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往事图录

苏州往事图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刚毅 著
图书标签:
  • 苏州
  • 园林
  • 历史
  • 文化
  • 民国
  • 老照片
  • 风俗
  • 建筑
  • 地方志
  • 图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陵书社
ISBN:9787806942543
版次:1
商品编码:1030522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老苏州图志系列
开本:20开
出版时间:200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记性便渐渐地衰退,许多经历过的事情开始变得不甚了然,有时甚至连曾经动人心魂而又铭心刻骨的东西,也会淡忘。一个人是这样,一座城市,一个民族又何曾不是如此。随着岁月的远去,人们的记忆都会退化,直至完全消失,除非有人能够将这种记忆赶快记录!
人们对于苏州悠久的历史,总是津津乐道,如数家珍,2500多年前的春秋吴国建立了这座城池;1500年前的六朝兴建了许多寺观;1000多年前的唐代“水陆相邻,河街并行”的水城双棋盘格局已经蔚然形成;500年前的苏州则开启了它最为辉煌的明清时代。然而,对于最近这100多年来的苏州岁月,人们又了解了多少?
传统的思维方式,影响了人们对于近现代苏州社会的认识,在这种氛围里,只要一提起从前,似乎总是暗无天日,地主、资产阶级剥削压迫,民不聊生;一提起新中国建立之后,似乎也总是阳光明媚,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了主人。其实,对于历史,人们需要的不仅仅只是概念化的理论说教,而更需要鲜活的人生细节感受,因为细节构成了生活,生活才积淀成为历史,而概念,不过是为了迎合某种需要而编造出来的政治宣传,也许它很有道理,也许它也很片面。
照片可以作证,即便是在苏州,人们也能看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其实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便已经开始,是日本人的入侵,摧毁了中国现代化的积累;照片可以作证,即便是在苏州,人们也能看到:自上世纪50年代之后,我们的富民强国之梦,走了那么长的一段弯路,直到1978年才完全醒悟,开始更张改弦。
不同经历的人们,对于历史会有不同的解读,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我们不能苛求天下的学问都是一个版本,历史学也同样如此,因为这世界本来就丰富多彩。
十多年来收集苏州老照片,除了古城山水和街巷景物之外,还有许多历史事件和社会风貌的镜头,一张一张跃入眼帘,就仿佛在检阅历史,庄严肃穆之中,心在起伏激荡!那是无数寻常百姓不寻常的人生体验,也是近现代苏州坎坷曲折、催人泪下的一段历程。这些照片所反映的许多事情,并不完全为今天的人们所明白,然而照片告诉我们:它们都是事实。
真实的,才是动人的,希望这些残存的画面,能够让人的心灵,产生一点颤动……

