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舞九天:楚国风云八百年(春秋卷)

凤舞九天:楚国风云八百年(春秋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益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春秋
  • 楚国
  • 历史小说
  • 战争
  • 权谋
  • 英雄
  • 古代史
  • 架空历史
  • 长篇小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2798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585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0
字数:2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用通俗笔法真实记录楚国八百年的风雨历程2.介绍楚国的地域文化,有一定的市场需求。

内容简介

《凤舞九天:楚国风云八百年》在尊重楚国历史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艺术加工,以“通俗讲史”模式,内容上贯穿楚国从立国一直到被秦所灭的八百年历史。
本书是其中的春秋卷部分,从楚人族源写起,直至春秋末年楚国国势强盛,文化繁荣的鼎盛时期,全书通过故事塑造人物,通过人物串联历史,介绍了中华民族从分封制度走向大一统王朝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变迁,帮助读者在认识历史人物故事的同时,对中华文明发展中的一段重要时期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作者简介

杨益,男,70后,重庆人。工科教育背景,自幼喜欢码字。曾从事过高校教师、漫画文字编辑、网站编辑、IT产品设计等工作。现兼任北京广播电台频道嘉宾和北京晚报专栏撰稿人。本世纪在互联网发表《贼三国》等文史作品数百万字。已出版《张居正全传》《那些三国的女人们》《成功销售要读三国》《不可不知的朝韩史》《诸葛亮全传》《张骞出使西域》《人类社会的神经系统》《通信原理》《宋国的故事》等。

目录

目录
第一章、火神后裔,子爵称尊杀周王 2
1、祖先大号祝融氏 2
2、商王讨伐荆楚地 5
3、道德文章帝王师 10
4、两耳不闻商周事 13
5、熊绎封国偷牛祭 16
6、诸侯之会蒙耻辱 21
7、设谋江汉陷周军 25
第二章、启蛮吞姬,江汉之虎初崛起
1、助周攻灭徐偃王 32
2、熊渠称王抗周室 35
3、畏雄王暂时蛰伏 38
4、西周衰亡遇良机 41
5、初伐随徒劳无功 45
6、败随师再度称王 50
7、东征西讨震汉上 53
8、三伐随武王寿终 58
9、进中原美人入怀 61
10、闭城门君臣殉难 66
第三章、成王图强,大业未成中道崩
1、手足相残何其频 72
2、铲除淫贼用贤臣 74
3、齐桓楚成初交锋 77
4、文攻武卫展雄威 81
5、迂腐对手宋襄公 86
6、强敌出镜礼相待 91
7、城濮之战丧霸权 94
8、临终熊掌烹难熟 98
第四章、一鸣惊人,名称五霸楚庄王
1、穆王商臣续争霸 104
2、居深宫三年不鸣 107
3、问鼎洛阳知长短 110
4、狼子野心乱若敖 114
5、明君贤臣相益彰 117
6、反复拉锯争中原 120
7、平陈乱举义显德 123
8、恩威并举收郑国 128
9、邲之战破晋河上 131
10、无虞无诈定宋盟 137
11、振金翅凤鸣长空 142
第五章、内忧外患,萧墙偏多狼子心
1、恋美人巫臣私奔 148
2、遭吴侵疲于奔命 150
3、会西门初次弭兵 155
4、因酗酒鄢陵兵败 159
5、临终忏悔求恶谥 163
6、楚才晋用引祸端 166
7、二次弭兵功无穷 171
8、贪王位熊围杀侄 174
9、楚灵王奇葩争霸 178
10、筑章华飞扬跋扈 181
11、惊梦碎泪尽荒野 186
第六章、东吴入寇,香木自焚获新生
1、楚平王韬光隐晦 192
2、抢儿媳仇结伍员 195
3、吴军连犯阴云重 199
4、囊瓦乱政国情危 203
5、吴师入郢社稷摧 207
6、哭秦庭申胥求救 212
7、万众一心驱吴军 216
8、迁都避祸整乾坤 220
9、凤兮凤兮何德衰 224
后记

