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近年來隨著滿族史研究和清史研究深入拓展,開展社會學、民族學與人類學等多學科交叉研究,專傢學者將目光從正史資料轉嚮注重滿族傢譜研究。滿族傢譜研究除各圖書館外,在民間有大量收藏。二十幾年來,滿族傢譜整理齣版數量較大,但大多為將原本點校後重新排版印刷,盡管再現瞭原本文字內容,但卻沒有保留傢譜原貌,使其史料信息及價值丟失很大,遠遠不能適應當代多學科交叉研究滿族曆史及原生態文化的需要。
《佛滿洲傢譜精選(三捲本 套裝共3捲)》對珍貴的陳滿洲傢譜進行瞭全部收編;並盡可能的收錄瞭《八旗滿洲世族通譜》、《清史稿》等有載錄的佛滿洲傢譜,或地方滿洲名人傢譜;還收錄瞭高校圖書館沒有收藏的滿洲傢譜。本《集成》主要收錄傢譜有:福陵覺爾察氏傢譜、馬佳氏傢譜、牛鈷祿氏傢譜、薩剋達氏傢譜、哈達那拉氏傢譜、富察氏傢譜、瓜爾佳氏傢譜等約70部。
作者簡介
呂萍,女,吉林長春人,現任長春師範大學滿族文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吉林省社會科學普及專傢,長春市第十三屆政協委員。主要從事東北史、東北邊疆與民族特彆是滿族曆史與文化、東北地域民俗文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近年來先後主持完成全國高校古籍整理項目、吉林省哲學規劃辦、教育廳等社科項目10餘項,在研國傢社科、教育部、國傢民委、吉林省教育廳等社科基金項目5項。齣版專、編著《滿族文化論集》、《達斡爾族薩滿文化傳承人——斯琴褂和她的弟子們》《中國滿學》等8部。在《社會科學戰綫》、《中央民族大學學報》、《民族文學研究》等期刊發錶學術論文50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吉林捲
沙濟富察氏宗譜(道光丁亥年本)
京都吉林寜古塔三姓等處廂黃旗陳滿洲關姓宗譜書(民國十九年本)
輝發沙剋達氏傢譜(清末本)
馬希哈拉宗譜(民國初年本)
打焦樓屯譜書(民國五年本)
赫捨裏氏康族世譜——民國十年本
後記
黑龍江捲
訥音富察氏增修支譜(光緒十五年本)
富察氏增修支譜溯源紀(光緒十六年本)
瓜爾佳納音關氏譜書(1937年本)
關氏宗譜(1941年本)
後記
遼寜捲
那氏宗譜(光緒年間本)
索綽羅氏譜書(光緒十五年本)
永陵喜塔臘氏譜書(光緒二十三年本)
洪氏譜書(民國二年本)
白氏源流族譜(民國十(年續修本)
福陵覺爾察氏譜書(民國十三年抄本)
薩嘛喇氏族譜(民國十三年年續修本)
富察氏譜書(民國三十七年刻本)
後記
前言/序言
遼寜是滿族的發祥地,滿族人口占全國滿族人口的半數,在滿族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有著極為突齣的作用和地位。
遼寜滿族人口中,清代八旗滿洲後裔至少占全省滿族人口的三分之一。這些滿族人口主要來源有五種情況:
一是清初留守駐防的八旗官兵。二是從康熙到乾隆時期,清朝曾多次從京畿派迴遼寜八旗駐防,其中以康熙二十六年(1687)為數量最多。清初,朝廷派內大臣何洛會為總管,統領八旗官兵800餘名駐防盛京,另在興京(新賓)、東京(遼陽)、廣寜(北鎮)、熊嶽、寜遠(興城)、鳳凰城(鳳城)、牛莊、岫岩、義州(義縣)、蓋州、海州(海城)、耀州(營口)、錦州等城共設35個佐領,駐防八旗兵約達2000員,每兵按6口傢計,僅清初留駐防的滿洲人口即約達18000人。康熙時,清廷數次增派八旗官兵迴盛京等地駐防,以加強軍事防禦。同時,清代東北三陵,在清初時就留有守陵的官兵。
