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诗人往事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诗人往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子居 著
图书标签:
  • 诗歌
  • 诗人
  • 文学
  • 传记
  • 文化
  • 历史
  • 经典
  • 爱情
  • 人生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ISBN:978751391478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643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40
字数:20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这首先是一本关于“爱”的书。其次,这是一本关于“爱人”的书。第三,这是一本关于古代的天才们是如何谈恋爱的书。第四,这本书里有优美、动人心弦的诗词。
这里记载了中国唐宋时期著名的二十一个天才的爱情故事。那是中国文学群星灿烂的时代,他们每一个名字都足以代表一部丰富的文学史。这些名字如雷贯耳,有一代文学宗师,如李白、李商隐、王维、苏轼、柳永、白居易;有皇帝,如唐玄宗、李煜、宋徽宗;有名媛名妓,如薛涛、鱼玄机、李师师、花蕊夫人。从这本书里,你可以更立体地看到他们不同的人格和风貌——狂放不羁的李白,节制隐忍的李商隐,前卫颓废的鱼玄机,纤细易感的李煜,冷酷仙境中的武则天,淡泊如世外高人又无比幸运的王维……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天才卓越超群的一面,又有着普通人多情脆弱、滥情自私的一面。

内容简介

这首先是一本关于“爱”的书。其次,这是一本关于“爱人”的书。第三,这是一本关于古代的天才们是如何谈恋爱的书。第四,这本书里有优美、动人心弦的诗词。
这里记载了中国唐宋时期著名的二十一个天才的爱情故事。那是中国文学群星灿烂的时代,他们每一个名字都足以代表一部丰富的文学史。这些名字如雷贯耳,有一代文学宗师,如李白、李商隐、王维、苏轼、柳永、白居易;有皇帝,如唐玄宗、李煜、宋徽宗;有名媛名妓,如薛涛、鱼玄机、李师师、花蕊夫人。从这本书里,你可以更立体地看到他们不同的人格和风貌——狂放不羁的李白,节制隐忍的李商隐,前卫颓废的鱼玄机,纤细易感的李煜,冷酷仙境中的武则天,淡泊如世外高人又无比幸运的王维……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天才卓越超群的一面,又有着普通人多情脆弱、滥情自私的一面。

作者简介

王子居:
当代诗人、作家、养生学家、医学科普作家、管理学家、企业培训师、出版人、博学家。
2003年,创作《人生百喻》,创立《比喻学》,是中国文学理论中修辞学方面的创新性作品。
2007年,创立《决定健康的八大平衡》,是体系较完善的关于平衡医学理论的图书。
2008年,创作《小动作大健康》《一切都与呼吸有关》《大树下的思考》等著作。《小动作大健康》是目前动养生理论界体系较完备、创新性观点较多的著作。
2009年,创作《大自然的启迪》,提出大自然学习法、万物明德理论。
2012年,创作《发现唐诗之美》,是中国古诗词欣赏领域的创新性作品。
2013年,创立《礼道》,对中国的礼文化进行了革命和创新。
2014年,创作《职业三字经》,是中国七百年来较成规模的三字经形式的著作。
2015年,创立《喻论》,将传统的比喻修辞上升到了华夏古老哲学、认知工具学的高度。
2016年,创作《你的呼吸还好吗》,对中国古老的呼吸术进行了集大成式的梳理和创新。同年《王子居诗词》出版。
2017年,创立对中国文化意义重大的《喻学》《演学》,对古老的华夏文明进行了重新总结和归纳,将华夏文明中的各个层面完整地结合起来,尤其是将易学、乐、中医、堪舆、古哲学、数理学体系、自然科学、围棋等局演、太极等体演、华夏德文化体系、象形文字体系、文学艺术体系等诸多层面完美而统一的构合成了一门学问。
同年出版《更好的学习》《给男孩的古诗词》《给女孩的古诗词》等诸多著作。
丁耀昌:中学高级教师,现任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卧龙山小学校长。
曾获全国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二等奖、多次获市、区优质课、公开课,被评为师德标兵、优秀教师,市教育信息工作先进个人,主持《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研究》等多项省、市级重点规划课题,多篇论文在重点刊物发表。2006年8月,著作《哈佛教育》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论文《动态生成性英语课堂之我见》等多篇在国家报刊发表。

