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下怀人

榆下怀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裳 著
图书标签:
  • 诗歌
  • 唐诗
  • 五言诗
  • 怀古
  • 思乡
  • 情感
  • 文学
  • 古典诗词
  • 抒情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2925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985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47
字数:20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数十位大家民国时赠与作者的墨迹历经沧桑后失而复得。
  以如椽大笔还原老辈文人们的至情至性。
  带你走近一纸纸笺墨背后的传奇掌故。

内容简介

  本书是记述作者黄裳自20世纪40年代起收集当代作家、艺术家手迹的散文集。
  作者自青年时起收集的“时贤”手迹,到上世纪80年代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文史资料了”。于是,在三十多年以后,作者又陆续请来当年的师友重写已经失落的手迹。散文的写作时间穿越了半个世纪,遍及祖国大江南北,生动地描写了各种类型的作家和艺术家,反应了不同时期的风貌,鲜活有趣,读之不觉令人神驰。

作者简介

  黄裳(1919—2012),原名容鼎昌,祖籍山东益都(今青州)人,满族,笔名黄裳、勉仲、赵会仪,当代散文家、藏书家、高级记者。黄裳学识渊博,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当代散文大家”,在戏剧、新闻、出版领域均有建树,晚年更以藏书、评书、品书著称于文坛,著有《锦帆集》《黄裳书话》《来燕榭读书记》《榆下说书》等。

精彩书评

  黄裳先生是真正的文章高手,他的文章不花哨,深邃的道理用平实的表述,很难有人超过他。
  ——王元化

目录

傅增湘……1
忆郑西谛……10
沈兼士……15
朱佩弦……19
浦江清……22
记巴金……26
跋《卖艺人家》……69
郭沫若……75
忆李广田……79
老 树……83
茅盾印象……88
过去的足迹——吴晗纪念……91
海内存知己……110
诗人冯至……113
周乔峰……116
马叔平……118
贺昌群……123
忆马叙伦……127
盋山一老……131
老虎桥边看“知堂”……135
五石居士……139
王剑三……144
乔大壮……149
润例及其他……153
许寿裳……157
宿 诺……159
《玉君》与杨振声……165
槐 痕……169
忆俞平伯……173
三 叶……185
天行山鬼……188
涉园主人……191
冰心的手迹……199
张奚若与邓叔存……202
《卷葹》……208
秋明室……212
怀陈凡……217
诗人的遗简……220
徐森玉与《花间集》……225
森玉先生纪念……227
自庄严堪……232
弢翁纪念……237
《无题》……241
废 名……244

