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交响乐传统致敬

向交响乐传统致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国忠 著
图书标签:
  • 古典音乐
  • 交响乐
  • 音乐史
  • 音乐欣赏
  • 音乐理论
  • 作曲家
  • 音乐作品
  • 西方古典音乐
  • 音乐文化
  • 音乐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9857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3713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6
字数:1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本书收录文章多为音乐评论或随笔,相较于学术性文章更贴近于大众读者;

2.本书对于音乐爱好者及大众的音乐欣赏水平的提高有极大帮助;

3.本书所收录文章均为《音乐爱好者》《文汇报》《新民晚报》等主流刊物的约稿;

4.作者学术功底深厚,研究面广阔,本书同样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内容简介

  《向交响乐传统致敬》为孙国忠教授学术性写作之外的音乐评论与随笔集,所收入的大部分文章写于近五年,分别发表在《音乐爱好者》《书城》《文汇报》《新民晚报》等刊物上。从这些既具学术底蕴又有鲜明观点的音乐论说中,可见一位学院派音乐学家现场听乐的独特感受和关于古典音乐欣赏及音乐学术的思考。读者还可以从这些音乐会评论中感受到上海这座大都市近年来音乐生活的律动与色彩。这一随笔集的出版不仅有助于广大音乐爱好者鉴赏水平的提升,而且也能为上海的“城市音乐文化”的历史留下一份文档。

作者简介

孙国忠,音乐学家,音乐评论家,美国加州大学音乐学博士,现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西方音乐史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客座教授,西方音乐学会常务理事,上海音乐家协会理事。研究领域及学术成果涉及音乐学理论、西方音乐史、交响乐艺术史、当代中国音乐创作和音乐批评等。主要著述有:英文专著Zhu Jian-er’s Symphonies: Context, Style, Significance,译著《古典音乐: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的时代》(合译),教材《交响音乐鉴赏》,学术论文《当代西方音乐学的学术走向》《西方音乐史学:观念与实践》《西方音乐史研究:学术传统与当代视野》《尊重学术传统 再思研究路径》《西方音乐断代史研究导论》(与杨燕迪合作)、《音乐学研究与学术规范》《音乐文献导论》等。

目录

1序

1向交响乐传统致敬

20德奥交响乐: 深厚之中见真淳

30从古典到浪漫

45交响乐的辉煌: 瓦格纳·布鲁克纳·勃拉姆斯

61马泽尔·慕尼黑爱乐·《春之祭》

70五月的音乐奉献

80绚烂多彩的浪漫之声

90二十世纪音乐经典的精彩演绎

96为雅尼克喝彩

102晚期浪漫派的交响风采

108黄晓同: 中国指挥界的“一代宗师”

111倾听德意志

114指挥大师的气场

118这个初夏,我们聆听纽约爱乐

123拯救与向往

126古典风格: 聆听与感怀

130柏林爱乐的“古乐”情怀

135晚期贝多芬: 心境与艺境

142别开生面的马勒音乐演绎

147室内乐之美: 贝多芬·门德尔松·勋伯格

151体验瓦格纳

160《尼伯龙根的指环》: 交响声中的随想

166程派经典与表演实践

173走进古典音乐

181读乐漫笔

189告别“世界名曲”

