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经皮给药制剂技术(第三版)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技术(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秉文,刘淑芝,梁文权 编
图书标签:
  • 中药
  • 经皮给药
  • 制剂技术
  • 药物传递
  • 皮肤科学
  • 药剂学
  • 临床药学
  • 中药现代化
  • 药物研发
  • 外用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99222
版次:3
商品编码:1217319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4
字数:67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供中药学、药剂学相关专业人员阅读参考。
  编者汇集了国内知名的外用制剂专家,作者专业水平高;
  第二版中新增了黏膜外用制剂、小儿外用制剂及破损皮肤外用制剂的介绍,第三版中新增了中药外治制剂的制作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中药外用制剂研究和开发的专著,编者汇集了国内著名的外用制剂专家,作者专业水平高,书中内容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本书第一版自2006年、第二版自2014年出版后,深受广大专家和读者的欢迎。书中主要介绍了中药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经皮给药的生理与物理化学基础、材料学基础、制剂类型,经皮给药的新技术与新方法,第二版中新增了黏膜外用制剂、小儿外用制剂及破损皮肤外用制剂的介绍,第三版中新增了中药外治制剂的制作方法。本书可供中药学、药剂学相关专业人员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梁秉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五四医院,主任药师,主要从事天然药物与中药植化及药物新剂型研究。在药物新剂型研究领域获得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5个新药证书。1991年首批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中药经皮给药的历史进程1
一、中药经皮给药的基本概念1
二、中药经皮给药的溯源1
三、中药经皮给药的发展2
四、中药经皮给药理论及应用的趋向成熟3
第二节中药经皮给药的现代进展4
一、穴位疗法与透皮吸收4
二、敷脐疗法与透皮吸收4
三、足心疗法与透皮吸收5
第三节中药经皮给药的未来展望5
参考文献6
第二章经皮给药的生理与物理化学基础7
第一节皮肤的结构与功能7
一、皮肤表面8
二、表皮8
三、真皮与皮下组织10
四、皮肤附属器11
五、血管和淋巴11
第二节药物经皮吸收过程12
一、药物通过皮肤的途径12
二、药物在皮肤中的扩散12
三、皮肤的代谢与贮库作用13
第三节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13
一、药物的理化性质14
二、皮肤的生理病理条件17
三、给药系统的影响20
第四节药物经皮吸收的研究方法23
一、体外释放试验23
二、体外经皮渗透研究方法25
三、角质层结构的研究方法30
四、经皮吸收的体内研究方法32
参考文献34
第三章经皮给药的材料学基础36
第一节经皮给药制剂的材料组成36
一、概述36
二、透皮给药系统组件的材料37
第二节常用基质分类与性能42
一、常用基质的分类42
二、弹性体(橡胶)-树脂基质43
三、热熔压敏胶基质48
四、有机硅压敏胶55
五、聚异丁烯压敏胶基质58
六、丙烯酸酯压敏胶基质63
七、水凝胶基质72
第三节经皮给药制剂粘贴性80
一、生物粘贴80
二、人体皮肤粘贴的特殊性81
三、贴剂的粘贴性研究83
第四节穿透促进剂84
一、概述84
二、几类常用的穿透促进剂86
第五节经皮给药的物理促透90
一、电穿孔促透技术90
二、微针促透技术95
三、超声波促透技术98
参考文献99
第四章中药经皮给药贴敷制剂101
第一节概述101
一、中药贴敷制剂分类及特点101
二、中药贴敷制剂的透皮吸收机制102
三、中药贴敷制剂的制备工艺102
四、中药贴敷制剂的质量评价102
五、中药贴敷剂的应用与发展103
六、中药贴敷制剂的新剂型103
第二节中药橡胶膏剂103
一、橡胶膏剂的发展概况103
二、橡胶膏剂的组成及特点104
三、橡胶膏剂制备方法104
四、橡胶膏剂质量评价105
五、橡胶膏剂产品举例106
第三节中药贴剂107
一、贴剂的发展概况107
二、贴剂用基质辅料107
三、贴剂制备与质量评价109
第四节中药凝胶膏剂109
一、凝胶膏剂的发展概况109
二、中药凝胶膏剂的特点及分类110
三、中药凝胶膏剂的透皮吸收机制110
四、中药凝胶膏剂的基本构成110
五、中药凝胶膏剂的基质辅料111
六、中药凝胶膏剂基质配方和制备工艺114
七、中药凝胶膏剂的质量和剂型评价117
八、凝胶膏剂适用范围120
九、中药凝胶膏剂存在的问题与前景展望122
第五节增加中药贴敷制剂透皮吸收的方法123
一、化学促透123
二、物理促透125
三、促透示例125
第六节其他中药外用制剂概述128
一、膏药128
二、软膏剂128