目录


目录
清朝末年 1911年以前
清朝官员视察东吴大学堂
东吴第一幢校舍林堂兴建 早期的医院 洋气十足的古城
兰陵女校
最早的蒙养院 官民合作兴办学堂
最早的医科毕业生 最早收治精神病人的福音医院 长元吴公立高等小学
园林里的清朝官员 设立日本领事馆
江苏巡抚端方为留学生送行
最早的翻译人才 铸造钱币的铜元局
修筑沪宁铁路 苏经丝厂
苏纶纱厂
第一条马路
南社成立 游览南洋劝业会
民国初期
1912年-1937年7月
中国同盟会苏支部
张冀牖与乐益女中 汪伯乐
国共合作 教育会活动
第一次医学人体解剖“五四”运动在苏州
“五卅”运动在苏州 与军阀齐燮元周旋
外国人游园林 欢迎北伐军
苏州总商会 张一摩与苏州郡绅
商团武装成立
沈寿作品获万国博览会奖 丝织业振兴
缫丝业凋零 机械业薄弱
童工血泪
赈济贫民 华洋义赈会
女子教养所 “王三太太”
东吴大学 东吴维格堂奠基 更生医院
童子军
农会组织 苏州总商会国庆纪念
同业公会 苏州市政筹备处
平门重辟与梅村桥兴建 京沪铁路
兴建大公园 公园喷水池
苏州、大光明电影院 正山门拓建商楼
观前商业老街 西中市老街
“一二八”淞沪抗战时的苏州 士兵演练
杨林口激战
城墙战壕 战事采访 后方服务团
女子义勇军 全国支持抗战
阵亡将士追悼大会
美国援华飞行员牺牲第一人 萧特追悼会
商业监督
新生活运动
“安内攘外”政策
“七君子”事件
国产牛痘疫苗第一人 齐心合力建寺庙
前清遗老
商会活动 苏纶纱厂职工合影
观前街
石路
抗战沦陷 1937年7月-1945年8月
白茆口日军登陆 太仓陷落
梅李镇遭劫 常熟陷落
日军炮击昆山 昆山陷落
日机轰炸苏州
日军进攻苏州
苏州沦陷
日军平门入城式 日军在护龙街上
战俘收容所 日军北寺内杀俘
日军刺杀中国人
夜幕下的石路
阊门岗哨 抗日标语 伪巡警搜身
沧浪亭里的魔影 日军在寒山寺
日军传送寒山寺钟声
金门城下 沦陷时期的观前街
驻苏侵华日军部队 日军在瑞光塔下 日本领事馆升旗
掠夺民船 侵略者蹂躏江南 日寇横行太湖上
侵略者下场
日军文庙祭孔 护城河畔 日军城头巡逻
日军强占古建筑 强占寺庙
强迫学日语 日军士兵与中国老百姓
日本人控制雷允上 国货商场被占
“清乡” 伪江苏省会警察局 伪警察指挥交通
……
抗战胜利后 1945年8月-1949年4月
新中国初期 1949年4月-1957年
大跃进年代 1958年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1959年-1966年5月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5月-1976年(附“文革”结束后的1977年)
结束语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详细的图书简介,主题完全不涉及“苏州往事图录”: --- 《星辰的低语:宇宙深处的光影变幻》 内容提要: 《星辰的低语:宇宙深处的光影变幻》是一部宏大而细腻的科普著作,它带领读者穿越浩瀚的宇宙时空,从我们所处的太阳系边缘,一直延伸到宇宙最古老的微光之中。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天文学教科书,而是一次深度的哲学与科学交织的探险,旨在揭示宇宙运行的基本规律、恒星的生死轮回,以及我们对“存在”的终极追问。 本书的核心在于对光与时间这两个核心物理概念的深入探讨。光,作为宇宙中最快的信使,携带着过去亿万年的信息;时间,作为宇宙结构的基本维度,塑造了万物的演化轨迹。作者以其深厚的物理学背景和卓越的叙事能力,将复杂的概念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使即便是零基础的读者也能领略到宇宙的壮阔与精妙。 第一部分:银河之畔的微光 本部分聚焦于我们所在的本星系群以及银河系的结构。 第一章:尘埃与秩序——太阳系的边界探寻 我们从柯伊伯带的冰冷天体讲起,解析冥王星及其同类天体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如何为我们理解太阳系的诞生提供了关键线索。随后,本书深入探讨了奥尔特云的神秘性,以及那些偶尔造访太阳系的彗星背后的引力机制。我们将追溯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公转路径,计算我们距离银心黑洞的精确距离,并描绘出银河系那由上千亿颗恒星组成的宏伟螺旋结构。 