196CD随谈

203莫扎特的音乐人生

222浪漫派交响乐: 困境与创造

241《幻想交响曲》: 柏辽兹的音乐叙事与艺术创意

247浪漫夕阳中的北国之声

255威廉姆·克拉夫特与他的《定音鼓协奏曲》

261爱乐文字: 学院派之外的音乐论说

280名曲欣赏: 打开古典音乐之门

292感悟民族之声

307莫扎特: 从神童到经典艺术家

312钱仁康先生的学术遗产

318钱仁康先生的西方音乐研究对我们的启示

329怀念谭冰若先生

338为夏滟洲《从中世纪到贝多芬》作序


精彩书摘

  《向交响乐传统致敬》:
  尽管我们从布鲁克纳九部交响曲的发展脉络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一条“风格主线”,但他的每部交响曲依然呈现出各自的特色,这在他的《第四交响曲》(浪漫)和最后三部交响曲中表现得更为鲜明。这四部交响曲实际上也是布鲁克纳交响曲创作的精华所在,上演率很高。在拉特与柏林爱乐此次访沪之前,上海的听众已经在2009年分别领略过世界著名交响乐团奉献的“布鲁克纳音乐盛宴”:海廷克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奏的《第七交响曲》和夏伊指挥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演奏的《第四交响曲》。这两场演出的精彩我至今不能忘怀。听了拉特与柏林爱乐演奏的《第九交响曲》后我必须坦言:布鲁克纳“纯粹之美”的魅力的确让人心潮澎湃。
  爱乐人都知道拉特擅长马勒与布鲁克纳作品的演绎,亲自在现场聆听他指挥的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果然名不虚传。《第九交响曲》是布鲁克纳的“绝笔之作”,全曲只有三个乐章,作曲家仅留下了第四乐章的部分草稿。但是人们现在听到的三个乐章已经足够震撼,不仅篇幅庞大,而且音乐内涵深邃、厚重,布鲁克纳最后的“内心之声”似乎已经在此尽情倾诉。布鲁克纳在延续自己一贯的醇厚悠长、闲和严静的乐风同时,赋予了《第九交响曲》一种耐人寻味的悲壮意涵,这或许是作曲家面临死亡时的深切感怀。显而易见,这部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对指挥与乐团的表演艺术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约胡姆(:EugenJoehum,1902-1987)、瓦尔特(BrunoWalter,1876-1962)和卡拉扬版本的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堪称经典,但我本人更欣赏切利毕达克对此曲的演绎(慕尼黑爱乐乐团的现场演奏录音版)。尽管切利毕达克版的首尾两个乐章的速度要比其他版本慢许多(这两个乐章的时间都超过了三十分钟),但音乐的流动绝无拖沓感。更为精彩的是,切利毕达克以他对音乐构造中内声部线条的特殊敏感和对其艺术蕴意的独特理解,将布鲁克纳作品中超然的宗教意绪和纯净的浪漫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
  带着对自己钟情的演绎版本的印象去听同一作品的“不同演奏”,难免多一份挑剔,但我得承认,现场聆听拉特指挥柏林爱乐演奏的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我依然深受震撼。这种艺术震撼首先来自交响乐团现场演奏的强大气场。比较而论,在各个时代的交响乐曲目中,晚期浪漫派的作品最具现场表演的冲击力,因为这一时代作品的音响构建与音乐气势已将现代管弦乐队制造的“交响空间”的艺术张力发挥到了极致,而提供现场“实况”聆听的音乐厅是感受其真实艺术效果的最佳场域。无疑,布鲁克纳与马勒的交响曲是喷涌这种冲击力的最佳载体。拉特驾驭布鲁克纳的《第九交响曲》可谓得心应手,乐团的演奏绝对是一流。与那些经典版本相比,拉特与柏林爱乐的演奏更具有现代气息,这不仅表现在偏快的速度处理上,还体现于“音响结构”的设计中,铜管组的强势显得极为突出。很显然,拉特力图在加强音乐流动感的同时,强力扩张第一和第三乐章庄严风格的气场与厚重蕴涵的意义。尽管在这两个乐章的某些细节处理上有点过于夸张,但拉特对音乐的整体把握相当出色。从第一乐章中我能感觉到融入庄严风格的神秘意
  ……

