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育史研究论丛:近代留日学生与直隶省教育近代化研究

日本教育史研究论丛:近代留日学生与直隶省教育近代化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樊国福 著,朱文富,李文英 编
图书标签:
  • 日本教育史
  • 留日学生
  • 直隶省
  • 教育近代化
  • 近代史
  • 中国近代教育
  • 教育史
  • 区域教育史
  • 文化交流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5453479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754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日本教育史研究论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2
字数:22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鉴于直隶省的特殊地位,留日学生归国后,绝大部分留在直隶省供职。他们或任职于教育管理机构,或执教于各级各类学堂。在他们的大力协助下,直隶省引进了先进的教育理念,翻译了大批教育论著,创建了近代化的教育体系,采纳了先进的教育方法及手段,引用了日本的教育课程体系及教科书。教育近代化的步伐,尤其是军事、法政、师范教育近代化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凡将校之训练,巡警之编制,司法之改良,教育之普及,皆创自直隶,中央及各省或转相效法。”
  在留日学生的影响下,直隶省在教育近代化,特别是军事、法政、师范教育近代化方面取得的成绩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直隶省教育近代化“模仿有余、创新不足”的历史局限性也是不可否认的。因此,以史为鉴,在今后的留学教育中,应将向西方学习的触角伸向科学、思想、文化的深层,不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不能仅仅限于浅层的模仿,更重要的是借鉴、创新和chao越,终则驾而上之。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近代留日学生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近代中国人留学日本的原因
第二节 近代留日学生派遣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 近代留日学生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 近代军事科留日学生与直隶省军事教育近代化
第一节 近代军事科留日学生的历史考察
第二节 军事科留日学生与直隶省近代军事教育机构的确立与发展
第三节 军事科留日学生与直隶省近代化的军事教育教学活动
第四节 直隶省军事教育毕业生的影响

第三章 近代法政科留日学生与直隶省法政教育近代化
第一节 近代法政科留日学生的历史考察
第二节 法政科留日学生与直隶省法政教育近代化
第三节 直隶省法政科留日学生的政治影响

第四章 近代师范科留日学生与直隶省师范教育近代化
第一节 近代师范科留日学生的历史考察
第二节 师范科留日学生与直隶省师范教育近代化
第三节 直隶省师范科留日学生中的教育家

