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法治框架中的侦查权运作机制论衡

程序法治框架中的侦查权运作机制论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倪铁 著
图书标签:
  • 侦查权
  • 程序法治
  • 刑事诉讼
  • 侦查监督
  • 权利保障
  • 法治框架
  • 运作机制
  • 法律研究
  • 司法实践
  • 程序正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971379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252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华东政法大学65周年校庆文丛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7
字数:24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程序法治框架中的侦查权运作机制论衡》通过研究侦查程序人本精神蕴含、侦查正当程序建构、侦查权理论定位、侦查程序公开、侦查运作激励机制、侦查情报机制、侦查程序简约等,试图在借鉴其他国家侦查权制衡机制的基础上,建构符合中国刑事司法特点的侦查程序性控制体系。

作者简介

倪铁,男,法学博士、副教授,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诉讼法专业,现任《青少年犯罪问题》杂志主编、华东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院长。兼任上海市法学期刊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犯罪学学会副秘书长。英国牛津大学法外治理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证据学、刑事司法制度、全球警务、法律文化等。参与“中国传统侦查文化研究”“电子证据立法体系研究”“英国治安法官研究”等国家社科项目三项。

目录


第一章 侦查程序人本精神论略1
一、人本精神及其侦查程序法治表象2
(一)人本精神理念定位及溯源2
(二)人本精神是程序法治精髓4
二、侦查正当程序是人本精神程序表达5
(一)程序人权是人本精神的程序外化5
(二)保障人权是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7
(三)正当程序是人本精神的程序表达7
三、当前侦查程序的“人本”困境及其归因9
(一)侦查程序中“人本”困境9
(二)“人本”困境的价值分析12
四、重塑凸显人本精神的正当侦查程序14
(一)以法治理念重塑侦查程序的人本精神14
(二)约束侦查权力以保障人权15
(三)推进程序权利配置的正当化16
(四)推进程序权利救济的正当化17
第二章 侦查权制衡架构论纲19
一、侦查权定位的学理反思20
(一)侦查权的概念定位20
(二)侦查权运作的特性解析24
(三)侦查权的权属界定26
二、侦查权运作的程序规制框架33
(一)侦查权程序规制的学理阐释33
(二)正当程序模式的侦查权规制34
三、侦查权程序规制的技术路径35
(一)以审判为中心的侦查权力规制35
(二)权力谦抑走向程序法治37
(三)侦查程序主体权能均衡38
(四)侦查权严守法治谦抑40
第三章 侦查权运作程序公开论衡43
一、侦查程序公开本体论44
(一)侦查程序公开释义44
(二)侦查程序公开的特征45
(三)侦查程序公开的构造论诠释47
二、侦查程序公开的源流论析52
(一)侦查程序公开之变迁52
(二)英美法系国家的侦查程序公开制度54
(三)大陆法系国家的侦查程序公开制度56
(四)中国侦查程序公开制度59
三、侦查程序公开的价值基奠60
(一)侦查价值概览60
(二)侦查程序公开的实体性价值62
(三)侦查程序公开的程序性价值64
(四)侦查程序公开的正义价值66
四、侦查程序公开的效益机制68
(一)侦查程序公开的正效益68
