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文存:昆明的雨

汪曾祺文存:昆明的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曾祺 著,梁由之 编
图书标签:
  • 汪曾祺
  • 散文
  • 昆明
  • 云南
  • 文学
  • 文化
  • 回忆
  • 生活
  • 风情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7508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3786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汪曾祺文存
开本:34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710
字数:511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汪曾祺逝世20周年纪念珍藏版,可收藏,也是赠送亲友的佳礼。
2.新版插图,卷首附汪曾祺珍贵照片及亲笔书画
3.汪老的散文即是其享受生活的集大成之作。
4.庸常岁月读汪,是爱好,也是习惯,更是享受。随心所欲的文字,从容不迫地传递着别样的韵味

内容简介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的散文集,其毕生散文精华殆汇于此。
王安忆说汪曾祺写两类东西好,一个是劳动,一个是享受。汪老的散文即是其享受生活的集大成之作。他在书中或谈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蔬果食品;或忆文坛、戏坛人物;或追述西南联大往事;既有京城风物,如国子监、钓鱼台,也有异地风景如楠溪江、泰山、峨眉山……汪老借其文字,纵览五十年游踪,而昆明是他笔下永远的牵念。这些随心所欲的文字,从容不迫地传递出别样的韵味,“比他的乃师沈从文公更白,更现代,更畅达,但同样的,有着从几千年传统和从自己个性里生发出来的文字神韵”(何立伟)。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并开始文学创作。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说说唱唱》《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1980年复出。短篇小说创作成就尤为突出,《异秉》《受戒》《大淖记事》《徙》等名作复活了现代汉语的鲜活和灵气。于散文和京剧现代戏亦有贡献。
著有《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晚饭花集》《汪曾祺自选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晚翠文谈》等。

精彩书评

像曾祺这样下笔如有神的作家,今天是没有了。他的语言炉火纯青,已臻化境。——张兆和(沈从文夫人)

他带给文坛温暖、快乐和不凡的趣味。——铁凝

他是我认为全中国文章写得*好的,一直到今天都这样认为。——黄永玉

每次到北京作协开会,内中有一双眼睛*聪明,那便是汪曾祺。——顾城

他的文字才真是有韵味,比他的乃师沈从文公更白,更现代,更畅达,但同样的,有着从几千年传统和从自己个性里生发出来的文字神韵。汪先生的文字魅力,于当时,于现在,我以为尚无出其右者。——何立伟

目录

前 记 关于汪曾祺 / 梁由之·Ⅰ
草木春秋——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蔬果美食
花 园·003
花·果子·旅行·013
斑 鸠·017
冬天的树·020
关于葡萄·027
葵·薤·036
昆明的果品·041
昆明的花·046
生 机·051
故乡的食物·054
吃食和文学·068
云南茶花·076
昆明菜·078
马铃薯·087
腊梅花·091
紫 薇·094
鳜 鱼·098
家常酒菜·101
夏天的昆虫·106
淡淡秋光·109
韭菜花·114
四方食事·117
人间草木·125
萝 卜·130
五 味·135
米线和饵块·140
故乡的野菜·145
食豆饮水斋闲笔·150
豆 腐·162
干 丝·169
肉食者不鄙·171
鱼我所欲也·176
昆明的吃食·180
花·189
昆虫备忘录·195
手把肉·199
贴秋膘·203
栗 子·206
《吃的自由》序·209
果蔬秋浓·212
果园的收获·217
北京的秋花·221
草木春秋·226
果园杂记·234
豆汁儿·237
手把羊肉·239
菌小谱·241
狼的母性·246
熬鹰·逮獾子·248
香港的鸟·250
草木虫鱼鸟兽·252
北京人的遛鸟·257

