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弦外清音》以道统观照道、法、术、器等层面,无论于弹奏又或斫制,演奏又或传承,打谱、琴式、曲调、派别,梳理出千年以来古琴的传承脉络。
旨在于“授琴法,传礼乐”中观烟霞,见初心,悟自然之大化,通琴学之幽微,穷造化之极,以达生命之虚白,终道之本源。
本书继《问道·田园耕读》后的又一部新作,主要从与古琴斫制艺术家、古琴名家、文人志士、道家隐者的访谈中,通过对古琴的历史发展、琴学知识、乐器定弦、名曲等方面,深入探讨古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于文人和道家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古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使人淡泊高远、自得其乐。
张剑峰,终南山文化行者。2008年于终南山下创办《问道》丛书,并建立传统文化传习基地――终南草堂。2011年出版《寻访终南隐士》,“终南山5000隐士”被凤凰、央视 多家电视和各种杂志、报纸报道,成为轰动一时的社会话题。2012年“问道”系列先后推出《寻访武林》《茶之书》《问道·田园耕读》,致力于弘扬茶、道、武术等中华传统文化。
序 田园耕读/《问道》编辑部
序 田园耕读/《问道》编辑部 01
指挥七弦 目送飞鸿——邵天泽访谈录 1
独抱绿绮琴 避尘步大荒——巫娜访谈录 29
寥寥长风寄 雄浑绝太古——琴剑逍人访谈录 41
丝桐合为琴 中有太古声/王铎 69
指生秋水 空谷传幽——沐尘访谈录 77
绿绮若不鼓 何以消林籁——江文湛访谈录 95
濯足沧浪 遁世无闷董明道长访谈录 107
仰卧吹松筠 抱素合希夷——吴丹丰道长访谈录 119
五音六律十三徽 半山半水凰凤吟——赵凯访谈录 139
水流花开 清露未晞——道家琴探迹/王铎151
伊谁与裁 妙造自然——论丝弦中的阴阳虚实之道/龚鹏程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文化,是能够触动人内心深处,并能引发共鸣的。而《问道》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化的介绍,更是一次关于“何为中国文化”的深刻反思。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去解读那些历史遗留的文化遗产。他所关注的,是那些蕴含在文化表象之下的精神内核,是那些塑造了中国人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深层逻辑。我尤其被他在分析一些传统习俗或艺术形式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洞察力所折服。他能从细微之处发现宏大的意义,从平凡之中挖掘出不朽的价值。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博学的长者对话,他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我一步步走向智慧的殿堂。我感受到一种知识的力量,更感受到一种文化的魅力,这种魅力,不是喧嚣的,而是内敛的,如同“弦外清音”,需要静心聆听,才能领略其深远。它让我更加珍视自己的文化根源,也更加渴望去了解和传承那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宁静致远的力量。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有这样一本能够让人沉下心来,静静品读的书,实属难得。作者以一种极为平和而又不失深刻的笔触,带领读者走进中国文化的深邃殿堂。他没有使用华丽辞藻去堆砌,而是用朴实而充满智慧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文化画卷。我常常在阅读时,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古人的生活场景之中,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体悟他们的哲学思考。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不再停留在书本的表面,而是上升到一种心灵的契合。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以及对于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的阐述,都展现了他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他让我们看到,中国文化并非孤立存在的碎片,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有机而庞大的体系。这种“问道”的过程,与其说是知识的学习,不如说是一种灵魂的探索,而“弦外清音”则恰恰捕捉到了这种探索过程中,那些不易察觉却极其重要的微妙之处。
评分自从读了这本书,我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以一种极其谦逊而又深刻的姿态,带领我走进那些被忽视的文化角落,去发现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宝贝”。他没有炫技,也没有卖弄,只是用最真诚的笔触,分享他对中国文化的感悟。我喜欢他那种对细节的关注,以及对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的洞察。他让我们看到,中国文化并非是一个个孤立的符号,而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时或许平淡,但越品越能体会到其中的醇厚和甘甜。而“弦外清音”,正是这种醇厚的最佳写照,它不是直接的表达,而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意,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方能领略其精妙之处。这本书,让我对“问道”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追求,更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文化普及读物,而是像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娓娓道来,引人深思。我尤其喜欢作者在阐述一些看似晦涩的文化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巧妙的比喻和生动的叙述。他仿佛拥有点石成金的魔力,将那些隐藏在典籍中的文字,转化成一个个鲜活的意象,让它们在我的脑海中栩栩如生。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停下来,回味作者的文字,思考他所提出的观点。他并没有试图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问道”。这种互动式的阅读,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参与到一场知识的探险之中。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次深入的挖掘,挖掘出中国文化中那些被忽略却至关重要的细节。他所描绘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或文化符号,更是那些支撑着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理念和智慧。这种“弦外清音”,恰恰是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它教会我如何去聆听那些无声的诉说,如何去感知那些超越语言的深刻含义。它让我明白,中国文化并非静止不变的古董,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力,在时间的河流中不断演变,生生抵制。
