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与系统(第2版)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与系统(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玉艳 著
图书标签:
  • 移动通信
  • 无线通信
  • 通信工程
  • 现代通信
  • 移动网络
  • 5G
  • 4G
  • 无线电技术
  • 通信系统
  • 信号处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慧谷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10511
商品编码:12172792579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内容介绍

内容介绍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和系统原理,介绍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和系统原理。全书共分7章,内容包括3G、4G及5G移动通信系统发展概述,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用到的基础理论和主要技术,WCDMA网络结构与接口协议、空中接口各层原理和WCDMA系统主要工作过程, HSPA网络结构及工作原理,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用到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LTE的系统结构、空中接口各层原理,LTE系统基本过程等内容。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等专业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通信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张玉艳,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博士,拥有几十年的教学经验,编写数本移动通信方面的畅销经典教材,深受广大师生欢迎。

关联推荐

关联推荐
现代ZUI实用的移动通信技术和系统教材
目录

目录
第 1 章 概述........................................... 1
1.1 移动通信的标准化............................1
1.1.1 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化组织.....1
1.1.2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3
1.1.3 移动通信标准化进程.................5
1.2 第三代移动通信频谱分配................9
1.3 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10
1.4 第三代移动通信演进(4G)......... 11
1.4.1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演进路径... 11
1.4.2 IMT-Advanced(4G) .............14
1.5 第五代移动通信..............................15
小结..........................................................19
练习题......................................................19
第2 章3G 关键技术.............................20
2.1 移动通信信道.................................20
2.1.1 无线电波的传播.......................21
2.1.2 无线电波对接收信号的影响...21
2.1.3 移动通信中的噪声和干扰.......23
2.1.4 移动通信信道的物理模型.......24
2.2 扩频通信系统.................................25
2.2.1 多址接入技术...........................25
2.2.2 扩频通信系统...........................26
2.2.3 信道化码和扰码.......................30
2.2.4 扩频通信技术...........................38
2.2.5 各种蜂窝系统容量比较...........42
2.3 数字调制技术.................................43
2.3.1 数字调制的基本原理...............43
2.3.2 基本调制方法性能分析.......... 45
2.3.3 现代数字调制技术.................. 46
2.4 信源编码技术................................. 52
2.4.1 信源编码概述.......................... 52
2.4.2 语音编码.................................. 53
2.4.3 第三代移动通信中的语音
编码.......................................... 57
2.4.4 图像压缩编码.......................... 58
2.5 信道编码技术................................. 59
2.5.1 信道编码的定义...................... 59
2.5.2 几种典型的信道编码.............. 59
2.6 功率控制技术................................. 63
2.6.1 功率控制的意义...................... 63
2.6.2 功率控制的分类...................... 64
2.7 发送接收技术................................. 66
2.7.1 多用户信号检测技术.............. 66
2.7.2 分集技术.................................. 67
2.7.3 Rake 接收机............................. 72
2.7.4 智能天线技术.......................... 73
2.8 蜂窝组网技术................................. 75
2.8.1 蜂窝组网.................................. 75
2.8.2 小区扩容技术.......................... 76
小结.......................................................... 78
练习题...................................................... 79
第3 章 WCDMA 移动通信系统.............81
3.1 概述................................................. 81
3.1.1 WCDMA 网络的演进............. 81
2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与系统(第 2版)9
3.1.2 WCDMA 网络的特点..............82
3.2 WCDMA 网络结构与接口.............84
3.2.1 UMTS 系统结构......................84
3.2.2 UMTS 网元和接口功能...........84
3.2.3 基于R99,R4,R5/R6 的核心网
结构..........................................87
3.2.4 IP 多媒体子系统......................94
3.3 UTRAN 接口协议结构...................99
3.3.1 UTRAN 接口协议模型............99
3.3.2 Iu 接口....................................105
3.3.3 Iub 接口.................................. 110
3.3.4 Iur 接口................................... 113
3.4 WCDMA 空中接口....................... 114
3.4.1 Uu 接口协议结构................... 114
3.4.2 物理层.................................... 116
3.4.3 数据链路层.............................126
3.4.4 无线资源控制层.....................131
