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陽博物館文物集萃

阜陽博物館文物集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阜陽博物館 編
圖書標籤:
  • 阜陽博物館
  • 文物
  • 曆史
  • 文化
  • 考古
  • 安徽
  • 阜陽
  • 博物館藏品
  • 古代藝術
  • 地方誌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文物齣版社
ISBN:9787501051045
版次:1
商品編碼:12234748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0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阜陽博物館精品薈萃,收藏甚豐,其中國傢一級文物四十七件,二級文物數百件,現在藏品萬餘件,主要特點是以地方曆史文物為主,品類較齊全,許多精品均有較高的曆史、藝術和科學價值。藏品可分為古生物化石、青銅器、陶瓷器、竹簡、玉石器、書法繪畫等十幾類,有代錶性的文物有商代龍虎銅尊(現藏於中國曆史博物館),戰國楚“郢大”量,西漢青銅闢邪,王莽“井田製”青銅鏡等堪稱稀世之寶。1977年7月,阜陽博物館與安徽省文物工作隊共同發掘瞭阜陽西郊的雙古堆一、二號漢墓。兩墓墓主是第二代汝陰侯、西漢開國功臣夏侯嬰之子夏侯竈和他的妻子。齣土有珍貴竹簡2016年起,阜陽博物館計劃在新開發區修建新場館。

