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 [Das Kind in dir muss Heimat finden]

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 [Das Kind in dir muss Heimat finde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斯蒂芬妮·斯蒂尔 著,胡静 译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自我成长
  • 原生家庭
  • 儿童心理
  • 创伤疗愈
  • 内向
  • 人际关系
  • 情感
  • 自我探索
  • 精神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ISBN:978751581945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6682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Das Kind in dir muss Heimat finde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字数:2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是一本关于心理治愈的不可多得的杰作。书中指出,不管你的性格是经常暴怒,还是过分温顺;不管你的行为是追求完美,还是喜欢攻击、控制和逃避;不管你的心理问题是抑郁、恐惧,还是焦虑……都是因为童年时你的基本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结果,即没有在家中获得原始信任。
  没得到原始信任的人缺乏安全感,会自动采取相应的保护策略,而追求完美、追求权力、追求控制、自恋、逃避,以及过分讨好别人等,则是这些保护策略的具体表现。
  保护策略就像一层厚厚的外壳,阻断了与内心的联系,会让人变得越来越脆弱,在心理和行为上陷入困境。
  回家的路,是一条寻找内心支撑的路,也是一条成为自己的路。


内容简介

  该书是“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第五本,出自德国著名心理医生、畅销书作家斯蒂芬妮?斯蒂尔之手。
  这本书令人感动,因为我们孤独、无助、抑郁、愤怒的内心从未被如此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也从未被如此完整而清晰地察觉。
  它深入内心,在那个一直被隐藏被遗忘的荒芜的角落,唤起人们深深的共鸣。
  它更令人振奋,因为它找到了一条卓有成效的治愈之路,一把几乎能解决所有心理问题的钥匙——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
  一个人找不到内心的家,一辈子都不得安宁。
  家是内心的港湾,是培养原始信任的地方,也是我们心智成熟的起点。
  如果说《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给心灵带来的是冲击和震撼,这本书则如绵绵春雨,滋润心田。尤其是书中的练习和方法,就像是一幅幅心灵地图,可以帮助你找到回家的路。
  该书自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常年高居德国各大畅销书榜前茅。

作者简介

  斯蒂芬妮·斯蒂尔,德国著名心理医生,畅销书作家。她所著的《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是一本关于心理治愈的不可多得的杰作。书中指出,不管你的性格是经常暴怒,还是过分温顺;不管你的行为是追求完美,还是喜欢攻击、控制和逃避;不管你的心理问题是抑郁,恐惧,还是焦虑……都是因为童年时你的基本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结果,即没有在家中获得原始信任。
  没得到原始信任的人缺乏安全感,会自动采取相应的保护策略,而追求完美,追求权力,追求控制,自恋,逃避,以及过分讨好别人等,则是这些保护策略的具体表现。
  保护策略就像一层厚厚的外壳,阻断了与内心的联系,会让人变得越来越脆弱,在心理和行为上陷入困境。
  回家的路,是一条寻找内心支撑的路,也是一条成为自己的路。

精彩书评

  童年是每一个成年人力量的源泉。《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这本书无愧为心理自助类书籍排行榜前茅,作者斯蒂芬妮?斯蒂尔将与我们一起重新思考那曾经的童年。
  ——德新社

  女作者斯蒂芬妮·斯蒂尔深入探讨了童年对人们成年后的自信心的重要影响。
  ——《汇报》

  这本书不只是心理学专家手中的专业小册子,它提出的建议值得我们每个人静心一读。
  ——德国sat电视台

  当我们跟心灵深处的“孩子”交上朋友,会发生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解决各种冲突矛盾,建立幸福的人际关系,找到几乎所有问题的答案。
  ——心理治疗师苏珊娜·科纳

目录

童年的生活,成年的行为
乖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 / 26
父母自恋是孩子的灾难  / 27
你喜欢独自充电,还是在人群中充电 / 29
阴影小孩和他的信念 / 31
阴影不仅来自伤害,也来自溺爱 / 34
批评父母,是为了认识自己 / 35
题外话: 基因决定我们更容易记住伤害 / 37
你的想法决定你的感受
角度变了, 想法和感受随之不同 / 40
对童年的经历,我们总是坚定不移地相信 / 42
阴影小孩的信念,情绪风暴的中心 / 44
阴影小孩、成人和自我价值 / 45
发现阴影小孩
练习:发现你的信念 / 50
练习: 感受你的阴影小孩 / 57
找到你的核心信念 / 58
如何摆脱负面情绪 / 59
练习:情绪桥 / 61
题外话: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不讲感情 / 62
不来情绪的人,应该怎么办 / 64
你感知到的世界都是内心的投射 / 66
保护策略:阴影小孩坚硬的外壳
自我保护:逃避现实 / 74
自我保护:投射与受害者思想 / 75
自我保护:追求完美、美丽妄想症、追求认同感 / 77
自我保护:追求和谐,过分迎合 / 80
自我保护:乐善好施 / 82
自我保护:追求权力 / 84
自我保护:追求控制欲 / 87
自我保护:攻击 / 89
自我保护:我愿意一直是孩子 / 91
自我保护:逃避、退缩和回避 / 94
题外话:关系再亲密也不能失去自己 / 96
特殊情况:利用上瘾来逃避生活 / 98
自我保护:自恋 / 101
自我保护:伪装、表演和欺骗 / 105
练习:请找到自己的保护策略 / 107
你的问题都是阴影小孩的问题 / 109
治愈你的阴影小孩
练习:寻找你内心的助手 / 113
练习:强化你的成人自我 / 114
练习:接受阴影小孩 / 115
练习:成人自我安慰阴影小孩 / 117
练习:覆盖从前的回忆 / 120
练习:阴影小孩的关系和安全感 / 122
练习:给你的阴影小孩写一封信 / 123
练习:理解你的阴影小孩 / 125
练习:感知的三个立场 / 127
发现你内心的阳光小孩
练习:发现你的积极信念 / 135
练习:找到你的优点和资源 / 139
价值观是如何帮助我们的 / 140
练习:确定你的价值 / 143
快乐是可以训练出来的 / 145
练习:固定你的阳光小孩 / 148
日常生活中的阳光小孩 / 150
从保护策略到价值策略
人际关系的好坏影响着你的幸福 / 154
每个人的身边都有几个“灰天使” / 156
跳出自己,观察自己 / 158
事实和解读的区别 / 161
练习:核对现实 / 163
退后一步,才能观察自己 / 164
你不正常接纳,它就会非正常爆发 / 167
练习:肯定地接受现实 / 170
自己不自信,很难信任别人 / 172
不赞美别人,并不能说明你内涵很深 / 174
完美的外壳,让人变得脆弱
追求完美,便很难去享受生活 / 180
做一个真实的孩子,而不是乖孩子 / 182
学会处理冲突,构建自己的人际关系 / 186
练习:训练解决冲突的能力 / 187
有些对话,你必须尽快终止 / 191
练习自己的同情能力 / 194
高情商不是能说,而是会听 / 197
确定健康的界限 / 201
题外话:阴影小孩和疲惫 / 204