精彩书摘

2、商王讨伐荆楚地
上一节我们讲到,楚国的先祖季连,是五帝时代“祝融氏”陆终的孙子。在五帝末期到夏朝初年的这几百年里面,作为祝融氏家族的后裔,他们主要生活在今天的河南新郑一带,即“祝融氏之墟”,算得上华夏文明的核心骨干。
然而到了一千多年后的周朝,楚国却成为汉水、长江流域的诸侯国。楚国是在什么时候搬迁过去的呢?
先秦史书中最著名的《史记》里面,仅仅记载季连生儿子叫附沮,附沮生儿子叫冗熊。大致也是在五帝晚期或夏朝初期的事。“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事”,就是说季连的后裔家族衰败,人丁分散,有的留在中原,有的搬迁到了周边的“蛮夷”地方。这句话再往后,一下子就跳到了商末周初。对于中间这差不多一千年的事情,几乎是一片空白。
可以确定的是,楚国人的南迁,就是发生在《史记》记录空白的这一千年里面。而具体的时代,则说法不一。可惜的是,由于长期战乱造成记载疏漏,尤其是秦始皇统一后焚书坑儒,烧毁各国史书,使得楚人先祖在这夏商之际千年中的经历,长期为人所不知,只能猜测。
央视的纪录片《楚国八百年》里面,认为祝融氏之后的楚人,在整个夏朝的四百年中,依旧位于中原地带,直到夏亡商兴(约公元前16世纪),祝融氏作为夏王朝的盟友,遭到了新兴的商朝清算,被逐出中原祝融氏之墟,向南逃避。此后数百年间,楚人多次遭到商朝军队的追逐,不断辗转搬迁,直到商朝晚期,来到今天汉水以南,荆山以东的地区,这才立足建国。
这当然是一种可能的历史情形。可以肯定的是,促使楚人离开中原故土,向偏僻之地搬迁的首要原因,多半是改朝换代带来的战乱与政治倾轧。事实上,即使不算商汤灭夏桀的大战,单说更早的五帝后期与夏朝前期,这样的事例是非常多的。
例如,作为帝喾之子而继位的唐尧,据传在位末年,将帝位“禅让”给了自己的助手虞舜,而非自己的儿子丹朱。按照正统说法,是因为丹朱“不贤”,不能治理天下。但也可能这只是后世文过饰非的说法,背后则是一次流血或不流血的政变。
同理,虞舜晚年禅让给大禹的事儿,也许不如史书中记载的那样和平温馨。
到大禹去世后,其子夏启更是和原定的禅让继承人伯益发生了直接的冲突。最后夏启击败伯益及拥戴伯益的东夷部族,自居天子,从此开创了夏朝。
夏朝建立后,依然不能杜绝这种动荡。例如夏启之子太康缺乏政治首脑和治国手段,荒废国政,结果东夷有穷氏的首领后羿趁机起兵造反,把持了国政。又过了近百年,太康的侄孙少康才起兵剿灭有穷氏,中兴夏朝。这中间,有穷氏和夏王室之间,以及有穷氏集团内部,都是兵戈不绝。
每一次的王位更替,都意味着血淋淋的战乱。对于祝融氏家族而言,也有选边站队的问题。即使恪守中立两不相帮,他们的领土、财富,也可能在斗争尘埃落定之后,被得胜者分赏给自家的心腹拥趸。
或许,正是在这种反复不断的斗争中,祝融氏的后裔们,逐渐丧失了原有的权势地位,甚至被迫流离失所,分散到中原和蛮夷之地。
而在2008年清华大学获得的《清华简》中,有一篇《楚居》,专门讲述楚国历史。《楚居》中给出了楚人南迁时期的另一种观点。相关原文如下:

季连初降于隈山,抵于穴穷,前出于乔山,宅处爰波,逆上汌水,见盘庚之子,处于方山,女曰妣隹,秉兹率相,詈胄四方。季连闻其有甹,从及之盘,爰生[纟呈]伯、远仲,游徜徉,先处于京宗。穴酓迟徙于京宗,爰得妣列,逆流哉水,厥状聂耳,乃妻之,生侸叔、丽季。丽不从行,溃自胁出,妣列宾于天,巫[并戈]赅其胁以楚,抵今曰楚人。至酓狂亦居京宗,至酓绎与屈紃,使若嗌卜徙于夷屯,为楩室
这段话讲述了楚国早期的一些历史,说的是:
季连最初生于隈山,后来到达穴穷、乔山、爰波、汌水等地,见到了商王盘庚的儿子,然后娶了盘庚之子的女儿妣隹,生了[纟呈]伯、远仲两个儿子。季连的后人穴酓则娶了另一位叫妣列的女子,生了儿子侸叔、丽季。丽季生的时候难产,于是只能剖腹。儿子诞生,母亲却去世了。巫医(古代巫师和医生是兼职)就用荆条(楚)把妣列的腹部包裹起来。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母亲,从此这个部族自称为“楚人”。后来子孙又传了酓狂,到酓绎的时候,修建了一座祭祀用的房屋。
按照这段记载,楚国在商朝后期的世系是:季连(娶盘庚的孙女)——?——穴酓(娶难产而死的女子)——丽季——酓狂——酓绎。
而根据《史记》的记载,楚国在商末周初时的世系是这样的:
“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後嗣,而封熊绎於楚蛮,封以子男之田”
两处文献对照可知,穴酓就是鬻熊,丽季就是熊丽,酓狂就是熊狂,酓绎就是熊绎,都能一一对应上。“楚”这一民族、国家称号,是在鬻熊(穴酓)的夫人,熊丽的母亲去世后才诞生的。
《楚居》这段文字与《史记》中最大的冲突,在于楚国始祖季连的年代。《史记》写明季连是祝融氏吴回的孙子,陆终的儿子,而吴回则是帝喾、唐尧时候的火正,由此可知季连应是五帝后期,最迟不超过夏朝初期的人。而《楚居》中则说季连娶了商王盘庚的孙女。盘庚是商王朝第20位君主,生活年代约在公元前14-前13世纪,这样算来,季连的生活时期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左右,比五帝时代差了约一千年。此外,“剖腹产”的故事,《史记》说是季连的妈妈生季连时的,而《楚居》则是说季连的后辈(儿媳或孙媳妇甚至重孙媳妇)生孩子时候发生的。
那么,两者这种冲突如何解释呢?一种可能,历史上存在一前一后两个季连,一个生存在五帝时代,另一个生活在商朝后期,此季连非彼季连。
但更大的可能,则是因为年代久远,加上焚书坑儒造成的史书失传,一些历史事件人物只能以民间传说方式流传,年代、关系混淆,从而司马迁在写《史记》时也受到了误导,把季连从商朝晚期给推到了五帝时期。
《楚居》中记载的季连及其后人的往返行程,中间提到的那一连串的地名,山山水水,今人有多种不同解读。有的认为是在河南境内,有的认为是在陕西南部,还有的认为是在湖北北部。但总的而言,楚人的迁徙应该从那时候就开始了。
根据《楚居》的记载,在公元前14-前13世纪的商朝晚期,楚国人季连依然还跟商朝关系不错,娶了商王盘庚的孙女。
就在盘庚死后几十年,他的侄儿武丁(前1250-前1192年在位)继位。这位雄才伟略的商王,开始了大杀四方的征服战争。
这里面,在今日陕西南部、湖北西北部的荆楚地区,也遭到了兵火的洗劫。
《诗经.商颂》,是周朝的诸侯国、商王朝后裔宋国的祭祀音乐,主要对于他们的祖先商王朝歌功颂德。其中有一篇《殷武》,就是祭祀商王武丁,赞美他兵强马壮、旌旗烈烈的威风。而在《殷武》中被讨伐的目标,就是荆楚地区的所谓“蛮人”:
挞彼殷武,奋伐荆楚。罙入其阻,裒荆之旅。有截其所,汤孙之绪。
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岁事来辟,勿予祸适……

