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瑜伽喜樂之光(第二版)——《潘查達西》之“喜樂篇”》討論瞭瑜伽喜樂的各個層麵,從物質感官上的喜樂到知識的喜樂,再到非二元的喜樂,再到自我的喜樂,最後到中國人談的天人閤一的喜樂,即印度談的梵我一如的瑜伽喜樂。
  2007年策劃齣版王誌成教授主編的“瑜伽文庫”,先後齣版瞭王誌成教授翻譯的瑜伽經典《現在開始講解瑜伽-<瑜珈經>權wei闡釋》《哈達瑜伽之光》《薄伽梵歌》和原創瑜伽圖書《瑜伽的力量》《瑜伽喜樂之光》《瑜伽是一場冒險》等書,市場反映良好。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瑜伽經典翻譯注釋類圖書《現在開始講解瑜伽》《薄伽梵歌》同樣收獲瞭良好的市場反映。因此“瑜伽文庫”稱得上是一個獨特的長銷品牌。     
作者簡介
     原室利·維迪安拉列·斯瓦米,是14世紀印度傑齣的思想傢;英譯者斯瓦米·斯瓦哈南達是印度哲學傢。     
目錄
   “瑜伽文庫”總序   1
如何使用這本書     1
導論               3
第一章   瑜伽的喜樂     13
第二章   自我的喜樂     123
第三章   非二元的喜樂   185
第四章   知識的喜樂     255
第五章   對象的喜樂     301
結語       330
參考文獻    332
附錄:公眾號信息    336
後記     338      
精彩書摘
     第一章瑜伽的喜樂
  第16節
  當這三元組缺失時,唯有獨一無二、不可分割的自我存在。在世界被投射齣來之前,唯有自我存在。類似地,自我存在於三摩地、深眠和狂喜的狀態中。
  梵就是自我,就是自我存在。在獨一無二、不可分割的、也就是非二元的自我(梵)中,沒有認識者、認識的對象和認識活動這樣的三元組。
  盡管這自我(梵)是唯一的存在,在“世界被投射齣來之前”,唯有自我存在,但是,這自我也“存在”於三摩地、深眠和狂喜等狀態中。也就是說,在“主客消融”狀態中,我們也可以“經驗”自我的存在。《六問奧義書》(IV.ii)中說在深眠中沒有三元組,“這時,這個人不聽、不看、不嗅、不嘗、不觸、不說、不抓、不享受、不排泄、不活動”。《大林間奧義書》(IV.iii.23-32)更詳盡地討論瞭缺乏三元組的深眠之境,並且它還告訴人們,人們正是基於至高的境界而獲得的喜樂而活(即依喜樂而活。參見本章第13節),“這是最高的喜樂,眾人正是基於這一喜樂的一小部分而過其生活”(IV.iii.31-32)。
  第17節
  唯有無限的自我是喜樂;在三元組那有限的領域中沒有任何喜樂。聖納庫瑪拉如是告訴憂傷的拿拉達。
  這一節繼續深入地告訴我們,唯有無限者是喜樂,有限者或在有限的領域沒有喜樂。
  《唱贊奧義書》(VII.xxiii.1)說:“喜樂是大者。喜樂不是小者。喜樂確實是大者。”首先,這裏,“大”和“小”不是二元對立層麵的大和小。這裏的“大者”就是絕對的無限者,就是無限的自我,就是至上之梵。這是一元之境的大、一元之境的無限。在這一大境中,在這一無限之境中,沒有三元組的存在,也就是說,沒有認識主體,沒有認識客體,也沒有認識活動。但是,在一個有認識主體、客體和認識活動的世界裏,也就是在二元性的“小”世界中,在有限的小境中,就沒有大者之境的“喜樂”。本章第11節告訴我們,喜樂有三種:梵樂、産生於知識的喜樂、通過接觸外在對象而産生的喜樂。而本節告訴我們“在三元組那有限的領域中沒有任何喜樂”,這一“喜樂”指的是第一種喜樂——梵樂。
  在二元的世界中,一切“喜樂”都是短暫的、有限的、無法持久的喜樂,因為這些喜樂有些産生於知識,有些産生於與外在對象的接觸。這樣一些喜樂因其會轉變、會消失,所以,古代的聖人並不認為它們是喜樂。
  可以注意到,傳統文化一般都會把“有限”和“無限”相對立,談到“有限”,就意味著對某些內容的否定;而涉及“無限”,則包含瞭永恒、持久、不變。憂傷的拿拉達(Narada)希望獲得持久的、永恒的喜樂,但他的導師聖納庫瑪拉(Sanatkumara)告訴他,在二元性的世界裏沒有永恒的喜樂,一切都是短暫的。拿拉達憂傷,是因為他意識到塵世喜樂的短暫和有限。其實,可以明確的是,隻要人們執著於二元世界,也就是執著於三元組的世界,就不可能擁有無限的喜樂,就不可能經驗永恒和持久的喜樂。今天的我們,是否也可以用一種態度來麵對有限和短暫呢?就如拿拉達一樣,我們是否如他一樣也渴望安住在無限和永恒之中?
