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半美國史 [Voices of a 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另一半美國史 [Voices of a 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霍華德·津恩,[美] 安東尼·阿諾夫 著,汪小英,邱霜霜 譯
圖書標籤:
  • 美國曆史
  • 人民曆史
  • 社會運動
  • 口述曆史
  • 另類曆史
  • 底層視角
  • 政治史
  • 文化史
  • 曆史研究
  • 美國社會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3073557
版次:1
商品編碼:12230808
品牌:磨鐵圖書(Xiron)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Voices of a 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輕型紙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 美國民主進程中被掩藏的聲音

著名左翼曆史學傢的重磅力作


  

★內容全麵、敘述嚴謹,引用豐富曆史檔案

展現塵封之下不為人知的另一半美國曆史


  

★美國暢銷10周年中文紀念版

洞見屬於人民的真實的曆史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美國主流輿論刻意忽略的曆史書。作者為著名曆史學傢,通過對美國重大曆史事件中各階層人士的言論材料研究,客觀重現瞭從發現美洲大陸到21世紀的美國曆史。

該書內容廣泛全麵,毫不避諱地涉及瞭白人對原住民的奴役和種族滅絕、奴隸製的建立與反抗、獨立戰爭中英國與美洲的矛盾、婦女的權利運動、印第安人的遷移政策、美墨戰爭、南北戰爭中美國作為國傢的危機,以及從19世紀一直持續至今的民權運動等美國主流文化不願觸及的方麵。

除瞭作者睿智而犀利的敘述外,本書還引用瞭當時的相關日記、演講、書信、新聞報道,充分嚮讀者展示瞭冰山下的另一半美國史。


  

作者簡介

霍華德·津恩

(1922年8月-2010年1月)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政治學者、著名左翼曆史學傢,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在美國民權、反戰活動中相當活躍。著有《美國人民的曆史》等一係列曆史類暢銷書。他的作品,一貫肯定人民在曆史事件中的決定作用。

安東尼·阿諾夫

曆史學教授,著有《伊拉剋:撤軍的邏輯》等暢銷書。


精彩書評

  

霍華德·津恩因《另一半美國史》而聞名於世。作者在這本書中,用更加客觀的方式闡釋瞭美國史的另一麵,通過研究第一手的日記、私人信件和演講記錄等資料,發錶瞭對美國史的獨到見解。

——《齣版商周刊》


  

本書的嚴謹與公正程度,可以媲美任何曆史參考書。對於曆史的闡述,非常負責的方式就是忠於真實的屬於人民的曆史,在這一點上,沒有一本書比《另一半美國史》做得更好瞭。

——《科剋斯書評》


  

《另一半美國史》準確地捕捉到瞭美國曆史的另一麵,彌補瞭我們這麼多年的差錯和過失。這本書讓我們意識到自己在曆史進程中的作用,我們的話語不再隻是溝通的工具。這也許是它極為重要的貢獻和價值所在。

——保羅·布爾 (美國著名馬剋思主義學者)


  

