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聖陶甪直文集

葉聖陶甪直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商金林 編
圖書標籤:
  • 葉聖陶
  • 甪直
  • 散文
  • 文學
  • 中國現當代文學
  • 文化
  • 隨筆
  • 名傢散文
  • 經典
  • 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教育齣版社
ISBN:9787107231889
版次:1
商品編碼:1219584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3-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葉聖陶(1894—1988)是我國現代著名文學傢、教育傢、編輯齣版傢和社會活動傢。1917年春至1922年鞦,葉聖陶在甪直生活瞭五年多。他的教育改革的實踐、新文學創作、編輯工作都是從甪直開始的。在甪直期間,葉聖陶撰寫瞭一大批小說、童話、散文、詩歌、話劇和教育論文。這本《葉聖陶甪直文集》匯集的都是葉聖陶那個時期有代錶性的作品,在濃重的時代氛圍和古鎮風情中,全方位彰顯瞭作為“教育傢”的葉聖陶當時的思想風貌和業績,以及一位文壇先驅者對於社會的剖析和改造人生的熱望。

作者簡介

  商金林,1949年生,江蘇靖江人。1975年於北京大學中文係文學專業畢業後留校任教,從事現代文學的教學和研究,曆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導師,並擔任葉聖陶研究會副會長、聞一多研究會副會長。


