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作者
本书作者是英国著名作家和史学家,是当时研究维多利亚女王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故事精彩
丛书带有传记的性质,但又不局限于传记的范畴,成为详述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全面内容的史学著作。
★全景插图精美绝伦
百幅精美功能性插图,无声地展现了沙皇俄国的晚景,令读者获得一种不是穿越胜似穿越的强烈审美体验。
★影响深远
本书荣获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泰晤士报》《民族报》《曼彻斯特卫报》《每日电讯报》《威斯敏斯特公报》《新政治家周刊》等数十家报纸予以推荐、热评。
本书以维多利亚女王的人生轨迹为主线,生动地讲述了英国全盛时期的历史。这个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全世界方兴未艾;这个时代,科学发明层出不穷,文学流派异彩纷呈,艺术界群星璀璨。你会看到那么多叱咤风云的人物纷纷登场,听到那么多嘹亮的军号时断时续地吹响;你不仅能感受到宫廷斗争的残酷,还能体会到人情的温暖;你不会在活泼的语言中觉察到沉重的冷漠,而会在鲜活的情节面前变得神采飞扬……总之,你会从书中看到那个缤纷多彩的维多利亚女王时代。
利顿?斯特拉奇(1880—1932)。英国著名作家、史学家,其代表作是《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维多利亚时代名人传》《伊丽莎白与埃塞克斯》和《人物小传》。其中,成就极高、影响极大者,非《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莫属。1921年,作者因该书荣获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
冯智娇(1987-),女,硕士,现为兰州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主持甘肃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1项,参与教育部、甘肃省地厅级研究项目5项,发表学术论文7篇。拥有二级笔译资格证书,是中国翻译协会会员。
本书荣获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泰晤士报》《民族报》《曼彻斯特卫报》《每日电讯报》《威斯敏斯特公报》《新政治家周刊》等数十家报纸予以推荐、热评。
译者序
第1章 维多利亚出生前的王室
第2章 未来女王的教育
第3章 宠臣墨尔本勋爵
第4章 女王的婚姻
第5章 云诡波谲的内外形势
第6章 王子的最后时光
第7章 幽居时期
第8章 格莱斯顿爵士与比肯斯菲尔德伯爵
第9章 晚年的统治
第10章 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谢幕
专有名词中英对照
参考文献
版权声明
1817年11月6日,摄政王的独生女、英国王位继承人—夏洛特公主薨逝。她短暂的一生算不得幸福。她生性冲动顽劣,渴望自由却不能如愿以偿。她生于一个充满暴力的家庭,其母名声败坏且性格古怪。因此,她自幼就被迫由其声名狼藉、自私自利的父亲抚养。当她十七岁时,父亲决定把她嫁给奥兰治王子。起初,她默许了这桩婚事,但后来她与普鲁士奥古斯王子坠入爱河,因此她决定悔婚。奥古斯王子并不是她的初恋,此前她曾与一位名叫赫斯的上尉好过一段时间。实际上,奥古斯王子已经娶了一个穷人家的女子,但她对此并不知情,奥古斯王子对此事也绝口不提。1814年6月,当她正为如何才能取消与奥兰治王子的婚约而伤脑筋时,俄国沙皇的军团抵达伦敦庆祝大战告捷。当时,俄国沙皇随员有一位王子—萨克森-科堡的利奥波德王子,他既年轻又英俊,对夏洛特公主一见倾心,但公主早已心有所属,对他置之不理。7月,摄政王发现女儿与奥古斯王子私会,并且抓了现行。于是,他辞退了她的侍从,接着将她软禁在温莎公园。“全能的上帝,请赐予我力量。”公主跪在地上激愤地恳求道。接着她从厨房后门溜到街上,坐上一辆路过的马车,然后飞奔到母亲在贝斯沃特的家里。不过,她的行踪很快就败露了,父亲派人穷追不舍。最后,在约克公爵、萨塞克斯公爵以及索尔兹伯里主教的劝说下,她才于凌晨两点回到卡尔顿的住所。她再次被软禁在温莎公园,而奥兰治王子也杳无音信,最后竟失踪了。最终还是萨克森-科堡的利奥波德王子将她解救了出来。