精彩书摘

  阴影小孩,阳光小孩
  我们如何感受,有哪些感受,哪些又是我们感受不到的,这些都和我们的性格和童年经历密切相关。童年的经历会形成一种信念,积淀在潜意识里,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感受、感知和行为。
  从意识层表面来看,我们内心的问题好像总是混乱的、难以解决的。与此同时,我们也很难去理解其他人的感受和行为。我们对自己和他人都缺少正确的认识。
  实际上,人的内心结构并不是那么复杂。简单来说,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不同的性格成分:儿童成分和成人成分,意识层面和潜意识层面。
  如果人们能够认识性格的成分和结构,就可以有意识地生活,并解决以前看起来难以解决的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点呢?这正是本书要实现的目的。
  内心的小孩,人格的印记
  正如之前所提到的那样,“内心的小孩”是对童年印记的比喻,用来描述性格当中由潜意识控制的那一部分。内心的小孩决定了我们的感觉,例如害怕、痛苦、悲伤、愤怒,以及快乐、幸福和爱意等。内心的小孩可以是积极幸福的,也可以是消极忧伤的。我们将在这本书中进一步认识这两种小孩,并且学会与他们和谐相处。
  另外,还有一种叫作成年自我,也可以称它为“内心的成人”,而他的主管机构是我们的理性和理智,即思维。在成年自我的模式当中,我们承担责任、制定计划、预先行动、认清并理解关系、权衡风险并且调整内心的情绪。成年自我的行动是有意识、有计划的。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第一个把性格分成不同主管机构的人。现代心理学所说的内心的小孩,弗洛伊德把它称为本我,而成年自我被称为是自我。另外他还创造了所谓的超我。超我是内心道德的主管机构,现代心理学称它为父母自我或者是“内心的批判家”。如果你处在内心的批判家模式,那么内心的对话就会是这样的:“别做这种傻事!你什么都不是!你什么都做不了!你一无是处!”
  目前先进的治疗方法,例如所谓的图式治疗将三个主管机构,即内心的小孩、成年自我以及父母自我,又分为很多子机构,例如“受伤的内心小孩”,“高兴的内心小孩”,“生气的内心小孩”,以及“严厉的和仁慈的父母自我”等等。著名的汉堡心理学家舒尔茨·图恩对人类一系列的子人格进行了定义,把它们称为“内心的团队”。
  然而,如果人们同时处理如此多的内心机构,很快就会觉得疲倦和麻烦,为了尽可能简单实用地表达,我在这本书中仅仅分析快乐的内心小孩、受伤的内心小孩和内心的成人。根据我的经验,这三个机构完全足以解决问题。我用“阳光小孩”和“阴影小孩”来替代“快乐的内心小孩”和“受伤的内心小孩”。这样听起来更好听也更方便。创造这两个词的人并不是我,是我的老朋友和同事朱莉娅·托穆沙特,她的那本《阳光小孩原则》非常值得一读。
  阳光小孩和阴影小孩都是我们人格的印记,统称为“内心的小孩”,是潜意识层面的组成成分。严格来说,我们只有一个所谓的潜意识范围内的内心小孩。另外,内心的小孩也不总是存在于潜意识层面,当我们在研究它的时候,它就在意识层面。这种区分并不是学术性的,但非常实用。借助多年的心理治疗经验,我开发了一套解决问题的策略,使用的正是阳光小孩和阴影小孩的比喻。这套策略几乎可以帮助你解决所有的内心问题,比如所有的人际关系问题,以及沮丧的心情、压力、对于未来的恐惧、生活缺少乐趣、恐慌发作、强迫症等等,而这些问题绝大多数可归咎于自身,是我们阴影小孩所带来的影响,换句话说,是来源于我们对自我价值的感知。
  鼓励阳光小孩,安慰阴影小孩
  我们如何感受,有哪些感受,哪些又是我们感受不到的,这些都和我们的性格和童年经历密切相关。童年的经历会形成一种信念,积淀在潜意识里,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感受、感知和行为。
  在心理学上,信念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信仰,是对自身和他人认知的集合。很多信念萌芽于人生的早期阶段,是孩子和周围人互动的产物。
  内心的信念可以表现为“我很好”或者“我不好”。一般来说,在童年或者其他人生阶段,我们既接受了积极的信念,也接受了消极的信念。积极的信念“我很好”来源于被生命中重要的人所接受并喜爱,这会让我们的内心变得强大。消极的信念“我不好”之所以滋生,是因为我们曾经不被人接受,或者被生命中重要的人所忽视、嘲弄和拒绝,并由此觉得自己很差劲,这会让我们的内心变得脆弱。
  阴影小孩包括消极的信念和由此衍生出来的负面感受,例如悲伤、害怕、无助或者愤怒。另外,这也会导致我们产生所谓的自我保护策略。保护策略,简而言之,是一种应付这些感受,降低我们存在感的机制。典型的保护策略有:回避、追求和睦、追求完美、攻击,或者追求权力和控制欲等。
  关于信念、感受和自我保护策略,是本书最重要的概念,在后面的章节将进行详细地讲解。现在你只需要知道,阴影小孩代表我们自我价值受到伤害的那一部分,即感知脆弱的那一部分。相反,阳光小孩代表我们受到的积极影响和所有让孩子感到快乐的正面力量:自发性、冒险精神、好奇、忘我、活力、行动性和生活乐趣。也就是说阳光小孩代表我们自我价值感尚未受损的部分。即使是童年承受过剧烈伤痛的人也肯定拥有一部分健全的性格。对于生活的某些场景,他们也会给予适当的反应,他们也拥有快乐、好奇和调皮的阳光小孩时刻。不过对于那些童年受到压抑的人来说,阳光小孩出场的频率十分有限。因此,这本书的目的便在于,鼓励阳光小孩,安慰阴影小孩,让他能够平静下来并感受到重视,这样一来,阳光小孩才能有足够的成长空间。
  有一点需要明白,阴影小孩是我们内心产生问题的那部分心灵。一开始,他停留在潜意识层面,没有任何表现。我想再次借用麦克和萨宾娜的例子来说明一下:如果麦克从成人自我的角度来观察自己的行为,那么他就会意识到,他经常反应过激。于是,他会告诉自己,应该有意识地控制住怒火。用成人自我硬性去控制愤怒,有时候他能做到,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他却做不到。虽然他的想法是好的,但是结果却并不理想,这是因为他内心的成人,也就是理智,并不了解那个受伤的阴影小孩,自然也就没有办法控制他们。
  不了解内心的小孩,就无法控制他们;无法控制他们,就会被他们控制。麦克就是这样,即使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他内心的阴影小孩也常常控制着他的感受和行为。