目录

大唐盛世的四朵情花 1
爱上一个天使的缺点
      ——李季兰的多情与伤怀 3
蝴蝶飞不过沧海,没有谁忍心责怪
      ——薛涛的乖巧和无奈 12
她比烟花寂寞
      ——鱼玄机情海浮沉的一生 22
天涯歌女的七个春天
      ——刘采春,不求天长地久 27


宫心计里爱凄凄 33
诗歌覆盖不到的冷酷仙境
      ——武则天那紧闭的心门 35
只要你心中有鬼,她就一直甜美
      ——上官婉儿扑朔迷离的政治生涯 44
长生殿里的爱情私语
      ——唐玄宗和他的女人们 
问君能有几多愁
      ——词帝李煜的悲欢离合 75
女人花摇曳在帝国的晚风中
      ——花蕊夫人的盛放与凋零 1


多情痴情到无情 89
只羡神仙不羡鸳鸯
      ——王维的幸运与哀愁 91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李白的狂放和浪漫 97
多情和薄情,只在一念间
      ——元稹的翻手为云覆手雨 108
情人别后永远不再来
      ——白居易一生的心痛 110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的寂寞情殇 121
刻意伤春复伤别
      ——杜牧的浪人情歌 127
痴情才女的千古绝唱 143
越写越寂寞
      ——李清照,浪漫的才女生涯 145
爱比死更冷
      ——朱淑真,古代诗坛唯一的『真女子』 154
宋朝上流文艺男青年的女知音
      ——李师师的个性、独立和自由 162


我只留下一段传说 181
奉旨填词,醉倒花间
      ——柳永的千古靡靡之音 183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苏东坡和他送走的三个女人 194
爱过就不要说抱歉
      ——陆游和唐婉的生死绝恋 222

精彩书摘

爱上一个天使的缺点
——李季兰的多情与伤怀




中国人一向爱搞各种排行榜,给各行各业排各种座次,这也许是受了水浒一百单八将的影响。比如香港娱乐圈鼎盛时期的四大天王,内地影视圈的四大花旦和四小花旦。也有好事者评出民国才女的“四大花旦”,花旦,成了一个评选杰出女性的称谓。而在唐朝,以故事的传奇性和才华考量,鱼玄机、薛涛、李季兰、刘采春可谓唐朝女诗人界的四大花旦,当然,说她们为四朵情花也许更合适些。在这四个女诗人中,李季兰所属的时代最为辉煌,而她能在李白、杜甫、王维这一干大师中杀出重围,在《全唐诗》列名者二千五百余人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不容易。她的诗虽然未能达到上述天才们的高度和名气,但在唐代的女诗人中可算一流。从《八至》诗中可见一斑。

八至诗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为后人所熟知,并深深赞叹李季兰如此犀利地看透世相,一语击中夫妻关系的实质。夫妻作为经济共同体,表面看起来当然是亲密无间,利益感情都是拴在一条绳上的蚂蚱,但这种关系又是如此禁不住推敲,“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种萍水相逢、只靠男女之情或者经济利益结合起来的关系,顷刻之间便会坍塌。陈奕迅唱的《十年》,也很浅显含蓄地说着同样的问题:

十年之前
我不认识你 你不属于我
我们还是一样
陪在一个陌生人左右
走过渐渐熟悉的街头
十年之后
我们是朋友 还可以问候
只是那种温柔
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
情人最后难免沦为朋友
直到和你做了多年朋友
才明白我的眼泪
不是为你而流
也为别人而流