故人偶记——故人·故事·故往
寄到永玉的展览会上·263
老舍先生·266
金岳霖先生·271
贾平凹其人·276
吴雨僧先生二三事·278
赵树理同志二三事·281
才子赵树理·286
遥寄爱荷华——怀念聂华苓和保罗·安格尔·289
怀念德熙·297
裘盛戎二三事·299
师恩母爱——怀念王文英老师·303
关于于会泳·309
哲人其萎——悼端木蕻良同志·312
林斤澜!哈哈哈哈……·316
潘天寿的倔脾气·319
谭富英逸事·321
唐立厂先生·323
闻一多先生上课·326
铁凝印象·329
未尽才——故人偶记·333
名优逸事·337

西南联大——联大往事
西南联大中文系·345
新校舍·350
地质系同学·358
七载云烟·362

彩云聚散——人间散记
街上的孩子 ——四十年前昆明所见·377
幡与旌·382
蔡德惠·387
歌 声·391
风 景·393
却 老·402
卦 摊——阙下杂记之一·407
背东西的兽物·424
道具树·430
一个邮件的复活·433
怀念一个朝鲜驾驶员同志·443
下水道和孩子·450
国子监·453
故乡水·461
观音寺·470
钓鱼台·474
冬 天·477
夏 天·480
沽 源·483
烟 赋·487
道士二题·493
大 地·498
草巷口·501
晚翠园曲会·505
颜色的世界·514
彩云聚散·516
下大雨·519
罗 汉·520
一个暑假·524
阴 城·527
三圣庵·529
牌 坊——故乡杂忆·531
坝 上·533

昆明的雨——游记
旅途杂记·539
天山行色·546
湘行二记·565
菏泽游记·574
翠湖心影·581
昆明的雨·587
隆中游记·591
滇游新记·594
杜甫草堂·三苏祠·升庵祠·605
泰山拾零·608
林肯的鼻子·616
美国短简·620
索溪峪·628
皖南一到·631
凤翥街·639
初访福建·646
沙岭子·655
觅我游踪五十年·662
泰山片石·669
初识楠溪江·684
四川杂忆·694
严子陵钓台·707

精彩书摘

昆明的雨

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我想念昆明的雨。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多,也*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他跳下去把鸡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随处可见。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作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有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乓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作“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缅桂花。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作“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云南把这种花叫作缅桂花,可能*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着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瓷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儿,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
木香花湿雨沉沉。

我想念昆明的雨。

一九八四年五月十九日
载一九八四年第十期《北京文学》

前言/序言


关于汪曾祺
——《汪曾祺文存》前记
梁由之


邂 逅

1983年大约是秋天,一名中学生模样的少年独自在湖北黄石长江大堤边溜达。候船室熙来攘往,热闹非凡。大门右侧,一个卖旧书刊的地摊吸引了他的目光。少年先挑了两本书,再翻阅杂志。不经意间,他读到这样一段话 :

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
……

少年面对的是文字而非脚印,心倒是没乱,却也傻了。这厮眼睛发亮脸面发胀呼吸加快心跳加速——他从未见过如此美妙不可方物、如此清新俊逸动人心弦的文字。回翻过去,他记住了作者和小说的篇名 :汪曾祺,《受戒》。
这是一次美好的、终生难忘的邂逅。
亲爱的朋友,您可能已经猜到,那个少年,便是梁某。那本 被我破例珍藏至今的旧杂志,则是1980年第12期《小说月报》。


机 缘

时光飞逝,阅读、出版、社会和生活都发生了全方位、天翻地覆的变化。我早已(基本)不看现当代文学作品,汪老亦墓木 已拱。而我对其人其文的兴趣和爱好,一如既往,宛如初觏,甚 至与日俱增。
拜网络时代所赐,我得以尽可能搜罗各种汪曾祺生前自编文集。*早入手的1987年漓江社初版《汪曾祺自选集》,更是一直带在身边,放置案头,看得滚瓜烂熟,早已破旧不堪。后来,又在网店出了高价,分别购得品相良好的初版平装本和精装本(仅印450册),予以珍藏。秋夕春晨,霁月清风,翻阅摩挲,其乐融融,虽南面王不易也。
2012年,又是一个秋天,我在北京结识了汪老哲嗣汪朗兄,痛饮快谈,一见如故。随后,与他的两个妹妹汪明、汪朝也有了交往。
机缘巧合,我这时意外成为一位文化和出版界的票友。那么,何不按自己的意愿和构想,为汪老的作品做一些事呢?潜伏心头 多年的念想,破土而出,蠢蠢欲动。心动不如行动。那么,怎样来做汪老的书呢?


