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日本人用漢語嚮中國讀者介紹他眼中的美國,這本身就很有意思;而且作者又是加藤嘉一這個 “中國非常有名的日本人”。這位眼光獨特的觀察傢,從國際關係的視角分析中美關係——新型大國關係,以“第三眼”的身份嚮中國讀者介紹我們“看不透”的美國社會。書中介紹的美國學者、政治觀察傢對當代中國崛起、中國走嚮何方的看法,真真能讓你我有點兒吃驚。
引子 為何赴美
第1 章 查爾斯河畔
第2 章 哈佛大學
第3 章 戰略傢
第4 章 中國
第5 章 傅高義和福山
第6 章 華盛頓
第7 章 大選
第8 章 民主
第9 章 愛國
第10 章 哈德遜
第11 章 邁阿密
第12 章 “美國人”
尾聲 發現“無用”的自己
附錄1 在美國,思考中國與世界
附錄2 特朗普來瞭
後記 沒有退路,隻能嚮上爬
引子 為何赴美
現在,我已經離開美國,結束瞭為期三年的訪學生活,迴到瞭中國。作為本書的開場白,我就寫寫為什麼要奔往美國,那段僅屬於我的、微不足道的曆史吧。
我從小喜歡看世界地圖,與跑步一樣,也是我的愛好。日本的孩子們深受“文武兩道”這一儒傢精神的熏陶,對我來說,看圖是文,跑步是武。一邊看地圖,一邊搜尋美洲大陸在哪裏、非洲大陸在哪裏;疑惑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綫在哪裏,思考為什麼非洲大陸以黑人為主,而在我所生活的日本除瞭“外國人”以外多是黃種人……世界地圖就像一麵鏡子,照見瞭我和世界的關係。
不過,也有無可奈何的成分。
我齣生在日本伊豆半島的農村,根本沒有機會接觸外國以及外國的文化。我們平時在傢裏也吃漢堡、意大利麵、咖喱飯、麻婆豆腐,但我們基本不把它們看作“外國菜”,更多視為“傢常菜”。日本人一嚮或積極或被動地吸收來自海外的製度、技術、文化,但吸收的過程並不是以中央政府宣布戰略、動員資源等方式讓國民産生強烈的意願,而是自然而然、自下而上、潛移默化的。所以,在當今的日本社會,無論是製度文化、經營模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許多都是從海外進口的,可一旦被日本社會吸收之後,我們就很少有意地去識彆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他者的。
初中三年級的時候(1999 年),我終於有機會齣國瞭。對於從小拿著世界地圖想象國際格局、渴望齣國遊學的我來說,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當時我參加瞭學校的畢業旅行,去澳大利亞待瞭兩周,有10 天是住在布裏斯本的寄宿傢庭(Home Stay),3天在悉尼住酒店。那是一次讓我徹底開闊眼界,進一步産生齣國遊學衝動的旅行。迴到日本後,我下定決心:盡早齣國,越早越好。可能與第一次訪問的國傢是澳大利亞有關,我後來特彆想去“白人支配的社會”,算是一種盲目的崇洋媚外吧,現在想來覺得有些慚愧,我(或許也是因為深受日本“主流”社會輿論的影響)無意中把外國理解為西方,外國人理解為白種人,而忽略瞭其他國傢、社會、人種的存在與奮鬥。
這一切充分錶明當年我在價值觀上的盲目性和觀念上的局限性。由於我本人的能力和傢庭的條件有限,高中畢業後我無法到心目中的“外國”留學。後來,我說服瞭自己:到一個與眾不同的正
在崛起的又不需要花很多錢的國傢留學。先這樣吧。再加上我高中時的夢想是到聯閤國工作,當“國際公務員”,所以最好就是到能學習聯閤國通用語言——英語、法語、西班牙語、俄語、阿拉伯語和
漢語的國傢。於是,我選擇瞭中國,奔往北京。在此過程中的故事,我曾在其他中文書刊以及中國記者采訪我的視頻或文字裏闡述過,就不重復瞭。不得不承認的是,當年我選擇中國,前往北京是比較
被動的,甚至不是心甘情願的。
以上這些鋪墊,為的是錶達一種心境。我至少從15 歲起,心裏就始終暗戀著一個國傢:美國。
來到中國之後,我比較快速地適應瞭中國的生活,從改革開放中的中國社會,以及活在當下的中國人身上學到瞭許多,也受到瞭很深的刺激。迴憶過去,我毫不猶豫地認為,當時選擇中國是正確的。但同時心裏仍始終惦記著美國,畢竟暗戀過,難以放下。本科畢業之際,我曾想過要不要申請美國的研究生,但由於那時正是我與中國公共輿論聯係密切的時期,就決定暫時留下來,一邊在中國讀研究生,一邊繼續深化自己與中國公共輿論之間的聯係,盡可能地嚮它們發聲。
研究生畢業時,我也想過要不要申請美國的研究生,但由於那時正是我與中國公共輿論聯係的“高峰”時期,就決定再次暫時留下來,謀求進一步深化與中國公共輿論之間的關係。
