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亚太自贸区:战略与路径》分析和评估了亚太自贸区的提出背景、基础条件、主要利益、可行性、路径选择以及目前亚太地区主要自贸区协议,对亚太地区主要国家的自贸区战略、参与亚太区域市场开放与合作的政策取向及其对亚太自贸区的定位和参与方式加以分析。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亚太经济一体化结构分析
一、亚太地区经济结构分析
(一)亚太地区经济增长
(二)亚太地区经济总量
二、亚太地区贸易结构分析
(一)亚太地区贸易总量
(二)货物贸易结构
(三)服务贸易结构
三、亚太地区投资结构分析
(一)区域内投资流量
(二)投资结构
(三)区位分布
四、区域经济关系未来趋势
(一)产业分工、区域内价值链
(二)区域内贸易开放度
(三)区域内贸易障碍
(四)未来发展前景
第二章 APEC推动亚太市场开放的进程
一、APEC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分析
(一)APEC目标的确立
(二)APEC目标实现的原则和内容
(三)APEC目标的推进与评估
二、APEC议程的落实和市场开放
(一)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进展
(二)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进展
(三)经济技术合作成果
三、APEC区域内RTAFTAs的发展
(一)APEC区域内的RTAFTAs
(二)各区域组织的协调
第三章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贸易新议题分析
一、所谓的“新议题”并不新
二、TPP的新议题分析
(一)服务贸易自由化
(二)投资条款
(三)知识产权
(四)国有企业
(五)竞争政策
(六)劳工条款
(七)环境标准
(八)电子商务
(九)监管一致性
(十)透明度与反腐败
(十一)其他贸易新议题
三、RCEP贸易新议题分析
(一)服务贸易
(二)投资条款
(三)知识产权
(四)竞争条款
(五)电子商务
(六)经济技术合作
(七)其他方面
四、贸易新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贸易新议题的必要性
(二)贸易新议题的挑战
第四章 亚太自贸区的经济效应分析
一、关于亚太自贸区的计量研究
二、可计算一般均衡的模型设定
(一)GTAP模型简介
(二)对GTAP模型的修正
(三)分析中产品种类和国家地区的选定
(四)模型分析的方案选择
三、亚太自贸区商品和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模拟结果
(一)TPP、RCEP与亚太自贸区商品贸易自由化的模拟结果
(二)亚太自贸区深化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模拟结果
四、亚太自贸区国际贸易与投资新规则分析
(一)亚太自贸区推行国际贸易和投资新规则的模拟结果
(二)亚太自贸区推行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新规则的阻力分析
第五章 构建亚太自贸区的路径分析
一、高水平的方案
二、低水平的方案
三、中等水平的方案
(一)亚太自贸区的模板设置
(二)亚太自贸区的自由化水平
(三)亚太自贸区必须体现包容性
第六章 中国与亚太自贸区
一、中国的自贸区建设进程与战略
(一)自贸区建设进程及成果
(二)中国的自贸区战略
二、亚太现有大型自贸区建设进程
(一)TPP
(二)RCEP
(三)AEC
(四)CJK
(五)PA
三、亚太自贸区
(一)《北京路线图》
(二)集体战略研究与《利马FTAAP宣言》
四、中国推动亚太自贸区建设
(一)中国需要FTAAP
(二)中国自贸区建设不断突破,有能力参与自贸区建设标准制定
(三)中国在关税减让方面拥有的优势
(四)未来自贸区建设中需要妥善处理的议题
(五)中国推动FTAAP的策略
第七章 美国与亚太自贸区
一、美国的区域经济合作进程
(一)从美加自由贸易区到北美自由贸易区
(二)美国目前的区域经济合作进展
(三)美国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动机与目标
二、美国的亚太战略
三、美国对FrrAAP的看法
