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版本 精准还原
汇聚极具代表性的名家名碑。优选各大机构馆藏珍品。首辑收入宋拓12种。原色、原大、原貌呈现。完整保留序、跋、题签。
欣赏 指导 精编 精校
组织高校书法专家进行书法欣赏与临习指导。标点释文,精审精校,帮助读者结合文本品味书法。
《醉翁亭记》宋元佑六年(一○九一)农历十一月刻于安徽滁州,欧阳修撰,苏轼正书,原石宋时已毁。明嘉靖间有重刻(四面碑),今在滁州全椒县琅琊山。刻石原作乃欧阳修创作的一篇著名散文。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四季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起游赏宴饮的乐趣。
此册有张延礼(丹斧)、龚心铭、方若(药雨)、郑孝胥(苏龛)等一众名家题签或题跋。册中还钤有东坡“雪浪斋”玉印一方,此印旧经高凤翰(南阜)、陈介祺(簠斋)递藏,民国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归龚心钊。龚氏喜收古印,上海图书馆藏明初拓本《颜家庙碑》中,亦钤有龚氏收藏“真卿”二字铜印。册后有龚心钊二十一岁、二十七岁小照各一张,照片下方均有龚心钊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题记。
本次出版选用上海图书馆龚心钊旧藏“宋拓原石二十四字残本”,即“颜、发、于、君、非、少、也、行、觥、后、在、醉、酣、辄、闲、望、苍、封、林、野、幽、鸟、名、泉”(共六开,每开四字)。民国十六年(一九二七)除夕龚心铭(景张)在济南以三十番银饼购得此册,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一)转赠其弟龚心钊。此册四周及前后副页装背均用乾隆御制仿南唐澄心堂纸,册中还附有旧经纸数幅。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一级文物。《茶录》宋蔡襄撰并小楷书,原文作于宋皇佑年间,是宋代十分重要的茶学专著,旧有樊纪刻本,多舛误,久佚。宋治平元年(一○六四)依樊纪刻本厘定重刊,亦佚,拓本罕见。
此册下篇《茶罗》后有残缺,嘉庆十八年(一八一三)正月十九日,翁方纲临补完善。楠木面板有沈树镛为题签“蔡忠惠公茶录 筠清馆藏本”。册后有嘉庆十八年正月二十二日蔡之定题跋云:“此册与古香斋所刻字形全别,黄华山人《跋端明春草轩杂说墨迹》云‘余尝见其所书《茶录》作小楷,间以行草,字形大小不一,乃其杰作云云’,则又与此本不同,岂所书有数本欤?” 道光二年(一八二二)十一月林则徐跋云:“古香斋帖今莆田公祠所藏,甚不足观,拟借此本属妙手摹泐嵌公祠壁,以还吾闽旧观也。”另有:张子唯、李鸿裔(光绪九年〔一八八三〕九月)、吴湖帆(民国十四年〔一九二五〕八月)观款。
本次出版选用上海图书馆藏宋拓“治平元年刻本”,为传世孤本。旧经湛福(介庵)、吴荣光(石云)、潘祖荫(滂喜斋)递藏。后归潘景郑,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潘氏将此册捐赠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一级文物。
碑帖是“碑”与“帖”的合称。“碑”包括庙碑、墓志、造像、摩崖等数十种,是记述历史人物事件的石刻文字之总称。中国碑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仪礼`聘礼》中便有“东面,北上,上当碑,南陈”的记载。从古至今,碑由最初宗庙祭祀时拴系牲口等单一功用,发展为“凡事皆可立碑”的繁盛局面。“帖”原指前人书写在纸、绢上的墨迹,后范围逐渐扩大,凡是古人所写包括诗文、简札、书信等墨迹,以及被后人刻于石、木之上,以便欣赏、临习和传播者,皆可视为“帖”之属。随着石刻传拓技术的发明普及,用纸、墨和传拓工具将碑帖上的文字与图画拓印下来所得“拓本”,谓之“碑帖拓片”,简称“碑帖”。
从秦篆《峰山碑》到唐楷《多宝塔碑》,碑帖直观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演化轨迹和内在神韵。碑帖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宗教等方面信息,具有证史、考史和补史之价值。碑帖这种特殊的文献,历来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有鉴于此,中华书局联手北京载道文化,从国家级馆藏碑帖宝库中遴选碑帖经典进行原貌呈现,秉承名家书写、历史名碑、经典藏本的收罗标准,突出碑帖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兼顾版本价值,组织专家进行文字导释,辑为《中国古代书法名家名碑名本》(简称《三名碑帖》)丛书隆重面世。首次出版品种如下:
《九成宫醴泉铭》(李祺旧藏北宋拓本)、《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张应召旧藏北宋拓本)、《神策军碑》(北宋拓孤本)、《大智禅师碑》(国家图书馆藏宋拓宋装割裱本)、《皇甫诞碑》(故宫藏北宋拓本)、《伊阙佛麄碑》(何良俊旧藏宋拓本)、《李思训碑》(北宋精拓本)、《大字麻姑山仙坛记》(沈树锈旧藏宋拓本)、《十七帖》(张伯英藏宋拓本)、《争座位帖》(李国松旧藏宋拓本)、《智永真草千字文》(牛鉴旧藏南宋拓本)、《苏轼醉翁亭记残字》(龚心钊旧藏宋拓本)/《茶录》(潘景郑旧藏宋拓本)、《道德经》(章釭旧藏元拓本)、《孔子庙堂碑》(明代断后初拓本)、《洛神赋十三行》(国家图书馆藏明拓本)、《雁塔圣教序》(梁启超旧藏明拓本)、《多宝塔碑》(端方旧藏明末清初整拓)、《颜氏家庙碑》(龚心钊旧藏明拓本)、《玄秘塔碑》(明拓本)、《峰山碑》(国家图书馆藏整拓)。
金石永寿,纸墨流芳。这套既能满足专业人士考订鉴赏之需,又可为热爱书法的广大读者带来全新阅读体验的《三名碑帖》,希望能发挥碑帖古籍保护与弘扬之双重功能,传续汉字书法文化,无愧先祖前贤遗珍。