翻译成今天的文字就是:
我们的武丁大王何等勇武,他奋起讨伐那荆楚之地!他深入荆楚的险要,俘虏了荆人的军队。他把荆楚地区尽皆平定,真不愧是成汤的子孙!
你们这些荆楚的人听好!你们居住在偏僻的南方。想当年我们商朝的先王成汤,就连西部的羌人和氐人,没有敢不来进贡的,没有敢不来朝见大王的!我们大商朝是最高贵的!
上天命令你们这些诸侯,在大禹治水的旧地建立都城。你们每年都要来朝见商王,这样你们就能免除灾祸与羞辱……
从诗中可以看出,武丁统帅下的商军,在荆楚之人面前,是何等耀武扬威!
商军对荆楚地区的征服,不光从《诗经》中看出。在殷墟甲骨中,也曾多次占卜,询问南方地区,是否平安?是否需要出兵征讨?
不过,这里提到的被武丁率领商军讨伐的荆楚之人,是否就是前面提到的,在季连等人率领下南迁的祝融氏之后?这就又出现分歧了。
一些专家认为就是。
他们指出,季连率领的祝融氏之后,南迁到今天的陕西南部、湖北西北部汉水流域后,商王朝将其视为威胁,很快大举进攻。《诗经》中记载的这一次武丁南征楚国之战,便是商王朝向着曾经亲近夏王朝、不愿意屈服的楚人大举进剿。正是武丁的这次进攻,迫使楚人进一步向西南方向迁移。至于说季连娶了盘庚的孙女也就是武丁的堂侄女,这种婚姻关系,在军国大事面前,那是毫无分量的。
但也有人认为,这里讨伐的荆楚,指的并非是南迁的祝融氏之后。
因为从时间上来说,武丁即位前不久,祝融氏之后刚刚南迁。甚至有观点认为,到商朝末期,季连的后裔并未进入江汉地区,而是还在中原附近,直到西周初年熊绎受封后,才搬迁到江汉流域的。总之,祝融氏这一支楚人,不可能在当地有太大势力,需要烦劳商王武丁御驾亲征。
同时,如《楚居》所记载属实,则祝融氏之后以“楚”为名,是在鬻熊(穴酓)之妻生熊丽(丽季)难产而死之后才有的。而鬻熊曾经担任过周文王的部下。周文王继位之日,武丁已经死去差不多一百年了。所以在武丁的时代,祝融氏之后尚未以荆楚为名。
既然如此,武丁征讨的“荆楚”,当然就不是祝融氏,而是居住在江汉流域的其他部族,包括三苗部族。三苗的祖先是蚩尤所率领的九黎,在三千多年前蚩尤被黄帝击败后,九黎部族一部分归顺黄帝,融入华夏,另一部分南迁到江淮、江汉地区。后来五帝与夏朝的统治者们,将三苗视为不肯服从天命的蛮族,曾多次与三苗发生战争。商王武丁征讨今天湖北一带的三苗,自然是毫不稀奇。
甚至还有观点认为,楚人之所以南下到江汉地区,正是季连娶了商王盘庚的孙女,从而达成政治联姻之后,获得的一种政治上的特权。这样,伴随着商王武丁以军力征服江汉地区蛮夷部族的同时,祝融氏后裔的楚人集团,也得以趁机南下,在江汉地区发展自己的势力。当然,这种说法也有和事实相悖的地方。如果楚人真的得以与商王武丁达成某种默契和盟约,享受商军征服江汉的便利,那么商朝灭亡后的楚国,又何以穷困到需要偷邻国的牛来祭祀祖宗呢?
总之,关于祝融氏之后,楚人先祖南下之事,至今因为史料的匮乏,众所纷纭,不一而足。从这些支离破碎的记载中,我们唯一能确认的,是在夏商之际,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华夏文明,正向着周边地区,尤其是南方长江流域不断扩张。扩张过程中既有武力的征服,也有联姻和教化。正是在千百年孜孜不倦的推进中,华夏文明才最终囊括今天的九州方圆,形成一个大一统的国家。
在浩大的历史进程中,彼时的楚国,还只是看上去很不起眼的小小团体。然而在未来,这个小小的团体,将在历史潮流中发展、壮大,最终携带着整整半个中国的庞大体量,加入到辉煌而辽阔的神州大地中。

