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风雨话沧桑:1937~1947年河北省定(北)县党的建设及革命斗争追忆

中山风雨话沧桑:1937~1947年河北省定(北)县党的建设及革命斗争追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中山,崔秀璞 著
图书标签:
  • 河北省
  • 定县
  • 中共党史
  • 抗日战争
  • 解放战争
  • 地方史
  • 口述历史
  • 革命斗争
  • 历史回忆
  • 民国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690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365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页数:280
字数:26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百岁老人刻骨铭心的回忆。它从独特的视角真实全面地记录了共产党领导下敌后抗战艰苦进程。本书首次公开了1937~1947年敌后我党领导下三个县完整的党政各级领导干部名单及其演变,人们不仅可以从已经陌生的战时县域名称和大量英雄事迹中,全面了解党组织艰难发展的历史与斗争的残酷,也能在鲜活的具体姓名变化中,体会到牺牲、被捕、叛变等字眼的真实存在。本书还首次从地方党组织和地方武装角度,补充丰富了解放战争中著名的清风店战役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作者简介

王中山,1917年出生,1938年10月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任河北省定县区青年抗日先锋队队长,1939年任定县青年抗日救国会主任,1939年到中共晋察冀边区北岳区委党校学习并留校工作,此后长期从事党的组织干部工作。曾先后担任中共定北县委组织部干事、中共定唐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定北县县委组织部部长兼武装部政委等职。1947年曾以定北县县委组织部部长、县武装部政委兼县大队政委身份,亲自率领地方武装直接参加了清风店战役。1986年离休。
崔秀璞,1926年出生,1943年参加革命,1945年任中共定唐县内化区妇女部部长,曾参加一批河北省土改工作队集训并参加安国县土改工作。1958年河北省工农速成中学毕业后在河北财经学院贸经系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现已离休。

目录

前 言/1
勿忘历史/1
第一章 在革命征途中成长/1
  一 生逢乱世求学难/1
  二 少年失学闯社会/2
  三 国难当头 家无宁日/4
  四 参加革命 抗日救国/6
  五 斗争残酷 工作几经变化/10
  六 抗日战争时期的几次遇险/12
  七 我在解放战争时期/15
  八 我参加革命的切身感受/17
第二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定北县、定唐县(1937~1945)/22
  一 抗日战争爆发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22
  二 抗日战争初期的抗日组织和抗战工作/25
  三 抗战中期战略相持阶段的对敌斗争/34
  四 战略反攻阶段定唐县的抗日斗争/94
  五 抗战中党的建设及其所领导的抗日斗争/115
第三章 解放战争时期的定北县(1945~1947)/119
  一 反共内战阴谋和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团结的斗争/119
  二 解放战争时期的定北县/130
  三 定北县人民支援清风店战役/132
第四章 定县(定北、定唐、望定)1937~1947年相关资料汇编/149
  一 定北县“七七事变”前中共老党员人名录/149
  二 定北县、定唐县、望定县组织沿革和干部序列/151
  三 定北县干部序列及人名录(1937~1942年)/157
  四 定唐县干部序列及人名录(1942~1945年9月)/181
  五 望定县干部序列及人名录(1942~1944年9月)/204
  六 调整后的定北县干部序列(1945~1947年)/211
  七 晋察冀边区三分区对定北县1939年工作的评价/222
  八 定北县抗战期间党员及参军人数综合统计/223
  九 定北县、定唐县抗日战争时期攻克和逼退敌据点、炮楼统计/225
  十 抗日战争时期定北县、定唐县歼敌情况统计/231
  十一 抗日战争时期定北县、定唐县经济生产情况统计/233
  十二 定县、定北县、定唐县抗日战争时期惨案村情况简录/235
  十三 定北县1946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捕、俘、杀害的部分干部、游击队员和村民名单/241
注 释/247
后 记/261

