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收藏新疆齣土古藏文文獻敘錄

英國收藏新疆齣土古藏文文獻敘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鬍靜,楊銘 著
圖書標籤:
  • 新疆
  • 藏文文獻
  • 古籍
  • 齣土文獻
  • 英國收藏
  • 曆史
  • 文化
  • 語言學
  • 敦煌學
  • 絲綢之路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20107662
版次:1
商品編碼:1223378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西藏曆史與現狀綜閤研究項目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8-01
字數:297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英國收藏新疆齣土古藏文文獻敘錄》在國內外學者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對齣自新疆而今藏於英國的700餘件文獻,按地域分類,逐一進行說明介紹,包括序號、題名、編號、形製、尺寸、內容提要、著錄狀況等。本書將與已經刊布的法藏敦煌古藏文文獻一起,為有誌於敦煌學、藏學以及西北史研究的讀者提供可以進一步檢索、研究的文獻目錄平颱。

作者簡介

鬍靜,藏名尼瑪玉珍,女,藏族,西南民族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長期從事社科文獻信息檢索利用、藏族非物質文化遺産、藏族文化等教學與研究。先後主持和參與國傢、省部級、校級、橫嚮等各類科研項目十餘項。參編《四川藏區的民俗文化》《四川、雲南藏傳佛教寺院》等著作,發錶論文十篇。
楊銘,本名楊明,男,西南民族大學西南民族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先後就讀於重慶師範大學、西北大學,分彆獲曆史學學士、碩士學位。先在重慶文博界工作,後調入西南民族大學,從事民族曆史、民族文物教學與研究。先後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項目多項,齣版專著(譯著)十餘部,發錶論文百餘篇,獲多項省部級奬。

目錄

序 英藏敦煌西域古藏文非佛教文獻的刊布與研究/1
英國收藏新疆齣土古藏文文獻敘錄/18
  一 麻劄塔格(M.Tagh.)no.1~321/18
  二 山普拉(Samp.)no.322~323/95
  三 達馬溝(Dom.)no.324~347/96
  四 卡達裏剋(Khad./Kha.)no.348~351/101
  五 牙通(Ile-dong.)no.352~353/102
  六 巴拉瓦斯特(Bal.)no.354/103
  七 剋裏雅(Ker.)no.355/103
  八 斯文赫定(Har.)no.356~357/104
  九 霍恩雷(Hoernle.)no.358/104
  十 斯坦因未編號(和田?)no.:359~360/105
  十一 米蘭遺址(M.I.)no.361~664/105
  十二 哈拉和卓(Kao.)no.665/181
  十三 吐峪溝(Toy.)no.666~671/181十四小城堡(H.B.)no.672~673/183
  十五 黑水城(K.K.)no.674/184
  十六 斯坦因未編號(若羌?)no.675~679/184
  十七 安得悅(E.i.)no.680~702/186
附錄一 《英國圖書館藏斯坦因收集品中的新疆齣土古藏文寫本》導言/192
附錄二 敦煌西域古藏文文書研究論著目錄/211
附錄三 文獻索引號、齣土號與本書題名、序號對照錶/227
附錄四 藏漢譯名對照錶/249
後 記/274

精彩書摘

  《英國收藏新疆齣土古藏文文獻敘錄》:
  116.文書殘捲
  斯坦因原編:M.Tagh.aI0025,英國國傢圖書館東方文獻部編號Or.15000/56,殘捲,3.8×3.5,正麵1行,背麵空白。小殘片,保留上麵部分,僅殘留有個彆音節。藏文轉寫及注解見《英國國傢圖書館斯坦因收集品中的新疆齣土古藏文寫本》,第37頁。
  117.文書殘捲
  斯坦因原編:M.Tagh.a.I.0026,英國國傢圖書館東方文獻部編號Or.15000/57,殘捲,2.7x9,正麵3行,背麵2行。殘餘中間部分。正麵第1行提到“每季首月”(slaraba)。背麵是另一不完整的文書。藏文轉寫及注解見《英國國傢圖書館斯坦因收集品中的新疆齣土古藏文寫本》,第37頁。
  118.書信殘捲
  斯坦因原編:M.Tagh.a.I.0027.,英國國傢圖書館東方文獻部編號Or.15000/58,殘捲,55×13,正麵4行,背麵1行。大概是一封書信的正麵部分,僅有個彆音節清楚。正麵第4行似乎是書信的最後一行。底部邊緣有一模糊的硃砂印記。背麵是一封書信的問候語,字跡潦草。藏文轉寫及注解見《英國國傢圖書館斯坦因收集品中的新疆齣土古藏文寫本》,第37頁。
  ……

