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日本会成为今天的日本?中日关系之密切古而有之,面对西方国家向东方扩张的浪潮,两个国家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日本是我们极为熟悉的国家,但是对于其国家的历史却又相对“陌生”。从“锁国”到“近代”,此两百年来,日本在不断的毁灭与重建中轮回。俗话说,知己知彼。那么,在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的不断较量中,日本民众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今天?
2.一本在“专业”与“趣味”之间取得良好平衡的著作:它的知识量够,没有戏说,没有很无聊的那种“抖机灵”式的写作,很扎实又有趣。《大人的日本史》通过三十个关键词,简洁明快、深入浅出地重新解读“日本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日本”的过程,发掘日本真实而多样的面貌,不但提供历史的反思,更足以做为面对未来的经验教训。
为什么日本会成为今天的日本?
面对急遽变化的国际局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以成熟的眼光,重新认识这个熟悉的国家、陌生的历史。
◇ 采取“锁国”政策的德川幕府为何独厚荷兰人,又如何与世界互动?
◇“黑船”来袭,让天皇成为权力中心,组成新的大一统国家?
◇ 迈入现代的日本,如何用蛮横手段将北海道、琉球纳入国土?
◇ 关东大地震,创造出现代东京,却点燃了日本、韩国之间的仇恨?
◇ 铁路的发展,建构了日本井然有序的社会纪律?
◇ 看似平和的日本社会,也经历过躁动不安的年代,发生大规模的社会抗争?
在教科书中,日本往往被简化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一种是成功地推动明治维新,晋身强国之林的正面形象;另一种则是殖民者、侵略者,是军国主义的负面代表,但历史的复杂与偶然,并无法藉由这种简单的“二分法”来理解。
《大人的日本史》通过三十个关键词,简洁明快、深入浅出地重新解读“日本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日本”的过程,发掘日本真实而多样的面貌,不但提供历史的反思,更足以做为未来的借镜。
涂丰恩:台湾大学历史系硕士,现为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候选人。大学时候读过两年管理学院,从历史研究所毕业后,却又跑到资讯工程系工作。曾经出版过一本叫做《救命:明清中国的医生与病人》的小书,目前则在研究日本帝国时代的人造香料产业,以及现代感官经验形成的历史。因为喜欢说故事,所以跟朋友们一起创办了「故事:写给所有人的历史」网站。相信一个好故事,具有改变现实的力量;更相信好的历史故事,不仅能够让我们认识过去,更能让我们理解现在,想象未来。期望有一天,能够以台湾为起点,一点一滴地描绘出属于这块土地的世界历史。
诚如书名《大人的日本史》,此书的主题是日本历史,但也可从中找寻到台湾的痕迹。同属四面环海的日本与台湾,不可否认的,有时日本的历史就如一面镜子反射在我们的历史上值得借鉴。甚至有时候,这面镜子就如照妖镜般让我们有自省的机会。
--早稻田大学亚细亚研究机构主任研究员/纪旭峰
本书以游记的方式撰写,无论就文化史的发展、制度的建立、人物的崛起及其思想的演变,或是战争的过程、灾害的重建、经济的成长,均以浅显易懂的方式描述,给人阅读小说的感觉,有趣、生动、又不失历史的真实性,这是本书的魅力之处。
--台湾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徐兴庆
推荐序
简体版序
前言 写给旅人的日本历史
第一章 锁国:一场历史的误会
第二章 海洋:面相世界的窗口
第三章 三都:江户、大阪与京都
第四章 浮世:欲望的光与影
第五章 天灾:与自然搏斗的人们
第六章 黑船:不请自来的访客
第七章 开国:翻天覆地的世界
第八章 岩仓史节团:向西方学习
第九章 文化开化:打造新国家
第十章 自由民权:理想政治的追寻
第十一章 福泽谕吉:攀登文明的阶梯
第十二章 天皇:日本的现代神话
第十三章 北海道:辽阔大地的哀愁
第十四章 琉球:消失的王国
第十五章 铁路:血与汗的建设之路
第十六章 朝鲜:来自殖民地的呐喊
第十七章 新女性:自由恋爱的年代
第十八章 民本主义:国家为谁存在?
