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用植物.十九

中国药用植物.十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华谷,段士民,王喜勇,曾飞燕 编
图书标签:
  • 药用植物
  • 中药
  • 植物学
  • 本草
  • 中国植物
  • 植物图鉴
  • 传统医学
  • 自然医学
  • 植物化学
  • 药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9081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671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404
字数:5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供药物研究、教育、资源开发利用及科普等领域人员参考使用。
中国全面的药用植物图鉴,被誉为“中国当代本草纲目”
作者为药用植物鉴定专家,与植物摄影师联袂合作,内容科学可靠,图片精美
图片来源于生境照片,花、果、叶、根、植株照片全包括,便于按图索骥
内容针对197种常见中草药,代表性强,资料全面

内容简介

按地域及科属划分的药用植物的名称、拉丁名、别名、基原、形态特征、生境、分布、采集加工、性味功能、主治用法等,每种图文并茂,有用药部位的特写,有全株、根茎叶彩图,便于读者识别,主要关注野外生境照及野外识别,一面图片,一面文字,对开设计,整齐规范

作者简介

叶华谷,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 从事植物分类和标本鉴定工作30年,对药用植物有多年研究经验,是白云山制药厂的药用植物顾问。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当代本草纲目诞生
  ●我国首套图文并茂的《中国药用植物》出版
  ●由华南植物园专家组完成
  ●结束六千种草药无图的历史
  中草药是我国的瑰宝,“中国有1万多种植物具有药用价值,但没有一本书能完整、图文并茂地介绍它们的庐山真面目。”明代完成的《本草纲目》,收录中药共1892种,其中植物占据七成。《全国中草药汇编》收录了3000多种植物,但其中仅部分使用中草药的素描图与墨线图。这给中草药的种植、收购、加工、使用带来不便。
  “同名异物”就是困扰中药的一大麻烦。过去无图参照药厂都有执错药的痛苦经历。
  华南植物园标本馆有超过百万份的植物标本,以叶华谷研究员为首的专家组,经过30多年研究,携手植物专业摄影师,历经15年的拍摄,足迹踏遍祖国大江南北,计划陆续完成30册《中国药用植物》的出版,通过大量照片、标本的支持,结束了6千~8千种中草药“有文无图”的历史。
  《中国药用植物》共30册,书中图文并茂地展示了6000种左右中草药的样貌、正名、别名、功效等,可谓当代版的《本草纲目》。
  本套图书的出版,有图又有真相,有利中医发展;可以有效减少人们对草药的错误认知;为“未入册”的、民间长久使用的药用植物正名;解除人们对于相似中草药用药的疑惑;必将有力地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