角色转换

我先做了长达三年的预备工作:结识了汪老的三个子女;追踪了北京的几处汪曾祺故居;拜谒了汪曾祺施松卿墓地;寻访了汪氏故乡高邮和第二故乡昆明 ;重读了汪老各种文集;补全了他1997年去世前已出版的各种集子……这个过程,必要且充分,也是再学习再认识的良机。然后,我将汪著分为三大类,开始操作。
所谓三大类,其一是作者生前自编文集。只要原书不错,市场断货,值得做新版的,均在此列。原则上一字不易,保持原汁原味。迄今已先后出版《汪曾祺自选集》《旅食与文化》《榆树村杂记》《去年属马》《老学闲抄》诸种,还将接着做下去。2015年底率先面世的精装新版《汪曾祺自选集》,精致漂亮,出炉伊始,即获商务印书馆年度十大好书,并已多次加印,叫好又叫座,开了个好头。其他走势也都不错。
其二是新编文集。目标是主题鲜明、集中,读者和研究者都有需求,从未出过的新编版本。上海三联书店2016年夏天一气推出的“汪曾祺作品”系列六本,广受好评,其中《后十年集》(全两卷)和《书信集》两种三本,即属其列。将要推出的还有《前十年集》《青少年读本》等品种。
其三是一套迄今*为全面、精粹的汪氏选集,我亲自操刀编选——果实便是这套《汪曾祺文存》。下节再详细分说。
这是一桩千头万绪艰难繁重却又赏心悦目可遇不可求的工作。
从吾所好,幸甚至哉。
至此,我完成了从汪曾祺著作读者到出版人的转换。