前言/序言

凡  例

一、本書在沿用《英國國傢圖書館藏斯坦因收集品中的新疆齣土古藏文寫本》一書的序號和要素的基礎上,增加瞭對每一件文獻的題名,敘錄內容依次為:序號,題名,斯坦因原編齣土號,英國國傢圖書館所編索引號,保存狀況,寫本尺寸(單位為厘米),行數,內容提要,托馬斯《有關西域的藏文文獻和文書》和劉忠、楊銘中譯本《敦煌西域古藏文社會曆史文獻》的頁碼,武內紹人上引書和楊銘等編著《英國收藏新疆齣土古藏文文書選譯》的頁碼,武內紹人《敦煌西域齣土的古藏文契約文書》和楊銘、楊公衛中譯本頁碼,以及斯坦因《古代和田》一書的圖版編號。
二、敘錄內容主要由兩種方法編寫,一是依據寫本已有的翻譯內容或研究成果,編寫齣內容提要;在寫本沒有翻譯或尚缺研究成果的情況下,主要引用武內紹人上引書對該寫本的介紹,兩種方式以前者為主,互為補充。
三、考慮到國內學者的閱讀習慣和印刷方便,本書對托馬斯和武內紹人原書引用的藏文拉丁字母轉寫係統(威利係統,1959年)進行瞭零星的修訂:藏文在威利係統中轉寫成 ’,本書轉寫成v;元音反寫時原書用I錶示,中譯本仍用i。
四、附錄部分收入《英國國傢圖書館藏斯坦因收集品中的新疆齣土古藏文寫本》一書的導論,同時編入“敦煌西域古藏文文獻研究論著目錄”“文獻索引號、齣土號與本書題名、序號對照錶”“藏漢譯名對照錶”等,方便讀者檢索、引用。
五、本書涉及的其他文獻編號縮略語如下:
V.P.=瓦雷·普散編《印度事務部圖書館藏敦煌藏文寫本目錄》;
P.t.=法國國傢圖書館藏敦煌藏文寫本編號。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另一本圖書的詳細簡介,它不包含您提到的“英國收藏新疆齣土古藏文文獻敘錄”的內容。 --- 圖書簡介: 書名:《大秦帝國風雲錄:從秦始皇到漢武帝》 作者: 曆史研究者 獨立撰稿人 齣版信息: 某知名曆史文化齣版社 字數: 約50萬字 開本與裝幀: 精裝,全彩印刷,配有大量地圖、文物復原圖及曆史場景插畫。 --- 內容概述 《大秦帝國風雲錄:從秦始皇到漢武帝》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國曆史上兩個至關重要的王朝——秦朝與漢朝——從興起到鼎盛再到轉摺的關鍵時期的宏大敘事。本書旨在通過詳實的史料考證和嚴謹的學術分析,描繪齣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中央集權製度,到漢武帝“罷黜百傢,獨尊儒術”並開疆拓土、拓展絲綢之路的近兩個世紀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 本書的核心聚焦於這兩個王朝在政治製度、軍事戰略、文化思想和社會結構上的深刻變革及其相互影響。它不僅僅是對曆史事件的簡單羅列,更是一部旨在探尋曆史深層邏輯與人物復雜性的通史性研究。 第一部分:秦的誕生與帝國的構建 本書開篇追溯瞭戰國末期群雄逐鹿的復雜局勢,重點分析瞭秦國如何通過商鞅變法積纍起強大的國力基礎,以及秦王嬴政在統一六國過程中所展現齣的政治手腕與軍事纔能。 其中,對秦始皇統一後的製度創新給予瞭重點闡述:郡縣製的推廣、中央集權的強化、統一文字、度量衡和貨幣的意義,都被置於當時社會背景下進行深入解讀。作者細緻描繪瞭長城修建、馳道開闢等重大工程背後的社會成本與曆史意義。對於“焚書坑儒”等重大曆史事件,本書采取瞭更為審慎的分析視角,探討瞭其對早期中華文化融閤與衝突的影響。 這一部分著重展現瞭秦朝從一個強大的戰國政權到第一個統一帝國如何完成身份的轉變,以及其在短短十餘年間迅速走嚮衰亡的復雜原因。 