前言/序言

前  言

2015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70周年,回想那些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牺牲的革命先烈,回忆那些艰苦卓绝的斗争场面,难忘的峥嵘岁月似乎就在昨天。为了中华民族倍受欺辱的历史不再重演,为了发生在七十年前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不被忘却,在出版社的大力协助下,现将原《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党的建设和抗日斗争史略(定县、定北县、定唐县)》《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定北县》《定北县人民支援清风店战役史料》《定北县、定唐县、望定县组织沿革和干部序列》共4册内部资料重新修订,正式出版,以告慰革命先烈,并教育我们的子子孙孙勿忘国耻,倍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定县位于华北冀中平原,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战国时期中山国定都于此,因而有中山故国之称。北魏时期设定州,民国初期改州为县,是为定县。1986年撤县改市,现为河北省定州市。2013年6月1日起改为省直辖市。
本书以当年的中共定县党史特别是其组织史为主脉,主要叙述了1937~1947年因为革命斗争需要而曾经建立的中共定北县、定唐县、望定县的革命斗争情况。基于抗日斗争的需要,当时号称有70万人口的河北省定县在1938年初曾被划分成定南、定北两县,即划平汉铁路以东、唐河以南为定南县,设县政府,归冀中区领导;划唐河以北、平汉铁路以西地区为定北县,设县佐公署,归晋察冀边区第四专员公署领导(党、军领导机关是中共三分区地委和三军分区)。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1947年11月定北县撤销,再次与定南县合并恢复成立定县。在定北县存续期间,定北县曾经与唐县的部分地区组成定唐县,与望都县的部分地区组成望定县。其中,定唐县成立于1941年11月,1945年10月撤销;望定县成立于1941年11月,1944年9月撤销。这些建制均为我党在战争年代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而建立,因为主体部分涉及的是定北县设立之前后定县的情况,故全书以定(北)县党的建设和革命斗争追忆形式加以概括,但是所述内容则涵盖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长达十二年之久的定县、定北县、定唐县、望定县革命斗争情况,也即地域范围会超出今天定州市范畴,包括河北省唐县和望都县部分地区党的历史和革命斗争内容,特此说明。