(二)侦查程序公开的负效益71
(三)侦查程序公开的平衡基准73
五、侦查程序公开的本土化构建76
(一)建立侦查信息分类制度77
(二)构建司法机关内部的侦查公开制度78
(三)完善对程序当事人的侦查公开制度79
(四)拓展侦查的社会公开途径81
(五)设置侦查程序公开的审查机制和救济机制82
(六)违反侦查程序公开的惩戒机制83
第四章 侦查权运作经济学分析论要
  ——以激励、成本、博弈为分析工具85
一、侦查行为激励机制研究86
(一)侦查行为激励机制的内涵86
(二)侦查行为激励机制的功能性障碍89
(三)侦查行为激励困境的成因分析94
(四)侦查行为激励机制的完善99
二、侦查取证中证人作证成本论析——“以审判为中心司法改革”的视角105
(一)证人作证成本的构成现状106
(二)证人作证成本负担的非理性及其归因112
(三)证人作证成本优化配置117
三、污点证人豁免及其博弈分析120
(一)污点证人豁免概述121
(二)污点证人豁免的博弈分析中基础性前提123
(三)污点证人豁免的标准形式博弈结构126
(四)污点证人豁免诉讼博弈解的探讨129
(五)污点证人豁免诉讼博弈的“诉讼性黑市”(The Black-market of
Immunity Game)131
第五章 经济犯罪侦查权运作机制专论133
一、经济犯罪侦查效益论:资源优化和程序简约的双重视角133
(一)经济犯罪侦查的效益机制133
(二)经济犯罪侦查的资源优化134
(三)经济犯罪侦查的程序简约140
二、经济犯罪侦查情报机制研究:情报导侦为视角145
(一)侦查信息化理论定位145
(二)侦查信息化的“情报导侦”机制147
(三)“情报导侦”机制运作的现状分析148
(四)“情报导侦”机制效益的应然定位151
(五)“情报导侦”机制的重构153
三、知识产权犯罪侦查协作简论158
(一)知识产权犯罪侦查协作的现状158
(二)知识产权犯罪侦查协作的缘由160
(三)知识产权犯罪侦查协作机制运作的阻滞分析162
(四)知识产权犯罪侦查协作的合理化建构165
第六章 侦查权运作程序比较研究
  ——以中、荷侦查行为程序法治为例171
一、中、荷侦查程序体制发展脉络172
(一)19世纪之前的侦查机制172
(二)19世纪之后的侦查机制172
二、中、荷侦查权的自我控制机制174
(一)检察的侦查控制权174
(二)警察的自主侦查权177
三、中、荷侦查权的司法制衡机制180
(一)荷兰法官对侦查权的制衡180
(二)中国法官对侦查权的制衡181
(三)中、荷预审体制比较分析182
四、中、荷侦查权的权利制衡机制183
(一)人身自由不受非法剥夺的权利184
(二)侦查程序事项知情权184
(三)获得律师帮助的程序权利185
(四)讯问程序中的沉默权186
(五)遭受非法侦查行为的救济权187
(六)被害人的侦查程序权利187
(七)证人的侦查程序权利188
五、中国侦查程序机制之重构:以荷兰侦查权控制经验为鉴190
(一)强化检察官对警察的侦查权控制190
(二)引入强制性侦查措施的司法裁定机制191
(三)完善犯罪嫌疑人的程序权利191
(四)进一步保障被害人证人的程序权利192
(五)完善非法侦查行为的救济制度192
第七章 侦查权运作机制演进文化简论193
一、比较视野下的中国传统侦查权运作机制演进文化探微194
(一)传统侦查文化中的“民本主义”194
(二)传统侦查文化中的“专制集权”197
(三)传统侦查文化中的“工具主义”200
(四)传统侦查文化中“重经验、轻科学”202
(五)中西传统侦查文化的沟通与融合205
二、中国传统侦查权力架构论略206
(一)传统侦查权的纵向构造207
(二)传统侦查权的横向构造209
(三)传统侦查权构造特征211
三、现代侦查运作机制在中国的早期实践214
(一)领事裁判权对传统侦查制度的冲击214
(二)租界侦查制度对传统侦查制度的冲击217
(三)现代侦查制度的上海实践218
(四)初建时期现代侦查制度的特征分析222
四、近代中国侦查权运作程序机制的建构223
(一)侦查程序中审检制衡程序机制的初建223
(二)侦查程序中审检制衡程序机制的反复226
(三)侦查程序中检警侦查权制衡程序机制230
(四)侦查程序控权机制重构:以近代中国路径为镜鉴235

?

?

?