第十九章 关东大地震:灾难与复兴
第二十章 东京摩登:浴火重生的首都
第二十一章 满州:暴走的“帝国”
第二十二章 战争:染血的樱花
第二十三章 麦克阿瑟:重建日本的巨人
第二十四章 被占领:晴空下的黑暗记忆
第二十五章 丸山真男:进步的文化人
第二十六章 安保抗争:青春残酷物语
第二十七章 高度经济成长:告别战后
第二十八章 电视:一亿个白痴的社会
第二十九章 列岛大改造:平民首相的梦与挫折
第三十章 平成:走过失落的十年
后记 未完的旅程
推荐序:
有趣有料的日本史
刘柠
近五六年来,国内出版的日本史著作明显多了起来,仅笔者过眼者,就有不下十五种,有美国人的著作,日本人的著作,也有中国学者的著作。有些是大部头,甚至是多卷本,积年磨一剑——数载才出一卷(如《剑桥日本史》)。而在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选项中,笔者独钟那类作品:作者未必是研究日本史的专家,其书也不是写给历史系学生的教科书,但视界高远,史识宏阔,论证缜密,看似信手拈来的史料,实际上无不经过挑剔的拣选,像职人手里的手工似的,打磨得玲珑剔透,精致可人。反映在文本上,就是有料有趣,叙事生动,一气呵成,毫无阅读障碍。
在谈论日本历史时,国人常引以为傲的一点,是关于日本的最早文字记录,源于中国的史书《魏书·倭人传》,甚至比日本本土的“记纪神话”(即记述日本国起源的《古事记》《日本书纪》)还早了五百年。然而,这只是事实的一个方面。事实的另一面,是中国尽管对日本“知”之甚早,却浅尝辄止,“知”之不深。岂止是不深,长期以来,甚至陷入思考停止,以一种面对“蕞尔小国”的高冷来拒斥了解,乃至酿成国人之知日与日人之知中的极度不均衡状况,至今积重难返。对此,陈舜臣先生尝言:
中华即世界。……我们的文明,就是世界的文明。离文明的中心越远,文明的内容越是掺了水,人越是粗鄙野蛮。……如果是其他的文明,还会有兴趣,但如果是我们的文明“掺水”后的东西,还有研究的必要吗?只有少数的好事之人,用掠过古董店门面前的眼神稍微瞥了一下邻居日本。
造成国人对日本隔膜的原因不少,我也并没有专门研究,但是,窃以为其中有一条,怕是很难否认,那就是:缺少关于日本历史的有趣读本。提到东瀛,国人至今对所谓“日本四书”津津乐道(即露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戴季陶的《日本论》和蒋百里的《日本人》),这也未免太过陈旧了。不是说“四书”不好,而是说带有相当的局限性——主要是时代的局限,而有些知识,也早已过了学术“赏味期”。以“四书”中公认最具有学术价值和可读性的《日本论》来说,对军国主义的构造和成因,书中虽不乏精辟的论述,但作为1928年初版的著作,铸成军国主义失败的最大试炼——“二战”毕竟尚未爆发,“化学反应”尚未发生,戴季陶的某些结论现在看来也是难以站住脚的。
并非没有好的日本史著作,但一向缺乏学术性与公共性兼具、史识与史趣相融合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人的日本史》不失为一次成功的尝试。作为“通史”,这本书实际上是从近世写到今天,确切地说,是聚焦从1600年的关原之战至“3·11”巨震后逾四百年的历史,在时间跨度上,基本与赫赫有名的史学著作、美国詹姆斯·L. 麦克莱恩的《日本史(1600~2000)》相当。如果说,对日本和世界而言,明治维新以降一个半世纪的历史,是一部“激荡的近代史”(权且借用吉田茂回忆录《激荡的百年史》的表述)的话,那么,包括日本何以走上资本主义的轨道并跻身列强俱乐部的历史在内,其答案,或曰历史“规定性”,其实已经埋伏在更早的历史——即江户时代的历史中。
作者是历史学者,却像一位导游似的,引领读者穿越四百年的路线图,发掘那些隐藏在大历史褶皱中的细节,左右逢源,举重若轻。很多乍看去似稀松平常的物事,恰恰构成了后来深刻影响社会的某种文化的雏形,如幕府为了抑制地方藩主势力的发展,要求各地大名隔年到江户居住的所谓“参勤交代”制度,是今天上班族调往地方或海外分支机构工作的“单身赴任”文化的前身。今天“三都”(即东京、大阪、京都)之间的文化差异,诸如“京都人细腻,大阪人贪婪,江户人浮夸”,或“京都之人多矜气,重土地;大阪之人多杀气,重财富;江户之人多客气,重官职”(均为江户时代学者广赖旭庄语)等说法,其实未尝不是德川时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遗留。而在这种历史“细见”(日本专门详解历史文化细节的一类出版物)的过程中,还对史上一些似是而非的看法及学界通识,做了一番正本清源:譬如关于德川时代是否“锁国”的问题,作者认为所谓“锁国”说,是“由欧洲人发明出来,又逐渐传回日本国内的”,是“一场历史的误会”:
它反映的只是一部分欧洲人——那些无法进入日本的欧洲人——的观点。如果回到那个时代,德川幕府尽管不像当代的日本一般开放,但也并未完全锁上国家的大门。在赶走了西班牙人与葡萄牙人后,他们仍然保持与外在世界的来往,仍旧注意着时代的动向。……与其说是锁国,还不如说是采取了一种由中央政府严格掌控的交流政策。