二是清代派迴駐防的八旗官兵。康熙二十六年(1687),清廷為增強“龍興重地”的軍事防禦實力,又派遣大批八旗滿洲、漢軍、濛古官兵迴防遼寜,尤其盛京、興京、鳳凰城等軍事要地,皆派有駐防官兵,從而使遼寜滿洲人口急劇猛增。清初在遼寜建有封禁“發祥重地”的柳條邊,設有21個邊門(後來減為20個),每個邊門駐有四五十人的官兵,每個墩颱都設有巡邏兵和颱丁。同時,清廷又在遼寜各軍事要地設置城守尉,各交通要道還設有驛站,自然派有八旗官兵。上述種種官兵連其傢屬,世代繁衍於遼寜。如康熙二十六年(1687)從京師調撥遼寜岫岩城守尉的赫捨裏氏,到光緒己卯年(1879)氏族人口僅阿爾密一支即達3590人。
三是王莊皇莊官莊旗田的滿洲莊丁。天啓元年116211,後金政權進占遼瀋後,在遼陽建立東京城,統治中心遷至遼瀋大地。與此同時,努爾哈赤將遼東、遼北、遼南大片土地山林分封給滿洲貴族,作為私有財産,設立王府莊園、官兵旗田,而耕耘這些王莊旗田的包衣阿哈(奴僕),主要由被徵服的女真人阿哈和原居漢人組成。清入關後,盛京設內務府三旗,旗下設有許多的皇莊,又設盛京六部,其中戶、禮、工三部都設有許許多多的官莊。這些皇莊、官莊、王莊以及八旗官兵的旗田遍布遼東各地,漢人耕種的上好田地幾乎全部占為旗田‘遼東各地幾乎遍布王莊、官莊、旗田、果園、木園、炭林、漁場,耕地與山林都由滿洲阿哈耕種與經營管理。如太子河中上遊的本溪耕地山林’大部分都被努爾哈赤分配給他的次子禮親王代善,還有敬謹親王、安平貝勒等人。鑲紅旗鄧氏三世兄弟五人在敬謹親王府的王莊任莊丁,至十世的鹹豐年間,鄧氏人口已達2500餘人,成為本溪滿族大戶。
四是清人關後收編的新滿洲八旗兵。這主要是指將東北邊疆的少數民族收編入旗,是為伊徹滿洲即新滿洲。如康熙七年(1668)收編赫哲人、庫雅喇人等,共編為78個佐領。康熙十六年(1677)吳三桂等叛亂後,其兵及傢屬一半人遷入內地盛京、錦州、廣寜、義州4城31個佐領,共1131戶,11180人。三十一年116921,編海拉爾濛古巴爾虎旗26個佐領,遷10佐領500戶2273人隸人盛京將軍。第三年又再遷4佐領203戶320人歸隸盛京將軍。康熙三十一年同時還編伯都納锡伯人74個佐領,與達斡爾、卦爾察人共14458丁歸隸盛京上三旗。康熙三十八年(1699),又從齊齊哈爾調2000多旗兵隸入盛京,分駐24城。三次新編隸盛京的新滿洲、巴爾虎、锡伯官兵共6500名,再加上其傢屬,總人數達40000人。至乾隆時,遼寜駐防八旗官兵共達18625人,計其傢屬在內約達134000人。
五是關內漢人移民入旗。順治十年(1653)清廷頒布《遼東招民墾荒則例》,自關內招來大批漢人,分派遼東各地墾荒種地。據諸多滿族傢譜記載,在順治八年(1651)時就應詔移民遼東。《則例》中有招民授官的規定,凡此之漢人,大多被編入漢軍旗下,分配在王莊或官莊中為莊丁,少數被派往邊颱驛站做颱丁驛丁。康熙七年(1668)詔令封禁,此後,“闖關東”移民而來的漢人多以三種形式投入旗籍:一是投旗占山墾荒,二是投充王莊官莊為莊丁(又稱壯丁),三是投充盛京內務府皇莊和盛京官莊為莊丁,這些漢人加入旗人籍。
遼寜滿族多為上述五種來源’少數由於特殊原因遷迴遼東,如本溪的吳俄爾格氏冤案平反後自京城遷迴遼東,落居本溪,赫捨裏王氏一支為避誅連遷迴撫順,赫捨裏金氏為避罪遷來本溪,伊爾根覺羅氏隨清兵抗擊沙俄,與部伍走失,為避懲罰而南逃,潛居本溪等。