话说《文存》

汪老健在时,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过一套五卷本《文集》。去世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翌年即迅捷推出过一套八卷本《全集》。这两套书,规模宏大,各有价值。因为种种原因,也存在若干缺憾,且绝版多年,一般读者难见踪影。人民文学出版社编纂的新版《全集》,旷日持久,姗姗来迟,让人望穿秋水,直到去年,才先上市了三卷本《小说全编》。其间,解志熙、周毅等人陆续发掘出若干汪曾祺早年佚文。《汪曾祺诗联品读》(金实秋编著)、《汪曾祺书信集》(李建新编)、《汪曾祺早期逸文》(苏北选编)等也先后面世。
于是,出版一套既全面又精粹的汪氏读本,既有必要,亦具可能,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在一干友人尤其是周青丰兄的极力鼓动下,在汪家三兄妹的全力支持下,我下了决心,承乏此事——果实便是现在呈现在您眼前的这套中信出版社精装六卷本选集《汪曾祺文存》。汪老平生主要作品,殆汇于此。
卷一、卷二为小说。其中,《复仇》《异秉》两篇,分别收录原稿(1941、1948)和改写稿(1946、1980),以资比较。末尾分别附录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解志熙教授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郭洪雷教授的两篇长文,冀收锦上添花之效。在我看来,汪氏小说,似可分为早期(1950年前)、中期(1961、1962年,1980年前后)、晚期(1986年后,“衰年变法”期)三个阶段。中期相对比较明朗,而早、晚两期则隐晦复杂得多。两文的深度解读和精彩阐释,可供参考。
卷三为散文。
卷四为随笔。
卷五为文论。与沈从文相关的篇什,除书信外,一概收入此卷。
卷六为书信、剧本、为《世界名人画传·释迦牟尼》所撰文字、杂缀(包括新诗、旧诗、对联等)。末尾附有汪朗、汪明、汪朝合编的《汪曾祺年表》和《汪曾祺著作目录》(1949—1997),俾使读者对汪老的生平和著作有个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的了解。
各卷大抵按写作时间先后编次。其中,散文、随笔、文论三卷又按内容约略归类,除编年意义,亦便于阅读。书名均取自本卷所收某篇重要文章篇名,唯卷六书名缘于汪曾祺早年致黄裳信函中的一句话。各书封面均系汪老画作。每卷卷首精选四幅插图,有独照,有合影,有字画,有墨宝,有手稿,有书影,选择搭配,煞费苦心。力求各得其所,各适其宜。
斯役既毕,浑身舒泰。错漏之处,敬请方家教正。
那么,在我心目中,汪老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瞧,这个人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夏历庚申元宵,肖猴)出生于一个富裕的乡绅兼中医家庭,是秦少游的乡党。其父汪菊生性情温和,多才多艺,富有生活情趣,对他影响很大。
抗战军兴,家乡沦陷。汪曾祺流落到云南昆明,入读西南联大中文系,师从闻一多、沈从文等,并开始文学创作。与高邮一样,昆明就此成为他永恒的写作背景和精神上的故乡。他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学生,上课的时间,远没有泡茶馆、看闲书多。但却出手不凡,写下若干充满存在主义色彩的短篇小说、散文和新诗,深受业师沈从文的赏识和喜爱。1949年4月,巴金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了汪曾祺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邂逅集》,他借此搭上末班车,跻身“民国作家”之列。此后,在北京做杂志编辑。除间或写了几篇小玩意儿,长期搁笔。
丁酉之难,汪曾祺算是漏网之鱼,侥幸逃脱。但好景不长,第二年就被补划为右派,罪证是小字报《惶惑》。他说:“我愿意是个疯子,可以不感觉自己的痛苦。”这句话令有关领导深恶痛绝。即便这类文字,汪氏在结尾也用诗一般的语言写道:“我爱我的国家,并且也爱党,否则我就会坐到树下去抽烟,去看天上的云。”
二十余年成一梦,此身虽在堪惊。晚年回顾右派生涯,老头没有咬牙切齿呼天抢地,只是淡淡地说:幸亏划了右派,要不,我本来平淡的一生就更加平淡啦(大意)——这就是汪曾祺。他丢了工作,没了房子,从此被家人戏称为“寄居蟹”,被发配到张家口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改造。摘帽后,经老同学援引,到北京京剧院任编剧。他写了《王昭君》等三个传统剧本,还参加了几个京剧现代戏的创作,是《沙家浜》和《杜鹃山》的主要编剧。这位被“控制使用”的“摘帽右派”,还风光过一把,上了一回天安门。仍在受难的老友黄裳以此被人警告 :不要翘尾巴!
回到北京后,汪曾祺还写了《羊舍一夕》等三个儿童题材的短篇小说,拢共四万余字,后来凑成戋戋小册《羊舍的夜晚》,1963年1月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封面和插图,都是他请老友黄永玉刻的木刻,书名则自行题写。这是他的第二本书。俗话说得好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汪曾祺算是重操旧业,赓续上了写作生涯。他对同在难中、促成此书出版的作家萧也牧一直心存感激。
花甲之岁,禹域春回地暖。时势的变化,家乡的来客,林斤澜、邓友梅等友人的敦促……时来天地皆同力,各种因素综合发酵,汪曾祺压抑积蓄了多年的才情和能量突然爆发,佳作迭出,好评如潮,为当代中国文坛奉献出《异秉》《受戒》《岁寒三友》《大淖记事》《徙》《职业》等一批清奇洗练醇厚隽永的杰作,并以此当之无愧地晋身二十世纪中国*优秀作家前列。
*后十年,汪老创作重心和风格又有明显变化:改写《聊斋志异》;多写随笔;偶写短篇,也是越来越短,越来越直白……
除写作外,汪曾祺能写会画,又是既能吃也能动手做更能写的大名鼎鼎的美食家,喜茶,嗜烟,尤好酒。晚年因健康原因,一度戒酒,萎靡不振。
1997年4月,汪老应邀参加了四川的一个笔会。对索求字画的各色人等,他一视同仁,有求必应。兴之所至,“常常忘乎所以”(汪朝语),忙到深夜,累得够呛。又破了酒戒,大喝五粮液,过足酒瘾。回京后,打算接着参加太湖的一个笔会,机票都订好了。夫人施松卿当时精神已经很衰弱,冥冥之中似有预感,一反常态,坚决不让他去。
正争执不下,5月11日晚,尚未成行,汪曾祺突然消化道大出血,当即被救护车送至友谊医院。16日,汪老病逝,享年七十七岁。据说,他留给世界的*后一句话是:“哎,出院后第一件事,就是喝他一杯晶明透亮的龙井茶!”
天若有情亦老,人难再得为佳。



