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甪直文集

叶圣陶甪直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商金林 编
图书标签:
  • 叶圣陶
  • 甪直
  • 散文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文化
  • 随笔
  • 名家散文
  • 经典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ISBN:978710723188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584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叶圣陶(1894—1988)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1917年春至1922年秋,叶圣陶在甪直生活了五年多。他的教育改革的实践、新文学创作、编辑工作都是从甪直开始的。在甪直期间,叶圣陶撰写了一大批小说、童话、散文、诗歌、话剧和教育论文。这本《叶圣陶甪直文集》汇集的都是叶圣陶那个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品,在浓重的时代氛围和古镇风情中,全方位彰显了作为“教育家”的叶圣陶当时的思想风貌和业绩,以及一位文坛先驱者对于社会的剖析和改造人生的热望。

作者简介

  商金林,1949年生,江苏靖江人。1975年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现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并担任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闻一多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现代文学史纲要》 作者: 李鸿飞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0月 字数: 约65万字 装帧: 精装 定价: 128.00元 ---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深入且具有批判性视角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的梳理与研究。全书结构宏大,脉络清晰,以时间为轴,深入剖析了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肇始至20世纪末的文学思潮、重要流派、代表作家及其核心作品,力求展现中国现代文学从萌芽、探索、高歌猛进到曲折发展、最终走向成熟的复杂面貌。 全书共分为十二章,每一章都紧密围绕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重要的文学主题展开论述,辅以大量的文本细读和历史背景分析。 第一章:曙光初现——“五四”新文学的孕育与开端 (1917-1923) 本章着重探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层思想动因,如对传统儒学的反思与批判,以及对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引入。重点分析了白话文的推广在文学革命中的关键作用,细致考察了胡适的实验文学、钱玄同的批评实践,以及鲁迅早期的白话小说创作,尤其是《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如何突破旧的文学范式,开启了国民性批判的先河。本章对早期文学社团如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理论分歧与创作实践进行了详尽的对比研究。 第二章:在探索中前行——新文学的初步繁荣与流派纷呈 (1924-1927) 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学流派最为活跃的阶段。本章详细分析了“语丝派”的自由主义倾向,探讨了他们如何坚持文学的审美独立性,以及与左翼思潮的早期论战。同时,深入阐述了沈从文、林语堂等人在小说和散文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特别是沈从文对湘西边城生活的诗意描摹,代表了对现代性冲击下人性纯真的执着探寻。本章亦梳理了早期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如台湾诗人林宗阳的作品对个体情感的张扬。 第三章:左翼文学的崛起与现实主义的深化 (1927-1936) 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左翼文学运动成为现代文学的主流力量之一。本章集中讨论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及其在文学创作、批评和翻译领域的影响力。重点分析了茅盾的《子夜》如何运用新的西方文学技巧(如意识流的片段运用)来表现都市资本主义的残酷现实,以及老舍的早期北方方言小说,如何以幽默诙谐的手法揭示小市民阶层的生存困境。本章还涉及了“革命现实主义”和“左翼浪漫主义”之间的张力。 第四章:战火中的坚守——抗战文学与民族精神的塑造 (1937-1945) 战争的爆发将文学的民族性和启蒙性推向了顶峰。本章分析了文学如何迅速转向以抗战为主题,探讨了“国防文学”和“大众化”的文学主张。重点剖析了田汉的戏剧创作、夏衍的电影剧作以及巴金“激流三部曲”后期的现实关怀。本章特别关注了深入敌占区的文艺工作者,以及他们以何种艺术形式来凝聚民心、鼓舞士气。 第五章:新的征程——解放区文学的创建与发展 (1940年代中期至1949) 本章聚焦于延安及解放区文学的特点,即“为工农兵服务”的明确方向。详尽分析了以丁玲、周扬为代表的作家如何实践“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创作方针,以及这一时期出现的秧歌剧等新的艺术形式。本章对这一时期文学观念的转变进行了深入辩证的探讨。 第六章:建国初期的转型与“十七年”文学 (1949-1966) 新中国成立后,文学的指导思想和创作方法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本章详细考察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主导范式的过程,分析了如柳青《创业史》、周立波《暴风雨》等标志性作品的结构特征和主题表达。同时,本章也探讨了少数未完全纳入主流的创作声音,如少数民族文学的初步发展。 第七章:特殊年代的文学——“文革”时期的文学生态 (1966-1976) 本章以历史的客观性,梳理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学创作的极度贫乏与畸形状态。重点分析了“样板戏”的艺术构成,以及“黑白两界”的文学现象,力求还原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文学的真实面貌,不作价值判断,只作存在描述。 第八章:拨乱反正与思想解放 (1977-1980)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文学界迎来了强劲的“复苏期”。本章重点阐述了“伤痕文学”的出现及其对历史创伤的集体记忆重塑,分析了从卢新华到张贤良等作家的作品如何以其直面现实的勇气,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第九章:探索的年代——“反思文学”与“改革文学” (1980-1985) 这一阶段文学进入了对社会结构和人性深处的反思。本章详细分析了“反思文学”的理论基础,及其对前三十年历史的批判性审视。同时,探讨了以“改革文学”为代表的,关注经济体制变革中个体命运沉浮的作品群像。 第十章:先锋的姿态——先锋文学的实验与反叛 (1985-1990) “先锋派”的出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次重要的美学转向。本章深入剖析了马原、孙甘露等作家如何借鉴后现代主义手法,在叙事结构、语言运用和主题表达上进行激进的实验,挑战了既有的“意义”和“真实”观念。 第十一章:新写实与女性书写 (1990年代初期) 本章关注了对纯粹社会批判的暂时抽离,转向对日常经验和个体生命状态的细致描摹。重点分析了“新写实主义”对琐碎生活细节的捕捉,并专题探讨了以王安忆、铁凝为代表的女性作家群体,她们如何通过对性别空间、家庭关系和情感伦理的独特书写,丰富了现代文学的维度。 第十二章:世纪末的回响与面向新世纪的展望 (1990年代中后期) 本书的收尾部分,总结了世纪末中国文学在都市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动向,包括对底层群体生存的关注,以及“口述历史”与“历史重构”的文学实践。作者在结论部分对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成就、局限性及其世界文学地位进行了精炼的评价和定位。 --- 本书特色 宏大视野与微观洞察的结合: 本书不仅提供了清晰的历史分期和理论脉络,更注重对关键文本的深入文本细读,确保理论分析有坚实的文学事实为基础。 辩证的叙事立场: 作者秉持审慎的学术态度,对不同历史时期文学思潮的功过得失采取客观的、辩证的分析方法,避免简单地褒贬,力求还原文学史的复杂性。 史料的广度和深度: 引用了大量一手文献、作家书信、当时的文学期刊资料,以及中外学者的重要研究成果,构建了一个信息密度极高的学术平台。 结构精良的章节设计: 章节之间逻辑衔接自然,从早期启蒙到革命叙事,再到后期的审美转向和多元发展,层次感极强,非常适合作为高等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基础教材或深度阅读参考书。 本书无疑是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百年风云、把握其内在发展逻辑的权威性参考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在的,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真的非常讲究,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上是下了大功夫的。纸张的手感极佳,油墨的印刷清晰又不刺眼,在灯光下阅读,舒适度非常高。这对于一部需要长时间沉浸阅读的文集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而且,每一篇作品之间的过渡处理得非常自然,不像有些选集那样生硬地拼凑在一起。它读起来有一种整体的连贯性,仿佛作者的思绪是一条河流,自然地流淌过不同的河床和风景。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没有过度依赖华丽的注释和繁复的背景介绍,而是选择相信读者的理解能力,让文字本身去说话。这种对文本的尊重,让阅读体验回归到了最纯粹的状态——即作者与读者之间最直接的、不加干扰的对话。能拥有这样一本实体书,真是一种享受。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是带着一种学术研究的心态来翻阅的,毕竟“文集”二字就透着一股严肃劲儿。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的文字里蕴含着一种令人惊讶的生命力。他不仅仅是在记录,更是在用一种近乎哲学的眼光审视着社会百态和人性幽微之处。其中关于教育理念的探讨那几篇,至今让我受益匪浅。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他对于个体价值和精神自由的坚持,简直是超前的。他的思想深度,远超出了简单的风花雪月或地方志的范畴。他像一位冷静的观察者,用冰冷的笔触剖析着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却又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悲悯。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时代的局限,也折射出了永恒的人类困境。对于想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思想变迁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料。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说实话,初读时有点挑战性,但一旦适应了,就会发现其独特的魅力。它不像现在流行的那些直白、快餐式的文字,而是充满了旧式文人的那种沉郁顿挫的美感。语言结构上,有不少长句和复杂的从句,需要细细品味才能领会其深意。但这正是它的价值所在,它强迫你去慢下来,去思考每一个词语的精妙搭配和背后的文化意蕴。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篇章对自然景色的描写,简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没有过度的渲染,却能让人在脑海中勾勒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文学作品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滋养的,不能急于求成。这本书就像一坛陈年的老酒,初尝可能觉得味道略显醇厚,但后劲十足,回味无穷。它教会我,好的文字,如同好的音乐,需要用心去“听”,而不是用眼睛去“扫”。