前言/序言

后记
本套书讲述楚国八百年的历史,分为春秋卷、战国卷。上卷主要讲述楚昭王去世(公元前489年)之前的楚国历史,包括楚国先祖在五帝和夏商时期的部分事迹,以及楚国受封之后,在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部分事迹。楚国在春秋时期的历史,大致来说有两大看点:前期是“华夏变蛮夷”,后期是“蛮夷变华夏”。楚国芈姓家族最初受封边缘之地,遭到周王朝歧视。他们依靠尚武和智谋,渐渐扩张,在西周后期成为据地数百年的江汉大国,更趁着春秋初期王室衰弱之机,不断北上,对中原诸国造成了持续的威胁。
龙吟燕歌:燕国列传与北方霸业(战国卷) 一、序章:北境风云起,燕国渐崛起 本书聚焦于战国时代北方雄踞一方的燕国,从其诞生之初的相对弱势,到经历数代君主的励精图治,最终崛起为能够与中原诸强抗衡的军事强国。不同于东方六国之间的连横捭阖与频繁征伐,燕国的发展路线充满了其独特的地域色彩与地缘政治考量。它扼守渔阳、右北平,与东胡、山戎等游牧民族长期相处,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塑造了燕国刚毅、尚武的民族性格。 我们将追溯燕国的起源,从西周分封的边缘地带,到春秋时期在齐桓公霸业阴影下的隐忍发展。重点剖析燕国如何在这种夹缝中求生存,避免成为列强蚕食的对象,并开始积累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燕国在文化上承袭了周礼的精髓,同时又吸收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元素,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军事体系和文化特征。 二、燕昭襄王中兴:乐毅伐齐与燕国的巅峰 燕国的历史转折点,无疑是乐毅的崛起与燕昭襄王的重用。这一章节将详细描绘乐毅从一个不被重用的异邦贤才,如何凭借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外交手腕,最终成就“乐毅破齐”的辉煌战绩。 深入分析乐毅联五国之兵伐齐的全过程,不再是简单的军事部署罗列,而是对战术意图、外交联盟的深层解读。例如,乐毅如何利用齐国田单的失误,如何协调赵、魏、楚、韩等国的矛盾,实现空前的军事协同。重点探讨燕军攻入临淄,几乎将齐国灭亡的震撼性事件,以及这一事件对整个战国政治版图造成的剧烈震荡。 然而,燕国的荣耀并未持久。本书将客观分析燕君闵王时期的局限性,以及乐毅被田单的反间计所谗害、被迫流亡的悲剧性后果。燕国在收复失地与巩固胜利的战略抉择上的失误,成为其由盛转衰的伏笔。我们试图探究,燕国是否错失了彻底统一北方的最好时机。 三、贵族政治的僵局与内政的革新 燕国虽然军事力量强大,但其内部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也存在着深刻的矛盾。本书将审视燕国贵族集团对国家战略的影响力。在燕昭襄王推行改革以图强盛的过程中,旧贵族的阻力和保守势力构成了强大的内耗。 我们将聚焦于燕国后期君主如何在维持与游牧民族的和平关系、发展与中原的文化交流之间寻求平衡。这包括对燕国手工业、冶铁业的发展考察,以及其对外贸易(特别是与东胡、朝鲜等地的贸易)在国家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燕国作为北方边陲,其独特的经济形态如何支撑起庞大的军费开支,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同时,本书也将详细分析燕国在法律制度上的特点,例如其对于边境治安和军事动员的严苛规定,这些规定如何影响了燕国社会的面貌。 四、北方的压力与最终的悲歌:秦的阴影 战国后期的历史主旋律是秦国的崛起与兼并。对于燕国而言,地处偏远,初时未被秦国视为首要目标,但这反而使其延缓了改革的紧迫性。 重点分析秦昭襄王时期,白起和后来的王翦对燕国的军事行动。特别是著名的“易水之别”与荆轲刺秦的壮烈事迹。我们不会将荆轲描绘成一个单纯的悲剧英雄,而是将其置于燕国“亡国之君”燕王的政治决策失误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荆轲的失败,标志着燕国在外交和军事上彻底失去了扭转乾坤的最后机会。 随后,秦将李信、王翦对燕国的进攻,以及燕国最后一位国君燕王喜的逃亡经历,构成了燕国历史的终章。本书将细致梳理燕国是如何一步步被秦国蚕食殆尽的,分析其地理劣势在秦灭六国战略中的最终体现。 五、文化遗产与历史影响 在军事和政治的硝烟散尽之后,燕国的文化遗产依然光芒不减。本章将探讨燕地独特的文化面貌,包括其对《诗经》中北方诸国篇章的继承,以及对后世游牧民族文化研究提供的宝贵材料。燕国留下的兵书、哲学思想,以及对中原文化的反哺作用,构成了中华文明版图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燕国的故事,是一部关于边疆民族如何在历史洪流中力求自保、奋起抗争,并最终融入大一统时代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将焦点完全集中在帝王将相身上,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小人物的命运轨迹,这使得整个故事更具人情味和史诗感。通过这些不同阶层人物的视角,我得以从多维度去审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作者对人性的洞察力令人叹服,无论是忠诚、背叛、隐忍还是野心,都在角色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书中对于情感的描写尤为动人,那些含蓄而深沉的爱恋、那些在权力斗争中扭曲的亲情,都让人唏嘘不已。我很少在历史题材的作品中看到如此饱满的人物群像,他们不再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挣扎有成长的鲜活个体。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预期的历史小说范畴。

