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为甲骨文研究入门的工具书。本书原为商务印书馆1935年影印出版。全书分为三部分,前为赘言,讲述金石、孔壁、汲冢、敦煌、汉简、大库(内阁)之梗概;中间为正文,“书录解题”与“论文解题”两部分;最后部分为索引。此次出版,请浙江甲骨文学会副会长林乾良先生作了《再版序》,解读书中所论甲骨文研究概况。内文则人采用影印方式,便于保留原貌。。1935年商务印书馆曾出版石印本,现将重排出版。
邵子风(1903-不明),湖南常德人。别号武陵。长沙雅礼大学毕业后,复入燕京大学研究院。毕业后加入语言学会、禹贡学会,创立考古学社。任《湘潭民报》主笔,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长沙雅礼大学国文系主任、教授。著有《甲骨书录解题》《甲骨论文解题》及《四部源流》等。
《甲骨书录解题》再版序
若论各国之文明史,自必以其语言、文字为最先。世界上之古文字,最著名者三大系:中国方块字、古巴比伦之楔形文字以及古埃及之圣书字。三系虽基本上均始于象形,然国外者多发展为各种拼音文字。汉字虽经长期之变化,自原始文字(如杭州良渚文化距今五千年、西安半坡文化距今六千年)之见于陶器上之刻符,直至商殷时(前一七一一—前一〇六六)契刻于牛骨、龟甲上之甲骨文,已臻基本成熟。后因春秋战国时长达五百多年之封建割据,遂形成语言、文字上之多歧。直至秦始皇统一全国,严厉推行以小篆为中心之“书同文”,始称成熟。又历四五百年,始经隶变为今日之楷书。可见,甲骨文实为研究汉字之基础。自它发现至今才百来年,已逐渐成为海内外学者一致追捧之热学。
自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至今,如刘鹗(铁云)、孙诒让(籀庼)、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董作宾(彦堂,与罗、王、郭合称“甲骨文四堂”)等均足彪炳千秋。他如王襄、商承祚、朱芳圃、孙海波、唐兰、陈梦家、于省吾、徐中舒等,各有贡献。余虽后学,拙著《甲骨文与书画印》《甲骨文易读》亦颇延时誉。胜流多矣,余曾移民美国,又多次旅居加拿大,深知美、加、英、日诸国既多藏甲骨,亦颇有饱学之耆宿也。
甲骨之学既极艰深,早期之文献又极难得,故书录、解题类之著作有类今日之综述,实极有利于初学者之进阶。邵子风《甲骨书录解题》,实创先声。自1935年由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以来,流传甚广,普惠学林。书前,金文权威容庚以古篆题名,并名流刘节撰序。兹录其序之末,以飨读者:
“然而初学入门,又不能无目录之书,以资寻讨,此邵氏《甲骨书录解题》之所为作也。邵氏此书采摭甚广,而别择至严,又雅达校雠之恉,辨章流别,有条不紊,诚从事殷墟书契之学者之良友也。”
该书之作者与撰序者,均有传于陈玉堂之《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兹分别引录于下,以广见闻:
“邵子风(1903—不明),湖南常德人。别号武陵。长沙雅礼大学毕业后,复入燕京大学研究院。毕业后加入语言学会、禹贡学会,创立考古学社。任《湘潭民报》主笔,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长沙雅礼大学国文系主任、教授。着有《甲骨书录解题》《甲骨论文解题》及《四部源流》等。”
“刘节(1901—1977),浙江永嘉人。字子植,别署?秋(见1926《时事新报》)。史学家。王国维弟子。1928年清华大学国学研究所毕业。历任南开大学、河南大学、燕京大学、大夏大学、浙江大学、中央大学、中山大学教授等职。着有《历史论》《中国古代宗族移殖史论》《古史考存》《中国史学史稿》等书。”
该书之序,作于1935年4月。然序文并《略例》,均未言明所收录文献之下限。今从所录《甲骨论文解题卷一》中,收有《殷墟书契解诂》,系民国二十三年六月发表于《文哲季刊》,又《由甲骨卜辞推测殷周之关系》,系民国二十三年五月发表于《禹贡半月刊》,可知该书所收文献大约至1934年6月而止。距1899年发现甲骨文,共历35年。只是,这最初之卅多年,却是甲骨学极为关键之时。而世界之大,难以一人之力尽察之。今以邵子风之书为基础,兼及其他,可见此35年中国内外关于甲骨文研究之大概。
一为甲骨文之发现。虽其前一年已由古董商人范寿轩将甲骨送至天津,王襄与孟定生亦曾想到是文字。然影响较小,故而至今学界仍定为时任国子监祭酒之著名金石家王懿荣为1899年发现甲骨文之人。王氏于翌年八国联军入京时即壮烈殉国,故虽发现并大量收藏,然尚未有作为。
二为甲骨文之著录。据邵书《着录第一》首列《铁云藏龟》,系刘鹗梓著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刘氏共藏五千余片,入录者1061片。所藏之来源有三,即王懿荣、方药雨、赵执斋之旧藏。书中之甲骨,均系墨拓,利于保存原貌,极具书法精神。沙师孟海于1980年撰《中国书法史图录》时,即力排他议,以甲骨文为中国书法之始。