评分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作者在梳理和呈现这些文化元素时所付出的心血。他并没有试图将所有的知识点一股脑地塞给读者,而是选择了一条更具引导性的路径,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去吸收和理解。我喜欢他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仿佛一位智者,用他渊博的学识,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文化世界的窗户。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精神的远足,让我能够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恼,沉浸在文化的海洋中。作者对一些传统观念的解读,既保留了其原有的精髓,又结合了当代的语境,让那些古老的智慧焕发新的生机。我尤其被他对于“道”的理解所吸引,这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处世之道。而“弦外清音”,恰恰是对这种“道”的精妙概括,它是一种内敛的力量,一种无声的智慧,需要我们用心去体悟,去感悟。这本书,让我更加热爱自己的文化,也更加渴望去传承和发扬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沉静而悠远的质感,深邃的蓝色背景仿佛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上面淡雅的金色印章和笔墨晕染的“问道”二字,透露出一种古朴而神秘的气息。初次翻开,我便被那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所包裹,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色古香的书房,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和纸墨的清香。作者在开篇就如同引领我进入一个未知的宝藏,用一种温和而充满智慧的语调,描绘着中国文化那深邃而广阔的画卷。我被深深吸引,迫不及待地想跟随他的笔触,去探索那些被岁月尘封,却依然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角落。每一页都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到一个更加丰富、更加立体的中国文化世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文字的运用上,既有古籍的严谨和韵味,又不失现代读者的理解力和接受度,使得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文化概念,变得鲜活而亲切。这种“问道”的旅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让我对“中国文化”这四个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它不仅仅是历史的堆砌,更是渗透在生活中的哲学、艺术和智慧的传承,这种传承,如弦外之音,悠扬而绵长,需要用心去体会,去感悟。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丽的中国文化画卷。他并没有试图将所有的东西一次性呈现给读者,而是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道”的入口,引导我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我喜欢他那种温文尔雅的叙述风格,以及他对于文化细节的敏锐捕捉。他让我们看到,中国文化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渗透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之中。我尤其被他在阐述一些传统美德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深刻的理解和认同所打动。他让我们明白,这些美德并非过时的教条,而是至今仍能指导我们为人处世的宝贵财富。而“弦外清音”,恰恰是这本书最核心的魅力所在。它不是大声的呼喊,而是深沉的回响,是一种只有用心才能听到的智慧之声。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我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启迪。作者并非直接告诉你“什么是中国文化”,而是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引领你一步步走进中国文化的殿堂。他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缓缓流淌,滋润着我干渴的心田。我喜欢他那种不卑不亢的叙述风格,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又不乏对当下时代的关照。他所探讨的,并非陈旧的过去,而是那些至今仍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文化基因。我尤其被他在剖析一些传统思想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辩证思维所折服。他能够看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能够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张力与融合。这种“问道”的过程,与其说是一次阅读,不如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一次精神的旅程。而“弦外清音”,恰恰是对这种对话最贴切的形容,它不是言语的直白,而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智慧与智慧的碰撞,是灵魂深处的共鸣。它让我明白,中国文化是一个活生生的存在,它在不断地生长,不断地演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很多时候,总感觉隔着一层薄纱,无法真正触摸到其核心。而《问道》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悄然打开了那扇神秘的大门。作者以一种极其自然而又不乏深度的笔触,引导我深入探寻中国文化的精髓。他没有刻意去强调宏大叙事,而是从一个个具体的文化现象入手,层层剥茧,展现出中国文化背后蕴含的深刻智慧。我尤其欣赏他处理一些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方法,他总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最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易懂。阅读这本书,让我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想要去了解更多,去探索更深。他所说的“弦外清音”,恰恰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它不是表面的喧嚣,而是隐藏在文字深处的共鸣,是一种只有用心去感受才能体会到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穿越时空,连接古今,让我对“中国文化”这四个字,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悟。它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哲学思考,一种精神传承,而不仅仅是历史的陈列。
评分我常常在思考,究竟是什么构成了我们所谓的“中国文化”?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视角。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带领我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探寻那些被岁月掩埋的文化瑰宝。他没有空泛的理论,而是用鲜活的案例,生动的人物,讲述中国文化如何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我特别欣赏他在解读一些传统艺术形式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对细节的关注,以及对文化符号背后意义的深刻挖掘。他让我们看到,那些看似简单的符号,背后蕴含着多么深邃的思想和智慧。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智力探险,每一次翻页,都可能发现新的惊喜。而“弦外清音”,对我来说,就是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超越言语的深刻感悟。它不是直接告诉我们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去领悟,去发现。这种“问道”式的探索,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它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概念,而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基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