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匠人匠心,是更好的生活方式:书中讲述的是匠人的故事,是器物的故事,但是更多的是想传递出一种精神,一种生活方式: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一辈子只爱一个人。这就是所谓的匠人,他们可能是孤独的,是枯燥乏味的,但是不慢待每一分钟,是不辜负时间,投入自己热爱的事,不辜负生活。不负,就是我们想要的生活。
2.有别与纪录片,全新升级内容:书的基础是纪录片,但是书中的内容却是纪录片里没有涉及到的、全新的内容,由知了青年团队的作者撰写,书中匠人的故事、技艺的技法都是纪录片没有呈现给大家的。作者没有把更多的笔墨停留在器物上,而是走进每个匠人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他们的个人生活为器物做生动注解,这种匠人故事之美让人心动。记录片中没有涉及到的详细技法、匠人的生活、器物背后的故事以及文化传承等内容,书中都有细细讲述。
3.全彩精致排版,不少于300张的照片:详尽细腻的文字,配上精美的照片,没有视频节目的时间限制和快节奏,让读者慢慢融入手工匠人们的生活中,不仅可以体会到技艺的传承,还可以感受到一种感动。
15位来自亚洲各地的的手工匠人,为接近极ZI,倾注一生。
15件精妙器物,丰富翔实的技术和工艺解读,探寻造物的魅力。
他们或远离喧嚣的都市,或隐于市中,
他们有着ZUI稳定的手, 纯净的心,
一生只专注做一件事。
他们传承的不仅仅是手艺,更是一种匠人的精神
《了不起的匠人》 DI一季
亚洲治愈系匠心微纪录片,由知了青年与优酷联合出品。
镜头对准极具匠心的20位亚洲匠人的手艺生活,林志玲首次跨界担任分享人。脱离既往题材的惯性讲述手法,以平行视角,重在讲述温暖的匠人,执着的匠心。
该片荣获2016“金熊猫”国际纪录片节“新媒体纪录片奖”、第22届中国电视纪录片“佳网络人气作品”等国内外奖项,并被列入国家广电总局推荐2016年优秀国产纪录片名单。
黄乔
黄乔,网名西门菌,《了不起的匠人》外宣文案。有时跟着剧组上山下海,有时蹲在办公室琢磨宣传词。收集整理20多万字的文字素材,从下笔DI一个字到集结出版,全组人员历时一年。在此感谢每一位工作人员,尤其是《了不起的匠人》各位编剧。
第一章 直通巴黎的高原女神
——益西德成
.一念起万水千山
.高原上的软黄金
.从女学生到成功匠人
.坚强,是柔软地改变这个世界
.我有很多梦想
.心安之处是吾家
.采访侧记
第二章 唐卡世家新势力
——唐卡家族的继承者旦增平措
.卡朵家族的第4代继承人
.面朝雪山,传承唐卡之美
.穿越时光的指尖修行
.更多更好的选择
.最带感的“西藏金城武”
第三章 浪人大叔的漆器魂
——轮岛涂漆器匠人坂本雅彦
.漆:神的血液,亚洲的礼物
.轮岛涂:最结实耐用的美好之器
.漆器之序:历经120多道工序,是绝不允许速成的慢工
.莳绘和沈金:锦上添花的巧工
.坂本雅彦与轮岛:从摩托少年到活泼涂师
.采访侧记
第四章 团扇狂人的碎碎念
——手工团扇匠人李晶
.爱上团扇是从昆曲开始
.爱一样东西,爱着爱着就痴了
.缂丝与团扇
.画扇画皮难画骨
.实用才是最好的传承
.采访侧记
第五章 修复残缺的神奇魔法
——中国金缮第一人邓彬
.手艺活儿不离生活
.不在中国的漆艺
.尝试金缮的独角戏
.不是技术是艺术
.有限制才能有自由
.用微博记录“修复日志”
.采访侧记
第六章 锡伯古弓的铁血与柔情
——角弓匠人伊春光
.冷兵器也有软强悍
.合力之弓
.众心之箭
.你是我的眼
.采访侧记
第七章 逃离北上广,遇见景德镇
——景德镇陶瓷匠人董全斌
.搬迁:一夜之间,北京遇上景德镇
.转身:从工业设计师到手艺人
.作品:从无缺中领悟自然
.生活:也许每一步都是正好的安排
.醒梦如一
.采访侧记
第八章 与火对赌的柴烧狂徒
——苗栗柴烧匠人田承泰
.与其做陶,不如开一家牛肉面店
.灰釉的灰,他研究了7年
.盖一座夫妻柴窑
.窑变:每一件都不可预知
.光做陶就可以养活全家
.云彩不是每天都有的
.采访侧记
第九章 京城铁匠,斯文硬汉
——铁器匠人蔡德全
.童年里的铁匠梦
.艺术拯救手艺
.铁匠铺子的4年
.新时代铁匠的新尝试
.生活在宋庄
.采访侧记