四、美国对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未来战略决策
五、小结
第八章 日本与亚太自贸区
一、日本的FTA政策
(一)日本FTA政策的演进
(二)日本FTAEPA的发展状况
二、RCEP与TPP:进程与争论
(一)从CEPEA到RCEP
(二)日本加入TPP谈判的过程与争论
三、FTAAP与日本的亚太战略
四、日本对FTAAP及各类EPA的经济效果分析
(一)FTAAP及各类EPA的宏观经济效果预测
(二)FTAAP、TPP和RCEP对亚太主要经济体的影响
(三)关于农产品行业的进一步讨论
五、日本的亚太经济战略展望
第九章 东盟与亚太自贸区
一、东盟的区域一体化进程
二、东盟的亚太区域一体化战略
三、东盟对亚太自贸区的看法和举措
(一)亚太自贸区双轨路径对东盟各国GDP的影响
(二)亚太自贸区双轨路径对东盟各国出口的影响
(三)东盟对亚太自贸区的态度和举措
第十章 拉美国家与亚太自贸区
一、拉美国家与亚太的经贸关系现状
(一)战略框架层面分析
(二)实践层面分析
二、拉美国家的亚太经济一体化战略研究现状
(一)外文文献
(二)国内文献
三、主要拉美国家对亚太合作的看法
(一)墨西哥对亚太合作的看法
(二)智利对亚太合作的看法
(三)秘鲁对亚太合作的看法
(四)哥伦比亚对亚太合作的看法
(五)哥斯达黎加对亚太合作的看法
四、总结
第十一章 澳新与亚太自贸区
一、澳新的自贸区发展进程
(一)澳大利亚的自贸区发展进程
(二)新西兰的区域合作进程
二、澳新的亚太战略
三、澳新对亚太自贸区的看法
(一)澳大利亚对亚太自贸区的看法
(二)新西兰对亚太自贸区的看法
四、澳新未来的战略决策
第十二章 韩国与亚太自贸区
一、韩国的亚太战略评述
(一)韩国贸易战略的变化与新贸易政策的特点
(二)韩国亚太战略在APEc中的体现
二、韩国对FTAAP规则的考虑
(一)“关于经济效应
(二)关于FTAAP规则的选择与考虑
三、韩国未来的亚太地区行为策略展望
后记
前言/序言
在2014年北京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成立了有关FTAAP建设的战略研究专家组,就有关FTAAP建设的问题开展集体战略研究,这标志着FTAAP的建设正式启程。
推进FTAAP建设涉及诸多方面的问题。从定位角度来说,FTAAP是实现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统合框架,在现有的各个自贸区协议基础上,特别是TPP和RCEP基础上,寻求最大公约数。目前,两大自贸区框架并存,即TPP和RCEP,涵盖了APEC大多数成员,TPP已经完成谈判并签署了协议,而RCEP仍在谈判之中。值得注意的是,两大自贸区框架都出现新的情况。原来,美国力主把TPP作为主渠道,奥巴马决心在2016年推动国会批准协议,然而,TPP在美国国内遇到抵制,国会批准该协议存在很大变数,未来如何发展有待观察。①在RCEP进程方面,原定2016年底完成谈判,由于谈判难度很大,进程被推迟。因此,FTAAP的建设以TPP和RCEP为基础,寻求二者之间最大公约数的设想也出现了未知数。
从方式角度来说,APEC是一个推动合作的官方论坛,并不具备组织自贸区谈判的性质,因此,在APEC框架下形成的共识,若要开启FTAAP谈判进程,要么对APEC职能进行调整,比如,赋予经济委员会一定的组织谈判功能,由其进行组织,要么在APEC支持下,单独组织和协调FTAAP的谈判进程。从原则上来说,参与FTAAP谈判是APEC成员的自愿选择,FTAAP并不一定需要“全家福”式的安排。同时,FTAAP并不能终止其他FTA,也不能替代APEC,不能承担区域合作的综合功能。因此,也许需要有两个“双轨”:一是多重FTA进程与FTAAP进程并行;二是APEC合作进程与FTAAP进程并行。
尽管FTAAP要考虑APEC设定的“茂物目标”,但是,从现实来看,到2020年只剩下几年的时间,实现原定目标是不可能的,必须进行调整。按照2014年达成的共识,有关FTAAP的战略研究于2016年完成,即便进程顺利,2017年开始准备,2018年开始谈判,要2020年达成谈判协议,时间太仓促,因此,有必要把目标设定得更长一些,比如2025年或更晚一些比较合适。