第五章 对近代留日学生与直隶省教育近代化问题的反思
第一节 近代留日学生运动的历史反思
第二节 深受留日学生影响的直隶省教育近代化之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19世纪后期,遭受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的清政府,掀起了一场大规模学习西方的改革运动,即洋务运动。这是一场以救亡图存为目的、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以师夷长技为主要内容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开展新式教育,谋求教育近代化;但是,同整个洋务运动一样,由于存在着重器物不重原理、涉局部不涉全局、改做法不改制度等严重缺陷,这一时期的教育发展仍然缓慢。受其影响和制约,直隶省的教育近代化也是不完善和缓慢的。
  直隶省近代教育的真正大发展肇始于甲午战争之后。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举国震惊,朝野上下均认识到日本明治维新的巨大成功,认为要摆脱屡受欺辱的国运,必须首先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有识之士均把目光集中到了快速便捷的留学教育。留学的目的地也因甲午战争,由之前赴欧美为主转为以日本为主。直隶省地处京畿,拱卫京师的地理位置和职责使其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各省选派学生留日的排头兵。为促进教育近代化的快速发展,直隶省很早就向日本派出了军事、法政、师范等科的留学生。在直隶省的带领下,全国迅速掀起选派学生留学日本的热潮。
  鉴于直隶省的特殊地位,留日学生归国后,绝大部分留在直隶省供职。他们或任职于教育管理机构,或执教于各级各类学堂。在他们的大力协助下,直隶省引进了先进的教育理念,翻译了大批教育论著,创建了近代化的教育体系,采纳了先进的教育方法及手段,引用了日本的教育课程体系及教科书。教育近代化的步伐,尤其是军事、法政、师范教育近代化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凡将校之训练,巡警之编制,司法之改良,教育之普及,皆创自直隶,中央及各省或转相效法。”
  在留日学生的影响下,直隶省在教育近代化,特别是军事、法政、师范教育近代化方面取得的成绩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直隶省教育近代化“模仿有余、创新不足”的历史局限性也是不可否认的。因此,以史为鉴,在今后的留学教育中,应将向西方学习的触角伸向科学、思想、文化的深层,不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不能仅仅限于浅层的模仿,更重要的是借鉴、创新和超越,终则驾而上之。
《东瀛求学记:近代中国留日学生教育思想探析》 一、 缘起与背景 自19世纪末叶起,中国近代史翻开了波澜壮阔的新篇章。在内忧外患的时代洪流中,一批批有识之士怀揣救国救民的理想,将目光投向了彼时东方崛起之岛——日本。他们前往东瀛,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教育理念,意在为积弱的中国寻求一条变革之路。这段留日经历,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个体命运,更对中国近代教育、政治、文化乃至社会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本书《东瀛求学记》正是聚焦于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深入剖析近代中国留日学生所汲取的教育思想,并探究其如何在中国近代教育的转型中发挥作用。不同于对留日学生个体经历的流水账式叙述,本书着力于梳理和解析他们所携带回国的教育理念、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以及这些思想在中国本土的传播、接受、转化与实践过程。我们将通过对大量一手史料的爬梳,如留学生的书信、日记、著作、翻译文献,以及晚清民国时期教育部门的档案、报刊杂志等,力图呈现一个更为立体和深刻的近代中国留日学生教育思想图景。 本书的研究对象,并非仅仅局限于少数知名教育家,而是力求涵盖更广泛的留日学生群体,包括早期赴日寻求新知者、响应国家号召的公费生、以及自费留学寻求个人发展的青年才俊。通过对不同群体、不同时期留日学生教育思想的比较分析,我们将揭示留日教育思想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二、 研究内容与视角 《东瀛求学记》将从以下几个主要维度展开研究: 1. 留日学生教育思想的渊源与演变: 早期西方思潮的引入: 分析日本作为西方科技和制度“翻译者”的角色,以及中国留学生如何通过日本接触到西方启蒙思想、教育学说(如杜威的实用主义、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等)以及教育组织模式。 日本本土教育思潮的影响: 考察明治维新后,日本自身在教育体制、课程设置、师资培养、教育行政等方面的改革经验,以及这些经验对中国留学生的启发。例如,日本对国民教育的重视、对科学技术教育的推崇、对近代大学制度的建立等。 留学生群体内部的教育思想分歧: 探讨在接受西方和日本教育思想的过程中,留学生群体内部出现的不同观点和流派。例如,一些学生倾向于学习西方的自由主义教育理念,而另一些则更侧重于实用技能和国家主义教育;有些学生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学科体系,而有些则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 留日学生教育思想在中国近代的传播与实践: 译介与出版: 详细考察留日学生翻译、出版了哪些重要的教育著作,以及这些译著在中国教育界的传播范围和影响。例如,对西方教育经典著作的翻译,对日本教育法规和教材的介绍等。 教育改革的推动: 分析留日学生回国后,在教育行政部门、各类学校(包括中小学、师范学校、大学)中如何运用其所学知识,推动教育改革。这包括课程设置的调整、教学方法的改进、教育管理体制的革新、新式学堂的创办等。 教育人才的培养: 探讨留日学生在中国近代教育体系中扮演的“播种者”和“开拓者”的角色,他们如何培养新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将新的教育理念融入到师范教育中,为中国教育事业输送了大量人才。 教育思想的本土化与创新: 重点分析留日学生在将西方和日本的教育思想引入中国时,是如何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本土化改造和创新的。他们并非全盘照搬,而是根据中国的社会现实、文化传统和发展需求,对其所学进行选择、消化和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近代教育思想。 3. 留日学生教育思想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互动: 教育思想与政治变革: 考察留日学生带来的教育思想如何与中国的政治变革相互作用。例如,一些留日学生在学习西方民主政治理念的同时,也反思了教育在培养合格公民、构建现代国家中的作用。 教育思想与社会转型: 分析留日学生教育思想对中国社会结构、观念形态产生的冲击和影响。例如,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挑战、对妇女教育的推动、对科学精神的普及等。 与其他教育思潮的对话与碰撞: 将留日学生教育思想置于更广阔的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的框架下,分析其与本土传统教育思想、以及其他传入的教育思潮(如法国、德国、美国等)之间的对话、融合与碰撞。 三、 研究价值与意义 《东瀛求学记》的研究,旨在填补当前学界在这一领域的某些空白,并为理解中国近代教育史提供新的视角和更深入的认识: 丰富和深化对近代中国教育史的研究: 本书将不再局限于对教育制度或政策层面的描述,而是深入到教育思想的源头和传播过程,揭示思想变革在教育现代化中的核心作用。 揭示中日文化交流的深层意义: 通过研究留日学生教育思想,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近代中日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互动,以及日本作为近代化先行者对中国产生的复杂影响。 梳理近代中国教育思想的谱系: 本书将有助于梳理近代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认识到西方、日本与中国本土思想的相互交织,以及由此形成的多元化的教育理论体系。 为当代教育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研究近代留日学生在面对变革与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学习精神、创新能力和家国情怀,对于我们今天深化教育改革,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教育挑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东瀛求学记》期望能够带领读者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感受那群怀揣理想的青年学子在异国他乡的学习与思考,理解他们所带来的教育思想如何像涓涓细流,汇聚成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澎湃浪潮。本书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思想力量在社会变革中作用的深刻体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著作的体量和深度,初次翻阅时便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作者似乎在这片浩瀚的历史海洋中,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的细致和耐心,打捞起那些散落在时间尘埃中的珍贵史料。尤其是对于直隶省这一特定区域在近代教育转型中的角色刻画,着实让人耳目一新。我原以为对那个时期教育史的研究多半会聚焦于京津一带的顶尖学府,但此书却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在国家转型脉络下显得尤为关键的省级实践层面。这种聚焦,使得原本宏大的“近代化”叙事,被分解成了无数可触摸、可分析的微观事件和人物命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留日学生群体与本土教育机构互动时的那种严谨的逻辑链条,仿佛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分裂一般,清晰地展现了知识、思想如何被引入、消化、再创造的过程。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人物和时间表,而是深入探究了这些跨文化经验是如何在特定的政治和社会土壤中生根发芽,甚至最终影响了整个地方教育体系的骨架结构。对于任何一个想超越教科书式理解、深入探究中国近代地方史和教育史交叉点的研究者或爱好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地图。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之独特,让我这个长期关注近现代思想史的读者也感到颇为惊喜。它没有陷入那种对“新旧交替”的二元对立叙事中,反而巧妙地捕捉到了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张力”与“协商”。例如,书中对直隶省地方士绅在引进新式学堂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保守与务实心态的对比分析,就非常精彩。作者并没有将他们简单地标签化,而是细致地展示了传统精英是如何在外部压力和内部需求之间寻找平衡点的。这种对地方能动性的肯定,使得整个近代化研究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而是充满了多方力量博弈的动态过程。从这个角度看,该书对区域史研究的贡献是巨大的,它提示我们,宏大的历史变革,最终还是要落脚到具体的地域、具体的人群和他们所面对的具体困境中去。我几乎可以想象,在研究其他省份的类似议题时,都会不自觉地将此书提供的分析框架作为参照系。