3.5 WCDMA 网络中的编号计划.......134
3.5.1 UMTS 网络的服务区域
划分 ........................................134
3.5.2 WCDMA 网络中的编号
计划 ........................................135
小结........................................................138
练习题....................................................140
第4 章 WCDMA 系统主要工作过程...141
4.1 WCDMA 系统的基本工作过程....141
4.1.1 小区的系统信息广播.............141
4.1.2 网络选择及小区选择和
重选 ........................................146
4.1.3 随机接入过程.........................151
4.1.4 寻呼过程................................153
4.1.5 RRC 连接建立过程................154
4.1.6 RAB 的建立...........................158
4.2 WCDMA 系统中的切换...............159
4.2.1 切换........................................159
4.2.2 软切换/更软切换...................162
4.2.3 压缩模式................................168
4.2.4 载频间切换.............................171
4.2.5 系统间切换.............................172
4.3 WCDMA 系统安全.......................174
4.3.1 鉴权过程.................................176
4.3.2 信令和业务数据的加密.........179
4.3.3 数据完整性保护.....................180
4.4 WCDMA 系统中呼叫的建立
过程................................................181
4.4.1 电路域呼叫过程.....................181
4.4.2 分组域呼叫过程.....................185
小结.........................................................189
练习题.....................................................191
第5 章HSPA 网络技术...................... 193
5.1 概述................................................193
5.2 HSPA 网络结构.............................196
5.2.1 引入HSPA 对R99/R4 版本无线
网络结构的影响.....................196
5.2.2 HSPA 的用户协议结构..........200
5.3 高速下行分组接入........................202
5.3.1 HSDPA 系统中的关键技术...202
5.3.2 HSDPA 的物理层...................205
5.3.3 HSDPA 的MAC 子层结构....211
5.4 高速上行分组接入........................213
5.4.1 HSUPA 关键技术...................213
5.4.2 物理层信道结构的变化.........215
5.4.3 HSUPA 的MAC 子层结构....219
5.5 HSPA 技术演进.............................223
小结.........................................................224
练习题.....................................................225
第6 章LTE 关键技术......................... 226
6.1 OFDM 技术...................................226
6.1.1 概述.........................................226
6.1.2 OFDM 基本原理....................228
6.1.3 DFTS-OFDM ..........................234
6.2 MIMO 技术....................................237
6.2.1 MIMO 技术介绍.....................237
6.2.2 空时编码.................................240
6.2.3 LTE 中的MIMO 方案............243
6.3 调度和链路自适应........................246
1 目录3
6.3.1 调度........................................246
6.3.2 链路自适应和HARQ ............248
6.4 干扰抑制技术...............................252
6.5 自动化网络技术............................253
6.5.1 自动邻区关系功能.................253
6.5.2 eNodeB 和MME 自配置.......255
6.5.3 物理小区ID 的自动配置......255
6.5.4 R9 新增优化功能...................256
6.6 载波聚合技术...............................257
6.6.1 载波聚合概述.........................257
6.6.2 载波聚合协议.........................259
6.7 无线中继技术...............................260
6.7.1 无线中继技术概述.................260
6.7.2 LTE-A 中的无线中继技术....262
小结........................................................265
练习题....................................................266
第7 章LTE 移动通信系统..................267
7.1 概述...............................................267
7.2 LTE 的系统结构............................270
7.2.1 LTE/SAE 的网络结构............270
7.2.2 E-UTRAN 的结构及接口.......272
7.2.3 核心网结构及接口.................275
7.3 LTE 的空中接口............................278
7.3.1 LTE 工作频段.........................278
7.3.2 空中接口协议.........................282
7.3.3 物理层.....................................283
7.3.4 数据链路层.............................286
7.3.5 RRC 层....................................289
7.4 上下行物理层传输........................290
7.4.1 时频结构.................................290
7.4.2 下行物理层传输.....................293
7.4.3 上行物理层传输.....................300
7.5 LTE 系统基本过程........................302
7.5.1 小区搜索.................................302
7.5.2 随机接入过程.........................304
7.5.3 寻呼.........................................307
7.5.4 跟踪区域更新.........................308
小结.........................................................309
练习题.....................................................310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张玉艳,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博士,拥有几十年的教学经验,编写数本移动通信方面的畅销经典教材,深受广大师生欢迎。