精彩书摘

  文摘一:关于巴金的事情
  一
  这是朋友F出给我的题目,已经好几年了,可是一直踌躇着不敢下笔。我感谢朋友对我的信任,可是自己知道做好这个工作是不容易的,没有把握。作为一个后辈,我对巴金的了解实在不多。记得有一次在他家里谈天,一位客人提出要我写点什么有关他的东西,我觉得有点惶恐,就声明我对他的了解实在太少,我举出的理由是,巴金曾说过“在中国作家中我受西方作品的影响比较深”,可是在这方面,我的知识却非常贫乏,不懂的东西太多了。不料他听了哈哈笑道:“你弄的那些东西我也不懂。”这就使我更为尴尬。其实我只是想顺手找一个理由来推掉,并没有除此以外对他就有足够了解的意思。但他的话也给了我一种启示,即使如此,知道多少就谈多少,懂得什么就讲什么,问题还是不难解决的。不过实在的困难也正在这里。有一部古书上讲过做文章的“秘诀”就在“趋”与“避”两个字,懂得了这一点天下就不再有难做的文章。这实在是经验之谈。应该怎么说就跟着人家一起说,不该说或不能说的就避开不说。这正是一条写作的坦平大道,但是困难恰好在这里出现。应该说可以说的人家已经说了许多,用不着再来画蛇添足;不该说的呢旁人倒少有说及,但我真的就能很好地一一说出来么?看来一切都是可疑的。总之,没有勇气是不行的。
  我确实相信,要真正了解一位作家,最好的办法是去读他的作品,尽可能全面完整地读。我尝试过用这办法来从头读巴金的书,从近作开始。在阅读过程中自然会记起许多旧事、谈话。开始时是高兴的,以为到底摸到了门路,可是随即又感到了茫然,从纷繁的线索中很难理出一个头绪。正如海边的居民,日日面对大海生活,对那一碧无垠的海水波浪与涛声都熟习、惯常了,但对大海本身却还是摸不透,还只是一个茫然。
  可以举一个例子。在已经出版的四本《随想录》里,他在很多地方谈到了“文化大革命”,照他自己的说法这也许是“老年人翻来覆去的唠叨”,从第一篇《说“望乡”》开始,一直谈到第一百二十五篇,看来今后还要说下去。可以说他是从“文化大革命”还是个“禁区”时开始,一直说到彻底否定“文革”,……他在谈论“文化大革命”时,还常常接触到“文革”以前的许多事情。“老年人的唠叨”是讨人厌的,早就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见来了,可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
  我觉得只将“文革”看作那荒谬绝伦的十年,总不免是过于天真的想法,正如我们站在长江大桥的中腰,俯视江水,遥望江天,无论是赏心悦目还是惊心骇目,以为“叹观止矣”,终于还是“短视”的。因为他忘记了怎样一步步走上桥头,也没有想到还得一步步走下桥去,前后的引桥比起桥身来好像还要长一些。对于这样的问题,一个科学家或一个文学家、哲学家都不会作出不同的答案。
  巴金最近在一篇《随想录》里谈到了他与杂文家林放之间的交往,提到前两年林放因为写了一篇《江东子弟》的杂文随即接到了恐吓电话的事。这件“小事”就足以说明我们目前还在“引桥”上慢慢地往下走,路还远远没有走完。“大写十三年”的故事也是《随想录》里曾经提到过的,那是1963年的事情,谁都看得出这个口号与“文化大革命”的关系,是一个信号,可是不久前还有人站出来为之辩解,说口号还是正确的。在提出彻底否定“文革”的时候,三七开的议论也重新搬了出来。与《江东子弟》的无头电话不同,这些议论都是堂皇地出现的,被看作一种“革命化”的内容出现的。这都不是梦话,是现实的生活。只有明白这一切,才能理解他“老人的唠叨”,才能明白,不是他揪住“文革”不放,实际上到今天“文革”还在揪人。
