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当代中国“大调解”研究 [Improving Mediation Mechanism of Dispute Resolution:The"Grand Mediation"in Contemporary China]

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当代中国“大调解”研究 [Improving Mediation Mechanism of Dispute Resolution:The"Grand Mediation"in Contemporary Chin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洁人 著
图书标签:
  • 社会矛盾
  • 纠纷调解
  • 调解机制
  • 中国社会
  • 法学
  • 社会治理
  • 基层治理
  • “大调解”
  • 多元解纷
  • 和谐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17838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6317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Improving Mediation Mechanism of Dispute Resolution:The"Grand Mediation"in Contemporary China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当代中国“大调解”研究》重点对我国自2003年以来构建的“大调解”工作体系的概念、定位及其在全国范围的经验实践进行梳理归纳和批判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当下大调解机制在依法治国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改进和完善的对策建议。《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当代中国“大调解”研究》结合统计数据和真实案例,重点分析我国大调解机制运行中的典型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包括江苏南通模式、四川广安模式、浙江枫桥模式和上海模式的特点,论述大调解机制对我国社会矛盾纠纷化解的重要意义及其作为司法救济的一种补充形式,可以有效应对我国当前频发的各类矛盾纠纷,同时也被证明对提升政府执政的合法性具有显著效果。

作者简介

  胡洁人,博士、同济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副教授。1983年3月生,2005年获得复旦大学法学学士,2009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上海市法学会法理法史研究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多元化纠纷解决研究中心成员、中国和谐社区发展中心(GOCO)成员,中国奥斯特罗姆协会(Ostrom Society)会员、香港作家协会会员。发表中英文论文数篇。

目录

第一章 大调解机制运行的制度基础:理论与视角
一、导言
二、我国调解制度的发展及背景
三、多元化纠纷化解的理论假设
四、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人民调解的大调解联动机制:研究问题及意义

第二章 大调解的网络平台体系及其运行机制
一、导言
二、社会转型与社会纠纷化解:现有研究回顾
三、党政主导下的大调解网络平台、联动机制及四方互动模式
四、大调解机制的现状、困境及重构
五、压力型政治体制下纠纷化解的行动逻辑

第三章 大调解机制的具体模式及实践
一、导言
二、田野与方法
三、江苏南通模式
四、四川广安模式
五、浙江枫桥模式
六、大调解机制的成效评价

第四章 大调解的上海模式:社区治理与物业纠纷解决机制
一、研究背景与目标
二、上海社区物业矛盾纠纷现状调查
三、上海社区物业矛盾化解中大调解的四方互动模式
四、社区物业纠纷化解案例分析

