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陈子昂为“初唐四杰”之一,其存诗共100多首,其诗一扫六朝以来的绮靡之风,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中国古典诗词校注评丛书:陈子昂诗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汇辑陈子昂全部的诗作,共128首。正文部分每篇作品均加题解、注释,并精选汇辑历代名家的评语。附录部分主要包括卢藏用的《陈氏别传》、两《唐书》中的《陈子昂传》等。
《中国古典诗词校注评丛书:陈子昂诗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是对陈子昂诗一次较为完备的整理,为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陈子昂传诗歌的定本。
内页插图
目录
调露元年(679)
初入峡苦风寄故乡亲友
江上暂别萧四刘三旋欣接遇
白帝城怀古
度荆门望楚
晚次乐乡县
岘山怀古
于长史山池三日曲水宴
调露二年(680)
上元夜效小庾体诗
晦日宴高氏林亭并序
晦日重宴高氏林亭
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
落第西还别刘祭酒高明府
落第西还别魏四懔
宿襄河驿浦
送梁李二明府
人东阳峡与李明府船前后不相及
宿空黔峡青树村浦
人峭峡安居溪伐木溪源幽邃林岭相映有奇致焉
合州津口别舍弟至东阳峡步趁不及眷然有怀作以示之
鸳鸯篇
开耀二年(682)
题田洗马游岩桔槔
永淳二年(683)
山水粉图
春日登金华观
酬晖上人夏日林泉见赠
酬晖上人秋夜山亭有赠
秋日遇荆州府崔兵曹使宴并序
送别出塞
感遇其十一吾爱鬼谷子
光宅元年(684)
春夜别友人二首
酬田逸人见寻不遇题隐居里壁
感遇其二十三翡翠巢南海
感遇其二十六荒哉穆天子
垂拱元年(685)
答洛阳主人
感遇其四乐羊为魏将
感遇其十二呦呦南山鹿
……
垂拱二年(686)
垂拱三年(687)
永昌元年(689)
天授元年(690)
天授二年(691)
光宅元年至天授二年(684-691)
长寿元年(692)
长寿二年(693)
证圣元年(695)
万岁通天元年(696)
神功元年(697)
圣历元年(698)
长寿二年至圣历元年(693 698)
圣历元年之后(698~700)
前言/序言
陈子昂真可谓是诗中英豪!他在蓟门城楼、幽州台上一声慨叹,打动了千古诗心,引发了诗坛风气的嬗变。明人盛赞“一代唐音起射洪”。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县(今属四川)人。生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卒于周久视元年(700)①,享年42岁。因曾任麟台正字、右拾遗,又称陈正字、陈拾遗。他出生的那一年,“初唐四杰”之王勃、杨炯约10岁,宋之问、沈俭期约5岁。
①杜晓勤梳理了20世纪关于陈子昂生卒年的几种代表性观点:(1)20世纪20年代,郑振铎《文学大纲>_认为陈子昂生于高宗显庆元年(656),逝于武后圣历元年(698)。赵景深、郑宾于、陈子展、谭丕谟、罗根泽、周祖譔等均继此说。(2)1935年,罗庸《陈子昂年谱》认为,陈子昂当生于公元661年,卒于公元702年。根据是:赵儋《为故右拾遗陈公建旌德之碑》云:“年二十四,文明元年进士,射策高第。其年高宗崩于洛阳官。”由中宗文明元年甲申(684)上推24年,为高宗龙朔元年辛酉(661),由龙朔元年辛酉下推42年,为武氏长安二年壬寅(702),即子昂生卒年。刘大杰、游国恩、马茂元、朱东润、郭绍虞均从罗说。(3)1930年,梁廷灿《历代名人生卒年表》说,陈子昂生于高宗显庆元年(656),卒于圣历初,年40余。1959年姜亮夫编《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所定生年与梁廷灿同,卒年是武后天册万岁元年(695),年40整。(4)20世纪80年代初,彭庆生《陈子昂生卒年考》,定陈子昂生于高宗显庆四年(659),年42。韩理洲、吴明贤、九燮人等皆有考辨。(《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第四章第五节《陈子昂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第240页)
陈子昂生长于“俗以财雄”“士多豪侈”(陈子昂《临邛县令封君遗爱碑》)的蜀中梓州射洪,“本是贵公子”,“世为豪族”(卢藏用《陈氏别传》)。五代祖方庆,好道,得墨子五行秘书,隐于武东山。祖父陈辩“少习儒学,然以豪英刚烈著闻,是以名节为州国所服”(陈子昂《堂弟孜墓志铭》)。父亲陈元敬“瑰伟倜傥,年二十,以豪侠闻。属乡人阻饥,一朝散万钟之粟而不求报……居家园以求其志,饵地骨、炼云膏四十余年”(卢藏用《陈氏别传》)。这个家族杂糅了儒、墨、道、侠、阴阳、纵横各家思想,培养了陈子昂豪侠任气、轻财好施的性格。据传陈子昂十七八还不知书,十八岁开始折节读书,博览经史百家典籍,文才尤其出众。但陈子昂应该从年轻时就十分关心国事,积极地想要参与现实社会政治。王运熙曾指出:“年青时代的陈子昂,对于国家的政治、经济等情况已经给予很大的注意。从他以后所写的《上蜀川安危事》《上蜀中军事》《上益国事》等章奏中,可以看出子昂在青年时期对于自己的故乡蜀地的各方面的情况是非常熟悉的。”(《陈子昂和他的作品》,徐鹏校点《陈子昂集》)
