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風雨話滄桑:1937~1947年河北省定(北)縣黨的建設及革命鬥爭追憶

中山風雨話滄桑:1937~1947年河北省定(北)縣黨的建設及革命鬥爭追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中山,崔秀璞 著
圖書標籤:
  • 河北省
  • 定縣
  • 中共黨史
  • 抗日戰爭
  • 解放戰爭
  • 地方史
  • 口述曆史
  • 革命鬥爭
  • 曆史迴憶
  • 民國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20106900
版次:1
商品編碼:1218365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8-01
頁數:280
字數:26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百歲老人刻骨銘心的迴憶。它從獨特的視角真實全麵地記錄瞭共産黨領導下敵後抗戰艱苦進程。本書首次公開瞭1937~1947年敵後我黨領導下三個縣完整的黨政各級領導乾部名單及其演變,人們不僅可以從已經陌生的戰時縣域名稱和大量英雄事跡中,全麵瞭解黨組織艱難發展的曆史與鬥爭的殘酷,也能在鮮活的具體姓名變化中,體會到犧牲、被捕、叛變等字眼的真實存在。本書還首次從地方黨組織和地方武裝角度,補充豐富瞭解放戰爭中著名的清風店戰役背後鮮為人知的曆史細節。

作者簡介

王中山,1917年齣生,1938年10月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38年任河北省定縣區青年抗日先鋒隊隊長,1939年任定縣青年抗日救國會主任,1939年到中共晉察冀邊區北嶽區委黨校學習並留校工作,此後長期從事黨的組織乾部工作。曾先後擔任中共定北縣委組織部乾事、中共定唐縣縣委組織部副部長、定北縣縣委組織部部長兼武裝部政委等職。1947年曾以定北縣縣委組織部部長、縣武裝部政委兼縣大隊政委身份,親自率領地方武裝直接參加瞭清風店戰役。1986年離休。
崔秀璞,1926年齣生,1943年參加革命,1945年任中共定唐縣內化區婦女部部長,曾參加一批河北省土改工作隊集訓並參加安國縣土改工作。1958年河北省工農速成中學畢業後在河北財經學院貿經係學習,畢業後留校工作,現已離休。

目錄

前 言/1
勿忘曆史/1
第一章 在革命徵途中成長/1
  一 生逢亂世求學難/1
  二 少年失學闖社會/2
  三 國難當頭 傢無寜日/4
  四 參加革命 抗日救國/6
  五 鬥爭殘酷 工作幾經變化/10
  六 抗日戰爭時期的幾次遇險/12
  七 我在解放戰爭時期/15
  八 我參加革命的切身感受/17
第二章 抗日戰爭時期的定北縣、定唐縣(1937~1945)/22
  一 抗日戰爭爆發和《抗日救國十大綱領》/22
  二 抗日戰爭初期的抗日組織和抗戰工作/25
  三 抗戰中期戰略相持階段的對敵鬥爭/34
  四 戰略反攻階段定唐縣的抗日鬥爭/94
  五 抗戰中黨的建設及其所領導的抗日鬥爭/115
第三章 解放戰爭時期的定北縣(1945~1947)/119
  一 反共內戰陰謀和中國共産黨爭取和平民主團結的鬥爭/119
  二 解放戰爭時期的定北縣/130
  三 定北縣人民支援清風店戰役/132
第四章 定縣(定北、定唐、望定)1937~1947年相關資料匯編/149
  一 定北縣“七七事變”前中共老黨員人名錄/149
  二 定北縣、定唐縣、望定縣組織沿革和乾部序列/151
  三 定北縣乾部序列及人名錄(1937~1942年)/157
  四 定唐縣乾部序列及人名錄(1942~1945年9月)/181
  五 望定縣乾部序列及人名錄(1942~1944年9月)/204
  六 調整後的定北縣乾部序列(1945~1947年)/211
  七 晉察冀邊區三分區對定北縣1939年工作的評價/222
  八 定北縣抗戰期間黨員及參軍人數綜閤統計/223
  九 定北縣、定唐縣抗日戰爭時期攻剋和逼退敵據點、炮樓統計/225
  十 抗日戰爭時期定北縣、定唐縣殲敵情況統計/231
  十一 抗日戰爭時期定北縣、定唐縣經濟生産情況統計/233
  十二 定縣、定北縣、定唐縣抗日戰爭時期慘案村情況簡錄/235
  十三 定北縣1946年被國民黨反動派捕、俘、殺害的部分乾部、遊擊隊員和村民名單/241
注 釋/247
後 記/261

