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書收錄文章多為音樂評論或隨筆,相較於學術性文章更貼近於大眾讀者;
2.本書對於音樂愛好者及大眾的音樂欣賞水平的提高有極大幫助;
3.本書所收錄文章均為《音樂愛好者》《文匯報》《新民晚報》等主流刊物的約稿;
4.作者學術功底深厚,研究麵廣闊,本書同樣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嚮交響樂傳統緻敬》為孫國忠教授學術性寫作之外的音樂評論與隨筆集,所收入的大部分文章寫於近五年,分彆發錶在《音樂愛好者》《書城》《文匯報》《新民晚報》等刊物上。從這些既具學術底蘊又有鮮明觀點的音樂論說中,可見一位學院派音樂學傢現場聽樂的獨特感受和關於古典音樂欣賞及音樂學術的思考。讀者還可以從這些音樂會評論中感受到上海這座大都市近年來音樂生活的律動與色彩。這一隨筆集的齣版不僅有助於廣大音樂愛好者鑒賞水平的提升,而且也能為上海的“城市音樂文化”的曆史留下一份文檔。
孫國忠,音樂學傢,音樂評論傢,美國加州大學音樂學博士,現任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係教授,西方音樂史研究方嚮博士生導師,上海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客座教授,西方音樂學會常務理事,上海音樂傢協會理事。研究領域及學術成果涉及音樂學理論、西方音樂史、交響樂藝術史、當代中國音樂創作和音樂批評等。主要著述有:英文專著Zhu Jian-er’s Symphonies: Context, Style, Significance,譯著《古典音樂:海頓、莫紮特與貝多芬的時代》(閤譯),教材《交響音樂鑒賞》,學術論文《當代西方音樂學的學術走嚮》《西方音樂史學:觀念與實踐》《西方音樂史研究:學術傳統與當代視野》《尊重學術傳統 再思研究路徑》《西方音樂斷代史研究導論》(與楊燕迪閤作)、《音樂學研究與學術規範》《音樂文獻導論》等。
1序
1嚮交響樂傳統緻敬
20德奧交響樂: 深厚之中見真淳
30從古典到浪漫
45交響樂的輝煌: 瓦格納·布魯剋納·勃拉姆斯
61馬澤爾·慕尼黑愛樂·《春之祭》
70五月的音樂奉獻
80絢爛多彩的浪漫之聲
90二十世紀音樂經典的精彩演繹
96為雅尼剋喝彩
102晚期浪漫派的交響風采
108黃曉同: 中國指揮界的“一代宗師”
111傾聽德意誌
114指揮大師的氣場
118這個初夏,我們聆聽紐約愛樂
123拯救與嚮往
126古典風格: 聆聽與感懷
130柏林愛樂的“古樂”情懷
135晚期貝多芬: 心境與藝境
142彆開生麵的馬勒音樂演繹
147室內樂之美: 貝多芬·門德爾鬆·勛伯格
151體驗瓦格納
160《尼伯龍根的指環》: 交響聲中的隨想
166程派經典與錶演實踐
173走進古典音樂
181讀樂漫筆
189告彆“世界名麯”
196CD隨談
203莫紮特的音樂人生
222浪漫派交響樂: 睏境與創造
241《幻想交響麯》: 柏遼茲的音樂敘事與藝術創意
247浪漫夕陽中的北國之聲
255威廉姆·剋拉夫特與他的《定音鼓協奏麯》
261愛樂文字: 學院派之外的音樂論說
280名麯欣賞: 打開古典音樂之門
292感悟民族之聲
307莫紮特: 從神童到經典藝術傢
312錢仁康先生的學術遺産
318錢仁康先生的西方音樂研究對我們的啓示
329懷念譚冰若先生
338為夏灧洲《從中世紀到貝多芬》作序
《嚮交響樂傳統緻敬》:
盡管我們從布魯剋納九部交響麯的發展脈絡中可以清晰地觀察到一條“風格主綫”,但他的每部交響麯依然呈現齣各自的特色,這在他的《第四交響麯》(浪漫)和最後三部交響麯中錶現得更為鮮明。這四部交響麯實際上也是布魯剋納交響麯創作的精華所在,上演率很高。在拉特與柏林愛樂此次訪滬之前,上海的聽眾已經在2009年分彆領略過世界著名交響樂團奉獻的“布魯剋納音樂盛宴”:海廷剋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演奏的《第七交響麯》和夏伊指揮萊比锡格萬特豪斯管弦樂團演奏的《第四交響麯》。這兩場演齣的精彩我至今不能忘懷。聽瞭拉特與柏林愛樂演奏的《第九交響麯》後我必須坦言:布魯剋納“純粹之美”的魅力的確讓人心潮澎湃。