妙处难与君说

汪老晚年,常常念叨:我还可以活几年;我还可以写几年;我可能长寿……颇为在意生死之事。这是老年人的常态。他走得很突然,未能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不曾亲承謦欬,曾让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感觉憾恨。
终于有一天,我想明白了,释然了:人生不满百,人总是要死的,就是活上一百岁,又怎样呢?汪曾祺一生,活得实在,干得漂亮,走得潇洒。还要怎样呢?还能怎样呢?一位“文章圣手”(贾平凹语),一介高邮酒徒,未及病愈喝上龙井茶,未及老态龙钟,没让自己体验临终的万般痛楚,没给家人留下任何负累,当断则断,说走就走——这何尝不是*好的永别方式?
汪曾祺已在北京福田公墓安眠近二十年。长留人间的,是他约两百万字的作品。《汪曾祺文存》则蒐集了其中的泰半与精华。
书画萧萧余宿墨,文章淡淡忆儿时。文如其人,于汪老起码可谓差之不远。为人为文,我*欣赏他的就是:随便。他成为我*偏爱的当代作家,其来有自。我喜欢他一以贯之的真诚朴素,惊叹他观察描述平民百姓和生活细节的温馨细致,佩服他下笔如有神的不羁才气。他的作品,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浓厚的抒情色彩,浓烈的个人特质,既有意思,又有趣。庸常岁月读汪,是爱好,也是习惯,更是享受,可以强烈体验到生活中清新、明朗,充满生机和趣味的一面。他写人物,写地方风情,写花鸟虫鱼,写吃喝,写山水,写掌故……惯于淡淡着墨,却又有那么一股说不清道不明、回甘独特的韵味。汪作给我带来的阅读快感和审美情趣,历久弥深,挥之不去。
汪曾祺说 :人家写过,我就决不这样写。又意有所指地说:我对一切伟大的东西总有点格格不入。他自认:不是大家,算是名家吧。坦言: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他呼吁:让画眉自由地唱它自己的歌吧!他期待 :自己的写作“有益于世道人心”,“人间送小温”。性情的温和与骄傲,对生活的随意与用心,对民族传统的继承与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写作态度的无可无不可与不离不弃,文字的典雅考究与接地气,无处不在的悲悯与一种不可遏止的生命的内在的欢乐,在他的身上和笔下得到奇妙的融合与统一,浑然无间。他的语感,他的文字,是当代汉语文学的*高结晶。
如果您想阅读更具质地,生活更加美好,那么,选择读汪,当为上策。跟汪曾祺交个朋友吧。至于他的作品究竟具有怎样出类拔萃不同凡响的特质与魅力,纵有万管玲珑笔,难写瞿塘两岸山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还请读者诸君自行体验罢。汪老仙逝,倏忽廿载。他曾写道 :

很多人都死了。(《桥边小说三篇:詹大胖子》)

很多歌消失了。
……
墓草萋萋,落照昏黄,歌声犹在,斯人邈矣。(《徙》)

赵宗浚第一次认识了王静仪。他发现了她在沉重的生活负担下仍然完好的抒情气质,端庄的仪表下面隐藏着的对诗意的、浪漫主义的幸福的热情的,甚至有些野性的向往。他明明白白知道:他的追求是无望的,他第一次苦涩地感觉到:什么是庸俗。(《星期天》)

笃——笃笃,秦老吉还是挑着担子卖馄饨。
真格的,谁来继承他的这副古典的,南宋时期的,楠木的馄饨担子呢?(《晚饭花·三姊妹出嫁》)

菌子已经没有了,但是菌子的气味留在空气里。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要等多久,才会再出现这么一位可爱的老头儿,才能再看到如此精妙神奇的文字呢?