关联推荐

关联推荐
现代ZUI实用的移动通信技术和系统教材
目录

目录
第 1 章 概述........................................... 1
1.1 移动通信的标准化............................1
1.1.1 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化组织.....1
1.1.2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3
1.1.3 移动通信标准化进程.................5
1.2 第三代移动通信频谱分配................9
1.3 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10
1.4 第三代移动通信演进(4G)......... 11
1.4.1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演进路径... 11
1.4.2 IMT-Advanced(4G) .............14
1.5 第五代移动通信..............................15
小结..........................................................19
练习题......................................................19
第2 章3G 关键技术.............................20
2.1 移动通信信道.................................20
2.1.1 无线电波的传播.......................21
2.1.2 无线电波对接收信号的影响...21
2.1.3 移动通信中的噪声和干扰.......23
2.1.4 移动通信信道的物理模型.......24
2.2 扩频通信系统.................................25
2.2.1 多址接入技术...........................25
2.2.2 扩频通信系统...........................26
2.2.3 信道化码和扰码.......................30
2.2.4 扩频通信技术...........................38
2.2.5 各种蜂窝系统容量比较...........42
2.3 数字调制技术.................................43
2.3.1 数字调制的基本原理...............43
2.3.2 基本调制方法性能分析.......... 45
2.3.3 现代数字调制技术.................. 46
2.4 信源编码技术................................. 52
2.4.1 信源编码概述.......................... 52
2.4.2 语音编码.................................. 53
2.4.3 第三代移动通信中的语音
编码.......................................... 57
2.4.4 图像压缩编码.......................... 58
2.5 信道编码技术................................. 59
2.5.1 信道编码的定义...................... 59
2.5.2 几种典型的信道编码.............. 59
2.6 功率控制技术................................. 63
2.6.1 功率控制的意义...................... 63
2.6.2 功率控制的分类...................... 64
2.7 发送接收技术................................. 66
2.7.1 多用户信号检测技术.............. 66
2.7.2 分集技术.................................. 67
2.7.3 Rake 接收机............................. 72
2.7.4 智能天线技术.......................... 73
2.8 蜂窝组网技术................................. 75
2.8.1 蜂窝组网.................................. 75
2.8.2 小区扩容技术.......................... 76
小结.......................................................... 78
练习题...................................................... 79
第3 章 WCDMA 移动通信系统.............81
3.1 概述................................................. 81
3.1.1 WCDMA 网络的演进............. 81
2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与系统(第 2版)9
3.1.2 WCDMA 网络的特点..............82
3.2 WCDMA 网络结构与接口.............84
3.2.1 UMTS 系统结构......................84
3.2.2 UMTS 网元和接口功能...........84
3.2.3 基于R99,R4,R5/R6 的核心网
结构..........................................87
3.2.4 IP 多媒体子系统......................94
3.3 UTRAN 接口协议结构...................99
3.3.1 UTRAN 接口协议模型............99
3.3.2 Iu 接口....................................105
3.3.3 Iub 接口.................................. 110
3.3.4 Iur 接口................................... 113
3.4 WCDMA 空中接口....................... 114
3.4.1 Uu 接口协议结构................... 114
3.4.2 物理层.................................... 116
3.4.3 数据链路层.............................126
3.4.4 无线资源控制层.....................131
3.5 WCDMA 网络中的编号计划.......134
3.5.1 UMTS 网络的服务区域
划分 ........................................134
3.5.2 WCDMA 网络中的编号
计划 ........................................135
小结........................................................138
练习题....................................................140
第4 章 WCDMA 系统主要工作过程...141
4.1 WCDMA 系统的基本工作过程....141
4.1.1 小区的系统信息广播.............141
4.1.2 网络选择及小区选择和
重选 ........................................146
4.1.3 随机接入过程.........................151
4.1.4 寻呼过程................................153