评分

我是一个对历史小说要求颇高的读者,很多作品要么流于表面的权谋游戏,要么历史背景如同儿戏。然而,我非常欣赏这本书在历史脉络构建上的严谨性。作者显然下了大量功夫去考证史料,使得故事的逻辑链条异常坚实,即便是虚构的情节,也像是水到渠成般地发生。阅读过程中,我甚至会不自觉地将书中的情节与我记忆中的相关历史节点进行比对,发现作者的想象力是建立在扎实的史实基础之上的。这种对“真实”的追求,赋予了整部作品一种不可动摇的权威感和吸引力。它不仅仅是娱乐性的阅读材料,更像是一部经过艺术加工的、引人深思的历史画卷,让我对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封面水墨晕染的风格,隐约可见古代宫廷的肃穆与磅礴,让人一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内页的纸张质地也相当不错,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特别喜欢作者在章节标题上花的心思,每一个标题都像一幅精心勾勒的画卷,引人遐想。初读时,我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的古代宫廷斗争小说,但随着深入阅读,才发现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入木三分。那些看似波澜不惊的朝堂风云下,暗流涌动,权谋的交织让人拍案叫绝。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精良,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合理,阅读体验极佳,完全沉浸在那个遥远的年代里,仿佛亲眼目睹着那些历史风云的变幻。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场华丽的文字盛宴。作者的遣词造句考究而富有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古典文学的韵味,但又绝不晦涩难懂,现代读者的接受度很高。尤其是一些描景和状物的段落,如同诗歌一般优美,将那个时代的风物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常常会因为一句精妙的比喻而停下来,细细品味。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保持文学性的同时,对历史事件的阐述却保持着一种克制的客观性,没有过度渲染或煽情,让历史的真实感得以保留。这种将艺术美感与历史厚重感完美融合的写作技巧,在同类作品中实属罕见,真正称得上是雅俗共赏的佳作。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于历史细节的把握达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书中对当时社会风俗、礼仪制度的描写,细节丰富到几乎可以还原当时的场景。我以前对那个时期的了解大多来自教科书上的枯燥记载,但这本书却让那些沉睡的文字活了起来。比如对祭祀仪式的描写,那份庄重与神圣感扑面而来;对贵族日常生活的描绘,也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阶级观念的森严。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为深厚,叙事节奏张弛有度,高潮迭起却又不失细腻的铺垫。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回味一下那些精妙的对白,它们不仅仅是人物间的对话,更是那个时代思想碰撞的火花。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代历史的崭新窗口,它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一种文化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