这是现代人的亲密和疏离,其实与古人也如出一辙。
李季兰的诗不仅具有文学性,而且达到了哲学的高度,但她的一生却为情所困,无情不似多情苦。有些诗人有文学才华但未必有思考能力。有的人有思考能力,但未必诗歌写得好,李季兰将两者占全,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禅意,用诗歌准确表达出来。古人评此诗末句云:“六字出自男子之口,则为薄幸无情;出自妇人之口,则为防微虑患。大抵从老成历练中来,可为惕然戒惧。”这六个字要是用男人的嘴说出来,恐怕会被人批得体无完肤,但是从女人的嘴里说出来,可见这个女人具有极其冷静的头脑,大概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具有警示的作用。但是李季兰的这种洞察力并非来自于经验而是天生敏锐,太多的人一辈子结了好几次婚,也未必能一语道破婚姻的本质。
相传在她还只有六岁的时候,便写下了“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的诗句,引起了父亲的警惕,觉得将来可能是个举止放荡、不好管教的妇人,并由此将她送进道观修行。这跟薛涛小时候写的那句“枝迎南北客,叶送往来风”的轶事相同。大概女诗人成名之后总要给她的生平添加一些传奇的色彩和宿命的意味,比如皇帝的出生,一般都跟麒麟、龙、凤等图腾联系在一起,为他们将来性格或者事业上的名望做有力的例证。这些只可当八卦一看了之,但是从这里看到李季兰从小就有诗歌天赋是肯定的,而且小时候应该受过不错的家庭教育。
总之李季兰就这样被父亲送进了道观,开始了潜心修炼的生涯。李季兰在道观里是认真修行过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一样一样铺展开来,细细研习。道观给她的天赋提供了宽松的土壤。《唐才子传》形容李季兰:“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其中“神情萧散”四字,颇值得玩味,萧散二字,可以理解为落落寡合、淡定、宠辱不惊,联想到后世称李季兰性格豪爽,可以跟男诗人们打成一片,便觉得有种奇妙的韵味,一方面神情淡然,一方面又能洒脱不羁,真是活脱脱一个世外高人啊。这是李季兰与众不同的地方,正是这份萧散,才有了《八至》那份洞察世事的警醒,也正是这种萧散,清代陆昶在《历朝名媛诗词》中赞她:“笔力矫亢,词气清洒,落落名士之风,不似出女人手”。这二十个字作为对李季兰诗风的评价,可谓不多一字,不少一字。

相思怨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
弹着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即使这样一首展现女子相思之苦的诗句,也写得娓娓道来,爽快豪气,完全不粘腻、不自怜,中气十足。这首诗的音韵很能反应李季兰的性格:真切、干脆,不拖泥带水,不故弄玄虚。陆昶的评价可谓中肯客观,并无过分溢美之词。李季兰的名士之风受之无愧,不虚此名。

明月夜留别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上天一边给了李季兰极富洞察力的天赋和敏感善思的哲学气质,但不可免俗的,作为一个女人,她也有七情六欲,甚至比别的女人来得还要细腻和丰富。她恋上了一个叫朱放的男人。同时作为唐朝宝贝的薛涛和鱼玄机,不可否认的是,她们的名气有一部分来自于跟她们有过绯闻的男诗人,这些绯闻男主角都在唐朝诗歌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李季兰不同,所有跟她有瓜葛的姓名里,如果不是因为她,恐怕早已湮没在浩荡的历史长河中,没有人关心他们是谁。

望水试登山,山高湖又阔。
相思无晓夕,相望经年月。
郁郁山木荣,绵绵野花发。
别后无限情,相逢一时说。

从这首《寄朱放》的诗中可以猜测,朱放某月某日途径吴兴(唐初名湖州,玄宗时改称吴兴),在此结识了李季兰,李季兰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中国所有的毛笔里,最著名的就是湖州笔,这里自古就有生产毛笔的传统,可见湖州人杰地灵,文化气息非常浓郁,文人墨客喜欢去湖州游历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有很多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豪,都是湖州人,与李季兰同一朝代的就有颜真卿、孟郊、杜牧,其他朝代的还有王羲之、张僧繇、吴承恩等。这个地方也盛产美女,在20世纪80年代曾风靡一时的台湾电视连续剧《珍珠传奇》,讲的就是唐肃宗的爱妃沈珍珠的传奇故事,沈珍珠就被誉为“吴兴才女沈珍珠”。同样是吴兴才女,沈珍珠贵为皇妃,而李季兰则是区区一名女冠,女冠在当时社会舆论中的名声并不好,文人对待女冠的态度可想而知,朱放只把李季兰当成一个萍水相逢遇到的漂亮女孩,没想过有什么结果,但是李季兰却芳心暗许,并为此辗转反侧。从诗词里判断,朱放从湖州离开后,应该是此生再也没回头找过李季兰,两人的命运从此再无交集了。
李季兰生命中的男士最有名的算是“茶仙”陆羽了。
陆羽在自己的自传《陆文学自传》中写道: “(陆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这篇自传写得颇为辛酸,当一个人要直面自己生理上的缺陷,并坦然写下自己相貌丑陋、还有口吃,而且来历不明没有父母的时候,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一定是在人世间受尽了这些苦头,才不得不这样自嘲。自嘲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与其让别人奚落,不如自己先拿自己下手,开刀。《唐才子传》里也记载过,陆羽是个弃婴,被一个叫智积的僧人在河边捡到便收养下来,取名鸿渐。等到长大后,他不愿意跟从智积削发为僧,就用《易经》为自己占卜,卜得《渐》卦,卦上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他便给自己改名为陆羽。据说陆羽生性诙谐幽默,说话喜欢逗他人笑,后来被任命为优伶的老师,他不愿意就逃走了。这是个淡泊而温和的人,喜欢读书,只要有一处不懂的地方便惶恐不安,喜欢茶道、古调歌诗,而且性情淳朴,对穿戴满不在乎,经常脚穿草鞋,身穿粗布短衣,腰系围裙。当时的人称他为“茶仙”,著有《茶经》三卷,论述茶道的根源、茶道的方法、茶道的器具。而且据说此人心胸极为宽广,喜欢独自徜徉在旷野中,或者独自泛舟于月光之下。听到别人的优点比听到自己的优点还要高兴。这是一个非常不俗的世外高人。
按理说,陆羽这样的人该跟李季兰很配才是,其实不然。陆羽和李季兰关系非常亲密,生活点滴、诗文哲理,总之无话不谈,但两人并没有发展到情侣的关系,如果是情侣,也就不会有后来的皎然了。他俩的关系倒更像是闺蜜。陆羽待她呵护备至、温柔有加。李季兰生病的时候,陆羽全程陪伴在病床前,嘘寒问暖,煎药煮饭,细致体贴。可以说,这是对李季兰最好的一个男人了。李季兰对此十分感激,病愈后特作了一首《湖上卧病喜陆羽至》的诗作:

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
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
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
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李季兰对陆羽仅仅是感激还有同病相怜的默契,但是并没有多少男女之情。他们多半属于师兄妹的关系,两人从小都在道观生活,孤独地长大,有点像金庸小说《笑傲江湖》里令狐冲和小师妹岳灵珊的关系。

“岳姑娘原是个好姑娘,她……她便是和你无缘。如果你不是从小和她一块儿长大,多半她一见你之后,便会喜欢你的。”令狐冲沉思半晌,摇了摇头,道:“不会的。小师妹崇仰我师父,她喜欢的男子,要像她爹爹那样端庄严肃,沉默寡言。”

陆羽默默暗恋着李季兰,而李季兰则和陆羽保持亲密关系的同时,喜欢上了陆羽的朋友,诗僧皎然。这个皎然是南北朝时大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皎然是由陆羽介绍给李季兰认识的,三人经常相聚,煮茶论道、诗词酬答。据说皎然人如其名,生得白净,气质淡然,李季兰试探性地给他写了首诗,皎然看后坐怀不乱,回赠一首《答李季兰》:

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
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

前言/序言

序:破碎的水晶诗人的心。有人认为爱是性、是婚姻、是清晨六点的吻、是一堆孩子,也许真是这样的,但你知道我怎么想吗?我觉得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
——塞林格《破碎故事之心》