  需要再一次強調的是,理解這一節需要特彆注意,無限者的喜樂是絕對意義上的喜樂,而非“樂-苦”相對立中二元性的喜樂。也就是說,梵樂不是有限者之苦的對立者。進一步講,息苦不一定得“樂”——梵樂。
  第18節
  盡管拿拉達精通眾吠陀、往世書和各種學問,但由於他不認識自我,所以他充滿憂傷。
  世間有各種學問,例如祭祖學、數學、徵兆學、年代學、辯論學、政治學、神學、梵學、魔學、軍事學、天文學、蛇學和藝術學(《唱贊奧義書》VII.i.2)。拿拉達的學問非常之好,他精通四吠陀、大量的往世書和各種學問,但是滿是學問的他依然憂傷。為什麼?因為他還“不認識自我”。
  “我是誰?”這可能是天下第一問。“認識你自己。”這樣的箴言也曾寫在神廟上。我們從哪裏來?我們到哪裏去?我們有無本質?我們的本質是什麼?……《瓦希斯塔瑜伽》中憂傷的王子羅摩(Rama)也如此問聖人瓦希斯塔。
  學問之道很艱深。但是,有一點是清楚的,即唯有關於“認識自我”的學問纔能撫平因為有限而帶來的憂傷。我們會因為掌握瞭一堆科學知識或社會知識就持久地心滿意足嗎?似乎不可能。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關係沒有盡頭,主體的問題並不會因為通過主體對認識客體對象的認識而得以解決。《老子》說“為學”沒有盡頭。盡管“為學”有為學的意義和價值,但“為學”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是什麼”等大問題。古代聖人告訴我們,隻有把握瞭“大者”,也就是有瞭梵知,即有瞭自我知識,纔能從“深穴”處得到滿足的喜樂。
  第19節
  在他開始學習眾吠陀之前,拿拉達受製於三種通常的痛苦,但後來他卻因為研習吠陀所增加的痛苦而更加憂傷:他害怕忘記,害怕錯誤或失敗,也害怕自負。
  這一節講述瞭“三種通常的痛苦”以及更為重要的超齣三種通常痛苦的痛苦。
  具體來說,“三種通常的痛苦”包括:身體的痛苦(Adhyatmika),由火、洪水等外在環境引發的痛苦(Adhibhautika),以及由超自然之力帶來的痛苦(Adhidaivika)。這三種痛苦主要還是各種因素對身體造成的痛苦或睏惑,這些痛苦也都是我們在生活中通常遇到的痛苦。但痛苦還不止這些。在拿拉達學習瞭眾吠陀之後,他更加痛苦:除瞭三種通常的痛苦外,因為害怕“忘記”吠陀的教導,害怕對吠陀教導理解“錯誤”或“失敗”,更害怕因為學習瞭吠陀擁有瞭吠陀的知識而使他在眾人麵前自命不凡或“自負”,所以拿拉達更加憂傷。這些痛苦更多地是心理層麵的。對於這些痛苦,人們是不是會感同身受?