目录

蓍        Achillea millefolium2
白喉乌头     Aconitum leucostomum4
夏侧金盏花    Adonis aestivalis6
小侧金盏花    Adonis parvifl ora8
小獐毛      Aeluropus pungens10
亚洲龙芽草    Agrimonia asiatica12
扁桃       Amygdalus communis14
野扁桃      Amygdalus ledebouriana16
大苞点地梅    Androsace maxima18
大花银莲花    Anemone silvestris20
毛头牛蒡     Arctium tomentosum22
龙蒿       Artemisia dracunculus24
新疆天门冬    Asparagus neglectus26
糙草       Asperugo procumbens28
小檗       Berberis amurensis30
黑果小檗     Berberis hetropoda32
厚叶岩白菜    Bergenia crassifolia34
金黄柴胡     Bupleurum aureum36
假苇拂子茅    Calamagrostis pseudophragmites38
红果沙拐枣    Calligonum rubicundum40
小甘菊      Cancrinia discoidea42
山柑       Capparis spinosa44
刺叶锦鸡儿    Caragana acanthophylla46
树锦鸡儿     Caragana arborescens48
黄金树      Catalpa speciosa50
柳兰       Chamerion angusitifolium.52
刺藜       Chenopodium aristatum54
香藜       Chenopodium botrys56
灰绿藜      Chenopodium glaucum 58
粉苞苣      Chondrilla piptocoma60
丝路蓟      Cirsium arvense62
管花肉苁蓉    Cistanche tubulosa64
粉绿铁线莲    Clematis glauca66
西伯利亚铁线莲  Clematis sibirica68
准噶尔铁线莲   Clematis songarica70
新疆党参     Codonopsis clematidea72
倒披针叶虫实   Corispermum lehmannianum74
新疆元胡     Corydalis glaucescens76
阿尔泰黄堇    Corydalis nobilis78
直立黄堇     Corydalis stricta80
黑果栒子     Cotoneaster melanocarpus82
黄果山楂     Crataegus chlorocarpa84
红果山楂     Crataegus sanguinea86
准噶尔山楂    Crataegus songorica88
南方菟丝子    Cuscuta australis90
榅桲       Cydonia oblonga.92
喀什牛皮消    Cynanchum kashgaricum94
戟叶鹅绒藤    Cynanchum sibiricum96
大果琉璃草    Cynoglossum divaricatum98
锁阳       Cynomorium songaricum100
毛曼陀罗     Datura innoxia102
野胡麻      Dodartia orientalis104
垂花青兰     Dracocephalum nutans106
丝毛蓝刺头    Echinops nanus108
蓝蓟       Echium vulgare110
大果沙枣     Elaeagnus moorcroftii112
尖果沙枣     Elaeagnus oxycarpa114
蓝枝麻黄     Ephedra glauca116
膜翅麻黄     Ephedra przewalskii118
细子麻黄     Ephedra regeliana120
准噶尔大戟    Euphorbia soongarica122
全裂叶阿魏    Ferula dissecta124
沙生阿魏     Ferula dubjanskyi126
多伞阿魏     Ferula ferulaeoides128
森林草莓     Fragaria vesca130
小叶白蜡     Fraxinus sogdiana132
蓬子菜       Galium verum134
高山龙胆     Gentiana algida136
卡氏龙胆     Gentiana karelinii138
新疆假龙胆    Gentianella turkestanorum140
扁蕾       Gentianopsis barbata142
鼠掌老鹳草    Geranium sibiricum144
水杨梅      Geum aleppicum146
欧活血丹     Glechoma hederacea148
三刺皂荚     Gleditsia triacanthos150
粗毛甘草     Glycyrrhiza aspera152
光果甘草     Glycyrrhiza glabra154
胀果甘草     Glycyrrhiza inflata156
圆锥石头花    Gypsophila paniculata158
紫萼石头花    Gypsophila patrinii160
长叶碱毛茛    Halerpestes ruthenica162
细枝岩黄耆    Hedysarum scoparium164
沙生蜡菊     Helichrysum arenarium166
中亚天仙子    Hyoscyamus pusillus168
糙枝金丝桃    Hypericum scabrum170
大花神香草    Hyssopus macranthus172
喜盐鸢尾     Iris halophila.174
马蔺       Iris lacteal varchinensis176
宽翅菘蓝     Isatis violascens178
鸢尾蒜      Ixiolirion tataricum180
欧亚圆柏     Juniperus sabina182
锯齿莴苣     Lactuca serriola184
飘带莴苣     Lactuca undulata186
毛兔唇花    Lagochilus bungei188
二刺叶兔唇花   Lagochilus diacanthophyllus.190
毛节兔唇花    Lagochilus lanatonodus192
短柄野芝麻    Lamium album194
西伯利亚落叶松  Larix sibirica196
盐独行菜     Lepidium cartilagineum198
抱茎独行菜    Lepidium perfoliatum200
