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傳

柳永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曾雅嫻,燕明嬋 著
圖書標籤:
  • 柳永
  • 宋詞
  • 詞人傳記
  • 文學史
  • 宋代文學
  • 婉約派
  • 傳記
  • 曆史
  • 文化
  • 古典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477808
版次:1
商品編碼:12304724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79
字數:14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顆明珠,唐代被稱為詩的時代,宋代被稱為詞的時代。詞源於民間,始於唐,興於五代,盛於兩宋。宋代物質生活豐富,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強烈。宋代的詞人也一躍登上瞭政治舞颱,政治傢範仲淹、王安石、司馬光、蘇軾等都是著名詞人。柳永是第yi位對宋詞進行全麵革新的詞人,也是兩宋詞壇上創用詞調zui多的詞人。對宋詞的發展産生瞭深遠影響。

內容簡介

柳永的詞一直都被大眾所喜歡,可是,關於他的身世卻是一個韆古之謎。
本文采用詞與故事相結閤的寫作手法,從他的詞裏尋找蛛絲馬跡,以時間為連綫,將柳永的一生串聯起來。
這不僅僅是一本單純的宋詞解讀,它用故事的形式,讓人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但讀懂瞭詞的原意,更看到瞭柳永這一生背後所經曆的滄桑往事,還原瞭一個真實的柳永。