前言/序言

  翻阅自己学术性写作之外的论说音乐的文字,我的第一感觉是欣慰。这种欣慰并不是说对自己的文字有多么良好的自我感觉,而是重读这些文字让我愉快地回想起这些年竟也看了那么多精彩的演出。亲临现场的听乐、观剧一直是我生活中的一大乐趣,这虽与我的职业有一定的关系,但更主要的是个人的“爱乐”之心和艺术兴趣的内在驱动。抛开“教授”和“音乐学家”这样的职称与专业称谓,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爱乐人”。
  人们通常将“爱乐人”理解为音乐圈之外非专业的音乐爱好者或乐迷,我却不这么看。“爱乐”就是热爱音乐,“爱乐”不分专业和业余,热爱音乐的人也无所谓“圈内”和“圈外”。恕我直言,我觉得有些所谓的专业“音乐工作者”似乎并不那么“爱乐”,因为在音乐会现场很少能见到他们的身影。我一直有这样的看法:真正热爱音乐的人,除了在家里用音响设备大量听唱片外,应该有很高的热情去现场聆听音乐会,因为聆听实况演奏的音乐是一种更直接、更强烈的音乐感受,这种艺术感染力和直击心灵的震撼是其他任何录音手段与音响设备所无法替代的。在许多次的音乐会现场,我发现踊跃参与、热情高涨的音乐会受众的主体不是专业的“音乐工作者”,而是非专业的乐迷大众。每每身处这样的情境,我都会感到一种困惑:究竟什么是“音乐圈”?到底谁是“圈内人”?
  温如柏(Roberl.Winter)教授是我曾求学的加州大学(IJCI.A)的老师,著名的贝多芬和舒伯特研究专家,在“音乐表演实践”研究方面也有重要的贡献。作为上海音乐学院的客座教授,他每年都会来上音讲学。温如柏教授每次来沪期间,我都尽可能安排时间陪他去听音乐会,而每次的音乐会欣赏都会引发我们对一些有意思的话题的探讨。记得有一次我们去东方艺术中心听音乐会,中间休息时,话题刚刚打开,温如柏教授突然很认真地对我说:“Youreallylovemusk:.”听闻此言,我心中自然欢喜:知我者,师尊也。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向交响乐传统致敬》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 《向交响乐传统致敬》 内容简介 《向交响乐传统致敬》是一部深度剖析西方古典音乐史上最为宏大、最具影响力的音乐体裁——交响乐——的权威性著作。本书并非仅仅是一部枯燥的学术论文集,而是将音乐史、美学理论、社会文化背景与对具体作品的细致赏析融为一炉的综合性指南,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界限,亲身感受贝多芬的激情、马勒的沉思以及肖斯塔科维奇的挣扎。 本书的核心目标在于探讨“传统”的构建与瓦解过程。交响乐的“传统”并非一个静止不变的范式,而是一系列不断被挑战、重塑和继承的创作理念、配器规范、曲式结构以及精神内核的集合。作者以清晰、富有洞察力的笔触,追溯了交响乐体裁从巴洛克晚期向古典主义过渡期的起源,审视了海顿与莫扎特如何奠定四乐章结构的基石,随后,重点聚焦于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对传统进行的革命性重构——如何将交响乐从宫廷娱乐提升为表达个人英雄主义和普世精神的史诗载体。 第一部分:奠基与黄金时代 (1700-1827) 本书的开篇部分详尽考察了交响乐的前身——意大利歌剧序曲以及早期协奏曲的结构特征。随后,着重分析了维也纳古典乐派三杰的贡献。海顿被视为“交响乐之父”,作者通过分析他超过六十部交响曲的演变,揭示了奏鸣曲式、回旋曲式以及变奏曲式的成熟过程,以及他如何巧妙地运用配器色彩和幽默感来推动音乐叙事。 莫扎特的篇章则关注其作品中无与伦比的旋律天赋与结构逻辑的完美统一。例如,对《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K. 550)的分析,不仅限于其和声的创新性,更深入探讨了其内在的戏剧张力如何预示着浪漫主义的情感深度。 然而,全书的重心无疑落在贝多芬身上。作者认为,贝多芬的工作是“对传统的致敬与颠覆”。他继承了古典主义的清晰结构,却注入了前所未有的个人意志和哲学思考。从《第三号“英雄”交响曲》中对宏大叙事的开创,到《第九号“合唱”交响曲》中对人声的史无前例的引入,贝多芬的每一步都重新定义了交响乐的可能性边界。 第二部分:浪漫主义的扩张与个性化 (1828-1890) 进入十九世纪,交响乐不再是纯粹的器乐对话,而是成为表达强烈个人情感、民族精神乃至文学想象的载体。这一部分深入探讨了浪漫主义时期交响乐的“标题化”倾向。 舒伯特、舒曼和孟德尔松在保持传统结构的同时,注入了更私密、更抒情的色彩。本书特别分析了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将其视为“绝对音乐”向“标题音乐”转变的关键节点,讨论了音乐语言如何直接描绘叙事场景和心理状态。 