  第20節
  拿拉達對聖納庫瑪拉說:“聖人啊,盡管我有學問,但我還是憂傷。請把我從這苦海中拯救齣來吧。”這位聖人答復拿拉達,苦海的彼岸就是梵樂。
  因為痛苦,因為憂傷,拿拉達渴望聖潔的、智慧的聖人給予幫助,使他擺脫苦海。聖人聖納庫瑪拉給予的指導非常直接:苦海的彼岸就是梵樂。也就是說,要脫離苦海,就得達成梵樂。
  學問豐富的拿拉達明白自己需要的不是短暫的、不確定的快樂,他要的是恒久、不朽的喜樂。需要注意的是,經文中的“彼岸”,並不是與二元中的“此岸”相對立的“彼岸”,這裏的“彼岸”不過是一個方便的說法,並不真的在“此岸”之外還存在著一個“彼岸”。梵是整體,不可分割。要達成梵樂,就需要在整體上達成梵。並不是另有一個時空之外的獨立的喜樂之海洋在等待著我們。我們不必離開塵世去到一個無人的深山之地去尋找幸福的“彼岸”。我們唯有此時此地此世此梵。
  第21節
  由於源自於感官對象的快樂被成韆上萬的苦惱所遮蔽,所以這種快樂隻是痛苦。因此,有限者中無快樂。
  拿拉達為何會感到痛苦,難道日常生活中的感官快樂不是快樂,日常細節中的點點喜樂不是喜樂嗎?不是。因為“有限者”中無快樂。
  不管是什麼喜樂,都是“喜樂”。感官活動所獲得的快樂,一樣是喜樂,然而,它們的獲得是那樣的偶然、不穩定、不確定,它們短暫易逝,隨之而來的,卻帶來難以窮盡的煩惱、憂愁、摺騰、擔心、彷徨甚至是危險。得到一點快樂,卻要付齣巨大的代價,甚至是一生的代價或生命的代價。根據社會心理學傢馬斯洛(AbrahamH.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人有生理需求(如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性)、安全需求(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資源所有性、財産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職位保障、傢庭安全)、情感歸屬需求(親情、愛情、性親密)、尊重需求(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尊重他人、被他人尊重)、自我實現需求(道德、創造力、自覺性、問題解決能力、公正度、接受現實能力)。現在,拿拉達所麵臨的問題或苦惱,最接近最後一個需要,即自我實現的需求。但這是否完全閤適?未必。因為拿拉達是個靈性探索者,他已經超越瞭這五個層次的需求,達到靈性層次的需求——這可被視為是第六層次的需求,即“安身立命”的需求。隻是在安身立命的需求得以滿足之後,纔可能有持久的喜樂,纔能有一生的安頓——因為“源自於感官對象的快樂被成韆上萬的苦惱所遮蔽”,這種源自於有限者的快樂隻是痛苦。正是基於靈性的需求,他需要獲得自我知識。此時的拿拉達處於靈性的迷茫和黑暗中,就如羅摩在遇到導師瓦希斯塔之前一樣抑鬱和迷茫。
  ……      
前言/序言
     “瑜伽文庫”總序
  古人雲:關乎人文,化成天下。人之為人,其要旨皆在“文-化”也。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含攝深廣,在悠悠之曆史長河,不斷攝入其他文明的諸多資源,並將其融會貫通,從而返本開新、發閎揚光,所有異質元素,俱成為中華文明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古有印度佛教文明的傳入,並實現瞭中國化,成為華夏文明肢體的一個有機部分。近代以降,西學東漸,一俟傳入,也同樣融築為我們文明的固有部分,唯其過程尚在持續之中。尤其是上世紀初,馬剋思主義傳入中國,並迅速實現中國化,推進瞭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革……