前言/序言

前  言

2015年恰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取得偉大勝利70周年,迴想那些為瞭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犧牲的革命先烈,迴憶那些艱苦卓絕的鬥爭場麵,難忘的崢嶸歲月似乎就在昨天。為瞭中華民族倍受欺辱的曆史不再重演,為瞭發生在七十年前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不被忘卻,在齣版社的大力協助下,現將原《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邊區黨的建設和抗日鬥爭史略(定縣、定北縣、定唐縣)》《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定北縣》《定北縣人民支援清風店戰役史料》《定北縣、定唐縣、望定縣組織沿革和乾部序列》共4冊內部資料重新修訂,正式齣版,以告慰革命先烈,並教育我們的子子孫孫勿忘國恥,倍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定縣位於華北冀中平原,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戰國時期中山國定都於此,因而有中山故國之稱。北魏時期設定州,民國初期改州為縣,是為定縣。1986年撤縣改市,現為河北省定州市。2013年6月1日起改為省直轄市。
本書以當年的中共定縣黨史特彆是其組織史為主脈,主要敘述瞭1937~1947年因為革命鬥爭需要而曾經建立的中共定北縣、定唐縣、望定縣的革命鬥爭情況。基於抗日鬥爭的需要,當時號稱有70萬人口的河北省定縣在1938年初曾被劃分成定南、定北兩縣,即劃平漢鐵路以東、唐河以南為定南縣,設縣政府,歸冀中區領導;劃唐河以北、平漢鐵路以西地區為定北縣,設縣佐公署,歸晉察冀邊區第四專員公署領導(黨、軍領導機關是中共三分區地委和三軍分區)。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1947年11月定北縣撤銷,再次與定南縣閤並恢復成立定縣。在定北縣存續期間,定北縣曾經與唐縣的部分地區組成定唐縣,與望都縣的部分地區組成望定縣。其中,定唐縣成立於1941年11月,1945年10月撤銷;望定縣成立於1941年11月,1944年9月撤銷。這些建製均為我黨在戰爭年代根據革命鬥爭的需要而建立,因為主體部分涉及的是定北縣設立之前後定縣的情況,故全書以定(北)縣黨的建設和革命鬥爭追憶形式加以概括,但是所述內容則涵蓋抗日戰爭至解放戰爭長達十二年之久的定縣、定北縣、定唐縣、望定縣革命鬥爭情況,也即地域範圍會超齣今天定州市範疇,包括河北省唐縣和望都縣部分地區黨的曆史和革命鬥爭內容,特此說明。

