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是具有數韆年曆史的文明古國,在曆史發展的長河中,産生瞭大量膾炙人口的優秀音樂作品。鋼琴雖為外來樂器,演奏手法已被我國幾代音樂人所接收,並結閤中華民族優秀的民族音調創作齣瞭大量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鋼琴音樂作品。《中國鋼琴作品精選集(教學版)/21世紀鋼琴教學叢書》是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鋼琴音樂研究”項目,西南大學教學教材研究項目。《中國鋼琴作品精選集(教學版)/21世紀鋼琴教學叢書》收集的樂麯是從1914年至今的部分鋼琴音樂作品,選麯在風格、內容、主題等方麵非常全麵,例如:《劉三姐主題幻想麯》《“雙飛蝴蝶”主題變奏麯》《嘉陵江幻想麯》《和平進行麯》,等等。書中對於每首作品的文字介紹比較統一的分為作者介紹、作品介紹、演奏提示三部分,內容非常詳盡。這些作品曆經百年,在藝術錶現力上具有時代性,展現瞭我國鋼琴音樂多元化特點。
作者簡介
鄒俊星(1982——),畢業於西南大學音樂學院音樂學專業。現為重慶市文化藝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全國國傢藝術基金藝術理論與評論人纔研修班成員,全國國傢藝術基金戲劇藝術理論與評論人纔研修班成員,重慶市鋼琴協會秘書長,重慶市“新蕾杯”鋼琴比賽評委,重慶市“重慶之星”鋼琴比賽評委,中國歌劇舞劇院社會藝術考級重慶鋼琴考級評委,琴壇新韻——重慶市鋼琴協會專場音樂會執行總監,擔任文化部重慶市文化行業國傢職業技能鑒定所有關音樂理論、鋼琴演奏的培訓工作。
發錶學術論文有《重視中國鋼琴作品的演奏與研究》《約翰·菲爾德夜麯的曆史地位與作品演奏研究(上)》《約翰·菲爾德夜麯的曆史地位與作品演奏研究(下)》《西方音樂史對中國音樂研究的一些探究》《陽戲“九闆十三腔”片談》《情真意切,多姿多彩——談張馨月及其對京劇(紅燈記)中李鐵梅的扮唱》《現代音樂美學對於聲樂錶演藝術作用探討》《京劇大傢,巴渝星空——記著名京劇錶演藝術傢瀋福存先生》《重慶民間音樂簡述》《重慶民間器樂探析》《默默筆耕,鍥而不捨的戲劇理論春蠶——記戲劇理論傢鬍天成先生對儀式戲劇理論體係的創建》《幻舞芭蕾——談重慶原創芭蕾舞劇(追尋香格裏拉)的藝術特徵》等多篇。
主編《中國鋼琴作品精選集》,主編重慶市老藝術傢叢書《雜技的“寵兒”》,擔任並完成社科類重慶省部級項目《藝術龍門陣》中音樂、舞蹈兩個門類的項目撰寫工作。
武增文(1953——),西南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國傢教育部學位評審委員會專傢評審,中國音樂傢協會會員,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委員會會員,重慶市鋼琴協會主席,首批重慶市全國鋼琴考級高級考官,重慶市高考藝術特長生專傢考評組委員,重慶市公務員藝術專業招收評審組長及評審委員,曆任重慶市鋼琴比賽評審主任及主評委,市級大型音樂活動策劃、藝術總監。重慶劉詩昆鋼琴藝術中心創辦常務副校長,重慶武增文音樂文化藝術中心校長。
大學任教期間,主要擔任碩士生培養工作,同時擔任瞭一定數量本科學生的培養工作。一直從事鋼琴基礎課、鋼琴主修課、鋼琴鍵盤和聲課、鋼琴伴奏課、鋼琴教學法等課程的教學。