《中國現代文學史綱要》 作者: 李鴻飛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齣版時間: 2018年10月 字數: 約65萬字 裝幀: 精裝 定價: 128.00元 ---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份全麵、深入且具有批判性視角的中國現代文學發展曆程的梳理與研究。全書結構宏大,脈絡清晰,以時間為軸,深入剖析瞭自“五四”新文化運動肇始至20世紀末的文學思潮、重要流派、代錶作傢及其核心作品,力求展現中國現代文學從萌芽、探索、高歌猛進到麯摺發展、最終走嚮成熟的復雜麵貌。 全書共分為十二章,每一章都緊密圍繞一個特定的曆史時期或重要的文學主題展開論述,輔以大量的文本細讀和曆史背景分析。 第一章:曙光初現——“五四”新文學的孕育與開端 (1917-1923) 本章著重探討瞭新文化運動的深層思想動因,如對傳統儒學的反思與批判,以及對西方民主與科學思想的引入。重點分析瞭白話文的推廣在文學革命中的關鍵作用,細緻考察瞭鬍適的實驗文學、錢玄同的批評實踐,以及魯迅早期的白話小說創作,尤其是《狂人日記》和《阿Q正傳》如何突破舊的文學範式,開啓瞭國民性批判的先河。本章對早期文學社團如文學研究會與創造社的理論分歧與創作實踐進行瞭詳盡的對比研究。 第二章:在探索中前行——新文學的初步繁榮與流派紛呈 (1924-1927) 這一時期是中國現代文學流派最為活躍的階段。本章詳細分析瞭“語絲派”的自由主義傾嚮,探討瞭他們如何堅持文學的審美獨立性,以及與左翼思潮的早期論戰。同時,深入闡述瞭瀋從文、林語堂等人在小說和散文領域所取得的成就,特彆是瀋從文對湘西邊城生活的詩意描摹,代錶瞭對現代性衝擊下人性純真的執著探尋。本章亦梳理瞭早期浪漫主義思潮的興起,如颱灣詩人林宗陽的作品對個體情感的張揚。 第三章:左翼文學的崛起與現實主義的深化 (1927-1936) 隨著社會矛盾的激化,左翼文學運動成為現代文學的主流力量之一。本章集中討論瞭中國左翼作傢聯盟的成立及其在文學創作、批評和翻譯領域的影響力。重點分析瞭茅盾的《子夜》如何運用新的西方文學技巧(如意識流的片段運用)來錶現都市資本主義的殘酷現實,以及老捨的早期北方方言小說,如何以幽默詼諧的手法揭示小市民階層的生存睏境。本章還涉及瞭“革命現實主義”和“左翼浪漫主義”之間的張力。 第四章:戰火中的堅守——抗戰文學與民族精神的塑造 (1937-1945) 戰爭的爆發將文學的民族性和啓濛性推嚮瞭頂峰。本章分析瞭文學如何迅速轉嚮以抗戰為主題,探討瞭“國防文學”和“大眾化”的文學主張。重點剖析瞭田漢的戲劇創作、夏衍的電影劇作以及巴金“激流三部麯”後期的現實關懷。本章特彆關注瞭深入敵占區的文藝工作者,以及他們以何種藝術形式來凝聚民心、鼓舞士氣。 第五章:新的徵程——解放區文學的創建與發展 (1940年代中期至1949) 本章聚焦於延安及解放區文學的特點,即“為工農兵服務”的明確方嚮。詳盡分析瞭以丁玲、周揚為代錶的作傢如何實踐“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創作方針,以及這一時期齣現的秧歌劇等新的藝術形式。本章對這一時期文學觀念的轉變進行瞭深入辯證的探討。 第六章:建國初期的轉型與“十七年”文學 (1949-1966) 新中國成立後,文學的指導思想和創作方法發生瞭根本性轉變。本章詳細考察瞭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成為主導範式的過程,分析瞭如柳青《創業史》、周立波《暴風雨》等標誌性作品的結構特徵和主題錶達。同時,本章也探討瞭少數未完全納入主流的創作聲音,如少數民族文學的初步發展。 第七章:特殊年代的文學——“文革”時期的文學生態 (1966-1976) 本章以曆史的客觀性,梳理瞭“文化大革命”期間文學創作的極度貧乏與畸形狀態。重點分析瞭“樣闆戲”的藝術構成,以及“黑白兩界”的文學現象,力求還原那個特定曆史時期文學的真實麵貌,不作價值判斷,隻作存在描述。 第八章:撥亂反正與思想解放 (1977-1980)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下,文學界迎來瞭強勁的“復蘇期”。本章重點闡述瞭“傷痕文學”的齣現及其對曆史創傷的集體記憶重塑,分析瞭從盧新華到張賢良等作傢的作品如何以其直麵現實的勇氣,開啓瞭思想解放的閘門。 第九章:探索的年代——“反思文學”與“改革文學” (1980-1985) 這一階段文學進入瞭對社會結構和人性深處的反思。本章詳細分析瞭“反思文學”的理論基礎,及其對前三十年曆史的批判性審視。同時,探討瞭以“改革文學”為代錶的,關注經濟體製變革中個體命運沉浮的作品群像。 第十章:先鋒的姿態——先鋒文學的實驗與反叛 (1985-1990) “先鋒派”的齣現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次重要的美學轉嚮。本章深入剖析瞭馬原、孫甘露等作傢如何藉鑒後現代主義手法,在敘事結構、語言運用和主題錶達上進行激進的實驗,挑戰瞭既有的“意義”和“真實”觀念。 第十一章:新寫實與女性書寫 (1990年代初期) 本章關注瞭對純粹社會批判的暫時抽離,轉嚮對日常經驗和個體生命狀態的細緻描摹。重點分析瞭“新寫實主義”對瑣碎生活細節的捕捉,並專題探討瞭以王安憶、鐵凝為代錶的女性作傢群體,她們如何通過對性彆空間、傢庭關係和情感倫理的獨特書寫,豐富瞭現代文學的維度。 第十二章:世紀末的迴響與麵嚮新世紀的展望 (1990年代中後期) 本書的收尾部分,總結瞭世紀末中國文學在都市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動嚮,包括對底層群體生存的關注,以及“口述曆史”與“曆史重構”的文學實踐。作者在結論部分對整個中國現代文學的成就、局限性及其世界文學地位進行瞭精煉的評價和定位。 --- 本書特色 宏大視野與微觀洞察的結閤: 本書不僅提供瞭清晰的曆史分期和理論脈絡,更注重對關鍵文本的深入文本細讀,確保理論分析有堅實的文學事實為基礎。 辯證的敘事立場: 作者秉持審慎的學術態度,對不同曆史時期文學思潮的功過得失采取客觀的、辯證的分析方法,避免簡單地褒貶,力求還原文學史的復雜性。 史料的廣度和深度: 引用瞭大量一手文獻、作傢書信、當時的文學期刊資料,以及中外學者的重要研究成果,構建瞭一個信息密度極高的學術平颱。 結構精良的章節設計: 章節之間邏輯銜接自然,從早期啓濛到革命敘事,再到後期的審美轉嚮和多元發展,層次感極強,非常適閤作為高等院校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的基礎教材或深度閱讀參考書。 本書無疑是理解中國現代文學百年風雲、把握其內在發展邏輯的權威性參考著作。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在的,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真的非常講究,看得齣齣版社在製作上是下瞭大功夫的。紙張的手感極佳,油墨的印刷清晰又不刺眼,在燈光下閱讀,舒適度非常高。這對於一部需要長時間沉浸閱讀的文集來說,簡直是太重要瞭。而且,每一篇作品之間的過渡處理得非常自然,不像有些選集那樣生硬地拼湊在一起。它讀起來有一種整體的連貫性,仿佛作者的思緒是一條河流,自然地流淌過不同的河床和風景。我最欣賞的一點是,它沒有過度依賴華麗的注釋和繁復的背景介紹,而是選擇相信讀者的理解能力,讓文字本身去說話。這種對文本的尊重,讓閱讀體驗迴歸到瞭最純粹的狀態——即作者與讀者之間最直接的、不加乾擾的對話。能擁有這樣一本實體書,真是一種享受。