从结构上看,FTAAP如要把高标准作为谈判和落实的目标,比如货物贸易市场的高度开放(零关税),投资和服务市场的完全开放,执行负面清单原则和准入前国民待遇原则,建立统一的争端解决机制,涵盖广泛的新议题领域,实现货物单一窗口通关,统一的检验和认证标准,统一的原产地规则,有效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以及具有实质性内容的经济技术合作安排,其中,包括落实互联互通蓝图等,必须考虑分步实施,差别安排(对欠发达成员国给予更长的过渡期等)。这些都是需要审慎规划和细致安排的。
中国在推动FTAAP建设进程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借助2014年承办APEC系列会议的时机,开启了FTAAP建设的进程,推动了战略研究。作为下一步,如要把推动FTAAP作为主要的努力方向,就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包括加强中、美、东盟之间的协商与合作,并且涉及FTAAP建设的重要问题,如路径问题、方式问题、结构问题、启动谈判问题等,需要进行深入商讨,争取达成共识。
中国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在继续坚持推动FTAAP进程上不懈怠。美国的态度很关键,但从目前情况来看,美国国内缺乏支持推进n、AAP的共识,近期要其支持开启FTAAP谈判很难。东盟可以发挥特殊的作用,在领导和组织RCEP谈判完成后,有条件推动FTAAP的进程,特别是,由于四个成员加入了TPP,但受到了挤压,以FTAAP进行反制是一个可选的战略。日本的主要关注点在推动TPP.如果TPP不顺利,则反过来会对FTAAP感兴趣。韩国优先考虑的是加入TPP.但对FTAAP没有抵触。澳、新的优先兴趣是扩大TPP,但出于紧靠亚太的考虑,对于推动FTAAP会随波逐流,APEC的拉美成员一向是“搭便车”,因此,会支持FTAAP进程。显然,FTAAP需要不断加强共识,但也依赖于亚太地区综合形势的发展。
跨越太平洋的经济融合:区域合作的未来图景 图书名称:亚太经济合作的新视野:挑战、机遇与区域治理的未来 图书简介 在全球化进程遭遇逆流,地缘政治博弈日益激烈的当下,亚太地区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其区域合作的走向与机制创新显得尤为关键。本书《亚太经济合作的新视野:挑战、机遇与区域治理的未来》聚焦于一个宏大而紧迫的议题:在传统多边主义遭遇困境,单一双边协定效力有限的背景下,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如何演进,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包容、更可持续的区域经济治理体系。 本书并非对特定自由贸易协定(如FTAAP)的路线图或具体条款进行分析,而是以更宏观、更具前瞻性的视角,深入剖析驱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层次动力、面临的结构性障碍,以及未来区域治理模式可能出现的根本性变革。全书分为四大核心板块,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洞察。 第一部分:亚太经济合作的结构性基础与动力转型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二战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演进脉络,重点探讨了冷战结束后,以供应链重塑、技术革命和全球价值链(GVCs)深化为特征的经济驱动力变化。我们分析了经济地理学视角下,亚太地区内部生产网络(IPN)的形成与脆弱性,尤其关注了疫情冲击和地缘政治紧张对现有供应链弹性的考验。 我们深入探讨了“区域化”与“全球化”的张力。亚太的经济合作不再仅仅是关税壁垒的削减,而是转向了更深层次的制度性融合,涵盖了数字经济规则、绿色技术标准、劳工权益保护以及中小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的机制设计。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当前区域经济合作中,技术标准碎片化和数据流动壁垒日益增加的趋势,并探讨了这些非关税壁垒对区域内创新生态系统的潜在抑制作用。 此外,本部分还将“包容性增长”置于核心位置。我们分析了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区域合作的制约,探讨了如何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及金融市场一体化,确保合作红利能够惠及更广泛的社会群体,而非仅限于精英阶层和大型跨国公司。 