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十二集)

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十二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楚文化研究会 著
图书标签:
  • 楚文化
  • 楚国历史
  • 考古学
  • 历史学
  • 文学
  • 文化研究
  • 地方文化
  • 中国古代史
  • 学术专著
  • 集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560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461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4
字数:3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为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第十四次年会的精选论文集,收录论文38篇,分考古研究、古文字与古文献研究和历史文化研究三大类,内容涉及先楚文化研究、楚文化研究与楚文化和其他文化关系研究等诸多方面,而在研究方法上,运用了考古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历史学、科技考古学、天文考古学等多学科的方法。本书稿代表了目前楚文化研究领域的较新成果,是对当前楚文化研究成果的阶段性总结。因而本书的出版会对楚文化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

  楚文化研究会,是中国考古界、历史学界、古文字学界的一个重要学术团体。该会以楚文化研究为主要内容,集合了鄂湘豫皖为核心的十数省的学术力量,致力于楚文化方方面面内容的研究。该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年会,聚会交流、讨论,会后出版《楚文化研究论集》,目前已经出版了11集。

目录

考古新发现
从大冶铜绿山新见春秋墓葬探析楚国与铜绿山的关系 1
陈树祥 席奇峰 1
楚都陈城及其附近的墓葬 8
曹桂岑 8
楚墓出土食物初步研究 23
陈文华 23
岳阳安定新出土的青铜器 40
邓雯心 40
楚昭王迁郢于鄀之“鄀”系当阳季家湖城考证 47
方勤 47
春秋战国宛、叶古道考实 54
李元芝 54
周口出土春秋战国青铜器的研究 63
朱树政 李全立 63
益阳楚墓再辨析 70
谭远辉 70
东周南阳地区楚文化祔葬车马坑 78
杨文胜 78
舒城九里墩墓非钟离公?墓考 90
张志鹏 90
考古新论点
鄂王城遗址考察与思考 99
刘彬徽 99
九连墩楚墓不确定乐器或附件的复原研究 103
王先福 103
战国中期楚宣王双长剑与灭越物证考 114
张光远 114
考古学早期楚文化研究之反思 128
笪浩波 128
楚墓出土小型饰件的科技研究及文化交流浅议 134
董俊卿 赵虹霞 刘松 李青会 134
从楚文化看楚汉文脉关系 147
高崇文 147
楚文化特质浅谈 157
齐延光 157
“镇墓兽”功能新解 162
宋亦箫 162
关于修订东周贵族墓葬断代坐标系的构想 173
王正 张羽 173
试论“方城凹口”在楚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187
李一丕 朱树政 187
楚和东方诸国的竞争与安徽地区考古学文化的整合 195
王志 195
錾刻射礼纹铜器源流初探——以余岗楚墓刻纹铜器的发现为契机 205
王志刚 杨一 205
长沙楚墓出土石璧探析 214
杨慧婷 214
楚国强盛与气候环境关系的初步分析 225
院 琨 魏 赜 225
再谈包山墓地的布局——兼论楚国高等级贵族的夫妻合葬制 232
赵晓斌 232
长城称谓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241
衡云花 241
楚文化贵族墓地布局探讨——从淅川蒍氏族墓地谈起 246
王乐文 246
古文字与古文献
清华简《楚居》所记楚先故事浅释 254
曾浪 254
包山简所见世族与职官初探 277
陈颖飞 277
竞畏矛补论及其相关问题 296
黄锦前 296
大事纪年法并非始于楚人 307
黄尚明 307
出土文献与楚族起源“南北说” 312
黄莹 312
春秋楚国与吴越战争的关系探析 325
李玉洁 325
铭称“楚子某”身份考 332
田成方 332
清华简《系年》与许迁容城事发微 345
魏栋 345
从中原到江汉——芈姓祝融的早期迁徙历程 350
尹弘兵 350
《清华简“系年”中的楚庄王史迹考略》 363
院文清 363
昌平君考辨 374
赵柄清 374
后记