三为甲骨文之发掘。据邵书《新获卜辞写本》,系董作宾主持之“安阳发掘”首次报告,共选录381片,均民国十七年(1928)新得之品。据李宗焜《凿破鸿蒙》:“从一九二八年十月到一九三七年六月,史语所在安阳殷墟共进行了十五次发掘。”据该书末所附录年表:第二、三次发掘在1929年,第四、五次发掘在1931年,第六、七次发掘在1932年,第九次发掘在1939年。当然,从发掘、整理、研究至报告,需不少时间,故以后数次发掘之报,多未见于邵书。
四为甲骨文之释字。据邵书,罗振玉于宣统三年(1911)撰《殷墟书契前编》,“因答日本林泰辅之问,始为《殷商贞卜文字考》”。其实,刘鹗之书虽多不足,但已提及单字55个。虽误释者不少,但创始之功实不可没。又孙诒让之《契文举例》,邵书将之列入《通考第二》。其书1904年成,但直到1917年才发行。据方增瑞统计,孙氏共释字338个,基本正确者137个。开创阶段有此成绩,很了不起。
五为甲骨文之研史。据邵书《通考第二》,以研史为主而列孙氏《契文举例》为首。此书列日月、贞卜、卜事、鬼神、卜人、官民、方国、典礼八类为上卷,下卷则文字、杂例。若论影响之大,似尚不及王国维。在《通考第二》中,列王著《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并其《考释》外,卷三中又有《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并其《续考》,在《甲骨论文解题》中又列《说商》《说殷》《说毫》《殷墟卜辞所见地名考》等。
六为甲骨学已经成型。“甲骨文”首见于陆懋德之《甲骨文之发现及学术价值》(1921),其后,容庚(1924)、王国维(1925)、董作宾(1930)、郭沫若(1931)均有同文之著作发表,遂成定论。“甲骨学”首见于周予同之《关于甲骨学》(1931),其后如张秉权、王宇信等共襄盛举。前述书与文之综合,遂奠基石。
七为甲骨学专家学者队伍。本文之前所列诸公,均甲骨学之专家学者。所未及者,如邵书所见之明义士(加拿大)、福开森(美国)、叶玉森、关百益、商承祚、容庚、陈邦怀、柳诒征、许敬参、胡光炜、瞿润缗、柯昌济、陈邦福、鲍鼎、陈直、徐协贞、丁山、余永梁、闻宥、邓尔雅、林义光、吴其昌、傅斯年、沈西林、张龙炎、霍布金、陆懋德、李济、张蔚然、刘屿霞、卡本德(英国)、程憬、温丹铭、黎征赋、丁迪豪、刘盼遂、朿世澄、刘朝阳、沙畹(法国)、容肇祖、陈宭宪、方国瑜、秉志、徐嘉瑞、梁启超、萧炳实、冯宗麟、余逊、容媛、梁思永、吴全鼎、石璋如、郭宝钧、王庆昌、裴文中、李星可、马元木、周蘧、王汉章、陆和九、何定生,以及日本的林泰辅、内藤虎次郎、小岛佑马、矢岛恭介、河井仙郎等。连前,才八十余家。
八为将甲骨文引入书法与篆刻。据邵书《附录二》,有罗振玉所集之《集殷墟文字楹帖》(1921)与《集殷墟文字楹帖汇编》(1925)两种。尤其后者,邵书称“是编汇吴钰、高德馨、王季烈、罗振玉四家所作殷文联语,都四百余首,可资玩省,可助临摹”。关于以甲骨文写为书法,本文所及诸公中自以罗振玉与董作宾二人为最早,亦最多。拙著《甲骨文与书画印》中,虽收有孙诒让所写之“氏鹿”,但非特为书法而作。其属书法之作者,如柳诒征、胡光炜、郭沫若、商承祚、沙孟海、姜亮夫、潘主兰、胡厚宣、董作宾诸件多未署年。其署年者,以丁佛言写于乙丑(1925)年为最早。至于用甲骨文治印,据陈爱民论证,以罗振玉所刻“罄室”印为最早,作于辛亥革命那年,即公元1911年。其次为天津王雪民、王襄弟兄,再次则广东简琴斋。其属19世纪出生之印人曾以甲骨文入印者,不过邓尔雅、杨仲子、张天方、谈月色、董作宾、钱瘦铁、潘天寿十来家。进入20世纪后,名家辈出,如潘主兰、沙孟海、秦咢生、冯康侯、诸乐三、商承祚、李白凤、归之春、陈尧廷、秦士蔚、刘江、杨鲁安、桑榆、康殷、魏乐唐(美国)、林天衣(台湾)、梅舒适(日本)等。
邵书正文论专著,分著录、通考、字书、记述、目录五部分。附篇述论文,分文字、史地、文化、社会、礼制、历法、龟卜、杂考、记述、图表、目录十一部分。其更妙者,前有赘言,述金石、孔壁、汲冢、敦煌、汉简、大库(内阁)之梗概,深入浅出,厚积薄发;后有所有文献之检索。一书在手,三千六百多年中国文化尽收眼底。此书实为研究甲骨文与中国文史者所必备之文献,亟须再版,以飨读者。
我对这本书《上古契文的声韵重构》的评价可以用“极具挑战性却又无比充实”来形容。这本书完全是面向金字塔尖的研究者,它没有过多地叙述历史背景,而是直接深入到语音学的迷宫之中。作者大胆地采用了多种比较语言学的方法,结合中古汉语、藏缅语系乃至原始汉藏语的构拟成果,对甲骨文中的特定韵部和声调进行了大胆的推测和论证。阅读过程中,我的大脑一直在进行高强度的运算,试图跟上作者严密的音韵推导链条。每当一个看似不可能复原的读音被重建出来时,那种智力上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虽然阅读门槛极高,但对于希望了解汉字语音源头,或者对历史语言学有深刻热情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是必不可少的参考书,它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商代口语面貌的想象边界。