2017 年3月16日凌晨初稿
5 月16日,夏历丁酉立夏后十一天,改定于深圳天海楼
时值汪曾祺先生逝世 20周年纪念日


《汪曾祺文存:昆明的雨》 文的呼吸,生活的诗意 汪曾祺先生,这位中国当代文学的独树一帜者,以其温润隽永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充满烟火气却又不失诗意的世界。他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缓缓流淌,滋润着读者的心灵,让我们在喧嚣的尘世中寻得一隅宁静,体会生命中最本真的美好。《汪曾祺文存:昆明的雨》便是这一精神的集大成者,它不仅仅是一部作品的集合,更是一扇窗口,引领我们走进汪曾祺先生那独特的文学宇宙。 本书的标题“昆明的雨”,本身便承载着一种意境。“昆明”,这座城市,以其温和的气候和宜人的风景闻名,也常常与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联系在一起。“雨”,在许多文化中,既是滋养万物的甘霖,也可能象征着一种淡淡的忧愁或静谧的思绪。将两者结合,便勾勒出一幅画面:在湿润温润的空气中,伴随着淅沥的雨声,一种沉静而富有生命力的生活气息在徐徐展开。这不仅仅是对一处地理空间的描摹,更是对一种生命状态的写照。 《汪曾祺文存:昆明的雨》收录的作品,如同一颗颗散落在时光长河中的珍珠,每一颗都闪烁着独特的光芒。这些作品并非刻意为之的宏大叙事,而是截然不同的短小精悍的篇章。它们涵盖了汪曾祺先生不同时期的创作,无论是早期的小说、散文,还是晚年的随笔,都凝聚了他对生活深刻的体悟和对文字炉火纯青的驾驭能力。 在小说方面,汪曾祺先生的人物塑造是极具匠心的。他笔下的人物,往往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平凡甚至有些落魄的普通人。然而,正是这些“小人物”,在他的笔下却焕发出了动人的光彩。他从来不刻意去歌颂,也不轻易去贬低,只是用一种平实而温和的目光去观察,去记录。他捕捉人物细微的表情、习惯性的动作、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情感,将他们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他们的生活或许清贫,或许充满无奈,但他们身上总有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坚持。读汪曾祺的小说,我们仿佛能闻到人间烟火的气息,听到市井的喧嚣,感受到生活真实的脉搏。他擅长以一种“不疾不徐”的节奏,讲述故事,让人物在自然流淌的叙事中,慢慢地生长,慢慢地被理解。 散文,是汪曾祺先生最能展现其性情和风骨的体裁。在这些篇章里,他卸下了小说创作的叙事外衣,以一种更为自在、更为随性的姿态,与读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他写故乡,写亲人,写童年记忆,写旅途见闻,写他对风土人情的观察,写他对花鸟鱼虫的喜爱。他的散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煽情的段落,只有真挚的情感和敏锐的观察。他能够从寻常的景物中发现诗意,从琐碎的生活细节中提炼出哲理。他的文字,有一种“四两拨千斤”的力量,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意味深长。读他的散文,你会觉得仿佛与一位博学而温和的长者在促膝长谈,他的话语里充满了智慧和情趣,让你不觉间便被他所吸引,所感染。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汪曾祺先生在书中对于“吃”的描写,堪称一绝。他对于美食的描写,并非单纯的味蕾享受的炫耀,而是将食物与人、与地方、与记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写的食物,往往是家常的、朴实的,但在他笔下,却仿佛拥有了灵魂。那一道道菜肴,不仅仅满足了口腹之欲,更是承载着一段段往事,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一道简单的家常菜,到地方特色的小吃,他都能用充满感情的文字,将其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读来垂涎欲滴,更让人对其中蕴含的人情味和乡土情怀深深动容。这种对“吃”的精妙描摹,不仅是对物质生活的礼赞,更是对生命本身的一种热爱和尊重。 《汪曾祺文存:昆明的雨》所呈现的,是一种“以小见大”的智慧。汪曾祺先生的作品,很少涉及宏大的历史事件或激烈的社会冲突,他更愿意将目光聚焦于日常生活的细节,聚焦于普通人的情感世界。