  想要成功调节自己的情绪,麦克就必须区分清楚童年时母亲给他造成的伤害和萨宾娜行为之间的关系。他必须要了解,自己内心那个阴影小孩身上的伤痛一直没有得到治愈,如果阴影小孩认为,他的愿望没有受到足够尊重,那么他的伤疤就会再次被揭开。在明白了这些情况之后,他的内心成人可以这样来安慰阴影小孩:“亲爱的,萨宾娜忘了你的香肠,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不爱你或者说不尊重你的愿望。萨宾娜不是妈妈,她和所有人一样,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所以,她完全可能也完全可以忘记一些东西,就算这个东西是你最喜欢的香肠!”
  如果麦克能够有意识地将阴影小孩和内心成人的部分分开,那么他就会尝试着理解他人,而不会认为萨宾娜忘记他的香肠是因为对他缺少爱和尊重。虽然这仅仅是一个微小的变化,但麦克的怒火却不会再次燃起。如果他想完全控制住愤怒,还必须将意识转移至阴影小孩和他所受的伤害。另外,他必须学会有意识地进入仁慈而谨慎的成人自我角色中,因为这种自我可以对阴影小孩的冲动行为做出适当的判断,而不是听任阴影小孩对萨宾娜冲动地发火。
  阳光或阴影,取决于有没有原始信任
  阳光小孩和阴影小孩的性格基本上在我们人生的前6个年头就已确定,当然,并不排除例外情况发生。
  一个人发展的早期阶段非常重要,因为大脑的结构是在这段时间内形成的,包括所有的神经网络连接。因此,身边的人在这段时间对我们的影响尤其重要,会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中。我们会从与父母的关系中学习,父母与我们相处的方式将成为我们所有人生关系的蓝图。我们将来会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自身,如何处理与同学、同事、朋友和恋人的关系,自我价值感是高是底,对其他人是否信任等等,都产生于这段早期经历。
  然而,人们也要注意,不能把黑与白抠得太死。因为没有一种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可以用好与坏来评价。即使童年过得还不错,但也会有一部分是受过伤害的。我们弱小、裸露并一无所有地来到这个世界。对于婴儿来说,生存意味着要找到一个联系人,他将无条件接受他,否则这个婴儿很可能会面临死亡。在出生后,甚至是出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处在十分脆弱并且依赖他人的状态。弱小的我们很容易在父母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受到伤害,因此,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阴影小孩——他弱小无力,总是觉得自己不好。
  另外,就算是最有爱心的父母也不可能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有些时候,父母必须采取些必要措施。例如,当孩子刚学会走路时,父母必须会采取各种各样的规矩和限制来约束孩子,避免其遭受伤害。父母会警告孩子,不能破坏玩具,不能摔坏花瓶,不能玩吃的东西,不能在下雨天往外面跑,要小心等等。这样的限制十分必要,但也有可能让孩子们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事,进而觉得自己“不好”。
  当然,除了这些负面的感受,很多人内心的感受也可以是“好的”,并且是有价值的。我们的童年不仅经历了坏事,也经历了好事:关注、安全、嬉戏、乐趣和快乐。因此我们把内心的这部分称为阳光小孩。
  如果父母在教育和生活上过分要求、斥骂、责打并忽视孩子,孩子的处境会变得困难。小孩没有能力判断父母行为的对错。从小孩的角度看,父母是高大的,是不会犯错的。如果父母吼骂或者殴打孩子,孩子不会说:“爸爸一点也不知道如何处理愤怒,他应该去看看心理医生!”反之,孩子会认为这是因为自己犯了错,所以爸爸才不喜欢他,才会打他。
  在出生后的前两年内,孩子通过自己的感觉识别他们是否受到欢迎。对婴儿和幼童的照料主要体现在身体上:喂食、洗浴和包裹。另外有一点也非常重要:抚摸。孩子通过照料者的抚摸、饱含爱意的注视以及声音可以获悉,他是否受到世界的欢迎。由于孩子在人生的前两年完全依赖父母,所以在这段时间里产生了所谓的原始信任(Urvertrauen)和原始不信任(Urmissvertrauen)。前缀“原始”(Ur)表示这是一种深度的存在经验。这种经验会深刻地印刻在我们的身体中。那些已经拥有原始信任的人会有意识地体会到来自内在的自信,这是信任他人的基础。而那些没有原始信任的人内心深处是不自信、不安全的,因而也很难去信任他人。如果一个人建立起原始信任,他会经常处于阳光小孩模式。反之,如果没有建立起原始信任,那么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会被阴影小孩所控制。
  神经生物学也再次印证了这一点,如果孩子在早期阶段的压力过大,缺少关爱,那么他整个一生的压力都会很大。这可能导致,孩子成年以后非常容易陷入压力,与那些童年快乐的人相比,他们对压力的反应更加敏感、更加剧烈,心理抗压能力也比较差。原因在于这些人会承受双重压力,一重是本身所遭受的压力,另一重是内心阴影小孩推波助澜的压力。
  另外,其他成长阶段也非常重要并且具有影响力。当然我们身边除了父母之外,其他人也会对我们造成影响,例如祖父母、同学和老师。但是我打算主要讨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因为他们是主要关系人,不然这本书的范围就太广了。如果同龄人、老师或者你的祖母对你的影响更大,那么你在做练习的时候也可以选择这些人。
  当处于理智的意识状态,也就是成人自我时,我们很难去回忆婴幼儿的前两年,因为这两年的经历已经被作为一种性格特征积淀进潜意识。大多数人的回忆都是从幼儿园或者小学开始的,他们有意识地回忆父母是如何对待他们的,以及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如何等等。这些回忆至关重要,不过,只有当回忆触及生命的源头,我们才能深入了解自己性格形成的原因,给内心的小孩找到一条回家的路。
  ……

