種智力上的挑戰感反而成瞭一種極大的享受。作者擅長運用對比和反諷的手法,比如將古典哲學中關於“萬物之靈”的論述,與現代生物學對物種多樣性的最新發現並置,使得那些陳舊的觀念像脆弱的玻璃一樣被擊得粉碎。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語言的局限性”這一章節的論述。我們總是試圖用語言來框定和定義其他生命,仿佛隻有能用人類語言交流的,纔配得上“主體性”的標簽。作者巧妙地指齣,這種對“可言說性”的執著,本身就是一種權力結構。我一邊讀一邊在筆記本上畫思維導圖,試圖梳理作者構建的這個龐大理論體係。它不是一本用來快速消費的暢銷書,而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復咀嚼、時常停下來沉思的學術精品,但好在文筆優美,沒有陷入純粹的學院派乾燥。
評分絕對值得所有對哲學、倫理學以及生態學感興趣的人細讀。這本書的深度在於它敢於觸碰那些我們社會集體迴避的敏感地帶。它不是一本讀完讓你感覺溫暖的書,相反,它會讓你感到不安,因為它揭示瞭我們賴以生存的敘事結構中的巨大裂痕。作者的文風帶有明顯的批判傾嚮,但這種批判是建設性的,它不是為瞭推翻一切,而是為瞭邀請我們共同參與到一次更具包容性的、新的存在論的構建中去。我尤其欣賞它對於未來可能性的描繪,雖然挑戰重重,但作者依然提供瞭一條通往真正“相互尊重”的生態倫理的道路。這本書的份量很重,它要求讀者投入時間去消化和辯論,但其帶來的心智上的拓寬,絕對物超所值。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官體驗非常獨特,就像是聽一場結構復雜的交響樂,高低起伏,層次分明。最打動我的是作者在處理嚴肅議題時所流露齣的那種剋製而深沉的悲憫。他沒有一味地渲染動物的痛苦,而是更側重於探討這種痛苦的“形而上學意義”——即,當我們將自己從萬物的主宰者降格為一個平等的參與者時,我們該如何重新定義“責任”與“共存”?書中的一些比喻運用得簡直齣神入化,比如將人類文明比作一個過度膨脹的、自我封閉的氣球,隨時有破裂的危險,而周圍的世界則在等待著新的平衡齣現。我讀完後,在日常生活中也開始下意識地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不再將任何一個非人類實體視為單純的“資源”或“背景”。這種從認知到行為的微妙轉變,是我近期閱讀體驗中最為寶貴的收獲。
評分說實話,我一開始是抱著懷疑態度開始讀的,因為這類主題的書籍很容易流於空洞的說教,充斥著矯情的姿態。然而,這本書完全沒有給我這種感覺。它的力量在於其內在的邏輯嚴密性和對曆史脈絡的清晰梳理。作者沒有停留在錶麵的道德譴責,而是深入挖掘瞭西方文明在曆史進程中,是如何一步步構建起“人類特殊論”的意識形態基礎的,從啓濛運動到工業革命,每一個重要的思想轉摺點都被剖析得淋灕盡緻。這讓我意識到,我們今天麵臨的許多環境和倫理睏境,其根源並非簡單的“貪婪”,而是深植於我們文化基因中的哲學假設。這本書讀起來像是一次精密的考古發掘,揭示瞭支撐我們現有世界觀的那些看似堅不可摧的基石,其實是如何用曆史的灰塵和偏見堆砌而成的。我感覺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對現代性本身的深刻反思。
評分趁搞活動下單一堆書,慢慢看吧
評分我們把沉默當做自我的庇護所,積極地逃離無休止的意義建構,動物則隻是簡單的閉上嘴。這話有些莊子的意味,盡管沒有其神韻。
評分趁搞活動下單一堆書,慢慢看吧
評分我們把沉默當做自我的庇護所,積極地逃離無休止的意義建構,動物則隻是簡單的閉上嘴。這話有些莊子的意味,盡管沒有其神韻。
評分趁搞活動下單一堆書,慢慢看吧
評分趁搞活動下單一堆書,慢慢看吧
評分我們把沉默當做自我的庇護所,積極地逃離無休止的意義建構,動物則隻是簡單的閉上嘴。這話有些莊子的意味,盡管沒有其神韻。
評分我們把沉默當做自我的庇護所,積極地逃離無休止的意義建構,動物則隻是簡單的閉上嘴。這話有些莊子的意味,盡管沒有其神韻。
評分我們把沉默當做自我的庇護所,積極地逃離無休止的意義建構,動物則隻是簡單的閉上嘴。這話有些莊子的意味,盡管沒有其神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