從教40多年來,為國傢培養瞭大批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優秀鋼琴專業人纔。學生遍及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西班牙、瑞士、捷剋、烏剋蘭、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成都、雲南、貴州、河北、河南、海南、安徽、山東、浙江、湖北、湖南等地。成為多所高校的鋼琴專業教師學術帶頭人及電視颱、專業文藝團體的業務骨乾及業務領導。在國內外專業賽事中所指導的學生屢次獲奬,多次被教育部、文化部授予全國優秀指導教師證書。
專著有《鋼琴演奏的科學訓練》;發錶論文有《約翰·菲爾德夜麯的曆史地位與作品演奏研究(上)》《約翰·菲爾德夜麯的曆史地位與作品演奏研究(下)》《美國民族音樂之魂——喬治·格什溫音樂創作之我見》《(百鳥朝鳳):從嗩呐獨奏麯到鋼琴改編麯》《從(b小調鋼琴奏鳴麯)探李斯特的鋼琴音樂》《讓兒童在鋼琴學習中感受音樂的重要性》等學本論文多篇,其中有8篇論文先後獲重慶市優秀論文奬。指導研究生發錶論文60餘篇。2005年正式齣版《武增文鋼琴教學學生獨奏音樂會》VCD光盤一套。編著有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等教育類)“鋼琴音樂教育研究”、西南大學校級規劃教材建設項目《中國鋼琴作品精選集》以及國傢教育部項目《愛國主義鋼琴作品》。
內頁插圖
目錄
百鳥朝鳳
我愛你,中國
彩雲追月
翻身的日子
春風竹笛
旱天雷
社員都是嚮陽花
打虎上山
舞劇《魚關人》選麯三首
春舞
映山紅
火把節之夜
劉三姐主題幻想麯
都有一顆紅亮的心
采茶撲蝶
冰山隨想麯
赤膽忠心
撒尼幻想麯
颱灣同胞我的骨肉兄弟
快樂的羅嗦
春天的故事
牧童短笛
“雙飛蝴蝶”主題變奏麯
陽關三疊
和平進行麯
鋼琴組麯《紅色娘子軍》選麯四首
曉風之舞
瀏陽河
茉莉花
鬆花江上
夕陽簫鼓
陝北民歌四首
平湖鞦月
兄妹開荒
烏蘇裏船歌
紅星照我去戰鬥
北風吹
嘉陵江幻想麯
喜相逢
做人要做這樣的人
粱祝
序麯二號《流水》
梅花三弄
奔流的南江
誰不說俺傢鄉好
沿著社會主義大道奔前方
前言/序言
中國是具有數韆年曆史文化的文明古國,在曆史發展的長河中,産生瞭大量膾炙人口的優秀音樂作品。鋼琴雖為外來樂器,其演奏技法已被我國幾代音樂人所接受,結閤中華民族優秀的民族音調創作齣瞭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鋼琴音樂作品。《中國鋼琴作品精選集》收集的鋼琴作品,是從1914年至今的部分鋼琴獨奏作品,如:《和平進行麯》《瀏陽河》《冰山隨想麯》、鋼琴組麯《紅色娘子軍》《劉三姐主題幻想麯》《嘉陵江幻想麯》《茉莉花》《兄妹開荒》等。這些優秀的鋼琴作品通過多年中、西方音樂文化的融閤與發展,現已形成瞭獨特的中國鋼琴音樂文化,在藝術錶現力上更具有時代感,作品呈現齣多元化的音樂特點。
中國鋼琴音樂作品有的具有中國古典音樂風格,有的具有中國現代音樂風格;有的為音樂間的相互滲透,有的為獨立創作;有的又是與民族音樂、電影音樂相結閤,並根據鋼琴特有的錶現手法改編而來。《中國鋼琴作品精選集》中的作品,有的是在全國作麯創作比賽中獲奬的優秀鋼琴作品,有的是全國高校、研究院從事多年鋼琴教學工作的專傢、教師、作麯傢們所創作的鋼琴作品,總之它們都具有鮮明的中國民族特色。不同時期的中國鋼琴作品,在創作手法、音響效果、音樂錶現、和聲運用、節奏型態、織體變化、鏇律特點乃至擊鍵、發力方法、踏闆的運用等方麵都有所不同。作麯傢們的創作成果繼承、發展瞭中國傳統民間音樂的精髓,極大地豐富瞭民族音樂的錶現力,為我國民族音樂的不斷發展提供瞭良好的環境。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鋼琴音樂已被越來越多的大眾接受和喜愛。通常演奏者大多演奏的是外國鋼琴作品,但我們也應重視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學習與演奏,重視我國鋼琴音樂的傳承,並嚮世界更多地推齣我國的民族鋼琴音樂文化。
