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研究(第十六辑)

出土文献研究(第十六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编
图书标签:
  • 出土文献
  • 考古学
  • 历史学
  • 古文字学
  • 文献学
  • 中国古代史
  • 学术研究
  • 文物
  • 辑刊
  • 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西书局
ISBN:978754751327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494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4
字数:37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出土文献研究》辑刊,本辑共收录论文三十五篇,内容涉及金文、战国秦汉三国简牍以及黑水城文书等多种出土文献资料,既有文字学的探讨,又有文献学、史学及哲学等方面的研究,由此可以一见出土文献研究的新进展。此外,本辑插页收录了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医简八枚,其中药方目录简四枚,药方内容简四枚。

作者简介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是国家文物局直属的文化遗产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目前其主要职责是开展国家文化遗产资源的调查、登录工作;承担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工作;承担文化遗产科学的基础研究、专项研究,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应用技术研究,推广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承担国家重要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维修及展示方案设计;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科学技术的国际合作、学术交流和教育培训工作等。

内页插图

目录

读新刊曾子叔 诸器黄锦前 …………………………………………………………… 黄锦前
上博五《君子爲礼》“毋钦毋去”解…………………………………………………… 季旭昇
“夜爵”补説……………………………………………………………………………… 曹锦炎
也説清华简《保训》篇的“中” ……………………………………………………… 冯胜君
清华六《子仪》释文商榷………………………………………………………………… 单育辰
古文字中“閈”字解诂——从清华简《子犯子余》篇谈起…………………………… 李春桃
清华简《子産》篇“郑令”、“野令”、“郑刑”、“野刑”等相关史事探讨…… 张曼迪
读简帛古书札记二则……………………………………………………………………… 邬可晶
读战国秦简札记四则……………………………………………………………………… 王博凯
“齐物论”管锥…………………………………………………………………………… 王天然
近出战国西汉竹书所见人名补论………………………………………………………… 陈美兰
《岳麓书院藏秦简(伍)》的内容及分组略説………………………………………… 陈松长
放马滩秦简甲种《日书》简34中的“虫”……………………………………………… 罗小华
里耶秦简缀合商榷………………………………………………………………… [德]陶 安
里耶秦简牍校读札记(六则)…………………………………………………………… 谢 坤
里耶秦简中的追书现象——从睡虎地秦简一则行书律説起…………………………… 刘自稳
秦律令效力问题浅探 …………………………………………………………………… 周海锋
秦代封检题署新探——以里耶秦简爲中心……………………………………………… 单印飞
秦汉功劳制及其文书再探………………………………………………………………… 戴卫红
北大汉简《苍颉篇》中的“秭”字……………………………………………………… 李家浩
汉代张掖郡广地塞部隧设置考…………………………………………………………… 郭伟涛
读《居延汉简(壹)》札记(三则)…………………………………………………… 何有祖
“毋忧案”确是冤案——兼论汉代的“内臣齐民化”尝试…………………………… 陆德富
悬泉汉简拾遗(八) ……………………………………………………………初 昉 初世宾
《肩水金关汉简(肆)》所见甘延寿相关简文考释…………………………………… 黄浩波
《肩水金关汉简(肆)》缀合及释文订补(十一则)………………………………… 姚 磊
浅谈出土简帛文献中的计字尾题——兼补银雀山汉简157号简缺文 ………………… 张海波
张家山《引书》中的“彭祖之道” ………………………………………… 顾 漫 柳长华
张家界古人堤医方木牍“治赤散方”新证……………………………………………… 周 琦
长沙五一广场简牍法律用语续探………………………………………………………… 吴雪飞
长沙尚德街东汉简牍拼缀二则………………………………………………… [日]广濑薰雄
长沙尚德街东汉简牍研究二题…………………………………………………………… 程少轩
东汉《刘伯平镇墓券》年代考…………………………………………………………… 邓文宽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捌)》所见州中仓出米簿的集成与复原试 ………… 邬文玲
黑水城文书所见元代站赤祗应文卷(册)释补………………………………………… 张国旺