2015年3月
王中山
《烽火岁月:晋察冀边区北平地区革命斗争与组织建设的回眸》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究1937年至1947年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盘踞于华北腹地的晋察冀边区,尤其聚焦其核心区域——北平(今北京)地区——党组织建设的艰辛历程以及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的史学著作。作者以详实的史料为基石,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细致梳理了十年间,在日伪统治的严酷压迫下,中国共产党如何在一穷二白、条件极端困难的环境中,建立、发展、巩固党的力量,并领导人民进行英勇抗日和解放战争的历史画卷。 时代背景与历史抉择 1937年至1947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最为关键的十年。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将中华民族推入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之中。在这样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肩负起了民族救亡的重任。晋察冀边区,作为华北地区重要的抗日根据地,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而北平地区,作为华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革命斗争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整个华北战局的走向。 本书开篇,便会带领读者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我们一同回顾那个黑暗笼罩下的北平,日伪政权的残酷统治,以及普通民众在水深火热中挣扎求生的艰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怀揣着救国救民的坚定信念,冒着生命危险,在城市与乡村,在街头巷尾,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播撒革命的种子,点燃抗争的火种。 党组织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党组织建设,是革命事业的基石。本书将重点阐述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晋察冀边区北平地区党组织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早期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文章将详细追溯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共产党在北平地区早期组织的萌芽与成长。这包括党员的秘密联络、党的基层组织的建立、以及如何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下生存和发展。书中会展现一批又一批的共产党员,他们是如何以血肉之躯筑起党的坚固堡垒,如何通过各种隐蔽而有效的方式,将党的思想、路线、方针传播出去。 党员的培训与教育: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如何保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如何对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组织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本书将深入探讨边区党委和党组织在党员教育方面的具体措施,例如通过政治学习、革命斗争的实践锻炼、以及党内整风等方式,不断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 党内纪律与组织原则的维护: 面对复杂的斗争环境,党的纪律和组织原则的执行显得尤为重要。书中将分析边区党组织在维护党内团结、严守党的纪律、执行民主集中制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如何在这种原则下,充分发挥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与群众的联系与融合: 党的生命力在于人民。本书将深刻剖析边区党组织如何与广大人民群众建立血肉相连的联系,如何通过党的各项工作,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从而将党的组织深深地植根于群众之中。这包括深入农村,开展土地改革,组织农民生产,以及在城市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革命斗争的艰辛与辉煌 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晋察冀边区北平地区的革命斗争,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英雄赞歌。 抗日战争时期的斗争: 本书将详细描绘在抗日战争期间,边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各项革命斗争。这包括组织群众进行游击战争,破坏日伪的交通线、通信线;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改善农民生活,激发农民抗日热情;建立抗日救国联合会,团结一切爱国力量,形成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同时,也会展现共产党人在日伪统治下的城市中,如何进行秘密的情报工作、策反工作,以及如何组织学生、工人、知识分子进行抗日救亡宣传。 解放战争时期的斗争: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本书将聚焦于解放战争时期,边区党组织在北平地区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这包括如何配合全国的解放战争,继续巩固和发展解放区;如何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进攻和政治阴谋;如何开展土地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支援前线作战。特别会重点描写我党如何进行城市接管的准备工作,以及在北平解放前夕,如何进行周密的部署和严密的组织,确保了城市的和平解放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 革命的胜利,是用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换来的。本书将通过大量详实的史料,再现那些为了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的英勇事迹。他们可能是在战场上英勇牺牲的战士,也可能是在敌人的牢狱中坚贞不屈的烈士,或者是为掩护战友而献身的无名英雄。他们的故事,将是本书最动人的篇章,也是对后人最深刻的激励。 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启示 《烽火岁月:晋察冀边区北平地区革命斗争与组织建设的回眸》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下具有深刻启示的史学研究。通过对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的梳理,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这离不开党的正确的领导、坚定的理想信念、严密的组织纪律,以及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在任何困难面前,坚持和斗争的重要性: 面对强大的敌人和严酷的环境,中国共产党人从未放弃,而是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不断克服困难,最终赢得了胜利。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革命胜利后,党的建设依然是重要的课题。本书所展现的党组织在极端困难时期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对于当代的党的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书将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绘、对事件过程的细致还原,力求让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悲壮与豪迈,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伟大意义,以及为国家民族解放事业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它将是一部献给那段峥嵘岁月,献给所有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过的英雄儿女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标题,我便被深深吸引。