这是出现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有关爱情最耐人寻味的话语。
阅读本书,通过这一首首情诗背后的爱情故事,通过古典诗词里的含蓄迂回和曲径通幽,你更能体会到塞林格这句话的意味。
这首先是一本关于“爱”的书。其次,这是一本关于“爱人”的书。第三,这是一本关于古代的天才们是如何谈恋爱的书。第四,这本书里有最优美、最动人心弦的诗词。
这里记载了中国唐宋时期最著名的二十一个天才的爱情故事。那是中国文学群星灿烂的时代,他们每一个名字都足以代表一部丰富的文学史。这些名字如雷贯耳,有一代文学宗师,如李白、李商隐、王维、苏轼、柳永、白居易;有皇帝,如唐玄宗、李煜、宋徽宗;有名媛名妓,如薛涛、鱼玄机、李师师、花蕊夫人。从这本书里,你可以更立体地看到他们不同的人格和风貌——狂放不羁的李白,节制隐忍的李商隐,前卫颓废的鱼玄机,纤细易感的李煜,冷酷仙境中的武则天,淡泊如世外高人又无比幸运的王维……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天才卓越超群的一面,又有着普通人多情脆弱、滥情自私的一面。
除了了解他们的爱情故事和绯闻,你还可以在这本书里看到最经典、最有代表性或者最优美的诗词。有人说,人在谈恋爱的时候写的诗是最好的,那么这本书里出现的几乎都是最好的唐诗和宋词。
唐诗象征着中华民族最灿烂华美的气质,是整个中华文化的黄金时代,也是独一无二的离经叛道时代。那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奔放和自由,以及异常饱满的生命力,对每个现代人来说都是一种耀眼的美和最辉煌的戏剧。
宋词是种最多情的文体,比起唐诗它更销魂,由于束缚变少,在句子里可随意插入大量形容词,能把人的感情抒发得更细致。宋词美在汉字的字形,可谓字字珠玑、颗颗饱满。在排列组合上,念起来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
如果说唐诗是少年心气的,甚至是混沌、莽撞、浑然天成的,那么宋词就完全流于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所谓“俚不伤雅,雅而能俗”。古代这种从唐诗开始的文字艺术,它的发展演变,像一个少年到成年人的过程。青少年的创造力永远让人感动,但成年人可能更增添了些圆融。无论如何,唐诗宋词代表着中国语言的极致,是最美中的最美。
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天才并非是属于个人的创造力,天才代表的是某个围绕在你身边的守护神的法力,你的所有创作成果其实都是这个守护神所赐予的。如果按神话故事来说,那么在这本书里出现的所有天才人物,身边一定不止围绕着一个关于诗歌和美的守护神,应该还围绕着一个爱的守护神。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诗人往事》 在这本书里,我们不谈论某个具体的诗人,不聚焦于某一段特定的创作生涯,更不会去剖析某一首诗的字斟句酌。它所呈现的,是一幅更为广阔而温情的画卷,是关于“诗人”这个身份本身,以及那些构筑其灵魂深处的点点滴滴。 它是一扇窗,让你窥见那些文字背后,不为人知的寻常日子。诗人,终究也是血肉之躯,有俗世的烦恼,也有生活的气息。这本书试图捕捉的,便是他们凡人的一面。或许是清晨街角的一瞥,触发了灵感的火花;或许是与友人一次促膝长谈,激荡出思想的火花;又或许是某个午后,一杯茶,一本书,一缕阳光,在最宁静的时刻,文字便悄然萌生。我们看见他们如何被生活所浸润,如何在柴米油盐中寻觅诗意,如何在普通人的喜怒哀乐里,提炼出触动人心的情感。 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文字创作过程中,那些不易被言说的挣扎与欢愉。灵感并非总是如泉涌般沛然而至,有时它躲藏在寂静的角落,需要耐心去寻觅;有时它突如其来,又稍纵即逝,需要敏锐去捕捉。书中,我们将一同走进诗人那些“写不出来”的时刻,那些反复推敲、删改,甚至自我怀疑的煎熬。但同时,我们也将分享那些“写出来”的欣喜,当文字终于在笔尖流淌,当情感得以准确表达,那种如释重负与成就感,是任何旁观者都难以完全体会的。它让你理解,每一首动人的诗篇,都可能凝聚着无数个不眠之夜,一次次地与自我对话,与文字较量。 它是一场对话,邀请你与那些塑造了我们精神世界的“声音”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我们或许无法与李白对饮,也无法与杜甫并肩行走,但通过这本书,你可以听到他们曾经的呼吸,感受到他们曾经的心跳。这种交流,并非基于史料的考据,而是试图从更深层面上,去理解他们的生命轨迹如何与他们的诗歌融为一体。从他们的成长环境,到他们的人生际遇,再到他们所处的时代风貌,这些都如同土壤,滋养了他们的诗歌之花。书中,你将看到,那些伟大的诗篇,并非凭空而来,它们深深地根植于诗人所生活的土地,所经历的岁月,所体验的情感。 它是一次溯源,带领你探寻那些影响了诗歌发展的,普遍而恒久的人类情感。爱与失去,希望与绝望,孤独与陪伴,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生的思考……这些是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这本书,将从“诗人往事”的视角出发,去解读这些主题如何在不同的生命体验中,被赋予独特的色彩和深度。它不是对诗歌理论的枯燥阐述,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往事”片段,来展现这些情感是如何被诗人所感知、所消化、所升华,并最终化作不朽的文字,代代相传。 它是一种启迪,让你重新审视自身的生活,并从中发现诗意的可能。读过那些往事,你或许会发现,诗意并非只属于少数天才,它潜藏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之中。或许是窗前的一朵小花,或许是路边的一段歌声,或许是与亲人的一个眼神。那些诗人之所以能成为诗人,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敏感而善于感受的心。这本书,希望能激发你内心深处对美的感知,鼓励你去留意生活中的细节,去体会平凡中的不平凡,从而在你自己的“往事”中,也能找到属于你的诗意。 总而言之,《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诗人往事》并非一本关于诗歌的教科书,也不是某位诗人的人生传记。它是一本关于“诗意”的散文集,是一场心灵的对话,是一次对生命体验的温柔回溯。它邀请你以一种轻松而投入的心态,去感受那些构成诗人灵魂的,最真实、最动人的片段,从而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到文字的力量,更能体会到生命本身的温度与广阔。它或许不能让你瞬间成为诗人,但它一定能让你在未来的日子里,对生活有更多的热爱,对文字有更深的理解,对那些曾经的、此刻的、未来的“诗人往事”,多一份共鸣与感动。