4.1.5 RRC 连接建立过程................154
4.1.6 RAB 的建立...........................158
4.2 WCDMA 系统中的切换...............159
4.2.1 切换........................................159
4.2.2 软切换/更软切换...................162
4.2.3 压缩模式................................168
4.2.4 载频间切换.............................171
4.2.5 系统间切换.............................172
4.3 WCDMA 系统安全.......................174
4.3.1 鉴权过程.................................176
4.3.2 信令和业务数据的加密.........179
4.3.3 数据完整性保护.....................180
4.4 WCDMA 系统中呼叫的建立
过程................................................181
4.4.1 电路域呼叫过程.....................181
4.4.2 分组域呼叫过程.....................185
小结.........................................................189
练习题.....................................................191
第5 章HSPA 网络技术...................... 193
5.1 概述................................................193
5.2 HSPA 网络结构.............................196
5.2.1 引入HSPA 对R99/R4 版本无线
网络结构的影响.....................196
5.2.2 HSPA 的用户协议结构..........200
5.3 高速下行分组接入........................202
5.3.1 HSDPA 系统中的关键技术...202
5.3.2 HSDPA 的物理层...................205
5.3.3 HSDPA 的MAC 子层结构....211
5.4 高速上行分组接入........................213
5.4.1 HSUPA 关键技术...................213
5.4.2 物理层信道结构的变化.........215
5.4.3 HSUPA 的MAC 子层结构....219
5.5 HSPA 技术演进.............................223
小结.........................................................224
练习题.....................................................225
第6 章LTE 关键技术......................... 226
6.1 OFDM 技术...................................226
6.1.1 概述.........................................226
6.1.2 OFDM 基本原理....................228
6.1.3 DFTS-OFDM ..........................234
6.2 MIMO 技术....................................237
6.2.1 MIMO 技术介绍.....................237
6.2.2 空时编码.................................240
6.2.3 LTE 中的MIMO 方案............243
6.3 调度和链路自适应........................246
1 目录3
6.3.1 调度........................................246
6.3.2 链路自适应和HARQ ............248
6.4 干扰抑制技术...............................252
6.5 自动化网络技术............................253
6.5.1 自动邻区关系功能.................253
6.5.2 eNodeB 和MME 自配置.......255
6.5.3 物理小区ID 的自动配置......255
6.5.4 R9 新增优化功能...................256
6.6 载波聚合技术...............................257
6.6.1 载波聚合概述.........................257
6.6.2 载波聚合协议.........................259
6.7 无线中继技术...............................260
6.7.1 无线中继技术概述.................260
6.7.2 LTE-A 中的无线中继技术....262
小结........................................................265
练习题....................................................266
第7 章LTE 移动通信系统..................267
7.1 概述...............................................267
7.2 LTE 的系统结构............................270
7.2.1 LTE/SAE 的网络结构............270
7.2.2 E-UTRAN 的结构及接口.......272
7.2.3 核心网结构及接口.................275
7.3 LTE 的空中接口............................278
7.3.1 LTE 工作频段.........................278
7.3.2 空中接口协议.........................282
7.3.3 物理层.....................................283
7.3.4 数据链路层.............................286
7.3.5 RRC 层....................................289
7.4 上下行物理层传输........................290
7.4.1 时频结构.................................290
7.4.2 下行物理层传输.....................293
7.4.3 上行物理层传输.....................300
7.5 LTE 系统基本过程........................302
7.5.1 小区搜索.................................302
7.5.2 随机接入过程.........................304
7.5.3 寻呼.........................................307
7.5.4 跟踪区域更新.........................308
小结.........................................................309
练习题.....................................................310
参考文献...............................................