第二章:恒星的诞生与寂灭:从分子云到红巨星 恒星的生命周期是宇宙中最壮丽的戏剧。本章详细阐述了巨大分子云如何通过引力坍缩形成原恒星,核聚变的启动机制,以及主序星阶段的能量平衡。重点分析了不同质量恒星的命运分岔——低质量恒星的平稳退化为白矮星,以及大质量恒星的剧烈超新星爆发及其对重元素(如金、铀等)在宇宙中的播撒作用。我们甚至会探讨白矮星冷却的极限——黑矮星,一个在可观测宇宙中尚未完全形成的理论终点。 第三章:穿越时空的影像——星光与相对论 光速的恒定性如何重塑我们对“同时性”的理解?本章详细解释了狭义相对论在天文学中的应用。从观察遥远星系的光谱红移到计算引力透镜效应,我们如何利用光线的弯曲来“看见”那些本应被遮挡的物质和能量?特别地,作者会用生动的例子解释引力时间膨胀现象,让我们理解在黑洞视界附近,时间的流逝如何与我们完全不同。 第二部分:深空之谜与暗物质的幽灵 进入更广阔的宇宙尺度,本部分挑战了我们对可见物质的认知,并深入研究了宇宙学的前沿课题。 第四章:星系团的粘合剂——暗物质的证据链 暗物质构成了宇宙物质总量的绝大部分,但它至今仍未被直接探测到。本章系统梳理了证明暗物质存在的关键观测证据:星系旋转曲线的异常、星系团内部的引力质量分布(如子弹星系团的观测)、以及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中的各向异性。作者详细介绍了当前主流的暗物质候选粒子模型(如WIMPs、轴子等)的理论基础及其搜寻进展,剖析了欧洲和美国大型地下实验室的工作意义。 第五章:宇宙的骨架——大尺度结构的形成 宇宙并非均匀分布,它形成了巨大的纤维状和空洞状的“宇宙网”。本章探讨了宇宙学暴胀理论如何为这些结构的初始涨落提供了基础。我们追溯了从早期宇宙的量子涨落,到引力如何放大这些密度不均,最终形成今天我们观测到的星系团、超星系团的演化历史。通过N体模拟的图像展示,读者将直观地理解宇宙演化的宏观动力学。 第六章:黑洞的边界与信息悖论 黑洞,作为时空曲率的极致体现,是检验物理学极限的天然实验室。本章不仅介绍了史瓦西半径和事件视界的物理意义,更深入探讨了霍金辐射的理论基础及其对黑洞蒸发过程的预测。核心部分将集中在著名的“黑洞信息悖论”:当信息落入黑洞后,它是否真的永远消失了?本章将平衡描述信息守恒的量子力学要求与广义相对论对事件视界的描述之间的深刻矛盾,并介绍当前几种有希望解决此悖论的前沿理论尝试。 第三部分:时间的尽头与存在的意义 最后一部分将视角从科学转向哲学与未来,探讨宇宙的终极命运和人类在其中的位置。 第七章:宇宙的命运:热寂、大撕裂与永恒的循环? 宇宙的未来取决于其密度参数和暗能量的性质。本章详细分析了三种主要的宇宙终极命运模型:持续加速膨胀导致的“热寂”(Big Freeze),暗能量增强导致的“大撕裂”(Big Rip),以及如果存在负能量密度的“大挤压”(Big Crunch)。作者将CMB的精确测量结果和当前对暗能量状态方程的估计,代入到弗里德曼方程中,推演未来数十亿年乃至万亿年后宇宙的可能形态。 第八章:回望创世之光——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解码 CMB是宇宙诞生后约38万年的快照,是理解早期宇宙最宝贵的窗口。本章解释了康普顿散射、复合期以及光子与物质的解耦过程。重点解析了普朗克卫星和WMAP卫星测得的CMB温度涨落的各项异性(如声学峰值),这些微小的温度差异,正是所有后续结构形成的“种子”。我们如何从这些微弱的波动中提取出关于宇宙年龄、曲率和物质密度的精确参数,将是本章的重点。 第九章:我们身处的微观涟漪:量子引力的展望 当我们将视野从宏观的星系拉回到微观的普朗克尺度时,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冲突便暴露无遗。本章简要介绍了弦理论和圈量子引力等试图统一这两大理论框架的尝试。这些理论对时空的本质提出了颠覆性的看法,例如时空是否在普朗克尺度下变得“离散”而非连续?虽然这些理论仍处于高度推测阶段,但它们代表了人类理解宇宙终极真理的努力方向。 结语:在无垠中寻找意义 本书的最后,作者以一种内省的笔调,将读者从遥远的星系拉回到地球,反思在浩瀚而冰冷的宇宙背景下,人类文明的短暂与珍贵。它强调,正是我们对未知的好奇心和理性探索的能力,赋予了我们在宇宙中独一无二的地位。 读者对象: 喜爱天文学、宇宙学、物理学基础知识的爱好者,对人类终极问题感兴趣的思考者,以及寻求高品质科普读物的非专业人士。 ---