第五章 法治背景下大调解机制的应用与完善
一、导言
二、大调解及其法治化
三、大调解实践中的问题和不足
四、法治发展进程中完善大调解机制的对策

第六章 大调解的发展趋势:走向法治和自治的纠纷化解
一、导言
二、将大调解机制纳入依法治国体系
三、能动司法、纠纷化解与中国基层柔性治理
四、结论
附录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
附录二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意见
附录三 关于切实做好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工作的意见
附录四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
附录五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的意见
附录六 关于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专项活动的意见
附录七 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
附录八 关于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的实施意见
附录九 广安市社会矛盾化解层级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纠纷的桥梁:当代中国“大调解”的探索与实践》 书籍简介 在中国社会快速转型,利益格局日益多元的当下,社会矛盾的发生与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与挑战性。从邻里琐事到经济纠纷,从邻里邻居的摩擦到涉及群体利益的冲突,纠纷无处不在,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与人民的安居乐业。如何有效化解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建立一个能够妥善应对各类纠纷的机制,成为了摆在中国社会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本书《纠纷的桥梁:当代中国“大调解”的探索与实践》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当代“大调解”机制的形成、发展、实践及其深远影响进行的一次深入而全面的研究。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调解的个案,而是致力于剖析“大调解”理念的时代渊源,追溯其在中国社会治理转型中的历史脉络。我们看到,传统的基层调解力量,如人民调解委员会,在漫长的岁月里,扮演了维护农村社会和谐、化解邻里矛盾的基石角色。然而,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矛盾的类型和主体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的调解模式已难以完全适应新的需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更加系统化、协同化、专业化的调解模式——“大调解”——开始在中国大地孕育并逐步推广。 “大调解”并非凭空出现,它是对我国长期以来积累的各类纠纷解决资源的整合与升华。它强调的是一种“大格局”,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衔接、功能互补的纠纷解决网络。本书将详细探讨这一“大调解”理念的内涵,分析其核心要素,包括但不限于: 一、理念的演进与时代需求: 本书将追溯“大调解”理念在中国从萌芽到成熟的演进过程。我们会考察在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于纠纷化解机制的认识如何变化,以及市场化、法治化、全球化等宏观因素如何深刻影响了“大调解”的发展方向。从最初的“枫桥经验”到新时代“矛盾不上交”的更高要求,我们将梳理出“大调解”理念背后所承载的时代精神和社会期待。 二、多元主体的协同运作: “大调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多元主体的协同。本书将深入研究不同调解主体之间的关系与互动。 人民调解: 作为“大调解”的基础和源头,人民调解在基层化解矛盾中的重要作用将被重点分析。我们将探讨人民调解在社区、农村、行业等不同领域的实践模式,以及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提升其公信力和效率。 行政调解: 在行政管理领域,大量纠纷与行政机关的职能密切相关。本书将分析行政调解在环境保护、劳动争议、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领域的具体实践,探讨如何规范行政调解行为,确保其公正性与权威性。 司法调解: 司法调解作为“大调解”的重要补充和保障,在诉讼前端与前端化解纠纷,以及在诉讼过程中促进当事人达成和解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我们将研究其在民事、行政、商事等不同案件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与法院工作实现有效对接。 除了这三大主体,本书还将关注其他参与到“大调解”体系中的力量,例如行业协会调解、专业性调解组织、以及一些新兴的互联网调解平台。这些力量的加入,进一步丰富了“大调解”的内涵,使其能够更广泛、更深入地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三、实践的创新与模式的探索: “大调解”的生命力在于其持续的实践创新。本书将聚焦于当代中国“大调解”在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鲜活实践。 地域性探索: 从发达地区先行先试的模式,到欠发达地区因地制宜的创新,我们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不同地区在构建“大调解”机制上的特色与优势,如某市构建“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某县创新“乡贤+网格员”调解模式等。 行业性实践: 针对不同行业特有的纠纷类型,本书将呈现不同行业性调解组织的运作方式,例如在医疗纠纷、劳动争议、房地产纠纷等领域,专业调解员如何凭借其行业知识与经验,高效化解矛盾。 科技赋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正为“大调解”注入新的活力。本书将探讨线上调解平台的构建、电子证据在调解中的运用、以及人工智能在辅助调解中的潜力,展现科技如何为纠纷化解插上翅膀。 四、制度的完善与机制的优化: 有效的“大调解”机制离不开健全的制度保障。本书将深入研究当前“大调解”机制在制度层面存在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法律法规的衔接: 分析现有的调解相关法律法规,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明确各类调解主体的职责与边界,规范调解行为,保障调解协议的效力。 组织协调的机制: 研究如何建立更加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促进不同调解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资源互通、业务协作,打破部门壁垒,形成调解合力。 激励与保障: 探讨如何建立对调解员的激励与保障机制,包括培训、职业发展、权益保护等方面,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调解事业,提升调解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评估与监督: 研究如何建立科学的评估与监督体系,对“大调解”机制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确保其始终朝着公平、高效、便民的方向发展。 五、目标与未来展望: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为理解和发展当代中国“大调解”机制提供一个系统性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我们认为,“大调解”不仅仅是一种解决纠纷的方式,更是中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体现。它承载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升人民幸福感的时代使命。 通过对“大调解”理念的深刻剖析,对多元主体协同运作模式的细致研究,对丰富实践经验的全面梳理,以及对制度优化路径的审慎探讨,本书旨在为学者、政策制定者、调解员以及所有关心社会治理的读者,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参考。我们希望,本书能够帮助读者更清晰地认识当代中国“大调解”的现状与潜能,共同探索构建更加完善、更加有效的纠纷化解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大调解”是连接社会各方、化解矛盾冲突的坚实桥梁,是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的有力支撑。本书将带领读者一同走进这场波澜壮阔的社会治理改革,感受中国在探索纠纷化解新路径上的智慧与担当。