前言/序言

  出版者语
  深入心灵,是一段艰难的旅程,也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十多年来,随着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的杰作《少有人走的路》持续热销,“少有人走的路”这几个字,已经成为心理治愈的代名词,陪伴人们度过了无数个孤独的夜晚,给那些迷茫、痛苦和心碎的人们带来安慰。
  身体因快乐而结合,心灵因痛苦而靠近。
  现在,我们以《少有人走的路》为基础,在世界范围内精选了一批心理治愈方面的翘楚之作,推出“少有人走的路”系列。
  系列内图书均为世界杰出心理学家多年心得,代表了心理治愈领域的最高水准,其中既有畅销不衰的传奇之作,也有引发新思潮、新观点的新兴代表;既凝聚了精神分析领域的传统智慧,也展现了不断创新中的前沿心理疗法,多层次、多角度地为读者全景展现心理治愈的发展脉络。
  衷心希望,这个系列能给您智慧和勇气,在通往心灵的道路上,一路前行。
  正清远流
  序言
  一个人找不到内心的家,一辈子都不得安宁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地方,在这里,他感到安全并受到周围人欢迎。
  每个人都向往一个地方,在这里,他可以完全得到放松,完全成为他自己。
  理想情况下,这个地方应该是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如果能够得到父母的认可并受到欢迎,我们的内心也就有了一个温暖的家。
  家,是每个人向往的那个舒心自在的地方。孩童时期在家中被认可受欢迎的感受会内化为我们积极生活的基础,并将伴随整个成人阶段:这是一种生活和生存上的安全感。有了这种安全感,我们才能变得自信,并敢于信任他人。人们把这种信任称为原始信任。
  原始信任就像内心的港湾,能够给予我们支持和保护。
  然而,不少人的童年却与不美好的,甚至是悲惨的回忆联系在一起。他们在家中得不到信任,没有安全感,内心一直无家可归。在孤独和痛苦的漂泊中,一些人历经艰辛终于找到回家的路,成功摆脱童年的阴影。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没有那么幸运。即使他们对那些不愉快的回忆选择遗忘,忘记童年时的羞辱、呵斥、责备、不安、不公、恐惧和伤痛,那也只不过是一种自我欺骗。他们没有得到原始信任,自我价值感极低,总是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受到伴侣、上司、周围人或者新朋友的喜爱和欢迎,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出现问题。
  与此同时,原始信任的缺失,让他们难以感受到来自内心的依靠,总是希望别人可以给他们提供安全感、保护、家的温暖和庇护。他们想从伴侣、同事身上,甚至是足球场和百货大楼中寻找家的感觉。如果其他人偶尔向他们传达一些家的感觉,便会触动内心深处那些糟糕的记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了困境:一个人找不到内心的家,一辈子都不得安宁。
  除了与生俱来的秉性,童年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行为习惯和自我价值感,这些东西被看作是性格的一部分,心理学家称它们为“内心的小孩”。内心的小孩也就是童年所受影响的总和,来源于父母和其他重要的相关人物。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能够回忆起的童年经历都停留在意识的层面,而更多的东西早已深入潜意识的深处。因此人们可以说:内心的小孩是我们潜意识的重要组成成分,它包括童年阶段经历的害怕、担忧和困境,也包含所有在童年时期受到的积极影响。
  成人阶段的很多困难和麻烦,都是由童年阶段的消极烙印带来的。童年有阴影的人即使长大成人,依然会用受伤小孩的眼睛去看待周围发生的一切,对事情做出扭曲的解读,时常处于臆想的羞辱、攻击、不安和恐惧中。为了避免再度出现类似童年的伤害和委屈,他们会不遗余力保护自己。不过,由于他们所采取的保护策略是对事情扭曲的反应,所以,他们的行为总是与客观事实不符,显得不够理智,甚至匪夷所思,常常会为一句话歇斯底里,为一个眼神大动干戈,从而使成人阶段的生活陷入困境。
  不仅如此,由于童年没有得到认可和保护,内心一直处于饥渴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饥渴状态并不会消失,反而愈来愈强烈。正常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通过非正常的方式攫取。为了弥补童年缺失的认可和保护,他们会不惜一切去追逐虚幻的东西。
  一方面是安全感的缺失,令他们常常处于不安和恐惧中,一方面是对认可和保护的炽烈追求,这两方面交织在心中,以至于深入骨髓,在潜意识层面影响了他们的认知、感受、思考以及行动。这种影响之大远远超过理智。科学研究表明,潜意识的影响非常巨大,控制了人们感知和行动的80%到90%。
  举例说明:麦克和萨宾娜是一对夫妇。萨宾娜如果忘了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对麦克来说又比较重要,那么麦克便很容易生气。一天,萨宾娜买东西时忘了麦克要的香肠,麦克因此暴跳如雷。萨宾娜大吃一惊,对她来说只不过是忘了买香肠,但是对于麦克来说就好像是世界崩塌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麦克并没有意识到,在萨宾娜忘记给他买香肠的时候,他内心的小孩没有感受到足够的尊敬和重视。他并不知道,他勃然大怒的原因实际上并不是萨宾娜或者被遗忘的香肠,而是过去曾经受到的伤害: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母亲没有重视他,总不能满足他的愿望。萨宾娜的行为触动了他的隐痛,就像是往他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他对萨宾娜的愤怒其实是在潜意识中对母亲的愤怒。然而,由于麦克没有意识到他对萨宾娜的态度和母亲对他的影响之间的关系,所以他几乎没法改变他的感受和行为。由香肠引发的争吵也并不是他们关系中的唯一冲突点。麦克和萨宾娜经常为一些无聊的事情争吵,而他们并不知道,他们真正在吵什么。这是因为,萨宾娜的心中也有一个小孩,这个小孩很少让父母满意,总感觉自己渺小,没有价值。麦克的愤怒让她内心的小孩感受到了屈辱和伤害,并由此变得十分激动。从表面上看,这是两个成年人在为现在发生的小事争吵,但其实则是两个小孩在为过去的伤害买单。有时候,他们甚至认为,彼此分开更好,因为他们经常争吵,互相伤害。
  然而,如果你仔细分析他们内心小孩的渴望和所受的伤害,就会发现,他们完全可以更好地交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为被遗忘的香肠或者其他小事争吵。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减少争吵,亲近对方,更理解彼此。
  实际上,对内心的小孩缺乏了解不仅体现在伴侣之间的冲突,还包括其他方面,比如说,一个员工因为受到了上司的批评,对工作甩手不干;或者,一个外交官以武力解决的方式来回应边界冲突问题等。许多人对内心的小孩缺乏了解,这导致了,他们对自己和自己的生活不满意,这就容易引起冲突,也很容易令这些冲突升级。如果人们能够认识到不同冲突之间的关系,那么不管是成人还是内心的小孩都能有意识地去解决冲突。
  另外,那些童年相对比较幸福并且获得原始信任的人也会有生活上的烦恼和问题。他们内心的小孩也曾经受过伤害。没有一个人的父母是完美的,也没有一个人的童年是完美的。任何父母给孩子除了带来积极影响之外,也会给他们留下负面的记忆,这些记忆会给他们以后的人生带来麻烦。其表现不一定是麦克的歇斯底里。有些人可能会表现为难以信任家庭成员以外的其他人;有些人可能会难以做出重要的决定;有些人可能不愿意突破自己……但是,不管是哪种情况,都是因为童年的负面影响限制了我们的发展,阻碍了我们与他人之间的联系。
  然而,有一点对所有人都适用:只要与内心的小孩建立起友谊,我们就能获悉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和所受的伤害,治愈精神创伤,提高自身的价值,而我们内心的小孩也将找到他自己的家。这是我们与其他人建立和平、友善和幸福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破解错误扭曲关系的首要条件。
  这本书会帮助你认识内心的小孩并与他建立起友谊,帮助你摆脱不幸,避免陷入原先的死胡同。还将指导你建立起全新的人生观和行为方式,你的人生和人际关系将会因此变得不同。
  另外,在书中,我常常会用到“你”这个称谓。“你”这个称谓会缩短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我用这个称谓也正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因为我们内心的小孩喜欢用“你”,而不是“您”。