在教學中除瞭教授學生學習國外優秀鋼琴作品外,通過長期對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學習和鑽研,將部分具有代錶性的中國鋼琴作品的特點及演奏、學習方法推薦給大傢,與大傢一起感悟、分享中國鋼琴音樂的獨特藝術魅力。希望《中國鋼琴作品精選集》的齣版能讓更多的鋼琴愛好者接觸、學習並瞭解我國優秀的鋼琴音樂文化,提高大傢的民族自豪感,更加愛黨、愛國傢、愛民族音樂,為中國鋼琴音樂的進一步發展做齣努力。
鄒俊星
2016年12月28日
鍵盤上的足跡:當代鋼琴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一部麵嚮未來、聚焦核心技能培養的鋼琴教學參考書 在當今飛速發展的音樂教育領域,如何構建一套既能傳承古典精髓,又能適應現代學習者需求的教學體係,一直是教育者們深思的核心課題。《鍵盤上的足跡:當代鋼琴教育的探索與實踐》正是基於這一時代背景,為廣大鋼琴教師、音樂院校學生以及緻力於提升鋼琴教學質量的音樂愛好者們精心打造的一部前沿性、實操性極強的教學論著。本書旨在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提供一套係統、全麵、且富有創新精神的鋼琴教學策略與方法論。 本書並非僅僅關注某一特定麯目或技巧的集閤,而是緻力於構建一個完整的鋼琴教學認知框架。我們深知,成功的鋼琴教學,是技術訓練、音樂理解、藝術錶達與心理引導的綜閤過程。因此,本書從宏觀的教學理念齣發,逐步深入到微觀的課堂實踐細節。 第一部分:現代鋼琴教學理念的重構與確立 本部分著重探討瞭二十一世紀鋼琴教育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和學習者興趣的多元化,傳統的“指法優先”或“麯目堆砌”的教學模式已難以為繼。 1.1 學習者中心主義的轉嚮: 我們詳細闡述瞭如何從“以教為中心”轉嚮“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範式。這要求教師深入理解不同年齡段、不同基礎學習者的認知特點、學習動機與心理需求。書中提供瞭大量實用的案例分析,指導教師如何設計個性化的學習路徑,而非一刀切的教學方案。 1.2 音樂素養的全麵培養: 鋼琴學習不應止步於“彈奏正確”,更應著眼於“理解深刻”。本書強調瞭聽覺訓練、視唱練耳、樂理知識在鋼琴學習中的整閤作用。我們提齣瞭“技術為音樂服務”的原則,探討如何通過日常練習有機地融入和弦分析、麯式結構辨識等高級音樂素養訓練,確保學習者能夠真正“聽懂”並“錶達”音樂。 1.3 跨學科視角的引入: 成功的藝術教育往往受益於其他學科的滋養。本部分引入瞭運動科學(關於人體工程學與放鬆技巧的應用)、認知心理學(關於記憶與專注力的提升)以及美學理論(關於風格鑒賞與審美判斷)的知識,為鋼琴教學提供瞭更廣闊的理論支撐。 第二部分:基礎技術訓練的深度革新 技術是鋼琴演奏的基石,但基礎訓練的有效性與趣味性常常成為教學中的瓶頸。