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人性的复杂,以及生命本身的顽韧。他的文字,有着一种“四两拨千斤”的力量,他用最朴素的语言,描绘出最深刻的意蕴。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特质,便是其“闲适”的风格。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当下,阅读汪曾祺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慢下来”的体验。他的文字,不急不躁,如同他笔下的人物一样,不争不抢,自有一种从容的风度。这种闲适,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一种对美的追求,一种在喧嚣中保持内心宁静的能力。他用他特有的文学语言,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可以暂时栖息的精神家园。 《汪曾祺文存:昆明的雨》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上的成就,更在于其对当代人精神层面的启迪。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常常感到精神的匮乏和焦虑。汪曾祺先生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不同的生活视角。他告诉我们,真正的美好,往往就隐藏在平凡的生活之中;真正的幸福,不一定需要轰轰烈烈,而可以是一种淡淡的喜悦,一种内心的安宁。他的文字,是对生命最温和的提醒,也是对灵魂最深情的抚慰。 本书的结构,或许并非严格按照某种逻辑顺序编排,但这种“散落”的结构,反而更符合散文的特质。每一篇作品,都可以独立成章,又彼此呼应,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而丰富的文学世界。读者可以随心所欲地翻阅,在任何一个角落驻足,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惊喜和感动。 “昆明的雨”,是这场文学之旅的引子,也是这场文学之旅的意境。它不仅仅是写实性的描写,更是作者内心的一种情怀的投射。这种情怀,关乎对生活的热爱,关乎对自然的敬畏,关乎对人性的洞察,关乎一种温良而坚韧的生命态度。 总而言之,《汪曾祺文存:昆明的雨》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作品。它没有惊涛骇浪般的起伏,没有撕心裂肺的呐喊,但它有深沉的底蕴,有隽永的韵味,有温润的力量。它是一场与汪曾祺先生的文学对话,也是一场与内心深处的自我对话。阅读本书,你会发现,原来生活可以如此简单而美好,原来文字可以如此朴素而动人。它让你在感受文字魅力的同时,也能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找回那些失落的情感,并在“昆明的雨”一般的意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宁静与安然。 它是一本让你在阅读后,能够真正地“慢下来”,去体会生活中的点滴,去感受文字的力量,去拥抱生命本身的温柔与诗意。在这片“昆明的雨”滋润过的文字沃土中,每一位读者都能找到自己心灵的归宿。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汪曾祺先生,我一直觉得他是一位非常“接地气”的作家,他的文字有着一种洗尽铅华的质朴,读起来让人心安。这次看到《汪曾祺文存:昆明的雨》这本书,我 immediately 升起一种想要一探究竟的冲动。虽然我还没有读过这本书的内容,但仅仅是“昆明的雨”这个标题,就足够勾起我的好奇心。我猜想,汪曾祺先生笔下的昆明之雨,一定不是简单的天气记录,而是一种情绪的抒发,一种意境的营造。他会不会在雨中描绘那些昆明特有的风景,比如那些老旧的建筑,那些热闹的市场,那些悠闲的人们?会不会有他对雨中滋味,雨中声音,雨中色彩的独特感受?我尤其期待他对于食物的描写,因为我知道汪曾祺先生对于美食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见解。我想,这本书一定能让我感受到一种浓浓的人情味,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一种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评分