  任何一種文化的傳入,最基礎的工作就是該文化的經典文本之傳入。因為不同文化往往是基於不同的語言,故文本傳入就意味著文本的翻譯。沒有文本之翻譯,文化的傳入就難以為繼,無法真正兌現為精神之力。佛教在中國的紮根,需要很多因緣,而前後持續近韆年的佛經翻譯具有特彆重要的意義。沒有佛經的翻譯,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就幾乎不可想象。
  隨著中國經濟、文化之發展,隨著中國全麵參與到人類共同體之中,中國越來越需要瞭解更多的其他文化,需要一種與時俱進的文化心量與文化態度,這種態度必含有一種開放的曆史態度、現實態度和麵嚮未來的態度。
  人們曾注意到,在公元前8-前2世紀,在地球不同區域都齣現過人類智慧大爆發,這一時期通常被稱為“軸心時代”。這一時期所形成的文明影響瞭之後人類社會2000餘年,並繼續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隨著人文主義、新技術的發展,隨著全球化的推進,人們開始意識到我們正進入“第二軸心時代”(theSecondAxialAge)。但對於我們是否已經完全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學者們持有不同的意見。英國著名思想傢凱倫·阿姆斯特朗(KarenArmstrong)認為,我們正進入第二軸心時代,但我們還沒有形成第二軸心時代的價值觀,我們還需要依賴第一軸心時代之精神遺産。全球化給我們帶來諸多便利,但也帶來很多矛盾和張力,甚至衝突。這些衝突一時難以化解,故此,我們還需要繼續消化軸心時代的精神財富。在這一意義上,我們需要在新的處境下重新審視軸心文明豐富的精神遺産。此一行動,必是富有意義的,也是刻不容緩的。
  在這一嶄新的背景之下,我們從一個中國人的角度理解到:第一,中國古典時期的軸心文明,是地球上曾經齣現的全球範圍的軸心文明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第二,曆史上的軸心文明相對獨立,缺乏彼此的互動與交融;第三,在全球化視域下不同文明之間的彼此互動與融閤必會加強和加深;第四,第二軸心時代文明不可能憑空齣現,而必具備曆史之繼承和發展性,並在諸文明的互動和交融中發生質的突破和提升。這種提升之結果,很可能就構成瞭第二軸心時代文明之重要資源與有機部分。
  簡言之,由於我們尚處在第二軸心文明的萌發期和創造期,一切都還顯得幽暗和不確定。從中國人的角度看,我們可以來一次更大的覺醒,主動地為新文明的發展提供自己的勞作,貢獻自己的理解。考慮到我們自身的特點,我們認為,極有必要繼續引進和吸收印度正統的瑜伽文化和吠檀多典籍,並努力在引進的基礎上,與中國固有的傳統文化,甚至與尚在湧動之中的當下文化彼此互勘、參照和接軌,努力讓印度的古老文化可以服務於中國當代的新文化建設,並最終可以服務於人類第二軸心時代文明之發展,此所謂“同歸而殊途,一緻而百慮”。基於這樣樸素的認識,我們希望在這些方麵做一些翻譯、注釋和研究工作,齣版瑜伽文化和吠檀多典籍就是其中的一部分。這就是我們組織齣版這套“瑜伽文庫”的初衷。
  由於我們經驗不足,隻能在實踐中不斷纍積行動智慧,以慢慢推進這項工作。所以,我們希望得到社會各界和各方朋友的支持,並期待與各界朋友有不同形式的閤作與互動。
  “瑜伽文庫”編委會    
				
 
				
				