2015年3月
王中山
《烽火歲月:晉察冀邊區北平地區革命鬥爭與組織建設的迴眸》 本書是一部深入探究1937年至1947年間,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盤踞於華北腹地的晉察冀邊區,尤其聚焦其核心區域——北平(今北京)地區——黨組織建設的艱辛曆程以及波瀾壯闊的革命鬥爭的史學著作。作者以詳實的史料為基石,以嚴謹的治學態度,細緻梳理瞭十年間,在日僞統治的嚴酷壓迫下,中國共産黨如何在一窮二白、條件極端睏難的環境中,建立、發展、鞏固黨的力量,並領導人民進行英勇抗日和解放戰爭的曆史畫捲。 時代背景與曆史抉擇 1937年至1947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最為關鍵的十年。日本帝國主義的全麵侵華,將中華民族推入瞭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機之中。在這樣生死存亡的關頭,中國共産黨肩負起瞭民族救亡的重任。晉察冀邊區,作為華北地區重要的抗日根據地,其戰略地位不言而喻。而北平地區,作為華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革命鬥爭的成敗,直接關係到整個華北戰局的走嚮。 本書開篇,便會帶領讀者穿越迴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我們一同迴顧那個黑暗籠罩下的北平,日僞政權的殘酷統治,以及普通民眾在水深火熱中掙紮求生的艱難。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共産黨人懷揣著救國救民的堅定信念,冒著生命危險,在城市與鄉村,在街頭巷尾,在敵人的眼皮底下,播撒革命的種子,點燃抗爭的火種。 黨組織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黨組織建設,是革命事業的基石。本書將重點闡述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晉察冀邊區北平地區黨組織如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過程。 早期組織的建立與發展: 文章將詳細追溯抗日戰爭爆發前後,共産黨在北平地區早期組織的萌芽與成長。這包括黨員的秘密聯絡、黨的基層組織的建立、以及如何在國民黨反動派的白色恐怖下生存和發展。書中會展現一批又一批的共産黨員,他們是如何以血肉之軀築起黨的堅固堡壘,如何通過各種隱蔽而有效的方式,將黨的思想、路綫、方針傳播齣去。 黨員的培訓與教育: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如何保證黨員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如何對黨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黨組織建設中的重中之重。本書將深入探討邊區黨委和黨組織在黨員教育方麵的具體措施,例如通過政治學習、革命鬥爭的實踐鍛煉、以及黨內整風等方式,不斷提高黨員的政治覺悟和理論水平,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革命鬥爭的需要。 黨內紀律與組織原則的維護: 麵對復雜的鬥爭環境,黨的紀律和組織原則的執行顯得尤為重要。書中將分析邊區黨組織在維護黨內團結、嚴守黨的紀律、執行民主集中製等方麵的經驗和教訓,以及如何在這種原則下,充分發揮黨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與群眾的聯係與融閤: 黨的生命力在於人民。本書將深刻剖析邊區黨組織如何與廣大人民群眾建立血肉相連的聯係,如何通過黨的各項工作,贏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從而將黨的組織深深地植根於群眾之中。這包括深入農村,開展土地改革,組織農民生産,以及在城市開展統一戰綫工作,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革命鬥爭的艱辛與輝煌 在黨組織的堅強領導下,晉察冀邊區北平地區的革命鬥爭,譜寫瞭一麯麯感人至深的英雄贊歌。 抗日戰爭時期的鬥爭: 本書將詳細描繪在抗日戰爭期間,邊區黨組織領導下的各項革命鬥爭。這包括組織群眾進行遊擊戰爭,破壞日僞的交通綫、通信綫;開展減租減息運動,改善農民生活,激發農民抗日熱情;建立抗日救國聯閤會,團結一切愛國力量,形成廣泛的抗日統一戰綫。同時,也會展現共産黨人在日僞統治下的城市中,如何進行秘密的情報工作、策反工作,以及如何組織學生、工人、知識分子進行抗日救亡宣傳。 解放戰爭時期的鬥爭: 隨著抗日戰爭的勝利,中國革命進入瞭新的階段。本書將聚焦於解放戰爭時期,邊區黨組織在北平地區麵臨的新形勢、新任務。這包括如何配閤全國的解放戰爭,繼續鞏固和發展解放區;如何打擊國民黨反動派的軍事進攻和政治陰謀;如何開展土地改革,解放農村生産力,支援前綫作戰。特彆會重點描寫我黨如何進行城市接管的準備工作,以及在北平解放前夕,如何進行周密的部署和嚴密的組織,確保瞭城市的和平解放和社會秩序的穩定。 英勇犧牲的革命先烈: 革命的勝利,是用無數革命先烈的鮮血換來的。本書將通過大量詳實的史料,再現那些為瞭革命事業,拋頭顱、灑熱血的共産黨員和革命誌士的英勇事跡。他們可能是在戰場上英勇犧牲的戰士,也可能是在敵人的牢獄中堅貞不屈的烈士,或者是為掩護戰友而獻身的無名英雄。他們的故事,將是本書最動人的篇章,也是對後人最深刻的激勵。 曆史的迴顧與現實的啓示 《烽火歲月:晉察冀邊區北平地區革命鬥爭與組織建設的迴眸》不僅僅是對一段曆史的迴顧,更是對當下具有深刻啓示的史學研究。通過對那段艱苦卓絕的革命歲月的梳理,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 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夠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最終取得革命的勝利: 這離不開黨的正確的領導、堅定的理想信念、嚴密的組織紀律,以及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 在任何睏難麵前,堅持和鬥爭的重要性: 麵對強大的敵人和嚴酷的環境,中國共産黨人從未放棄,而是以頑強的意誌和不屈的精神,不斷剋服睏難,最終贏得瞭勝利。 黨的建設的永恒課題: 革命勝利後,黨的建設依然是重要的課題。本書所展現的黨組織在極端睏難時期所積纍的寶貴經驗,對於當代的黨的建設仍然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 本書將以樸實而生動的語言,還原曆史的真實麵貌,通過對人物命運的描繪、對事件過程的細緻還原,力求讓讀者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悲壯與豪邁,理解中國共産黨領導的革命鬥爭的偉大意義,以及為國傢民族解放事業所付齣的巨大犧牲。它將是一部獻給那段崢嶸歲月,獻給所有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奮鬥過的英雄兒女的史詩。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對中國共産黨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組織發展和思想建設非常感興趣,尤其關注那些發生在基層、發生在具體地方的生動事例。《中山風雨話滄桑》這個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瞭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以及在那段歲月裏,無數平凡而偉大的共産黨員是如何在艱難睏苦的環境中,堅守信仰,踐行初心。標題中的“定(北)縣”這個具體的地域名稱,更是激發瞭我深入瞭解的願望。一個縣域範圍內的黨的建設和革命鬥爭,其具體情況必定與全國大背景下的宏觀敘事有所不同,它會更加貼近地麵的實際,更加展現齣基層黨組織在動員群眾、組織生産、開展鬥爭等方麵的智慧和勇氣。1937年至1947年,這是中華民族最危難的十年,也是中國共産黨帶領人民走嚮勝利的關鍵十年。在這十年裏,定(北)縣的共産黨員們,是如何在日寇的鐵蹄下,在國民黨反動派的壓迫下,堅持地下鬥爭,發展壯大革命力量的?他們的組織是如何建立和鞏固的?他們的思想是如何統一和武裝的?他們的革命鬥爭又是以何種形式展開,並取得最終勝利的?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豐富的史料和生動的細節,讓我能夠窺見那個時代基層黨組織的運作機製,以及革命者們不屈不撓的精神風貌,為我理解中國革命的勝利提供一個更加微觀卻也更加真切的視角。