目錄

捲一 崇安少年恁多情

少年誌 003

白水村 008

童年伴 012

揚州城 015

歸故裏 018

杭州城 024

遇知己 028

許終身 032

故人逢 036

往事荒 040

捲二 把酒花叢麯未盡

訴心腸 045

付韶光 049

玉無信 053

兩心同 058

斷情絲 063

醉平生 069

尋芳跡 073

逍遙遊 077

識君麵 080

花滿庭 083

捲三 落第纔子天可憐

君子意 089

緣當盡 093

配成雙 098

試春闈 102

自風流 107

皓月圓 112

屢落第 116

新生兒 122

情難卻 126

浮名遠 130

捲四 繁華依舊人情漠

蘭舟催 137

初心變 141

世事非 145

悼亡妻 149

留不得 153

君恩下 157

生平願 162

遊宦苦 167

念當絕 172

離人間 176


精彩書摘

年誌
  幾縷青色的煙雲映照在鶯燕私語的大地上,平添瞭幾分落英香。
  此時六月的崇安迎來瞭盛夏的第一場雨,淅淅瀝瀝,隨同淡灰色的雲霧一同籠罩著武夷山。九麯溪暗藍的湖水沿著山川的輪廓緩緩流動。船夫收瞭槳,任由渡船順水而去。恬靜天地間,遠處的白水村若隱若現。
  渡船停泊靠岸,船上的一行人改乘馬車繼續前行。
  白水村,位於武夷山鵝子峰腳下,也是這一行人的目的地。蜿蜒的山路上,馬蹄敲打在路麵發齣清脆的迴音。碧綠的水稻在風雨中恣意搖擺,沉睡的村莊被雨聲驚擾,逐漸蘇醒過來。
  低矮的樓閣深處發齣各種各樣的聲響,農戶們戴著鬥笠準備齣門,女人在傢裏忙碌穿梭,清理庭院,準備菜肴。書院裏時而傳來孩子們清亮的讀書聲,時而傳來他們玩鬧的歡笑聲。各類鋪子的大門陸續被打開,菜販子的吆喝聲此起彼伏。
  即使是在距離濟州如此遙遠的地方,亦充滿瞭俗世煙火的凡塵氣息,有人的地方,便有炊煙裊裊,熱鬧喧囂。不同的是,繁華與尋常。
  馬車走過麯摺的山路,終於行駛到平坦的村道。遠遠地就聞到一股幽靜恬淡的清香,就好似這層巒起伏的山嶺有著莫名的力量能將香氣匯聚、盤鏇,經久不散。
挑著擔子路過的百姓們把目光停留在馬車休息的方嚮,心中好奇這究竟是誰傢的馬車,或是哪戶人傢有貴客來訪。
  隻見馬車的背後,衣袂輕揚,一個身手敏捷的白衣小童正穿越一片青蓮,一條較為狹窄的木質小橋通嚮不知名的地方,小橋兩邊池塘裏的蓮花層層疊疊,開得正濃,一朵接一朵的碩大花瓣被露水沾濕,風一吹來,那抹潔白就隨著露水飄到瞭池塘裏去。
  此刻,那白衣小童仿佛就在一片蓮海中穿行,這片不染塵埃的齣水芙蕖令他歡喜異常,玩心大起。此情此景裏的他,落在他人眼中,亦是一個如蓮般清明如雪的小頑童。
  小童跪坐在小橋上,俯低瞭身子,湊到一朵半開的蓮花上,閉目深嗅。那一臉的無邪與淡雅,就如一朵次第開放的蓮花,被天地催醒,使得整個盛夏在他的麵前都失瞭顔色。
  他,就是柳宜最小的兒子,柳三變。
  君子有三變,遠望莊重,近觀溫和,言辭凜然,翩翩君子。
  再者,老子的《道德經》有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許慎的《說文解字》一書中,亦有言:“三,天地人之道也。從三數。”“三”仿佛能帶給整個世間無限多的可能性。萬物皆由此而起,它所有的可能性都充滿瞭未知的神秘,層層疊疊,環環相扣,就如同奇門遁甲裏的九宮位一樣。第三宮,屬東方震位,在九宮
術裏更有三生五死的解說。於是,“三生”便意味著重新開始。
  “三變”,對柳三變而言,飽含瞭父輩們深刻的期望,而命運卻悄無聲息地引領著他走嚮屬於他自己的人生之路。即使齣生在遠離故土崇安的濟州費縣,但因為父親柳宜被任命為通判,官政製度不得攜帶傢眷前往,所以在這一年的夏天,他跟隨母親迴到瞭崇安故裏。
  年少孩提時,柳三變便經曆與父親分離,幸而有母親和哥哥們一起,分離纔沒有那麼難過,未在他小小的心裏留下陰影。但在他此後的人生中,卻嘗盡瞭離愁彆緒,深深明白瞭那蘭舟催發時無語凝噎的刻骨與無奈。
  不知是巧閤,還是宿命的安排,故鄉崇安對年少的柳三變影響頗深,他在此地讀書、生活、玩樂,度過瞭他的總角年華。
  白水村唯一的書院,坐落在西麵臨山的地方。背靠巍峨青山,蒼翠掩映下的書院顯得更加鍾靈毓秀,完全不似尋常鄉間小書院,在這裏讀書習字的孩子們平添瞭一絲靈氣。
  每天破曉,柳三變就要和哥哥柳三復、柳三接一同前往書院學習。煙雲籠罩的鵝子峰蒼翠碧綠,從山上流入書院的溪水,匯聚成一個形似梅花的池塘,倒映著這滿山的色彩,好似被暈染開的海市蜃樓,妙不可言。
  柳三變和哥哥們每次經過這裏的時候都要淨手,然後纔迴到各自的“齋(宋時學堂)”裏,開始一天的讀書學習。冰涼的溪水輕柔地流淌在指縫之間,晨起還未完全消散的睏意瞬間就煙消雲散,整個人神清氣爽。
  柳傢是儒宦世傢,他們的祖父柳崇曾以儒學著稱,名揚天下。柳崇的六個兒子人人為官,皆為朝廷的棟梁之材,可是他自己卻終身未踏入仕途。柳三變的父親柳宜,是柳崇的長子。柳宜是整個傢族中和柳崇的秉性最為相像的人,是以即便當瞭官,也是底層奔波勞碌的小官。
  柳宜嚴於律己,傢風甚嚴,三個兒子年紀輕輕就彬彬有禮,滿腹經綸。而在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後,朝廷實行“重文抑武”的政策,使得整個社會的文風得到空前繁榮。這樣的世風給瞭柳傢的子孫們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對於天生就不凡的柳宜三子來說,他們想要從眾多的讀書人中脫穎而齣,是何其簡單的一件事。
  然而,脫穎而齣容易,想要在仕途上平步青雲卻並不容易。科考,是一道公平的門檻,考生們不止要有纔華在身,還要胸懷有為國利民之策,對聖上更要忠心耿耿,懂得官場法則,纔能適者生存。
  柳傢親眷來到白水村不久便備受矚目,書院甚至是白水村的百姓們都給他們取瞭一個雅號,叫作“柳氏三絕”。三兄弟中,柳三變雖然年齡最小,卻是最受關注的一個。

前言/序言

序言

  今天我們提起宋詞,一定會繞不開柳永。

  “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由此可以看齣當時人們對於柳永詞的喜愛,也可以窺探齣柳永的爆紅程度用“宋朝第一網紅文人”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先來說柳永的齣身。柳永也算是官二代,祖父柳崇以儒學名世,父親柳宜先任南唐監察禦史,入宋後為沂州費縣縣令,後官至工部侍郎,兩位兄長也都仕途不差。那個年代士農工商,階層固化嚴重,階層之間的流動全靠考試。所以身為男人,學好文武藝,賣與帝王傢是不二的選擇。柳永必然也很想做官,這和他的傢庭環境以及學而優則仕的根深蒂固的觀念是有很大關係的。於是他去考科舉,但很遺憾,北宋科舉欠瞭柳永一個功名,無論柳永如何纔華橫溢,他到底是在考場戰敗而歸的。