《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十二集)》—— 深入洞察古楚文明的多元面向 《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十二集)》并非一部单一叙事的著作,而是一部汇聚了当前学界在楚文化研究领域最新、最深刻见解的学术论文集。它以严谨的态度、创新的视角,全方位、多层次地呈现了古楚文明的博大精深,为读者提供了一扇了解和探究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上辉煌过往的窗口。本论集的主旨在于梳理与深化对楚文化各个重要维度的认识,涵盖了考古发现、历史文献、思想哲学、艺术工艺、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力求呈现一个立体、动态、鲜活的楚国形象。 一、考古新发现与历史重构: 本集收录的多篇论文,围绕近年来的重要楚考古新发现展开。从令人瞩目的楚王陵墓园的最新发掘,到遍布江汉平原的城址、聚落遗址的系统勘探,这些一手资料为我们理解楚国的疆域变迁、政治格局、经济形态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实证。学者们在对出土器物进行精细解读的同时,更注重结合文献资料,对楚国历史的关键时期、重大事件进行重新审视和论证,挑战了传统的历史叙事,揭示了更多被忽视的细节与联系。例如,关于楚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演变,通过对早期墓葬的比较研究,有论文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楚国的早期分封体系可能比以往认识更为复杂和灵活。对于楚国晚期的政治动荡与社会变革,也有文章结合最新的考古证据,对史书中记载的事件进行了更细致的分析,从而深化了对楚国由盛转衰原因的理解。 二、思想哲学与精神世界: 楚国不仅以其雄厚的军事实力和辽阔的疆域闻名,更以其独特而丰富的精神文化影响深远。《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十二集)》深入探讨了楚国思想哲学的发展脉络。从早期带有浓厚巫术色彩的宗教信仰,到受中原文化影响并发展出自身特色的道家思想,再到楚国士人特有的忧患意识与浪漫情怀,本集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哲学思辨与精神探索的楚国。有学者通过对传世文献中关于楚国神话传说、宗教仪式、祭祀活动的研究,试图勾勒出古楚人的宇宙观和生命观。另有论文则聚焦于屈原、宋玉等楚辞名家,从文学作品中挖掘其蕴含的深刻哲学思想,探讨了他们的爱国情怀、政治理想以及对个体命运的思考。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古代哲学史的认识,也让我们得以窥见古楚人心灵深处的挣扎与超越。 三、艺术工艺与审美情趣: 楚国的艺术成就令人惊叹,其漆器、青铜器、玉器、丝织品等工艺品,以其精湛的技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审美风格,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十二集)》集中展现了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学者们对出土的漆器纹饰、青铜器造型、玉器雕琢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类型学研究和风格分析,揭示了楚国艺术的时代特征、地域差异以及与其他文化(如中原、巴蜀、南方百越等)的交流融合。特别是对楚式青铜礼器和兵器的研究,不仅展现了其高超的冶炼和铸造技术,更折射出楚国贵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等级和军事实力。此外,关于楚国音乐、舞蹈、服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讨,也为我们理解楚人的生活美学和文化风貌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四、社会生活与经济形态: 深入了解一个文明,离不开对其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日常生活的研究。本论集中的部分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描绘了楚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对城址布局、居住遗址、墓葬随葬品的研究,学者们试图重建楚国的城市形态、聚落组织和家庭结构。对出土的农具、纺织工具、商业遗迹的分析,则揭示了楚国的农业生产、手工业发展和商业贸易的状况。此外,一些研究还关注了楚国的法律制度、教育传播、民俗风情等,力求呈现一个更为立体、多元的楚国社会图景。例如,有论文分析了楚国社会阶层的分化,探讨了贵族、平民、奴隶等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和相互关系。另有文章则关注楚国女性的地位和作用,试图从考古和文献中寻找证据。 五、跨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楚国作为一个地处南方的强大诸侯国,其与中原文化以及周边其他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是理解楚文化独特性和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中地位的关键。《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十二集)》不回避这一重要议题,有多篇论文探讨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南方百越文化乃至于更远地区文化的交流与影响。通过对考古出土器物的风格比较、文化元素的借鉴与融合,学者们揭示了楚国在吸纳外来文化的同时,又将其转化为自身特色,并对周边区域产生了深远影响的过程。这种研究视角,有助于我们打破地域的局限,将楚文化置于更广阔的中国古代文明史框架下进行考察,理解其在中国文明多元一体形成过程中的独特贡献。 总而言之,《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十二集)》是一部集学术性、前沿性、综合性于一体的优秀学术成果。它不仅是楚文化研究领域学者们的思想碰撞与智慧结晶,更是所有对中国古代历史、考古学、艺术史、思想史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深入了解和欣赏古楚文明的珍贵读物。本论集以其丰富的研究内容、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刻的洞察力,无疑将进一步推动楚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并为我们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灿烂辉煌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有着探究的欲望,而春秋战国时期,更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楚国作为其中一股重要的文化力量,其哲学思想的发展状况一直是我关注的焦点。《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十二集)》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楚国哲学思想的绝佳机会。我一直对楚国本土的哲学流派,例如庄子思想的产生背景和影响,以及其他可能存在的、未被后世广泛记载的哲学思想充满好奇。书中是否会从历史和社会背景的角度,分析楚国哲学思想的形成和演变?我希望能够了解到楚国哲学家们对于宇宙、人生、道德、政治等基本问题的思考,以及他们独特的哲学观点。尤其是我对楚国哲学中可能存在的“道家”色彩,以及其与儒家、法家等主流思想的互动与融合很感兴趣。同时,我也关注书中是否会涉及到楚国哲学思想对后世中国哲学发展的影响,以及它们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独特地位。希望《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十二集)》能够为我揭示楚国哲学思想的深邃内涵,让我得以领略那个时代思想的碰撞与火花。