評分

當我第一眼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時,一種莫名的熟悉感便油然而生。雖然我並非齣生在定(北)縣,但我的父輩曾在那片土地上經曆過那個特殊的年代。他們口中偶爾提及的“鬼子”、“遊擊隊”、“解放”等詞匯,在我孩童時期留下瞭模糊卻又深刻的印象。如今,看到這樣一本以“追憶”為核心的書籍,並且聚焦於黨在特定區域的建設和鬥爭,我感到一種強烈的親切感和探索欲。標題中“中山”二字,我猜測可能與定(北)縣的曆史淵源有關,或許是古代的稱謂,又或者是某個重要的曆史事件的代稱,這為書名增添瞭一層神秘感。而“風雨話滄桑”則直接點明瞭這本書的主題——在動蕩不安的時代背景下,記錄那段充滿艱難險阻卻又意義非凡的歲月。“1937~1947年”,這十年,對於中國而言,是民族存亡的關鍵時期,也是中國共産黨力量發展的關鍵時期。這本書是否會描繪齣,在那個物質條件極其匱乏、鬥爭環境極其殘酷的條件下,共産黨人是如何剋服萬難,建立組織,發展黨員,並最終凝聚民心,投身於革命鬥爭的?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揭示一段更為具體、更為鮮活的曆史圖景,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那個年代的復雜性,以及革命者們堅韌不拔的精神。

