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這是帕特裏夏.M.戴維斯(Patricia M.Davies)撰寫的第二部關於偏癱訓練的著作。它有什麼特點?是什麼使它如此與眾不同?可以說,《不偏不倚:成人偏癱康復治療的選擇性軀乾活動設計》是一本能讓治療師在實際工作中真正運用這些技術的書。作為治療師,我們需要這樣的書,我們一定會對它感興趣。
就像一本好的烹飪書,需要有一些必要的烹飪知識,但是,要領會高超的烹飪奧秘,那些漂亮的理論性的論述就沒有多大幫助瞭。在實際工作中,隻是說“你必須要有正確的手法”顯得毫無用處。許多書籍令人失望,就是因為讀者學不到如何將理論應用於實踐,因為作者沒有把真正的奧秘展現給讀者。或許有些廚師並不真正想讓徒弟“烤齣一個好蛋糕”。
《不偏不倚:成人偏癱康復治療的選擇性軀乾活動設計》則另當彆論。第1部分理論迴顧,第1章“正常軀乾——進化與解剖結構”,嚮讀者介紹瞭骨盆、胸廓、頭部正常發育的解剖關係。第2章“軀乾控製”,介紹各相關部位運動的肌肉控製。在“功能性運動力學”這一部分,描述瞭不同類型的肌肉活動,並指齣肌肉抗重力收縮的重要性。第3章“偏癱軀乾選擇性活動喪失的有關問題”,帕特裏夏.M.戴維斯介紹瞭治療偏癱的新的重要觀念,即必須重新獲得骨盆、胸廓、頭部的選擇性肌肉控製。因此,恰當地冠名為“不偏不倚”(Right in the Middle)。
在介紹理論部分之後,第二部分係統地、整體地介紹治療活動,描述瞭臥位、由臥位到坐位的轉換、坐位、由坐位到站立位的轉換和站立位的活動。在第二部分結束之前,還介紹瞭行走和治療球活動,為的是幫助平衡再訓練。一位治療師是非常善於行動的。書中詳細、係統地設計並描述瞭治療活動,使讀者産生一種躍躍欲試、立即開始工作的衝動。
書中許多照片展示瞭帕特裏夏.M.戴維斯和患者之間的密切關係。盡管偏癱造成的功能障礙很明顯,但是,通過患者與治療師的通力閤作,任何無望的感覺統統被強烈的期盼驅趕得煙消雲散。治療的氛圍是積極嚮上的,患者有尊嚴地參與到康復治療活動中。
令人感到驚奇和有趣的是,兒童不同階段的正常運動發育過程和運動模式可以重新齣現在偏癱患者身上,但它是病理性的運動模式。
現在講一句我與帕特裏夏.M.戴維斯的關係。在閤作過程中,我們雙方達成瞭許多新的共識。
功能性運動力學研究健康人的運動,並嘗試通過不同強度的省力活動找到正常運動的關鍵。我們對通過知覺促進運動的理解越深刻,對病理性運動與正常運動之間的差彆就看得越清楚。每一種疾病都是健康的一個缺陷,這一觀念是應用功能性運動力學進行治療的基礎。
作為在神經係統疾病康復領域具有豐富經驗的治療師,帕特裏夏.M.戴維斯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對患者進行治療的豐富經曆使她學會把疾病看作是健康的不足。通過研究肢體的病理運動現象,她認識到患者軀乾的問題會以肢體的異常運動錶現齣來。肢體的功能性活動是以軀乾有利的功能性活動為基礎的。
內頁插圖
目錄
引言
第一篇 理論迴顧
第1章 正常軀乾——進化與解剖結構
一、脊柱
(一)脊柱的運動
(二)胸廓的運動
二、結論
第2章 軀乾的控製
一、橋
二、懸臂
三、橋一懸臂
(一)軀乾的肌肉控製
(二)軀乾的解剖學結構
四、肌肉收縮的類型
五、結論
第3章 偏癱選擇性軀乾活動喪失的相關問題
一、雙側腹肌活動和張力喪失的可能原因
二、選擇性活動的喪失
(一)軀乾肌
(二)軀乾肌與肢體肌的同步激活
三、不能以正常模式運動
四、與正常運動發育相關的最常見問題
(一)呼吸和言語睏難
(二)臥住所見的睏難
(三)臥位和坐位之間轉換的睏難
(四)坐位時的睏難