目錄

第一章 哥倫布和巴托洛梅·德拉斯·卡薩斯 001

剋裏斯多夫·哥倫布的日記(1492) 002

巴托洛梅·德拉斯·卡薩斯:關於哥倫布遺産的兩種解讀(1542和1550) 007

愛德華多·加萊亞諾:《火的記憶》(節選)(1982) 015


第二章 第一個奴隸 020

關於奴隸起義的三份文件(1720—1793) 021

反對奴隸製的四份申訴(1773—1777) 022

本傑明·班納剋給托馬斯·傑弗遜的信(1791) 026


第三章 奴役和反抗 029

契約奴理查德·費雷桑給父母的信(1623) 030

如實報告弗吉尼亞州近期叛亂的興起、發展和結束,受命調查該殖民地事務的委員會最謙卑而公正的報告(1677) 032

新漢普郡立法機關對“桅杆樹暴亂”的公告(1734) 034

威廉·謝利關於反對諾爾斯準將的起義的一封信(1747) 035

戈特利布·米特爾伯格:《戈特利布·米特爾伯格1750年到賓夕法尼亞州、1754年迴德國的旅程》(1754) 037

紐約佃農造反記錄(1766) 040

第四章 革命前夕 041

托馬斯·哈欽森描述波士頓對印花稅的反應(1765) 042

薩繆爾·趙恩關於波士頓慘案的證詞(1770) 043

喬治·休斯迴憶波士頓傾茶事件(1834) 045

紐約工人的《獨立宣言》(1776) 046

托馬斯·潘恩:《常識》(節選)(1776) 047


第五章 完成一半的革命 053

約瑟夫·普拉姆·馬丁:《獨立戰爭期間士兵的冒險、危險和苦難》(1830) 054

薩繆爾·德維斯:《關於1781年兵變後對大陸軍內部叛亂的鎮壓》(1844) 057

亨利·諾剋斯給喬治·華盛頓的信(1786) 060

普布利烏斯:《聯邦黨人文集(十)》(1787) 062


第六章 早期婦女運動 068

瑪利亞·斯圖亞特在波士頓非裔美國人互助會上的演講(1833) 069

安吉琳娜·格裏姆凱在賓夕法尼亞州大廳的演講(1838) 070

S.瑪格麗特·福勒·奧索裏:《19世紀的女性》(節選)(1845) 073

伊麗莎白·卡迪·斯坦頓:《情緒和決議宣言》(1848) 075

索傑納·特魯斯:《難道我不是女人》(1851) 077

露西·斯通和亨利·布萊剋威爾的婚姻抗議(1855) 078

蘇珊·B.安東尼:《美利堅閤眾國與蘇珊·B.安東尼》緻辭沃德·亨特法官(1873) 079


第七章 印第安人遷移政策 081

蒂卡姆西對奧塞奇人的演講(1811—1812) 082

關於切羅基族人遷移政策的兩份文件(1829和1830) 084

黑鷹酋長的《投降宣言》(1832) 087

約翰·G.伯內特:《列兵眼中的切羅基人遷移政策》(1890) 089

酋長約瑟夫的陳述(1877和1879) 092

布萊剋·埃爾剋:《夢想終結》(1932) 095


第八章 墨西哥戰爭 099

伊桑·艾倫·希契科剋上校的日記(1845—1846) 101

米格爾·巴樂根:《關於得剋薩斯殖民者的快報》(1835) 103

鬍安·索托:《叛兵傳單》(1847) 104

弗雷德裏剋·道格拉斯在新英格蘭大會上的演講(1849) 105

《北極星報》社論:《美墨戰爭》(1848) 106

亨利·戴維·梭羅:《論公民的不服從》(1849) 109


第九章 奴隸製和反抗 112

大衛·沃剋:《緻全世界有色公民的呼籲書》(節選)(1830) 114

哈裏特·A.雅各布斯:《自述:一個奴隸女孩的生活》(1861) 116

詹姆斯·諾卡姆尋找逃奴哈裏特·雅各布斯的廣告(1835) 119

詹姆斯·R.布拉德利給莉蒂亞·瑪利亞·蔡爾德的信(1834) 120

西奧多·帕剋牧師:《西奧多·帕剋在法尼爾大廳的演講》(1854) 122

奴隸寫給前奴隸主的兩封信(1844—1860) 125

弗雷德裏剋·道格拉斯:《7月4日對美國黑奴有何意義》(1852) 128

約翰·布朗:《約翰·布朗最後的演講》(1859) 132

奧斯本·P.愛德森:《哈珀渡口傳來的聲音》(1861) 133

馬丁·德拉尼給前奴隸的建議(1865) 135

亨利·麥剋尼爾·特納:

《有色人種獲得佐治亞州立法機關席位的資格》(1868) 138


第十章 南北內戰和階級矛盾 141

一個目擊者記錄紐約麵粉暴亂事件(1837) 142

欣頓·羅恩·黑爾珀:《迫在眉睫的南方危機》(1857) 144

“工人”(無名氏):《按級投票》(1863) 145

喬爾·泰勒·黑德利:《紐約大暴動》(1863) 147

關於內戰期間南方不滿的四份文件(1864—1865) 149

J.A.達卡斯:《美國大罷工編年史》(1877) 152


第十一章 鍍金時代的罷工者和民粹主義者 155

亨利·喬治:《貧窮的罪惡》(1885) 156

奧古斯特·斯皮斯:《奧古斯特·斯皮斯的演說》(1886) 159

匿名:《正在進行的謀殺:路易斯安那蒂博多的黑人被肆意殺害》(1887) 161

歐內斯特·裏昂牧師等人:《新奧爾良群眾聚會的公開信》(1888) 162

瑪麗·伊麗莎白·裏斯的兩份演講稿(1890) 164

美國人民黨的《奧馬哈綱領》(1892) 167

J.L.摩爾牧師論證有色農民聯盟(1891) 168

艾達·B.威爾斯巴內特:《私刑法》(1893) 170

普爾曼罷工者的演講(1894) 172

愛德華·貝拉米:《迴顧過去:2000—1887》(1888) 174


第十二章 帝國的擴張 176

卡利斯托·加西亞寫給威廉·R.沙夫特將軍的信(1898) 178

非裔美國人反對帝國主義的三份文件(1899) 179

薩繆爾·剋萊門斯:《評論摩洛人大屠殺》(1906) 183

斯梅德利·D.巴特勒:《戰爭是騙局》(1935) 187


第十三章 社會主義者和世界産業工人聯盟 190

托萊多·比:《鼓動——進步最重要的因素》(1903) 191

厄普頓·辛剋萊:《叢林》(1905) 194

W.E.B.杜波依斯:《黑人的靈魂》(1903) 197

愛瑪·戈爾德曼:《愛國主義:自由的威脅》(1908) 200

勞倫斯紡織工人的《罷工宣言》(1912) 202

阿圖羅·喬萬尼提對陪審團的講話(1912) 204

伍迪·格思裏:《勒得羅大屠殺》(1946) 206

喬·希爾:《我的遺囑》(1915) 209

茱莉亞·梅·考特尼:《記住勒得羅大屠殺》(1914) 209


第十四章 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 211

海倫·凱勒:《罷工反對戰爭》(1916) 212

約翰·裏德:《誰的戰爭?》(1917) 216

世界産業工人聯盟不愛美國的原因(1918) 217

愛瑪·戈爾德曼對陪審團的講話(節選)(1917) 218

尤金·德布斯的反戰演講以及在法庭上的聲明(1918) 220

魯登道夫·伯恩:《國傢》(節選)(1918) 223

E.E.卡明斯:《我歡聲贊揚奧拉夫的偉大》(1931) 225

約翰·多斯帕索斯:《一個美國人的屍體》(1932) 226

道爾頓·特朗博:《無語問蒼天》(1939) 227


第十五章 從爵士時代開始的起義 230

F.司各特·菲茨傑拉德:《爵士時代的迴響》(1931) 231

伊普·哈伯格:《兄弟,能給一分錢嗎?》(1932) 233

保羅·安德森:《催淚彈、刺刀和選票》(1932) 234

瑪麗·利希特:迴憶斯科茨伯勒案件(1997) 238

內德·柯布(“內特·肖”):《最高危機》(1969) 240

亞伯·墨洛泊:《奇異的果實》(1937) 243

蘭斯頓·休斯詩兩首(1934和1940) 244

巴托洛梅奧·萬澤蒂在法庭上的辯護詞(1927) 248

薇姬·斯達(斯泰拉·諾維奇):《在院子後》(1973) 249

西爾維婭·伍茲:《你必須為自由而戰》(1973) 253

羅斯·切爾寜關於20世紀30年代組織布朗剋斯失業工人委員會(1949) 257

金奧拉(約翰遜)·多林格:

《弗林特罷工:1936—1937年通用汽車工人靜坐罷工》(1995) 261

約翰·斯坦貝剋:《憤怒的葡萄》(1939) 266

伍迪·蓋瑟瑞:《這是你的土地》(1940) 270


第十六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和麥卡锡主義 271

保羅·福塞爾:《“定點轟炸”將結束戰爭》(1989) 272

河內山由莉:《戰爭來臨瞭》(1991) 274

山岡美智子:《距離震源800米》(1992) 277

美國戰略轟炸調查報告(太平洋戰場)(1946) 279

海軍上將吉恩·拉羅剋與斯特茲·特剋爾談“正義的戰爭”(1985) 283

庫爾特·馮內古特:《第五號屠宰場》(節選)(1969) 286

保羅·羅伯遜在眾議院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未讀的宣言(1956) 288

皮特·西格:《你不該歌唱》(1989) 290

I.F.斯通:《不隻是約瑟夫·麥卡锡》(1954) 292

埃塞爾·羅森伯格和尤利烏斯·羅森伯格

給他們的孩子們的最後一封信(1953) 294



第十七章 反對種族隔離的黑人起義 295

理查德·懷特:《1200萬黑人的聲音》(1941) 297

蘭斯頓·休斯:《延遲之夢的濛太奇》(1951) 298

安妮·穆迪:《在密西西比州長大》(1968) 300

約翰·路易斯在林肯紀念館演講的原稿(1963) 302

馬爾科姆·X :《傳到基層的消息》(節選)(1963) 304

瑪莎·哈妮從密西西比州寄齣的關於自由暑假的信(1964) 306

範妮·露·哈默的證詞(1964) 308

麗塔·L.施魏策爾的證詞(1964) 310

艾麗絲·沃剋:《一度》(1968) 312

桑德拉·A.韋斯特:《暴亂!— 一個黑人市民的見聞》(1967) 323

馬丁·路德·金:《我們嚮何處去》(1967) 324


第十八章 越南及越南背後:曆史性對抗 327

密西西比州自由民主黨反對越南戰爭的請願書(1965) 328

馬丁·路德·金:《越南背後》(節選)(1967) 329

學生非暴力協調委員會:《越南戰爭意見書》(1966) 331

鮑勃·迪倫:《戰爭之王》(1963) 332

穆罕默德·阿裏公開反對越南戰爭(1966) 335

喬納森·謝爾:《邊水村莊》(1967) 336

拉裏·柯爾伯恩:《他們在濫殺無辜》(2003) 339

海伍德·T.柯剋蘭:《流血:黑人老兵口述越南戰爭》(1984) 341

瑪麗亞·埃雷拉-索貝剋:關於越南戰爭的兩首詩歌(1999) 343

丹尼爾·埃爾斯伯格:《秘密:越南戰爭和五角大樓文件迴憶錄》(2003) 345

……

精彩書摘

20世紀70年代,當我決定寫《另一半美國史》時,我已經教瞭20年的曆史瞭。當中有10年,我參與瞭南方的民權運動。那時,我在斯貝爾曼學院授課,那是佐治亞州亞特蘭大的一所黑人女子學校。接著是為期10年的反對越南戰爭的活動。這些經曆並不是我不偏不倚地教授和書寫曆史的訣竅所在。

毫無疑問,我的黨派偏見在更早之前就定型瞭。因為我齣生在移民紐約的工人階級傢庭;因為我從18歲開始做瞭3年的船塢工人;因為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過空軍投彈手,從英格蘭齣發,轟炸在歐洲各個地區的目標,包括法國的大西洋海岸。

戰後,我依據《退伍軍人權利法案》到學院學習。那是戰時的法規,使得上百萬的老兵不用支付學費就能上學,也使得齣身工人階級的兒子獲得瞭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在正常情況下,他們是絕對上不起大學的。

我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曆史博士學位,但憑藉我早年的經曆,我知道,我在學校所學的曆史“省略”瞭美國曆史上的某些關鍵因素。

從我教授和書寫曆史開始,我對“客觀性”就不抱有任何幻想,如果客觀性意味著避免采取一種態度。我知道每一位曆史學傢(或記者,或任何敘事者)都麵臨著選擇,從無數的事實中做齣選擇,展現什麼,省略什麼。而這種選擇的結果不可避免地反映瞭曆史學傢本人的立場,無論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

在美國,某些教育傢和政治傢堅持要學生們務必學習事實。這使我想起瞭查爾斯·狄更斯《艱難時世》中的人物格雷戈林,他告誡一位年輕的老師:“現在,我要的就是事實。隻教這些男孩女孩事實。生活隻需要事實。”

然而,純事實並不存在,沒有不受解說影響的事實。在每個呈於世人的事實背後都有一名判官,無論其敘事者是老師、作傢還是任何人。判官們所下的判斷就是:此事實重要,而彼事實不重要,可不予提及。

我發現一些至關重要的主題在主導美國文化的主流曆史中缺失瞭。這些遺失不僅讓我們對過去麯解,更重要的是,還誤導我們的現在。

比如,階級問題。美國教育、政治、媒體的主流文化都假裝我們生活在沒有階級、利益一緻的社會。美國憲法的前言宣稱是為“我們人民”(we the people)而寫下瞭這一文件。這是一個彌天大謊。憲法是1787年由55個白人製定的,他們是奴隸主、債券持有人和商人,他們建立瞭強大的中央政府,為他們的階級利益服務。

將政府用於階級目的,滿足有錢有勢者的需要,整個美國曆史都是如此。時至今日,仍舊如此。在語言的欺騙下,(官僚機構)暗示我們,無論貧窮、富裕還是中産階級,利益都是一緻的。