萨克森-科堡的利奥波德王子凭借自己的智慧说服了摄政王,感动了大臣们,并和公主的叔父肯特公爵成了朋友。在肯特公爵的帮助下,他与公主秘会,并最终赢得了公主的芳心。滑铁卢战役后,萨克森-科堡的利奥波德王子待在巴黎,肯特公爵的副官就经常往返于海峡两岸,为他们鸿雁传书,以解他们的相思之苦。1816年1月,萨克森-科堡的利奥波德王子受邀前往英国,并于当年5月与公主完婚。
王子与公主的性格截然不同,他是一名神圣罗马帝国太子党成员的小儿子,年仅二十六岁的他曾在抵抗拿破仑的战斗中表现出色,也在维也纳会议的外交方面崭露头角。他尝试着驯服这位性格暴躁的公主。他言语沉着冷静,举止高冷谨慎,很快就俘获了这位野蛮豪放的公主。但对于公主的很多行为,他还是接受不了,比如她爱嘲弄、爱跺脚,时常还会放声大笑;作为公主,她的言行举止不够端庄,还不把自己当回事。但公主的某些行为也让王子深受触动,因此,他对纠正公主的言行很有信心。多年以后,他对自己的外甥女说,欧洲上层社会的生活在法国电影《豌豆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虽然摩擦不断,但结局都基本相同。在他面前,公主就像一个穿着裙子的叛逆男孩,弓着腰,背着手,粉嫩的脸蛋洋溢着笑容,明亮的双眸流淌出情思。“我能帮你做什么吗?”公主说。“什么也不需要。”他总是这样回答,“我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为了你好。”
这对王室夫妇住在伊舍附近的克莱蒙特,家里有一名来自神圣罗马帝国的年轻医生—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希?斯托克马。他是科堡地区一个小官的儿子,战争时期曾做过军医,后来回到老家行医并结识了利奥波德王子。王子钦佩他的能力,婚后就将他带回英国作为私人医生。斯托克马对自己的命运充满期待,突如其来的幸运让他既受宠若惊又忐忑不安,因为他就要面对权力、未知、痛苦和绝望的考验了。在克莱蒙特,他只是个无名小卒,但公主却很看重他,亲切地叫他“斯托克”,还时常和他在长廊漫步。尽管他经常存在饮食消化不良的症状,偶尔也会郁郁寡欢,但在各种场合他仍然活跃开朗,被誉为“科堡才子”。他生性善良,并且善于观察王室的一切。“我的主人,”他在日记中写道,“是世界上最好的丈夫;妻子对他的爱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不久,斯托克马谨慎睿智的处事方式得到了众人的认可,并成为他一生宝贵的财富。1817年春天,公主怀孕了,准备让他担任主治医生,但深谙世事的他果断地拒绝了。因为他觉得同事们会忌妒他,也不可能听从他的建议,但一旦出了什么岔子,身为外国医生,他首当其冲会被指责。不久,他注意到公主饮食过于清淡,还伴有持续出血的现象。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便向王子进言,建议医生们对公主进行治疗。但为时已晚,经过几个月的治疗,11月5日晚上9点,公主在经历了五十多个小时的痛苦分娩后产下一名死男婴。午夜时分,公主晕了过去。斯托克马前去探望公主,发现她已经奄奄一息,而医生却在给她灌酒。公主紧紧地抓住斯托克马的手,说:“我已经被灌醉了。”过了一会儿,斯托克马出去了,来到隔壁房间,他听到公主声嘶力竭地喊着自己的名字:“斯托克马!斯托克马!”当他跑回去时,她已经不能言语。痛苦地挣扎后,公主撒手人寰。
煎熬了好几个小时候后,王子刚出去休息了片刻;斯托克马不得不告诉他,公主薨了。听到这个噩耗时,王子都没有反应过来;当他起身要去看她一眼时,却瘫倒在椅子上。斯托克马跪在他身旁,王子嘴里嘟囔着:“这一定是梦,不可能是真的。”王子走到床边,跪下来亲吻了妻子冰冷的双手,随后便扑到斯托克马的怀里放声大哭道:“我现在很孤单。答应我,永远别离开我。”
尽管这本书的内容详实,但它的注释和参考文献体系设置得非常不便。作为一个喜欢深入研究的读者,我常常需要核对文中的某些专业术语或引用出处。然而,所有的注释都堆砌在书的末尾,而且标注的页码常常与正文中的具体论述对应不上,给查找带来极大的困扰。更糟糕的是,许多关键的历史人物传记和原始资料的引用标注得含糊不清,让人无法追溯到最原始的文本进行比对验证。这种对学术严谨性基础——清晰注释系统的轻慢,极大地降低了这本书作为严肃史学参考的可用性。我不得不频繁地在正文和尾注之间来回翻阅,阅读体验被打断无数次,这对于一本厚重的历史著作而言,是无法容忍的低效设计。它仿佛在暗示,作者并不希望读者深究其论点的来源,这让人对其可信度产生了微妙的不安。