评分

每一次拿起这本书,总能被其严谨的学术规范所折服,但这绝不意味着它是一部枯燥的工具书。恰恰相反,作者在处理复杂的教育制度变迁时,所展现出的洞察力,如同手术刀般精准。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教育行政管理体系重构”的那几个章节,它清晰地勾勒出在中央权力尚未完全稳固之时,地方教育官员如何利用留学生资源来巩固自身地位,并借此推动一系列带有地方特色的改革举措。这种对权力、知识与地域政治三者间微妙关系的剖析,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史学功底。它成功地将教育史从一个相对孤立的学科领域中抽离出来,嵌入到更广阔的社会史和政治史的宏大叙事之中,让读者明白,教育的每一次变革背后,都潜藏着深刻的权力运作逻辑。对于想要理解近代国家构建过程的读者而言,这无疑是一扇通往深层理解的门。

评分

坦白说,在阅读这部著作之前,我对直隶省在近代教育史上的特殊地位认识并不够深入。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有效地弥补了现有研究中这种区域性的“盲区”。作者通过对大量散佚档案的梳理,重建了一个完整且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生态系统。我尤其欣赏其中对“课程设置”与“人才需求”之间矛盾的探讨,这直指近代教育实践的核心难题。它不仅仅描述了“引进了什么”,更深刻地揭示了“引进了之后如何消化和应用”的实践困境。这种由表及里、由制度到实践的分析路径,使得全书的论证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得令人信服。阅读完毕,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僵硬的年代划分,而是那些充满理想、也饱受挫折的先行者们的群像,他们如何在一个巨变的时代里,用教育这把钥匙去开启未来的图景。这是一部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将地方性研究提升到具有全国性启示高度的优秀作品。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章节安排,我有一种强烈的“抽丝剥茧”后的畅快感。它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堆砌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和令人望而生畏的脚注,而是以一种叙事者的姿态,将复杂的历史脉络娓娓道来。那种感觉,就像是跟着一位博学的长者穿行于百年前的学堂和衙门之间。特别是在论述留学生回国后所扮演的“中间人”角色时,作者并未简单地将他们描绘成“西学东渐的英雄”,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在身份认同、专业知识转化和地方权力结构中周旋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这种细腻的层次感,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精英”群体的理解。此外,书中对原始档案材料的运用达到了令人称道的程度,那些被尘封已久的手稿、批复和学生通信录,被巧妙地嵌入到论证的血肉之中,使得每一项论断都有着坚实的地基。这种将文献的温度与历史的厚度完美结合的写作手法,使得阅读体验从单纯的信息获取,升华为一种对历史现场的深切共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