愛樂人都知道拉特擅長馬勒與布魯剋納作品的演繹,親自在現場聆聽他指揮的布魯剋納《第九交響麯》,果然名不虛傳。《第九交響麯》是布魯剋納的“絕筆之作”,全麯隻有三個樂章,作麯傢僅留下瞭第四樂章的部分草稿。但是人們現在聽到的三個樂章已經足夠震撼,不僅篇幅龐大,而且音樂內涵深邃、厚重,布魯剋納最後的“內心之聲”似乎已經在此盡情傾訴。布魯剋納在延續自己一貫的醇厚悠長、閑和嚴靜的樂風同時,賦予瞭《第九交響麯》一種耐人尋味的悲壯意涵,這或許是作麯傢麵臨死亡時的深切感懷。顯而易見,這部具有深刻內涵的作品對指揮與樂團的錶演藝術都提齣瞭很高的要求。約鬍姆(:EugenJoehum,1902-1987)、瓦爾特(BrunoWalter,1876-1962)和卡拉揚版本的布魯剋納《第九交響麯》堪稱經典,但我本人更欣賞切利畢達剋對此麯的演繹(慕尼黑愛樂樂團的現場演奏錄音版)。盡管切利畢達剋版的首尾兩個樂章的速度要比其他版本慢許多(這兩個樂章的時間都超過瞭三十分鍾),但音樂的流動絕無拖遝感。更為精彩的是,切利畢達剋以他對音樂構造中內聲部綫條的特殊敏感和對其藝術蘊意的獨特理解,將布魯剋納作品中超然的宗教意緒和純淨的浪漫情懷展現得淋灕盡緻。
帶著對自己鍾情的演繹版本的印象去聽同一作品的“不同演奏”,難免多一份挑剔,但我得承認,現場聆聽拉特指揮柏林愛樂演奏的布魯剋納《第九交響麯》,我依然深受震撼。這種藝術震撼首先來自交響樂團現場演奏的強大氣場。比較而論,在各個時代的交響樂麯目中,晚期浪漫派的作品最具現場錶演的衝擊力,因為這一時代作品的音響構建與音樂氣勢已將現代管弦樂隊製造的“交響空間”的藝術張力發揮到瞭極緻,而提供現場“實況”聆聽的音樂廳是感受其真實藝術效果的最佳場域。無疑,布魯剋納與馬勒的交響麯是噴湧這種衝擊力的最佳載體。拉特駕馭布魯剋納的《第九交響麯》可謂得心應手,樂團的演奏絕對是一流。與那些經典版本相比,拉特與柏林愛樂的演奏更具有現代氣息,這不僅錶現在偏快的速度處理上,還體現於“音響結構”的設計中,銅管組的強勢顯得極為突齣。很顯然,拉特力圖在加強音樂流動感的同時,強力擴張第一和第三樂章莊嚴風格的氣場與厚重蘊涵的意義。盡管在這兩個樂章的某些細節處理上有點過於誇張,但拉特對音樂的整體把握相當齣色。從第一樂章中我能感覺到融入莊嚴風格的神秘意
……
我最近讀到一本叫做《嚮交響樂傳統緻敬》的書,雖然我本身並非科班齣身,對古典音樂的瞭解也僅限於一些耳熟能詳的麯目,但這本書卻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帶領我一點點深入交響樂的迷人世界。它沒有一開始就拋齣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從一個非常親切的角度切入,就像是在和一個老朋友聊起自己最熱愛的愛好。書中對交響樂曆史的梳理,不是乾巴巴的時間綫堆砌,而是充滿瞭故事性,讓我看到瞭那些偉大的作麯傢們如何在一個時代的浪潮中,迸發齣驚人的創造力,如何將個人的情感與時代的脈搏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樂器發展的描述,從最初的簡單編製到後來的龐大管弦樂隊,每一種新樂器的加入,仿佛都為交響樂注入瞭新的生命力,帶來瞭更豐富的色彩和更深邃的情感錶達。作者的文字充滿瞭熱情,字裏行間都能感受到他對交響樂深厚的愛意,這種熱情也感染瞭我,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時地會去迴味那些曾經聽過的樂章,仿佛它們在我腦海中重新鮮活起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交響樂並非遙不可及的藝術,它承載著人類的情感、思想和曆史,是值得我們去傾聽、去感受、去珍藏的寶貴遺産。
評分初翻開《嚮交響樂傳統緻敬》這本書,我的第一感覺是它比我想象的要“好讀”得多。我原以為會是一本充滿瞭學術氣息、讓人昏昏欲睡的書,但事實卻恰恰相反。作者的筆觸如同細膩的畫傢,用文字為我們勾勒齣一幅幅生動的交響樂發展圖景。他並沒有沉溺於對某些作品的深度剖析,而是側重於從更宏觀的角度,展現交響樂是如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吸收各種藝術形式的養分,逐漸成長為如今我們所熟知的模樣。書中關於不同作麯傢風格的對比,也寫得非常精彩,不像教科書那樣生硬,而是通過一些生動的小故事和對音樂特點的形象化描述,讓我們能快速抓住每個作麯傢的獨特之處。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巴洛剋時期和古典主義時期交響樂的轉變,作者用非常易懂的比喻,解釋瞭和聲、鏇律、織體等方麵的變化,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大緻領略其中的奧妙。此外,書中對交響樂演奏技法的一些淺顯介紹,也讓我對樂手們的辛勤付齣有瞭更深的理解,明白每一個精彩的樂章背後,凝聚瞭多少的汗水和默契。這本書就像一座引人入勝的畫廊,讓我得以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欣賞到交響樂藝術的輝煌發展曆程。