於是,國傢的情況都是用這樣通用的概念來錶述的。當總統欣然宣布“我們經濟健全”時,他絕不會承認在生存綫掙紮的民眾的經濟並不健全。同時,許多中産階級,經濟隻是相對健全,而對占有全國40%財富的1%的大富翁來說,那是再健全不過的瞭。

階級利益在一層名為“國傢利益”的麵紗下往往模糊不清。

因為我有參加戰爭的經曆,我也瞭解美國參與過的所有武力交鋒的曆史,所以,當政府高官以“國傢利益”或“國傢安全”為理由為其政策辯護時,我就産生瞭懷疑。例如,哈裏·杜魯門在朝鮮進行“警察行動”,殺瞭幾百萬人;林登·約翰遜和理查德·尼剋鬆在東南亞發動戰爭,導緻300萬人死亡;羅納德·裏根侵略格林納達;老布什先後攻打巴拿馬和伊拉剋;比爾·剋林頓一次又一次地轟炸伊拉剋。

2003年春,小布什宣布轟炸伊拉剋是為瞭國傢利益,荒謬絕倫。美國人接受這個觀念,隻是因為政府和公共信息的主要機構將謊言鋪天蓋地地散播在全國——什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什麼伊拉剋和基地組織的聯係,統統是謊話。


當我決定寫《另一半美國史》時,我決定要講述戰爭的真相,不是從將軍或政治首領的角度,而是從工人階級、年輕人的角度,從那些美國軍人,或是收到報喪電報的父母、妻子的角度。

我想從“敵方”的角度講述戰爭的真相:在墨西哥戰爭中被侵略的墨西哥人;1898年被美國占領國傢的古巴人;20世紀初承受毀滅性的、來勢洶洶的戰爭;美國政府攻剋菲律賓的決定,使得大約60萬人死亡。

我開始學曆史的時候,打動我的,我想要在我書寫的曆史中傳達的就是民族主義狂熱者如何反復灌輸思想,通過孩童時期宣誓效忠,通過國歌和迎風飄揚的國旗,通過軍國主義的豪言壯語,滲透到所有國傢的教育體係中。

我很好奇,如果我們真的清除瞭全世界的國界,至少是在我們的構想中,認為無論哪個地方的孩子都與我們一樣,美國的對外政策會是怎樣的呢?我想,我們就不會在廣島投原子彈,在越南投凝固汽油彈,在阿富汗和伊拉剋投子母彈。因為戰爭,在我們那個年代的戰爭,總是對孩子不利的戰爭。

當我開始撰寫本書時,我受到自身經驗的影響。我和傢人住在南部的一個黑人社區,我在一所黑人女子學校教書,開始參與反對種族隔離的活動,我纔意識到曆史教學和曆史書寫扭麯的程度,就是將非白人一概抹除。沒錯,美洲原住民在曆史上仍有一席之地,但一翻而過。黑人被當作奴隸,然後是得到瞭解放,可仍舊遭到無視。曆史隻是白人的曆史。

從小學到研究生院,我無從知道哥倫布在新世界的登陸實際上開啓瞭種族滅絕的曆史,伊斯帕尼奧拉島的原住民被滅絕瞭。或者說這是新國傢“友好”擴張的第一階段,但這其中有暴力驅逐美洲原住民,伴隨著難以言說的殘酷手段,在大陸的每一寸土地進行掃蕩,直到無事可乾……

每個美國學生都知道波士頓大屠殺引發瞭反抗英國的獨立戰爭。1770年,5個殖民地居民被英軍殺死。

但是,有幾個學生知道1637年在新英格蘭佩科特人部落的600名男女老少遭屠殺呢?還有內戰時期,科羅拉多州沙溪上百戶美洲原住民傢庭被美國士兵屠殺呢?

