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張化橋曾擔任上市公司首席營運官、國際知名的投資銀行傢、因發掘不少明星股並創立民企指數被譽為“民企之父”作者敢言和真心作風,敢於發聲,儼如香港股市的“渾水領袖”。
股市錶現差強人意,令股民動彈不得,作者作為“局內人”大膽揭示投資銀行、政府與上市公司的韆絲萬縷,分析股市常見的假賬、騙局,直擊股民的弱點,幫助投資者避開各種地雷。
詳述包括Facebook、國美電器等精彩新鮮實例,與股民分享其獨到的投資智慧——如何選對股票、找準有價值的行業。
分析不同行業、公司是否值得投資,助讀者找齣大牛股、十倍股。
分享自己從股市得到的教訓,詳述投資概念如“投資護城河”、“價值陷阱”等,拓闊讀者視野。
內容簡介
股市慘淡,跌跌不休,不少股民暗自垂淚,究竟如何避開股市的地雷?
張化橋繼續敢言作風,在新作中大膽揭示各類投資陷阱。他認為,股市遍布的三種地雷,分彆由上市公司、政府和股民埋下:上市公司做假賬,報喜不報憂;政府或縱容,或給予企業單次的補貼優惠等等,都埋下瞭陷阱。而股民過分自信、不做足功課、投機取巧,也無異於自設陷阱,必誤踩地雷,遍體鱗傷。作者憑藉十多年在股市的經驗,在本書中詳細分析如何識彆及避開這三種地雷。
避開地雷之後,股民關心的當然是如何選對股票。張化橋總結齣自己從股票得到的教訓,提齣獨到的投資智慧,例如不要看股票的估值,不要作短期的預測,反而要運用“投資護城河”等概念,尋找有價值的行業,以及在其中找到不夠貴的好公司,方有機會捕捉能賺錢的“十倍股”。
作者簡介
張化橋,現任中國支付通(8325.HK)董事長。他曾在瑞士銀行(UBS)工作11年,擔任中國研究部主管和投資銀行部副主管。1986—1989年,他在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工作。2006—2008年,他在一傢地産公司深圳控股(0604.HK)擔任首席運營官。
他於1991年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獲得碩士學位,並曾在堪培拉大學講授金融學。他曾在《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和《紐約時報》等大型媒體發錶多篇文章,著有三本暢銷書:《一個證券分析師的醒悟》、《影子銀行內幕:下一個次貸危機的源頭?》《誰偷走瞭我們的財富?》。
目錄
第一章 券商不知不覺幫瞭壞人的忙
1.01 投資的信仰危機
1.02 第三次迴到投行
1.03 這就是投資銀行嗎?
1.04 投資銀行的人勢利嗎?
1.05 企業做假賬的例子
1.06 輝山乳業齣事瞭嗎?
1.07 上市公司陷阱多
1.08 魔鬼在其中
1.09 上市公司的婚姻和壽命
1.10 如何跟分析師打交道
1.11 中國股市“水至清則無魚”?
1.12 閉上眼睛給股票估值
1.13 新股上市,投行攪局
1.14 Facebook的官司,股民的教訓
1.15 可愛的分析師和審計師
第二章 股民的眼淚
2.01 自設地雷,股民垂淚
2.02 壞公司上市,賺瞭股民的錢
2.03 博人民幣升值買匯賢産業信托?
2.04 中國股民需要大實話
2.05 股民沒來由的自信
2.06 虧錢容易賺錢難
2.07 對衝基金不是壞人
2.08 作為股民,我究竟想賺誰的錢?
2.09 股民總是坐立不安
2.10 惹不起,躲得起
2.11 如何避開股市的地雷
第三章 我從股票得到的深刻教訓
3.01 公司壯大不等於股民賺錢:
3.02 激勵機製決勝
3.03 好行業也有壞公司
3.04 周期性股票難以捕捉?
3.05 賺錢是小概率事件
3.06 餐飲業沒有護城河
3.07 便宜貨是“價值陷阱”
3.08 小心競爭激烈的行業
3.09 中國房地産公司基本不行
3.10 地産行業的陷阱
第四章 十倍股,往何處尋?
4.01 如果利潤不再增長
4.02 體育用品公司前途堪憂
4.03 彆碰需要營銷的公司
4.04 港人愛股大勢已去?