  巴金是想认真弄清“文革”的来龙去脉,取得经验,使我们有可能不让这种“浩劫”再度发生。他为自己规定了几条,即使是身历其境、身受其害的人,如果不肯深挖自己的灵魂,不愿暴露自己的丑态,就不可能真正理解这个“十年浩劫”。他写《随想录》,就是在不断地挖掘自己的灵魂,挖得越深、越痛,也愈困难。“探索”的结果是说出了“真话”,同时也用实践表现了一个作家的勇气与责任心。
  巴金的自我解剖,并不只是个人的事业。在几册《随想录》前面都附有插图,是作者在不同时期留下的生活照片,有许多轻松地带着笑容,也有一两幅是在沉默思索。就从照片上也可以看出他在不同时期的精神状态,说明这几年的路并不是平静地走过来的,解剖自己也不是关在实验室里的科研工作。他为《序跋集》写的序文中有一节描写“风”的话,我觉得写得好。他写出了某些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写法是隐喻性的,这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写出真实来的文学方法。他说,当风开始刮起来的时候,“我看见很多人朝着一个方向跑,或者挤成一堆,才知道刮起风来了。”“大块噫气”是自然界的风,在社会上,伴随着风起来的则是各种样式的叽叽喳喳,也正是这叽叽喳喳造成了风的声势。这就使人们记起了才过去不久的十年以及十年以前的岁月。人们在这种刮风的季节里过得够久了,积累了经验也留下了后遗症。巴金说他过去在一个很长时期里很怕风,但终于见了世面,而且活了下来,直到今天,他还不能断言从此不怕风,“不过我也绝不是笔记小说里那种随风飘荡的游魂。”
  这些话说得很沉痛也很坚决,使我联想起曾经议论过一阵子的“看破红尘”。人们在曾经沧海之后是很容易“看破红尘”的,不过“看破”以后却有两条不同的道路可走,有人到深山里学道去了,有人却更勇敢地向红尘里大踏步走去。同样是“看破”,但结论却不同。
  巴金多次说过,不少人劝他关起门来安度晚年,不要再写文章,再说话,享受由“相安”取得的好处。可是这办不到,即使每天只能艰难地写一两百个字,而且字越写越小,可是怎样也不肯放下笔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性格啊!
  1983年的秋天他在西湖边上住了一段日子,虽然行动不便,不能有太多的活动,更多的时间只是留在旅馆的房间里,可是看得出他的精神是松弛下来了,飓风已经过去,天空出现了暂时的平静。他还到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去过一次,他有一张百草园中的照相,拄着杖的老人脸上浮出的是欣快的笑。在游禹陵时,他还拖着病腿挣扎着爬到树有“大禹陵”的碑亭前面。这是几年来难得一段平静舒心的日子。可就在杭州的旅馆里又吹来了风,接着就是隐隐的雷声,一场大风暴眼看着就要起来了。
  在以后他住院的日子里,我有时候去看他,也只是随意说笑,并没有谁谈起那阵风暴,可是风暴时时压在心头,摆脱不掉,因此连谈笑也带上了勉强的性质。风暴来得很快,去得并不爽利,决没有自然界雨过天晴那样干脆。
  有一天我正在他的病房里坐着,有一位“大人物”推门而入了。他是来探病的,交换了几句普通的问答以后,大人物说:“我看你还是好好地休息,以后不要再写了。”说完就告辞出去,仿佛特来看病,就是为了说出这两句“忠告”似的。
  这是我碰巧遇上的一次,他当然还受到过别的人的“忠告”,总之不外是希望他“安度晚年”的意思。而这一点,他也早在“随想”中表示了明确的态度。
  朱佩弦
  ……