好的,以下是《佛滿洲傢譜精選(三捲本 套裝共3捲)》的圖書簡介,內容聚焦於其他相關或互補主題,力求詳盡且自然流暢。 --- 史海鈎沉與文獻探微:中國古代宗族史研究與東北亞文化交流 第一捲:遼金元明清:多民族交融下的東北地區社會結構變遷 本書聚焦於中國東北地區,自遼金時期至清代,在不同政權統治下,其社會結構、民族關係與地方宗族組織所經曆的復雜演變曆程。重點研究區域涵蓋今遼寜、吉林、黑龍江及內濛古東部地區,力求展現一個動態而非靜止的東北邊疆社會圖景。 一、 遼金時期:女真族的興起與早期宗族形態 本捲首先梳理瞭女真族在完顔部崛起前的社會組織結構。不同於漢族成熟的儒傢宗法體係,早期女真社會具有顯著的部落聯盟和血緣氏族色彩。我們深入探討瞭“勃極烈”製度下權力如何與傢族網絡相捆綁,以及這種原始的氏族結構如何適應對外徵伐與內部治理的需求。重點分析瞭金代早期,漢化進程對本土宗族形態的初步衝擊與改造。通過對金石文字、地方誌殘篇以及傳世文獻中零星記載的交叉比對,重建瞭部分早期女真貴族傢族的世係脈絡及其與政治權力的互動關係。 二、 元代:濛古帝國框架下的地方治理與族群整閤 元朝的統治,將東北地區納入瞭龐大的濛古帝國版圖。本捲細緻考察瞭元代在東北推行的“行省製度”與“達魯花赤”製度如何滲透到地方的宗族管理之中。不同於前代,元代的地方治理更強調“分而治之”,濛古族、漢族、高麗人以及先期遷入的漢人等不同族群,在當地形成瞭各自的居住區和相對獨立的社會組織。我們著重分析瞭在邊疆地帶,各族群的宗族或氏族如何在元廷的框架下,參與到賦稅徵收、兵役動員及屯田墾荒等國傢事務中,以及這種多重結構對後世東北社會的影響。此外,對元代在東北設立的佛教寺院及其擁有的莊園土地與依附人口進行考察,揭示瞭宗教勢力與地方宗族勢力之間微妙的共生關係。 三、 明代“衛所”製度與“流民堡子”的形成 明朝在東北的治理策略體現瞭強烈的防禦色彩。本捲重點解析瞭“衛所製度”在遼東的實施,以及這種製度如何塑造瞭當地的軍事化社會結構。衛所軍戶的代際傳承,實質上形成瞭一種基於軍職的準宗族組織。與此同時,明廷鼓勵或默認的漢人移民,在邊牆內外建立瞭“堡子”,這些堡子往往由具有共同祖籍或地域聯係的移民群體所構成,其內部的治理模式,深受中原宗族習俗影響,但也因地製宜地發展齣適應邊疆生存需要的特點。本研究通過分析《遼東誌》等史料,試圖描繪齣明代東北地區由軍事化宗族、本地土著氏族以及漢人移民宗族構成的復雜社會網絡。 四、 清代前期的“滿洲八旗”與“漢軍八旗”的宗法延續與分化 清朝的建立,帶來瞭東北社會結構的核心變革。本書投入大量篇幅研究滿洲入關前後,八旗製度下的宗族形態。滿洲的“旗分”結構,既是軍事組織,也是帶有強烈血緣和地緣色彩的社會單位。我們追溯瞭旗人傢族在關外時的聚居模式、財産繼承習慣以及祖墳的祭祀傳統,並探討瞭其在進入中原後,麵對新的政治環境和文化壓力時,宗法製度所經曆的保留、改造與衰變過程。同時,對八旗製度下的漢軍,分析其如何在被編入旗籍後,在保持原有漢族宗族習慣與適應旗籍管理之間的拉鋸與融閤。 第二捲:東北亞佛教傳播史:製度化與民間信仰的張力 本捲將研究視角從世俗的宗族結構轉嚮精神信仰領域,特彆是佛教在東北亞地區的傳播脈絡,以及其如何與地方社會組織發生作用。 一、 遼金時期佛教的本土化進程 遼代契丹人與金代女真人的信仰實踐,是東北亞佛教史上的重要課題。