《心灵疗愈的旅程:找回内在的平静与力量》 本书将引领你踏上一段深刻的心灵探索之旅,聚焦于我们内心深处被忽视的部分,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你理解、接纳并最终治愈那些曾经受伤的“内在小孩”。它不是对某个具体故事的叙述,而是一份关于自我发现、情感修复和生命成长的行动指南。 为何需要“内在小孩”的疗愈?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过喜悦、悲伤、恐惧、被拒绝等各种情感。当这些情感未能得到妥善处理,或者童年时期的创伤和压抑未能被有效释放时,它们就会以“内在小孩”的形式潜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影响着我们成年后的行为模式、人际关系,甚至是对自我价值的认知。 你是否常常感到莫名的焦虑、不安?在亲密关系中反复遭遇相似的困境?难以建立真正的信任,总是习惯性地自我设防?或者,对生活失去热情,感觉自己不够好,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获得内心的满足?这些都可能是你的“内在小孩”在发出信号,它渴望被看见、被理解、被安抚,需要一个温暖的“家”。 本书将为你带来什么? 《心灵疗愈的旅程》将为你揭示“内在小孩”的概念,深入剖析它形成的原因以及在我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你将学习如何: 识别内在小孩的信号: 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引导性的问题,你将学会辨认出那些让你感到痛苦、恐惧、愤怒或退缩的反应,并理解它们与你过往经历的联系。这可能体现在你的情绪波动、习惯性的行为模式,甚至是身体的某些不适。 理解内在小孩的诉求: 每一个“内在小孩”都有它独特的需求。它可能需要安全感,需要被爱,需要被看见,需要被肯定,需要被原谅。本书将帮助你倾听这些深藏的需求,理解它们背后真实的情感渴望。 与内在小孩建立连接: 这是一段关于慈悲与接纳的旅程。你将学习如何以一个成熟、有智慧的成年人的身份,温柔地拥抱那个曾经受伤、孤独的自己。这并非要沉溺于过去的痛苦,而是通过理解和接纳,赋予它重新成长的力量。 为内在小孩构建“家”: “家”在这里象征着安全、温暖、接纳和爱。你将学习如何在你的内心世界中,为你的“内在小孩”创造一个稳定、宁静的空间。这包括培养自我关怀的能力,设定健康的界限,以及学会如何真正地爱自己。 疗愈过去的创伤: 本书将提供一系列实用的练习和技巧,帮助你逐步释放被压抑的情感,化解童年时期的创伤。这些练习可能涉及引导性的想象、情绪表达、正念冥想、以及重新构建对过往事件的认知。 重塑自我认知与生命蓝图: 当你的“内在小孩”得到安抚和疗愈,你将不再被过去的阴影所束缚。你将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价值,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重新点燃对生活的热情,并以更成熟、更完整的心态,去创造属于你自己的精彩人生。 本书的独特之处: 《心灵疗愈的旅程》并非空泛的理论阐述,它更侧重于实践性。书中融合了心理学、成长学以及一些智慧的哲学思考,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步骤,让你在阅读中就能开始你的疗愈之旅。它倡导的是一种温和而持久的自我转化,强调的是内在的成长而非外在的改变。 适合谁阅读? 任何感到内心不安、焦虑、孤独的人。 在人际关系中,特别是亲密关系中,感到困惑和受挫的人。 对自我成长和心理探索感兴趣的人。 希望理解和接纳自己,摆脱过去阴影,重获生命活力的人。 寻求内心平静,渴望活出更真实、更丰盛人生的人。 踏上这段旅程,你将不仅仅是阅读一本书,更是开启一场与自己最深层对话的盛会。你将发现,最宝贵的“家”,一直都存在于你的心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心灵鸡汤”,不如说是一本“灵魂的诊断书”和“疗愈指南”。我之前对“疗愈”这件事总有一种模糊的认知,总觉得那是一种玄之又玄、遥不可及的状态。但这本书,特别是它关于“内在小孩”的论述,让我对“疗愈”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像某些书那样,告诉你“你要快乐起来”、“你要积极向上”,然后就戛然而止。它更像一位资深的心理医生,耐心地引导你一步步深入探索问题的根源。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童年模式”的描述,很多我们成年后难以摆脱的负面思维和行为习惯,其实都深深地烙印着童年的印记。比如,我一直以来都非常害怕冲突,一遇到争执就想要逃避,宁愿委屈自己也不敢表达真实的想法。这本书解释说,这可能源于童年时期,当我们表达不满时,并没有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反而可能招致责备或冷漠,于是我们学会了“沉默是金”,即使成年后,这种防御机制依然存在,让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步步退让,失去自我。而“找到内心的小孩”这个概念,就是让你去认识到,那个害怕冲突的你,其实是你内心那个曾经感到不安全、没有力量的小孩,它害怕再次受伤,所以选择退缩。这本书教你如何去拥抱这个小孩,去告诉它,现在你长大了,你拥有了力量,你可以安全地表达自己,你可以被理解,即使不被理解,你也不会像小时候那样无助。它提供了非常具体的练习方法,比如写日缘、冥想,让你能够真正地与内在小孩对话,去倾听它的声音,去安抚它的恐惧,去满足它的需求。这种“疗愈”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奇迹,而是一个循序渐进、需要持续投入的过程,但正是这种脚踏实地的指引,让我看到了希望。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尤其是在它深刻地揭示了我们童年经历对成年人格形成的决定性影响时。我一直觉得我身上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毛病”,比如容易过度解读他人的言语,总是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并且在亲密关系中常常表现出一种患得患失的状态,好像随时都会失去对方。我曾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去改变这些行为模式,但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让我更加沮丧。直到我读到书中关于“内在小孩”的概念,我才恍然大悟。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分析,阐述了当我们在童年时期,那些基本的情感需求,例如被看见、被接纳、被保护、被爱,没有得到充分满足时,我们内心就会形成一种“缺失感”。这种缺失感会像一个无底洞一样,驱使我们在成年后,用各种不成熟的方式去填补,比如过度追求他人的认可,或者用攻击性来掩饰内心的脆弱。我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父母忙于工作,虽然物质上没有亏待我,但在情感的陪伴和沟通上却显得十分匮乏。我常常一个人在家,自己玩耍,很少得到鼓励和表扬,也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委屈和不满,久而久之,我就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感,习惯了孤独,也习惯了不相信自己。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理论,它更像是在为你提供一面镜子,让你能够清晰地看见自己内心深处那个被忽视的、带着伤痕的小孩。它引导你去正视那些曾经让你痛苦的经历,而不是回避或否认,并且告诉你,你有能力去治愈那个小孩,去给予它你曾经错失的爱和安全感。读完这本书,我不再感到羞愧或自责,而是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同情和理解,我开始尝试去倾听那个小孩的声音,去安抚它的不安,去满足它曾经未被满足的需求。