榆下怀人 楔子 晚风拂过,吹动垂落在窗棂上的榆树枝叶,发出沙沙的低语。屋内,一盏油灯摇曳着微弱的光,将房间投射出长长的光影。我斜倚在窗边,指尖轻轻拂过冰凉的窗棂,目光穿过朦胧的夜色,投向那片被月光笼罩的榆树林。林子依旧,只是那个在林间徘徊的身影,已然远去。 第一章:初遇 那个初夏的午后,阳光穿过层层叠叠的榆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点。我提着篮子,在榆树下采摘着鲜嫩的榆钱。忽然,一阵低沉的咳嗽声自不远处传来。我循声望去,只见一位身着青衣的年轻男子,正靠在一棵粗壮的榆树干上,脸色苍白,呼吸微弱。他身旁,散落着几本泛黄的古籍,墨香淡淡。 出于医者的本能,我放下手中的篮子,快步上前。探了探他的脉搏,虽虚弱却有力,并非寻常病症。他缓缓睁开眼,那双眼睛如一潭深邃的秋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我们就这样,在榆树下,在那个阳光洒落的午后,初次相遇。 他自称是落魄书生,名叫“云舒”。他说自己身患隐疾,常年四处求医。我虽年少,却也略通医理,便细心为他诊治。每日,我都会将新鲜的草药送到他暂居的破旧书斋,为他煎药、调养。我们的话语不多,但每一次交谈,都像是枯萎的心田里,悄然绽放的花朵。 第二章:相知 日子在榆树下悄然流淌,我们的话语也渐渐多了起来。他谈吐不凡,学识渊博,对诗词歌赋、山川地理了若指掌。我惊叹于他的才华,他则欣赏我的细心和善良。 我得知,他原是书香门第的公子,因家中遭遇变故,流离失所,更兼体弱多病,故而隐姓埋名,寄居在这偏僻的小镇。他有时会给我讲他儿时在江南庭院里的生活,讲他求学时的趣事,讲他对未来的憧憬。我则会向他描绘我眼中小镇的宁静,讲述我的生活,我的梦想。 在一个细雨绵绵的黄昏,我们一同坐在榆树下躲雨。雨丝如同薄纱,将整个世界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他望着远处连绵的山峦,低声吟诵:“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我抬头望他,他的侧脸在雨雾中显得格外温柔。那一刻,我的心湖泛起了涟漪,那是从未有过的感觉。 第三章:离别 然而,好景不长。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云舒的病情突然加重。我倾尽所有,搜寻了镇上和周边所有能找到的珍贵药材,日夜在他身边照料。他的身体虽然有所好转,但精神却愈发消沉。 一日,他唤我到床边,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他拿出怀中珍藏的一块玉佩,递给我,说道:“此乃我生母所赠,今日便赠予你。我身患绝症,已时日无多。我…我不想再拖累你了。” 我的眼泪瞬间夺眶而出,哽咽着说道:“云舒,你说的这是什么话!我答应过你,会好好为你调养身体,绝不食言!” 他摇摇头,脸上露出一丝勉强的笑容:“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能遇见你,已是上天恩赐。只是…我终究是要走的。” 他劝我,让我忘了他,去过自己的生活。我知道,他是在为我着想,但他却不知道,我的心早已与他紧紧相连。 第四章:等待 云舒离开后,我的世界仿佛褪去了所有的色彩。我依旧每日去榆树林,只是那里少了一个人,再多的榆钱,也填补不了心中的空缺。我曾无数次想要去找他,可我知道,他离开时,不想让我知道他的去向。我只能选择等待,等待一个虚无缥缈的可能。 我开始专注于医术,希望自己能有朝一日,寻得治愈绝症的良方,找到他。我翻遍古籍,学习各种药方,甚至走出小镇,去更远的地方求学。生活似乎回到了过去,只是,我的心中多了一份执念,一份不曾熄灭的希望。 第五章:重逢的约定 数年过去,小镇依旧,只是我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懵懂的少女。我在镇上开了一间小小的医馆,悬壶济世。镇上的人们都说我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可是,他们不知道,我的心中,始终有一个无法忘却的身影。 在一个清晨,一位陌生老者来到我的医馆。他带来一封信,信封上没有名字,只有一朵淡淡的梅花印记,那是云舒曾在我面前描绘过的,他生母留下的印记。 我颤抖着双手打开信。信中,云舒告诉我,他已寻得一处隐居之地,病情有所缓解,但仍需静养。他让我不必担心,他会好好照顾自己。信的末尾,他写道:“待来年春日,榆花再开之时,我会在当初我们相遇的那棵榆树下等你。若见榆花盛开,便知我心依旧。” 我紧紧握着信,泪水模糊了双眼。来年春日,榆花盛开……这是我们之间的约定,是等待了无数个日夜的期盼。 第六章:再见,与未来 我不知道来年春天,榆花是否会如约盛开,也不知道那棵榆树下,是否真的会出现那个我思念已久的身影。但我知道,我一定会去。我会带着我的医术,带着我的希望,带着我对生命的敬畏,去赴这个迟到了许多年的约定。 榆树依旧,岁月荏苒。无论结局如何,在那棵榆树下,我曾遇见一个人,爱过一个人,等待过一个人。这份情,这份缘,早已深深刻入了我的生命。 (完)