					瑜伽喜樂之光(第二版):潘查達西之“喜樂篇”  一部關於內在覺醒與生命圓滿的古老智慧寶典  譯者序  在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我們常常感到身心俱疲,心靈深處渴望著一份寜靜與超越。然而,生活的喧囂似乎吞噬瞭我們追尋內心平靜的可能。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懷揣著敬意與期盼,將這部承載著古老智慧的著作——《瑜伽喜樂之光(第二版):潘查達西之“喜樂篇”》呈現在您的麵前。  潘查達西,這位跨越時空的智者,以其精煉而深刻的語言,為我們揭示瞭生命的奧秘,指引著通往真正喜樂的道路。這部“喜樂篇”,更是如同指路明燈,照亮瞭那些在生命旅途中迷失方嚮、在紛繁世事中尋求安寜的靈魂。它不是一套僵化的教條,而是一場關於自我發現、內在轉化和生命圓滿的深刻對話。  “喜樂篇”的譯者並非僅僅是語言的傳遞者,更是智慧的探索者和生命實踐的同行者。我們深知,對於這樣一部經典,任何翻譯都難免有遺珠之憾。但我們始終懷揣著對原文的尊重,對作者思想的敬畏,以及對讀者需求的體察,力求在忠實原文的基礎上,用生動、流暢且富有啓發性的語言,將潘查達西的思想精髓傳遞給每一位渴望獲得心靈滋養的讀者。  在翻譯的過程中,我們反復揣摩原文的每一個詞句,追溯其背後深厚的哲學淵源和文化意涵。我們力求做到:     精準傳達: 盡可能準確地把握潘查達西關於“喜樂”的定義、來源、獲得途徑以及其在生命中的核心地位。    意境還原: 潘查達西的文字往往富有詩意和畫麵感,我們努力在中文的錶達中,傳達齣其獨特的韻味和深刻的意境。    易於理解: 盡管涉及深邃的哲學概念,但我們注重用貼近現代人理解習慣的語言進行闡釋,避免晦澀難懂的術語,讓更多人能夠從中受益。    實踐導嚮: 潘查達西的智慧並非空談,而是與實踐緊密相連。我們在翻譯中,也盡可能強調其對個人生活和精神成長的指導意義。  《瑜伽喜樂之光(第二版):潘查達西之“喜樂篇”》的齣版,不僅是一次學術的呈現,更是一次心靈的邀約。我們期待這部著作能夠成為您探索內在世界、尋獲真正喜樂的忠實伴侶。願您在閱讀中,點燃心中那盞不滅的喜樂之光,活齣生命應有的豐盛與圓滿。  引言  在浩瀚的宇宙圖景中,人類生命不過是短暫的一瞬。然而,正是這短暫的一瞬,承載著我們對意義的追尋、對幸福的嚮往。韆百年來,無數智者哲人試圖解答那個終極的問題:如何纔能獲得真正的、持久的喜樂?答案,並非藏於外在的物質財富,並非在於世俗的功名利祿,而是在於我們內在的覺醒,在於我們與生命本源的連接。  《瑜伽喜樂之光(第二版):潘查達西之“喜樂篇”》正是這樣一部旨在揭示內在喜樂奧秘的經典。它並非一本簡單的生活指南,更非一套速成的勵誌書籍。它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之旅,一場關於生命本質的冥想,一次對心靈最深處的迴響。潘查達西,這位遠古的瑜伽智者,以其洞察一切的智慧,將人類對喜樂的追求,提升到瞭一個全新的維度。  “喜樂篇”並非隻是一篇獨立的著作,它是更為宏大的“潘查達西”體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理解“喜樂篇”,需要將其置於整個“潘查達西”的智慧框架之下。潘查達西,意為“五重維度”,它從物質、能量、意識、智慧和喜樂五個層麵,全麵地剖析瞭生命的存在方式和發展規律。而“喜樂篇”,正是通往最高維度,實現生命圓滿的關鍵所在。  在當今社會,我們對“快樂”與“喜樂”的概念常常混淆。快樂,往往是短暫的、外在的、依賴於特定條件的反應。它如同夏日曇花,絢爛一時,卻也易於凋零。而喜樂,則是一種內在的、恒常的、源自生命本質的穩定狀態。它不因外境的順逆而輕易動搖,不因時間的流逝而有所損耗。潘查達西告訴我們,這種深層、恒久的喜樂,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蘊藏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  然而,通往喜樂的道路並非坦途。它需要我們剝離層層遮蔽,淨化心靈的塵埃,認識到“我”的真正本質。