三、凝胶剂129
四、搽剂、洗剂、涂膜剂129
参考文献130
第五章小儿外用制剂132
第一节概述132
一、小儿外治法132
二、小儿患者的需求133
三、小儿外用制剂现实意义134
第二节小儿外用制剂的特点135
一、小儿外用制剂的比较135
二、小儿外用制剂的优点136
第三节小儿皮肤结构和生理特点137
一、小儿皮肤结构137
二、小儿生理特点138
第四节小儿外用制剂的应用范围与实例139
一、呼吸系统139
二、皮肤科139
三、血液系统140
四、消化系统140
五、小儿外用制剂的处方及工艺实例141
第五节小儿外用制剂的发展前景142
一、小儿外用制剂的优势142
二、小儿外用制剂的发展趋势142
参考文献143
第六章中药黏膜给药144
第一节中药黏膜给药概述144
一、黏膜给药的发展144
二、黏膜给药分类145
三、黏膜给药特点145
第二节中药黏膜给药生理学基础145
一、黏膜的生理结构145
二、吸收机制146
三、影响药物黏膜吸收的因素148
第三节中药黏膜给药辅料153
一、成膜材料153
二、黏附剂154
三、促透剂154
第四节中药黏膜给药剂型156
一、中药黏膜给药常用剂型156
二、中药黏膜给药特殊剂型158
三、中药黏膜给药新技术159
四、中药黏膜给药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63
第五节中药黏膜给药制剂质量评价163
一、体外溶出度163
二、生物黏附强度164
三、体外黏膜透过性能评价164
四、体内过程研究165
第六节中药黏膜给药实例165
一、已上市中药黏膜给药制剂165
二、应用实例166
参考文献168
第七章经皮给药新技术与新方法170
第一节脂质体经皮给药技术170
一、概述170
二、脂质体局部外用的机制170
三、研究和应用简介172
四、展望174
五、皮肤局部用脂质体制剂制备工艺及处方实例176
第二节传递体经皮给药技术181
一、传递体的概念181
二、传递体的特点182
三、传递体的组成及制备方法184
四、传递体的穿透动力学184
五、传递体的实际应用184
第三节微针透皮给药技术186
一、概述186
二、微针的透皮作用机制186
三、微针的制作工艺概述187
四、微针透皮给药研究194
五、微针的贮存和使用203
六、应用展望203
第四节胶原蛋白应用治疗技术204
一、胶原蛋白概述204
二、胶原蛋白在临床治疗破溃类皮肤疾病中的应用207
参考文献212
第八章传统中药外治制剂的制作方法216
第一节硬膏(黑膏药)制作方法216
一、制作方法216
二、膏药的制备217
三、黑膏药验方举例218
第二节贴敷药制作方法220
一、散剂220
二、糊剂221
三、膏剂221
四、敷贴药验方举例221
第三节熏洗药制作方法223
一、熏法223
二、洗法224
三、熏洗法225
四、熏洗药验方举例225
第九章中药经皮给药制剂药理和毒理学研究228
第一节药效学研究基本要求228
一、原则228
二、模型选择与实验方法228
三、观察指标228
四、试验结果评价229
五、注意事项229
第二节毒理学研究229
一、皮肤急性毒性试验229
二、皮肤长期毒性试验230
三、皮肤刺激性试验231
四、皮肤过敏性试验232
第三节中药贴膏剂的药理毒理学研究实例233
一、穴贴定喘膏的药理毒理研究233
二、青蒿素透皮吸收制剂的药理毒理研究251
三、青鹏膏的药理毒理研究255
第四节几种中药巴布剂的药效学和安全性研究269
一、中药降压巴布剂对肾性高血压大鼠的降血压作用269
二、伤湿止痛膏巴布剂和狗皮膏巴布剂与原剂型镇痛、抗炎作用比较270
三、万通筋骨巴布膏272
四、巴布剂的安全性评价简述309
五、讨论309
参考文献310
第十章药代动力学研究311
第一节概述311
一、中药药代动力学的定义311
二、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目的、意义311
三、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特点312
四、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内容313
第二节中药与化学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异同314
一、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315
二、有效成分不明确中药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316
第三节中药经皮给药制剂与普通制剂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异同317
一、普通中药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特征317
二、新型给药系统的药代动力学特点319
第四节中药新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基本要求321
一、研究的六项基本原则321
二、试验设计的四点总体要求321
三、研究的项目内容321
第五节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应用举例324
一、石杉碱甲长效透皮吸收贴片的药代动力学研究324
二、青龙贴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326