第十章 微缩港岛的旧时光
——微缩模型匠人黎炽明
.昨日今时的一场抵押
.人生理发屋里的碎发
.不弃的木屋
.采访侧记
第十一章 章东源村的木活字修谱师
——木活字印刷匠人王超辉
.被仪式感养活的古代技艺
.盛大的修谱仪式
.王超辉的修谱事业
.木活字的活路
.“非遗”的消失
.采访侧记
第十二章 烟斗“老炮儿”雷州陈
——烟斗匠人陈灿聪
.虔诚的烟斗
.“老炮儿”不是一天练成的
.每一只烟斗都独一无二
.采访侧记
第十三章 “天目”独行者
——“天目盏”匠人江有庭
.回归自然的茶道美学
.不思不创意,唯事无心烧
.穿越千年的“藏色天目”之美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享受离岛式人生
第十四章 一个人的木勺世界
——木勺匠人黄强
.中国人与生俱来的木头情感
.第一把勺子,开启黄强的木作生涯
.迟迟未出现的第100把勺子
.只要想做,每个人都能做一把勺子
.采访侧记
第十五章 上海滩的百岁老裁缝
——旗袍工匠大师褚宏生
.手工针脚里的花样年华
.曾为影后胡蝶做旗袍
.没有人,比他更懂女人的身体
.海派旗袍演绎上海传奇
.采访侧记
唐卡,从1300多年前的佛像中走出来,以天然矿物、植物为原料,绘制在平整光滑的画布上,并用彩缎等装裱成卷轴以便悬挂供奉,是具有浓郁藏文化特色的一种绘画形式。
昔日的藏民们骑马牧牛,逐水草而居。一卷唐卡,随手展开,可悬挂在黝黑的帐篷里接受供养,让虔诚的藏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信仰的庇佑,感悟到佛法的真谛。
如今,唐卡除了接受虔诚的顶礼膜拜之外,还成为展示藏文化不可或缺的符号。越是画工精美的唐卡,就越是收藏家们趋之若鹜的艺术珍品。每一幅细致精美的唐卡,因为纯手绘的缘故,也因为绘制工序繁杂,所以从开画到完成,所需时间往往要以年来计算。
在西藏,一位稍有名气的唐卡画师,年收入少说也能达到六七位数。但是有这样一个以画唐卡闻名百年的家族,不但没有靠卖唐卡致富,反而将自家的画技免费教授给每一个真心喜爱唐卡的人。这个家族就是卡朵家族,而旦增平措,正是这个家族的第四代继承者。
卡朵在藏文里是“颜色”的意思,因为家族里的祖辈都擅长绘画,卡朵也就成了家族的姓氏。
旦增平措出生的卡朵家族,是一个传统的藏族美术世家,西藏的宫廷艺术文化在这个家族的血脉里流淌和传承了100多年。旦增平措和他的祖辈们一样,拥有与生俱来的绘画天资和浪漫个性,不过旦增平措一直认为,“卡朵这个名字过于浪漫”。
绘画的天赋也许还和卡朵家族来自一个名叫“艾”的地方有关。艾地(今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曲松县贡康沙乡)是闻名全藏的艺术之乡,这里的人们大多以艺术创作为生,绘画、泥塑、金属工艺、堆绣、书法等多种传统艺术在这里世代传承。在绘画方面,艾地继承的是勉唐派传统。
17世纪时,第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1617—1682)为了重建布达拉宫,从全藏召集最优秀的画师共66人来到拉萨,直至红宫落成。其中有大部分是来自拉加里的艾地。
第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1876—1933)专设宫廷画院,称为“索琼”,院址设在大昭寺南侧一座名叫“西热”的院子里,当时在此供职的画师也主要来自艾地。他们在这里从事壁画和唐卡的绘制任务,并将勉唐派绘画艺术代代相传至今。旦增平措的曾祖父即是宫廷画院中首屈一指的画师。
旦增平措的曾祖父名叫乌钦·次仁久吴(1872—1935),18岁就因画技高超被聘到当时的宫廷画院,30岁就获得了其中的最高职称“乌钦”。作为十三世达赖喇嘛的随身画师,1904年他也跟随达赖喇嘛去北京觐见过慈禧太后。回到拉萨后,他就在罗布林卡的金色大殿里绘制壁画,将颐和园的形象呈现其中,并且据说还创作过一幅画有慈禧太后的唐卡,可惜没能保存下来。这次朝觐的经历还塑造了一位潮人画师:留着络腮大胡子,头戴形似小斗笠的黑帽,一袭锦缎长袍马褂,右手拇指上戴着一枚玉扳指,手持拐杖走在拉萨街头。这身打扮相当新潮,隔着老远人们就能认出是“久吴”(藏语“久吴”是“大胡子”的意思)来了。