4.05 中國地産股成瞭二手汽車
4.06 尋找十倍大牛股
第五章 提防官商同詐,重建股市文化
5.01 政府欺詐毒害股市
5.02 上市公司的龐式騙局
5.03 企業假賬多如地溝油
5.04 中國式畸形股權文化
5.05 分紅無限好,隻是彆強迫
5.06 分紅派息的欺騙性
5.07 提防永不長大的上市公司
5.08 股市好壞的七大標準
第六章 閤理資産配置,降低風險
6.01 噪聲中覓經濟方嚮
6.02 企業少做少錯的道理
6.03 資本市場和社會的絕望
6.04 資産配置的新問題
6.05 如何降低投資的風險
附錄 識彆股市的地雷
一、剩股等人買
二、好股,壞股,爛股,便宜股
三、低管治,低估值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西方股市的地雷也很多!
中國股市的地雷很多。這咱們都知道瞭。大傢以為西方發達的股市沒有地雷?大錯特錯!
美國很多大型知名的上市公司曾經長期做假賬,坑害韆萬股民。它們最終的倒颱都導緻瞭全球金融體係的振動。比如能源公司Enron, 電訊公司Worldcom, 雷曼兄弟公司。等等。另外,其他眾多上市公司也經常埋下地雷,傷害股民。
下麵的三個小故事,
1. 奧林巴斯二十年的假賬曝光
我讀日本奧林巴斯前CEO,Michael Woodford 的書,《曝光》Exposure,數次為之動容。2011年,Woodford 與奧林巴斯的董事會和其他高管進行鬥爭,揭露公司二十年的假賬,讓我想起我本人11年前與幾傢中國上市公司在法庭內外的搏鬥,以及個人付齣的代價。
除瞭與騙子較量,Woodford 和我都同樣遇到瞭公眾的冷漠,政府的袖手旁觀,同事的不理解,和惡人的誣陷。很多股民極端自私自利,當假賬曝光時,他們不是感謝講真話的人,而是把股價暴跌的損失怪罪到講真話的人身上。當然,股民的邪惡和自私自利也縱容瞭企業的管理層。
奧林巴斯是日本最大的跨國公司之一,主要生産照相機和醫療器材。從八十年代後期開始,奧林巴斯高管就一直在地産和股市上做大量投機。虧損很快堆積起來。跟中國的股民一樣,他們認為自己隻是被"套住瞭"。於是他們一邊掩蓋,一邊繼續投機。可是日本樓市和股市一直拒絕迴到九十年代初的高位。
後來,國際會計準則發生瞭變化,要求上市公司按照市場價格對持有的投資産品進行調整,mark to the market。那樣,奧林巴斯的管理層將被迫承認過去的損失和多年的掩蓋。那怎麼行呢?欺詐是要坐牢的。怎麼辦?於是,他們在新加坡,倫敦和東京成立瞭三個基金,然後用收購海外根本不值錢的皮包公司,發生巨額虧損的辦法,把過去的虧損和假賬衝掉。
2010年中,奧林巴斯的財務部一位正直的員工,把部分細節透露給瞭一傢日本小報,Facta; Facta把這些資料分期分批登瞭齣來。可是, 在六個月內,日本主流媒體一直裝作不知道,沒看見。Woodford 剛剛從歐洲業務主管提拔為集團CEO,而且他不會講日文,所以到處是兩眼一抹黑,董事 長還是一手遮天。
Woodford 堅持不懈,通過審計師的幫助找到瞭更多證據,於是發齣瞭"哀地美頓"書,逼董事長和其他高管們集體辭職。不幸的是,19人的董事會反戈一擊,罷免瞭他。
公開的戰鬥爆發瞭。Woodford 先是通過西方國傢的媒體,然後是通過日本的媒體,嚮董事會開炮。奧林巴斯是個全球化的公司,很多假賬和支付都是通過海外分支機構進行的。他冒著生命危險,嚮英,美和日本的監管部門和警察局詳述瞭他之所知。
幾個月後,奧林巴斯的主要高層纔被捕。不幸的是,新任的管理層還是原來的中高層,他們早就知道公司多年的假賬,但是一直不吭聲。而且他們某些人還參與瞭其中某些活動。在整個曝光過程中,他們一直站在正義的對立麵。
Woodford 和奧林巴斯的外國股東們一直試圖清洗原來的19人董事會,並且讓Woodford 官復原職。但是,很遺憾,日本的股東們和債權銀行票數過半,反對 Woodford官復原職,反對徹底改革。
在那六個月的公開戰鬥中,Woodford某些原來的好朋友站到瞭他的對立麵:你為什麼要把整個事情公開化?為什麼不能在內部悄悄運作?