事实上,德川时代的日本不仅没有“锁国”,反而留下了四个窗口(松前藩、萨摩藩、对马藩和长崎),在通商的同时,维系与世界的交流:长崎设有专供中国商人居住的社区“唐人屋敷”;知识人热衷学习荷兰语,从欧洲舶来的知识被称为“兰学”。其实,就连郑芝龙、郑成功父子的坐大,也与幕府这种对外的姿态不无关系。近松门左卫门写的一出净琉璃《国姓爷合战》,讲的就是郑成功的故事,至今仍是东京、大阪歌舞伎座的保留剧目。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镇子——九州岛南端的平户(郑成功的出生地)切入,以郑氏父子的“霸业”为线索,展开了十七世纪以降,日本从近世的封建社会到近代国家的发生与发展的历史叙事,生动迷人。惟其“导游”是台湾学人,特定的文化身份决定了其不同于大陆人的日本观——确切地说,是源于历史的文化关怀与观察视角的差别。如他谈到郑成功时代,“是一个连结的时代”,“台湾与日本的历史,也从那时开始,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互动与共鸣”:
曾经停留在台湾的西班牙人,曾与郑成功交手的荷兰人,都曾到过日本,或者传教,或者做生意。郑氏政权在台湾期间,日本也一直是他们相互往来的贸易伙伴。而在郑成功身后两百多年,台湾与日本的历史,又以另外一种方式,更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在甲午战争过后,台湾变成了日本的第一个海外殖民地。
不承想,东亚地缘政治的磁力场竟然以如此吊诡的方式,把台湾的历史与日本史揉在了一起,乃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纠缠萦绕,固结难解。幸耶非耶?这,就是现实。
正如相对于一衣带水的天朝大国,日人常喜欢低姿态地自称“边境人”一样,特殊的历史环境,也形塑了台湾人在凝视日本时,迥然有别于大陆的独特视角。这种视角,说白了,就是边缘切入:他们并不会、也无需颠覆以德川幕府及其后的天皇-中央政府为主景深的构图,可同时,绝不会无视那些虽处于主景深之外,但从外缘融入画幅,渐次改变整个构图的要素,如北方的虾夷地(即后来的北海道)、南方的琉球(即后来的冲绳)、西边的朝鲜半岛及“满蒙”,当然也包括最南端的台湾。过往的四百年来,正是那些日本本土之外的“边境”要素,一再发酵,轮番进入主流的战略视野,动辄升级为改变东亚政治地图的砝码。如此关注的视角和心态,一向是大陆的弱项,甚至是缺环。
当然,所有历史读本,本质上都是历史叙事,并不等于历史本身。但惟其如此,我们才需要在不同的视角间切换,以期“脑补”一部全方位的通史,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这也是读史的主要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人的日本史》不失为脑补的道具,或引子,而且是有趣的道具,有料的引子,可资校正、深化我们的日本观,从而增殖汉语思想。
2017年3月12日
于东京成田国际机场
我是一个对细节有近乎偏执要求的人,这本书在这方面无疑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避开了宏大叙事可能带来的空泛和失真,转而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往往被主流史学所忽略的“边缘地带”。例如,书中对某个时代工匠阶层技艺传承方式的详尽描述,那种对工艺流程、工具改进乃至行业内部规矩的细致考察,简直令人叹为观止。这部分内容绝非简单的资料堆砌,而是建立在对一手材料的深刻理解之上,并以一种近乎文学性的语言将之呈现出来,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可读性。读到此处,我甚至开始思考,究竟是技术塑造了文化,还是文化催生了特定的技术?这本书没有直接回答,但它提供了一系列强有力的观察点,让我得以从新的角度审视技术史和社会史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历史雷达”被彻底校准了,能更敏锐地捕捉到历史细节背后的巨大能量。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极其精妙,读起来有一种如沐春风般的流畅感,完全没有一般历史著作那种刻板的说教意味。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严肃的学术研究包裹在引人入胜的故事外衣之下。我特别喜欢它在探讨社会结构转变时所采用的类比和反思。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不断地将过去与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进行对话,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智性的愉悦。比如,它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文化审美趣味演变的剖析,极其细腻地展现了“流行”是如何诞生并消亡的,以及这种“流行”背后隐藏的权力逻辑和经济基础。这部分内容让我意识到,即使在看似最不经意的文化现象中,也蕴含着深刻的历史信息。整本书的论证过程严密而又富有张力,仿佛跟着一位技艺高超的导游,穿梭于历史迷宫,每走一步都能发现新的风景,且每一步都走得那么踏实有力。我很少能在一本历史书中感受到如此强烈的“在场感”。