三、青蒿素(QHS)透皮吸收剂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328
四、肺愈膏透皮吸收制剂的体内药代动力学行为329
五、伤痛万应酊中士的宁透皮吸收研究331
六、左金丸凝胶的药代动力学研究332
七、精制冠心巴布膏的药代动力学研究335
参考文献337
第十一章经皮给药系统的产业化生产338
第一节通用型涂布设备338
一、模块介绍339
二、中试放样341
三、工艺工程344
四、在线设备350
第二节热熔压敏胶设备355
第三节水凝胶贴剂设备356
一、水凝胶涂布生产装置的要求356
二、工艺配方的合理组合359
三、水凝胶贴剂相应的生产设备——涂布机362
四、中药贴膏剂型编程联动自动化生产线研制365
五、现代贴膜制剂在线典型设备简介369
六、贴膜剂型在线设备自动化趋势371
第四节中药凝胶膏剂设备373
一、实验室小型凝胶膏剂成型机373
二、自动化的中药凝胶膏剂成型生产设备374
三、设备的复合成型工艺377
四、分切装置的结构及刀具378
五、设备的在线检测379
第五节生产质控380
一、概述380
二、生产质量控制的基础380
三、生产质量控制内容382
四、生产环节中的质量控制383
五、贴膜制剂产品的质量控制386
第六节包装上市387
一、概述387
二、药品包装的基础388
三、药品包装的材料389
四、药物制剂的包装机械394
五、药物制剂的包装标识395
参考文献397
第十二章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发及其审批的技术要求398
第一节我国中药新药研发和注册审批的一般要求398
一、符合中医药理论并重视临床应用基础398
二、以临床需求为导向399
三、关注资源、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400
第二节我国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注册管理与技术要求400
一、传统中药经皮给药制剂注册管理和技术要求400
二、现代中药经皮给药制剂注册管理和技术要求403
三、现代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技术审评进展与动态406
第三节中药经皮给药新药注册资料撰写的要求409
一、综述资料撰写的要求409
二、药学研究资料撰写的要求409
三、药理与毒理研究资料撰写的要求410
四、临床研究资料撰写的要求410
参考文献411
附录1990年—2013年1月国外批准上市的外用制剂412
一、经皮贴片制剂412
二、外用膏剂412
三、外用凝胶剂413
四、外用液体制剂413
五、其他外用制剂414

前言/序言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技术》一书自2006年第一版,2014年第二版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欢迎。曾获得“第九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科技书奖二等奖”。由于前两版早已销售一空,许多医药科技人员纷纷要求再版。
第二版修订版新增了“小儿外用制剂”和“中药黏膜给药”两章,以及“胶原蛋白应用治疗技术”一节。其中黏膜给药一章的内容,仅限于口腔黏膜、鼻黏膜、阴道黏膜和直肠黏膜的相关剂型。黏膜给药作为给药系统虽不同于经皮给药,但是均属于中医外治的范畴,因此列入增补内容。
近年,中药经皮给药研究在剂型、透皮促进剂、透皮促进工具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更大的进展是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的中医外用制剂的大规模临床应用。“三伏贴”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纳入医保范围,外用制剂在预防和治疗领域的应用已经蔚然成风,这与中药经皮给药研究来自于临床,服务于临床的初衷相吻合。东晋医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提取青蒿素提供了灵感,其实在《肘后备急方》等传统医学著作中也有大量的中药经皮给药的宝藏有待我们去挖掘。此次第三版内容的修订,结合了2017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新增了传统中药外治制剂的制作方法一章,抛砖引玉,希望传统中药经皮制剂的挖掘研究能取得实际的成绩,造福群众。
本书内容从经皮给药剂型与技术延伸到外用剂型及其新技术,旨在尽可能地反映本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关注目前研究热点,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希望不会辜负广大读者的期望。
参加三个版本编写的人员中既有全国著名的外用制剂专家,也有多年从事高分子材料研究的工程师、从事医药信息工作的研究者,还有工作在外用制剂第一线的中青年专家、学者等,所以本书修订后的内容更加新颖、实用。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经皮给药专业委员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虽已是第三版,各位编者都尽到了最大努力,但仍难免有疏漏及不妥之处,诚请同行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7年5月