目錄

銅器
1.獸麵紋觚
2.“酉”爵
3.“月已”爵
4.饕餮紋分襠鼎
5.龍虎尊
6.獸麵紋斝
7.獸麵紋爵(2件)
8.獸麵紋鬲(1組)
9.獸麵紋尊
10.三角紋鼎
11.雲雷紋觶
12.雙龍耳簋
13.獸麵紋分襠覷
14.蟠虺紋盤
15.獸耳簋
16.竊麯紋鼎
17.蟠虺紋鉦
18.虎鈕罅於
19.鐵足銅鼎
20.寬緣摺腹圜底銅炒鍋
21.衣鼻
22.錯金銀帶鈎
23.郢大府銅量
24.“大梁七年”戈
25.錯銀戈鱒(2件)
26.幾何雲紋壺
27.鎏金香薰
28.鎏金邑
29.鎏金耳杯底座
30.提梁鈁
31.鋪首甑釜
32.提梁扁壺
33.防風行燈
34.青銅提梁樽
35.竈及炊具(1組)
36.刻花獸紋筒
37.鎏金嵌寶石熊形器足
38.鳳首鐎盉
39.斑鳩杖首
40.銅鋪首(1對)
41.闢邪
……
銅鏡
陶器
瓷器
錢幣
印章
玉器
書畫
造像
其他
西漢汝陰侯墓
徽州文脈:皖南古建築的時光印記 本書簡介 《徽州文脈:皖南古建築的時光印記》並非聚焦於某一個特定地點的文物陳列,而是以宏大的曆史視野和細膩的田園筆觸,深入剖析瞭皖南地區,特彆是徽州府轄境(今安徽南部)的傳統民居、祠堂、牌坊及私傢園林。本書旨在通過對這些凝固在歲月中的物質載體,追溯徽商的興衰、宗族文化的演變、以及地域審美觀念的形成與流變,呈現一幅生動而復雜的徽州文化生態圖景。 本書的敘事結構圍繞“木、石、磚”這三大建築核心要素展開,輔以“禮製、商賈、文教”三大社會驅動力,力求構建一個多維度、立體化的地域建築史研究範本。全書共分六個主要部分,約五十萬字,配有三百餘幅專業測繪圖紙和高清實景攝影圖片。 第一部分:風水與格局——徽州村落的宇宙觀 本部分首先探討瞭徽州古村落選址的自然哲學。不同於簡單的依山傍水,徽州人對“風水”的理解融入瞭深刻的地理環境適應性與社會心理需求。我們詳細分析瞭如宏村、西遞等典型村落的水係規劃——牛形水係如何將飲用、灌溉、消防融為一體,以及“外山環抱,內水環繞”的防禦與庇護理念。 重點解析瞭“巷弄”與“天井”在空間上的雙重作用。巷弄是宗族秩序和安全防禦的物理體現,狹窄幽深,將外界的喧囂隔絕;而天井,作為建築的“天光井”,不僅是采光通風的核心,更是傢族成員“天人閤一”精神寄托的具象化。我們通過對不同時期(宋元、明清鼎盛期、民國)天井比例和裝飾風格的對比,勾勒齣宗族力量的此消彼長。 第二部分:木之魂——梁架結構與雕刻藝術 徽州建築的精髓在於其木構架係統。本部分詳細介紹瞭徽州傳統木結構體係的特點,如抬梁式與穿鬥式的地域性應用,以及榫卯結構的精妙絕倫,它使得龐大的建築群得以在不依賴金屬釘的情況下,實現極佳的抗震性和可拆卸性。 尤其詳盡闡述瞭“三雕”藝術(木雕、石雕、磚雕)在建築中的功能與審美。木雕部分側重於“戲文雕”、“花鳥博古”的母題分析,以及它們如何通過精細的鏤空技術,在保持結構強度的同時,達到光影的藝術效果。本書收集並分析瞭大量現存祠堂大枋上的曆史故事圖景,解讀其作為宗族教育和道德訓誡的媒介作用。 第三部分:石之骨——牌坊與祠堂的禮製空間 祠堂,是徽州宗族社會結構的核心。本書將祠堂的建築形製分為祭祖型、議事型和教育型,並分析瞭它們在平麵布局上的差異。例如,帶有“拜廳”、“享堂”、“寢堂”的完整禮製配置,體現瞭森嚴的等級製度和孝道倫理。 石雕部分的核心是對牌坊的深入研究。牌坊不僅是紀念逝者或錶彰功績的紀念碑,更是徽州“貞節觀”、“功名觀”的物質載體。我們從建築形製上辨析瞭“節孝坊”、“功德坊”與“百歲坊”在結構上(如二柱牌坊與四柱牌坊)的細微差彆,並結閤清代旌錶製度,探討瞭國傢權力與地方宗族聲望的互動關係。 第四部分:磚之韻——民居的立麵敘事 磚雕在徽州民居中的應用,是其立麵藝術的最高體現。本書摒棄瞭單純羅列圖案的傳統做法,轉而從“粉牆黛瓦”的色彩哲學入手。白牆的“素”與黛瓦的“沉”構建瞭徽州獨特的“素雅”基調,它反映瞭文人哲學的“去繁就簡”傾嚮,同時也是一種對外界紛擾的隔絕態度。 磚雕的研究聚焦於其在山牆、門樓上的布局。我們重點分析瞭其題材的“世俗化”傾嚮:相對於宋代佛道題材的盛行,明清徽州磚雕更多地轉嚮瞭世俗生活的場景描繪,如耕讀場景、民間故事、甚至商賈貿易的片段,揭示瞭徽商經濟力量對審美取嚮的深刻影響。 第五部分:商賈的印記——私傢園林與廳堂陳設 隨著徽商財富的積纍,對居住舒適性和審美展示的需求日益迫切,這催生瞭徽州私傢園林的興起,以及廳堂陳設的精緻化。 本部分探討瞭徽州園林如何打破傳統北方園林的規整,吸收江南文人園林的靈氣,形成一種“內斂而富於變化”的風格。園中的水池、假山與花木配置,往往是為瞭服務於居住者的閱讀和冥想,而非單純的遊覽。 廳堂的陳設部分,分析瞭“百子圖”、“進士匾”等室內陳設品的功能性——它們是傢族榮譽的展示,也是對子孫後代的無聲期許。通過對建築內部陳設的考察,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徽商不僅將財富帶到瞭遠方,也將對故土、對傢族榮耀的看重,融入到每一寸居所的構建之中。 第六部分:流變與守護——現代視野下的徽州建築 本書最後一部分將視角投嚮當代。在經曆瞭戰亂和現代化的衝擊後,徽州古建築的保護工作麵臨諸多挑戰。本章梳理瞭二十世紀以來,學者和政府對徽州建築的研究曆程,並深入分析瞭當代旅遊開發背景下,古村落如何在保持其“風貌完整性”與滿足“功能適宜性”之間尋求平衡。 通過對材料流失、技藝傳承斷代的案例分析,本書呼籲一種更具文化自覺的保護模式,強調建築的“活態傳承”——即讓居住其中的人,重新成為建築文脈的守護者。 總結 《徽州文脈:皖南古建築的時光印記》是一部立足於建築本體,深入挖掘其背後社會結構、經濟形態和精神信仰的綜閤性研究專著。它試圖以最樸實的建築語言,還原一個鮮活、復雜、充滿生命力的徽州世界。閱讀本書,如同置身於皖南的群山之中,觸摸那些被歲月打磨得溫潤而堅韌的磚石,聆聽那些沉睡在梁枋間的傢族低語。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以前對古代的陶瓷工藝瞭解得比較零散,多是停留在教科書上的概念層麵,但讀瞭這本書後,那種立體感和曆史的溫度一下子就鮮活起來瞭。書裏對幾件宋代瓷器的介紹,簡直是如數傢珍,文字描述極其生動,不隻是簡單地羅列年代、釉色和器型,而是深入剖析瞭當時燒製工藝的技術瓶頸與突破口。比如,關於鈞窯窯變那種天青與絳紫交織的釉色,作者沒有用乾巴巴的化學分析來搪塞,而是結閤瞭當時匠人的審美取嚮和社會對“美”的追求來解讀,讀起來讓人心悅誠服。更絕的是,某些器物旁配有當時相關文獻的摘錄,比如宋人的筆記中對某類瓷器的贊美之詞,將實物與人文背景完美地結閤起來,使得每件陶瓷都不再是孤立的物件,而是那個時代文化精神的載體。這種深入骨髓的解讀,讓我對中國陶瓷史的理解提升瞭一個層次,絕對是行傢裏手纔能寫齣的文字。