前言/序言

崛起、奋进与辉煌
——华东政法大学 65周年校庆文丛总序
2017年,是华东政法大学 65华诞。65年来,华政人秉持着“逆境中崛起,忧患中奋进,辉煌中卓越”的精神,菁莪造士,棫朴作人。学校始终坚持将学术研究与育人、育德相结合,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法治人才。一代代华政学子自强不息,青蓝相接,成为社会的中坚、事业的巨擘、国家的栋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法治国家建设不断添砖加瓦。
65年栉风沐雨,华政洗尽铅华,砥砺前行。 1952年,华政在原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吴大学、厦门大学、沪江大学、安徽大学、上海学院、震旦大学 9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的基础上组建而成。历经 65年的沧桑变革与辛勤耕耘,华政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法学为主,兼有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等学科的办学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人才培养硕果累累,科研事业蒸蒸日上,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步步登高,国际交流与社会合作事业欣欣向荣,国家级项目、高质量论文等科研成果数量长居全国政法院校前列,被誉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
登高望远,脚踏实地。站在新的起点上,学校进一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质量为先,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秉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形成“三全育人”的培养管理格局,培养更多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全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和高等教育改革做出新的贡献!
革故鼎新,继往开来。65周年校庆既是华东政法大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更是迈向新征程开创新辉煌的重要机遇。当前华政正抢抓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战略机遇,深度聚焦学校“十三五”规划目标,紧紧围绕学校综合改革“四梁八柱”整体布局,坚持“开门办学、开放办学、创新办学”发展理念,深化“教学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发展模式,构建“法科一流、多科融合”发展格局,深入实施“两基地(高端法律及法学相关学科人才培养基地、法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基地)、两中心(中外法律文献中心、中国法治战略研究中心)、一平台(‘互联网 +法律’大数据平台) ”发展战略,进一步夯实基础、深化特色、提升实力。同时,华政正着力推进“两院两部一市”共建项目,力争能到本世纪中叶,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国际知名、国内领先,法科一流、多科融合,特色鲜明、创新发展,推动法治文明进步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和令人向往的高雅学府”。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65周年校庆既是对辉煌历史的回望、检阅,也是对崭新篇章的伏笔、铺陈。在饱览华政园风姿绰约、恢弘大气景观的同时,我们始终不会忘却风雨兼程、踏实肯干的“帐篷精神”。近些年来,学校的国家社科基金法学类课题立项数持续名列全国第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重大项目取得历史性突破,主要核心期刊发文量多年位居前茅。据中国法学创新网发布的最新法学各学科的十强排名,学校在法理学和国际法学两个领域排名居全国第一。当然我们深知,办学治校犹如逆水行舟,机遇与挑战并存,雄关漫道,吾辈唯有勠力同心。
为迎接 65周年校庆,进一步提升华政的学术影响力、贡献力,学校研究决定启动 65周年校庆文丛工作,在全校范围内遴选优秀学术成果,集结成书出版。文丛不仅囊括了近年来华政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学科的优秀学术成果,也包含了华政知名学者的个人论文集。这样的安排,既是对华政 65华诞的贺礼,也是向广大教职员工长期以来为学校发展做出极大贡献的致敬。
65芳华,荣耀秋菊,华茂春松,似惊鸿一瞥,更如流风回雪。衷心祝愿华政铸就更灿烂的辉煌,衷心希望华政人做出更杰出的贡献。
华东政法大学 65周年校庆文丛编委会   2017年 7月    
探寻法律的边界与实践的交织:一部关于现代法律理论与制度构建的深度考察 (书名占位符:本书并非《程序法治框架中的侦查权运作机制论衡》) 本书旨在对当代法律理论的基石、制度设计的复杂性以及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现实功能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入的审视。我们不关注特定司法程序中的权力运行细节,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更宏大、更具基础性的法律哲学命题、制度演化的驱动力以及法律体系在面对全球化与技术革新时的内在张力。 第一部分:法律哲学的重构与基础命题的再审视 本书的开篇部分,致力于对近现代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法律哲学流派进行一次细致的批判性梳理。我们挑战了将法律仅仅视为规范集合或国家意志的传统观点,转而探讨法律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复杂性。 一、法与道德的张力:后实证主义视角的引入 我们详细分析了法律实证主义与自然法理论在当代语境下的局限性。本书提出了一种“情境化”的法律理解,强调法律的有效性不仅来源于其形式上的合法性,更来源于其在特定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可接受性与可操作性。重点剖析了“应然”与“实然”之间的鸿沟,并引入了哈贝马斯的商谈理论模型,试图在法律的强制性与公共理性的构建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 二、主权理论的解构与跨国法秩序的兴起 传统上,法律被视为特定主权国家内部的最高权威。本书审视了在全球化浪潮下,这种排他性主权概念如何被侵蚀。我们深入探讨了国际法、软法(Soft Law)以及非国家行为者(如跨国公司、技术标准制定机构)在当代法律场域中的角色。