调露元年(679),陈子昂22岁,初入长安游太学。永隆元年(680)春,到东都洛阳应试,落第,途经长安西返故里。回到射洪后,陈子昂一方面栖居山林,游仙学道;一方面做好来年再试的准备。开耀二年(682),陈子昂再度应试,进士及第,未获授官,随即还归射洪,求仙学道,此间与晖上人交游颇多。
光宅元年(684),陈子昂诣阙上书,谏灵驾西还。武后十分欣赏他的才能,擢麟台正字,从此陈子昂正式进入仕途,居东都洛阳。垂拱元年(685)撰《上军国利害事》。垂拱二年(686)从左补阙乔知之北征同罗、仆固,此间曾随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同年归朝。垂拱三年(687)上书谏讨生羌。
《中国古典诗词校注评丛书:陈子昂诗全集》:穿越千年,探寻盛唐诗魂的深度回响 在中国浩瀚的文学星空中,陈子昂无疑是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他以其横绝千古的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以其独特的个人经历和思想,成为盛唐风骨的代表性人物。本书《中国古典诗词校注评丛书:陈子昂诗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正是集数百年学术精华,以最严谨的考据、最精深的注释、最广博的评析,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完整、鲜活的陈子昂诗歌世界。本书并非简单罗列诗篇,而是旨在引导读者穿越时空,深入理解陈子昂诗歌的艺术成就、思想内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一、 严谨考证,字斟句酌:汇校之功,奠定坚实基础 诗歌的生命在于文字的精准与流传的可靠。陈子昂的诗歌,历经千年,辗转流传,不同的版本、不同的传抄,难免出现讹误、脱漏,甚至增添。本书的“汇校”部分,正是基于对现有陈子昂诗歌文献的全面搜集和细致比对。我们汇集了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学者所校订的各种版本,包括但不限于传世的善本、重要的诗集、文集以及学界公认的权威版本。编者们 painstaking 地核对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力求还原诗歌最原始、最准确的面貌。 “汇校”工作绝非简单的文字叠加,而是深厚的文献功底和敏锐的辨别能力的体现。对于同一诗句,不同的版本可能存在异文,本书的校注者会深入分析异文产生的可能原因,结合诗歌的语境、陈子昂的创作风格、当时的语言习惯以及相关的史料,给出最合理的校订意见,并详细说明校订的依据。这种严谨的态度,确保了本书所收录的陈子昂诗歌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可信赖的阅读文本。 例如,对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不同的版本可能会有细微的差异。本书的汇校部分,会详细梳理不同版本中的异文,并结合陈子昂所处的时代背景——边塞战争频仍,民族矛盾尖锐——以及其雄浑激荡的诗风,论证何种表述更能体现其“独立不羁,慷慨悲歌”的精神特质。这种精益求精的校订,是对诗歌原意的最大尊重,也是对读者智识的极大负责。 二、 深入浅出,明晰义理:汇注之智,照亮诗歌脉络 诗歌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形式的优美,更在于其内涵的深刻。陈子昂的诗歌,常挟有“汉魏风骨”,语言雄健,意境开阔,情感激昂,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政治抱负和人生感慨。然而,由于时代变迁,语言的演变,以及典故、史实的陌生,许多读者在阅读时可能会感到晦涩难懂。本书的“汇注”部分,正是为了扫除阅读障碍,让陈子昂诗歌的深刻内涵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本书的注释,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明晰义理”。首先,对于诗歌中出现的生僻字、多义字,我们会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准确解读。其次,对于诗歌中引用的典故、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我们会进行详细的考证和解释,阐明其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帮助读者理解诗歌的文化背景。例如,陈子昂诗中常出现的“燕昭”“望舒”“列缺”等,本书都会进行深入的考释,使其在诗句中鲜活起来。 更为重要的是,本书的注释不仅停留在字词的层面,更深入到诗歌的意境、情感和思想层面。我们会分析诗歌的结构章法,解读诗人遣词造句的匠心独运,挖掘诗歌所要表达的宏大胸襟、报国之志、人生失意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于陈子昂著名的“感遇”诗,我们会深入分析其创作的背景,特别是其怀才不遇、政治失意的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如何转化为慷慨悲歌的诗篇。 