我对这套书的学术价值和资料的权威性给予高度评价。作为研究中国书法史的爱好者,我们深知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是多么重要。这套丛书在选取底本时,显然是下了极大的功夫去甄别和考证的,这一点从其严谨的校注和详尽的题跋介绍中就可以窥见一斑。尤其是那些看似微小但至关重要的细节,比如墨色的深浅、线条的起收、甚至是残损部分的推测性补全,都体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这套书不仅仅是简单地“复制”古代的墨迹,更是在进行一种现代的“转译”,让不熟悉古代语境的读者也能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我常常在比对不同版本的拓片时感到头疼,但有了这套系统性的丛书作为参照,很多困惑迎刃而解。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可信赖的平台,去深入探索那些千年前的笔墨精神,这种学术支持是无价的。
评分这套丛书的装帧设计真是独具匠心,那种古朴典雅的气息扑面而来,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岁月的沉淀。纸张的选择也十分考究,不像市面上那些光面纸那样显得轻浮,而是带着一种温润的质感,即便是墨色的复刻,也能在触感上给予人极大的满足。我特别喜欢它在版式上的处理,留白得当,既不会让人觉得拥挤,又能将碑帖的精髓清晰地呈现出来。装订方面看得出是下了功夫的,平整而牢固,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散架。对于我们这些痴迷于传统艺术的人来说,书籍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品,而这套丛书无疑是收藏级的佳作。光是看着它静静地躺在书架上,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更别提翻阅时带给精神上的滋养。从封面到内页的每一个细节,都能看出编纂者对传统文化的那份敬畏与热爱,这种用心,是现代批量生产的图书里很少见的。它不仅仅是文字和图像的简单集合,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艺术殿堂的精心雕琢的门。
评分我记得我第一次翻阅这套丛书时,正值一个阴沉的下午,室内光线有些昏暗。然而,即便是这样的光线下,那些摹刻出来的笔法依然具有极强的穿透力,仿佛能感受到创作者下笔时的心境和力量。这种直观的感受是非常难得的,很多高清图片反而因为过度锐化而失去了原有的韵味。这套书似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既保证了清晰度以供细节观察,又保留了拓片特有的那种粗粝感和时间留下的痕迹。特别是对于那些强调“气韵”的书法作品来说,这种质感的呈现至关重要。当我凝视那些线条时,时间仿佛慢了下来,我能清晰地“听见”毛笔触纸的沙沙声,感受到那些微妙的提按顿挫。这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一种深层次的、近乎冥想的体验,让人瞬间从浮躁的现代生活中抽离出来。
评分从内容编排的角度来看,这套丛书的系统性和层次感做得非常出色。它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将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大家的作品进行有逻辑的组织,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学习路径。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一座宝库,他们可以循序渐进地领略书法艺术的演变脉络,避免了盲目学习带来的混乱。对于有一定基础的爱好者而言,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校准器”,能够帮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发现以往忽略的层次。而且,丛书的整体设计语言保持了一致性,使得从第一本到最后一本的阅读体验是连贯且统一的,不会让人在不同分册之间产生割裂感。这种整体规划的思维,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学习曲线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让阅读过程成为一种流畅的探索之旅。
评分这套书最大的魔力在于它能够激发人的动手欲望。我通常不会轻易在珍贵的碑帖复刻本上动笔做任何标记,但面对这套书,我忍不住想去临摹。纸张的质地似乎特别适合用毛笔蘸墨来练习,吸墨性适中,既不会洇得太厉害,也不会因为过于光滑而无法控制笔锋。每次练习完,我都喜欢将自己的习作和书中的范本放在一起对比,那种强烈的差距感虽然令人沮丧,却也成了最强大的学习动力。它成功地架起了“欣赏”与“实践”之间的桥梁,让高高在上的艺术真品变得可亲可感、可学习、可模仿。说实话,自从拥有了这套书,我的练字时间明显增加了,它就像一个沉默的、却极其严格的老师,时时督促着我向更高的境界迈进。这套丛书带来的,远不止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对传统技艺的身体力行的致敬。
评分包装检漏,两本书只用两片薄薄的纸壳夹住在用胶布粘上,书脊还露在外面并且其中一本书的书脊变形裂开严重,这本书脊也变形歪曲,完全没用泡沫做任何保护措施,差评
评分发送货快,满意。
评分二、很多优秀科普书都能帮孩子长知识,但这套书中带有文艺复兴时期油画画风的风格、图画,更能帮助孩子提高对美的认知。
评分还好!!!!
评分很好的图书,值得拥有!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包装检漏,两本书只用两片薄薄的纸壳夹住在用胶布粘上,书脊还露在外面并且其中一本书的书脊变形裂开严重,这本书脊也变形歪曲,完全没用泡沫做任何保护措施,差评
评分印刷质量很好
评分发送货快,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