经纬万象: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研究(第二十辑) 书籍简介 《经纬万象: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研究(第二十辑)》是本年度汇集海内外顶尖学者最新研究成果的学术文集,聚焦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思想文化变迁等宏大议题。本辑内容跨越先秦至明清数千年历史,以严谨的考证和创新的理论视角,力求对古代文明的复杂面向进行深度剖析,为当代理解中国历史的演进脉络提供坚实的基础与新的启发。 本辑主要议题与精选篇章概览: 一、 制度与权力结构研究: 本辑深入探讨了古代权力运行的内在逻辑与外在表现,尤其关注制度的演化如何塑造社会阶层与个体命运。 1. 汉代郡国并行制下的地方治理模式重构: 本文以新出土的地方志和奏疏为主要材料,考察汉武帝“推恩令”实施前后,中央对地方势力的渗透与制衡策略的微妙变化。研究指出,名义上的中央集权下,地方豪强士族的能量并未完全消解,而是通过复杂的姻亲网络和经济利益共同体,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结构性的张力。重点分析了察举制初期,士人阶层如何利用制度缝隙,构建其政治资本,而非仅仅是墨守成规的儒家道德楷模。 2. 宋代内廷机构的权力再分配及其对决策效率的影响: 聚焦于宋代中后期,枢密院、三司与中书省之间的职能交叉与权限拉锯战。文章通过细致比对《宋会要辑稿》中的相关诏令与官员的私人文集,勾勒出皇帝如何通过设立临时性的“特遣机构”来打破既有的官僚制衡,实现对关键军事和财政决策的直接控制。研究强调,这种“权力的流动性”是宋代政治运行的一个显著特征,而非简单的制度缺陷。 3. 明代中后期卫所制度的藩篱化与军事社会结构转型: 以江南地区的卫所遗址调查数据和赋役黄册为基础,探讨了“军户”身份的逐渐商品化过程。本文揭示了在土地兼并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卫所军户如何通过赎买、逃亡或依附地方士绅的方式,实现身份的“去军事化”,这直接导致了明代后期边防和内部治安压力的结构性转移。 二、 思想与文化流变探微: 本部分着重于古代哲学、宗教、艺术观念的内在发展脉络及其与社会实践的互动关系。 4. 魏晋玄学中的“自然”概念与士人对政治伦理的消解: 深入剖析了王弼与何晏对老庄哲学的“义理化”过程。研究认为,玄学并非单纯地逃避现实,而是通过对“自然”与“无”的哲学阐释,构建了一种后世士人赖以自处、抵抗儒家僵硬道德规训的内在精神空间。特别是对“名教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分析,揭示了当时知识精英在维护社会秩序与追求个体自由之间的挣扎。 5. 唐代佛典翻译中的地域性语言策略及其对汉译经典的重塑: 以新发现的敦煌残卷中涉及的梵汉对音词汇表为切入点,对比了鸠摩罗什、玄奘时期译经风格的差异。本文侧重于研究译师如何根据不同地域(如关中、江南)的语言习惯和佛教理解深度,调整其术语的选择与句式结构,从而使得汉传佛教义理在本土化过程中展现出的丰富面貌。 6. 清初皖派朴学对朱子学“心性论”的突破与转向: 探讨了戴震、方以智等思想家如何立足于对传统经典的细致考订,将关注点从抽象的“天理”回归到具体的“人情”与“物理”。研究指出,朴学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在实证精神下,对宋明理学中过于形而上的部分进行了经验性的修正,为近代科学精神的萌芽提供了思想资源。 三、 经济、社会生活与技术史: 本辑对古代的经济运行模式、日常生活细节及技术传播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7. 战国至秦汉时期南方稻作农业的技术扩散与水利体系的区域分化: 结合考古学对灌溉设施的碳十四测年数据,分析了铁制农具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普及程度,以及不同诸侯国(如吴、楚、蜀)为适应水文条件所发展出的独特水利管理模式。文章强调,国家对水利工程的组织能力是衡量早期区域政治成熟度的重要指标。 8. 唐宋之际城市商业的“非官方”金融网络构建: 考察了柜坊、飞钱等早期信用工具的社会功能。通过分析唐代文献中对“私契”和“牙行”的记载,揭示了在国家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的背景下,民间商业活动如何通过建立一套灵活的、基于人际信任的非正式金融体系来弥补官方金融系统的不足,支撑长途贸易的发展。 9. 明代中叶江南地区士绅家庭的遗产继承与宗族财富的固化: 基于数份保存完好的族谱和契约文书,研究了“析产”制度在士绅阶层中的实际运作。本文揭示了通过限制女性继承权和设立“公中”财产等方式,江南士绅如何成功地在数代之间保持家族财富的集中与地位的稳定,进而影响到地方的教育资源分配。 结论与展望 《经纬万象: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研究(第二十辑)》通过多学科交叉的视野,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在制度演进、思想变革和物质生活层面所呈现出的复杂性与内在张力。本辑的研究成果不仅是对既有学说的补充与修正,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们超越单一的线性叙事,以更具辩证性和动态性的眼光,重新审视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底蕴。每一篇文章都如同在历史长河中投下的一块探针,深入考察了那些塑造了我们民族精神和制度基础的“经纬”所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印象是厚重、扎实,充满了学术的“匠人精神”。在如今信息碎片化爆炸的时代,能够坚持出版这样一套系统性、高标准的专业研究合集,本身就是一种对学术尊严的维护。评价一套学术刊物的好坏,核心还是看其对学科前沿的推动作用。从目录结构来看,选题面覆盖了从文字考证到制度史、思想史的多个维度,显示了出土文献研究的广阔影响。我特别留意了引文和注释的规范性,这一点对于学术诚信至关重要,该书在这方面做得无可挑剔,体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每篇文章都像是历史的微观切片,通过对这些切片的细致打磨,我们得以更清晰地认知我们民族文明的深层结构。对于任何致力于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史或古文字学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是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书和思想激发源泉。