本书的注释,还吸收了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会综合历代名家的注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结合最新的学术研究动态,对某些难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汇注”的方式,使得本书的注释兼具广博性和深度性,既能满足普通读者的阅读需求,也能为专业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三、 博采众长,洞见精微:汇评之识,升华艺术赏析 诗歌的生命力,在于其永恒的艺术魅力,以及不同时代读者对其的解读和传承。陈子昂的诗歌,自问世以来,便受到历代文人的高度评价和深入研究。本书的“汇评”部分,正是对历代学者对陈子昂诗歌的评价进行系统的梳理、归纳和分析,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元化的艺术赏析视角。 “汇评”部分,并非简单地罗列历代名家的评语,而是进行深入的筛选、整合和辨析。我们会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深刻性和启发性的评论,涵盖从唐代韩愈、李白、杜甫,到宋代欧阳修、苏轼,再到明清的诸位大家,乃至近现代的知名学者。这些评论,从不同的角度,对陈子昂诗歌的风格、艺术手法、思想内容、历史地位等进行了多方面的阐释。 本书的评析,会引导读者关注陈子昂诗歌的几个重要方面: “汉魏风骨”的继承与创新: 陈子昂被誉为“唐代诗歌的开创者”,其诗歌摆脱了南北朝以来浮靡绮丽的文风,重拾了建安文学的雄浑质朴,但又不拘泥于前人,而是融入了更广阔的社会现实和更深刻的人生哲思,开创了盛唐诗歌的新气象。本书的评析将深入探讨他是如何继承和创新“汉魏风骨”的。 “登幽州台歌”的千古绝唱: 这首诗以其寥寥数语,营造出极其壮阔的意境,抒发了作者面对人生迷茫的深沉感慨,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经典的篇章之一。本书将汇集历代学者对这首诗的解读,探讨其意境的深邃、情感的磅礴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边塞诗的开拓者: 陈子昂的边塞诗,一扫以往边塞诗的浮华,注入了现实的关怀和对军民的同情,展现了边塞的壮丽景象和战争的残酷。本书的评析将深入分析其边塞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价值。 怀才不遇的悲歌: 陈子昂一生坎坷,壮志难酬。本书的评析将着重探讨其诗歌如何抒发这种个人抱负与现实失落之间的巨大冲突,展现其“寂寞”的灵魂。 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陈子昂的诗歌对李白、杜甫等盛唐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的评析将探讨其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通过“汇评”部分,读者不仅能够欣赏到陈子昂诗歌的艺术之美,更能理解这些诗歌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引发的共鸣和思考,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 整合优势,系统呈现:丛书价值,价值之所在 《中国古典诗词校注评丛书》的整体定位,在于系统性、权威性和学术性。本书作为其中的一部,充分体现了丛书的价值: 系统性: 本书全面收录了陈子昂现存的诗歌作品,并对其进行系统性的校注和评析,力求呈现一个完整的陈子昂诗歌体系。 权威性: 本书汇集了国内外一流的古典诗词研究专家,他们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研究经验,确保了本书的学术质量。 学术性: 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陈子昂诗歌的文献、版本、注释、评析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古典诗词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资源。 普及性: 在保证学术性的同时,本书也注重通俗易懂,通过清晰的注释和深入的评析,让更多读者能够领略到陈子昂诗歌的魅力。 《中国古典诗词校注评丛书:陈子昂诗全集(汇校汇注汇评)》不仅仅是一本诗集,更是一座通往陈子昂诗歌世界的桥梁,一幅描绘盛唐风骨的壮丽画卷。通过本书,我们希望读者能够: 重温中国古典诗歌的辉煌: 感受盛唐诗歌的磅礴气势和深刻内涵。 理解诗人的精神世界: 走进陈子昂,感受他“独立不羁,慷慨悲歌”的个人情怀。 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学习如何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 传承中华文化精髓: 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不朽的精神财富。 本书将是每一个热爱中国古典诗词的读者、每一个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学者、每一个渴望了解盛唐气象的探索者,不可或缺的珍贵读物。它将引领您穿越千年,与陈子昂的诗魂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感受那份不朽的盛唐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