旦增平措的爷爷仲多·格桑诺布(1910—1966),也是在20岁就进入了“索琼”画院,23岁获得“乌琼”称号,调入“雪堆白”(代表着西藏地区手工艺最高水平的管办机构)后取得了“崇多”这一最高职位,成为近代西藏杰出的设计大师,设计了位于布达拉宫红宫西侧的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其塔高14余丈,用近2万两优质黄金包裹,并刻有精致的龙凤花卉、吉祥八宝图纹,塔身遍缀五光十色的珠宝,璀璨无比。仲多?格桑诺布还在20世纪50年代时设计了藏银100两套色纸币(合人民币100元)和藏银25两(合人民币25元)的套色纸币,那个时代还没有缩放技术,钞票实际幅面有多小,画家就得画多小,作品完全靠画家异常精细的手绘技艺。
旦增平措的父亲丹巴绕旦(1941— ),是勉唐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1岁起开始学习绘画技法与造像量度的理论知识。绘画对丹巴绕旦来说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学得又快又好,15岁的他就系统掌握了从起稿到上色、勾线、开脸等所有唐卡技法。1979年,他被调入西藏师范学院,从事《格萨尔王》的研究和插图绘制工作。1985年到西藏大学艺术系任教,并组建藏族传统美术教研室,将西藏传统绘画的实践和理论教学引进到高等教育体制中。
一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匠人的国度。
早在人类原始时期,古代先民发明了石斧、石锛、石凿、石刀、锯齿刀等原始生产工具。《周易·系辞下》记载:“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人类有了生产工具,便开始筑构自己的栖身之所。战国思想家韩非在著作《韩非子·五蠹》中写道:“上古之世……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
从原始部落的人类穴居方式,到土木混合结构的房屋,勤劳智慧的先民凭着自己的双手,打造出方便使用的器物,装点着五光十色的生活。出色的匠人由此应运而生。成书于先秦时期的古籍《周礼·冬官·考工记》记载:“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或坐而论道;或作而行之;或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
又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
通观《周礼·冬官·考工记》全文,大国工匠古来就有严格的组织、管理和分工,生产操作上也有明确的规范、制度和标准。如果说《周礼·冬官·考工记》所记载的仅指官府手工业,那么可以想象,还有更多散布乡间僻壤的民间手工作坊,他们都是一群典籍不载、史家不录的无名工匠。若是将官方的、民间的工匠汇集在一起,构成泱泱古国的工匠之群,该是一个多么浩大的工匠国度啊!正是这个浩如烟海的工匠群体,他们面壁躬身、苦心孤诣地厮守着自己的活计,不求代价、默默无闻,以自己毕生的精力与心血,点燃了华夏文明的不灭灯火,烛照着人类前行的坎坷路程。千百年来,从匠人们手中创造的无数美轮美奂的器物,以其独具魅力的东方美学意蕴,弥足珍贵,可以毫不逊色地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二
还是20世纪80年代,由于在出版社编辑民间美术图书,我开始接触到全国各地的民间匠人。最早的一位当属邵阳滩头木版年画的刻版匠人高福男,其时,他蜗居于小镇路边一间狭小的工作间里,在我叹服他“陡刀立线”的精湛技艺的同时,我也深深感到老人于风烛残年度日的艰辛。每去一次滩头,都会听到一位年画艺人去世的消息,高福男、刘宝南、钟海仙、高腊梅等著名艺人相继离世,滩头木版年画的技艺正在由他们的后辈顽强地传承下来。