在曆史教育中,找不到不斷發生的屠殺黑人的事件,當地政府默不作聲,盡管他們當初對著憲法宣誓,要捍衛人人平等。

例如,1917年,在聖路易斯東部,發生瞭諸多“種族暴亂”中的一起事件,那還是在白人主導的曆史書所稱的“進步時代”。大約200名黑人被殺害,使得美國黑人學者W.E.B.杜波依斯憤慨地寫瞭一篇文章《東聖路易斯大屠殺》。錶演藝術傢約瑟芬·貝剋說:“一想到美國,我就震驚、戰栗、噩夢連連。”

我想通過書寫民族史,喚醒民眾反對階級壓迫、種族歧視、男女不平等和民族虛榮的強烈意識。

我也想闡明民眾對現存權力潛在的對抗——美洲原住民不甘就此死去,化為烏有,黑人進行的廢奴運動,近期的反對種族隔離,工人為提高工資待遇進行的罷工……


5年前,我開始著手本書的整理和編輯,我想將那些掙紮的聲音,在曆史書中常常缺失的聲音,放到應有的位置上;我想讓工人的曆史,一直在戰場奮戰,十年復十年,百年復百年,為人類尊嚴而進行戰鬥的工人的曆史嶄露頭角;我想讓讀者體驗在關鍵時刻,我們曆史中一些最大膽、最有效的政治行動,正是人類本身的聲音。

約翰·布朗在審判中宣傳他的理想,範妮·露·哈默為黑人登記選舉所受的威脅做證,亞曆剋斯·莫爾納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中代錶他的兒子和我們所有的人公開反駁總統……他們的話影響並啓發瞭許多人。這不是可有可無的言論,它激發瞭人們的行動。

省略或刪減這些反抗的言論,就錶明權勢掌握在有槍、有錢、有報紙、有電話的人手中。我想指齣,那些看似沒有權力的人,無論是工人階級,還是有色人種,甚至是女人,一旦他們組織起來進行反抗,付諸行動,他們就會發齣政府鎮壓不瞭的聲音。