评分

这本书,我感觉它像一本“情绪解药”的宝典,但不是那种瞬间奏效的安慰剂,而是需要你主动去挖掘和实践的“药方”。我之前总是习惯性地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比如愤怒、悲伤、焦虑,觉得表现出来就是“不成熟”、“不坚强”。我总以为,只要我“装作”没事,这些情绪就会自行消失。结果可想而知,这些被压抑的情绪,像地下水一样,在暗地里滋滋作响,最终以各种扭曲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莫名的烦躁、失眠,或者在亲密关系中无端发脾气。这本书,特别是它对“内在小孩”的阐释,彻底改变了我对情绪的看法。它告诉我,那些负面情绪,其实是我们内在小孩在向我们发出信号,在告诉我们,它受伤了,它需要关注,它需要被理解。它并没有责怪我们有这些情绪,而是鼓励我们去“接纳”它们,去“看见”它们,就像看见一个受伤的孩子一样,给予它温暖和安慰。我读到书中关于“如何与内在小孩对话”的部分时,我尝试着去想象那个曾经的自己,那个因为一个小小的愿望没有被满足而哭泣的孩子,然后去对它说,“我知道你很难过,没关系,现在我在这里,我会好好照顾你。”这种感觉很奇妙,仿佛真的有什么东西在内心深处得到了安抚。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对他人的评判和攻击,其实是对自己内心恐惧的投射。当我对某人感到愤怒时,很多时候,我愤怒的不是对方,而是那个在童年时未能得到保护的自己。这本书让我学会了,与其去改变他人,不如先去“照顾”好自己内心的那个小孩,当我们自己内心足够强大、足够温暖时,很多外部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评分