(五)由坐位站起來時的睏難
(六)站立位時的睏難
(七)行走時的睏難
(八)上肢活動時的睏難
五、結論
第二篇 治療性活動
第4章 臥位活動
一、促進呼吸運動
(一)被動活動胸部
(二)輔助呼氣
(三)促進腹式呼吸
二、上部軀乾屈麯和鏇轉
(一)輔助被動活動
(二)促進主動活動
三、肩胛骨主動前伸並激活腹斜肌抬高肘部
四、翻身至俯臥
(一)嚮患側翻身
(二)嚮健側翻身
五、下部軀乾屈麯和鏇轉
六、仰臥屈腿位激活腹斜肌
七、上肢的位置
八、橋式運動
九、在活動過程中主動控製患側下肢
十、結論
第5章 臥位至坐位的活動
一、坐到床邊
(一)完全幫助
(二)部分幫助
(三)無須幫助
……
第6章 坐位的活動
第7章 由坐位站起
第8章 站立位的活動
第9章 用球活動
第10章 行走
參考文獻
譯後記
前言/序言
這本書是我五年多對不幸患有偏癱的患者治療經驗的結晶。它包括近期觀察資料、新的治療觀念與進展。我相信,它將引導我們更好地認識偏癱,並使康復更加成功。
在完成我的前一部書《循序漸進:偏癱患者的全麵康復治療》(Steps to Follow)之後,我便處於一種滿足的狀態。我要給很多患者做治療,我是偏癱教科書的作者,我的課程排得滿滿的。然而,現實不允許我滿足。患者決不滿足,他們繼續來接受治療,希望獲得更多的行動自由,速度更快、更靈活,不需要費很多氣力就能夠行走。他們期望患側手有機會重新獲得一些功能,不必用痙攣的上肢抬起手,因為,這使他們注意到自己的功能障礙,而不是他們所具有的能力。他們的期望激勵著我,於是我開始著手撰寫我所發現的和正在給患者實施的治療方法,一些方法顯然較其他方法更有效。
我的成果就是這本新書《不偏不倚》(Rightinthe Middle)。它並不取代《循序漸進》,而是增添瞭新的內容,並引嚮深入。在前一本書中介紹的肢體重獲選擇性活動的技術,應該全部包括在準備功能性活動的治療過程中。有些活動,尤其是與訓練平衡反應有關的活動,在書中有重復,但增加瞭深度,並注重瞭選擇性軀乾活動,例如,坐位側嚮重心轉移時的平衡反應。
使用這本書和書中敘述的活動時,也不要忘記其他作者的重要觀點,應該彼此結閤,用於患者的評價與治療。正如Bobath常說的:“你對患者所做的是否正確。對該問題的唯一答案是,患者對你所做的活動的反應如何。”當然,痙攣的錶現就是晴雨錶,它可以提示治療師:患者是否用力過度,活動是否太難,或給患者的幫助是否太少。
Klein-Vogelbach教導我們認真觀察和運動分析的重要性,是很有說服力的。她嚮我們證明,即使是最小的偏差也能完全改變肌肉的活動。
Maitland(1986)提倡在治療期間,不論患者的治療是否取得進步,都要經常不斷地對他們進行檢查。治療師一定要收集那些能使患者改善的“主觀的和客觀的發現”。在評價時,記錄那些引起疼痛的運動和運動受限的情況。治療後再重新評價這些運動,注意運動範圍有無改變、不適的程度以及疼痛與運動範圍的關係。“用明顯的大星號為這些主要評價發現做標記,不僅強調某些問題,而且使再次評估更快、更容易、更完整,因此更有價值”。
對偏癱患者進行治療時,建議治療師使用相似的方法,但要注意評價特定運動的質量或目前想改善的功能。Maitland的“磚牆概念”(brick wall concept)也非常適用,即X綫檢查結果和臨床診斷可能影響治療,但事實上,癥狀和體徵的錶現會引導治療師該做什麼。對成人偏癱的治療,使用“發現問題一尋找解決的方法”的思路來改善患者的功能性活動,通過改善目前的癥狀,提高運動質量。若能盡量研究患者的問題,不僅能增加治療師的專業知識,也能加深治療師對疾病與治療效果的理解。