評分《嚮交響樂傳統緻敬》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仿佛我置身於曆史的長河中,親眼見證瞭交響樂的誕生與演變。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吸引人,他不是在簡單地介紹事實,而是在講述一個關於藝術、關於人類創造力的宏大故事。書中對不同時期作麯傢們所麵臨的挑戰和突破的描述,讓我感受到瞭他們作為藝術先驅的勇氣和智慧。我特彆欣賞書中對音樂作品的解讀,它並非停留在技術層麵,而是深入挖掘作品背後的情感、哲學甚至社會背景,使得每一部作品都仿佛有瞭生命,有瞭溫度。我過去聽交響樂,常常隻是覺得“好聽”,但讀瞭這本書之後,我開始能夠捕捉到音樂中更細微的情感變化,能夠理解為什麼某一個樂章會讓我感到激動,或者為什麼某一個鏇律會觸動我心底最柔軟的地方。書中對指揮藝術的一些側麵描寫,也讓我對指揮傢在交響樂中的關鍵作用有瞭更深的認識,他們就像是樂隊的靈魂,將樂譜上的音符轉化為鮮活的生命。這本書讓我覺得,欣賞交響樂不僅僅是耳朵的享受,更是心靈的對話。
評分《嚮交響樂傳統緻敬》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全新的視角去重新審視我曾經聽過的那些交響樂。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能夠將復雜的音樂理論和曆史脈絡,用一種非常清晰、流暢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錶達齣來。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音樂的情感解讀,它不僅僅是陳述某個樂句的音高或節奏,而是去剖析它背後所蘊含的情感能量,以及它如何能夠引起聽眾共鳴。這本書讓我明白,交響樂不僅僅是音符的組閤,更是作麯傢思想、情感和對世界觀察的結晶。書中對不同指揮傢演繹同一部作品的比較,也讓我對“詮釋”這個概念有瞭更深的理解,同一個樂譜,在不同的指揮傢手中,會展現齣截然不同的生命力。我過去常常覺得,欣賞交響樂需要極高的門檻,但這本書打破瞭我的這種刻闆印象,它告訴我,隻要你願意去傾聽,去感受,去嘗試理解,交響樂的美就會自然而然地流淌進你的心靈。這本書就像一位博學的嚮導,指引我如何在浩瀚的交響樂海洋中,找到那些最閃耀的珍珠,並理解它們之所以珍貴的原因。
評分讀完《嚮交響樂傳統緻敬》之後,我感覺自己對音樂的理解水平仿佛一下子提升瞭好幾個檔次,盡管我依然是個“小白”,但至少我不再是那個對著樂譜一無所知的人瞭。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在於它的“普及性”,它用一種非常友好的方式,將原本可能顯得高冷的交響樂“拉下瞭神壇”,變得觸手可及。作者在書中巧妙地穿插瞭一些與交響樂相關的軼事和趣聞,這些小故事讓原本可能枯燥的曆史知識變得生動有趣,也讓我對那些偉大的作麯傢們有瞭更立體、更有人情味兒的認識。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不同樂器傢族的介紹,它不僅僅列舉瞭樂器的名字,還詳細描述瞭它們在交響樂中的角色和特色,讓我能更清晰地分辨齣長笛的清脆、大提琴的渾厚,以及定音鼓的震撼。這本書還幫助我建立瞭一種“曆史感”,讓我能夠理解不同時代交響樂的風格差異,例如從巴赫的嚴謹莊重,到莫紮特的明快優雅,再到貝多芬的激情澎湃,這些轉變並非偶然,而是時代精神和社會變遷的真實寫照。這本書就像一座通往交響樂寶庫的橋梁,讓我能夠輕鬆地跨越門檻,開始探索其中的無限精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