好的,以下是一本假設的、與《另一半美國史》無關的書籍的詳細簡介: --- 書名:《星辰與沙礫:一部關於中世紀東歐貿易路綫的社會經濟史》 作者:[虛構作者姓名,如:亞曆山大·科瓦奇] 齣版社:[虛構齣版社名稱,如:普羅旺斯大學齣版社] 內容簡介 《星辰與沙礫:一部關於中世紀東歐貿易路綫的社會經濟史》 深入探討瞭公元10世紀至15世紀,在波羅的海、黑海以及多瑙河流域交匯的廣袤東歐平原上,那些錯綜復雜的貿易網絡如何塑造瞭區域社會結構、文化交流乃至政治格局的進程。本書摒棄瞭傳統上將東歐視為西方文明邊緣地帶的敘事,而是將其置於全球貿易史的核心地位,揭示瞭維京人、馬紮爾人、斯拉夫人、羅斯人以及新興的漢薩同盟之間互動所産生的深刻影響。 全書分為六個主要部分,旨在對這一時期復雜的社會經濟圖景進行細緻的考古學、曆史文獻學和人類學層麵的綜閤分析。 第一部分:河流的脈絡——早期貿易網絡的形成(約1000字) 本部分首先聚焦於主要的水道——第聶伯河、維斯瓦河和易北河——它們如何充當早期貿易的“高速公路”。作者詳細考察瞭“從瓦良格人到希臘人之路”(The Route from the Varangians to the Greeks)的興衰,分析瞭基輔羅斯國傢如何通過控製這些航綫積纍財富並鞏固其統治基礎。我們不僅僅關注香料、皮毛和奴隸的交換,更深入研究瞭早期集市(如諾夫哥羅德和波洛茨剋)作為多文化交匯點的社會功能。通過對早期編年史和考古齣土的阿拉伯銀幣(迪拉姆)的分析,本章重建瞭貿易人員的構成,揭示瞭早期東歐社會階層分化的復雜性,並探討瞭這些貿易路綫如何促進瞭早期東正教信仰的傳播與地方異教信仰的抗爭。 第二部分:北方的聯盟與南方的張力——漢薩同盟的東嚮滲透(約1200字)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目光投嚮波羅的海沿岸,詳細分析瞭漢薩同盟,這個由北德意誌城市組成的商業共和國,如何通過其貿易壟斷權,逐步將東歐腹地納入其經濟勢力範圍。重點研究瞭呂貝剋、格但斯剋(但澤)等港口城市在這一進程中的作用,以及它們與利沃尼亞騎士團和條頓騎士團之間的復雜關係。此部分特彆關注瞭“鹽的政治”:鹽作為中世紀最重要的戰略物資之一,其貿易控製權如何成為地區霸權爭奪的核心。作者引入瞭新的計量經濟模型,估算瞭13、14世紀東歐地區物價指數的波動,並將其與漢薩同盟的貿易政策變化關聯起來,論證瞭商業資本主義的早期形態如何在這一地區萌芽。 第三部分:草原上的迴響——濛古衝擊與貿易重定嚮(約1000字) 13世紀中葉的濛古入侵對東歐的社會經濟結構造成瞭災難性的影響,但同時也帶來瞭意想不到的貿易機遇。本部分評估瞭“黃金時代”的終結,探討瞭金帳汗國對斯拉夫公國稅收體係和人口流動的長期影響。作者重點分析瞭濛古人設立的“驛站係統”(yam system)對區域內長途運輸效率的潛在改善作用,以及東西方之間新開闢的接觸點如何影響瞭絲綢之路的次級網絡。通過對保加利亞、瓦拉幾亞等黑海沿岸城市的研究,本書揭示瞭這些地區如何在濛古的羽翼下,成功地將貿易重心從內陸轉移至更依賴海運的新航綫上,形成瞭“次級絲綢之路”的雛形。 第四部分:商品背後的故事——農産品、手工業與地方經濟(約1100字) 貿易往往是上層精英的活動,但支撐這些貿易的卻是底層勞動者的生産。本部分深入探究瞭東歐封建莊園經濟的特殊形態——“第二農奴製”的早期跡象。通過對波蘭和匈牙利地區遺留的莊園記錄(如莊園法庭記錄)的微觀分析,作者描繪瞭榖物、木材、皮革等初級商品如何被組織起來,以滿足遙遠市場(如威尼斯或佛蘭德斯)的需求。本章詳述瞭當地手工業(如鍛鐵、製陶)的技術水平及其與西方技術的交流與融閤,挑戰瞭傳統上認為東歐工業水平低下的觀點,強調瞭地域性專業化生産的復雜性。 第五部分:信仰的代價——宗教、倫理與商業法(約900字) 宗教在東歐商業活動中扮演瞭關鍵的調和與衝突角色。本章探討瞭東正教與天主教(尤其是在波蘭和立陶宛公國)在商業倫理上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影響瞭信貸和契約的製定。我們分析瞭早期商會(guilds)的組織結構,及其在解決跨文化商業爭端中的作用。通過對中世紀法律文本的對比研究,本書展示瞭早期東歐的商業法如何吸收瞭拜占庭的習慣法、日耳曼的習慣法以及後來的《薩剋森法典》,形成瞭一套獨特的、服務於多民族貿易需求的法律體係。 結論:一個未完成的統一體(約500字) 最後,本書總結道,中世紀東歐的貿易網絡並非一個統一的、由中央權力驅動的係統,而是一個由河流、森林、信仰差異和不斷變化的政治聯盟所塑造的、充滿張力的“地理經濟體”。它在全球貿易版圖中起到瞭承上啓下的關鍵作用,是東西方文明互動的前沿地帶。作者強調,理解這一時期的貿易史,是理解現代東歐國傢邊界、民族認同及經濟地理結構的基石。 本書特色: 跨學科研究: 綜閤運用曆史地理學、考古學、計量經濟學和社會人類學方法。 首次引入: 對東歐黑海沿岸在濛古時期貿易重定嚮的深入分析。 大量原始資料: 首次係統性地對比瞭諾夫哥羅德、剋拉科夫和布拉格的早期商業文書。 讀者對象: 專注於中世紀史、經濟史、區域研究以及對東歐曆史感興趣的學者、研究人員和高階學生。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說實話,讀起來像是在翻閱一本塵封已久的傢族相冊,那些泛黃的照片裏定格的瞬間,有的光鮮亮麗,有的卻帶著難以磨滅的傷痕。它不像那些主流曆史教科書那樣,隻會描繪宏偉的“美國夢”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來的,而是聚焦於那些被遺忘的、聲音微弱的群體。我尤其被其中關於早期勞工運動的章節所吸引,那些鐵銹斑斑的工廠角落,空氣中彌漫著煤灰和汗水的味道,工人們為瞭爭取那一點點微薄的尊嚴,付齣瞭多麼慘痛的代價。你會清晰地感受到,曆史的走嚮並非是命中注定,而是由無數底層人民的抗爭、妥協與堅持共同塑造的。這種自下而上的視角,極大地顛覆瞭我過去對“進步”這個詞的理解,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社會結構和法律條文,它們背後的血淚史,纔是真正構成這個國傢肌理的底色。讀完這些故事,你很難再用一個簡單的“好”或“壞”來評價任何一個曆史時期,因為每一個看似光明的勝利背後,都深藏著不公與犧牲的陰影。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有人終於打開瞭一個長期被鎖住的地下室大門,裏麵的陳設有些淩亂,但每一件物品都帶著強烈的時代氣息和未被清洗的痕跡。我原本以為自己對美國近現代史已經有瞭一個比較全麵的認知,但閱讀過程中屢次被新的發現所震撼。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原住民土地權鬥爭的章節,那種跨越世紀的法律拉鋸戰和文化斷裂感,寫得入木三分。作者沒有采用煽情的手法,而是通過大量的法律文件、私人信件和口述記錄,構建起一種冷峻的真實感。你讀到的不是某個單一的民族的悲劇,而是整個國傢在擴張過程中,不得不麵對和壓製的聲音集閤體。這迫使我必須重新校準自己對“法治社會”和“公平正義”的理解,意識到這些概念的實現,從來都不是自動完成的,而是需要持續不斷的、常常是痛苦的拉鋸戰。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把那些被曆史敘事邊緣化的群體,重新放置在瞭聚光燈下,讓他們不再是背景闆上的模糊輪廓。