柱毛独行菜    Lepidium ruderale202
大赖草      Leymus racemosus204
岩风       Libanotis buchtormensis206
异叶橐吾     Ligularia heterophylla208
繁枝补血草    Limonium myrianthum210
耳叶补血草    Limonium otolepis212
长距柳穿鱼    Linaria longicalcarata214
白花亚麻     Linum pallescens216
小花紫草     Lithospermum officinale218
新疆百脉根    Lotus frondosus220
欧洲地笋     Lycopus europaeus222
涩荠       Malcolmia africana224
亚洲薄荷     Mentha asiatica226
黑桑       Morus nigra228
乳苣       Mulgedium tataricum230
鳞序水柏枝    Myricaria squamosa232
大白刺      Nitraria roborowskii234
西伯利亚白刺   Nitraria sibirica236
雪白睡莲     Nymphaea candida238
大翅蓟      Onopordum acanthium240
黄花滇紫草    Onosma gmelinii242
牛至       Origanum vulgare244
小苞瓦松     Orostachys thyrsiflortus246
山蓼       Oxyria digyna248
块根芍药     Paeonia anomala250
野罂粟      Papaver nudicaule252
中败酱      Patrinia intermedia254
轮叶马先蒿    Pedicularis verticillata256
骆驼蓬      Peganum harmala258
金露梅      Pentaphylloides fruticosa260
小叶金露梅    Pentaphylloides parvifolia262
紫苏       Perilla frutescens264
镰叶前胡     Peucedanum falcaria266
山地糙苏     Phlomis oreophila268
泡囊草      Physochlaina physaloides270
西伯利亚红松   Pinus sibirica272
阿月浑子     Pistacia vera274
鸡娃草      Plumbagella micrantha276
大叶白麻     Poacynum hendersonii278
花荵       Polemonium coeruleum280
新疆远志     Polygala hybrida282
两栖蓼      Polygonum amphibium284
朝天委陵菜    Potentilla supina286
密枝委陵菜    Potentilla virgata288
细叶白头翁    Pulsatilla turczaninovii290
五柱红砂     Reaumuria kaschgarica292
黄花红砂     Reaumuria trigyna294
矮大黄      Rheum nanum296
天山大黄     Rheum wittrockii298
疏花蔷薇     Rosa laxa300
宽刺蔷薇     Rosa platyacantha302
大果蔷薇     Rosa webbiana304
黄刺玫      Rosa xanthina306
黑果悬钩子    Rubus caesius308
树莓       Rubus idaeus.310
木本猪毛菜    Salsola arbuscula312
短柱猪毛菜    Salsola lanata314
钠猪毛菜     Salsola nitraria316
新疆鼠尾草    Salvia deserta318
西伯利亚接骨木  Sambucus sibirica320
高山地榆     Sanguisorba alpina.322
准噶尔蓝盆花   Scabiosa soongorica324
水葱       Scirpus tabernaemontani326
帚枝鸦葱     Scorzonera pseudodivaricata328
砾玄参      Scrophularia incisa330
盔状黄芩     Scutellaria galericulata332
异果千里光     Senecio jacobaea334
疏齿千里光    Senecio subdentatus336
沙生蝇子草    Silene olgiana338
光白英      Solanum boreali-sinense340
西伯利亚花楸   Sorbus sibirica342
天山花楸     Sorbus tianschanica344
金丝桃叶绣线菊  Spiraea hypericifolia346
囊果碱蓬     Suaeda physophora348
紫丁香      Syringa oblate350
暴马丁香     Syringa reticulate varamurensis352
密花柽柳     Tamarix arceuthoides354
刚毛柽柳     Tamarix hispida356
多花柽柳     Tamarix hohenackeri358
短穗柽柳     Tamarix laxa360
多枝柽柳     Tamarix ramosissima362
长锥蒲公英    Taraxacum longipyramidatum364
胀梗婆罗门参   Tragopogon capitatus366
蒜叶婆罗门参   Tragopogon porrifolius368
弯果胡卢巴    Trigonella arcuata370
阿尔泰金莲花   Trollius altaicus372
伊犁郁金香    Tulipa iliensis374
白榆       Ulmus pumila376
异株荨麻     Urtica dioica378
王不留行     Vaccaria hispanica380
阿尔泰藜芦    Veratrum lobelianum382
准噶尔毛蕊花   Verbascum songoricum384
穗花婆婆纳    Veronica spicata386
欧洲荚蒾     Viburnum opulus388
硬毛堇菜     Viola hirta390
芳香新塔花    Ziziphora clinopodioides391
驼蹄瓣      Zygophyllum fabago392
大翅霸王     Zygophyllum macropterum394
大花霸王     Zygophyllum potaninii396
石生霸王     Zygophyllum rosovii398
参考文献400
拉丁名索引401
中文名索引403