2011 年下半年,我開始為次年的安排做準備。一個是到上海復旦大學講學,另一個是到美國哈佛大學訪學。先確定的是後者,至於前者,到瞭2012 年纔正式定下來。2012 年2 月到7 月,我有幸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擔任講座學者,負責“跨文化傳播”這門課程。在上海待瞭一個學期,2012 年8 月前往美國。對我來說,離開北京,赴任上海時能夠確定半年後前往美國是令人欣慰的。
就這樣,我終於有機會實現自己小時候的夢想瞭。雖然比我想象得晚瞭一些,赴美時我已滿28 歲,與理想的境況比,遲瞭10 年時間。不過,沒關係,畢竟可以去瞭。前方是自幼就夢想的桃花源,甚至烏托邦。珍惜吧,少年。
從離任復旦新聞學院到前往美國,中間有1 個多月的時間。那段時間,我先迴瞭一趟北京,整理瞭書房的東西(畢竟生活瞭9 年的城市,許多有形無形的東西需要收拾和整理),然後迴日本辦簽證等手續。
迴到傢鄉伊豆,我開始思索到美國以後,自己應該抱著什麼樣的目標和狀態麵對每一天。我總結瞭三點:其一,好好瞭解美國社會。美國是傳說中的超級大國,也是世界上最發達的社會,不去瞭解美國(不管瞭解的程度如何),我這一輩子恐怕是不完整的,極端一點說,甚至是白活瞭。況且,我是在日美結盟的框架內成長起來的一代,日美同盟是日本社會、日本國民能夠平安過日子的大前提,因此,不去瞭解美國,作為一個日本人是不閤格的。
其二,好好瞭解美國學者,尤其是研究中國問題、東亞問題的相關人士如何看待中國。在中國學習生活瞭9 年半,我已經把觀察中國、思考中國、錶達中國當作一輩子要從事的事業。那時候的我已經下決心堅持中文寫作。那麼,美國的學者、專傢、戰略傢們如何看待中國,對我來說無疑是一門必須花工夫去瞭解的必修課。
其三,好好探索我的祖國——日本在中美“兩強”時代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發揮什麼樣的作用。我大學期間學習的是國際關係,這是我理想中的專業,如前所述,我從小就喜歡翻看世界地圖,想象國際關係。以愛好為專業,讓我感到很欣慰,很幸福。那麼,這第三點也是我學習國際關係的延伸部分。我是一個日本人,不管在什麼地方,以什麼身份,觀察美國也好,反觀中國也罷,“祖國視角”必須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
抱著這三點目標,帶著一個大箱子和一個運動包,我到瞭成田機場。忽然想起,9 年半以前,18 歲的我第一次前往北京,也是從成田機場齣發的。那時,父親開車,與母親、弟弟、妹妹一起為我送
行。記得那時候,路上堵車,時間很趕。我帶著一個大箱子、一個大運動包,還有一個普通包。辦登機手續時纔發現我的行李太多瞭,兩個大的不能托運,隻能帶上一個小的,竟然還超重瞭。我跟傢人們恐慌瞭好一陣子,商量過後,最終聽取瞭機場工作人員的建議,把大運動包郵寄到北京大學留學生辦公室,收件人姓名是隨便寫的。幸運的是,我的包裹平安抵達北大留辦。
寄完包裹,把箱子托運完,拿到中國東方航空公司的登機牌,在齣發廳,與傢人告彆,一個人齣境。坐上飛機,開始讀離彆時母親遞給我的一封信,我哭瞭。
將近10 年過去瞭,如今再次遠行。我很自然地從東京坐上電車到成田機場,沒迷路。怎麼走,我很清楚。赴美簽證早已辦好,不猶豫,也沒有不安。冷靜辦好登機手續,托運瞭一個大箱子,手裏拿著一個運動包。齣境,坐上達美航空公司(Delta Airline)的航班。父親已經不在瞭,傢人也沒來送我。我一個人,心態格外平靜,這一次,沒有信,也沒有哭。
這是一次充滿驚喜與啓發的文化碰撞之旅。作者在《我所發現的美國》中,巧妙地將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融匯一爐,展現瞭美國豐富多元的文化肌理。他不僅僅是對錶象的描繪,更是深入探究瞭那些形成這些文化獨特性的根源。我驚嘆於他能夠捕捉到不同文化群體之間的微妙互動,以及他們在碰撞中産生的新的活力。從東海岸的藝術氣息,到西海岸的創新精神,再到中部地區的質樸民風,每一個角落都充滿瞭令人著迷的故事。我尤其喜歡他對不同族裔在文化融閤中所扮演角色的描繪,那些跨越語言和背景的交流,展現瞭美國作為“大熔爐”的獨特魅力。這本書讓我對“文化”有瞭更廣闊的理解,它不再是僵化的標簽,而是流動的、不斷演變的生命體,而美國,正是這樣一個充滿活力的文化試驗場。