评分翻开《殷墟卜辞的密码:符号与世界观》,我立刻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学术力量,但它绝非高高在上的学院派说教。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注重代入感,作者似乎在引导读者一同进行一场侦探式的破译工作。他没有急于给出最终结论,而是将多个具有争议的甲骨文符号并列展示,然后层层剥茧地分析每一种解释背后的证据链条和逻辑漏洞。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语境还原”的执着,他坚持认为,脱离了当时人们的思维定式去解释文字是徒劳的。书中关于农业丰歉占卜的章节尤其精彩,通过对降雨、收成等记录的交叉比对,勾勒出了一个高度依赖天象、对自然充满敬畏的古老社会图景。文字的行文流畅自然,尽管涉及大量专业术语,但作者总能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晦涩的观点,使得即便是初涉古文字研究的读者也能读得津津有味,同时又不失其严谨性。
评分坦率地说,初次接触《商代文字的社会功能探析》时,我担心它会偏向于枯燥的社会学或人类学分析,但事实证明,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且具有批判性。它不仅仅关注“写了什么”,更聚焦于“为什么这么写”以及“谁有权写”。作者挑战了传统上将甲骨文视为纯粹“官方记录”的观点,深入探讨了书写者——贞人集团——在政治权力结构中的实际操作空间和影响力。书中对卜辞格式中那些微妙的措辞变化进行了细致的解读,揭示了不同时期王室成员在权力斗争中对卜辞措辞的微妙操控。这种“权力的文本学”分析方法,让原本冰冷的符号瞬间变得鲜活而充满张力。它让我们看到,文字从来都不是中立的工具,而是权力运作和意识形态构建的微观战场。对于想了解古代权力运作机制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绝佳的切入点,视角深邃,令人耳目一新。
评分《从巫术到史学:甲骨文的文本转型研究》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更多的是一种对历史叙事连贯性的重新审视。作者的切入点非常新颖,他将甲骨文的演变视为一个从纯粹的宗教/巫术工具,逐渐向具有历史记录功能文本过渡的过程。书中详细对比了早期纯粹的“问询与应答”模式,与晚期出现的大段的、具有叙事连贯性的“事迹记录”之间的质性变化。这种转型不仅仅是记录习惯的改变,更反映了商朝后期统治集团认知结构和自我认同的深化。通过对卜辞中对“先王”称谓变化、以及对梦境记录的处理方式的分析,作者清晰地描绘出一部不断自我阐释和合理化的“王朝史诗”是如何在甲骨上被塑造出来的。这本书的宏大叙事和对细节的精准捕捉相结合,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框架,来理解早期文字如何承担起构建“历史”的重任。
评分这部《甲骨文典故探微》实在是让人爱不释手。作者在梳理甲骨文的演变脉络时,不仅细致入微地考证了字形结构的细微差异,更重要的是,他巧妙地将这些看似孤立的符号置于周初的社会、宗教和政治背景之下进行解读。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穿越时空,亲眼见证殷商王室如何通过这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来与祖先沟通、进行占卜决策。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祭祀”和“战争”相关甲骨文的分析,不仅揭示了当时复杂的祭祀礼仪体系,还通过对战事记录的解读,勾勒出了早期国家形态下军事动员和战略部署的雏形。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引证的二手资料也相当扎实,很多观点都是在主流学术框架下做出了富有洞见的修正或补充。对于任何对商代文明抱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极其宝贵和开创性的,它绝非一本简单的字词汇编,而是一部深入理解上古精神世界的钥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