核心议题在于:当法律规范不再完全附着于单一的政治实体时,其强制力与正当性基础应如何重新界定?这涉及到对法律的“领土性”的超越与对新型治理结构的认知。 三、法律理性与社会理性:目的论的探讨 本书的理论核心之一,是对法律的目的论的探究。法律追求的是效率、正义、稳定,还是某种特定的社会福祉?我们批判了将法律简化为纯粹工具理性的倾向,主张法律体系必须与社会运行的复杂目标保持对话。这要求我们超越对程序正义的机械化理解,深入分析法律制度在实现宏观社会目标(如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平)时所面临的内在冲突与取舍。 第二部分:现代法律制度的设计原则与内在矛盾 本部分将理论思辨转化为对制度构建的实际考量,重点分析了现代法律体系中关键制度的设计逻辑及其不可避免的内在矛盾。 四、宪政主义的当代挑战:权力分立的动态平衡 我们没有将宪法视为静态的文本,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持续演进的政治/法律实践。本书详细考察了现代国家中,行政权力的系统性扩张对传统三权分立原则构成的挑战。重点分析了“监管国家”(Regulatory State)的兴起,探讨了技术官僚决策在多大程度上侵蚀了代议制民主的根基。分析的重点在于,如何设计出既能保障效率,又能有效遏制权力过度集中的动态权力制衡机制。 五、证据、事实与解释:法律认知的边界 法律体系的有效性最终依赖于对“事实”的认定。本书对法律在事实认定过程中的局限性进行了深刻剖析。我们探讨了科学证据(如DNA、大数据分析)被引入司法场域时,对传统证据规则产生的冲击。更重要的是,我们关注法律解释学的难题——法律规范的模糊性如何要求法官或执法者进行价值选择,以及这种选择在何种程度上可以被纳入理性的框架进行审查。 六、私法领域:契约自由的异化与社会责任的回归 本书对私法领域的核心概念进行了批判性反思。传统上被视为绝对的契约自由原则,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因信息不对称、资本集中等因素而发生“异化”?我们分析了《民法典》等现代私法典中,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等概括性条款的实际功能,论证了它们是如何作为一种必要的“反弹性”机制,对抗僵化的形式主义,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关系。 第三部分:法律体系面对全球性风险的适应性研究 最后一部分将视野扩展至全球层面,关注法律体系在面对非传统的、超越国界风险时的适应性与韧性。 七、技术治理的法律真空:数字主权与数据伦理 本书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对既有法律框架构成的根本性挑战。我们分析了“算法的黑箱”如何与法律的可解释性原则相冲突。重点在于,面对全球化的数字平台和数据流动的现实,国家主权如何在数字空间中有效行使管辖权,以及如何构建一套具有普适性的数据伦理与治理框架,避免技术进步与基本人权保障之间的结构性对立。 八、环境法与代际正义:时间维度的法律责任 环境危机迫使法律体系必须考虑未来世代的利益。本书考察了环境法中的“预防原则”和“污染者付费原则”的理论深度与实践困境。核心论点是,法律的有效性必须扩展到时间维度,探讨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如信托基金、长期规划约束)来承载跨代际的正义责任,即便这些责任的后果需要数十年后才能显现。 九、法律的文化相对性与普遍价值的寻求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法律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冲突日益加剧。本书讨论了法律的文化相对主义倾向与人类普遍价值(如人权、基本自由)之间的紧张关系。我们主张,法律改革和制度创新不应是单向度的移植,而应是在充分理解本土社会结构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批判性的对话,寻求能够服务于人类共同福祉的普适性制度要素。 --- 总结: 本书提供了一套超越具体案例分析的分析工具,引导读者从宏观的哲学基础、制度设计的内在逻辑以及应对全球挑战的适应性等多个维度,去理解现代法律体系的运作机理、面临的深刻挑战以及未来的演进方向。它着重于对法律作为一种复杂社会工程的理论审视与批判性反思,而非对某一特定司法权力运作细节的描述或评估。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法律从业者,我对刑事侦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总是保持着高度的关注。这本书的书名就直击了当前我国法治建设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在程序法治的框架下,更有效地规范和约束侦查权。我理解,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来解释侦查权在现代刑事诉讼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具体的运行模式。这其中必然涉及到侦查权的启动、行使、终止等一系列关键环节,以及伴随这些环节的程序保障问题,例如证据的合法性、侦查手段的适度性、对公民权利的保护等等。我尤其关注书中可能对侦查权与其他诉讼参与者(如辩护人、被害人)之间关系的论述,以及如何在这种多方博弈中实现程序正义。现代法治精神强调权力边界的清晰界定与有效制约,而侦查权作为一种强制性权力,其运行的“度”至关重要。希望本书能为我们提供一套系统而深入的理论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侦查权的法治化。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洁而又不失专业感,封面采用了深蓝色调,搭配烫金的书名,散发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气息。初次翻阅,就能感受到作者在研究方法上的细致与严谨。从目录来看,本书深入探讨了程序法治框架下侦查权运行的各个环节,这无疑是法律实务界和理论界都极度关注的课题。侦查权作为国家公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法性、正当性以及运行效率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现代法治社会对权力运行的规范和制约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在侦查这一与公民自由权利密切相关的领域。因此,本书对侦查权在程序法治框架下的运作机制进行深入剖析,其价值不言而喻。我非常期待通过阅读本书,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侦查权是如何被程序性规则所约束和引导的,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与困境,并探寻相应的理论支撑与解决路径。这种对侦查权运作机制的系统性研究,对于提升我国刑事侦查的法治化水平,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评分