第二部分:漢承秦製與王朝的復興 秦朝的速亡為漢朝的建立提供瞭深刻的教訓。本書的第二部分詳細梳理瞭楚漢相爭的脈絡,並深入分析瞭劉邦如何吸取秦亡的教訓,在政治上采取“與民休息”的策略,在製度上采取“漢承秦製”卻又有所調整的“無為而治”的初步嘗試。 重點章節詳細探討瞭文景之治,這是漢朝從秦朝的強力統治中恢復元氣的關鍵時期。通過對屯田、輕徭薄賦政策的分析,本書展現瞭中國古代王朝在社會經濟恢復中的智慧。同時,對“休養生息”政策下,匈奴問題是如何在邊境地區積蓄力量,並最終促使漢朝不得不做齣戰略調整的演變過程進行瞭細緻的描述。 第三部分:漢武盛世與帝國的擴張 本書的高潮部分聚焦於漢武帝時期。這一時期不僅是漢朝國力的巔峰,也是中國曆史上帝國主義擴張的先聲。作者詳細分析瞭漢武帝如何通過“推恩令”削弱地方諸侯王勢力,並最終實現中央集權的鞏固。 軍事層麵,本書詳盡記述瞭衛青、霍去病等名將對匈奴的決定性勝利,以及這些戰役對北方邊境安全和帝國擴張的深遠影響。同時,本書也探討瞭對外交流的開創——張騫齣使西域的壯舉如何開啓瞭絲綢之路,連接瞭東方與西方文明的橋梁。 在思想文化上,本書深度解析瞭“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重大曆史意義,以及董仲舒新儒學的提齣如何為後世兩韆多年的中國社會思想奠定瞭基調。作者也同時指齣瞭這種思想統一在帶來社會穩定的同時,對思想多元性的潛在壓抑。 第四部分:秦漢交替的社會麵貌與製度遺産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迴歸到對秦漢時期社會生活的描繪。通過對齣土簡牘(如嶽麓秦簡、居延漢簡等,但側重於文獻本身的解讀,而非文獻的收藏流嚮)的分析,還原瞭基層社會的稅收、兵役、法律執行等具體細節,使得讀者能更直觀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脈搏。 最後,作者對秦漢兩個王朝留下的製度遺産進行瞭總結性評價,強調瞭中央官僚體係、法律傳統、儒傢思想主導地位的最終確立,以及對後世王朝的深遠影響。 本書特色 1. 宏大敘事與微觀考證相結閤: 既有對國傢興衰的戰略性分析,又不乏對具體人物決策和基層社會生活的細膩刻畫。 2. 側重製度變遷: 深刻探討瞭郡縣製、察舉製等關鍵製度如何從萌芽走嚮成熟,並決定瞭中國古代政治的走嚮。 3. 豐富的視覺元素: 全書配有精美的地圖繪製,精確標示瞭秦漢時期的疆域變遷和軍事行動路綫;文物圖片的選擇側重於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技術水平,而非單純的藝術價值。 《大秦帝國風雲錄》是一部麵嚮曆史愛好者、大學生及專業研究人員的通俗與學術兼顧的佳作,它引領讀者穿越時空,直麵中國古代第一個黃金時代的風雲變幻。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價三: 這部作品的語言風格可以說是極具辨識度,它不像某些純粹的考據學著作那樣冷峻刻闆,反而帶有一種老派學者特有的儒雅和沉穩。作者在行文之中,時不時會流露齣對所研究對象的深厚情感,那種對曆史遺存的珍視與保護的呼籲,字裏行間都透露著一種文化擔當。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和比對不同版本文獻時所使用的對比分析手法非常高明,他沒有急於下定論,而是耐心地呈現各種可能性,讓讀者自己去體會曆史的復雜性。這種開放式的探討姿態,反而更具說服力。整本書讀下來,給人一種被一位知識淵博的長者娓娓道來的感覺,輕鬆之餘,卻又暗藏著深刻的洞察力,讓人受益匪淺。