坦白说,我当初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的书名所吸引——《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这个书名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它既暗示着一种挑战,又承诺着一种归属。我一直觉得自己的人生就像一条没有尽头的“弯路”,充满了迷茫和试探,似乎总是在寻找一个可以停靠的港湾。读这本书之前,我总觉得内心的焦躁不安,就像一个找不到归宿的孤魂野鬼,在人群中游荡,却找不到真正的连接。书中关于“内在小孩”的理论,让我醍醐灌顶。我意识到,我之所以总是在外在世界寻求认同,试图通过事业的成功、人际关系的圆满来填补内心的空虚,是因为我忽略了内心最根本的需求——被自己爱,被自己接纳。那个“内在小孩”,就是我内心深处那个最真实的、最脆弱的部分,它渴望被看见,渴望被呵护。而成年后的我,却常常在严苛地要求自己,在不断地自我否定,仿佛在惩罚那个曾经不完美的自己。这本书没有给我“速成”的答案,它要求我去做的是一场深刻的自我探索。它引导我去回忆童年的经历,去识别那些被忽略的情感,去理解那些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例如,书中提到,我们对某些事物极端的恐惧,往往是我们内在小孩的投射,是我们对未曾满足的需求的焦虑。我开始尝试去“安抚”我内心的那个小孩,当我感到沮丧时,不再是苛责自己,而是尝试去拥抱那个脆弱的自己,去倾听它想说什么,去给予它我曾经渴望得到的安慰。这本书让我明白,所谓的“家”,不一定是在外在的某个地方,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为那个曾经无家可归的小孩,搭建一个温暖、安全、充满爱的空间。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我的感受:“释然”。我一直觉得,自己身上有很多“问题”,比如容易焦虑、完美主义、对亲密关系缺乏安全感等等,这些问题让我陷入了长期的自我否定和内耗。我曾试图通过阅读各种成功学、心理励志的书籍来“改变”自己,但收效甚微,因为我总是觉得,问题出在“我”本身,我需要变成一个“更好”的人。然而,《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这本书,却以一种温柔而深刻的方式,告诉我,问题并非出在“我”本身,而是出在我“内心深处那个未被安抚的小孩”。书中对“内在小孩”的解读,让我一下子找到了自己很多行为模式的根源。我意识到,那些让我痛苦的“缺点”,其实是我内在小孩在用它独特的方式表达它的需求。例如,我的完美主义,其实是我内在小孩对“被认可”、“被爱”的渴望;我的焦虑,则是它在担心“不够好”而无法获得安全感。这本书没有给我“捷径”,而是给我指明了一条需要耐心和勇气的“探索之路”。它引导我去“看见”那个被我遗忘、被我压抑的童年自己,去理解它曾经经历过的痛苦,去倾听它未曾说出的渴望。我开始尝试用一种更慈悲、更包容的心态去对待自己,不再苛责自己,而是像对待一个受了伤的孩子一样,去安抚它,去满足它一直以来渴望的爱与安全感。这种“自我和解”的过程,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由,仿佛卸下了沉重的包袱,终于可以轻松地行走在自己的生命之路上。

评分

这本书,说来也怪,我拿到它的时候,正处于一种莫名的低谷期。生活好像被一层灰蒙蒙的滤镜笼罩,做什么都提不起劲,人也变得格外敏感多疑,一点小事就能勾起内心深处的不安。朋友推荐我读《少有人走的路》系列,说这本书能帮助我“找到内心的平静”。我半信半疑地翻开了它,因为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是个“不合群”的人,似乎总是和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内心常常涌动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孤独感,仿佛灵魂深处有一个空洞,怎么也填不满。书的第一章就直击了我内心最隐秘的角落,作者用一种极其温柔而又不失力量的笔触,剖析了我们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创伤,特别是那些童年时期未被满足的需求,以及它们如何像种子一样在我们成年后生根发芽,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甚至是我们与他人的关系。读到“我们内心住着一个小孩”这句话时,我脑海里瞬间浮现出小时候的我,那个渴望被理解、被爱、被肯定的小小的身影,它在我心中呐喊,却从未得到过真正的回应。这本书就像一个温情的向导,它没有评判,没有说教,只是平静地引导你去看见那个被你遗忘、被你压抑的“内在小孩”。我开始意识到,我那些莫名的焦虑、对亲密关系的恐惧、以及总是自我怀疑的习惯,都源自于那个曾经受伤的小孩。它在我心里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让我既渴望靠近,又害怕被伤害。这本书提供的不是快速治愈的灵丹妙药,而是一条需要耐心和勇气的探索之路,它鼓励我们去倾听那个小小孩的声音,去理解它的需求,去拥抱它的脆弱,去给予它一直以来渴求的爱和安全感。它让我明白,我们内心的许多困扰,其实都与我们如何看待和对待曾经的自己息息相关。

评分

这本书,它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自己内心深处那个从未被真正“照顾”过的角落。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情感表达障碍者”,很多时候,情绪涌上来,我却不知道如何去正确地表达,更不知道如何去面对和处理。我常常陷入一种“沉默的痛苦”,把一切都埋在心底,直到情绪像火山一样爆发,或者以一种扭曲的方式影响我的生活。这本书,尤其是它对“内在小孩”的详尽阐述,让我找到了理解和疏导自己情绪的钥匙。我意识到,我那些“不知道如何表达”的情绪,其实是我内心那个曾经因为表达而受到伤害,或者因为表达而没有得到回应的小孩,它在恐惧,在退缩。书中提供的“与内在小孩对话”的方法,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平和、更友好的方式去接近我的情绪。我不再把负面情绪视为敌人,而是将其看作是内在小孩在向我发出的信号,它在告诉我,“我需要你,请关注我”。我开始尝试去“倾听”我的内在小孩,去理解它恐惧什么,它渴望什么,然后用我成年后的智慧和能力,去给予它它所需要的一切——爱、接纳、安全感。这种“照顾”的过程,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和宁静。我不再害怕面对自己的情绪,因为我知道,在我身后,有一个温暖的、可以依靠的“家”,那就是我内心深处,那个被我好好安抚和照顾的“内在小孩”。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成长,不是压抑过去,而是拥抱过去,与曾经的自己和解。