李斯特开创的“交响诗”对传统交响乐构成了直接挑战,本书对其进行了必要的辨析和比较,探讨了单乐章结构如何承载复杂的文学主题。 德国浪漫主义的巅峰,尤其集中在布拉姆斯和瓦格纳的对比上。布拉姆斯代表了对贝多芬传统的坚守与深化,他的四部交响曲被视为对纯粹器乐精神的最后一次伟大肯定。而瓦格纳的“乐剧”则虽然不直接是交响乐,但其“主导动机”的运用和配器手法的革新,对后世所有大型管弦乐作品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第三部分:国家主义、晚期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冲突 (1890-1945) 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交响乐成为表达各国独特文化身份的工具。本书细致考察了德彪西、西贝柳斯、德沃夏克和马勒等作曲家如何将本民族的音乐元素融入到宏大的交响框架中。 马勒的交响曲被视为晚期浪漫主义的集大成者,其近乎病态的规模、对人声的运用以及对生与死的终极拷问,标志着这一体裁在情感深度上的极限。本书通过对马勒“交响化”思想的探讨,解释了为何他的作品常常被视为传统交响乐的“绝唱”。 与此同时,现代主义的浪潮开始冲击既有的美学共识。施特劳斯的音诗,以及勋伯格对调性的突破,都在宣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交响乐的“传统”在这些激进的变革面前,面临着解构的风险。 第四部分:二十世纪的延续、抵抗与重塑 (1945至今) 战后的交响乐发展进入了多元化的阶段。这一部分探讨了作曲家们面对“交响乐已死”论调时的不同反应。 一方面,一些作曲家(如肖斯塔科维奇和普罗科菲耶夫)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下,不得不以一种“新古典主义”或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继续在既有框架内进行创作,他们的作品成为对体制、对历史创伤的深刻见证。 另一方面,西方作曲家则探索了全新的声音景观,从序列主义到随机音乐,许多作品不再遵循传统意义上的“奏鸣曲式”或“发展”概念。本书探讨了如何将这些前卫的作品置于“交响乐传统”的谱系中去理解——它们或许在形式上背离了海顿,但在探索声音的结构和表达人类经验的努力上,仍然是对那份古老精神的“致敬”。 结语 《向交响乐传统致敬》最终回归到交响乐的本质:它是人类集体经验在声音结构中最复杂的表达形式。通过对两百多年历史的梳理,本书旨在证明,尽管形式不断演变,但对清晰结构、复杂对位、管弦乐色彩的极致运用以及对深刻主题的追求,构成了这条生生不息的传统,并期待着未来的创作者如何继续与之对话。本书适合所有古典音乐爱好者、音乐史学生以及渴望理解交响乐背后深厚文化意涵的普通读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向交响乐传统致敬》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我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亲眼见证了交响乐的诞生与演变。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他不是在简单地介绍事实,而是在讲述一个关于艺术、关于人类创造力的宏大故事。书中对不同时期作曲家们所面临的挑战和突破的描述,让我感受到了他们作为艺术先驱的勇气和智慧。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音乐作品的解读,它并非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情感、哲学甚至社会背景,使得每一部作品都仿佛有了生命,有了温度。我过去听交响乐,常常只是觉得“好听”,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开始能够捕捉到音乐中更细微的情感变化,能够理解为什么某一个乐章会让我感到激动,或者为什么某一个旋律会触动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书中对指挥艺术的一些侧面描写,也让我对指挥家在交响乐中的关键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们就像是乐队的灵魂,将乐谱上的音符转化为鲜活的生命。这本书让我觉得,欣赏交响乐不仅仅是耳朵的享受,更是心灵的对话。