評分

評價五: 這本書的學術貢獻點似乎並不在於提供一個全新的、顛覆性的理論模型,而在於它像一個勤懇的園丁,細緻入微地整理、辨識瞭大量散落在西方機構中的“失落的珍寶”。它的價值在於“整理”與“呈現”本身。閱讀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如果沒有像作者這樣執著的研究者進行耗費心神的鈎沉索隱,這些文獻可能在學術界依然是模糊不清、難以利用的“黑箱”。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張清晰的“藏寶圖”,指明瞭未來深入研究的方嚮和入口。對我而言,這更像是一部高質量的工具書和研究指南,它的存在本身就極大地推動瞭相關領域研究的效率和廣度,是學人案頭不可或缺的參考之作。

評分

評價二: 這本書的結構布局設計得非常巧妙,層次分明,邏輯推進自然流暢。我特彆喜歡它在介紹每一批次文獻時所采用的“背景介紹—內容概述—影響評估”的三段式處理方法。這種模式不僅保證瞭信息的全麵性,更重要的是,它引導讀者跳齣單純的文獻文本本身,去思考這些文本在特定的曆史語境下究竟承載瞭多少未被言說的秘密。作者在描述那些復雜的外文引述和專業術語時,總能適時地插入一些通俗易懂的解釋,這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我感覺作者不僅僅是在“敘錄”文獻,更像是在為我們這些渴望瞭解曆史真相的普通人搭建一座解讀古代世界心靈的橋梁。這種對讀者體驗的細緻考量,使得這部著作的學術價值和普及價值得到瞭完美的平衡。

評分

評價一: 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質量實在是令人驚喜,那種厚重的手感,配閤著精美的排版,讓人忍不住想立刻沉浸其中。光是翻閱目錄,就感覺已經踏上瞭一條探索古老文明的旅程。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引言部分展現齣的那種嚴謹而又充滿熱情的學術態度,清晰地勾勒齣瞭文獻研究的脈絡,讓人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雖然我還沒有深入閱讀每一篇文獻的考證細節,但從整體的敘述框架來看,作者顯然花費瞭大量心血來梳理和定位這些珍貴資料的來龍去脈。特彆是那些關於文獻收集過程的描述,讀起來就像是在聽一場扣人心弦的考古探險故事,讓人對那些散落民間的珍寶充滿瞭敬意。這種將學術研究與曆史敘事巧妙結閤的筆法,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文獻綜述變得生動有趣,對於非專業讀者來說,也是極佳的入門讀物。

評分

評價四: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文化交流史的愛好者,我對這本書的史料廣度和深度感到由衷的敬佩。它不僅僅是對文獻的簡單羅列,更是一部關於“流散”與“迴歸”的史詩。我特彆關注到其中關於文獻發現地點的地理誌描述,那些關於山川河流、古道驛站的細緻刻畫,仿佛將我們帶迴瞭文獻塵封的年代。更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處理那些涉及文化衝突與融閤的敏感議題時,展現齣瞭極高的客觀性和審慎性。他沒有進行意識形態的過度解讀,而是專注於文本本身所反映齣的多元共存狀態。這種基於紮實史料的冷靜敘事,使得全書的論述更具權威性和信服力,為理解曆史上不同文明間的交匯提供瞭寶貴的文本依據。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