本書中插圖列舉的患者處於康復的不同階段。腦卒中、腦動脈瘤、腦腫瘤和腦外傷使他們成為偏癱患者。他們的年齡範圍從15歲到75歲,但是年齡並不會使其康復有多少差彆(Adleretal,1980)。為瞭簡明起見,在敘述評價與治療時,使用“健側”、“偏癱側”和“患側”這些術語。但是不要忘記,對正常運動來講,身體的兩側是相互依賴的。病變是中樞性的,因此身體兩側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響(Brodal 1973)。
書中用男性人稱“他”代錶患者,用女性人稱“她”代錶治療師。在插圖說明中,用相應人稱。一些患者左側偏癱,另一些患者右側偏癱,書中明確標明患側。
本書意在用於臨床實踐,其活動應該試做、積纍並改進。治療從來不是靜止的,而應根據患者的需要把治療一步步地推嚮深入。
治療期間要盡力使患者達到所謂的“流動狀態”。Csikszentmihalyi把它概括為,“個人跨越瞭明顯的自身的限製”的狀態(新聞周刊1986年6月2日)。當從事的活動與個人的能力相匹配時,即處於這種流動狀態。當挑戰超齣技能時,會産生焦慮,如果技能超過瞭挑戰,産生厭煩。當技能與挑戰勢均力敵時,治療則變得更刺激、更有趣、更富有成效,患者就不會被說成“缺乏主動性”。
Barthel指數(Barthel Index,Mahoney & Barthel 1965)可能是以研究為目的、應用最廣泛的評價日常生活活動的量錶(Wade & Langton Hewer 1987)。雖然它對評價患者獨立進行基本的自我照顧的能力可能是有用的,但是正如以前的建議,絕不能把它作為停止治療的依據。生活的內涵遠比100%Barthel指數包含的大得多!
應用本書所描述的治療方法,患者的能力將長期不斷地得到改善。隻要患者的能力在改善,治療就要不間斷,以便不斷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使其不至於被限製在傢中。
不偏不倚:成人偏癱康復治療的選擇性軀乾活動設計 簡介 《不偏不倚:成人偏癱康復治療的選擇性軀乾活動設計》是一部深度聚焦成人偏癱患者康復治療的專業著作。本書旨在為臨床康復治療師、神經康復專傢、物理治療師、作業治療師以及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提供一套係統、科學且極具操作性的康復策略,以期顯著改善偏癱患者的軀乾控製能力,進而提升其整體功能獨立性。 偏癱,通常由腦卒中(如腦齣血、腦梗死)、腦外傷或腦腫瘤等中樞神經係統損傷引起,其核心錶現之一是身體一側肌力的減弱或喪失,以及由此引發的運動功能障礙。而軀乾,作為身體的“核心”,其穩定性和控製能力是完成絕大多數日常活動的基礎。然而,在傳統的偏癱康復中,對軀乾功能的細緻評估和精準乾預往往存在不足,導緻許多患者盡管肢體運動有所恢復,卻難以實現穩定的站立、行走、抓握或進行精細操作,極大地限製瞭其生活質量和參與社會的能力。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目光牢牢鎖定在“選擇性軀乾活動”(Selective Trunk Activity, STA)的設計與應用上。STA是一種強調通過精確、有目的性的練習,訓練患者主動、有控製地激活和協調身體兩側軀乾肌肉,以達成特定的身體姿態或運動目標。這與被動性的體位擺放或非選擇性的肌力訓練有著本質區彆。STA的核心理念是:偏癱患者並非完全喪失瞭運動能力,而是其大腦對軀乾肌肉的神經支配和運動指令傳遞齣現瞭障礙。通過精心設計的訓練,可以繞過受損的通路,或重新激活代償通路,重新建立對軀乾肌肉的選擇性控製。 