  柳永失望之時寫瞭赫赫有名的《鶴衝天》,其中寫道:“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瞭淺斟低唱。”此詞傳到宋仁宗那裏,宋朝皇帝不悅地說:“此人好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詞去。”

  宋朝皇帝的一句話就阻絕瞭柳永的所有夢想,仕途的絕望讓他暫時熄滅瞭在政治上的追求。於是柳永自嘲“奉旨填詞”,便真流連於煙花地去瞭。許是京城繁華綺麗為柳永倚紅偎翠提供瞭無限的可能,柳永帶著孤寂穿梭在桃紅柳綠之間。雖夜夜笙歌、賞花對酒,但也寫齣“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類膾炙人口又蕩氣迴腸的韆古佳句來。

  柳永心思細膩,為人謙和,自己仕途的失敗也讓他對這些命運悲苦的煙花女子多瞭一份感同身受的悲憫之心,也正因為柳永的真心,纔換來瞭這些因命運不濟且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女子們的尊敬,於是有瞭“不願君王召,願得柳七叫;不願神仙見,願識柳七麵”的真情流露。

  這個多纔多情的男人創造瞭當時很多男人都想創造的“神話”,同時愛著很多女子,卻並不招她們忌恨。

  辭賦的敘寫,往往是靈魂的自我放逐和自省。柳永漸漸習慣瞭用看似放浪的文字來起舞,一場又一場炙熱的纏綿。當鼕夜寒涼,他所依賴的,也不過是一盞豆燈的慰藉,就像他和荒蕪塵世悄悄地和談,而映入世人眼簾的卻是無盡的憂愁接踵而至。

  這樣一個在胭脂水粉裏浸潤的纔子,情感世界必定是有波瀾起伏的,他愛上風塵女子也在情理之中。柳永最齣色的作品是愛情詩篇《雨霖鈴》,詞境纏綿悱惻、委婉動人,全文不著一個“愛”字,卻把戀人間的離愁彆緒錶達得淋灕盡緻。青梅竹馬的戀人因為傢庭的變故淪落成為歌姬,其間麯摺纏綿也隻是一句嘆詞“奈何情深緣淺”罷瞭。

  柳永一生留下詞作約有二百一十二首,其中關於相思彆離,男女情事的約有一百四十首,或許是因為他更知曉人的某些不平等的卑劣,纔對這份不含雜質的情、義看得更加透徹坦蕩。

  作為北宋第一位專門寫作通俗香艷詞的詞人,他不僅開拓瞭詞的題材內容,而且成為婉約派的代言人,創作瞭大量淺酌低唱的慢詞,促進瞭詞的通俗化、口語化,在詞史上産生瞭非常深刻的影響。

  後來故事的結局是可以預料到的:柳永在潦倒中病逝。大概他比任何人看得都要透徹,所以赴死的路途走得痛痛快快。

  柳永走後,是那些煙花地的女子們自發地厚葬瞭他,每年清明還會自發地到柳永墓前憑吊他。

  再後來馮夢龍編撰的“三言”中,有《眾名姬春風吊柳七》的名篇稱,每逢清明,都有歌妓舞伎載酒爻飲於柳永墓前,時人謂之“吊柳會”,也叫“上風流塚”。有的姑娘事隔多年依舊會望著柳永墓惹齣許多眼淚來。

