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西方经济学圣经译丛: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第1部分首先基于对经济现象的高度简化和抽象假设,认为企业间是“自由竞争”的,以及商品或要素具有完全的流动性,然后对缺乏流动性和可分性的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如联合供给、管理费用、规模经济生产、垄断等。
在讨论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时间这一关键因素,因为可以就经济系统偏离均衡作出分析且进行动态分析。时间因素很可能是清楚演示经济学基本原理的主要障碍。“问题的难点主要在于空间地点的变化以及所研究的市场在时间上的延续,而时间无疑比空间的影响重要”。
毫无疑问,每个撰写经济学论文的作者都认同上述评论的后半部分,在分析经济学问题时都或多或少地考虑到了时间因素,但对于空间因素,起初只有在考虑租借理论时才提到,而在其他理论中基本被忽视,而后也只是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将它作为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进行阐述分析。事实上,一般定价理论几乎就是一个单一的市场理论,空间的概念在此完全没有体现。该理论假设只存在于一个包括所有工业企业的市场中,而其总供给被认为是一个基本的数据处理问题而没有考虑到区域分布的差异。因此,工业区位问题在大多数论文中没有被提起。
事实上,生产要素的地理分布问题非常重要,工业活动必须适应由于区域不同所带来的供给的改变,原因在于供给只能在有限程度上适应不同工业的需求。诚然,有些要素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自由流动,但那些只能在区域内存在的“禀赋”要素是不可能完全流动的;而这些不能自由流动的要素,也应该成为价格机制空间因素的一般分析中考虑的必备要件。
商品价格与生产要素价格在单一市场假说下存在一定差异。商品流动由于运输成本的影响因而不是那么简单,并且在不同区域如何定价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除非是涉及到国际贸易问题,否则这些影响因素在一般的论文中较少涉及。
显而易见,完善单一市场理论还需要考虑影响定价的相关地理或区域因素,如工业部门的选址、城乡之间的各种贸易往来等。此时,单独的一个国际贸易理论不能全面阐述这个问题,即区位因素影响不同国家的同一种商品的定价。在定价理论中,贸易是从一个市场扩展到多个具有相互联系的市场中的,因此,就必须充分考虑区位因素的影响。为此,就应采取区际和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来分析,而这也应该是基于一个市场理论基础的定价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市场的属性在于买卖双方联系非常紧密,因此,每一种交易的商品只能存在一个定价。除了这种狭义的“单一价格市场”外,还存在广义的概念,即“多种价格市场”。受运输成本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一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在同一市场的价格差就应该等同于克服这些阻碍的成本。这就是当人们说某种物品的“世界市场”时,其中“市场”这个术语所表示的含义。如果价格变动比克服这些障碍的成本要小,那么人们在无法克服这些障碍时就会在市场间寻求交易,尽管这些市场间可能存在间接的关联性。
当今关于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只有在以下情况下时才会给予多重的相应的重视:(1)地租;(2)国际贸易;(3)商品价格歧视。非竞争劳动群体通常被当做单一市场中的不同生产要素来考虑,但也可被认为是:(4)生产要素的价格歧视。一般价格理论只考虑(1)、(3)和(4),而只有当与地租理论有关联时才会考虑因当地市场不同所引致的差异。此时,被考虑的是自然资源的位置,而非一般意义上的工业区位选择。假定生产要素和商品在区际间可以流动并且不存在价格歧视的话,那么《西方经济学圣经译丛: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所考察的影响多重市场条件下的价格差异的所有主要方面,就将成为地租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它发展了单一市场理论。
在阐述这一理论的过程中,如果以单一市场理论的要素充分流动这一前提假设作为分析切入点会比较容易,而这正是许多经济学理论文章在第1部分的论述中习惯采用的。
在第1章和第2章中,这个简单的理论在阐述生产要素的区域非流动性时演变成了多个市场,这样,区位因素就显露无疑,并且产业区位的某些方面和区际贸易的一些属性也随之出现。在第二部分将对一种重要的地区间贸易(国际贸易)进行初步分析。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在既定的假设条件下,探讨影响商品流动和生产要素流动的因素,而该理论也同样适合于国内和国际贸易,即它充分考虑到了影响贸易的一般空间因素。第五部分探讨了国际贸易波动和资本流动的运行机理。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本书简介
第一部分 区际贸易简介
第1章 区际贸易条件
第2章 区际贸易的一些影响
第3章 区际贸易的另外一个条件
第4章 区域贸易变动
第二部分 国际贸易简介
第5章 生产要素的国际比较
第6章 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
第7章 商品需求和生产要素供给的相互影响
第三部分 商品和要素流动及其关联性
第8章 地区间商品转运的费用
第9章 地区间的要素流动及其同商品流动的关系
第10章 地区内的转运费用和要素流动:一般区位理论的几个方面
第11章 劳动力和资本供给区域差别理论(续)
第12章 作为布局理论的区际贸易理论
第四部分 国际贸易和要素流动