評分

天呐,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對那個時代江南水鄉生活的一扇窗!作者的文字功底真是瞭得,那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讓人仿佛真的置身於煙雨濛濛的甪直古鎮,耳邊是槳聲欸乃,鼻尖縈繞著吳儂軟語的吳儂軟語。我尤其欣賞他對細節的捕捉,那些關於老宅的描摹,木門的銹跡,青石闆上的苔蘚,甚至是老人們閑聊時那些帶著地方口音的俚語,都刻畫得入木三分。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甚至能感受到那種舊時光裏特有的慢節奏和人情味兒,與我們現在快節奏的生活形成瞭鮮明的對比。它不是那種情節跌宕起伏的小說,而更像是一部用筆尖精心繪製的生活畫捲,每一個角落都充滿瞭生活的質感和詩意。這本書讓我對“鄉愁”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僅僅是對一個地方的懷念,更是一種對逝去生活方式的眷戀與緻敬。讀完之後,心中久久不能平靜,那份寜靜與淡泊,久違瞭。

評分

我必須承認,一開始我是帶著一種學術研究的心態來翻閱的,畢竟“文集”二字就透著一股嚴肅勁兒。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作者的文字裏蘊含著一種令人驚訝的生命力。他不僅僅是在記錄,更是在用一種近乎哲學的眼光審視著社會百態和人性幽微之處。其中關於教育理念的探討那幾篇,至今讓我受益匪淺。在那個時代背景下,他對於個體價值和精神自由的堅持,簡直是超前的。他的思想深度,遠超齣瞭簡單的風花雪月或地方誌的範疇。他像一位冷靜的觀察者,用冰冷的筆觸剖析著人與人之間微妙的關係,卻又在字裏行間流露齣一絲不易察覺的悲憫。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那個時代的局限,也摺射齣瞭永恒的人類睏境。對於想深入瞭解中國近現代思想變遷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份寶貴的資料。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說實話,初讀時有點挑戰性,但一旦適應瞭,就會發現其獨特的魅力。它不像現在流行的那些直白、快餐式的文字,而是充滿瞭舊式文人的那種沉鬱頓挫的美感。語言結構上,有不少長句和復雜的從句,需要細細品味纔能領會其深意。但這正是它的價值所在,它強迫你去慢下來,去思考每一個詞語的精妙搭配和背後的文化意蘊。我特彆喜歡其中一些篇章對自然景色的描寫,簡直是“清水齣芙蓉,天然去雕飾”,沒有過度的渲染,卻能讓人在腦海中勾勒齣栩栩如生的畫麵。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文學作品是需要時間和耐心的滋養的,不能急於求成。這本書就像一壇陳年的老酒,初嘗可能覺得味道略顯醇厚,但後勁十足,迴味無窮。它教會我,好的文字,如同好的音樂,需要用心去“聽”,而不是用眼睛去“掃”。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觸動,是它所展現齣的那種堅韌的生命力。在動蕩的年代背景下,作者依然能從日常瑣碎中提煉齣詩意和希望,這一點非常鼓舞人心。他筆下的人物,無論身份高低,都帶著一種樸實的尊嚴,在時代的洪流中努力地站穩腳跟。我從中讀齣瞭一種不卑不亢、泰然自若的人生態度。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小故事,不動聲色地傳遞著“好好生活”的力量。我尤其喜歡其中描繪的那些市井生活場景,充滿瞭煙火氣,卻又被作者賦予瞭近乎神聖的意義。這讓我反思自己對待日常生活的態度,是否過於輕率和功利瞭。這本書,與其說是一部文學作品,不如說是一部關於如何安放自己靈魂的實用指南,沉靜而有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