  而從此那些婉轉笙歌,夜夜跌進孤獨的柳梢頭。

  如一隻靈狐,不管不顧投入獵人帶弓的懷抱……

  曾雅嫻

  2017年5月於南昌梅苑


《大宋風華錄》 一捲宋代社會的恢弘畫捲,一麯文人墨客的跌宕悲歌。 書籍概述: 《大宋風華錄》並非一部聚焦於某位特定曆史人物的傳記,而是一部氣勢磅礴、細節入微的斷代史與風俗誌的完美結閤體。本書以北宋中葉為主要時間軸,橫跨太祖建隆至徽宗宣和年間,以宏大的敘事視角,深入剖析瞭宋朝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社會生活等各個層麵所展現齣的獨特“風華”。全書旨在通過對這一曆史時期復雜麵貌的細緻描摹,展現一個在文化上達到頂峰,但在結構上卻潛藏危機的偉大王朝的興衰脈絡。 本書的特色在於其“多維度透視”的敘事結構。它摒棄瞭傳統史書的綫性敘事,而是采納瞭“切片式”的群像描繪,將曆史的復雜性以更具畫麵感的方式呈現給讀者。 第一部:廟堂之高——權力與文治的角力 這一部分聚焦於宋朝的核心權力運作。宋代以“重文抑武”為立國之本,本書詳細梳理瞭中央集權體係的構建過程,以及士大夫階層如何一步步成為朝政的主導力量。 冗官與冗兵的結構性問題: 深入分析瞭宋代為防止藩鎮割據而采取的製度設計如何演變為效率低下的官僚體係。探討瞭包拯、範仲淹等清官名臣如何在體製內力求改革,以及他們所麵臨的巨大阻力。書中不乏對王安石變法及其後續影響的詳盡剖析,著重展現瞭新舊黨爭的意識形態根源,以及這場改革對國傢財政和士人階層的深遠影響。 文臣的權力巔峰: 細緻描繪瞭朝堂上的辯論、奏疏的往來,以及皇帝與宰相之間的微妙平衡。曆史的細節被放大,如朝會上的禮儀、官員間的私下往來,勾勒齣宋代文官政治的精緻與脆弱。 第二部:市井之樂——商業革命與都市文明 如果說廟堂是宋朝的骨架,那麼市井則是其血肉。本書用極大的篇幅描繪瞭宋代空前繁榮的商業革命及其催生的市民文化。 汴京與臨安的呼吸: 選取瞭北宋汴京(開封)和南宋臨安(杭州)作為地理坐標,通過對《清明上河圖》式場景的文字復原,帶領讀者穿梭於繁華的街道。這裏不再是抽象的年代,而是有溫度的實體。 商業的勃興: 詳細記錄瞭交子、會子的齣現,反映瞭貨幣經濟的高度發達。記載瞭瓦子、勾欄中的說書、雜劇、傀儡戲等新興娛樂形式的興盛,展現瞭市民階層對精神文化消費的巨大需求。對宋代的飲食文化、服飾風尚也有大量的佐證描述,從宋人的“夜禁”解除看城市生活的活力。 手工業的精湛: 重點介紹瞭瓷器燒製、絲織業、造船業等核心産業的技術飛躍。例如,對汝窯、定窯等名窯的工藝特色,不僅僅是技術介紹,更是融入瞭當時文人對“雅”的追求。 第三部:文脈之光——雅士與風雅生活 宋代是中國美學的巔峰期,本書的這一部分是對其精神世界的探索。 詩詞的黃金時代: 本書不隻是簡單羅列詩人作品,而是將文學創作置於具體的社會背景下。例如,探討蘇軾在黃州貶謫中的哲學升華,如何將個體遭遇轉化為普遍的人間情懷;分析柳永的都市詞風與市井生活的緊密聯係(注:此部分重點在於分析與柳永同時代的其他詞人,如周邦彥、秦觀等,以及他們各自的風格差異和在文壇的地位,而非直接描述柳永的生平細節)。 審美的轉嚮: 深入剖析瞭宋代理學興起對文人審美的影響。從蔡京等權貴集團對藝術的收藏與品味,到文人士大夫對“清、靜、淡、遠”的追求。書中描繪瞭文人如何通過焚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雅事)構建自己的精神避難所。 第四部:邊陲之影——軍事睏局與民族交融 風華之下,暗流湧動。本書坦誠地審視瞭宋朝軍事上的積弱,以及與周邊政權(遼、西夏、金)復雜的關係。 軍事體製的弊端: 揭示瞭“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如何削弱瞭軍事統帥的權威,以及宋代軍事製度的僵化。書中引用瞭大量關於邊防失誤和將領無能的記載。 外交的智慧與無奈: 詳細闡述瞭宋朝“歲幣”政策背後的政治邏輯——用經濟手段換取邊境的和平。這既是屈辱,也是在國力受限下的一種務實選擇。對澶淵之盟的後續影響進行瞭深入的探討,展示瞭宋遼兩國在文化和經濟上的相互滲透。 結語: 《大宋風華錄》試圖提供一個全景式的宋代圖像:它是一個科技領先、文化昌盛的帝國,一個市民生活豐富、文人雅士輩齣的黃金時代;但同時,它也是一個製度性矛盾重重、軍事上飽受壓力、最終在曆史洪流中被超越的脆弱王朝。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讀者看到“風華”的每一個光彩奪目的側麵,都伴隨著曆史必然走嚮的深刻陰影。全書以嚴謹的史料為基石,輔以富有感染力的文學筆觸,力求還原一個立體、鮮活的大宋。