第13章 国际贸易
第14章 国际价格关系
第15章 关于倾销
第16章 进口税的影响
第17章 国际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
第五部分 国际贸易波动和资本流动机制
第18章 国际贸易平衡
第19章 国内资本流动机制
第21章 国际资本流动机制(续)
第22章 统计验证
第23章 进口关税和价格的调整
第24章 国际贸易中的一些变动
第25章 国际价格波动
附录一 区域贸易定价的简明数学阐述
附录二 关于国际贸易的早期理论
附录三 对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批判
附录四 价格统计数据
参考书目
中英文术语对照表
精彩书摘
《西方经济学圣经译丛: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
2.不同劳动的类型在解释生产要素对价格变化的反应之前,我们有必要清楚了解“生产要素”这个概念。许多不同的工业生产要素可以而且应该按不同的用途划分成不同的类型。《西方经济学圣经译丛: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不会过分强调古典的三要素划分方法,虽然劳动力、土地、资本这三个要素常常会用到。由于一些原因,一种与生产要素供给弹性相关的划分方式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是否有劳动力参与都是非常富有成效的。不过,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我们仍用三要素划分法作为分析的起点。
我们可以先从劳动力开始。劳动力如资本一样被认为是一种要素,而土地却作为另外的类型被提出。如在前述例子中所提及的,不需要对生产要素作更为复杂的分类,如果劳动的区际分工和贸易能够满足分析需求的话。但不能忽视的是,不同类型的劳动力完成不同工作会得到不同的工资,而且劳动力类型的转换也不是随便就能够进行的。像这样不同的劳动力类型不该被认为是不同的生产要素吗?答案是毫无疑问的。由于存在国际分工,一些人在一个国家比在另一国家得到较高的工资,拥有高技能劳动力的国家能够比劳动力匮乏的国家生产出大量廉价的商品。受过良好教育的工人,不仅可以比非熟练劳动力多获得两倍或三倍的工资,而且还可以在需要大量熟练劳动力的工业中取得优势。简而言之,如果一个国家各种劳动力的类型的工资差异持续了足够长的时间并且影响到了国际劳动分工,那么,这些生产要素好视为不同的生产要素,正如不同等级的土地也视为不同的生产要素一样。
但是,区分不同类型的劳动力比较困难,因为他们是很容易转移的。在某一种行业中工作的劳动者进入其他行业,假如需要的技能相对较低的话,则就可能不需要或者只需要短时间的培训就行。
……
前言/序言
本书拟解决如下问题:
(1)建立与定价理论协调且独立于经典劳动价值理论的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如果该理论能代替由瓦尔拉斯(Walras)、门格尔(Menger)、杰文斯(Jevons)、马歇尔(Marshall)、克拉克(Clark)、费雪(Fisher)、帕累托(Pareto)和卡塞尔(Cassel)创建并发展以经典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的经典理论,那么,在分析国际贸易问题时就可摒弃劳动价值分析。从卡塞尔的一般价格理论入手,同时在充分考虑其他价格理论的基础之上进而构建相关理论体系。
(2)证明国际贸易理论是充分考虑了影响定价的空间因素的一般区位理论,以及是在充分考虑了生产要素供给和运输成本的区域性差异影响的基础上形成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框架。对于该领域的研究需要经济学家和地理经济学者的协调合作才能有效完成,但由于前者很少在经济学理论中置入区域因素,故此后者很难从前述研究中得到较大的帮助和启示。
(3)分析生产要素的国内和国外流动,并着重分析其与产品流动的关系。
(4)描述国际贸易波动和在固定汇率制度(如金本位制或金汇兑本位制)下的国际资本流动机制。分析表明:(a)各个国家的总购买力变动是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b)解决外汇问题(二战后常与购买力平价理论相提并论)等同于构建一种国际贸易理论。另一方面,本书没有过多关注垄断与经济周期相关的问题。
希望本书能够证明,我将努力采用各个学派的知识来处理国际问题,尽管书中没有一一标明它受两个学派的影响尤其深。一是本书深受哈佛商学院国际贸易相关著作的启发,尤其是陶西格(Taussig)、维纳(Viner)和威廉姆斯(Williams)的著作及其与加纳(W.Garner)先生在课堂内外的讨论。二是我的整体理论背景都受到了斯德哥尔摩学派经济学家的影响,如巴格(Bagge)、布里斯曼(Brisman)、卡塞尔(Cassel)、赫克歇尔(Hechscher)、缪尔达尔(Myrdal)等老一辈经济学家,以及最近的维克塞尔(Wicksell)教授。斯德哥尔摩的鲁特列博(Rohtlieb)博士和哥本哈根的勃克(Birck)教授,他们为本书早期的几个版本提供了富有成效的评论。哥本哈根的卡尔·爱维森(Carl Iversen)阅读了本书的原稿,托德·帕兰德(Tord Palander)先生阅读了第二稿,他们两人都提供了极具参考意义的观点和评论。卡尔(Karl)、安德森(Anderson)和J.T.戴(J.T.Day)校订了语法,莫那·威廉姆森(Mona Williamson)女士编辑了目录。此外,我还要感谢瑞典科学院、美国斯堪的那维亚基金会以及Rask-φrsted基金会为出版本书提供的资助。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西方经济学圣经译丛》中其他卷册的图书简介,旨在全面介绍该译丛的广阔视野和深度,同时避免提及您所询问的《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的具体内容。 --- 西方经济学圣经译丛:洞察现代经济学殿堂的基石 【译丛总序】 在人类思想的长河中,经济学无疑是塑造现代社会结构与决策逻辑的核心学科之一。从古典亚当·斯密对“看不见的手”的初次宏大构想,到当代复杂精密的宏观调控模型,西方经济学体系历经数百年沉淀、无数思想家的筚路蓝缕,形成了一套既严谨又充满活力的知识体系。 “西方经济学圣经译丛”的宗旨,便是为国内学者、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以及严肃的经济学爱好者,系统、完整地引进和呈现这一体系中最具里程碑意义、影响最为深远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不仅是特定学派思想的集中体现,更是推动经济学范式转换、指导全球经济实践的理论武器。本译丛精选的每一部作品,都堪称其所属领域的“圣经”级别参考书,它们共同构筑起理解当代经济运行逻辑的坚实基座。 【译丛精选卷目巡礼】 本译丛旨在涵盖当代经济学研究的几大关键支柱——微观基础、宏观动力、计量方法、福利理论以及前沿拓展。以下是本译丛中其他核心卷目的简要介绍: --- 第一卷: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基础:个体选择与市场均衡的逻辑 核心内容聚焦: 本卷汇集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奠基性文本。它以严密的数学工具为基础,深入剖析了消费者行为理论(偏好、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行为理论(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以及要素市场分析。重点阐述了在完全竞争、垄断、寡头等不同市场结构下,资源如何配置以及价格如何形成。此外,对于一般均衡理论的探讨,更是为理解市场体系的整体效率与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书被视为所有后续经济学分析的起点,其对“理性人假设”的精细化处理,至今仍是经济学模型构建的通用框架。 理论价值: 它清晰界定了市场失灵的条件,并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提供了理论上的边界界定。 --- 第二卷:宏观经济学:国民收入、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动态博弈 核心内容聚焦: 本卷是理解国家层面经济现象的必读之作。它系统梳理了从凯恩斯主义的短期需求管理,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长期均衡分析,以及对理性预期学派的深入研究。内容涵盖了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的构建与应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经济增长的内生与外生驱动因素,以及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多维度解释。读者将能掌握分析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和利率之间相互作用的精确工具。 理论价值: 提供了分析短期波动与长期趋势的统一框架,是制定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指导。 --- 第三卷:高级计量经济学:数据驱动的经济洞察 核心内容聚焦: 经济学理论必须通过经验数据来检验和深化。本卷专注于现代计量经济学的核心技术与应用。从经典线性回归模型(OLS)的假设与检验,深入到对异方差、自相关、多重共线性等常见问题的处理。更重要的是,本卷详细介绍了时间序列分析(如ARIMA模型)、面板数据分析的优势,以及解决内生性问题的关键方法,如工具变量法(IV)和广义矩估计(GMM)。对因果推断的深入探讨,使得读者能够更科学地评估政策效果。 理论价值: 它是连接抽象理论与真实世界数据的桥梁,是所有经验研究者必须掌握的“操作手册”。 --- 第四卷:福利经济学与社会选择理论:效率、公平与最优边界 核心内容聚焦: 经济学最终目的是衡量社会福祉。本卷探讨了经济效率的最高标准——帕累托最优的判定条件,并引入了福利函数的概念来衡量资源配置的优劣。它超越了纯粹的效率分析,深入探讨了收入再分配的伦理基础与经济后果。本卷详细分析了阿罗不可能定理,揭示了将个体偏好聚合为社会偏好的内在困难,并审视了补偿性原则在公共物品供给和外部性治理中的应用。 理论价值: 为评估经济政策的社会影响提供了道德和数学上的双重基础,是理解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深层动因的关键。 --- 第五卷:金融经济学前沿:资产定价与风险管理 核心内容聚焦: 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化,金融经济学已成为现代经济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卷聚焦于资产的理性定价,从有效市场假说(EMH)的各个层面展开讨论,剖析了套利机会的消失机制。核心内容包括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构建、套利定价理论(APT)的扩展,以及对衍生品定价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的严谨推导。同时,本卷也探讨了信息不对称在金融市场中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理论价值: 为理解金融工具的内在价值、衡量投资组合风险以及监管金融机构提供了严格的理论框架。 --- 译丛总结 “西方经济学圣经译丛”的出版,旨在提供一套完整、权威、富有深度的学术资源库。这些译著不仅复刻了西方经济学思想的经典形态,更通过高质量的翻译和严谨的排版,确保了学术概念的精准传达。阅读本译丛,即是与过去百年来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刻对话,从而构建起一个全面、立体、不留死角的现代经济学知识图谱。无论您关注的是宏观政策的制定,微观行为的预测,还是前沿的计量方法,本译丛都将是您案头不可或缺的权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