前言/序言

世界上的药品绝大多数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我国地大物博,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已知的高等植物就有3万多种,其中药用植物超过1万种,为了让人们对药用植物有更直观的认识,我们将以系列丛书的形式,把中国药用植物以文字描述和彩色照片的形式陆续出版。本书内容包括每种植物的中文名、别名、拉丁名、形态特征、生境、分布、采集加工、性味功能、主治用法,有些种类还有附方。书后附有中文名索引和拉丁名索引。本书中介绍的植物种类按拉丁名首字母顺序排列,共收录我国野生及栽培的药用植物200种(包括亚种、变种和变型)。其中的性味功能与主治用法主要参考《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云南中药资源名录》《西双版纳药用植物名录》等。
为了避免有些有毒植物因误服或服用过量引起中毒,在该植物的性味功能后面标明“有大毒”“有毒”“有小毒”等字样,应慎用。
本书主要是从植物资源与利用的角度来阐述,可供药物研究、教育、资源开发利用及科普等领域人员参考使用。
《草木通鉴:本草的智慧与传承》 引言: 人类与植物的缘分,可追溯至文明之初。从茹毛饮血的先民,到如今的现代社会,植物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是食物的源泉,是衣物的来源,更是治愈疾病的宝库。数千年来,古老的智慧通过口耳相传、文字记载,不断积累、传承,逐渐形成了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本草。本草学,不仅是对自然界植物药用价值的探索,更是中国人观察自然、理解生命、关怀健康的独特视角。《草木通鉴:本草的智慧与传承》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试图梳理、呈现本草学发展脉络,探寻其内在的智慧,并展望其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 第一章:本草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从神农尝百草到《神农本草经》 本草的萌芽,可以追溯至上古时期。传说中的神农氏,以其亲身实践,遍尝百草,辨别药性,奠定了本草学的基础。虽然神农氏的传说带有神话色彩,但它反映了早期人类对植物药用价值的朴素认知和探索精神。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些零散的经验逐渐被记录和整理。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其成书年代虽有争议,但其内容无疑是中国本草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该书收载了365种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并详细记载了药物的性味、功效、主治以及炮制方法。这种科学的分类方法,为后世本草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它不仅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更体现了古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即药物的疗效与其自身的属性(性味)密切相关。 《神农本草经》的问世,标志着本草学从经验性的实践,迈入了系统性的理论构建阶段。它所奠定的药物分类、性味归经等基本理论,至今仍是中国传统医药学的基石。 第二章:本草学的集大成与辨证体系的确立——汉唐至宋明的繁荣 汉代以后,本草学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虽然以方剂学为主,但其中对药物的认识和运用,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本草学发展。他将药物与疾病的证候紧密结合,强调“审证求因”,为本草学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到了唐代,苏敬等奉敕编撰的《新修本草》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官方颁行的药典。它不仅收录药物数量大大增加,还首次附有插图,方便识别,这在当时是极为先进的。唐代的本草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药物的地理分布、采集时间、炮制工艺等细节,体现了对药物研究的深入化。 宋代是本草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证类本草》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由唐慎微编撰。该书规模宏大,收载药物近1800种,内容详实,条理清晰,并附有大量的插图,对后世本草学著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宋代的本草学家们,在药物的分类、鉴定、炮制、药效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了本草学的理论体系。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堪称中国古代本草学的集大成者。这部煌煌巨著,历时近三十载,集结了李时珍一生的心血,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1096个,插图1100余幅。其最大的贡献在于,对历代本草学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批判,纠正了前人的错误,并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本草纲目》的体例严谨,内容丰富,对药物的形态、产地、采集、炮制、药性、功效、主治、附方等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它不仅是一部药物学巨著,更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对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等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草纲目》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本草学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至今仍是宝贵的财富。 第三章:本草学的理论内涵——性味、归经、升降浮沉与配伍 本草学的精髓,体现在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之中,这些理论构成了理解和运用药物的关键。 