评分

初翻开《向交响乐传统致敬》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它比我想象的要“好读”得多。我原以为会是一本充满了学术气息、让人昏昏欲睡的书,但事实却恰恰相反。作者的笔触如同细腻的画家,用文字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交响乐发展图景。他并没有沉溺于对某些作品的深度剖析,而是侧重于从更宏观的角度,展现交响乐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吸收各种艺术形式的养分,逐渐成长为如今我们所熟知的模样。书中关于不同作曲家风格的对比,也写得非常精彩,不像教科书那样生硬,而是通过一些生动的小故事和对音乐特点的形象化描述,让我们能快速抓住每个作曲家的独特之处。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巴洛克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交响乐的转变,作者用非常易懂的比喻,解释了和声、旋律、织体等方面的变化,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大致领略其中的奥妙。此外,书中对交响乐演奏技法的一些浅显介绍,也让我对乐手们的辛勤付出有了更深的理解,明白每一个精彩的乐章背后,凝聚了多少的汗水和默契。这本书就像一座引人入胜的画廊,让我得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欣赏到交响乐艺术的辉煌发展历程。

评分

我最近读到一本叫做《向交响乐传统致敬》的书,虽然我本身并非科班出身,对古典音乐的了解也仅限于一些耳熟能详的曲目,但这本书却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一点点深入交响乐的迷人世界。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从一个非常亲切的角度切入,就像是在和一个老朋友聊起自己最热爱的爱好。书中对交响乐历史的梳理,不是干巴巴的时间线堆砌,而是充满了故事性,让我看到了那些伟大的作曲家们如何在一个时代的浪潮中,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如何将个人的情感与时代的脉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乐器发展的描述,从最初的简单编制到后来的庞大管弦乐队,每一种新乐器的加入,仿佛都为交响乐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带来了更丰富的色彩和更深邃的情感表达。作者的文字充满了热情,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他对交响乐深厚的爱意,这种热情也感染了我,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时地会去回味那些曾经听过的乐章,仿佛它们在我脑海中重新鲜活起来。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交响乐并非遥不可及的艺术,它承载着人类的情感、思想和历史,是值得我们去倾听、去感受、去珍藏的宝贵遗产。

评分

《向交响乐传统致敬》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我曾经听过的那些交响乐。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能够将复杂的音乐理论和历史脉络,用一种非常清晰、流畅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表达出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音乐的情感解读,它不仅仅是陈述某个乐句的音高或节奏,而是去剖析它背后所蕴含的情感能量,以及它如何能够引起听众共鸣。这本书让我明白,交响乐不仅仅是音符的组合,更是作曲家思想、情感和对世界观察的结晶。书中对不同指挥家演绎同一部作品的比较,也让我对“诠释”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同一个乐谱,在不同的指挥家手中,会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生命力。我过去常常觉得,欣赏交响乐需要极高的门槛,但这本书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告诉我,只要你愿意去倾听,去感受,去尝试理解,交响乐的美就会自然而然地流淌进你的心灵。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指引我如何在浩瀚的交响乐海洋中,找到那些最闪耀的珍珠,并理解它们之所以珍贵的原因。

评分

读完《向交响乐传统致敬》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水平仿佛一下子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尽管我依然是个“小白”,但至少我不再是那个对着乐谱一无所知的人了。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普及性”,它用一种非常友好的方式,将原本可能显得高冷的交响乐“拉下了神坛”,变得触手可及。作者在书中巧妙地穿插了一些与交响乐相关的轶事和趣闻,这些小故事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也让我对那些伟大的作曲家们有了更立体、更有人情味儿的认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乐器家族的介绍,它不仅仅列举了乐器的名字,还详细描述了它们在交响乐中的角色和特色,让我能更清晰地分辨出长笛的清脆、大提琴的浑厚,以及定音鼓的震撼。这本书还帮助我建立了一种“历史感”,让我能够理解不同时代交响乐的风格差异,例如从巴赫的严谨庄重,到莫扎特的明快优雅,再到贝多芬的激情澎湃,这些转变并非偶然,而是时代精神和社会变迁的真实写照。这本书就像一座通往交响乐宝库的桥梁,让我能够轻松地跨越门槛,开始探索其中的无限精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