探索经皮给药的奥秘:革新与未来 引言 药物的递送方式是影响其疗效、安全性以及患者依从性的关键因素。传统的口服给药虽然便捷,但面临着首过效应、胃肠道刺激、生物利用度不稳定等诸多挑战。静脉注射则因其侵入性、操作复杂性以及潜在的感染风险,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在这种背景下,经皮给药,即通过皮肤将药物递送到全身或局部,以其非侵入性、可控性、长效性以及降低全身毒副作用等优势,逐渐成为现代药物递送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技术焦点。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经皮给药制剂技术的最新进展,揭示其背后的科学原理,梳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将从皮肤结构与药物渗透的微观视角出发,逐一剖析各类经皮给药系统的设计理念、关键技术、制备工艺以及质量控制策略。本书内容详实,力求为药物研发人员、制剂工程师、药学研究者以及对经皮给药技术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学习平台。 第一章:皮肤——天然的屏障与潜在的通道 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不仅是抵御外界环境侵害的第一道防线,更是药物递送系统设计时必须克服的巨大挑战。本章将详细解析皮肤的复杂结构,从表皮、真皮到皮下组织,层层剖析其各层的组成、功能及其对药物渗透的阻碍作用。我们将重点关注角质层,这一由死亡细胞和脂质构成的坚固屏障,深入探讨其脂质双层结构、细胞间隙以及角蛋白网络如何协同作用,限制药物分子的穿透。 同时,本章也将审视皮肤的生理功能,包括其温湿度调节、触觉感知、免疫防御等,并分析这些功能可能如何影响药物的吸收和代谢。理解皮肤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如干燥、炎症、损伤等)对药物渗透的影响,对于优化制剂处方和选择合适的给药部位至关重要。此外,我们将介绍皮肤的渗透途径,包括跨细胞途径和细胞旁途径,并阐述不同类型药物(亲脂性、亲水性)在这些途径中的渗透特点。 第二章:经皮给药的优势与挑战 相较于其他给药途径,经皮给药展现出诸多独特的优势。本章将系统梳理这些优势,包括: 避免首过效应: 经皮吸收的药物直接进入体循环,绕过肝脏的首过代谢,显著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了肝脏负担。 长效缓释: 经皮制剂能够提供持续稳定的药物释放,维持血药浓度在治疗范围内,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患者依从性。 靶向给药: 某些经皮制剂可以实现局部给药,将药物直接递送到病灶部位,最大程度地发挥疗效,同时降低全身不良反应。 方便患者: 非侵入性、可自行操作的特点,使得患者能够更轻松地接受治疗,尤其适用于慢性病患者和儿童。 易于监测: 某些药物通过经皮给药后,可以通过监测皮肤局部药物浓度或组织内药物浓度来评估吸收情况。 然而,经皮给药并非万能,其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本章将深入分析这些挑战,包括: 皮肤屏障的限制: 皮肤强大的屏障功能是最大的障碍,如何有效、安全地穿透角质层是关键。 药物的理化性质: 药物的分子量、脂水分配系数、电离度等因素都影响其经皮渗透能力。 个体差异: 皮肤的厚度、油脂分泌、血管分布等个体差异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速率和程度。 药物的稳定性: 某些药物在皮肤环境中可能不稳定,影响其疗效。 制剂的刺激性与过敏性: 制剂中的辅料可能引起皮肤刺激或过敏反应。 药物的清除: 皮肤局部可能存在药物的代谢和清除过程,影响药物的蓄积。 第三章:渗透促进技术——打破皮肤的藩篱 为了克服皮肤屏障,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渗透促进技术。本章将全面介绍这些技术,并深入分析其作用机制。 化学渗透促进剂: 介绍各类常用的化学渗透促进剂,如醇类(乙醇、异丙醇)、脂肪酸及其衍生物(油酸、月桂醇)、表面活性剂(聚山酯、司盘)、醚类(二甲基亚砜DMSO、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以及氮酮等。详细阐述它们如何与角质层脂质相互作用,改变细胞膜的流动性,或打开细胞旁通道,从而提高药物的渗透性。同时,也将讨论其安全性和刺激性问题,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浓度和复配来提高其安全有效性。 物理渗透促进技术: 探讨多种物理方法在渗透促进中的应用。例如,微针技术(Microneedles),通过微小的针尖刺破角质层,形成微通道,极大地降低了药物递送的阻力,并可实现按需给药。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微针(实心针、空心针、溶解性针)及其制备方法、材料选择以及在递送大分子药物(如多肽、蛋白、疫苗)方面的潜力。离子导入(Iontophoresis)利用电场驱动带电药物离子穿透皮肤,是一种可控的给药方式,我们将分析其原理、设备要求以及适用的药物类型。