性味: 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等“性”以及甘、酸、苦、辛、咸等“味”。“性”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的调节作用,“味”则反映了药物对人体不同脏腑器官的趋向和作用。例如,寒性药物多用于清热,温性药物多用于散寒。甘味药物多能补益,酸味药物多能收涩。性味的理论,是中医认识药物药理作用最基本、最核心的出发点。 归经: 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的特定脏腑、经络的倾向性。如“肺经”、“肝经”、“胃经”等。药物归经理论,使得我们能够更精准地将药物用于治疗特定脏腑、经络的病变。如辛味药物多归于肺,具有发散作用;甘味药物多归于脾胃,具有补益作用。归经理论,为药物的临床选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也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的特点。 升降浮沉: 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趋向。升,指药物向上、向外作用;降,指药物向下、向内作用;浮,指药物作用于体表、上部;沉,指药物作用于体内、下部。了解药物的升降浮沉,有助于我们根据病变的部位和性质,选择恰当的药物。例如,治疗表证的药物多具有升浮之性,治疗里证的药物多具有沉降之性。 配伍: 是指将两种或多种药物组合在一起使用,以增强疗效、减轻毒副作用、改变药性或引入新的功效。配伍是中药临床应用的重要原则,包括君臣佐使、十八反、十九畏等。君臣佐使是药物配伍的基本原则,君药为主,臣药佐之,佐药辅之,使药调和诸药,协同发挥治疗作用。十八反、十九畏则指某些药物之间存在相互拮抗作用,不宜同用。药物配伍的理论,体现了中药复方治疗的优势,使得药物的疗效更加丰富和灵活。 这些理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本草学的精妙之处。通过对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的认识,以及对药物配伍的运用,中医得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第四章:本草的传承与创新——古老智慧在当代的生命力 尽管现代医药学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本草学所蕴含的智慧,并未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其价值。相反,它在当代社会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现代研究的证实: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本草学中的论述,都得到了现代科学的证实。例如,一些传统中药的有效成分,如青蒿素、阿司匹林(最早源于柳树皮的提取物)等,已经成为现代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药理学、植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正在不断揭示传统药物的科学内涵,为从中发掘新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药物开发的宝库: 本草学为新药的研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许多尚未被充分认识的植物资源,仍然可能蕴藏着治疗疑难杂症的良药。对传统本草文献的深入挖掘,结合现代的药物筛选技术,能够有效地发现和开发具有潜力的天然药物。 个性化医疗的补充: 在追求精细化、个性化医疗的今天,本草学所强调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现代医学提供了重要的补充。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更全面地考虑病人的体质、病因、病位等多种因素,实现更精准的治疗。 中西医结合的桥梁: 中西医结合,是未来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本草学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对传统中药的科学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作用机制,从而更有效地将其应用于临床,为患者提供更优化的治疗方案。 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当下,对野生植物药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也成为本草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发展人工种植,优化炮制工艺,减少环境破坏,是确保本草学资源永续利用的关键。 结语: 《草木通鉴:本草的智慧与传承》旨在带领读者走进本草的世界,从起源、发展,到理论内涵,再到当代传承,感受这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学科。本草学,不仅是关于药物的知识,更是关于生命、关于自然的哲学。它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也指引着未来的方向。愿这本《草木通鉴》,能激发更多人对本草学的兴趣,共同传承和发展这份宝贵的中华医药瑰宝,让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最开始是被《中国药用植物·十九》中关于“道地药材”的章节深深打动的。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不同产地的同一种药材,在品质和疗效上为何会产生如此显著的差异。不仅仅是地理环境的介绍,更是详细分析了土壤、气候、水文等因素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植物的生长,进而决定了它们的药用价值。这种刨根问底式的研究精神,让我对“道地药材”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地域标签,而是蕴含着复杂的科学和人文考量。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药材鉴别的技巧,虽然我暂时还无法实践,但想象一下,在未来的某一天,我能仅凭一株草药的形态,就能判断出它的产地和品质,这该是多么有趣的事情!这种知识的传递,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智慧的传承,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医药学上的深厚底蕴和精湛技艺。这本书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耐心地向我传授着宝贵的经验。