那种“话沧桑”的叙述方式,本身就预示着一种饱含深情的、娓娓道来的讲述。而“1937~1947年河北省定(北)县”这样一个清晰的时间和地域指向,则让这本书的内容显得格外具体和可信。“中山”二字,在我看来,不仅是地名的代称,更可能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承载着这片土地上人民的期望和奋斗。我一直认为,历史的厚重感往往体现在那些被时间冲刷过的细节之中,尤其是在党的建设和革命斗争这样宏大的主题下,基层的发展和个体的经历更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本书似乎正是要填补这一块空白,它将目光聚焦于一个具体的县域,试图梳理出在这个特殊时期,党的组织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建立、发展、壮大,又是在怎样的革命斗争中,经历了风雨,书写了历史。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在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里,定(北)县的共产党人是如何将共产主义的理想播撒在这片土地上,又是如何与人民群众紧密结合,共同抵御外敌,推翻旧政权,最终迎来新生。它或许会讲述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挖掘一些尘封的记忆,为我们呈现一段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党史画卷,让我能够从中感受到那个年代的艰辛与辉煌,以及无数革命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深邃的色彩搭配着泛黄的纸张质感,仿佛穿越时空,直接将读者带回到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我之所以对这本书产生浓厚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定(北)县”这个地理坐标。我曾在那片土地上生活过,对那里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每当提及“定县”,脑海中便会浮现出那些淳朴的乡亲,以及隐藏在他们生活片段背后的不为人知的历史。这本书的标题“中山风雨话沧桑”更是极具诗意和感染力,它暗示着一段饱经风霜的岁月,一段值得深入探究的往事。“1937~1947年”这个时间跨度,恰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波澜壮阔、也最为惨烈的十年之一,抗日战争的烽火,解放战争的硝烟,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怎样的印记?党的建设,一个在战火中孕育、成长、壮大的组织,又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最终引领人民走向胜利的?这些疑问都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书页,去倾听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真实声音,去感受那段岁月里,无数革命者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付出的艰辛与牺牲。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对信仰的追寻,对精神的致敬,我坚信它会给我带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中山风雨话沧桑:1937~1947年河北省定(北)县党的建设及革命斗争追忆》,单单看名字就给我一种想要一探究竟的冲动。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书名,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历史的窗口。“中山”二字,古朴而有力,隐约传递着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风雨话沧桑”则直接点明了本书的基调——一段充满挑战、历经磨难却又意义非凡的岁月。“1937~1947年”,这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特殊的时期,抗战的炮火,解放战争的硝烟,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怎样的印记?“河北省定(北)县”,这个具体的地理坐标,又将如何具体地展现这段历史?我尤其对“党的建设及革命斗争追忆”这一部分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很好奇,在那个物质条件极其艰苦、斗争环境极为复杂的年代,定(北)县的共产党人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建立党的组织,发展党员队伍,如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统一认识,凝聚力量?他们的革命斗争又是如何展开的?是武装斗争?是地下工作?还是群众运动?书中是否会披露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讲述一些平凡而伟大的共产党员的感人事迹?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基层生根发芽,如何在人民群众中获得支持,并最终带领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它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信仰的诠释,对精神的传承,我坚信阅读这本书会让我对那段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真挚的情感共鸣。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组织发展和思想建设非常感兴趣,尤其关注那些发生在基层、发生在具体地方的生动事例。《中山风雨话沧桑》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以及在那段岁月里,无数平凡而伟大的共产党员是如何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坚守信仰,践行初心。标题中的“定(北)县”这个具体的地域名称,更是激发了我深入了解的愿望。一个县域范围内的党的建设和革命斗争,其具体情况必定与全国大背景下的宏观叙事有所不同,它会更加贴近地面的实际,更加展现出基层党组织在动员群众、组织生产、开展斗争等方面的智慧和勇气。1937年至1947年,这是中华民族最危难的十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向胜利的关键十年。在这十年里,定(北)县的共产党员们,是如何在日寇的铁蹄下,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下,坚持地下斗争,发展壮大革命力量的?他们的组织是如何建立和巩固的?他们的思想是如何统一和武装的?他们的革命斗争又是以何种形式展开,并取得最终胜利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细节,让我能够窥见那个时代基层党组织的运作机制,以及革命者们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为我理解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一个更加微观却也更加真切的视角。

评分

当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一种莫名的熟悉感便油然而生。虽然我并非出生在定(北)县,但我的父辈曾在那片土地上经历过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们口中偶尔提及的“鬼子”、“游击队”、“解放”等词汇,在我孩童时期留下了模糊却又深刻的印象。如今,看到这样一本以“追忆”为核心的书籍,并且聚焦于党在特定区域的建设和斗争,我感到一种强烈的亲切感和探索欲。标题中“中山”二字,我猜测可能与定(北)县的历史渊源有关,或许是古代的称谓,又或者是某个重要的历史事件的代称,这为书名增添了一层神秘感。而“风雨话沧桑”则直接点明了这本书的主题——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记录那段充满艰难险阻却又意义非凡的岁月。“1937~1947年”,这十年,对于中国而言,是民族存亡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力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本书是否会描绘出,在那个物质条件极其匮乏、斗争环境极其残酷的条件下,共产党人是如何克服万难,建立组织,发展党员,并最终凝聚民心,投身于革命斗争的?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一段更为具体、更为鲜活的历史图景,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年代的复杂性,以及革命者们坚韧不拔的精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