超声导入(Sonophoresis)利用超声波产生的空化效应和热效应,改变皮肤的通透性,介绍其不同频率和功率下的作用特点。电穿孔技术(Electroporation)通过短暂的高压电脉冲在细胞膜上形成瞬时孔道,加速药物的跨膜转运。 生物渗透促进技术: 介绍利用生物因子来促进药物渗透的方法。例如,某些酶(如脂肪酶)可以降解角质层的脂质,但其应用受到安全性和不可控性的限制。 第四章:经皮给药制剂类型与设计 基于不同的给药目的和药物特性,经皮给药制剂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本章将详细介绍各类主要的经皮给药制剂系统,并深入探讨其设计要点。 透皮贴剂(Transdermal Patches): 这是目前最成熟、最广泛应用的经皮给药剂型。我们将重点解析其基本结构,包括衬垫层、药物储存层(包括膜控型和基质型)、黏胶层以及保护层。详细阐述不同结构类型(单层、多层、骨架型)的设计理念、优缺点以及适用的药物。特别关注药物的释放速率控制技术,如渗透限制膜、药物扩散控制等。 透皮凝胶与乳膏(Transdermal Gels and Creams): 作为传统的局部和全身给药剂型,我们将分析凝胶和乳膏在经皮给药中的特点,包括其载体体系(水性、油性、双相)、增稠剂、稳定剂的选择,以及如何通过配方设计来优化药物的释放和渗透。 透皮微球与纳米粒(Transdermal Microspheres and Nanoparticles): 介绍将药物包裹在微球或纳米粒中,通过皮肤递送的策略。我们将深入探讨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纳米晶体等载体体系的制备方法、理化性质及其在提高药物稳定性和靶向性方面的作用。分析这些纳米载体如何通过改变药物的亲疏水性、尺寸效应以及与皮肤的相互作用来提高渗透效率。 透皮贴剂与微针结合的创新剂型: 探讨将微针阵列集成到贴剂中的新型给药系统,旨在实现更高效、可控的药物递送。 第五章:制备工艺与质量控制 成功的经皮给药制剂离不开精密的制备工艺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本章将详细阐述各类经皮给药制剂的典型制备方法。 透皮贴剂的制备: 详细介绍溶液浇铸法、涂布法、压延法等常用制备工艺,包括溶剂选择、涂布厚度控制、干燥工艺、模切成型等关键步骤。 凝胶与乳膏的制备: 介绍分散法、乳化法等制备技术,包括组分混合顺序、温度控制、搅拌速率等参数对制剂均一性、稳定性和感官特性的影响。 微球与纳米粒的制备: 重点介绍喷雾干燥法、乳化-溶剂挥发法、纳米沉淀法等主流制备技术,分析不同方法对载体形貌、粒径分布、包封率和药物释放行为的影响。 质量控制方面,本章将深入探讨经皮给药制剂的各项关键质量指标。 药物含量与含量均匀度: 介绍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等分析方法,确保制剂中药物的准确含量。 体外释放度测试: 详细阐述不同类型的释放度测试仪(如Franz扩散池),以及如何通过优化介质、膜材料和测试条件来模拟体内释放过程,预测药物在皮肤中的渗透行为。 黏胶强度与剥离强度: 对于贴剂类制剂,黏附性能是关键。介绍相关的测试方法和标准。 稳定性测试: 包括加速稳定性试验和长期稳定性试验,评估制剂在不同储存条件下的药物含量、释放度、物理化学性质及微生物学指标的变化。 刺激性与过敏性评估: 介绍动物试验(如兔皮肤刺激试验)和体外试验(如人体表皮模型)方法,评估制剂的安全性。 第六章:临床应用与未来展望 经皮给药技术已经在众多疾病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章将回顾经皮给药在临床上的成功案例。 疼痛管理: 如芬太尼、利多卡因透皮贴剂在慢性疼痛、术后疼痛等方面的应用。 激素替代治疗: 如雌二醇透皮贴剂在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以及睾酮透皮凝胶在男性性腺功能减退症治疗中的应用。 心血管疾病: 如硝酸甘油透皮贴剂在心绞痛预防中的应用,以及可乐定透皮贴剂在降压中的应用。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如尼古丁透皮贴剂在戒烟中的应用,以及帕金森病药物如罗匹尼罗的透皮给药研究。 疫苗递送: 微针疫苗贴剂在实现无痛、便捷疫苗接种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望未来,经皮给药技术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本章将探讨以下未来趋势: 智能型经皮递送系统: 结合传感器技术,实现根据生理变化自动调节药物释放的智能贴剂。 靶向性增强的纳米载体: 开发更具靶向性的纳米载体,将药物精准递送到特定皮肤层或细胞,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大分子药物的经皮递送突破: 解决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药物经皮递送的难题,为基因治疗、生物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个性化经皮给药: 根据个体皮肤特征和代谢情况,实现个性化剂型设计和剂量调整。 经皮给药在美容、健康领域的应用拓展: 如美白、抗衰老、益生菌等活性成分的经皮递送。 结论 经皮给药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正在深刻地改变着药物递送的格局。