評分

讀到這本書的標題,我便被深深吸引。那種“話滄桑”的敘述方式,本身就預示著一種飽含深情的、娓娓道來的講述。而“1937~1947年河北省定(北)縣”這樣一個清晰的時間和地域指嚮,則讓這本書的內容顯得格外具體和可信。“中山”二字,在我看來,不僅是地名的代稱,更可能是一種精神的象徵,承載著這片土地上人民的期望和奮鬥。我一直認為,曆史的厚重感往往體現在那些被時間衝刷過的細節之中,尤其是在黨的建設和革命鬥爭這樣宏大的主題下,基層的發展和個體的經曆更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本書似乎正是要填補這一塊空白,它將目光聚焦於一個具體的縣域,試圖梳理齣在這個特殊時期,黨的組織是如何在這片土地上建立、發展、壯大,又是在怎樣的革命鬥爭中,經曆瞭風雨,書寫瞭曆史。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展現齣,在那段風雲激蕩的歲月裏,定(北)縣的共産黨人是如何將共産主義的理想播撒在這片土地上,又是如何與人民群眾緊密結閤,共同抵禦外敵,推翻舊政權,最終迎來新生。它或許會講述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挖掘一些塵封的記憶,為我們呈現一段更加立體、更加鮮活的黨史畫捲,讓我能夠從中感受到那個年代的艱辛與輝煌,以及無數革命先輩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中山風雨話滄桑:1937~1947年河北省定(北)縣黨的建設及革命鬥爭追憶》,單單看名字就給我一種想要一探究竟的衝動。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書名,更像是一扇通往過去曆史的窗口。“中山”二字,古樸而有力,隱約傳遞著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蘊,而“風雨話滄桑”則直接點明瞭本書的基調——一段充滿挑戰、曆經磨難卻又意義非凡的歲月。“1937~1947年”,這十年是中國曆史上極為特殊的時期,抗戰的炮火,解放戰爭的硝煙,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瞭怎樣的印記?“河北省定(北)縣”,這個具體的地理坐標,又將如何具體地展現這段曆史?我尤其對“黨的建設及革命鬥爭追憶”這一部分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很好奇,在那個物質條件極其艱苦、鬥爭環境極為復雜的年代,定(北)縣的共産黨人是如何剋服重重睏難,建立黨的組織,發展黨員隊伍,如何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統一認識,凝聚力量?他們的革命鬥爭又是如何展開的?是武裝鬥爭?是地下工作?還是群眾運動?書中是否會披露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講述一些平凡而偉大的共産黨員的感人事跡?我渴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中國共産黨是如何在基層生根發芽,如何在人民群眾中獲得支持,並最終帶領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的。它不僅僅是一段曆史的迴顧,更是對信仰的詮釋,對精神的傳承,我堅信閱讀這本書會讓我對那段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真摯的情感共鳴。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有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深邃的色彩搭配著泛黃的紙張質感,仿佛穿越時空,直接將讀者帶迴到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我之所以對這本書産生濃厚興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定(北)縣”這個地理坐標。我曾在那片土地上生活過,對那裏的山川河流、風土人情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每當提及“定縣”,腦海中便會浮現齣那些淳樸的鄉親,以及隱藏在他們生活片段背後的不為人知的曆史。這本書的標題“中山風雨話滄桑”更是極具詩意和感染力,它暗示著一段飽經風霜的歲月,一段值得深入探究的往事。“1937~1947年”這個時間跨度,恰好是中國近代史上最為波瀾壯闊、也最為慘烈的十年之一,抗日戰爭的烽火,解放戰爭的硝煙,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瞭怎樣的印記?黨的建設,一個在戰火中孕育、成長、壯大的組織,又是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並最終引領人民走嚮勝利的?這些疑問都深深地吸引著我,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書頁,去傾聽那些被曆史塵埃掩埋的真實聲音,去感受那段歲月裏,無數革命者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所付齣的艱辛與犧牲。這本書不僅僅是對一段曆史的迴顧,更是一次對信仰的追尋,對精神的緻敬,我堅信它會給我帶來深刻的啓示和感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