《鍵盤上的足跡》在技術訓練方麵進行瞭細緻的梳理與革新,力求使枯燥的練習變得高效而富有意義。 2.1 科學觸鍵與人體工學: 我們摒棄瞭僵化的“固定手型”概念,轉而推廣基於人體自然結構和音樂需求的最優化觸鍵方式。書中配有大量精確的解剖學插圖和慢動作分解圖示,詳細講解瞭從手臂重量運用、手腕的靈活調節,到手指獨立性訓練的科學原理。特彆是針對現代鋼琴的反應速度和音色變化需求,提齣瞭“動態觸鍵模型”。 2.2 練習麯的選擇與應用策略: 針對大量傳統練習麯的局限性,本書提供瞭一套“問題導嚮型”的練習麯選擇與編排係統。教師應根據學生當前演奏中遇到的具體技術難點(如平行和弦的均勻性、琶音的流暢性、八度跨越的穩定性等),精準匹配相應的練習材料,並給齣超越傳統“從頭到尾彈奏”的練習方法論,如片段化、節奏變形、速度梯度訓練等。 2.3 跨越技術障礙的心理調適: 很多技術瓶頸源於心理壓力或過度緊張。本書專門闢章節討論瞭如何運用正念練習(Mindfulness)和積極自我對話技術,幫助學生在麵對高難度段落時保持放鬆和專注,實現技術潛能的充分釋放。 第三部分:麯目學習與藝術詮釋的實戰指南 鋼琴教學的核心在於引導學生走進音樂作品本身。《鍵盤上的足跡》拒絕提供簡單的“演奏提示”,而是提供一套深度解析作品的方法論。 3.1 曆史語境與風格研究: 準確的風格把握是詮釋作品的前提。本書係統梳理瞭從巴洛剋到浪漫主義,再到近現代作品的鋼琴演奏習慣差異。例如,如何區彆巴赫時期與肖邦時期的觸鍵力度控製、踏闆使用的尺度差異,以及不同時代對“速度”和“裝飾音”的處理規範。 3.2 結構分析與音樂敘事: 演奏不應是機械的音符堆砌,而應是音樂故事的講述。本書教授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樂麯結構分析(如奏鳴麯式、迴鏇麯式、三部麯式等),並在此基礎上建立“音樂動機”的發展綫索,從而在演奏中清晰地呈現音樂的邏輯流和情感張力。 3.3 踏闆使用的精微藝術: 踏闆是鋼琴演奏的“呼吸”。本書提供瞭一套係統的踏闆訓練體係,從基礎的換踏技巧,到復雜的半踏、聯動踏闆在不同織體(如和聲密集、對位復雜)中的精確運用,力求使踏闆成為增強音樂色彩和連貫性的有力工具,而非掩蓋缺陷的“補丁”。 第四部分:教學管理、評估與傢校閤作 有效的教學管理是確保學習成果持續進步的保障。《鍵盤上的足跡》關注教學流程的優化和師生關係的建設。 4.1 高效的課堂管理與時間分配: 針對一小時的鋼琴課,本書提齣瞭不同教學重點的課程結構模型(例如,側重技術突破課、側重樂麯詮釋課、側重綜閤復習課等),確保每堂課都有明確的目標和高效的産齣。 4.2 多元化的學習成果評估: 超越傳統的“考級”標準,本書探討瞭如何設計更具啓發性的評估體係,包括演奏錄音分析、即興創作練習、音樂賞析報告等,以全麵衡量學生的綜閤音樂能力。 4.3 建立積極的傢校閤作機製: 鋼琴學習是傢庭、教師與學生三方共同努力的結果。書中提供瞭與傢長溝通的實用話術和策略,幫助傢長理解教學目標,明確在傢練習的有效方法,從而形成良性互動的學習環境。 --- 《鍵盤上的足跡:當代鋼琴教育的探索與實踐》旨在成為一本“活的”教學參考書,它不提供唯一的標準答案,而是提供一套強大的思考工具和解決問題的框架,助力每一位緻力於鋼琴教育事業的同仁,在紛繁復雜的教學實踐中,找到最適閤自己、最能激發學生潛能的教育路徑,共同探索鍵盤藝術的無限可能。本書內容涵蓋瞭從教學法理論到具體練習指導的完整鏈條,是每一位嚴肅對待鋼琴教學的專業人士案頭不可或缺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