第二部分:当前区域经济治理面临的制度性挑战 本部分重点剖析了亚太区域经济治理体系所面临的复杂挑战。我们认为,最大的挑战源于“治理赤字”与“信任赤字”的叠加。 首先是多层级治理的复杂性。亚太地区存在着相互重叠、规则不一的各类区域组织(如APEC、RCEP、CPTPP等),以及大量的双边协定。这种“意大利面条碗”式的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合规成本和制度摩擦。本书通过比较分析,揭示了不同协定在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保护和国有企业改革等核心议题上的差异化要求,及其对区域经济效率的影响。 其次是地缘政治的溢出效应。在全球大国竞争背景下,经济议题日益被安全化和意识形态化。本书探讨了“去风险化”(De-risking)和“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等概念如何从根本上挑战了过去几十年建立起来的、基于效率优先的经济合作原则。我们分析了这种趋势对区域投资环境的长期影响,以及区域机制如何能在维护经济利益与应对安全关切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再者,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不再是次要议题,而是决定未来合作深度的核心议题。本书分析了不同经济体在碳排放控制、绿色金融标准和能源转型路径上的巨大差异,并探讨了如何构建一个具有约束力和协同效应的“绿色区域合作框架”,避免“漂绿”行为。 第三部分:创新驱动下的合作新领域与治理模式探索 面对上述挑战,本书将目光投向了未来合作的创新领域和治理模式的重塑。 在数字经济治理方面,我们重点探讨了数据跨境流动、消费者隐私保护和人工智能(AI)的伦理监管等前沿议题。本书强调,建立一套被广泛接受的“数字贸易规则基石”,是维持亚太经济活力的关键。我们研究了不同经济体在数据主权与自由流动之间的权衡策略,并提出了构建区域性数字信任机制的建议。 在供应链韧性方面,本书超越了简单的“多元化”讨论,提出了“区域供应链再配置”的概念。这包括通过建立区域性的战略物资储备机制、提升中小企业在关键领域(如半导体、医疗物资)的供应链参与度,以及利用区块链等技术增强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 治理模式的探索是本部分的核心。我们认为,未来的区域合作需要从“自上而下”的政府间主导,向更具包容性和多方参与的模式转型。这包括加强与私营部门、学术界、公民社会的有效沟通与制度化合作,特别是在制定前沿技术标准和环境法规时,确保其反映区域内多元利益攸关方的诉求。我们还对比了不同区域组织在危机管理和争端解决机制上的优劣,以期为建立更有效的区域“软安全网”提供借鉴。 第四部分:迈向更具韧性的区域未来 本书的最后部分是对亚太区域合作未来走向的综合判断与展望。我们坚信,经济相互依赖的内在逻辑在长期内依然存在,但合作的形态将更加复杂、更具选择性。 我们探讨了“分层式一体化”的可能性,即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合作可以同时存在,共同构筑一个具有弹性的区域经济架构。例如,在某些领域(如环境标准、技术研发),可以追求高水平的同步推进;而在另一些领域(如投资审查、特定市场准入),则可能保持更灵活的差异化安排。 本书强调,区域治理的成功不再仅仅取决于经济体量和市场规模,而越来越依赖于制度的质量、规范的透明度和对国际法的尊重。未来亚太区域的领导力,将属于那些能够提供可靠、可预测的公共产品,并能有效协调不同发展阶段国家利益的经济体。 总而言之,《亚太经济合作的新视野:挑战、机遇与区域治理的未来》为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和商界领袖提供了一个批判性的分析工具,帮助他们理解亚太经济合作的深层结构、预判未来演进的方向,并为构建一个更加稳定、繁荣和包容的区域经济共同体贡献智慧。本书旨在激发对区域合作本质的再思考,超越具体的贸易协定文本,关注驱动长期合作的制度和结构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