用户评价

评分

“榆下怀人”这个书名,给我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它不像很多现代小说那样直接明了,反而带着一种古色古香的韵味,让人联想到那些发生在古代的,缠绵悱恻的故事。我猜测,这本书的文风可能会比较婉约,甚至带有一些古典诗词的意境,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的情感世界。我尤其期待的是,作者如何将“怀人”这一主题,融入到具体的情节之中。是书中人物在某个特定的季节,某个特定的地点,触景生情,而引发的对故人的思念?还是主人公一生都在追寻一个模糊的身影,一段难以忘怀的过往?这本书,可能不是那种快节奏、强情节的作品,而是更注重情感的铺陈和人物内心的刻画。我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宁静的力量,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故事之中,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一同感受着岁月的流转和时光的变迁。

评分

“榆下怀人”,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怀旧,仿佛是秋日午后,微风吹过榆树,落叶轻轻飘落,思绪也随之飘向远方。我拿到这本书时,就被它的封面设计吸引了,那种水墨晕染的风格,以及上面模糊的人物剪影,无不透露出一种东方古典的韵味,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翻开书页,字里行间流淌的,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故事呢?是发生在古老庭院里的爱恨情仇,还是在市井街巷中的悲欢离合?亦或是,那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关于思念与等待的永恒主题?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找到一些触动心灵深处的故事,一些能够引起共鸣的情感,一些能让我沉浸其中,暂时忘却现实烦恼的篇章。这本书,就像一个久未谋面的老友,带着过去的回忆,静静地等待着与我重逢。它的名字,已经在我心中播下了好奇的种子,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这棵“榆树”下,究竟怀着怎样的人物,又有着怎样的故事,等待着被我一一发掘。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非常有心,书脊的压纹、纸张的质感,都透露出一种沉甸甸的匠心。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温润的触感,仿佛捧着的是一份珍贵的古籍。名字“榆下怀人”,听起来就充满了画面感,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古装剧里,女子在榆树下遥望远方的场景,那种含蓄、内敛的情感,是现代小说中鲜少能见到的。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或许会围绕着几位主要人物展开,他们可能因为某种原因而分离,又在时间的洪流中,彼此牵挂,默默怀念。这种“怀人”的主题,很容易触动人心,因为它触及了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思念。思念一个人,是什么样的感觉?是蚀骨的疼痛,还是是一种甘甜的忧伤?是日复日夜的期盼,还是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放下?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答案,或者,至少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这种情感。它也许不追求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却能在细微之处,展现人物内心的波澜,让读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感受到强烈的共鸣。

评分

这本《榆下怀人》,光听名字就有一种古典美,让人忍不住去想象书中的故事。它不像那些热血激昂的冒险小说,也不像那种烧脑悬疑的推理故事,而是带着一种淡淡的、悠远的愁绪。我感觉,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一个非常懂得生活、懂得情感的人。他/她能从最平凡的场景中,挖掘出最动人的情感,用最朴素的文字,诉说最深刻的思念。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讲述一些关于等待、关于错过、关于遗憾的故事。也许,故事的主人公,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会遇到一位特别的人,但因为种种原因,两人最终未能走到一起,留下了无尽的遗憾。而“怀人”,便是这份遗憾在漫长岁月中的沉淀,变成了一种深刻而温柔的情感。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去感受那种细腻的情感,去体味那种深沉的思念,去理解那些被时间冲淡,却永远不会消失的情感印记。

评分

“榆下怀人”,这个书名就像一首未曾谱写的诗,充满了留白和想象的空间。它给我的第一感觉,是那种安静、内敛的情感,不是大张旗鼓的宣泄,而是在心底深处,默默的涌动。我猜测,这本书可能讲述的是一段关于往昔的记忆,关于那些错失的情缘,或者是在人生旅途中,曾经留下深刻印记的人。这种“怀人”的情感,可能是因为距离的遥远,时间的流逝,抑或是生命的不可抗力,而无法再续前缘,只能在心中默默珍藏。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他们如何在回忆与现实之间穿梭,如何在孤独与期盼中煎熬。这本书,或许不是那种能让你捧腹大笑或者拍案叫绝的作品,但它一定会让你在某个深夜,在某个独处的时刻,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深深的触动,一种对过往美好的追忆,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评分

黄裳作品,值得拥有。

评分

榆下怀人,好书推荐。

评分

榆下怀人,好书推荐。

评分

黄裳作品,值得拥有。

评分

发货快,是正品,我,下次还要购买

评分

榆下怀人,好书推荐。

评分

发货快,是正品,我,下次还要购买

评分

黄裳作品,值得拥有。

评分

发货快,是正品,我,下次还要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