用户评价

评分

这个书名本身就传达了一种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关切和对未来治理模式的期盼。《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当代中国“大调解”研究》这样的标题,让我立刻联想到当前中国社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利益碰撞和价值多元化带来的挑战。在这样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社会环境中,如何让矛盾得到妥善处理,让纠纷能够以和平、高效的方式得以化解,就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人民安居乐业的关键。而“大调解”这个概念,更是引人遐想,它暗示了一种超越传统界限的、更加包容和整合的调解模式。我很好奇,作者们将如何界定和阐释这个“大调解”,它又将如何与现有的法律框架、基层治理体系以及社会组织的力量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更具活力的调解生态。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一盏灯,照亮了解决当代中国社会纠纷的可能路径,充满了探索的价值和现实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直击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核心痛点,极富前瞻性和实践指导意义。在我看来,“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这几个字,就已经点明了作者们所要探索的路径:不是简单的重复和修补,而是要追求一种“健全”的状态,意味着要系统性地审视现有机制的优劣,找出根本性的问题,并提出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案。而“当代中国‘大调解’”的提法,则进一步拓宽了视野。它让我联想到,如今社会上的矛盾纠纷,往往不是单一来源,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因此,单纯依靠单一的调解力量,可能难以奏效。作者们可能是在倡导一种更加综合、更加协同的调解模式,将不同领域、不同层级的调解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效的网络。这其中蕴含着对治理效能的期待,也反映了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智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大调解”在理论上的构建,以及在实践中的落地情况,它将如何打破部门壁垒,如何实现资源共享,如何提高调解的专业性和有效性,从而真正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贡献力量。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个关于社会运作的宏大图景。在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其发展程度如何,社会矛盾和纠纷都是客观存在的。而如何有效地处理这些矛盾,则直接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福祉。《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当代中国“大调解”研究》这个书名,非常精准地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它不仅仅是关于“调解”,更是关于“机制”的“健全”,以及一种“大调解”的理念。这意味着,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在分析现有的调解方式,而是在探索一种更加系统、更加全面、更加协同的解决之道。我非常好奇,这里的“大调解”究竟包含哪些要素?它是否涵盖了从源头预防到末端化解的整个链条?它又是如何将分散的调解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合力?在当代中国这样一个快速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中,这种“大调解”机制的构建,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也预示着对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种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以其直观且富有深度的表述,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当今社会,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各种形式的矛盾和纠纷层出不穷,它们如同社会肌体的“淤堵”,若不及时疏导,便可能影响整个社会的健康运行。《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当代中国“大调解”研究》恰恰聚焦于此,提出了一种“大调解”的概念,这不禁让人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推测,作者们很可能是在尝试勾勒一个涵盖更广、功能更全的调解体系。这个“大”字,或许意味着它不局限于传统的法律调解,而是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乃至行业调解、商事调解等各类调解力量,纳入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研究。这种整合性的视角,预示着对如何构建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高效的矛盾化解网络的深刻探讨。它可能是在回答,面对日益增长和复杂的社会矛盾,中国究竟需要怎样的调解机制才能应对挑战,才能真正做到“事了人和”。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指向了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个至关重要且又极具挑战性的议题。我们都知道,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有效地化解各种矛盾和纠纷。当一个国家迈入现代化进程,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利益群体多元化,矛盾纠纷的产生似乎也更加频繁和多样。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构建一个健全、高效、普惠的调解机制,就显得尤为迫切。《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当代中国“大调解”研究》这个书名,直接点明了研究的核心——“大调解”。这不禁让人好奇,这个“大调解”究竟是如何理解的?它是否涵盖了从基层社区到司法层面的所有调解力量?它又如何整合这些分散的力量,形成一种合力?书名中的“当代中国”也赋予了研究强烈的现实意义,意味着它将深入探讨在中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下,调解机制的实际运作情况,以及其中可能遇到的特殊问题和挑战。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那些关心社会治理、法治建设、乃至普通民众如何解决生活中各种纠纷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的窗口。它预示着一种系统性的、战略性的思考,而非零散的碎片化解决方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