評分

老實說,這本書的敘事方式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反高潮”。它沒有那種史詩般的磅礴氣勢,也不會用華麗的辭藻去歌頌所謂的“英雄人物”。相反,它像是一個老者在壁爐旁,慢條斯理地講述著那些他親眼目睹,卻從未被官方記錄下來的瑣碎片段。我特彆欣賞作者處理社會運動衝突時的那種剋製和細緻,它不急於給齣道德判斷,而是把你直接扔進那個特定的時代背景中,讓你自己去體會當時的睏境與掙紮。比如,書中對二戰後郊區化進程的描繪,不再僅僅是關於汽車和草坪的田園牧歌,而是深入剖析瞭種族隔離政策如何巧妙地通過住房貸款和社區規劃得以延續和固化,那種無聲的排斥力量,比公開的歧視更具穿透力。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去查閱一些背景資料,因為作者提供的細節太過豐富和真實,需要時間去消化和消化。這與其說是一本“曆史書”,不如說是一份極其詳盡的社會檔案,充滿瞭人性的復雜和糾結。

評分

翻開這本書的每一頁,都仿佛能聽到來自不同角落的微弱呼喊,它們匯聚在一起,形成瞭一種令人無法忽視的宏大聲場。它最大的魅力,在於對“普通人”英雄主義的挖掘,這裏的“英雄”不是指登上總統寶座或贏得諾貝爾奬的人,而是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拒絕接受不公待遇,並為之努力發聲的街坊鄰裏、工友、學生。書中對民權運動中地方基層組織工作細節的描寫尤其生動,沒有宏大的集會場麵,更多的是關於挨傢挨戶動員、組織秘密會議、應對警察騷擾的瑣碎記錄。正是這些細緻入微的描寫,賦予瞭曆史一種可觸摸的質感,讓人覺得,曆史並不是發生在遙遠殿堂裏的事件,而是正在你我身邊發生的日常選擇。讀罷此書,我感到自己不再是一個被動接受曆史結論的旁觀者,而更像是被邀請參與瞭一場關於“我們是誰,我們如何走到今天”的深刻對話。這種參與感,是其他任何曆史讀物都難以比擬的。

評分

坦白講,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稱得上是“顛覆性”的,因為它徹底打亂瞭我以往構建的曆史時間綫邏輯。它不太遵循傳統的年代順序,而是更側重於主題的串聯和迴響,讓你看到,看似相隔遙遠的社會議題,實際上有著深層的曆史根源和相似的抗爭模式。例如,關於移民工人待遇的描述,雖然跨越瞭不同的族裔和世紀,但那種對廉價勞動力的剝削邏輯和來自本地社區的排斥感,驚人地相似。這種結構安排,雖然對讀者提齣瞭更高的專注度要求,但一旦你適應瞭這種跳躍式的、脈絡交織的敘事方式,你會發現曆史不再是綫性的進步,而更像是一張巨大的、不斷被修補和撕裂的網絡。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引用不同時期文獻時的那種巧妙對比,讓讀者能夠直接感受到同一套權力邏輯在不同曆史語境下的變體。這讓曆史充滿瞭活力,像是一個尚未完結的、需要我們持續參與討論的工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