還有很多舊同事為瞭個人職業的考慮,立刻跟Woodford劃清界限,保持距離。這跟中國文化一樣。十幾年前,我本人在香港跟中國的騙子公司搏鬥時,除瞭我的雇主UBS慷慨相助以外,我沒有收到任何其它幫助和鼓勵。隻有那些可憐又可惡的股民們罵我"黑嘴"和彆有用心。雖然香港媒體給瞭我十分公正的報道,但是幾傢國內媒體從來就是一邊倒,罵我"不專業"和彆有用心。
Woodford 本人和他的傢庭為此案付齣瞭巨大代價。我本人也一樣。經常失眠是最起碼的。傢庭關係也會受到影響。以後,如果你發現某個企業做假賬,韆萬彆吭聲。沒有人會幫你的。也許,朋友也會遠離你。監管機構要麼太忙,要麼不感興趣。壞人的威脅不奇怪。而且,律師的費用很高,這一點我不需要提醒你。當年,我很幸運,UBS全部埋單,你不見得有這樣的運氣。在中國,有些地方政府跟企業狼狽為奸,你想曝光他們的欺詐,有人甚至可能會動用政府勢力對付你。可悲啊!
英文裏有句話,看見魔鬼,彆吭聲!See no evil, hear no evil, and speak no evil; 中國人是這方麵的典範。
2. 亞洲礦業與黑社會
讀書筆記: The Sleuth Investor (作者:AvnerMandelman), Pages 141-152,
加拿大某基金持有亞洲某白金公司在多倫多上市的股票。前不久,該股票莫名其妙下跌瞭15%左右。公司的公告說,公司的地質學傢不幸落水喪生,現在已有更換,業務如常。基金經理讓新入行的小夥子Chris研究一下這個重倉股。
他把招股書,互聯網,和投行的報告全部看過瞭,但是一無所獲。他拿起電話,給加拿大駐該國的大使館打電話詢問,對方很快就撂下瞭電話。美國的和法國的大使館都一樣不肯幫忙。真奇怪!
Chris請瞭幾天假,瞞著領導,自費飛行15個小時,到該國去調研。這完全是個蠻荒的西部世界。他跟礦工們混在一起,講流氓話,喝土酒,幾個小時後就覺得不對勁兒。原來,這個礦並不生産任何白金,化驗報告全是鬍編。地質學傢?總理的兒子控製的公司還需要什麼地質學傢?
Chris 很快感到瞭人生危險,他知道得太多瞭。他當天就迴到機場,搭乘最快的航班飛迴加拿大。對於他的旅行,他守口如瓶。他鬍編瞭一些故事,說服領導把股票賣光瞭。然後,他請求領導讓他用自己的錢拋空該股(辦法是,買put)。這隻股票一直往下跌,先是慢慢跌,然後大跌。直到....零蛋。
Chris 賺瞭大錢。他辭瞭職,辦起瞭自己的對衝基金。經不起推敲的公司太多瞭!
……
好的,以下是根據您的要求撰寫的一份圖書簡介,該圖書名為《深海的呼喚》,內容聚焦於海洋生物學、深海探險以及生態保護,完全不涉及股票投資或金融主題。 --- 《深海的呼喚》 探尋地球上最後一片未知的疆域 第一章:光綫的終結與生命的序麯 1.1 藍色的穹頂與寂靜的深淵 地球錶麵超過百分之七十被海洋覆蓋,然而,我們對這片浩瀚水域的瞭解,遠不及對月球錶麵的認知。從我們熟悉的陽光能穿透的錶層水域,到永恒黑暗的深海平原,海洋構成瞭一個多層次、復雜且相互關聯的生態係統。 《深海的呼喚》帶領讀者潛入這片沉默的世界,從陽光充足的“透光層”(Epipelagic Zone),逐步嚮下,進入那個沒有陽光的“中層帶”(Mesopelagic Zone),直到抵達冰冷、高壓且充滿神秘的“深淵帶”(Abyssopelagic Zone)和“超深淵帶”(Hadalpelagic Zone)。 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地理學或海洋學入門讀物,它是一次情感與知識的雙重探險。我們追溯人類早期對海洋的敬畏與恐懼,從古代航海傢的傳說,到現代深潛器的精確測繪,展示瞭人類如何一步步撕開海洋的神秘麵紗。 1.2 生命的極端適應藝術 在沒有陽光提供的能量來源下,深海生命如何生存?這是一個生物學上的奇跡。 本書用細膩的筆觸描繪瞭生活在深海中的獨特生物群落。我們將探討生物發光現象——深海生物如何利用化學反應産生的冷光進行捕食、防禦和交流。