近30年来,我先后主编了《湖南民间美术全集》、“绝活儿”丛书、“乡土艺术大师”丛书等民间艺术图书,走遍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许多省份的乡村与山寨,寻访了国内顶尖的民间艺术匠人,如旬邑剪花娘子库淑兰,潍坊年画王杨洛书,华县皮影大师潘京乐、汪天稳,凤凰染布匠刘大炮,纸扎匠聂胡子,泸溪凿花匠黄靠天,苏绣女传人姚惠芬等。他们集淳朴、勤劳、智慧、坚韧于一身,以“一辈子专注一件事”的执着精神,将自己手中的绝活儿奉献于社会。
这些可亲可敬的民间乡土大师,有的成了我常来常往的朋友,我们之间或书信来往,或互赠问候。当然,也会不断听到他们的各种消息:如库淑兰、刘大炮、聂胡子、潘京乐等老人去世了,让我悲从中来,伤心不已;而有的艺人则在坚守和创造,不断传来好消息,如汪天稳和姚惠芬今年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与世界级当代艺术家比肩,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的皮影与苏绣艺术,令我欢欣鼓舞!
这些年来,有我崇敬的民间艺术大师和他们的作品为伴,不仅丰富了我们民间艺术图书的出版资源,同时也给予我丰富而不绝的文化养料的滋润,它抚育着我的心魄,净化了我的灵魂,成为我艺术创造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
…………
左汉中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美术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2017年6月12日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宁静的朝圣之旅。每一章聚焦的行业都截然不同——从古老的织布工艺到精密复杂的钟表修复,但其内核却惊人地一致:那就是对“不妥协”的极致推崇。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非常巧妙地平衡了对技术的赞美和对人性的探讨。它没有将这些匠人塑造成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展示了他们生活中那些真实而琐碎的挣扎:家人不理解他们的固执、市场变化带来的压力、甚至是对自己技艺是否还能跟上时代的焦虑。这种真实感,使得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品,而是凝聚了无数个日夜汗水、咖啡因和自我怀疑的实体。特别有几处细节描述,比如一位陶瓷匠人为了找到最完美的釉色,烧制了上千次,每次都记录下失败的原因,那种近乎偏执的记录和反思,让人深刻体会到,真正的“了不起”不是天赋异禀,而是日复一日、心无旁骛的自我鞭策。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具挑战性的,因为它要求读者放慢速度,甚至在某些段落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深意。它不是那种能让你在通勤路上快速消费的读物,它更像是一坛需要时间去酝酿的老酒。作者的叙事策略非常高明,他避免了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通过捕捉那些微小的、近乎隐形的瞬间来构建整体的史诗感。比如,对一位竹编艺人如何调整呼吸来配合竹篾的编织节奏的描写,细腻到令人屏息。这种对“专注”的近乎膜拜式的书写,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专业性,其实是对细节的无限热爱。它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完美背后的枯燥与艰辛,没有任何廉价的励志口号。它让我明白,那些看似天成的杰作,其实是无数次重复、无数次修正、无数次与自己内心惰性搏斗的结果。这本书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提醒我们,价值的真正来源,往往隐藏在那些最不为人关注、最耗费心力的角落里。