評分一本讓人欲罷不能的旅程!讀完《我所發現的美國》,我感覺自己好像真的踏遍瞭這片廣袤的土地,親身經曆瞭一場場震撼心靈的遇見。作者的筆觸細膩入微,不僅僅是記錄瞭那些著名的地標和景點,更深入挖掘瞭隱藏在日常生活中那些不為人知的閃光點。無論是某個小鎮清晨彌漫的咖啡香氣,還是街角藝人彈奏的憂傷鏇律,都仿佛被賦予瞭生命,在文字間鮮活跳動。我尤其喜歡他對人物刻畫的深度,那些偶遇的陌生人,他們的故事、他們的笑容、他們的眼神,都如此真實而動人。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夠從最平凡的人物身上挖掘齣最不平凡的靈魂,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有血有肉的美國。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地理的探索,更是關於人性的洞察。它讓我重新審視瞭“發現”這個詞的意義,原來,真正的發現,往往不在於目的地,而在於旅途中的每一次心跳與共鳴。
評分閱讀《我所發現的美國》,仿佛經曆瞭一場心靈的洗禮。作者以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描繪瞭那些觸動靈魂的瞬間。他善於捕捉生活中的細微之處,用文字構建齣一幅幅充滿情感的畫麵。我被那些關於自然風光、人文景觀的描寫深深吸引,那些壯麗的山河、古老的建築,都仿佛在作者筆下獲得瞭新的生命。但他更厲害的是,他能夠將這些外部的景象與內心的感受巧妙地結閤起來,讓我不僅僅是“看到”,更是“感受到”。書中的那些關於個人成長、人生哲思的片段,更是引發瞭我深刻的共鳴。它沒有直接給予答案,而是留給我廣闊的思考空間,引導我去審視自己的內心,去探索生命的意義。這是一本充滿智慧與溫暖的書,它讓我重新審視瞭生活,感受到瞭生命的美好與力量。
評分《我所發現的美國》是一麵棱鏡,摺射齣這個國傢在時代浪潮中的變遷與演進。作者以敏銳的洞察力,捕捉到瞭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社會思潮等宏觀因素對美國社會帶來的深遠影響。我讀到書中關於那些曾經輝煌如今麵臨轉型的工業城市的故事,以及新興科技産業帶來的活力,讓我深刻感受到瞭美國經濟的韌性與變革。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個體在時代變遷中的掙紮與適應的描寫,那些在新舊觀念交織下的睏惑與選擇,都充滿瞭真實的力量。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動態的、不斷發展的美國,它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不斷的挑戰與機遇中尋找新的方嚮。它鼓勵我去思考,在快速變化的時代裏,我們應該如何保持清醒的頭腦,如何適應變化,如何在變革中尋找屬於自己的位置。
評分《我所發現的美國》是一次對“美國夢”的一次深刻反思與重塑。它沒有迴避這個國傢的陰影和不完美,反而以一種更加冷靜和客觀的視角,去審視那些曆史留下的傷痕,以及當下社會所麵臨的挑戰。作者的文字充滿瞭力量,但卻不帶任何說教意味,他更像是帶著我們一起去觀察、去感受、去思考。我被書中那些關於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片段深深打動,他們的掙紮、他們的希望、他們的堅持,構成瞭這個國傢最真實的麵貌。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常常被媒體塑造的單一形象所濛蔽,而忽略瞭那些多元的聲音和復雜的情感。它鼓勵我去打破固有的認知,去理解不同群體的訴求,去感受那些被邊緣化的個體所承受的壓力。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反復品味的著作,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感悟,都會讓我對這個國傢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很好
評分沒法曬瞭,是很好
評分非常好
評分非常好
評分給朋友帶的,沒看,外麵有塑料包裝,看起來質量還行。
評分沒法曬瞭,是很好
評分很好
評分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評分非常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