用户评价

评分

当翻开《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诗人往事》的刹那,我仿佛被一股温润而厚重的气息所包裹,一种穿越时空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这本书不是简单的诗歌集,也不是冰冷的传记罗列,它更像是一扇扇推开的门,引领我走进了那些曾经鲜活、如今却已化作墨香的名字背后,最真实、最动人的生命瞬间。作者以一种近乎对话的姿态,将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诗篇,与诗人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让那些曾经只是跃然纸上的文字,拥有了血肉和温度。我惊讶于自己竟然从未如此深入地理解过一位诗人。例如,提及李白,我们总是会立刻联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举杯邀明月”的洒脱,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他酒后失态时的狼狈,看到了他仕途不顺时的落寞,看到了他在朋友离别时的那种肝肠寸断。那些诗句,不再是脱离现实的空灵吟唱,而是他生命画卷上最鲜艳、最真实的一笔。这种解读方式,让我对诗歌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仿佛能触摸到诗人创作时的心跳,感受到他们当时的情感潮涌。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一位诗人会展现出怎样令人惊叹的“往事”。

评分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诗人往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诗歌世界的大门,而不仅仅是诗歌本身,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诗歌背后那些鲜活的生命故事。作者以一种令人信服的笔触,将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与诗人们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融为一体,让我仿佛置身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与他们一同感受岁月的沧桑。书中对王维的描绘,令我尤为印象深刻。我们熟知他“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禅意,熟知他“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丽。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位官员,在政治风波中的周旋,看到了他在隐居山林时的淡泊,看到了他将佛学思想融入诗歌创作的深邃。我仿佛能听到他在终南山隐居时,吟诵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宁静,也能感受到他内心深处那份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哲思。这种解读,让我对王维的诗歌有了更深的敬意,也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评分

我常常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认识,都停留在一个相对扁平的层面,他们是某个时代的符号,是某个文学流派的代表,但《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诗人往事》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细腻和人性化的方式,将这些符号重新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它不是那种流水账式的介绍,也不是那种生硬的理论分析,而是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让你走进诗人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创作的背景。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白居易的解读。我们都知道他的《长恨歌》和《琵琶行》是千古绝唱,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他晚年生活的清贫与淡泊,看到了他官场失意时的无奈,甚至看到了他在面对生活琐事时的真实反应。他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诗人,而是那个有血有肉、有烦恼有失落的普通人。这种解读方式,让我觉得非常亲切,仿佛他就在我的身边,与我一同品茶论诗。这本书让我明白,伟大的诗歌,往往源于最真实的生活体验,源于最深刻的情感共鸣。

评分

读完《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诗人往事》,我感觉自己仿佛与中国文学史上的那些璀璨星辰进行了一场场深刻而又温暖的对话。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将诗人仅仅视为文字的创造者,而是将他们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下,去审视他们的人生轨迹,去探究他们情感的源泉,去理解他们创作的动机。这种叙述方式,让那些曾经只存在于书本中的名字,变得鲜活而立体。我特别想提一下书中对纳兰性德的描绘。我们熟知他“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凄美,熟知他“赌书泼茶”的浪漫,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位皇亲国戚,在宫廷斗争中的无奈,看到了他在短暂而又充满悲情的生命中所承受的巨大压力,看到了他对爱情和友情的真挚追求。他不再仅仅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词人,更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个体。这种解读,让我对他的诗词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那个时代的风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诗人往事》这本书,就像是一张巨大的网,将那些曾经闪耀的诗歌巨星,以一种极其人性化的视角,展现在我的眼前。它让我看到,即便是那些创作出不朽诗篇的伟大灵魂,也曾经历过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也曾面对过生活的困顿与挑战。书中关于屈原的描写,尤其让我动容。我们都知道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都知道他“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定。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他怀才不遇的痛苦,看到了他在政治斗争中的无奈,看到了他作为一个爱国者,在国家危难时刻所承受的巨大煎熬。我仿佛能听到他在汨罗江畔,发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悲愤,也能感受到他内心深处那份对理想的执着和对人民的深情。这本书让我对屈原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诗歌”本身,而是上升到了对人格、对民族精神的层面。