从理解皮肤的生物学特性,到开发创新的渗透促进技术和制剂系统,再到实现精准的制备工艺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智慧与努力。本书希望通过系统、深入的阐述,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清晰的经皮给药制剂技术知识体系,激发更多创新思维,推动该领域的持续发展,最终惠及广大患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实在太让我惊喜了!作为一名药剂学专业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介绍中药经皮给药技术的好书,而《中药经皮给药制剂技术(第三版)》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书中对理论的阐述非常深入,从最基础的皮肤结构、屏障功能,到各种经皮给药的驱动机制,都讲得鞭辟入里。例如,它详细介绍了渗透增强剂的作用机理,包括改变角质层脂质结构、打开角质细胞间隙、改变药物与角质层相互作用等,并列举了多种实际应用的渗透增强剂,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而且,书中还结合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研究案例,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复杂的理论。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载体系统的部分,无论是微乳、脂质体、纳米粒,还是微针、离子导入等,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并且对它们的制备工艺、表征方法以及临床应用前景进行了深入探讨。特别是微针技术,书中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的微针(实心、空心、涂层、可溶性)的结构特点、制备方法以及在提高中药经皮渗透性方面的优势,并且引用了许多最新的研究成果,让我对这项技术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部权威的参考书,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药经皮给药技术的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宝藏。

评分

从一个临床医生的角度来看,《中药经皮给药制剂技术(第三版)》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视角。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皮肤病治疗的医生,我深知传统口服给药方式存在的全身副作用和疗效不确定的问题。而经皮给药,特别是针对皮肤疾病的中药外用制剂,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这本书为我深入理解中药经皮给药的原理和技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它不仅仅是停留在“怎么做”的层面,更侧重于“为什么这样做”的科学解释。例如,书中对中药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进行了深入分析,阐述了不同中药成分通过皮肤吸收后的体内分布、代谢和排泄途径,以及它们如何作用于皮肤病灶,达到局部治疗的效果。这让我能够更精准地选择适合经皮给药的中药,并根据其药代动力学特点来优化给药方案。此外,书中还介绍了多种基于皮肤病理生理特点的给药策略,比如针对角质层增厚性疾病,如何利用渗透增强剂和微针技术来提高药物渗透;针对炎症性皮肤病,如何利用具有抗炎、镇痛作用的中药成分,结合缓释技术来达到长效治疗的目的。书中对不同剂型在特定皮肤病中的应用也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例如针对湿疹、银屑病等慢性皮肤病,如何选择具有保湿、抗炎、止痒等综合疗效的膏剂或乳剂;针对急性感染性皮肤病,如何利用透皮吸收性好的剂型,配合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的中药,快速控制感染。这本书的知识对我临床处方的选择和指导病人用药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给从事中药新药研发的团队打了一剂强心针!我们一直致力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药,但中药的复杂成分和低生物利用度一直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巨大挑战,尤其是经皮给药,难度更是倍增。《中药经皮给药制剂技术(第三版)》的出版,为我们提供了系统性的理论指导和前沿的技术支持。书中对于不同中药复方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特性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多种策略来克服中药成分的吸收障碍。