评分

我对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楚国作为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方国,其都城建设和建筑艺术无疑具有独特的风格。《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十二集)》的出现,让我看到了深入探究这一领域的可能。我一直对楚国都城,例如郢都的规模、布局以及城市功能充满好奇。书中是否会结合考古发现,对楚国都城的城墙、宫殿、宗庙、墓葬等建筑进行详细的介绍?我希望能够了解楚国建筑在选址、材料、结构、装饰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与中原地区建筑风格的异同。对于楚国的宫殿建筑,是否会揭示其象征意义和政治功能?我尤其关注楚国墓葬文化的研究,例如那些保存完好的楚国古墓,以及其中出土的精美随葬品,它们是否能反映出楚国人对死亡和来世的观念?同时,我也关注书中是否会涉及楚国在乡村聚落、军事设施等方面的建筑特色。希望《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十二集)》能够为我呈现一幅关于楚国城市建筑的立体画卷,让我得以感受那个时代的建筑智慧和审美情趣。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非主流”的文化发展脉络情有独钟,《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十二集)》恰好满足了我这种略显独特的阅读偏好。与其他那些将目光聚焦于中原王朝的著作不同,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其文化独特性和影响力却常常被后人所忽视,或者被笼统地归入“南方文化”的范畴。而这本书,无疑是对这一重要文化区域的一次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探讨。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楚国青铜器、漆器、丝绸以及音乐舞蹈等艺术成就的研究。这些物质文化遗存,往往是了解一个民族精神世界最直观的载体。我迫切地想知道,那些精美绝伦的楚式文物,是如何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被创造出来的?它们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审美理念和宗教信仰?书中对这些艺术形式的解读,能否为我打开一扇理解楚国人精神风貌的窗口?同时,我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楚国与其他文化,如巴蜀文化、吴越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也充满期待。正是这种多元的文化互动,才造就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丰富多彩。希望《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十二集)》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这些文化基因如何在楚国大地生根发芽、又如何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深刻见解。

评分

作为一个对古代神话传说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觉得楚国的神话体系充满了奇诡的想象力和独特的东方韵味。《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十二集)》的出现,让我看到了系统性研究这一领域的希望。我一直对屈原的《楚辞》情有独钟,认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楚国宗教信仰和神话元素。书中是否有专门的篇章来解读《楚辞》中的神话原型,分析其在楚国宗教仪式中的作用?对于那些神秘莫测的巫术、祭祀活动,书中能否提供一些考古学和文献学的证据来还原其真实面貌?我渴望了解楚国人如何看待天地神灵,如何与超自然力量进行沟通,他们的生死观、宇宙观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往往是理解一个民族精神内核的关键。此外,书中对于楚国神话与周边地区神话的比较研究,我也非常感兴趣。不同文明之间神话元素的传播与融合,往往能折射出历史变迁和社会互动。希望《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十二集)》能为我揭示楚国神话的独特之处,以及它们在中国神话谱系中的重要地位。

评分

在书架上偶然瞥见《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十二集)》这个名字,便被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所吸引。我并非楚文化研究的专业人士,只是一个对中国古代文明怀揣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然而,我始终相信,真正的学术著作,即便门槛稍高,也能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其独特的魅力,给予读者启迪。翻开这本书,我便如同一位探险家,准备踏上一段跨越时空的旅程,去探寻那曾经辉煌而又神秘的楚国文明。我渴望了解楚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信仰追求、他们的政治制度,以及他们是如何在春秋战国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脱颖而出,成为一方霸主。尤其让我好奇的是,在这“第十二集”中,那些沉寂千年的历史谜团,是否会因学者的深入挖掘而逐渐清晰?那些被认为是“异说”的观点,是否会被新的证据所佐证或推翻?我期待着在这里找到对这些问题的答案,也期待着能够拓展自己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知边界。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堆纸张和文字的集合,更是一个通往过去的大门,一个让我有机会与古人对话,感受他们思想的窗口。我深信,阅读一本好书,就是在与一位智者交流,而《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十二集)》所承载的,无疑是无数智者呕心沥血的研究成果,它们必将为我带来一次难忘的精神洗礼。