“论衡”二字,足见本书的学术雄心。从书名便能感受到其对侦查权运作机制的深入探讨和理论辩驳。我猜想,本书必然会触及侦查权在程序法治轨道上运行的各种复杂情况,比如侦查行为的合法性审查、侦查权的滥用防范、以及侦查信息公开的边界等等。在现代法治理念下,侦查权并非可以随意行使的绝对权力,而是受到严格的程序性约束。如何在这种约束下,既保证侦查的效率,又实现程序的正义,这是一个精妙的平衡艺术。本书的书名暗示了作者对这种平衡的深刻思考,并可能对现有的侦查模式进行批判性反思,提出改进方案。我尤其期待书中对侦查权运行中可能出现的“真空地带”或者“模糊地带”进行清晰的界定,并给出相应的法律依据和操作指引。这对于规范侦查行为,提升司法公信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恰逢其时。在当前社会,公众对司法公正的关注度日益提高,而刑事侦查作为刑事诉讼的源头,其质量和合法性直接影响到整个司法的公信力。本书的书名“程序法治框架中的侦查权运作机制论衡”预示着它将从一个宏观的法治视角,对侦查权的运行进行深度解构。我设想,作者一定对国内外关于侦查权的研究进行了广泛的梳理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的见解。书中可能还会涉及到侦查权与人权保障之间的平衡问题,以及如何在打击犯罪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这对于在实践中如何界定侦查权的界限,如何设计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都将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我期待书中能够提出一些创新的观点,为解决当前侦查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难题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思路。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作为法律研究者的兴趣点。侦查权,作为一个具有高度实践性和理论性的概念,其在程序法治框架下的运作机制,是刑事诉讼法学中的一个永恒话题。我期待本书能够提供一种系统性的理论框架,来解析侦查权是如何在具体的程序规则下被塑造、被约束、被实现的。这意味着书中必然会涉及侦查权行使的程序性条件、侦查行为的合法性保障、侦查过程中对公民权利的保护机制,以及侦查权的监督与救济途径等诸多方面。在法治理念日益深化的当下,如何科学地界定侦查权的边界,如何有效防止侦查权的滥用,同时又确保侦查工作的顺利进行,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充满挑战的课题。我希望本书能够为这些问题提供深刻的理论洞见,并为我国侦查实践的法治化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