《光辉的轨迹:世界通信技术发展史》 引言:电波的呼唤,文明的脉搏 自古以来,人类便渴望跨越时空的界限,实现信息的即时传递。从烽火狼烟到信鸽传书,从电报到电话,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如同一次文明的飞跃,深刻地重塑着人类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乃至思维方式。而通信技术的演进,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它以电磁波为笔,以科技为墨,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描绘出一条条光辉的轨迹。本书《光辉的轨迹:世界通信技术发展史》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一同回顾这场跨越世纪的伟大征程,探寻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通信奥秘,以及那些为之奋斗的伟大心灵。 第一章:黎明前的黑暗——早期通信的探索与萌芽 在人类尚未掌握电力之前,通信的脚步显得尤为沉重而缓慢。然而,即使在最简陋的条件下,人类对信息交流的渴望也从未停歇。本章将聚焦于早期通信的探索,从视觉信号(如信号火、旗语)到听觉信号(如鼓声、号角),再到物理媒介的传递(如信件、邮递系统),我们将追溯这些朴素而伟大的尝试,它们是现代通信技术最原始的根基。 视觉信号的远古回响: 烽火台的狼烟如何连接起浩瀚的帝国?信号旗在战场上如何传递生死攸关的命令?我们将深入了解这些跨越视觉的信号系统,它们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在广袤的大地上编织起信息的网络。 听觉的传递: 鼓声的节奏,号角的呼唤,这些原始的听觉信号在部落之间、军队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们如何通过空气的振动,将简单的信息传递出去? 信件与邮递的里程碑: 马匹、驿站、邮递员,这些构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高速网络”。我们将探讨古代文明如何建立起相对高效的信件传递系统,以及这些系统对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深远影响。 机械传动的智慧: 早期一些巧妙的机械装置,例如约翰·埃尔曼(John Elman)在19世纪初提出的“闪光灯电报”(Semaphore Telegraph),虽然依赖人力操作,但已展现出对远程通信的初步构想。我们将解析这些充满智慧的机械设计,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早期通信思想。 第二章:电的世界——电报时代的风起云涌 19世纪,电的发现与应用,如同为通信世界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电报的诞生,标志着人类通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信息传递的速度发生了质的飞跃。本章将深入剖析电报技术的诞生、发展及其对全球产生的革命性影响。 电磁学的曙光: 奥斯特、法拉第、麦克斯韦等科学巨匠的贡献,为电报技术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将回顾电磁学理论如何一步步走向成熟,并成为驱动通信革命的强大引擎。 摩尔斯电码的诞生与普及: 塞缪尔·摩尔斯(Samuel Morse)的伟大发明,不仅是电报机的关键组成部分,更是一种简洁高效的编码语言。我们将详细介绍摩尔斯电码的设计理念,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电报网络的扩张: 从最初的几百公里到跨越大陆、跨越海洋,电报网络的建立是人类协作的奇迹。我们将重点讲述跨洋电缆的铺设,特别是第一条跨大西洋电缆的成功,以及它如何彻底改变了全球信息交流的格局。 电报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电报的普及,极大地加速了商业信息的流通,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方式,催生了现代媒体的雏形。我们将探讨电报如何成为推动工业革命和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第三章:声音的传递——电话的革命与人际连接的深化 如果说电报拉近了地理的距离,那么电话则真正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交流。电话的发明,不仅是一项技术突破,更是对人类社交方式的一次颠覆。本章将聚焦于电话的诞生、发展及其对个人生活和社会互动带来的深远改变。 贝尔的灵感与电话机的诞生: 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的传奇故事,以及他对声音传输的执着追求。我们将解析电话机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其早期设计的演变。 电话网络的构建: 从私人用户到公共交换机,电话网络的建立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我们将介绍早期电话交换系统的发展,以及自动交换机取代人工接线员的里程碑意义。 电话对生活方式的重塑: 电话如何让家庭成员随时保持联系,如何让商业活动更加便捷,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社交习惯?我们将深入探讨电话对日常生活、商业运作以及社会关系的全面影响。 无线电的先声: 在电话技术蓬勃发展的同时,无线电技术的萌芽也在悄然进行。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等人的探索,为声音的无形传播埋下了伏笔。我们将简要介绍无线电的早期研究,为后续章节做铺垫。 第四章:无线电的飞跃——广播与电视的时代 无线电技术的成熟,催生了广播和电视两大媒体的诞生,它们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将信息、娱乐和文化传递到千家万户,深刻地改变了公众的认知和生活。本章将详细阐述无线电广播和电视的发展历程及其社会影响。 无线电广播的崛起: 从最初的点对点通信,到面向大众的广播电台,无线电广播是如何成为信息传播的主力军?我们将探讨广播技术的发展,以及其在新闻播报、娱乐节目和教育普及方面的巨大贡献。 电视的诞生与视觉革命: 电视的发明,将声音与图像结合,为人类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我们将回顾电视技术的关键突破,包括显像管、信号传输等,以及早期电视节目的形态。 广播与电视的社会文化影响: 广播和电视如何塑造了公众舆论,传播了流行文化,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我们将分析这两个媒体在社会变迁、国家认同构建以及信息民主化进程中的作用。 