评分

我对古代的工艺美术,特别是那些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工艺,一直抱有特别的兴趣。《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十二集)》的出版,正好满足了我对楚国精湛工艺的探索欲望。我一直对楚国发达的漆器工艺,特别是那些色彩斑斓、纹饰精美的楚式漆器,充满了赞叹。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楚国漆器的制作工艺、所使用的材料、以及其在纹饰和造型上的独特性?我希望能够了解到这些漆器是如何被用于日常生活、祭祀仪式以及丧葬习俗中的,以及它们在楚国社会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此外,我对楚国的青铜器、玉器、金银器等工艺美术也充满期待。书中是否会对其进行分类、鉴赏和断代,并分析其艺术风格和技术特点?我尤其关注楚国在丝织技术和刺绣工艺上的成就,以及这些工艺品在服饰、装饰等方面的应用。希望《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十二集)》能够为我呈现一幅关于楚国工艺美术的精美画卷,让我得以领略那个时代匠人的高超技艺和独特审美。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民族的礼仪制度和宗教信仰,是理解其文化内涵的关键,《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十二集)》的出现,为我提供了深入研究楚国礼仪和宗教的宝贵视角。我一直对楚国神秘的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充满好奇,例如那些与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相关的祭祀活动。书中是否会从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的角度,对楚国的宗教信仰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解读?我希望能够了解到楚国人如何看待天地神灵,如何举行祭祀仪式,以及这些仪式在维系社会秩序和国家统治中的作用。我尤其对楚国的丧葬习俗和鬼神观念很感兴趣,例如那些宏伟的楚国墓葬,以及其中出土的象征性随葬品,它们是否能反映出楚国人对生死轮回的理解?同时,我也关注书中是否会涉及到楚国的礼仪制度,例如朝聘、宴饮、婚丧嫁娶等方面的礼节,以及这些礼仪在维系等级制度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希望《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十二集)》能够为我揭示楚国礼仪和宗教的独特之处,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楚国人民的精神世界。

评分

我对古代社会结构和经济模式的演变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十二集)》的问世,无疑为我提供了深入研究楚国社会经济的宝贵机会。我一直想了解,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如何在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中,发展出其独特的经济体系的?书中是否对楚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例如,楚国发达的丝织业和漆器制造业,是如何支撑起其庞大的国家机器和对外贸易的?对于楚国的土地制度、赋税制度以及货币流通,书中能否提供一些具体的史料和分析?我尤其关注楚国在社会分层方面的特点,例如贵族、平民、奴隶之间的关系,以及士、农、工、商的社会地位。这些社会经济的细节,往往能够最真实地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此外,书中对楚国与其他国家在经济上的交流与竞争,以及这些互动如何影响了楚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也充满期待。希望《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十二集)》能够为我呈现一幅关于楚国社会经济的详尽画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普通民众的生活图景。

评分

我一直认为,语言文字是承载文明的舟楫,而《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十二集)》的出现,让我看到了深入探究楚国语言文字之美的希望。我一直对楚国独特的文字,例如早期带有图像元素的文字,以及后来发展出的隶书雏形,充满好奇。书中是否会从语言学、文字学的角度,对楚国文字的起源、演变、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我希望能够了解楚国文字在日常交流、官方文书、铭刻以及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运用。对于楚国方言与中原雅言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了楚国文化的发展,我也非常感兴趣。我特别期待书中是否会涉及到楚国在文献记录方面的成就,例如那些在考古发现中出土的简牍、帛书等,以及这些文献如何为我们了解楚国的历史、思想、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同时,我也关注书中是否会探讨楚国文学,特别是《楚辞》等作品在语言上的创新和特色。希望《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十二集)》能够为我揭示楚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以及它们在中国文字史上的重要地位。

评分

我是一个对古代军事史有着特别情结的读者,春秋战国时期,更是各个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而展开激烈角逐的时代。其中,楚国作为南方的一支强大力量,其军事战略和战术的独特性一直是我想深入了解的。《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十二集)》的出现,让我看到了探寻这段历史的曙光。我渴望了解楚国军队的编制、武器装备以及作战方式。他们是如何在复杂的地理环境中,克服与中原国家在军事传统上的差异,发展出自己独特的军事优势的?书中是否有对某些著名战役的深入分析,揭示楚军胜利或失败的原因?尤其是关于楚国在军事上对周边民族,如“蛮夷”部落的征服与融合,以及由此带来的军事技术和组织形式的创新,我都非常感兴趣。同时,我也关注书中是否涉及楚国在政治上如何通过军事力量来巩固其统治,如何处理与其他诸侯国的关系,以及其长期的地缘政治战略。军事力量是国家兴衰的重要因素,希望《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十二集)》能为我展现一个更立体、更具活力的楚国军事形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