用户评价

评分

作者在文字运用上的功力,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他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时而如清晨的薄雾,轻盈而富有诗意,描绘那些转瞬即逝的温情瞬间;时而又如同冬日的寒风,犀利而直白,毫不留情地揭示时代背景下的残酷与无奈。我特别留意到他对于环境细节的捕捉,那些关于光影、气味、甚至空气流动感(如果文字能传达这种感觉的话)的描述,都达到了近乎苛刻的精确度。你几乎能“闻到”旧式家具上樟脑丸的味道,能“听见”弄堂里吴侬软语的回响。这种强大的画面感,绝非简单的修辞堆砌,而是源自于作者对生活肌理的深刻洞察和长时间的浸润。通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仿佛不是在阅读一个关于特定地方的故事,而是在体验一种鲜活的、有温度的“生活本身”,文字的力量被发挥到了极致。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极其巧妙,它没有采取那种线性时间轴的平铺直叙,而是像一位经验老到的老者,带着你信步游走于记忆的长廊之中。有时候,它会突然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驻足,用一小段极其细腻的白描,勾勒出一个模糊的侧影,让你自己去填补缺失的细节;下一秒,笔锋一转,又会以一种近乎新闻报道般的冷静口吻,记录下某次重大的事件转折。这种跳跃性极强的叙事结构,反而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带你回到哪个具体的时空节点。我必须承认,初读时有些许不适应这种“碎片化”的讲述方式,但很快,我就被那种潜藏在片段背后的内在逻辑所吸引。它更像是一种“情境重构”,而非单纯的故事讲述,让读者从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拼凑历史的参与者,这种互动感是很多传统传记难以企及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那厚实的纸张,带着微微的纹理感,捧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真的握住了某个逝去的年代。封面那种做旧的油墨质感,搭配着疏密有致的留白,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已经被那种沉静的历史气息所包裹。我尤其喜欢那种内页的排版,字体的选择非常讲究,既保持了古朴的味道,又不失现代阅读的舒适度。每当翻开一页,都能感受到设计者对“往事”二字的深刻理解——不是那种刻意的复古堆砌,而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含蓄与克制。光是看着这些精致的细节,我的思绪就已经飘向了遥远的过去,想象着那些墨香与尘土混合的气味。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精心陈列的文物展览,让人忍不住想要用指尖去触摸那些文字和图像所承载的重量。这种对物料和工艺的极致追求,足以让任何一个对书籍美学有追求的读者感到满足,它成功地将阅读体验提升到了一个艺术鉴赏的层面。

评分

从结构上来看,这本书展现了一种罕见的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的完美融合。一方面,它似乎在试图描摹一个时代的整体风貌和历史洪流的走向,那种大气磅礴的历史感是毋庸置疑的。但另一方面,作者总能精准地将镜头拉近,聚焦到某个家庭的餐桌、某次秘密的会面,或者某件被遗弃的旧物上。这种焦点的快速切换,有效地防止了叙事陷入空泛的理论说教,使得沉重的历史议题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命运得以承载和消化。我欣赏这种平衡感,它证明了作者拥有驾驭复杂材料的能力,能够让读者在理解宏大背景的同时,依然能与书中人物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联结。这种层层递进的阅读体验,极大地丰富了对“历史”的认知,它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冷冰冰的节点,而是由无数细微的、充满人情味的故事编织而成的复杂挂毯。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中所蕴含的那种复杂的情感张力。它并非一味地缅怀过去,也不是单纯地批判变迁,而是在一种近乎宿命的无奈中,展现出个体生命力的顽强与韧性。我读到一些人物的抉择,那种在理想与生存、情感与责任之间的撕扯,让我不禁反思自己在面对类似困境时的反应。作者非常高明地避免了将人物脸谱化,每一个出现的名字,无论篇幅长短,都带着自己清晰的道德光谱和复杂的动机。这种处理方式使得整本书的情感基调非常饱满和真实,没有廉价的煽情,更多的是一种深沉的理解和同情。读到最后,那种感觉不是“故事结束了”,而是“生活仍在继续”,留给读者的,是无尽的回味和对自身处境的审视。

评分

图文并茂的好书。这套书无论是内容、还是印刷装帧,都称得上一流,性价比很高。

评分

图文并茂的好书。这套书无论是内容、还是印刷装帧,都称得上一流,性价比很高。

评分

图文并茂的好书。这套书无论是内容、还是印刷装帧,都称得上一流,性价比很高。

评分

正版图书,价格优惠。

评分

图文并茂的好书。这套书无论是内容、还是印刷装帧,都称得上一流,性价比很高。

评分

图文并茂的好书。这套书无论是内容、还是印刷装帧,都称得上一流,性价比很高。

评分

图文并茂的好书。这套书无论是内容、还是印刷装帧,都称得上一流,性价比很高。

评分

正版图书,价格优惠。

评分

图文并茂的好书。这套书无论是内容、还是印刷装帧,都称得上一流,性价比很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