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厚实的纸张,精美的封面设计,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度。我特地选了这个“全景插图版”,就是冲着那些据说能还原时代风貌的图像去的。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却发现插图的质量和数量远没有宣传中那么令人振奋。很多地方的插图仅仅是简单的黑白线条画,虽然能起到一定的辅助说明作用,但与我期待的“全景”体验相去甚远。我本以为能看到大量高清的彩色照片或者精细的版画复制品,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蒸汽机轰鸣、裙摆飞扬的维多利亚伦敦街头。结果,更多的篇幅被密密麻麻的文字占据,文字本身或许还算扎实,但视觉上的冲击力实在不足。这让我对编辑团队在“插图版”的定位上产生了疑问,这更像是一个文字内容详尽的普通版本,只是额外加了几张聊胜于无的配图。如果不是冲着这个名头来的读者,可能会觉得物超所值,但对于我这种对视觉呈现有较高要求的历史爱好者来说,多少有些失望。整体来说,阅读体验因为视觉的匮乏而大打折扣,仿佛隔着一层毛玻璃在看那个辉煌的时代。
评分从文字风格上讲,作者的笔触显得过于学术化和疏离,缺乏那种能将读者拉入历史情境中的叙事魅力。全书的语调异常平稳,即便是描述到重大的国家危机或亲王殿下的逝世这样的情感冲击点时,作者也只是用一种近乎记录的口吻带过,没有丝毫情绪的起伏。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知识的输入,而非一次情感的共鸣。我渴望的,是那种能让我感受到十九世纪人们的焦虑、抱负和矛盾的文字。比如,如果能多引用一些当事人的日记、信件片段,或者用更富画面感的描述来重现当时人们的日常对话,那该多好。现在读起来,感觉就像是在阅读一份官方的历史年鉴,数据详实,结论明确,但唯独缺少了“人”的味道。历史,归根结底是人的故事,这本书却似乎刻意避开了这些鲜活的人性光辉与阴影。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有些跳跃,初读时让人感到脉络不够清晰。作者似乎试图在一个相对有限的篇幅内,涵盖女王登基到去世的漫长岁月,这导致了某些关键历史转折点被一带而过,而对一些相对次要的宫廷轶事却着墨甚多。例如,关于工业革命早期社会矛盾的描写,仅仅停留在表面,缺乏对底层人民生活状态的深入挖掘,这对于一本声称要“全景”展现的著作来说,是一个明显的疏漏。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更具逻辑性和层次感的推进,比如先集中探讨政治权力结构的演变,再深入社会经济的变革,最后才是文化思潮的更迭。但这本书更像是将不同主题的碎片随意拼贴在一起,导致阅读节奏时快时慢,需要读者自己去费力地重建历史的连续性。每次翻页,我都得花上几秒钟来确定现在讨论的是议会改革还是海外殖民地的冲突,这种认知负荷着实不小,严重影响了沉浸感。
评分这本书在处理跨文化交流和帝国主义扩张这一主题时,立场显得相当保守和片面。对于大英帝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掠夺和对殖民地人民的影响,书中仅用了一两章进行了概述性的提及,而且措辞明显倾向于维护当时的“文明使命论”。对于那些被卷入大英帝国机器下的不同族群所遭受的苦难和反抗,几乎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或深度分析。这让我感到十分遗憾,因为维多利亚时代的影响力是全球性的,若不全面审视其殖民政策带来的复杂后果,任何“全景”的宣称都站不住脚。我期待的是一种更具批判性、更平衡的视角,能够正视那个时代光鲜亮丽的进步背后所掩盖的巨大阴影。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全书的史学价值大打折扣,仿佛是在粉饰太平,避开那些需要正视的历史重负。
评分满减购入
评分朋友推荐买的,书挺好,插图很多,文笔也可以。可惜是平装本,另外,新书现在定价真是越来越高了
评分还不错的书。。。。。。。。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有些歌词讲的不是身边的故事,每一句却是你我的心情。Eris最喜爱的10首容祖儿,送给近来常听容小姐歌的好朋友,和每一个你。
评分不错
评分阿克巴大帝时代不错,挺好
评分看过凯撒传记,出镜率很高的一本原著这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