本捲不滿足於僅記錄寺院的建立,更著重於分析佛教教義、儀式如何被這些新興政權所采納、改造,以服務於國傢意識形態的構建。我們探討瞭佛教僧侶群體在金元之際,如何成為不同文化圈之間(如漢地、高麗、女真本土)的知識傳遞者與外交使節。研究重點關注瞭大型皇傢寺院與地方宗族祭祀活動的交集,以及佛教義莊、僧田等經濟實體在地方社會中的角色。 二、 元明之際藏傳佛教在東北的輻射與影響 元代,藏傳佛教(喇嘛教)在濛古族群中占據主導地位,這種影響自然延伸至廣闊的東北地區。本捲考察瞭藏傳佛教在遼闊的濛古部落內部的傳播路徑,以及它在與當地薩滿教、漢傳佛教接觸時所産生的復雜互動。我們分析瞭清代以前,在鬆花江流域和嫩江流域,地方部族首領與寺院之間的供養關係,這種關係往往與政治庇護和宗族權威的鞏固緊密相關。 三、 清代“廟産”與宗族利益的博弈 清朝官方推崇藏傳佛教,特彆是對內濛古和東北的濛古族群,宗教政策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本捲詳細剖析瞭清代在東北地區,官府設立的佛寺所擁有的“廟産”(土地、莊戶、人力)的性質。這些廟産往往與世俗的宗族傢族、地方豪紳存在復雜的産權和使用權糾葛。通過對相關判例和官府諭旨的研究,揭示瞭在國傢權力與地方宗族勢力、宗教實體之間,圍繞經濟資源和地方權威所展開的長期博弈。 第三捲:邊疆移民的文化重塑:祖籍記憶、認同危機與地域適應 本捲將視角聚焦於明清之際,大規模人口流動對東北地區宗族文化的深刻影響。它探討瞭移民群體如何在新環境中重塑其“傢譜”與“鄉土”觀念。 一、 祖籍記憶的固化與變異 自明代“廣開遼東”、“移民實邊”以來,大量來自山東、山西、河北等地的漢人湧入東北。這些移民群體帶著強烈的“懷鄉情結”和清晰的宗族脈絡。本捲研究瞭他們在東北建立的村落中,如何通過修建祠堂、重立族譜、舉行特定的祭祀活動,來維係其與故土的聯係。同時,我們也分析瞭在嚴酷的自然環境和與本地土著(如滿洲、朝鮮族、達斡爾等)的長期接觸中,這些宗族記憶是如何被選擇性地繼承、淡化或嫁接,從而産生適應新環境的“邊疆宗族”文化。 二、 滿漢交錯地帶的禮儀衝突與融閤 東北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文化交匯的前沿。本捲細緻比較瞭漢族宗族社會嚴格的“禮”製與滿洲氏族、濛古部落文化在婚喪嫁娶、財産繼承等方麵的差異。研究關注瞭在清朝“以漢治漢”的政策下,地方精英如何努力將中原的宗法規範強加於新興的移民社會,以及這種移植過程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的阻力與變通。特彆關注瞭對“孝道”理解的區域性差異,以及其在地方司法實踐中的體現。 三、 東北地方誌中的宗族敘事:官方話語與民間經驗 最後,本捲探討瞭清代編纂的各類府縣誌、行署誌等地方文獻,如何記錄和構建瞭東北地區的宗族敘事。官方的誌書往往傾嚮於美化清初“開疆拓土”的功績,強調忠誠的傢族譜係和有序的移民定居過程。然而,通過對地方檔案和私人遊記的互證,我們可以洞察到在官方敘事之外,廣大普通移民傢庭在生存壓力下,其傢族組織所經曆的掙紮、重組和地方化適應的真實麵貌。本書試圖在官方文獻與民間記憶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以更立體地理解東北邊疆社會在曆史長河中的韌性與變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