无线电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除了广播和电视,无线电技术还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军事等领域,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和安全性。我们将简要列举这些重要的应用。 第五章:信息的洪流——计算机与互联网的诞生 20世纪中叶以来,计算机的出现和互联网的构建,将通信技术推向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信息不再仅仅是声音和图像,而是可处理、可存储、可交互的海量数据。本章将聚焦于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诞生及其革命性的影响。 计算机的演进: 从早期的庞大机器到个人电脑,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和处理速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将回顾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发展历程,以及它们如何成为信息处理的基石。 分组交换与网络协议: ARPANET的诞生,是互联网的雏形。我们将解析分组交换技术、TCP/IP协议等核心概念,理解它们如何实现了不同计算机之间的互联互通。 万维网的诞生与信息爆炸: 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的万维网(World Wide Web)发明,使得信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得以共享和访问。我们将探讨超文本、浏览器等技术,以及它们如何开启了信息爆炸的时代。 互联网对全球经济社会的重塑: 电子邮件、搜索引擎、电子商务、社交媒体……互联网彻底改变了商业模式、工作方式、社交互动乃至全球政治格局。我们将深入分析互联网带来的深刻变革。 第六章:连接无处不在——移动通信的时代 进入21世纪,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从第一代模拟移动电话到如今的高速5G网络,它将通信能力从固定场所延伸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塑造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和商业生态。本章将着重探讨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从模拟到数字: 第一代、第二代(GSM)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实现了语音的数字化和网络的自动化,为移动通信的普及奠定了基础。我们将解析这些关键的技术突破。 数据时代的来临: 3G、4G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移动网络的带宽和速度,使得移动互联网、视频通话、移动支付等应用成为可能。我们将重点分析这些技术带来的数据革命。 智能手机的崛起: 智能手机集成了强大的计算能力、丰富的传感器和直观的用户界面,成为移动通信的终端载体,连接着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我们将探讨智能手机对个人生活、工作和娱乐的全面影响。 5G及未来的展望: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以其高速率、低时延、广连接的特性,为物联网、自动驾驶、虚拟现实等新兴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我们将展望5G将如何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如6G、卫星通信等。 移动通信的安全与挑战: 随着移动通信的普及,信息安全、隐私保护、数字鸿沟等问题也日益凸显。我们将探讨这些挑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结语:永不止步的探索 通信技术的发展,是一部永不停歇的探索史。从最初的电波呼唤,到如今无处不在的智能连接,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与汗水。本书《光辉的轨迹:世界通信技术发展史》试图勾勒出这条波澜壮阔的轨迹,展现通信技术如何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世界,塑造着我们的未来。我们见证了电报的先驱,电话的发明者,无线电的播种者,互联网的建造者,以及移动通信的创新者们,他们以非凡的远见和不懈的努力,将人类文明的触角延伸得更远。 当我们回望这些光辉的轨迹,我们不仅是在回顾历史,更是在展望未来。通信技术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人工智能、量子通信、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正在孕育着下一次的革命。人类对信息交流的渴望,将继续驱动着技术不断向前,而《光辉的轨迹》也将因此不断续写新的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实践性是我最看重的一点。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而是非常注重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天线技术和射频前端设计的章节。以往我只觉得手机里有个天线,但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天线类型(单极天线、偶极天线、微带天线等)的原理、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甚至还谈到了天线阵列和波束赋形是如何工作的,这对于理解为什么手机信号强度会有差异,以及5G为何能实现更高的覆盖和容量,提供了非常直观的解释。还有关于射频前端的介绍,涉及到了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滤波器等关键器件,虽然这些我听起来就觉得复杂,但作者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把它们的功能和相互关系讲得明明白白,让我对手机的“耳朵”和“嘴巴”有了更深的了解。书中的一些算法和协议的讲解,也穿插了一些伪代码或者简化的流程图,这对于我这样的实践者来说,非常有帮助,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如何在实际系统中实现这些技术。