初次翻开《汪曾祺文存:昆明的雨》,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昆明这个地方,这个我未曾亲临但早已在无数文字和影像中有所勾勒的城市。对于汪曾祺先生,我的印象是深刻的,他的文字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总能轻易地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他擅长描绘生活中的细微之处,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日常,在他的笔下却变得熠熠生辉。这本书的“昆明的雨”这个副标题,更是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我脑海中想象着,雨丝轻柔地洒落,打湿了石板路,也洗涤了城市的喧嚣。那些老街,那些老房子,在雨的滋润下,会呈现出怎样的风貌?雨声会是什么样的旋律?雨滴落在屋檐上,滴滴答答,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出现关于昆明当地的美食描写,汪曾祺先生对吃的讲究是出了名的,他的文字里总能让食物变得格外诱人。不知道书中会不会提到那一口口热气腾腾的米线,或是那些充满地方特色的糕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那个雨中的昆明,去感受它的气息,去品味它的味道,去听它的声音。

评分

《汪曾祺文存:昆明的雨》这本书,光从名字上就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韵味。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对我而言,一直是一种治愈的力量。他的文章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深刻的哲理,而是聚焦于生活本身的平淡与美好。他能够从最寻常的事物中挖掘出不寻常的意趣,比如一道菜,一朵花,一个人,在他笔下都仿佛有了生命。而“昆明的雨”这个主题,则让我联想到了很多画面。昆明,这座春城,我想象着它的雨,一定也带着与众不同的气息。是那种带着泥土芬芳,混着青草香气的雨?还是那种湿润而温和,让人感觉无比舒心的雨?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看看,汪曾祺先生是如何捕捉和描绘这种独特的雨,以及在雨中,昆明的城市和人们又是怎样一番景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去感受那份属于昆明的、湿润而宁静的美好,去体会那些被雨水洗刷过的,更加纯粹的景象。

评分

说实话,我对汪曾祺先生的文章一直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总觉得他的文字就像是老朋友在聊天,没有矫揉造作,只有真诚的分享。这次看到《汪曾祺文存:昆明的雨》这本书,我的兴趣一下子就被勾起来了。“昆明的雨”这几个字,听起来就充满了故事感,而且又带着一丝淡淡的忧愁和诗意。我很好奇,汪曾祺先生会以怎样的视角来描绘昆明的雨?是那种淅淅沥沥,让人想要躲在屋檐下静静发呆的雨,还是那种瓢泼大雨,带着几分磅礴气势的雨?他笔下的雨,大概不会是单纯的天气描写,更会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对过往的回忆,或者是一种对人生的感悟吧。我一直都很喜欢他写人物,写那些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们身上总有一种朴实而动人的生命力。我期待在这本书里,也能看到那些在昆明雨中生活的人们,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点点滴滴。我想,这本书一定能让我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力量,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评分

《汪曾祺文存:昆明的雨》这本书,光是书名就有一种江南水乡的温婉和一种对旧时光的怀念。汪曾祺老先生的文章,我一直觉得读起来就像是在喝一杯清茶,不浓烈,却有悠长的回味。他的文字里有一种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那种对人间烟火气的热爱,让人读了之后,仿佛自己也经历了那些寻常巷陌中的风景。想象一下,在某个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手里捧着这本书,读着那些关于美食、关于风物、关于人情的故事,是不是就能感受到一种宁静和满足?我总觉得,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有一种“四两拨千斤”的力量,他不是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而是用最朴素、最真挚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你身临其境。那些他笔下的昆明,不知道是怎样的光景?是湿漉漉的街道,还是弥漫着茶香的街角?我期待着,透过他的文字,去感受那里的天气,那里的声音,那里的味道,以及那里的人。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个被时光温柔浸润过的世界。

评分

内容顶级,就是纸张有点差,这个编者戏太多了。

评分

下雨天快递师傅把好书送到家门口,京东物流就是棒!下雨天快递师傅把好书送到家门口,京东物流就是棒!下雨天快递师傅把好书送到家门口,京东物流就是棒!

评分

在实体书店买了汪曾祺的第一册,心动

评分

在实体书店买了汪曾祺的第一册,心动

评分

在实体书店买了汪曾祺的第一册,心动

评分

快递速度很快,包装完好,不错。

评分

这套书收集了汪曾祺的大部分作品,还是比较全面的。

评分

经典作品!值得收藏!

评分

不错,一直很喜欢汪曾祺的作品,这套书做的还是挺不错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