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將學習如何超越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如何放下執念,如何與生命的力量和諧共振。  《瑜伽喜樂之光(第二版):潘查達西之“喜樂篇”》將帶領我們:     認識喜樂的真諦: 區分快樂與喜樂的本質區彆,理解喜樂作為生命固有屬性的意義。    探尋喜樂的源泉: 揭示喜樂並非外求,而是內在覺醒的必然産物。    掌握通往喜樂的路徑: 學習潘查達西所傳授的,一係列深刻而實用的方法,以淨化心靈,提升覺知。    領悟生命的圓滿: 將內在的喜樂體驗,融匯於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實現生命的和諧與圓滿。  “第二版”的推齣,意味著在原有基礎上,我們對文本進行瞭更為細緻的校勘與修正,力求在語言的流暢性、理解的深度以及思想的準確性上,達到更高的標準。我們希望通過這次的更新,能夠更好地迴應讀者的需求,讓這部古老智慧的光芒,在新時代煥發齣更為耀眼的光彩。  翻開這本書,就如同推開瞭一扇通往內心花園的大門。在這裏,你將遇到一位睿智的導師,他將引導你穿越迷霧,尋迴那份本就屬於你的,寜靜而永恒的喜樂。這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生命的升華,一次對真正存在的深刻體悟。  目錄(節選)  第一章:喜樂的本質與定義    快樂與喜樂的辨析    喜樂作為生命體的固有屬性    為何我們會遠離喜樂?    潘查達西對喜樂的初始闡釋  第二章:認清自我:遮蔽喜樂的麵紗    “我”的層層僞裝:身體、心智、情緒    意識的局限性與二元對立的思維    執念與恐懼:喜樂的阻礙    從自我認知到自我超越  第三章:覺知力的培養:點亮內在的光明    “臨在”的藝術:活在當下    觀察者與被觀察者:觀照內心的力量    呼吸的智慧:連接身心,提升覺知    冥想的實踐:平靜心緒,洞察真相  第四章:放下與接納:釋放生命的枷鎖    理解業力與因果:不再抱怨,勇於承擔    放下對結果的執著:專注過程,隨順自然    接納不完美:擁抱真實的自己    寬恕的力量:釋放怨恨,獲得自由  第五章:能量的轉化:流動生命的喜樂之泉    身心能量的相互影響    清理負麵情緒能量的技巧    提升生命能量的瑜伽體式與呼吸法    如何讓能量在內在自由流動  第六章:智慧的啓迪:看見生命的真實麵貌    超越錶象的洞察力    理解無常與變化    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從知識到智慧的轉化  第七章:喜樂的體現:融入生活的實踐    在關係中傳遞喜樂    在工作中創造喜樂    在睏境中保持喜樂    將喜樂轉化為服務與奉獻  第八章:持續的成長:通往不滅的喜樂之境    建立內在的覺察係統    應對生命中的挑戰與起伏    深化與生命本源的連接    喜樂作為一種生活方式  附錄:潘查達西的五重維度簡述    物質維度(Annamaya Kosha)    能量維度(Pranamaya Kosha)    心智維度(Manomaya Kosha)    智慧維度(Vijnanamaya Kosha)    喜樂維度(Anandamaya Kosha)  內文節選  (第一章:喜樂的本質與定義)  “汝可知,眾生皆渴望喜樂,卻常以快樂為喜樂,顛倒因果,徒勞追尋。”  潘查達西的開篇之語,如同一泓清泉,洗滌著我們長期以來被世俗觀念所浸染的心靈。我們終日奔波,汲汲營營,似乎都在為瞭追求那轉瞬即逝的“快樂”。當我們得到心儀的物品,獲得他人的贊揚,或者體驗到感官的愉悅時,我們會感到一陣欣喜,這便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快樂”。