评分

我被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所折服。它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名词的解释,而是力求从更宏观的视角来审视移动通信的发展。从频谱利用的效率问题,到功耗管理的挑战,再到未来物联网、车联网等新兴应用对通信系统的需求,这本书都给出了令人信服的分析。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新技术(如毫米波、大规模MIMO)时,不仅仅是描述其优点,而是也详细分析了其局限性和面临的工程难题,例如毫米波的穿透性差、大规模MIMO的复杂度高等,这让我对新技术的理解更加全面和务实。书中的一些关于网络规划和优化的讨论,也很有启发性,让我明白了通信运营商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提供稳定可靠的网络服务的。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老师,不仅教授知识,更引导思考,让我从一个技术的“使用者”真正成为一个能够“理解”和“欣赏”移动通信的“门外汉”。

评分

这本书在探讨新技术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对现有技术和协议的深入解析。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关于通信协议的书,但往往都过于晦涩难懂,而这本书在讲解TCP/IP、IPR、SIP等协议时,非常注重从用户的使用场景出发,解释这些协议在数据传输、连接建立、信息交互中扮演的角色。例如,在讲解数据传输时,它会详细解释数据是如何被分片、封装、传输,然后在接收端又如何被重组,这让我对网络通信的底层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另外,书中的一些关于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的讨论,也引起了我的共鸣。在移动通信日益普及的今天,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从技术层面分析了可能存在的安全威胁,并介绍了一些相应的防护措施,这对于我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警示和指导。它让我明白,在享受便捷通信的同时,也需要关注潜在的风险。

评分

这本书简直把我彻底拉进了5G的世界!从信号传播的物理原理到复杂的编码调制技术,再到MIMO、波束赋形这些听起来就很高大上的概念,都讲得非常透彻。我一直对手机信号为什么能传那么远、那么快感到好奇,这本书就像一个神奇的翻译官,把那些晦涩的数学公式和专业术语都拆解开来,用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呈现。特别是关于OFDM(正交频分复用)的部分,我之前一直以为就是一种“技术”,看完书我才知道它背后原来有这么精巧的设计,如何利用多个子载波来解决多径衰落问题,简直是智慧的结晶。书中还深入探讨了网络架构,从核心网到接入网,再到各种协议栈,让我对整个通信系统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以前觉得手机就是个盒子,现在才知道它背后连接着多么庞大和复杂的系统。作者在阐述技术原理时,非常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每一步的推导都清晰明了,而且还穿插了大量的实例和比喻,这对于我这种非科班出身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信号”这个词的理解都升华了,不再是那个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有了具体的形态和运行轨迹。

评分

这本书的“系统”部分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它不像很多技术书籍那样只关注某一项孤立的技术,而是把整个移动通信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讲解。从早期的2G到如今的4G、5G,再到未来可能的技术方向,都有一个很好的梳理。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代际技术演进的分析,比如为什么2G是GSM,3G是WCDMA和CDMA2000,4G是LTE,以及5G的NSA和SA模式,这些演进背后的驱动因素、面临的挑战以及技术上的突破,书里都讲得特别到位。它不仅仅是列举技术标准,而是深入剖析了技术背后的哲学和商业逻辑。此外,书中对网络的关键组成部分,如基站、核心网、用户终端等的功能和交互方式也有详细的介绍,让我明白了手机是如何与网络进行通信的。对于网络切片、边缘计算这些5G带来的新概念,书中的解释也相当清晰,让我明白了它们在构建下一代通信服务中的重要作用。阅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进行一次系统性的“考古”和“预言”,既了解了通信技术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又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了初步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