評分

這本書在文物影像的呈現上,展現瞭一種近乎苛刻的專業精神。許多我們過去隻能在模糊的黑白照片中看到的珍貴文物,在這本集萃裏都獲得瞭高清的彩版重現,光影控製得極好。比如,對幾件紡織品文物的微距拍攝,那種絲綫的經緯交錯,甚至連氧化後的色彩層次都清晰可見,這對於研究古代紡織技術和染色工藝的人來說,是無可替代的直觀資料。更難得的是,編者似乎在追求清晰度的同時,也保留瞭曆史的“質感”,沒有過度使用現代數字技術進行“美化”,讓讀者能夠看到文物最真實的麵貌,包括歲月的痕跡。這種對圖像真實性的堅持,體現瞭文物保護與學術研究的最高標準,使得這本書的收藏價值和研究價值都大大提升,絕對是一部值得反復翻閱和珍藏的佳作。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又不失雅緻的氣質,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曆史的厚重感。尤其是封麵那幾件文物的局部特寫,處理得極為細膩,色彩的過渡自然到仿佛能觸摸到器物的紋理。內頁的紙張選擇也非常考究,啞光處理讓印刷的圖像細節得以完美展現,即便是那些年代久遠的青銅器銹蝕的斑駁痕跡,也清晰可見,沒有絲毫的失真。我尤其欣賞編者在版式設計上沒有走那種堆砌式的老路子,而是留齣瞭大量的留白,使得每件展品都有足夠的“呼吸”空間,讀者在欣賞一件器物時,能完全沉浸其中,而不是被周圍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圖片所乾擾。這種對閱讀體驗的重視,在如今許多速食式的齣版物中是極其罕見的。閱讀的愉悅感,往往是從翻開書本的第一秒就開始的,而這本集萃無疑是做到瞭極緻,它不僅僅是一本圖錄,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值得放在書架上細細品味。

評分

坦率地說,市麵上關於地方博物館文物的齣版物,很多都顯得有些單薄和功利,無非是為瞭應付展覽的宣傳需要,內容深度和廣度都比較有限。但《阜陽博物館文物集萃》明顯是抱著一種“立館之作”的態度來編纂的,其學術嚴謹性令人稱道。我特彆關注瞭其中對於幾件石刻造像的拓片和分析部分,那些關於造像風格流變、受到外來文化影響的論述,都引用瞭最新的學界觀點,注釋詳實可靠,完全禁得起專業人士的推敲。這說明編纂團隊在資料搜集和專傢谘詢上投入瞭巨大的心力,絕非簡單地將庫房裏的資料整理一下就完事大吉。對於希望深入瞭解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發展脈絡的研究者來說,這部分內容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它提供瞭一個非常紮實的本土案例,來印證宏觀的曆史發展趨勢。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對文物的背景故事挖掘得非常到位,不像有些文物圖冊隻是冷冰冰地展示圖片和數據,這本集萃更像是一部娓娓道來的曆史小說。特彆是對那些齣土於特定墓葬的組閤器物群的介紹,作者不僅僅是描述瞭它們的功能,更是通過考古報告中的推斷,還原瞭當時墓主人身份的尊貴與喪葬禮儀的復雜性。例如,其中關於幾件青銅禮器從鑄造到使用,再到最終入土的全過程的推測,邏輯鏈條嚴密,細節描述引人入勝,讓人忍不住去想象那個莊嚴肅穆的祭祀場景。我甚至能感受到當年工匠在敲擊鍾鼎時,那種力量與信仰的交織。對於一個非專業人士來說,這種“講故事”的方式,是最好的曆史啓濛,它讓那些沉睡韆年的物件重新獲得瞭生命力,充滿瞭敘事張力,讀完後意猶未盡,總想去查閱更多相關的曆史資料。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