评分

我通常是通过阅读这类汇编性的文集来把握一个领域近期的研究动态和前沿趋势的。这本书的选文质量明显很高,几乎篇篇都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和启发性。从装帧设计上看,它延续了一贯的稳重大气风格,这对于一本严肃的文献研究刊物来说非常重要,它传达了一种“内容大于形式”的信号。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某些特定出土材料的整理和释读报告,这些报告往往是第一手的、最直接的学术贡献。研究者们面对的困难是巨大的,古代材料的残破、文字的异体、语境的缺失,每一步都可能走入歧途。因此,能够看到如此多精细入微的考证分析,让人感到非常振奋。这套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部方法的展示录,它细致地勾勒出学者们如何运用比较、校勘、语境重建等多种手段,重构历史现场的艰辛历程。读罢后,会有一种对历史文字生命力的由衷赞叹。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史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这类专业的辑刊是拓宽视野、深化理解的绝佳途径。虽然其中不少专业术语需要我查阅字典或先前的背景知识,但这种“主动学习”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出土文献研究》这个系列一直以其对前沿发现的快速反应能力而著称,这一辑想必也不例外。我感兴趣的是,在当前的学术语境下,新的科技手段(比如高精度图像扫描、数据分析等)是如何融入到传统的文献考证中的,这本书中是否有所体现?我浏览了其中一篇关于某地新获简牍文字的书写风格演变探讨,那种将文字的笔画特征与当时的社会文化风貌联系起来的论述,简直是把冰冷的文字“激活”了。它不再是静止的符号,而是承载着具体的人在特定时间点留下的印记。这样的阅读体验,远比阅读经过层层解读的二手资料来得震撼人心。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种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比如特定年代或特定载体的文献研究)的学术辑刊,通常是抱着既敬畏又略感压力的复杂心情。敬畏于其专业深度,压力则来自于如何消化其中繁复的术语和晦涩的论证过程。但这次翻阅《出土文献研究(第十六辑)》的感受却有些不同。它的气场是沉稳而内敛的,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腔调,而是朴实地呈现研究成果。我注意到其中一些篇目似乎在探讨一些长期以来学术界争论不休的焦点问题,作者们显然下了大功夫去搜集、比对海量的相关资料。我特别欣赏那种“带着问题去阅读”的体验,仿佛跟随作者一起,在浩如烟海的残片中,进行一场侦探般的推理。这套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了新的观点,更在于它展示了严肃的学术研究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对古代社会认知图景的。它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过去理解的局限性,同时也激励着我们去探索更远的未知。

评分

这套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太吸引眼球了,那种古朴中带着一丝现代感的排版,让人忍不住想翻开看看里面到底藏了些什么宝贝。我一直对古代文献,特别是那些刚刚重见天日的“出土”之物充满好奇,总觉得每一次的发现都像是在揭开历史的另一层面纱。这本书的装帧质感也很好,纸张的选取很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这本身就是一种对知识尊重的体现。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每一篇文字,但光是目录和一些零星翻到的片段,就已经能感受到作者团队在考据上的严谨和深入。他们显然不是泛泛而谈,而是真正扎根于一手材料进行梳理和分析。比如,我瞥到关于某段竹简文字的辨析,那种丝丝入扣的逻辑推演,让人不得不佩服学者的功力。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来说,这样的专业书籍有时候会显得门槛较高,但这本书的编排似乎在努力搭建一座桥梁,让普通读者也能窥见古文字世界的奇妙与精深。期待能有更多的时间,沉浸在这片由先秦遗珍构筑起来的学术海洋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