本書將從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視角,對選擇性軀乾活動進行深入的闡述。 理論基礎部分,本書將詳細探討: 偏癱的神經生理學基礎:深入剖析偏癱患者中樞神經係統損傷後,軀乾運動控製網絡所發生的改變,包括皮層、皮層下、小腦和脊髓等層麵。重點闡述軀乾肌群的解剖結構、生理功能及其在平衡、姿勢維持和四肢協調運動中的關鍵作用。 運動控製與學習理論:引入現代運動控製和運動學習的最新理論,如動力定型理論、生態動力學理論等,解釋大腦如何産生和調整運動指令,以及如何通過重復練習和反饋促進運動技能的習得與鞏固。 選擇性軀乾活動的科學依據:解釋STA為何能夠有效剋服偏癱帶來的運動障礙。它如何促進神經可塑性,如何通過“用進廢退”的原則,重新激活休眠的神經通路,或建立新的神經連接。同時,也會討論STA與傳統康復方法(如Bobath、PNF等)的異同和互補性。 實踐設計部分,本書將提供一套嚴謹而詳盡的STA設計框架: 精確的評估方法:提供一係列標準化的、易於操作的評估工具和方法,用於全麵評估患者的軀乾姿勢控製能力,包括但不限於:坐位平衡、站立平衡、身體側傾能力、軀乾鏇轉能力、抗重力穩定能力以及四肢活動時軀乾的穩定性等。強調個體化評估的重要性,以識彆患者的具體功能缺陷。 循序漸進的訓練原則:闡述STA訓練的Progression(進展性)原則,即從最簡單的、對支持要求最低的姿勢開始,逐步增加訓練的難度和復雜度。例如,從仰臥位到側臥位,再到俯臥位、坐位、跪位,直至站立位。訓練內容將涵蓋: 核心穩定性練習:著重於深層核心肌群(如腹橫肌、多裂肌、盆底肌)的主動激活和募集。 抗側屈練習:訓練身體側嚮抵抗重力,維持側方穩定。 軀乾鏇轉與抗鏇轉練習:強調在保持骨盆穩定前提下的主動軀乾鏇轉,以及在運動中抵抗不自主鏇轉的能力。 前屈與後伸練習:在控製下進行軀乾的前後方嚮活動。 結閤四肢活動的整閤性練習:將軀乾控製與上肢或下肢的運動相結閤,模擬真實生活中的動作模式,如:坐位抬臂、站立行走中的軀乾協調等。 多樣化的訓練手段:介紹多種可以用於實現STA的訓練工具和技術,例如: 徒手訓練:通過言語指導、手勢提示和身體輔助,引導患者完成正確的動作。 輔助器械:如治療球、彈力帶、平衡闆、不穩定平颱等,通過改變支撐麵或增加不穩定因素,挑戰患者的軀乾控製能力。 生物反饋技術:利用肌電生物反饋等手段,為患者提供即時、客觀的肌肉活動信息,幫助其更好地感知和控製軀乾肌肉。 功能性任務訓練:將STA練習融入到日常活動場景中,如:從椅子上站起、轉移到床邊、拿起地上的物品等,強調運動的遷移和應用。 個體化方案的製定與調整:強調根據患者的具體評估結果、康復目標、耐受能力以及偏好,靈活設計和調整STA方案。指導康復師如何監測患者的反應,適時增加或減少訓練強度、頻率和難度。 此外,本書還將涉及: STA與其他康復療法的整閤:討論如何將STA與傳統的肢體康復、感覺統閤訓練、步態訓練、言語治療等相結閤,形成更全麵的康復計劃。 傢庭康復與社區適應:提供指導,幫助患者和傢屬將STA的理念和部分練習融入到傢庭生活中,促進患者在社區環境中的獨立性。 最新研究進展與未來展望:梳理當前關於成人偏癱軀乾康復的研究前沿,並對未來該領域的發展方嚮進行展望。 《不偏不倚:成人偏癱康復治療的選擇性軀乾活動設計》將成為偏癱康復領域的權威參考,為廣大康復專業人士提供一套實用、高效且富有創新性的康復工具,助力偏癱患者重獲更穩定、更協調、更自由的身體,邁嚮更有品質的生活。本書不僅僅是康復技術的傳授,更是對偏癱康復理念的深化,強調以患者為中心,精準乾預,實現“不偏不倚”的平衡與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