评分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验到了“自我和解”的力量。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是个“不完美”的人,总是为自己的缺点而苦恼,为过去的错误而自责,这让我活得很累,也很压抑。我尝试过各种方法来“改进”自己,但往往只是治标不治本,因为我根本就没有真正接纳那个“不完美”的自己。这本书,尤其是它对“内在小孩”的深入剖析,像一束光照进了我内心深处的阴影。它让我明白,我们成年后许多的执念、恐惧和不安全感,其实都源于童年时期那些未被满足的期待和未被治愈的伤痛。那个“内在小孩”,就像一个被遗忘的孩子,它渴望被看见、被爱、被接纳,但我们却常常因为成年的理智和社会的标准,而忽视了它的存在,甚至责怪它的“不成熟”。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作者说,我们对待内在小孩的态度,决定了我们如何对待自己。如果我们将内在小孩视为一个麻烦、一个需要被纠正的对象,那么我们就会不断地自我批评、自我否定;反之,如果我们能像对待一个珍贵的孩子一样去爱护它,去倾听它的声音,去满足它的需求,那么我们就能够实现真正的自我接纳和自我疗愈。我开始尝试去“倾听”我内心的声音,当我感到焦虑时,不再是立刻去寻找外部的解决方案,而是问自己:“我内心的那个小孩,它现在害怕什么?它需要我做什么?”这种转变,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我不再试图去“变成”一个完美的人,而是开始学习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能够拥抱自己所有部分的人。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只是觉得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慰藉,缓解一下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压力和困惑。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慰藉,更是一种颠覆性的认知。我一直以为,成年人的烦恼,大多是源于外部世界的挑战,是工作、家庭、人际关系带来的压力。但这本书却告诉我,很多时候,我们内心的痛苦,根源在于我们内心深处那个“未被安抚的童年阴影”。“内在小孩”这个概念,一开始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理解了它的含义。它不是指我们真的变成小孩,而是指我们内心那个曾经受过伤、曾经有需求未被满足的部分,它依然存在,并且在很多时候,主导着我们的行为和情绪。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往,那些不自信、对批评过度敏感、以及在关系中总是小心翼翼的行为,似乎都和童年时期缺乏安全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书中对“童年创伤”的剖析,让我豁然开朗。它没有用过于学术的语言,而是用充满同情的笔触,描述了那些父母无意识的忽视、误解、或者高压,是如何在孩子心中留下伤痕的。我惊讶地发现,书中描述的很多场景,仿佛就是我自己的影子。我终于明白,我那些看似“莫名的”情绪爆发,那些对亲密关系的恐惧,并不是我“有问题”,而是我内在的那个小孩,在用它的方式向我“求救”。这本书给我提供的,不是简单的“振作起来”的口号,而是一条需要耐心和勇气的“修复之路”。它鼓励我去“拥抱”那个受伤的小孩,去“倾听”它的声音,去“满足”它曾经缺失的爱与安全感。它让我知道,给予自己爱,是解决内心困境最根本的方式。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寒冬里找到了一件厚实的棉袄,温暖而踏实。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内向”又“敏感”的人,从小就习惯于观察他人,揣摩人心,但却很少能真正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这种长期的压抑,让我觉得内心有很多东西想要倾诉,却找不到出口,仿佛一个被堵住的河道,水流不畅,终日淤积。书中关于“内在小孩”的理论,让我找到了一个可以理解和安抚自己内心不安的视角。我意识到,我之所以害怕与人深度交往,害怕被拒绝、被误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内心那个曾经感到孤独、不被理解的小孩,它在不断地发出警报,提醒我“小心,可能会受伤”。这本书并没有要求我瞬间变得外向开朗,而是引导我去做的是,去“看见”我内心的那个小孩,去理解它的需求,去给予它安全感。书中提供的方法,例如静心倾听内心的声音,识别自己情绪的来源,并尝试用成年的智慧去安抚那个曾经受过伤的小孩,都让我觉得非常实用。我开始尝试着去“拥抱”我的敏感,不再将它视为一种缺点,而是看作一种敏锐的感知力。我学会了在感到不安时,先给自己一个温暖的拥抱,然后去问自己,“你现在需要什么?”这种自我关怀,让我觉得内心不再那么孤单。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归属感”,不是来自他人的认可,而是来自内心深处对自己的接纳和爱。

评分

还没看,应该还不错??????

评分

常网购,总有大量的包裹收,感觉写评语花掉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在一段时间里,我总是不去评价或者随便写写!但是,我又总是觉得好像有点对不住那些辛苦工作的卖家客服、仓管、老板。于是我写下了一小段话,给我觉得能拿到我五星好评的卖家的宝贝评价里面以示感谢和尊敬!首先,宝贝是性价比很高的,我每次都会先试用再评价的,虽然宝贝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在同等的价位里面绝对是表现最棒的。京东的配送绝对是一流的,送货速度快,配送员服务态度好,每样东西都是送货上门。希望京东能再接再厉,做得更大更强,提供更多更好的东西给大家。为京东的商品和服务点赞。

评分

两天读完,墙裂推荐。前两部分个人认为是精华,信息量极高,关于爱,关于自律,关于自律和爱的关系,作者给了耳目一新但又言之成理逻辑严密的阐释,并结合实践和实际给出建议和方法。后两部分可能是由于文化差异以及作者是信教徒的原因,个人感觉没有前面部分读起来新鲜刺激性那么强,但是也是一个很好的衔接和升华,是在更宏观的视野里进行探讨,有点哲学思辨的意味。本人划重点加批注看完的,为自己点赞。?

评分

东西不错,时尚大方,物有所值!绝大部分我所需要知道的知识,例如如何生活,如何待人行事等,我早在幼儿园里就已经全学到了。研究所或许是求学过程的顶峰,但人生的智慧并不是在那里。幼儿园内嬉戏的沙堡,就包含着许多人生大道理。以下这些就是我在幼儿园里所学到的:跟别人分享你的一切,做事公平,不打人,物归原处,清理自己的垃圾。不要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伤害了别人要道歉;吃东西前要记得洗手,上完厕所要冲水;热甜饼凉牛奶有益健康;保持生活平衡——学习、思考、绘画、唱歌、舞蹈、玩耍及工作,轻松安排在每天的生活中。每天下午小憩片刻;出门时,注意交通安全,大家手牵手互相照顾;留意奇特现象,记得在塑料杯子里的小种子吗?根往下长,叶子往上冒,没人知道为什么,但我们都是一样。金鱼、仓鼠还有小白鼠,甚至是那粒在塑料杯子里的小种子,最后它们都会死亡而我们人也是一样。记住在儿童学习入门书里你学到的第一个生字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字:@的“看”字。所以你所需要掌握的一切知识都可以通过它找到——从办事的金科玉律、爱情到卫生习惯,从生态平衡

评分

关注很久的书,趁活动买的,还在阳台晒着,透气,看完再评论

评分

面对生活需要更多勇气。作者的思考很全面。值当。‌京东的商品一如既往,到货快,产品质量有保障。除了奶粉。现在京东plus还有运费券,还有满减叠加券,很容易就能买到实惠划算的商品。所以现在有需求就会上京东,而且还可以比价啊。总体来说很不错。不知道是不是要填满八十以上的评价才能获取更多京豆,现在要多攒京东到一千,又可以减十块钱嘛。薅羊毛,精打细算啊。

评分

放在一个订单买的,因为一两本书需要采购,耽误了一些时间,可以理解。在京东买了不少书了,感觉送货还是挺快的,质量也有保障。支持,希望越做越好。

评分

很适合小孩子读 不错的书

评分

非常棒!这次618力度很大,陆续买了两千多块钱书,继续支持JD(o^^o)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