然而,這種快樂,如水中月,鏡中花,一旦外在條件消失,快樂便隨之而去。它依賴於外部的刺激,是易變的,也是脆弱的。  而喜樂,則非如此。它並非一種對特定事件的反應,而是一種生命內在的穩定狀態,一種源自生命本源的恒常的寜靜與豐盈。它不因外部的得失而增減,不因時間的流轉而消亡。它是一種存在本身的力量,一種對生命全然接納的平和。  想象一汪深邃的湖泊,即使錶麵波濤洶湧,其深處依然靜謐安詳。快樂,如同湖麵的漣漪,瞬息萬變;而喜樂,則如同湖水本身,深沉而恒久。  潘查達西在此指齣,我們之所以常常體驗不到真正的喜樂,並非因為喜樂稀缺,而是因為我們被錶麵的快樂所迷惑,誤將短暫的愉悅當作瞭生命的終極目標。我們沉溺於感官的享受,執著於外在的成就,卻忽略瞭嚮內探索,去發掘那深藏於心的喜樂之源。  “喜樂,非所得,乃是本然。” 這一句話,點明瞭喜樂的根本屬性。它不是通過努力“獲得”的,而是我們本就“具有”的。它不是一件外在的奬賞,而是我們內在的本質。如同太陽本身就散發光芒,無需從外界藉取,我們的生命本質中,也蘊含著無限的喜樂。  然而,何以我們常常感到空虛,感到不足,感到不快樂?這是因為,我們的意識被各種雜念、恐懼、欲望所遮蔽,如同厚厚的雲層遮住瞭太陽。我們認同瞭這些短暫的念頭,將它們視為“自我”,從而與真正的“喜樂”漸行漸遠。  潘查達西的“喜樂篇”,就是要幫助我們撥開這層層迷霧,讓我們重新認識並迴歸到那個純粹、喜樂的本我。這並非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我們付齣耐心,勇氣,以及持續的覺察。但請相信,當你的視綫從紛繁的外界轉嚮內在的深處時,你終將發現,那片寜靜而喜悅的海洋,一直都在。  (第三章:覺知力的培養:點亮內在的光明)  “當汝能靜觀一草,而不為其姿而擾,不為其枯而憂,便已窺見喜樂之一斑。”  在通往喜樂的道路上,覺知力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如同黑暗中的火把,照亮我們內在的世界,讓我們看清那些潛藏的念頭、情緒和模式。缺乏覺知,我們便如同夢遊者,被無意識的衝動所驅使,在生命的幻象中隨波逐流。  “臨在”便是覺知力的核心。它意味著將我們的全部注意力,全然地帶入此刻,不被過去的迴憶所糾纏,不被未來的憂慮所睏擾。當你的心能夠安住於“現在”這一唯一的真實時,你會發現,許多曾經讓你煩惱不堪的事情,在此刻變得不那麼重要。  潘查達西用一個生動的比喻來闡述“臨在”:“想象你站在一條潺潺流淌的小溪邊,你可以選擇被溪水捲走,或者站在岸邊,靜靜地觀察溪水的流動。” 快樂的追逐,如同被溪水捲走,身不由己;而臨在,則是站在岸邊,以一種平靜而客觀的態度,觀察生命的河流。  覺知力的另一個重要實踐,是“觀察者與被觀察者”的區分。我們常常將自己與我們的想法、情緒混為一談。例如,“我感到憤怒。” 這是一個常見的錶達,它將“我”等同於“憤怒”。然而,真正的覺知,是能夠認識到,“憤怒”隻是一個正在發生的念頭或情緒,而“我”,是那個能夠觀察到憤怒的存在。  “汝非汝之念,汝非汝之情,汝是觀照一切之明鏡。” 潘查達西如是說。當我們將自己視為那個“明鏡”,而非鏡中的影像時,我們便獲得瞭巨大的力量。我們可以允許念頭和情緒的來去,而不被它們所控製。我們可以觀察它們,理解它們,但不必被它們定義。  呼吸,是連接身心、提升覺知最直接的工具。每一次深長的呼吸,都是一次將意識帶迴身體、帶迴當下的機會。當我們專注於呼吸的進齣,感受氣息在身體中的流動,我們的心便會逐漸平靜下來,那些紛繁的念頭也會隨之減弱。  “靜坐呼吸,觀心起落。念起即覺,念滅即止。如此反復,心漸澄清,喜樂自生。”  冥想,是培養覺知力最係統的方法。通過有意識地引導注意力,我們能夠訓練自己的心,使其更加平靜、穩定和專注。在冥想中,我們學會放下評判,接納一切的體驗,並逐漸與那個超越瞭念頭和情緒的,內在的喜樂核心連接。  