评分这本关于传统手艺人的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以为,那些精美的工艺品背后,需要的无非就是熟练的技巧和长时间的打磨,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深层次的东西——那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与执着。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工艺流程的流水账式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位匠人与他们手中的材料之间建立起来的那种超越物质的连接。比如,那位专注于木雕的老师傅,他讲述起木材的“脾气”和“性格”时,那种语气,就像在谈论一位相伴一生的老友,充满了敬畏和理解。书里对他们日常生活的描绘也极其细腻,清晨的微光中,他们开始工作时的那种宁静,以及在无数次失败和重塑中,那种近乎冥想的状态,都让我这个长期浸泡在快节奏信息流中的现代人,感到一种久违的踏实感。它不是在歌颂成功,而是在赞美“过程本身”的价值,让我们重新审视“慢”的力量,以及在浮躁的时代里,如何坚守一份对完美的纯粹追求。
评分我必须承认,最初翻开这本书时,我对它抱有一种略微的“猎奇”心态,期待看到一些奇技淫巧的展示。然而,这本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探讨的核心议题,远比“如何制作某物”要深刻得多,它触及了“如何成为一个人”的哲学层面。书中的每一位匠人都像是活生生的哲学家,他们通过手与材料的对话,阐释了存在的意义。例如,那位专门修复古籍的专家,她对待泛黄纸张的态度,就像是在与逝去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充满了敬意和温柔。这种将工作提升到精神追求的境界,是现代社会极度缺乏的。书中对“时间”的理解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对于这些匠人而言,时间不是线性的消耗品,而是用来打磨和完善作品的维度。他们不与人竞争,只与自己的前一个作品较量,这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力量才能做到!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世界的视角都变得更柔和、更注重细节了,对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用品,也多了一层深深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的人物传记那样线性叙述,而是更像一系列精心编排的感官体验的集合。作者的文字功力令人佩服,他似乎拥有将无形的情感和转瞬即逝的瞬间固化下来的魔力。当我读到关于那位金属雕刻师如何用极细的工具在冰冷的钢板上“呼吸”出生命的纹理时,我几乎能感觉到指尖的微麻和空气的静滞。这种沉浸式的写作手法,有效地打破了读者与被记录者之间的隔阂。更重要的是,它没有回避手艺传承的困境。书中不乏对下一代接班人的描绘,他们对传统技艺的热情和对现代生活的向往之间的拉扯,非常真实且令人心酸。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一份对未来的期许和警示:如果这份专注与耐心不再被社会重视,那么这些流淌了数百年的技艺,是否真的会随着最后一位老匠人的离去而彻底消逝?它迫使我们去思考,我们愿意为“永恒的美”付出多少代价。
评分纸质还可以!
评分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看,发人深思
评分帮朋友买的,不知道具体怎样,不过总体比当当便宜!
评分支持....
评分书很好,送给老师的。
评分好书,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喜欢,好用,便宜,快递速度快
评分一口气买了好多好多书,我相信每一本都有他的价值,慢慢体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