我特别赞赏书中关于“药物-辅料-皮肤”三者相互作用机制的深入探讨,它帮助我们理解了为何某些辅料能够显著提高中药成分的透皮效率,以及如何根据药物的性质来理性选择辅料组合。书中对多种新型经皮给药载体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梳理,包括脂质体、纳米粒、微球、反胶束等,并详细介绍了它们的制备方法、理化性质、生物相容性以及在提高中药生物利用度方面的潜力。此外,书中关于药物释放动力学和体内外相关性(IVIVC)的论述,对于指导我们进行新药的工艺开发和质量控制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它帮助我们建立起从体外渗透实验到体内药效评价的桥梁,从而加速新药研发的进程。这本书所包含的内容,几乎覆盖了从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研发到临床应用的各个环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技术路线图,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研发的效率和信心。

评分

我是一名热爱中医药文化的爱好者,虽然不是专业背景,但对中医药的博大精深一直充满好奇。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中药经皮给药制剂技术(第三版)》,我惊喜地发现,它并没有我之前想象中的那么枯燥和晦涩。书中用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中药经皮给药技术呈现在我面前。它并没有直接灌输大量的专业术语,而是从“为什么中药可以贴在皮肤上就能起作用”这样的基本问题出发,逐渐深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中医辨证论治与经皮给药结合的部分,它巧妙地解释了中医理论是如何指导现代经皮给药技术发展的。例如,书中举例说明了根据中医“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理论,如何选择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并利用现代技术提高其透皮吸收能力,以达到治疗跌打损伤、关节疼痛等疾病的效果。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不同部位的皮肤吸收差异,以及如何根据病变部位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和药物。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通过大量的图文并茂的例子,展示了如意金黄散、麝香虎骨膏等传统中药外用制剂是如何通过现代技术进行优化和升级的。它让我了解到,那些流传千年的经典方剂,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依然能够焕发新的生命力,并且在疗效和安全性上得到进一步提升。这本书让我对中医药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更加坚信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实践指导意义真的非常强。我是一名正在进行中药外用制剂研发的初级研究员,之前对经皮给药的很多环节都感觉摸不着头脑,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技术瓶颈。而《中药经皮给药制剂技术(第三版)》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一步步地教会我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书中关于处方设计的部分,详细讲解了如何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作用靶点以及皮肤的渗透特性来选择合适的辅料和剂型。它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处方筛选和优化策略,例如如何通过调整pH值、离子强度来提高水溶性差的中药的渗透性,如何选择合适的乳化剂和增稠剂来制备稳定且易于涂抹的膏剂和凝胶剂,以及如何利用表面活性剂来改善药物在皮肤表面的铺展性。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经典处方实例,并对其设计思路进行了深入剖析,这对我启发很大。另外,关于质量控制的部分,它不仅列举了常见的检测方法,如药物含量测定、渗透深度测定、刺激性评价等,还对这些方法的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说明,并强调了建立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的重要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稳定性考察的内容,它详细介绍了影响中药经皮制剂稳定性的各种因素,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贮存条件和包装材料来提高制剂的货架期。这些内容对于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