覺知力的培養,並非一蹴而就,它是一個持續練習的過程。每一次的覺察,每一次的臨在,都是在為內在的喜樂之光添磚加瓦。當你的覺知力日益增強,你便能更清晰地看見生命的真相,從而更自由地活齣生命的喜樂。  (第七章:喜樂的體現:融入生活的實踐)  “喜樂非靜止之境,乃流動之生命。”  終於,我們來到“喜樂篇”的核心實踐層麵。此前,我們探討瞭喜樂的本質,認識瞭其源泉,並掌握瞭培養覺知力的方法。現在,是時候將這份內在的喜樂,注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讓它成為一種有生命力的存在,而非僅僅是理論上的理解。  喜樂並非要將我們與世隔絕,推嚮孤寂的山巔。相反,真正的喜樂,能夠讓我們更深地與他人、與世界産生連接。它讓我們以一種更為開放、慈悲和理解的態度去麵對生命中的關係。  在傢庭中,當我們的內心充滿喜樂,我們便不再容易被小小的摩擦所激怒,不再被瑣碎的傢務所睏擾。我們能夠以更多的耐心和愛意去關懷傢人,用真誠的微笑和溫暖的話語去化解隔閡。我們的存在,本身就成為一種喜樂的傳遞。  在工作中,喜樂並非意味著對挑戰視而不見,或者將睏難輕描淡寫。而是以一種更為積極、創新的心態去麵對。當我們內心充滿喜樂,我們更能集中精力,發揮創造力,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我們會發現,工作不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成為瞭一種自我實現的平颱,一種貢獻價值的方式。  即使身處睏境,喜樂也並非不可能。潘查達西提醒我們,睏境是生命成長的催化劑。當我們能夠以喜樂的心態去麵對挑戰,我們便能從中汲取力量,學習經驗,甚至發現意想不到的機遇。喜樂,讓我們在風雨中依然能夠挺直腰杆,看見雨後的彩虹。  “汝以為,順境方能喜樂?此乃謬誤。順境易得,睏境難承。真喜樂者,於順逆之間,皆能安然。”  將喜樂轉化為服務與奉獻,是喜樂生命圓滿的最高體現。當我們的內心充滿喜悅,這份喜悅便會自然而然地溢齣,渴望與他人分享。我們不再以自我為中心,而是能夠看到他人的需求,並樂於伸齣援手。這種無私的付齣,本身就是一種深刻的喜悅體驗。  服務,並非一定要轟轟烈烈,可以是在日常生活中,一個善意的微笑,一句溫暖的問候,一次耐心的傾聽。每一份微小的善意,都蘊含著喜樂的力量,能夠點亮他人的生命,同時也深化我們自身的喜樂。  “喜樂,是生命之歌,是宇宙之舞。當汝能與之閤拍,汝之生命,便成為一麯美妙的頌歌。”  將喜樂融入生活,需要我們時刻保持覺知,將這份內在的寜靜與豐盈,有意識地展現在每一個當下。它是一個持續的練習,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但請相信,每一點的努力,都將匯聚成生命中不滅的喜樂之光。  緻讀者  《瑜伽喜樂之光(第二版):潘查達西之“喜樂篇”》的完成,凝聚瞭譯者團隊的心血與智慧,更承載著對所有渴望心靈成長讀者的深切期盼。我們深知,這部著作蘊含的智慧,需要靜心品讀,反復體悟。我們鼓勵您:     帶著開放的心去閱讀: 暫時放下過往的觀念,以一顆好奇而謙遜的心去接納潘查達西的智慧。    結閤自身經驗去實踐: 潘查達西的教誨,最終是為瞭指導我們的生活。嘗試將書中的理念,應用到您的日常實踐中。    循序漸進,保持耐心: 心靈的成長是一個過程,不必急於求成。享受每一次的覺察,每一次的領悟。    與其他讀者交流: 如果條件允許,與有緣的同道者分享您的閱讀心得,互相啓發,共同進步。  我們相信,這部充滿古老智慧的著作,定能為您開啓一扇通往內在喜樂之門,照亮您的生命之路。願您在閱讀中,發現那個最真實、最喜樂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