從發齣短暫閃光的燈籠魚(Anglerfish),到能進行復雜光信號交流的發光烏賊,生物發光是深海生物生存的語言。 更令人驚嘆的是極端壓力下的生理機製。在數韆米深處,壓力可達每平方英寸數韆磅。深海生物的細胞膜、蛋白質和酶係統如何抵抗這種毀滅性的力量?本書深入淺齣地解釋瞭這些生物如何利用特殊的分子結構(如TMAO,三甲胺氧化物)來穩定其生物大分子,保持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我們還將介紹那些依靠化能閤成(Chemosynthesis)而非光閤作用生存的微生物群落,它們是深海生態係統的能量基石,依靠海底熱泉噴齣的硫化物生存。 第二章:探險者的足跡與科技的飛躍 2.1 挑戰極限的載具 人類對深海的探索,是一部與科技發展緊密相連的曆史。本書詳細記錄瞭關鍵的深潛技術發展史。從早期的硬殼潛水鍾,到裏程碑式的皮裏號(Bathyscaphe Trieste)挑戰馬裏亞納海溝,再到現代高精度的遙控潛水器(ROV)和自主水下航行器(AUV),每一次技術的突破都為我們帶來瞭全新的視野。 書中詳細描述瞭現代深潛器的構造和工作原理,它們如何應對極端的低溫、高壓和完全的黑暗。我們跟隨探險隊員的視角,體驗他們通過舷窗第一次目睹深海奇觀時的震撼與孤獨。 2.2 海底熱泉:生命的“綠洲” 在廣袤、貧瘠的深海平原中,海底熱液噴口(Hydrothermal Vents)猶如散落在黑暗中的璀璨綠洲。這些由地殼裂縫中噴齣的高溫、富含礦物質的液體,不僅創造瞭獨特的化學環境,更支撐起一個完全獨立於太陽能的生態係統。 我們將聚焦於這些“黑煙囪”和“白煙囪”周圍的生物群落:巨大的管狀蠕蟲(Tubeworms)沒有嘴巴和消化係統,卻能與共生細菌和諧相處,獲取能量;特化的螃蟹、蝦和蛤蜊在滾燙的噴口邊緣覓食。這些發現徹底顛覆瞭傳統生物學中對生命起源和能量來源的理解,暗示著地球生命的頑強與多樣性。 第三章:幽藍之下的警告 3.1 棲息地的脆弱性 深海環境看似永恒不變,實際上極其脆弱。由於深海生態係統的生物生長速度極其緩慢,其恢復能力遠低於錶層海洋。本書重點探討瞭人類活動對深海構成的威脅。 深海采礦是當前最緊迫的議題之一。為瞭獲取稀土元素和戰略金屬,各國正在考慮開采富含錳結核和熱液硫化物礦藏的海底區域。我們詳盡分析瞭這種采礦活動可能對深海生物群落、沉積物、水柱和聲音環境造成的不可逆轉的破壞。 3.2 塑料的遠航與汙染的陰影 令人心寒的事實是,即使是最遙遠的深海也未能幸免於人類的足跡。塑料微粒和汙染物已經沉降至海溝底部。本書展示瞭通過深潛器捕獲的樣本分析結果,揭示瞭微塑料在深海食物鏈中的纍積情況。一隻本應生活在數韆米深處的獅子魚胃中,可能含有的人造縴維,揭示瞭全球汙染的廣度。 第四章:守護無垠的未來 4.1 生物多樣性的寶庫 深海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大的未探索區域之一。每一口深淵、每一個熱泉都可能隱藏著尚未被命名的物種,它們可能擁有獨特的生物活性物質,對醫學和生物技術具有重大價值。保護深海,就是保護人類未來科學發現的潛力。 4.2 國際閤作與保護的前沿 本書最後一部分呼籲采取積極的保護行動。它介紹瞭國際海洋法和深海區域管理機構的努力,探討瞭建立深海保護區(MPAs)的必要性和挑戰。我們必須在科學研究和資源開發之間找到一個審慎的平衡點。 《深海的呼喚》以一種既充滿科學嚴謹性又飽含人文關懷的筆調,邀請每一位讀者加入這場對藍色星球最深處的敬畏與守護之旅。它提醒我們:在探索未知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學會尊重並保護那些在黑暗中獨自演化瞭億萬年的生命奇跡。 --- (總字數:約154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