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其深植于文本之中的那种现代性的反思能力。它并非简单地站在当代视角去评判古人,而是努力去理解历史情境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作者在论述某个社会现象的成因时,常常会穿插一些对人类普遍心理和行为模式的洞察,使得书中的内容具有了超越特定地域和时段的普适价值。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书中探讨某次文化思潮转变时所引用的观点,那种对“集体无意识”如何被特定媒介和权力机构所引导和利用的分析,读来令人醍醐灌顶。它没有用激烈的批判,而是用一种冷静、近乎解剖学的笔法,揭示了社会思潮流动的内在机制。整本书的行文风格成熟稳健,没有丝毫浮躁之气,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在壁炉旁,用温和却坚定的声音,为你娓娓道来那些尘封的、却又与你息息相关的过去。这是一本能够真正提升一个人思考深度的上乘之作。
评分刚翻开这本书的封面,就被那深邃的历史感所吸引,仿佛能透过文字的缝隙窥见日本列岛上那些古老的故事。这本书并没有直接铺陈那些耳熟能详的王朝更迭或著名战役,而是更侧重于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切入,去探索日本社会肌理深处的那些微妙变化。它像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乃至精神信仰是如何一步步被塑造和重塑的。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叙事手法,他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是耐心地带领读者穿梭于历史的长河中,去感受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影响深远的社会现象。比如,书中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普通民众日常用品变迁的描绘,那细节之丰富,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体会到时代洪流下个体命运的起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明白,历史并非高高在上的帝王将相的功过簿,而是由无数个体的选择和生活累积而成的复杂画卷。读完之后,我对日本这个国家,乃至对“历史”这个概念本身,都有了一种全新的、更具层次感的理解。它不是一本快速消费的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智力之旅。
评分坦白讲,我原以为这又是一本堆砌史料的“流水账”,但很快我就发现我完全错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的“留白”和“点到为止”。作者的笔触非常克制,他似乎更热衷于描绘历史的“氛围”而非事件的“全景”。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主动思考。比如,书中对特定历史时期某些社会阶层心理状态的侧面描写,虽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却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让人去揣摩其中的无奈、挣扎与妥协。我时常在阅读时停下来,陷入长久的沉思,想象在那个时空背景下,自己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种“不把话说死”的写作风格,是很多历史作品所欠缺的,它尊重了读者的智识,邀请我们成为历史的共同探索者,而非被动的接收者。这本书就像一坛陈年的老酒,初尝可能不觉惊艳,但回味悠长,每一次品尝都能咂摸出不同的滋味和深意。
评分送货挺快的,质量也挺不错的
评分自我认为很棒的书 老婆很喜欢
评分正版图书,印刷很好!
评分日本近代史入门类书籍,阅读体验非常好。从江户时代始讲起,对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覆盖的非常到位,推荐给每一个想了解日本近代史的读者。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老用户了。一直都京东。很方便。
评分不错的样子、不错的电影?、不错的一件外套的衣服鞋子都没有变了、不错的一件外套就这么来咯、不错的一件外套女中长款加厚大衣
评分这个书,还是不错的,希望包装改善一下
评分日本近代史入门类书籍,阅读体验非常好。从江户时代始讲起,对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覆盖的非常到位,推荐给每一个想了解日本近代史的读者。
评分很好,送货也很快,还有折扣,买书就要上京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