评分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诗人往事》这本书,最让我惊叹的,是它将“诗”与“人”的界限消弭得如此彻底,让我看到了诗歌创作背后,那些鲜活的生命体验,那些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作者的叙述风格,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浸润,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诗人们的内心世界。书中对陶渊明的解读,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熟知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熟知他“富贵非吾愿,但愿长醉不复醒”的超脱。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个小吏,在官场中的无奈与厌倦,看到了他选择归隐田园的决心,看到了他在贫困潦倒中依然坚守的精神。我仿佛能听到他在田间地头,吟诵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辛劳,也能感受到他内心深处那份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自然的依恋。这种解读,让我对陶渊明的诗歌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归园田居”的生活哲学有了更深的感悟。

评分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诗人往事》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情感上的洗礼。它让我深刻地体会到,那些传世的诗篇,并非凭空产生,而是诗人用他们一生的经历、情感和思考所淬炼而成。书中对于苏轼的描写,让我印象尤为深刻。我们都知道他“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都知道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豁达,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他被贬谪时的落寞,看到了他在逆境中的坚韧,看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依然能找到诗歌的慰藉,依然能保持乐观的精神。我仿佛能听到他在黄州泥泞的小路上,吟诵着“一蓑烟雨任平川”的洒脱,也能感受到他内心深处那份对生命的热情和豁达。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苏轼,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生哲学家。

评分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诗人往事》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关于诗人的著作,不如说是一本关于“人”的书,一本关于“情感”的书,一本关于“时代”的书。我从书中感受到的,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一种即使岁月流转,那些曾经被赋予在文字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依然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他能用最朴实却又充满力量的语言,勾勒出一位位文学巨匠的鲜活形象。我尤其被书中对杜甫的描写所打动。我们都知道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怀,都知道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悯,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他颠沛流离中的坚韧,看到了他贫病交加时的忧愁,看到了他在战乱年代里,对生活依然怀抱的希望。那些看似沉重的往事,在作者的笔下,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只有一份沉甸甸的真实。我仿佛能听到他在茅屋中发出“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的叹息,也能感受到他内心深处那股不灭的诗魂。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诗歌的力量,它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心灵的呐喊,是时代的回声。

评分

当我合上《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诗人往事》这本书时,我内心充满了难以言说的感动。它没有给我一种“权威”的教导感,反而像一位循循善诱的朋友,娓娓道来那些我曾仰望过的诗人们,最真实、最动人的一面。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穿越时空的隔阂,将那些尘封的往事,重新鲜活起来,让我们感受到诗人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坚持,他们的爱与痛。书中关于李煜的描写,让我尤为触动。我们都知道他“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亡国之痛,都知道他“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凄婉。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个曾经的君王,在国破家亡后的那种巨大的心理落差,看到了他在囚禁中的无奈与绝望,也看到了他在绝境中依然保有对美的敏感和对过往的追忆。我仿佛能听到他在金陵城破后,发出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悲叹,也能感受到他内心深处那份无法摆脱的哀愁。

评分

我必须承认,《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诗人往事》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许多中国古代诗人的看法。在此之前,我可能更多地将他们视为某种文学符号,某种历史课本上的章节,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他们身上闪耀着的人性光辉,看到了他们作为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书写着自己的命运。书中对曹植的解读,就给我带来了巨大的震撼。我们都知道他“七步成诗”的才华,都知道他“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位王子的政治斗争中的挣扎,看到了他在兄长曹丕的猜忌下所承受的巨大压力,看到了他在权势与才华之间徘徊的痛苦。我仿佛能听到他在寂静的夜晚,发出“本以高难坠,终期临大荒”的悲叹,也能感受到他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生命的眷恋。这种解读,让我对他的诗歌有了更深刻的共鸣,也对那个充满权谋和争斗的时代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