用戶評價

評分

一本令人神往的詞壇巨匠之書,讓人窺見那個風流纔子的內心世界。這本書並非僅僅羅列柳永的生平事跡,它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通過作者細膩的筆觸,我仿佛能看到那個身著長袍、纔情橫溢的柳永,在燈紅酒綠的瓦捨勾欄中,或是獨自憑欄遠眺,或是與歌妓們嬉笑怒罵。書中的文字,沒有矯揉造作,沒有故作高深,而是如流水般自然,又如宋詞般婉約。作者對於柳永詞作的解讀,更是點睛之筆,寥寥數語,便能道破詞中的情韻,讓我對“楊柳岸,曉風殘月”這類耳熟能詳的句子有瞭更深的理解。讀這本書,我不僅僅是在瞭解柳永這個人,更是在感受那個時代的風情,那份在亂世中依然璀璨的文化光芒。每一次翻開,都能在字裏行間找到新的觸動,仿佛與他一同經曆人生的起伏,品味那些或喜或悲的滋味。

評分

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宋代文學研究視角,尤其是對於詞壇巨擘柳永的解讀,堪稱獨樹一幟。作者並非簡單地遵循傳統的傳記敘事,而是巧妙地將史料考證、文學分析與時代背景相結閤,構建瞭一個立體而鮮活的柳永形象。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柳永詞作的精細梳理,從其早期作品的意境營造,到後期創作的深刻情感錶達,作者都進行瞭鞭闢入裏的剖析,讓我得以窺見柳永從青澀到成熟的藝術蛻變過程。更令人驚喜的是,書中對當時社會風貌的描摹,那些勾欄瓦捨、市井百態,都通過文字栩栩如生地展現在眼前,為理解柳永詞作的創作背景提供瞭堅實的基礎。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知識性與趣味性的完美結閤,它讓我既增長瞭學識,又感受到瞭文學的魅力。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對柳永這個名字的意義有瞭顛覆性的認知。它遠不止是那個寫下“望海潮”的詞人,更是一個在那個時代洪流中,用文字記錄下無數心緒的個體。作者以一種極其客觀的筆觸,剝離瞭許多後人強加的濾鏡,呈現瞭一個更加貼近曆史真實的柳永。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柳永作品創作背景的深入挖掘,將詞作與其人生經曆、社會變遷緊密聯係起來,讓我看到瞭詞句背後隱藏的故事與情感。這種嚴謹的考證與深刻的解讀,讓這本書具有瞭極高的學術價值,同時也兼顧瞭普通讀者的閱讀興趣。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與曆史對話,與一位偉大的藝術傢進行靈魂的交流。

評分

這本關於柳永的書,給我帶來瞭一種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閱讀體驗。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仿佛一位老友在娓娓道來,將柳永的人生故事娓娓道來,沒有刻意的煽情,卻字字句句都觸動人心。我仿佛能看到他年少時的意氣風發,也看到瞭他中年時的落魄潦倒,更感受到瞭他晚年時對詞藝的執著與堅守。書中的許多細節描寫,都極其生動,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生活有瞭直觀的感受,仿佛置身其中,能聞到酒香,聽到絲竹之聲,看到歌女的霓裳羽衣。而對於柳永詞作的賞析,更是讓人拍案叫絕,作者的解讀角度新穎,見解獨到,將那些流傳韆古的詞句,賦予瞭新的生命與內涵。讀完這本書,我對柳永這個人,以及他的詞,都有瞭全新的認識,也對宋詞的魅力有瞭更深的敬畏。

評分

這是一部充滿人文關懷的柳永研究著作。作者在講述柳永生平的同時,也深入探討瞭詞人生涯中的不易與掙紮,以及他在時代洪流中的個人選擇。書中對於柳永仕途坎坷的描寫,讓我深刻體會到一位纔子在現實麵前的無奈與堅持。作者並沒有迴避柳永晚年境遇的淒涼,而是以一種悲憫的視角,展現瞭他作為普通人的一麵,這讓柳永的形象更加豐滿和真實。此外,書中對柳永詞作的時代意義和社會影響的分析,也讓我耳目一新,原來那些看似風花雪月的詞句,背後蘊藏著如此豐富的社會信息與情感寄托。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柳永,也讓我對中國古代文人的命運有瞭更深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