评分

这本《中国药用植物·十九》的封面设计真是别出心裁,那种古朴的色调和植物剪影的组合,一下子就勾起了我阅读的兴趣。虽然我之前对药用植物的了解仅限于一些日常的认知,但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它所呈现的丰富内容所吸引。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每一种植物的描绘,不仅仅是简单的图文介绍,更是深入到了它们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甚至还包括了采集和炮制的时机,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药师在耳边细细道来。书中的插图更是精美绝伦,色彩饱满,线条流畅,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药草园中,能够清晰地辨认出那些充满生命力的植物。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进行一次文化的探索,了解古人如何从自然中汲取智慧,创造出璀璨的医药文明。书中的每一个字都透露出作者的严谨和热爱,那种对植物生命力的敬畏之情跃然纸上。即使是一些我从未见过的植物,在书的细致描述下,我也能勾勒出它们大致的模样和潜在的功效,这对于一个植物学门外汉来说,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体验了。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在图片质量上做得非常出色。每一页的插图都清晰、细腻,色彩还原度极高,仿佛我真的能闻到药草的清香,触摸到它们粗糙的叶片。尤其是一些特写镜头,将植物的纹理、花蕊、甚至微小的毛发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对于识别和学习药用植物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而且,书中还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古代绘画中的药草图案,这种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为原本枯燥的知识增添了一抹亮色,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华传统艺术与医药学的完美融合。作者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一位艺术家,他用画笔和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智慧的药草世界。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学习,更是一种视觉和心灵的享受,让我沉浸在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评分

《中国药用植物·十九》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让我感觉阅读起来十分顺畅。它没有按照简单的字母顺序或者植物分类来排列,而是将一些具有相似药用价值或者生长环境的植物放在一起介绍,这样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书中会将一些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植物集中讲解,然后详细对比它们的细微差别和适用症。这种“群体性”的介绍方式,比单篇的介绍更能建立起知识的联结,让我更容易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作者在引入每一种新植物时,都会先简要介绍其在传统医学中的地位,然后再深入剖析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的递进方式,让我在理解复杂概念时感到轻松许多。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对于初学者来说,绝对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描述植物药性时的那种严谨态度。作者在介绍每一种药材的功效时,都会引用大量的古代文献,并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进行论证。这种“古今结合”的论述方式,既保留了传统医药的精髓,又赋予了它科学的严谨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君臣佐使”的解读,它不仅仅是药方配伍的原则,更是作者对中医药整体思维模式的深刻剖析。这种精妙的配伍,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每一种药材都有其独特的角色和作用,共同奏响健康的乐章。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古人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凭借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实践,总结出如此精辟的理论。这种智慧的闪光,让我对中医药的博大精深充满了敬畏。而且,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字字珠玑,每一句话都饱含着作者对医药事业的热爱和执着。

评分

物流方便快捷,值得信赖。

评分

好书

评分

收藏的话,喜欢另一个出版社的

评分

我们的生活方式的确是不是很多

评分

书质量很好,给领导买的,领导大爱。

评分

长沙日女人VRv土壤v特

评分

帮朋友买的,专业必备用书!

评分

售后服务真心好,给一百个赞

评分

这本书原来没有塑封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