评分

天呐,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那个时代江南水乡生活的一扇窗!作者的文字功底真是了得,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让人仿佛真的置身于烟雨蒙蒙的甪直古镇,耳边是桨声欸乃,鼻尖萦绕着吴侬软语的吴侬软语。我尤其欣赏他对细节的捕捉,那些关于老宅的描摹,木门的锈迹,青石板上的苔藓,甚至是老人们闲聊时那些带着地方口音的俚语,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甚至能感受到那种旧时光里特有的慢节奏和人情味儿,与我们现在快节奏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不是那种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而更像是一部用笔尖精心绘制的生活画卷,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生活的质感和诗意。这本书让我对“乡愁”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地方的怀念,更是一种对逝去生活方式的眷恋与致敬。读完之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那份宁静与淡泊,久违了。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坚韧的生命力。在动荡的年代背景下,作者依然能从日常琐碎中提炼出诗意和希望,这一点非常鼓舞人心。他笔下的人物,无论身份高低,都带着一种朴实的尊严,在时代的洪流中努力地站稳脚跟。我从中读出了一种不卑不亢、泰然自若的人生态度。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小故事,不动声色地传递着“好好生活”的力量。我尤其喜欢其中描绘的那些市井生活场景,充满了烟火气,却又被作者赋予了近乎神圣的意义。这让我反思自己对待日常生活的态度,是否过于轻率和功利了。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文学作品,不如说是一部关于如何安放自己灵魂的实用指南,沉静而有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